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学院专业改革实施方案

学院专业改革实施方案

学院专业改革实施方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我院决定对专业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方案旨在全面推进学院专业改革,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改革目标。

本次专业改革的目标是,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科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内容。

1. 调整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实际情况,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增设新兴专业,取消滞后专业,完善专业体系。

2. 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3. 完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实用性和前瞻性,拓宽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 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三、改革保障。

1. 加强领导和管理,成立专门的专业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专业改革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导和评估。

2.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专业改革的经费投入,保障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3.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专业改革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改革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和完善改革方案。

4. 加强宣传和推广,积极宣传专业改革的意义和成果,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改革实施。

四、改革效果。

通过本次专业改革,将有效提高学院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总结。

学院专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希望全院师生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专业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及对策

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及对策

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及对策目录一、内容概括 (2)(一)背景分析 (3)(二)目的意义 (4)(三)基本原则 (4)二、现状评估 (5)(一)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6)(二)专业设置存在问题 (7)(三)原因分析 (8)三、调整优化目标与任务 (9)(一)调整优化目标 (10)(二)重点任务 (11)四、具体调整优化措施 (12)(一)专业增设与退出机制建设 (13)1. 增设专业标准 (15)2. 退出机制建立 (16)(二)专业布局优化 (16)1. 调整专业结构 (17)2. 优化学科布局 (18)(三)专业内涵提升 (19)1. 提升师资水平 (20)2. 改进教学内容方法 (2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四)加强专业动态调整 (24)1.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 (25)2.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26)五、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26)(一)实施计划 (28)1.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29)2. 分阶段推进实施 (30)(二)保障措施 (30)1. 组织领导保障 (32)2. 制度政策保障 (32)3. 资源条件保障 (33)4. 监督评估保障 (34)六、结论与展望 (35)(一)主要结论 (36)(二)未来展望 (37)一、内容概括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决定对专业设置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

本方案旨在明确学校专业设置调整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措施,以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专业设置调整的总体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制定具体的专业设置优化方案,包括调整或增设的专业方向、优化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

我们将加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保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了建立健全学校专业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培养人才能够切实符合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全面提升我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一、指导思想1.注重对原有专业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与转轨,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制专业技能标准与考核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把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根据专业设置规律和错位发展的原则,科学、严格地设置新专业,规划新专业建设。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基础为依据,对拟增设专业进行科学论证,认真规划,在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增设,控制重复专业设置,限制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增设。

3.适当淘汰建设办学条件不足、发展前景不理想、招生与就业形势不乐观的专业。

二、调整思路(一)限制或停招1.连续3年招生完成率低于计划60%专业,应限期整改,并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2.凡连续3年招生人数未满30人的专业,予以撤销并公布;3.凡专业就业率低于本市同类专业就业率10%的专业,应限期整改,并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4.因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学校专业评估处于落后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或隔年招生。

(二)改造与转轨1.对于限期整改而未能完成整改任务或未达标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立足同行业或相同领域内的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发展形势,及时开展调研,论证向临近专业调整的可行性;2.对于因市场需求减少或人才需求档次较高而导致就业率降低的专业,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3.对实践教学条件优越但招生面临困境或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应合理调整专门化方向,并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4.对相关几个发展形势并不看好的专业,应在教育部专业设置指导文件的规定下,进行重组或开设新专业;5.对专业发展形势较好但学校办学软硬实力不强的专业,应重点加强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校院两级管理实施细则

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校院两级管理实施细则

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校院两级管理实施规范
总则
第一条根据《XX学院关于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理顺学校和二级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规范校院两级管理行为,制定本实施规范。

第二条学校负责学科专业建设宏观统筹规划,制订相关规章制度,监督保障规章制度的运行,为学院、教研室和教师做好服务;各学院负责本学院所属学科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学科专业梯队、学科专业经费使用等)建设。

学校职责
第三条学科专业建设
(一)学校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建立与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的学科体系。

(二)制定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相关规章制度。

(三)负责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资源配置、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

(四)负责统筹学校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与专业的申报、建设、评估与管理工作。

(五)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实行预算管理与监督,
建立学科专业建设投入与评估机制,引导学科团队建设。

(六)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考核体系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

学院职责
第四条学科专业建设
(一)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布,统筹和协调学院的学科资源,优化配置学科力量。

(二)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三)负责本学院所属学科的方向凝练、学科梯队组建、重大科研项目及成果积累、学科平台建设等;负责组织本学院学位点、重点学科、专业的申报、检查、评估、验收材料的撰写。

(四)负责本学院所属学科专业建设经费预算制定、仪器设备采购论证、人员进修和学术交流等。

第五条本办法自XXXX年1月1日开始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

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

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学院专业调整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针对学院专业调整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在制定调整方案时,需要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学院专业设置。

只有紧跟社会需求,才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其次,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规划。

在调整专业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为其提供更多元化的专业选择。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各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另外,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还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调整专业设置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同时,还需要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设施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最后,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还需要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交流。

在调整专业设置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与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合作,了解市场需求,掌握行业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学院专业调整实施方案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规划,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交流。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学院专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兰州城市学院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兰州城市学院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兰州城市学院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6.04.14
•【字号】甘政办发[2006]39号
•【施行日期】2006.04.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兰州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兰州城市学院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6]3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在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兰州城市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06〕54号)精神,自即日起,在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兰州城市学院(学校代码为10737),同时撤销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制。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兰州城市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

二、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

三、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兰州城市学院应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增设本科专业,但今年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不应超过6个。

四、兰州城市学院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把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作为主要任务。

五、学院隶属省教育厅管理。

省教育厅要加强对学院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学
院定位,切实落实有关投入。

兰州城市学院要完善总体规划,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六年四月十四日。

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规范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专业,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第三条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立足学校实际,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质量”的原则,构建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与调整长效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专业设置是指设置新专业及新专业相关建设工作,专业调整是指已设专业招生调整和专业退出、撤销以及专业名称调整。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五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质量、创业就业等情况,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等工作进行咨询、审议。

第六条教务处负责统筹管理与协调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各项工作。

第七条二级学院基层学术委员会负责本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以及专业评估、整改等工作。

二级学院基层学术委员会在研究、决定专业设置与调整时,应注重吸收校外企事业等单位专家参加,跨学科专业还应注重吸收校内外跨学科专家参加。

第八条专业设置与调整遇有争议,教学指导委员会难以或不能形成决议时,进一步提交学校学术委员研究、审议。

第九条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决定,须提交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或审批备案。

第三章新专业设置第十条新专业设置应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办学条件,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组调整换届的通知-甘教职成[2010]22号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组调整换届的通知-甘教职成[2010]22号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组调整换届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组调整换届的通知(甘教职成〔2010〕22号)各市州教育局,省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第三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组已届满到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8号)精神,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与服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我厅决定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组进行调整和换届。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课程组是在教育厅领导下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学科组织,旨在加强对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服务,推进专业学科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专业和学科建设研究,对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提出建议;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审议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教学基本文件,专业建设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帮助开展专业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等。

三、课程组分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两大类,共18个专业学科课程组,主要由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学科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

每个课程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3-4人,成员若干人。

课程组成员由我厅聘任并颁发聘书,任期4年。

我厅将根据专业建设和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学科组及成员。

四、专业学科课程组是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研究与服务的重要依托,是新阶段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组织保障,请各有关学校积极支持课程组开展工作,课程组成员工作记入在校工作总量。

学科系调整实施方案

学科系调整实施方案

学科系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决定对学科系进行调整,以提
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

本文将对学科系调整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学科系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间的协同性和整体发
展水平。

在调整中,学校将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合理划分学科边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

其次,学科系调整将重点关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学校将根据学科发展需求,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配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同时,学校将加大对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推动学科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另外,学科系调整还将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综合应用。

学校将鼓励学科间
开展合作交叉研究和共建实验室、科研中心等平台,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综合应用,推动学科发展朝着跨学科、综合性发展方向迈进。

最后,学科系调整的实施将充分考虑学生利益和学习需求。

学校将根据学科发
展规划,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将加强学科系间的学生交流和合作,拓宽学生学科视野,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学科系调整实施方案将以优化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
水平为核心目标,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协同性和整体发展需求,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综合应用,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利益和学习需求,实施学科系调整,将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某大学二级学院(科研院所)调整工作方案

某大学二级学院(科研院所)调整工作方案

XX大学二级学院(科研院所)调整工作方案为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办学管理体制,激发学科发展活力,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增强资源配置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建设步伐,经研究决定,启动实施我校二级学院(科研院所)整合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具体推进方案如下:一、组织领导(一)成立二级学院(科研院所)整合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二级学院整合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

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二级学院(科研院所)整合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规划制定以及对各专项工作组的联系协调工作。

主任:副主任:(二)成立专项工作组,在校二级学院(科研院所)整合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相关方案制订、实施与推进工作。

1.调整方案起草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协同工作,负责《二级学院(科研院所)调整工作方案》起草与论证工作。

组长:2.学院管理人员调配组,组织部牵头,制定具体方案,统筹相关学院领导班子及相关管理人员配备工作。

组长:3.办公场所调配组,校办公室牵头,制定具体方案,统筹相关学院办公场所调配工作。

组长:4.专业教师调配组,人事处牵头,各学院配合,根据教师、实验人员所在学院及承担的教学任务,综合考虑学科背景、学术方向及个人意愿,本着有利于教师在相对稳定的方向上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原则,制定具体方案,统筹相关学院专业教师调配工作。

组长:5.教学资源调配组,由教务处牵头,制定具体方案,统筹规划本次调整所涉及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归口工作,统筹做好调整后相关学院教室资源的调配工作。

教务处、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与实验(网络)管理中心协同工作,按照资源共享原则,制定具体方案,统筹规划相关学院实验实训资源分配,有效推进实验实训资源整合。

组长:6.公共平台管理组,由科研处牵头,制定具体方案,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学院调整情况,明确相关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的归属问题。

学院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院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院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校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以下简称《目录》)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专业设置与调整第二条基本原则1.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紧贴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主动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交叉、新兴职业与技术进步开发新专业。

2.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准确定位产业服务域,加强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关注学生及家长对所学专业的需求,将社会人才需求作为是否新增专业的重要依据。

3.符合学校办学实际。

专业设置要符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符合学校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设置。

鼓励跨学院联合申报和建设新兴、交叉专业。

第三条设置条件1.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符合专业建设规划,有良好的产业背景和稳定的人才需求。

2,有三年的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目标、任务与举措的专业建设规划,有拟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教学文件。

3,具备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含兼职教师),教师的知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数量满足教学需要。

4.具备该专业必须的相应教学设施,如实训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

5.对于批准设立的新增专业,学校将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鼓励行业企业提供配套经费用于专业建设,促使专业加快提高水平。

第四条申报程序1.各二级学院按照专业发展规划,开展调研与论证,确定新设置专业、拟招生专业,并报学校审批。

2.跨二级学院增设专业大类,由教务处、发展规划处负责组织和协调。

3.每年拟招生专业的报备工作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和管理。

4.各二级学院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会议,进行专业论证,形成论证报告,向教务处提交以下申报材料:(1)《学院年拟招生专业汇总表》(附1);(2)《新设置专业申请表》(附2);(3)人才培养方案;(4)专业调研论证报告(要求:主题鲜明、内容详实,包含:专业现状分析、行业背景及用人单位调研论证、人才需求分析、办学基础分析等内容);(5)《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论证意见》(附3);(6)新设置专业建设规划;(7)其它补充说明材料。

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

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

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自2006年升本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科专业发展,学校由校-系二级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校-院-系(部)三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主阵地。

2014年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而确定了学校今后发展中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两项关键任务。

为此,开展新一轮的学科专业调整显得尤为必要,而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现状与问题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2个,在校生招生专业(方向)56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和31个一级学科,初步形成了服务城市相关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三大专业群(服务城市相关专业16个,教师教育专业14个,工程教育专业12个),基本体现了“突出服务城市功能,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

(见图1)图1一体两翼三集群学科(专业)建设布局2014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在肯定我校“初步实现了专业结构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建议学校“重新审视专业规划,厘清专业建设思路,构建符合地方发展和学校实际的学科专业体系”。

为积极落实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持续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学校在学科方向凝练、专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应的学院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通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的调整、合并,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趋于合理。

(见表一)表一: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一览表不过,从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来看,目前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整体统筹不够,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不够,导致学科、专业增长与发展的空间也相对不足。

活动方案之二级学院建设方案

活动方案之二级学院建设方案

二级学院建设方案【篇一: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自2006年升本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科专业发展,学校由校-系二级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校-院-系(部)三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主阵地。

2014年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而确定了学校今后发展中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两项关键任务。

为此,开展新一轮的学科专业调整显得尤为必要,而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现状与问题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2个,在校生招生专业(方向)56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和31个一级学科,初步形成了服务城市相关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三大专业群(服务城市相关专业16个,教师教育专业14个,工程教育专业12个),基本体现了“突出服务城市功能,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指导思1想。

(见图1)图1一体两翼三集群学科(专业)建设布局2014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在肯定我校“初步实现了专业结构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建议学校“重新审视专业规划,厘清专业建设思路,构建符合地方发展和学校实际的学科专业体系”。

为积极落实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持续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学校在学科方向凝练、专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应的学院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通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的调整、合并,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趋于合理。

(见表一)2表一: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一览表345【篇二:xx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xx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学风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2026年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

2024-2026年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

2024-2026年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x等文件精神,根据《“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健全学校专业设置、改造、退出动态调整及考核机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现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遵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紧密对接xx“三个高地”及郴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切实增强学科专业体系与地区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的匹配度。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调整和优化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控制专业规模,优化专业资源配置,加快专业升级转型,加强“四新”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

二、工作目标根据学校“师范提质、医学提标、工科提速”的要求,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总的工作目标是“规模控制、优化结构,注重交叉、培育新兴,强化特色、打造一流”。

进一步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毕业就业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控制在50个以内,到2025年学科专业优化调整20%以上,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验收合格,使学校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办学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三、基本原则(一)需求导向原则主动适应国家、省、市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基础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科学论证和规划,对具备条件的专业合理增设,鼓励跨学科设置交叉专业,优先发展面向市场、面向一线的技术领域和行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调整优化部分实力弱、发展乏力且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严控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专业、投入产出效益低的专业。

调整专业结构抢抓发展机遇

调整专业结构抢抓发展机遇

作者: 王志伟
作者机构: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甘肃教育
页码: 20-2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等职业学校 发展机遇 专业调整
摘要:2010年5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我省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甘肃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意见》精神,紧紧围绕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抓住专业建设这个“牛鼻子”,在产业结构调整变革中探索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

能不能抓住这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做好专业调整转型的定位是关键。

为加快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步伐,我们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对我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考

对我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考

对我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考
王宝泉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2)002
【摘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就我校如何做好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总页数】3页(P5-7)
【作者】王宝泉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学、专业建设的关系 [J], 谭立平
2.京津冀一体化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J], 易金生
3.应用型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思考--以三明学院为例 [J], 宋孝金;陈艳权
4.京津冀一体化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J], 易金生;吴霞
5.首都体育学院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J], 王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院系调整 实施方案模板

院系调整 实施方案模板

院系调整实施方案模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我校决定对院系进行调整。

为了确保调整工作的有序进行,特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调整的原因1. 学校发展需要: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科建设的深入,需要对院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

2. 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为了更好地整合学科资源,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对院系进行调整,优化学科布局。

二、调整的目标1. 实现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院系调整,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科间的协同创新能力。

2.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通过院系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三、调整的内容1. 学院整合: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学院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学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 学科调整:对相关学科进行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3. 师资调整:根据新的学科布局和学院整合情况,对师资进行合理调整,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调整的步骤1. 制定调整方案: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需要,制定院系调整的方案。

2. 征求意见:对调整方案进行广泛征求相关师生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3. 调整实施:根据征求意见的结果,确定最终的调整方案,并组织实施。

4. 监督检查:对调整后的院系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调整的保障措施1. 加强宣传:通过校园网站、校报等媒体,加强对院系调整工作的宣传,做好相关解释工作。

2. 加强沟通:与相关师生和管理人员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督导:建立院系调整的督导机制,对调整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调整的预期效果1. 教学科研水平提高:通过院系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2. 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院系调整,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科间的协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自2006年升本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科专业发展,学校由校-系二级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校-院-系(部)三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主阵地。

2014年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而确定了学校今后发展中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两项关键任务。

为此,开展新一轮的学科专业调整显得尤为必要,而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现状与问题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2个,在校生招生专业(方向)56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和31个一级学科,初步形成了服务城市相关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三大专业群(服务城市相关专业16个,教师教育专业14个,工程教育专业12个),基本体现了“突出服务城市功能,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

(见图1)图1一体两翼三集群学科(专业)建设布局2014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在肯定我校“初步实现了专业结构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建议学校“重新审视专业规划,厘清专业建设思路,构建符合地方发展和学校实际的学科专业体系”。

为积极落实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持续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学校在学科方向凝练、专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应的学院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通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的调整、合并,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趋于合理。

(见表一)表一: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一览表不过,从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来看,目前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整体统筹不够,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不够,导致学科、专业增长与发展的空间也相对不足。

2、同一学院内学科与专业跨度过大、相关度不高、互补性差,如旅游文化学院共有工商管理、中国史、世界史、音乐与舞蹈学四个分属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的一级学科,培黎工程技术学院虽然仅有理学、工学两大门类,但设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五个一级学科和相应的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焊接技术与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信息工程学院共有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分属管理学、工学的一级学科。

3、同一个一级学科相关专业被分设在不同学院,不利于学科群、专业群的建设,如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所对应本科专业分别设在经济管理学院、旅游文化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数学学院设置的金融数学方向则隶属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4、部分学院学科专业单一,将目录内专业设置为培养方向,未形成学科支撑下的专业增长,不利于学院发展和学科与专业的拓展,如音乐学院、体育学院、数学学院等。

5、部分学院专业设置无学科基础,造成专业后劲不足,制约着专业进一步发展。

如培黎汽车工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科不一致。

6、二级学院整体上呈现出学科、专业的特色不够突出,应用型学科、专业与产业衔接不够等问题。

二、调整思路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调整,紧紧围绕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为龙头,整体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和国际化进程;以引领与促进城市发展为中心,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由基础文科类、服务城市类、工程教育类和教师教育类为主体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坚持学科发展的内部逻辑和适应社会的外部环境相统一,为实现建设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具体调整思路如下:1、立足于“十三五”末启动更名大学,按照相同、相近、相关原则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同一学科门类内学科、专业建设的一致性与互通性,加强同一一级学科内不同学科方向、专业建设的内在关联度,加强同一二级学院内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

2、实施分类建设、分类指导,持续保持基础学科、专业的传统,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专业,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与产业、行业的衔接。

采取错位发展策略,突出与省内高校同类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与特色,有效协调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强化特色、保持优势与灵活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

3、明确基础文科类、服务城市类、工程教育类、教师教育类四大学科、专业的布局面向与发展方向,逐步形成校本部以服务城市学科与专业为主、培黎校区以工程教育为主、东校区以学前教育为特色的校区功能结构。

4、在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调整基础上,实施重点学科与培育学科建设计划、重点专业与扶持专业建设计划,加强对各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

同时,逐步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10-15个在省内处于比较优势的一级学科及其若干重点研究方向,通过专业调整、转型、替代等方式,将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左右。

5、引导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支撑工学学科、工程教育类专业的发展,同时兼顾基础研究与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在原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6、以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调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科研奖励制度、教学奖励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发挥制度引导、激励的作用;同时,逐步打破二级学院间在学科、专业建设与师资、教学科研资源配置上的壁垒,缓解学校整体资源严重不足而部分学院有效资源闲置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效益。

三、调整方案本方案是经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充分讨论,在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现状和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前期准备的第一、第二方案后的优化方案,既综合了前两套方案的优势,弥补了其不足,也力图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尽量做到对二级学院设置的微调,以避免幅度过大可能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产生的阻力。

(见表二)表二: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调整一览表1、基础文科类学科与专业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传统文科专业为基础,组建新的文史学院,保留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点打造文科类学科,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为全校提供通识教育课程。

(1)文史学院(组建)。

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三个一级学科,以基础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全校提供人文素质教育;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2)马克思主义学院(保留)。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学科;专业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以学术型为主,承担全校两课课程建设与教学;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3)公共外语教学部(组建)。

单独设置公共外语教学部,承担全校学生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工作,探索开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2、服务城市类学科与专业(4)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组建)。

依托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地理科学、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地理科学专业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5)商学院(组建)。

依托应用经济学核心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经济学(拟增设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电子商务等),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与俄罗斯国立奔萨大学开展世界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6)管理与旅游学院(组建)。

依托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三个一级学科,辅以社会学一级学科,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酒店管理方向、空乘方向)、城市管理(拟增设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社会工作(逐步改造该专业,重点打造家政管理、物业管理等应用性方向),新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目前以旅游管理为特色,打造旅游专业群。

(7)应用美术与工艺学院(更名)。

依托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工艺美术(教育方向,拟增加书法培养方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拟增设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工艺美术专业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8)传媒学院(保留、改造或命名为新闻与传媒学院)。

依托新闻传播学、影视与艺术学两个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新闻学、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积极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9)翻译学院(组建)。

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英语、法语(拟增设翻译、俄语、阿拉伯语),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与西北师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工作。

3、工程教育类学科与专业(10)培黎石油工程学院(保留)。

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拟增设: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专业建设与行业接轨,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国际合作“艾黎班”,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1)培黎机械工程学院(组建)。

依托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工业设计、交通运输(拟增设: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2)数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组建)。

依托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学科建设上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重;专业设置为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逐步向软件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13)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组建)。

科依托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三个一级学科,学科建设上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重;专业设置为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拟增设:通信工程、智能电网与信息工程),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物理学专业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14)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名)。

依托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学科建设以应用学科为主;专业设置为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其中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向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化学专业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