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_以洛阳_西安_开封为例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形成的丰导区位因素——以我三大古都为例

城市形成的丰导区位因素——以我三大古都为例

城市形成的丰导区位因素——以我三大古都为例作者:刘广通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9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010300)刘广通地理学科涉及范围广泛,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应注意多搜集关于地理方面的趣味知识,把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中学地理教材中对于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了讲解,分别谈到了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科技、宗教等。

每一座城市的形成其影响因素往往比较复杂,但主导因素一般是确定的。

中国古代都城的形成,虽然看似君王的随手指点而定,实则也有众多大巨与风水先生的论证,非属偶然。

我国的七大古都在古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们也对这些城市的形成从专业的角度作了各种探索。

对于中学地理学习,我们也作相应的思考。

现以三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为例进行简析,以资教学。

一、唐长安城——地形为区位主导因素西安(史称长安)位于陕西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据史料,公元581年2月,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

因为杨坚的历史原因,隋朝新主仍把长安定为首都。

这座经历繁华、萧瑟、和平、战争,历经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经不能适应新王朝发展的需要。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汉长安城久经风雨,多数建筑物已老化,特别是在供水、排水问题上更为严峻,排水不通造成生活用水受污染,严重影响了民生;其二从地理位置分析,汉长安城北边是渭水,渭河水势凶猛,经常南北摆动,处于渭河边上的长安城随时可能被淹没。

所以杨坚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盖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以“大兴”命名此城。

隋炀帝继位后,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

大业九年(613年),动用十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读?中国七大古都?有感—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无不受一定历史条件发展规律的决定和制约,但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低估,尤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开封是我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豫东大平原上。

从公元八世纪建城开始,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它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与金的都城,所以开封又有“七朝故都”之称,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成为我国的七大古都。

一.开封的建立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开封这座城市的诞生源于春秋时期,这一带曾是郑国的领地,郑庄公命人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开封,作为当时屯粮储粟的地方。

起初规模很小,战国时期,魏国为了控制中原,与魏惠王九年把都城由安邑迁到今天开封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为大梁。

魏国迁都中原固然是为了避秦,并企图在中原地区称雄争霸,那么为什么偏偏会把国都选定在开封这个地方呢?当时开封附近的地理环境李长傅先生曾作出了如下的描述:开封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边缘,北纬34°12′到35°03′,东经113°52′到115°16′。

如果把华北大平原作为一个大三角形,开封正处于大三角洲的尖端附近,东北距渤海约500公里,西抵豫西丘陵地不过50公里。

开封地处黄河的冲积扇上,受河水冲击作用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在有史初期,海拔不到70米。

华北大平原地盘同时也有沉降作用,所以变化很小,高度和今天相差甚微。

气候方面,据有关史料介绍,在距今8000年前到2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3°到5°,降水量也比现在相对较多。

总体来说,上古气候比现在更加温和湿润,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

河流方面,上古时期的豫东黄河平原,称得上是水乡泽国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与淮河之间有许多河流,例如济水、濮水、涡水、沙水、颍水等。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xx历史上五xx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

如果从地理位臵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

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发生于王朝变更之后,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

仔细点说,在从西周到唐代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西安与洛阳都同时是适宜建都的地方,所以首都在两地之间徘徊搬迁多次。

从唐末到北宋200年间,则是洛阳与开封的徘徊时期,这可以算作是一个短短的间奏曲。

而大致从金朝至今则是从北京到南京的往复时期,这一时期也长达800年,而且由于与当代相关连,更显其重要。

一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

除此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最为要紧: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

第一层次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是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臵,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

以地理中心为首都的思想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思路。

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

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

所以从西周到唐代,都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

虽然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臵是建都的理想位臵,但有时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现实位臵。

西安与洛阳 对比 中国第一古都 的历史传承

 西安与洛阳  对比  中国第一古都  的历史传承

西安与洛阳对比中国第一古都的历史传承西安与洛阳对比中国第一古都的历史传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有许多城市在历史传承方面独树一帜。

西安和洛阳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古都,在历史和文化方面都有着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西安和洛阳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中国古都的历史传承方面的独特之处。

一、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西安和洛阳作为中国古代重要都城,都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西安位于中国的中部,曾经是13个朝代的都城,如秦朝、西汉、唐朝等。

而洛阳则位于中国的中东部,曾先后成为9个朝代的都城,如东汉、魏晋、北魏等。

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得它们在历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历史古迹和建筑遗址西安和洛阳在历史古迹和建筑遗址方面都拥有丰富的资源。

西安的著名历史古迹包括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等。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大雁塔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古代佛教建筑,是唐朝的象征性建筑;古城墙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为西安增添了独特的历史韵味。

洛阳的历史古迹和建筑遗址也非常丰富,著名的有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瑰宝;洛阳博物馆则是集中展示洛阳古代文物的重要场所,展现了洛阳作为古都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传统和学问风气西安和洛阳作为中国古都,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学问风气。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古代敦煌艺术和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浓厚的道教和佛教文化氛围。

在西安,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雄伟的建筑,还能品味到独特的陕北文化和美食。

洛阳作为东方第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洛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中心,还是中国古代科学、农学和医学的发源地。

洛阳曾是“文化圣地”,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学者前来学习和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浅谈西安成为中国重要古都的地理原因摘要:纵观我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发展,以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安阳、南京、杭州、郑州这八大古都的建都历史最为久远悠长,影响最为巨大,知名度最高。

而在这八大古都中又以西安位列于八大古都之首。

下面我将从地理因素方面来浅析先成为我国重要古都的原因。

关键词:西安,古都,地理条件,交通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所以对于都城的选建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

其选建的标准和原则不外乎:在政治上能控内与驭外;在军事上利于进攻和防守;在经济上必须能保证一定的物资供应。

此外如地理位置在国内比较适中;各民族、各统治集团之间文化心理及利害矛盾以及根据地等等。

然而历朝列国在选建都城时很难选到完全符合理想,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都城,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有利的地点。

不难看出,在选建都城上不论是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和经济因素,归根结底都落实在地理条件上。

纵观我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发展,以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安阳、南京、杭州、郑州这八大古都的建都历史最为久远悠长,影响最为巨大,知名度最高。

而在这八大古都中又以西安位列于八大古都之首。

下面我将从地理因素方面来浅析先成为我国重要古都的原因。

一、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安,古称长安,位于古代四关之中,八百里秦川腹地,自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

这里南依重峦叠嶂、逶迤雄伟的秦岭山脉,秦岭不仅是西安的天然屏障,也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境内的一些山系也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北靠广袤的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堆集十分深厚,孕育出我国原始农业文化的萌芽;渭水犹如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注入黄河。

史学家司马迁言这里是“天府之国”,班固更把它称之为“陆海之地”。

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有武关,这四关都是天险。

留侯张良在劝汉高祖定都关中时,把这里称作是天下的咽喉,他曾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古都洛阳兴起与衰落的影响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古都洛阳兴起与衰落的影响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对古都洛阳兴起与衰落的影响【摘要】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古代社会前期曾屡屡成为不少王朝的都城,后期却走向衰落沦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区位和地缘因素是古都洛阳发展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区位因素为古都洛阳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区位与地缘因素的演变则引起古都洛阳相应的演变。

【关键词】区位地缘洛阳兴起衰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曾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王朝在此定都,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1]。

今天,洛河沿岸东西不足100公里的范围内依然有二里头夏朝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座遗址集历代都城建设之精华,被誉为“五都会洛”[2]。

这些城址最晚的也早于宋代,属于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都城,古代社会后期即北宋以后,洛阳走向衰落沦为一般的地方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区位和地缘因素是古都洛阳发展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区位因素为古都洛阳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区位与地缘因素的演变则引起古都洛阳相应的演变。

一区位与地缘的概念区位与地缘是地理学的两个概念,是对某地地理环境与位置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区位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本身所具有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交通等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与所在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客观事物在空间关系上的总和[3]。

据此可知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古都洛阳的区位可以理解为洛阳本身所具有的位置、交通、经济等各项因素,互相交织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这为古都洛阳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地缘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与周边地理环境的相关性,它是随着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要素交流的日益频繁而产生的对国家或地区地理区位的深化,是某区域在特定区位基础上产生的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相对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各项联系和交流必然不断加剧和频繁,这就使得作为某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中心———城市的地缘因素呈现出很大的变化幅度。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以洛阳-西安-开封为例分析-.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以洛阳-西安-开封为例分析-.

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定海再失 , 镇海亦陷 , 裕谦自尽”,“十一月 , 浙江大雪 , 英军主力南撤 , 宁波空虚 , 但奕经不敢进取”,“魏源深感英军反复难测 , 清军虚骄难胜 , 朝廷和战不决 , 对战局悲观失望”。

輥輲訛另者 ,由于在定海的防守问题上与诸将领意见有分歧 , 而自己的意见又未被主将裕谦采纳 , 随着定海的再次沦入敌手 ,“魏源也自知在军营人微言轻”, 輥輳訛自己之谋略无从施展 , 所以他只在裕谦营中逗留数月 , 便辞归扬州。

综上所述 , 魏源在道光二十年秋 , 为友人所邀 , 到了浙江前线宁波 , 参与审讯了俘获的英国俘虏安突德 , 之后又离开浙东前线 , 到了杭州西湖 ;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裕谦担任钦差大臣之后 , 由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由于对战局的悲观失望加上自己的不得志 , 遂在裕谦幕中逗留数月便离开浙江前线去了扬州。

注释 :①清史稿 . 第 37卷 .②海国图志 (五十卷本 . 第 35卷 , 第 26页 .③黄丽镛 . 魏源年谱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5年 , 第 113页 . ④夏剑钦 . 魏源传 . 岳麓书社 , 2006年 , 第 125页 . ⑤古微堂诗集 . 第 6卷 , 第 15页 . ⑥古微堂诗集 . 第 10卷 , 第 13页 . ⑦京口琴娘序曲 . 魏源集 , 第 741页 .⑧杨国桢 . 林则徐传 . 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 第 423页 . ⑨同⑧ , 第 424页 .⑩魏源集 . 中华书局 , 1976年 , 第 849页 . 輥輯訛同③ , 第 117页 . 輥輰訛李柏荣 . 魏源师友记 . 岳麓书社 , 1983年 , 第 33页 . 輥輱訛同④ , 第 127页 . 輥輲訛李瑚 . 魏源研究 . 朝华出版社 , 2002年 , 第 361页 . 輥輳訛同④ , 第 129页 .摘要 :本文以洛阳、西安、开封三大古都为例 , 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地理区位因素 , 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从形成到衰落的各个阶段 ,认为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的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并对古都的发展与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 同时也是古都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安与洛阳 争夺 中国第一古都 的地理与历史优势

 西安与洛阳  争夺  中国第一古都  的地理与历史优势

西安与洛阳争夺中国第一古都的地理与历史优势西安与洛阳的地理与历史优势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有许多古都在历史长河中相继崛起。

在中国第一古都的争夺中,西安与洛阳都有着独特的地理和历史优势。

本文将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两座城市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西安位于中国中部,地处关中平原,周围环绕着秦岭和华山等山脉,形成天然的屏障。

这种地理环境保护了西安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使其保存完整。

西安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便利,文化和商业交流频繁,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洛阳则位于中国中部华北平原的南部,毗邻黄河,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洛阳的农业发展,使其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洛阳还是中国历史上四个古代都城之一,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在此修建了众多宫殿和寺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二、历史优势西安作为中国的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曾是周、秦、汉、唐等多个王朝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之一。

西安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还承载了大量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唐朝盛世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使西安成为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感的象征。

洛阳作为中国的七朝古都,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自东周时期建都以来,洛阳就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唐朝的开元盛世更是让洛阳声名大噪,盛世的文化和艺术繁荣与壮美的建筑,使洛阳跻身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洛阳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许多重要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产留存至今。

综上所述,西安和洛阳都拥有独特的地理和历史优势,为中国第一古都的争夺增添了激烈的竞争态势。

西安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遗产而闻名于世,而洛阳以其肥沃的土地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著称。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历史积淀,这两座城市都值得被视为中国古都的瑰宝。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_以洛阳_西安_开封为例分析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_以洛阳_西安_开封为例分析
二、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发展的影响(以洛阳为例) 在社会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古代, 劳动人民 “看天吃 饭 ”,自 然 因 素 对 一 座 城 市 的 发 展 影 响 巨 大 ,天 时 地 利 缺 一不可。 这一部分便是分析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发展的 影响。 “崤 函 有 帝 王 之 宅 ,河 洛 为 王 者 之 里 ”,[5]洛 阳 自 周 代 成为都城之后,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经济 迅速发展: 洛阳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 和,雨热适中。 古时当地土壤肥沃,属第四纪冲积次黄土, 地面下为黄沙质粘土和粘土层,非常适宜于耕种,适合农 作物的生长。 [6]古代洛阳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洛 阳地区人口迅速增长。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车同轨”,发 达的道路交通网遍布全国, 而洛阳就处于连接关东和关 中地区的通道的中心枢纽位置。 便利的交通条件给洛阳 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各地的货物,于是秦汉以后,洛阳发 展为与长安比肩的商业大都会,连同其周围的大梁、宛、 陈等周边城市,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商业经济圈和都市圈。 东汉时期洛阳“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储,满于都 城。 琦赂宝货,巨石不能容;马牛羊豸,山谷不能受”,[7]其 发达富庶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魏晋时期,洛阳的商业贸易 不仅达于本土四方,而且远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城内富豪 云集,贸易繁荣,王恺石崇斗富的故事便是佐证。 隋唐时 代,政府相继开凿疏浚了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沟通了 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修成了著名的 京杭大运河,洛阳位于这条南北大动脉的中枢位置,发展 更是迅速,一度出现了“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 江货,津桥税海商”[8]的景象。 如此便利的水陆交通再加 上发达的农业、商业,使得隋唐时期洛阳的经济更是发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 藩胡商贩们不远万里来到洛 阳,国际性的商品在这里荟萃,洛阳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 世界性大都会。 三、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迁移的影响(以西安、洛阳、 开封为例)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 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 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狭小,民人众。 ”从太史公的这 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从上古黄帝时期到周代,历朝历代的 统治者都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三河地带建都成就霸业。 因 为在当时,三河地带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地 肥沃,物产丰富,其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农业, 使得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一个农业区和经济 区。 发达的农业经济、便利的交通和充足的水源,这些优 越的地理条件综合起来使得这一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了先

古人定都洛阳的地理原因

古人定都洛阳的地理原因

古人定都洛阳的地理原因古人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原因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其地理位置在古代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古人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洛阳地处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位于黄河中游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洛阳位于中原地区的西部,地理位置靠近黄河,这使得洛阳成为了连接中原和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古代的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和陆路,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路之一,通过黄河可以方便地进出中原地区。

因此,洛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得它成为了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

洛阳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

洛阳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古代的都城需要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来维持城市的运转,而洛阳地区的农业发达,可以提供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这使得洛阳成为了一个具有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的都城。

洛阳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洛阳地处暖温带,属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春暖花开,夏日炎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古代的都城需要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适宜的农业生产条件。

洛阳的气候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宜居的都城。

洛阳地区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洛阳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洛阳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使得洛阳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都城。

古人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原因主要包括其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以及资源丰富和文化底蕴深厚等方面。

这些地理条件使得洛阳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古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的家乡古都之的开封

我的家乡古都之的开封

我的家乡古都之的开封开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的家乡,我深深热爱这座古都。

首先,开封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它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河南省中部。

开封市处在黄河南岸,与河南省其他地区相比,开封处于黄河两岸平原的心脏地带,因此在经济上具备了发展优势。

同时,开封还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便于与全国各地进行交流和交通往来。

这种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开封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开封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作为古都,开封曾经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北宋首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建都城市。

在这段历史中,开封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

著名的大宋皇城遗址,依然保存完好,让人回溯到古代的辉煌与繁荣。

同时,佛教圣地少林寺也位于开封境内,这里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武术资源。

另外,开封还有众多受到广泛关注的历史文化景点。

比如,中国四大古刹之一的白马寺,是佛教教团的活动中心,以其古老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

此外,还有古老的清明上河园,这座仿北宋开封城市风貌的园林,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千年前的开封。

开封还有徽派古建筑群、关帝庙、兰考马家沟河村等重要景点,这些都是开封独特的文化符号。

开封不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

开封菜作为河南菜的代表,被誉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开封菜讲究原汁原味,讲究色香味俱佳,被誉为“浓淡适中,味道鲜美”。

特色菜品有油焖大虾、一品豆腐等,让人垂涎欲滴。

此外,开封的小吃也非常有名,比如灌汤包、糖葫芦、油塔等等,无一不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我想说的是开封人民的热情和勤奋。

开封是一个勤劳而友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朴实善良,乐于助人。

每到春节和重大节日,开封的市区都会举办盛大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开封人民用他们的热情和努力,让这座古都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活力。

总之,开封作为我的家乡古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热情友好的人民。

帝王之都开封作为中国古代中心的地位与影响

帝王之都开封作为中国古代中心的地位与影响

帝王之都开封作为中国古代中心的地位与影响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古以来,它一直被誉为帝王之都,承载着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和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

本文将探索开封作为中国古代中心的地位与影响,从城市布局、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一、城市布局与地理位置开封地处中原河洛腹地,毗邻黄河,地理位置优越。

城市布局方面,开封采取了古代中国城市典型的方格制布局,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皇城,为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百姓居住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这种布局方式既展现了帝王的尊贵地位,又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序的条件。

二、政治中心的地位开封先后成为了五代、北宋、南宋三个朝代的都城,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

尤其是北宋时期,开封被设立为京师,皇帝定居于此,成为统治国家的核心。

在开封,历代皇帝进行了大量的政务活动,发布许多重要政策,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开封还是皇室进行婚丧嫁娶、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凸显了其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三、经济中心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中心之一,开封在经济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流经开封,使得开封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

古代的黄河是重要的航运通道,运输、贸易等活动纷纷在开封展开。

其次,作为帝王之都,开封集结了大量的政府机关和官员,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此外,开封还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农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开封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

四、文化中心的地位开封作为帝王之都,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影响力。

首先,开封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化名人都在开封活动和创作。

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象征,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为中国的文化积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开封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开封府、大相国寺、铁塔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开封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西安与洛阳 对决 中国第一古都 的权威

 西安与洛阳  对决  中国第一古都  的权威

西安与洛阳对决中国第一古都的权威西安与洛阳对决中国第一古都的权威中国拥有众多古都,其中以西安和洛阳最为著名。

这两座古都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国悠久的文明。

本文将就西安和洛阳两座城市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争夺中国第一古都权威的竞争中的优劣势。

一、历史渊源西安,原为西周时期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多个王朝的首都,也是起点与终点的交界处。

它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例如著名的西安城墙、钟楼、大雁塔等文化遗址。

洛阳,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是东周时代的八大古都之一。

它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也是佛教早期传入中国的重要中转站。

洛阳市内有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闻名遐迩的景点,见证了洛阳的辉煌历史。

二、人文地理特点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濒临渭河。

这使得西安在农业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渭河沿岸的秦文化、汉文化和唐文化为西安赢得了无数声誉和荣耀,也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

洛阳地处黄河南岸,地形起伏,自然景观独特壮观。

黄河的河水和泥沙给洛阳带来了丰饶的土地和灌溉条件,从而孕育了广大的文化发展。

洛阳充满了浓厚的农业文化氛围,曾经是农业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心。

三、文化遗产西安和洛阳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正是两座城市争夺中国第一古都的重要依据。

西安以兵马俑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

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守护者,也是中国古代陵墓文化的杰作。

此外,西安的大雁塔、西安城墙等也是国宝级文物,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

石窟中的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丰富多样,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此外,洛阳的白马寺、洛阳博物馆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化遗产。

四、旅游资源由于西安和洛阳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成为了重要的旅游城市。

西安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兵马俑、大雁塔等知名景点,还有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吸引游客的地方。

浅谈我国古都选址的地理因素—以古城西安为例

浅谈我国古都选址的地理因素—以古城西安为例
低 。簸 箕 状 向东 开 V l 的地 势 承接 了部 分夏 季 风 带 术 的 湿
治、 经济 、 军l J _ 1 = 和文化风貌 。为何在悠悠 的历史 长河 巾, 西安能够 获得如 此多古代 1 二 朝 的青 睐 , 小 文尝试 从“ 城 市区位 ” 的角 度 , 分 析 安 当时作 为都城 的地王 单 位


地 形地 势 与军 事安 全
大水 系 ,众多的河流为关 中沃野提 供了充足的水 源 , 也
池 .
西安坐 落于 8 0 0里 秦J l I 之地, 南 邻我 国南 、 北 方分 界线之一 的秦岭 , 西接 陇』 l J ’ 北 靠北 … , 东 面华 L l J l . 地 势 中低周高 r f 1 部关 中平 原 , 平坦 的地势 为城市 的延展和 1 皂城的修建提供 了广 闲的 间 , 周边山林伫立 为统治阶 级 千万J ’ ‘ 提供 了允 足的原料 ( 如图 1 ) , 四面环 山, 地势 易守雄 攻 。 使而对两北彪 悍少数民族 的侵扰 依然能够
为便 利 的水 I 运 输 p 安 城
导, 但依 I H , f j 较
符八 大 水 系 , 特 圳
满 了封 建 l - 的阳大 基本需 求——人 u和土地 , 灶 人
是北 部V J ,  ̄ f l # , I 为邯城提供 了便利 的水 L 通道
的物质力城 人 力基础 为都城建 没打 卜J 实后盾
优 势

润气流 , 虽 然降 水年季 变化大 , 但带来 了相 对中沛 的降 水。 都城常选址存人 口稠密的地 I ) t , I × : 域 内需水量大 . . 西
安 自古 有 “ 八水绕 长安” 的说 法 , 抛粗略统 汁, 两 安 境 内

试论古都西安的地理环境优势

试论古都西安的地理环境优势

试论古都西安的地理环境优势一、本文概述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安的地理环境优势,揭示其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辉煌。

通过对西安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揭示古都西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并探讨这些优势如何对西安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西安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包括其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等。

我们还将概述西安地理环境优势的研究意义和价值,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西安的地理环境优势,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西安的地理位置优势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优势是其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7°40′至109°49′和北纬33°42′至34°45′之间。

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得西安在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自然环境来看,西安位于黄土高原的南部,拥有较为丰富的水土资源。

这里的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西安地处秦岭山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西安的地理位置在交通运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西安地处陆路交通要冲,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以及航线交汇于此,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西安还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地理位置对于连接亚欧大陆、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的地理位置优势还体现在其经济发展上。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西安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经济实力。

中国四大古都演讲稿范文

中国四大古都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我国四大古都的历史与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四大古都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下面,我将从北京、西安、南京、洛阳这四个古都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四大古都的地理位置1. 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2. 西安: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3. 南京:位于我国东部,地处长江下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

4. 洛阳:位于我国中部,地处洛河平原,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四大古都的历史变迁1.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

从元朝开始,北京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

明清两代,北京更是成为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2. 西安:西安历史悠久,被称为“十三朝古都”。

从周朝开始,西安先后成为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

3. 南京:南京是我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分别是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此外,明朝初年,南京也曾成为我国的都城。

4. 洛阳:洛阳作为古都,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

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都曾将洛阳作为都城。

三、四大古都的文化底蕴1. 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底蕴深厚。

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众多历史遗迹,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同时,京剧、相声、京韵大鼓等传统文化,也让北京成为了我国文化的象征。

2. 西安: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文化交流频繁。

兵马俑、大雁塔、华清宫等历史遗迹,见证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此外,西安的美食、民俗文化也独具特色。

3. 南京:南京六朝古都,文化底蕴丰富。

明孝陵、中山陵、南京城墙等历史遗迹,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南京的文学、书画、戏剧等文化,也为我国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洛阳:洛阳作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

白马寺、龙门石窟、关林等历史遗迹,展示了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对城市发展演进的影响——以古都洛阳为例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对城市发展演进的影响——以古都洛阳为例

一 " 理论基础
区 位与 地缘 是地 理 学的 两个 概 念#是 对 某地 地 理环 境与 位置 关系 的认 识和 理解 % !区 位 " 一 词 含义 众 多 % 它 最 早源 于 德 语 !4;2*C.1;"# 意 为 !站立 之地 "$! 位于 ’’ G地 点H"(
"II$ 年 被 译 成 英 语 !J.<2;8.*"# 有 ! 场 所 "$ ! 位 置 "$ !定 位"等 意思 ("DK! 年转 译成 中文 #特 指!分 布的 地
河 南省 洛阳 市是 中 国历 史上 的 !八 大古 都" 之 一 #曾 经 有 夏$ 商 $西 周 $东 周 $东 汉 $曹 魏 $ 西晋 $ 北 魏 $隋 $ 唐$ 后 梁 $后 唐 $后 晋 等王 朝 在 此 定 都# 素 有 !十 三朝 古都 "之称 % 也 有学 者按 照史念 海先 生提 出 的 广义 的古 都 概念 #对 洛阳 的历 史地 位 重新 作了 论 证 #认为 洛阳 当为 "D 朝 古都 % 今 天#洛 河沿 岸东 西 不 足 "## 公 里的 范 围内 尚存 有二 里 头夏 朝都 城$ 偃 师商 城 $东 周王 城$ 汉魏 洛阳 城 $隋唐 东 都城 等五 座 遗 址 #集 历 代都 城 建 设 之精 华 # 代 表 营国 制 度 的 发 展 进程 #被 誉为 !五 都会 洛" % 这 些城 址 最晚 的也 早 于 宋代 #属 于中 国古 代 社会 前期 的都 城 % 古 代社 会 后期 #即 北 宋以 后# 洛阳 跌为 一 般的 地方 城市 #再 也 不曾 成为 王朝 的都 城% 究竟 是什 么原因 导致 洛阳 城 市 发展演 进的 这种 曲折 呢& 其 过程 又是 怎样的 & 本 文尝 试从 区位 和地 缘角 度来 稍作 分析 %

区域权衡:古都洛阳崛起中的长安、开封因素

区域权衡:古都洛阳崛起中的长安、开封因素

中图 分 类 号 : 9 19 K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 0 20 )4— 0 5— 5 17 3 1 ( 0 8 0 0 0 0
都 城 的选 择 , 仅 涉及 候 选 城 市 所 在 地 区地 理 形 不
代 表 了周 秦 汉 唐 政 治 中 心 的 周 期 性 往 复 移 动 关 系 。
其余 各 朝 全部 都 于 洛 阳 , 计 2 1 , 占长 安 陪都 史 共 7 年 约
的 9 . 3 。 白唐 末 迁 都 洛 阳后 , 来 的 洛 阳 长 安 44% ” 原
在夏 商 至宋 金 的 3 0 0 0多 年 时 间里 , 朝都 城 大多 王 集 中分 布在 黄 河 中下 游 地 区 。从 时 间 上 看 , 阳 、 洛 长 安 和 开封 为都 的时 间 , 占这 一 时 期 的大 多 数 。从 空 又 间 分 布看 , 长安 、 阳 、 封 由 西 向东 以 黄 河 为 轴 线 一 洛 开 线 摆 开 , 阳居 中 , 安 、 封 分 居 轴 线 东 西 两 端 。从 洛 长 开
【 河洛文化】
区域 权 衡 : 都 洛 阳崛 起 中的 长 安 、 封 因素 古 开
李 久 昌
( 门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系 , 南 三 门峡 4 2 0 ) 三 河 70 0
摘 要 : 历 史 上 , 都 洛 阳 与 长 安及 开 封 所 国 最 早 且 存 在 时 间 最 长 古 是
前 期 政 治 中 心 由 西 向东 转 移 的 基 本 过 程 和 在 这 一 过
都城迁徙看 , 借助黄河的通道 , 唐末以前 , 在 主要是在
洛 阳与 长安 间往 复 移 动 , 唐末 以后 则 是 在 洛 阳 与 开 封 间往 复 迁移 , 观 上 形 成 了 一 个 由 洛 阳 与 长 安 、 阳 客 洛 与开 封之 间 两 个 小 钟 摆 式 往 复 迁 移 构 成 的 大 钟 摆 式

西安与洛阳 探讨 中国第一古都 的标准与评判

 西安与洛阳  探讨  中国第一古都  的标准与评判

西安与洛阳探讨中国第一古都的标准与评判西安与洛阳探讨中国第一古都的标准与评判中国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西安与洛阳被誉为中国的第一古都。

然而,要确定何者才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古都,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判和比较。

本文将通过对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中国第一古都的标准与评判。

一、地理位置西安位于中国中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洛阳则位于中国中原地区,同样也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地理位置上,西安和洛阳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交通枢纽地位,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历史文化遗产西安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兵马俑就是西安的代表,这些生动的兵马俑陪葬品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雄伟和壮丽。

此外,西安还拥有古城墙、大雁塔、碑林等历史建筑,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洛阳同样也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洛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辉煌文化。

三、人文景观西安和洛阳都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而吸引着游客。

西安的大雁塔、钟楼、鼓楼等具有浓厚的古都特色,而洛阳则以龙门石窟、白马寺等佛教艺术景点闻名。

另外,西安的古代宫廷舞蹈“唐宫夜宴”和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牡丹”也成为两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四、社会影响力西安和洛阳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安是多朝古都的所在地,是中国阿房宫、华清池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另一方面,洛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孔子曾在洛阳传道授业,洛阳文化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座城市都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西安和洛阳作为中国的古都,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都在地理位置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中国古都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古都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古都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周振鹤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地理》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设在现在的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

其中前三个最重要,其次是南京,开封只是过渡性的古都。

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

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

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总页数】1页(P8)
【作者】周振鹤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6
【相关文献】
1.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之分布流转——读《中国古都与文化》 [J], 林校生
2.浅谈我国古都选址的地理因素r——以古城西安为例 [J], 肖素平;陈宪;钟娅琳;周海鱼
3.中国古都背景下河南古都史探论 [J], 张新斌
4.中国古都学创建的历史轨迹——读史念海先生的新著《中国古都与文化》 [J],
李进
5.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J], 周振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魏源在道光二十年秋,为友人所邀,到了 浙江前线宁波,参与审讯了俘获的英国俘虏安突德,之后 又离开浙东前线,到了杭州 西湖;道光 二 十 一 年 (1841) 裕谦担任钦差大臣之后, 由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由于对战局的悲观失望加上自己 的不得志, 遂在裕谦幕中逗留数月便离开浙江前线去了 扬州。
到 了 秦 汉 之 际 ,当 时 新 兴 的 农 业 区— — —关 中 地 区 的 土地肥沃、农作物的产量很高,当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古都安阳所在的三河地带一 直在走下坡路,那里的土地日趋衰退老化,农作物产量远 远不及关中地区。 正是凭借着土地肥沃、农业经济发达的 地理条件优势, 关中地区成为了秦汉两代帝国的发迹之 地。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是这样描述关中地区 的:“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 其富,什居其六。 ”从西汉到唐朝,千百年间历代统治者都 定都位于关中地区的长安。 关中的富庶,造就了古代长安 的繁华,使它成为了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
○ 哲学史学研究 2009年2月号中旬刊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
— ——以洛阳、西安、开封为例分析 王逸川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 本文以洛阳、西安、开封三大古都为例,通过 分析它们各自的地理区位因素,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从形成到衰落的各个阶段,认为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的兴 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对古都的发展与迁移起着重要作 用,同时也是古都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因素以外, 军事地理条件因素对 都城的选址建立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太平御览》中这样 写道:“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 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 ”当年汉高祖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在定都长安(今西安)还是洛阳的问 题上头痛不已,因为刘邦本人是关东人(古时称函古关以 东为关东),而且他手下随他打天下的军士大多也是关东 人。 高祖本打算定都洛阳,然而他手下的一个军士娄敬劝 他:“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 具。 因秦之地,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 陛下入关而 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3]即娄敬认为关中 地区乃是形胜之地,易守难攻,而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是王者理想的定都之地,日后一旦关东产生叛乱,朝廷便 可以据关中之险,控制地方。 同时张良也认为:“关中左崤 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 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挽天下,西 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定都长 安。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长安所在的关中平 原在古代曾被成为“天府”、“陆海”,而且古时关中关隘众 多:东有函谷关,北有萧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所以 也被称为“四塞之国”。 而且关中平原北有黄土高原,西有 陇山山脉, 南有秦岭山脉, 东面只有黄河一线与中原相 通,易守难攻,军事地理形势极佳,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 国之乱,西汉王朝便凭借关中之险,迅速平定了叛乱,可 以说,西汉王朝之所以能绵延四百多年,与定都军事地理 条件极其优越的长安不无关系。
长安失去都城资格的原因也与它自身的地理条件有 关系。 隋唐以后,随着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人口快 速增长,土地被过度开垦,出现了“唐都长安,关中号称沃 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 南之粟”[9]的情况。 可见到了唐代,长安地区已经非常依 赖运河漕运的给养了。 当从南方的粮食、丝绸等货物通过 隋朝时开凿的运河运抵北方以后,若要运至长安,必须再 由黄河转入渭水,然而黄河的水利条件非常不利于漕运, 以唐代当时的技术条件,运载“东南之粟”的漕船是不可 能逆流而上越过三门砥柱之险进入关中水系的。 唐朝统 治者曾经千方百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也试行了多种设 计方案,但均没有成功。 例如当时陕郡太守李齐物“凿三 山以通道,辟三门岭,逾岩险之地,俾负索引舰,升于安 流”,[10]结果“河泥淤塞,不可漕而止”。 于是唐朝统治者不 得不将通过运河运送到北方的“东南之粟”先用雇车运载 的陆运方式运至关中,再通过关中的水运运至长安。 这样 的运输方式的耗费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效率低下,所 以当时有“斗钱运斗米”之说。 以唐朝初期的鼎盛国力,尚 能维持这样昂贵的给养方式,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 国力衰落,已经日渐不能维持这样的给养方式。 而且过度 依赖漕运给养,一旦中原发生战乱,漕运的畅通不能得到 保证,长安便被扼住了咽喉,时刻有断炊之虞。 于是长安 千百年来的封建王朝首都地位开始动摇了, 这时它地处 关中地区易守难攻, 兼有黄河天险的军事地理优势已经 成了制约它继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73
○ 哲学史学研究 2009年2月号中旬刊
秦时期的“王者之地”。 据管子记载,这一地区历史上曾经 先后有七十九代君王定都与此。 八大古都中的安阳便位 于此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三河地区适合于 建都的地理区位条件优势渐渐丧失了。 从上古时代开始,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统治者定都于此以后更是 大兴土木, 对当地的植被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造成了 严重的破坏, 人口的不断增长也使得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粮逐渐超出了土地的负荷能力, 造成了司马迁在史记中 说的“土地狭小,民人众”的局面。 在古代生产工具和农业 技术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 求,必然要过度使用土地,也就是对地力过度剥夺,这样 就使土地的报酬递减作用表现得日渐明显和严重,最后, 这个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农业经济区域随着土地的退化 和作物收获的递减而走向了衰落, 三河地带也就逐渐失 去了适合建都的地理条件。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就没有 继续定都安阳,而是把首都定在了洛邑。
分布遍及现今中国的每个省区或直辖市。 在这65处古都 里面,以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安阳、南京、杭州、郑州这 八大古都的建都历史最为久远悠长, 在我国的都城发展 史上的影响最为巨大,而且知名度最高。 一座城市从逐渐 形成到成为一个政权或者王朝的都城, 历经千年长盛不 衰,成为著名古都,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这其中 又以地理区位因素的最为重要。 本文便以中国历史上的 几座著名古都的选址建立、发展、迁移、衰落四个方面为 例来分析地理区位因素对于古都的影响。
72
注释: ①清史稿.第37卷. ②海国图志(五十卷本).第35卷,第26页. ③黄丽镛.魏源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页. ④夏剑钦.魏源传.岳麓书社,2006年,第125页. ⑤古微堂诗集.第6卷,第15页. ⑥古微堂诗集.第10卷,第13页. ⑦京口琴娘序曲.魏源集,第741页. ⑧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3页. ⑨同⑧,第424页. ⑩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第849页. 輥 輯 訛同③,第117页. 輥 輰 訛李柏荣.魏源师友记.岳麓书社,1983年,第33页. 輥 輱 訛同④,第127页. 輥 輲 訛李瑚.魏源研究.朝华出版社,2002年,第361页. 輥 輳 訛同④,第129页.
一、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选址建立的影响(以洛阳和 西安为例)
古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座城市的选址 建立,是决定其发展成为一个政权的都城,并发展为古都 的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懂得观察自 然地理形势,寻找合适的地点选址定都。 《周礼》开篇即 说:“惟王建国,辩方正位。 ”《管子·度地》记载:“故圣人之 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管子·乘 马》写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还写道:“因天材, 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据史料记 载, 周武王姬发当年伐纣灭商之后, 为了营建都城洛邑 (今洛阳),曾亲自勘察洛阳地区周围的自然地理形势。 他 对左右大臣说:“南望三涂,北望丘鄙,顾詹有河,粤詹洛, 伊,毋远天室。 ”这就是说,洛邑南北有山,中间有河,伊河 和洛河之北还有广阔的原野可以从容周旋。 在周武王姬 发眼中,洛邑符合建城定都的自然条件。
按照史念海教授的定义, 我国现在共有广义上的古 都217处,狭义上的古都65处。 其分布如下[2]:
由上表可见,除了江西、海南、天津、上海以外古都的
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定 海 再 失 ,镇 海 亦 陷 ,裕 谦 自 尽 ”,“ 十 一 月 ,浙 江 大
雪,英军主力南撤,宁波空虚,但奕经不敢进取”,“魏源深 感英军反复难测,清军虚骄难胜,朝廷和战不决,对战局 悲观失望”。輥 輲 訛另者,由于在定海的防守问题上与诸将领意 见有分歧,而自己的意见又未被主将裕谦采纳,随着定海 的再次沦入敌手,“魏源也自知在军营人微言轻”, 輥 輳 訛自己 之谋略无从施展,所以他只在裕谦营中逗留数月,便辞归 扬州。
二、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发展的影响(以洛阳为例) 在社会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古代, 劳动人民 “看天吃 饭 ”,自 然 因 素 对 一 座 城 市 的 发 展 影 响 巨 大 ,天 时 地 利 缺 一不可。 这一部分便是分析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发展的 影响。 “崤 函 有 帝 王 之 宅 ,河 洛 为 王 者 之 里 ”,[5]洛 阳 自 周 代 成为都城之后,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经济 迅速发展: 洛阳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 和,雨热适中。 古时当地土壤肥沃,属第四纪冲积次黄土, 地面下为黄沙质粘土和粘土层,非常适宜于耕种,适合农 作物的生长。 [6]古代洛阳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洛 阳地区人口迅速增长。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车同轨”,发 达的道路交通网遍布全国, 而洛阳就处于连接关东和关 中地区的通道的中心枢纽位置。 便利的交通条件给洛阳 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各地的货物,于是秦汉以后,洛阳发 展为与长安比肩的商业大都会,连同其周围的大梁、宛、 陈等周边城市,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商业经济圈和都市圈。 东汉时期洛阳“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储,满于都 城。 琦赂宝货,巨石不能容;马牛羊豸,山谷不能受”,[7]其 发达富庶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魏晋时期,洛阳的商业贸易 不仅达于本土四方,而且远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城内富豪 云集,贸易繁荣,王恺石崇斗富的故事便是佐证。 隋唐时 代,政府相继开凿疏浚了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沟通了 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修成了著名的 京杭大运河,洛阳位于这条南北大动脉的中枢位置,发展 更是迅速,一度出现了“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 江货,津桥税海商”[8]的景象。 如此便利的水陆交通再加 上发达的农业、商业,使得隋唐时期洛阳的经济更是发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 藩胡商贩们不远万里来到洛 阳,国际性的商品在这里荟萃,洛阳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 世界性大都会。 三、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迁移的影响(以西安、洛阳、 开封为例)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 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 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狭小,民人众。 ”从太史公的这 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从上古黄帝时期到周代,历朝历代的 统治者都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三河地带建都成就霸业。 因 为在当时,三河地带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地 肥沃,物产丰富,其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农业, 使得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一个农业区和经济 区。 发达的农业经济、便利的交通和充足的水源,这些优 越的地理条件综合起来使得这一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了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