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警在基层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警在基层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人民警察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社会治安事务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代表着法律的威严和神圣,一位派出所基层民警,如果能够熟练运用沟通技巧来处置各类警务事件,不但会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心情的愉悦,同时也会对整个公安机关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和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可以说如果在基层工作中掌握了沟通技巧,既有利于快速有效地实现工作目标,有利于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又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一)走访的技巧
孟建柱部长最近指出:“走访联系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公安民警一辈子做不完的事情。”确实,走访是基层民警开展有效沟通的首要环节和主要方式,走访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民警工作意图的贯彻效果。
一是对象要广泛,走访群众不应只停留在走访本地居民身上,“群众”的范畴应该界定为“在辖区的实有人口”,包括外来人口、本地人员、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所以,我们在走访工作中首先就要面广,本地居民、本地干部、流动人口都应该是我们走访、沟通、关心的对象,因为走访的意义和工作的收获并不会因为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是形式要多样,走访沟通的形式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下基层工作时可以走访,参加会议前后可与村居干部进行沟通了解,平时路上偶遇也可以驻足交心。只要有机会,责任区民警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群众进行沟通,收集各类信息,了解社情民意,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做到啥时顺手啥时出手即可。
三是次数要增多,当民警因为纠纷调解或需要群众配合提供线索时,走访的次数要增多,要连续数次地上门工作,特别是面对一时误解或不理解的群众,绝对不要“硬碰硬”对着干,要不怕难堪,不怕尴尬,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当群众被你多次的走访感动或不耐烦时,就是你工作进展之时。
四是经验要总结,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走访沟通更象是一门哲学,简单而又深奥,有时此法用在此人身上立竿见影,但用在彼人身上却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为与群众走访沟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药,需要民警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
去总结、去完善、去提高,只有按照“与时俱进、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通过不断的锻炼提高,才能练就一身真功夫。
(二)沟通的技巧
派出所基层民警与群众之间没有沟通就不会有了解,没有了解就不会有理解,没有理解就不会有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因此,警民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与群众打成一片,缩短双方的距离,让双方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让民警与群众互相熟识,更快在警民之间构筑起连心桥。
一是要经常出现在自己的辖区内,警民情是密不可分的鱼水情,当前人民群众最欢迎的是平民化的警察,所以警察面带真诚的微笑,向每一位辖区居民主动打招呼致意,是增强亲和力和信任度的必要之举。
二是为辖区居民多做好事,对于辖区内的敬老院、幼儿园、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家庭,民警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数,更要坚持定期上门走访沟通,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深情关爱弱势群体,这样就很容易使他们感激你进而尊重你,同时也会获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三是在服务中多沟通,好民警能想出很多“点子”来创造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机会,比如,将各类已办结的各种证明、通知单、户口、二代身份证等送到居民家里,交到群众手中。有些便民利民的服务举措对我们民警来说,可谓举手之劳,又可顺理成章的进行走访沟通,群众则会心存感动,今后有事找他,一定会主动支持配合你的工作。
四是善于寻找话题。俗话说得好,“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民警想要尽快贴近群众,一定要找准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话题。派出所基层民警应该了解民俗风情,清楚礼仪规矩,拓宽知识视野,涉猎多方信息,这样你才能与群众有更多的交流话题和更多的共同语言,不久,群众就会把你当成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了。
五是利用宣传手段增加自身影响力,每一起刑事、治安案件的受害人及家属都渴望公安机关及时破案,无论哪个警种破的案,社区民警都可以通过召开“治安形势通报会”、“警民恳谈会”将查破案件信息的情况及时通报,用“以案说防”、“警方支招”等方式广泛告知群众,既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自防意识和自护能力,同时也树立了公安机关和民警个人英勇善战的良好形象。
基层民警除了要学会熟练运用法律法规来主张正义,还应该学会善用、巧用沟通技巧,使人民群众理解支持民警的工作,让警民关系“解冻升温”,进而构建起和谐警民情,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