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通史 高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50条中国历史常识知识点汇总!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1.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特征之一。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通过封爵制度来管理统治国家的一种制度。
2.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主要包括皇帝、王公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的人。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王公贵族是统治者的亲属,士人是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农民是生产者,奴隶是为贵族服务的人。
3.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家族的血缘关系和封地的分封制度。
4.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兴盛于宋明两代,直到清朝灭亡。
2.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和文论等。
3. 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并通过考试来检验考生的学识和才能。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但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死记硬背而忽视实际能力、容易导致腐败等。
三、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1.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动物。
2. 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以农村为主,社会结构以农民为基础。
3. 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培养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4. 农耕文明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比如农业技术、工艺制作、交通运输等。
四、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1.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
它连接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
2.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终点是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
3.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
同时,中国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进了外来的文化、物品和技术。
4.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也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
掌握以下必背知识点,将有助于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夏商周的更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汉武帝的统治: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局势: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对峙。
(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相互交流、融合。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4、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隋文帝统一全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唐朝的繁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5、宋元时期(1)宋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二府三司制。
(2)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6、明清时期(1)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及其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秦统一六国和秦朝的建立4. 汉朝的六个时期及其特点5.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6.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7. 宋朝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8. 辽金夏的兴起与覆灭9.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10. 明朝的兴起、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11. 清朝的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对外侵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1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13.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二、世界史知识点1. 远古史时期的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内容2. 古代文明(如伊尼干、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等)的兴衰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教士统治4. 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5. 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革命6.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 英法工业革命及工业化的全球扩散8. 近代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包括殖民体系的建立与扩张)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1. 冷战与两极格局12.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3.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4. 辛亥革命及其意义5. 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权的统治6.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7. 北伐战争及国共合作8.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政权建设9. 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期战争与人民抗战胜利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四、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2. 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革命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4.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与战后秩序的形成6. 冷战与两极格局7. 美国的对外扩张与全球跨国公司的兴起8.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与发展道路9.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发展受阻的原因10.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展五、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关系1. 近代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联系2.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的相互影响3. 世界历史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4. 中国近代史对世界现代史的启示以上是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古代中国专题一: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考纲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高考历史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史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考生中备受关注。
以下将对古代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夏、商、周三代是连续出现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有“三代之孤”的美誉。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代,实行世袭制,商代的铜器制作十分精良。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域兼并朝代,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有“九鼎”的传世之宝,东周时期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战国时期的前奏。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封制衰落的时期,国家分裂为多个诸侯国。
春秋时期封建制度还相对稳定,但是战国时期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崩溃的阶段。
这个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兴起,出现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政策思想,也有许多重大战役的发生。
三、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有“始皇帝”的称号。
秦始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疆土的统一,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在文化上,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却也奠定了汉字的基础。
四、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也是世界上第二个建立封建制国家的帝国。
汉朝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版图扩张,包括对南方的南越和匈奴等民族的征服。
在政治上,刘邦实行了稍稍松弛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代丞相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重要的著作之一,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五、唐朝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唐朝的统治者开创了科举制度,以人才为根本,为国家的治理打下了基础。
唐朝的交通运输发达,疆域辽阔,对外开放,与西域、南洋有广泛的贸易往来。
唐朝的文化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
(完整版)中国古代历史通史高考知识点

夏商周(奴隶制)中国古代通史政治:井田制(经济基础)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层层分封分封制(上层建筑)特点:层层分封等级分明,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内容:把土地、人民分封给子弟、功臣、先代帝王后辈,拱卫周王朝统治作用:①有利于牢固政治序次②跟实在力的变化,诸侯国出现强国兼并弱国进而使周天子的声威逐渐削弱宗法制(大宗小宗)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企业内部的牢固和团结,保护了周朝的统治序次,对后辈影响极深注: 1.宗法制史分封制的核心和依据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3.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经济:农业: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青铜农具的阶段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出名;商代发明原始瓷器。
商业:商代因从事商业的人多而著称。
文化:商代甲骨文表示汉字已拥有完满的系统。
殷商时期甲骨文金文(铭文)是汉字的起源夏朝:农业历法《夏小正》商代《殷历》夏商时代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统治阶级拟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春秋(奴隶制崩溃)战国(封建制流行)政治:背景:社会处于大改革中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出现)战国七雄:齐、楚、燕、韩、魏、赵、秦(同时出现)变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连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经济:生产力进步(出现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崩溃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问题农业: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实行;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出现原因: 1.铁犁牛耕的出现和实履行得生产力提高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小农经济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议论:①有必然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②有利于精工细作的发展③十分纤弱④规模小,不利于扩大生产和交换,阻拦社会发展发展小农经济的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提高 2.拥有必然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 3.农民为生计努力,精耕细作 4.政府的重视发展小农经济的不利因素: 1.分别,抗灾能力弱 2.分别,难以扩大规模 3.阶级剥削严重中国古代农业特点: 1.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2.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自给自足缴纳赋税 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赋税:春秋时期齐: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手工业:春秋后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实行,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1. 农业的补充与隶属 2. 历史悠久当先世界 3.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 4.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国都成为繁荣商业城市;经济政策: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重农抑商影响:积极(封建社会先期): 1. 经济上有利于牢固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进而牢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2. 政治上有利于平定人口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保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牢固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长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收到压迫,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阻拦社会进步思想:思想:百花绽放(春秋孔子、老子;战国孟子、荀子、庄子、法家、墨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教育上首创嗜血、提出有教无类、重视全面发展(六艺)、整理典籍孟子主张:德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养浩然之气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数而用之、礼法并施老子:提出道的哲学见解、朴实的辩证法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小国寡民的政治追求庄子:天道无为、道无所不在法家:李悝著有《法经》,韩非子主张:将法术势相结合、事异则备变、加强君主集权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百花绽放的意义:①确立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②儒家思想今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道家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③是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科技:算术:算筹天文历法:战国时期石申《石氏星表》(现存最古老星标)战国时期出现“司南”秦国(咸阳)三公九卿制:皇帝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丞相太尉御史医生(行政)(军事)(监察)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1.分封制是世袭,郡县制是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分封制地方有独立性,郡县制地方没有任何独立性经济: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明码标价、一致胸襟衡、钱币、车同轨;“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处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手工:青铜器轻快华丽,瓷器生产技术成熟赋税:秦朝赋税深重文化:一致文字(篆隶通行)思想上:焚书坑儒实行法家学说成立乐府机构汉朝西汉(洛阳)东汉(长安)政治:加强君主专制措施①汉武帝频频更换丞相②皇帝创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外朝监察系统:西汉时期成立御史医生(地位仅次于丞相)选官制度:察举制(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向朝廷介绍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察举制意义:积极: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有利汉代国家的牢固和发展,必然程度上清了然吏治,有利于形成敬爱人才、知识和倡行重视道德的民风,促进教育的发展。
历史高考对应知识点

历史高考对应知识点历史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了解历史高考对应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历史高考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时期:黄帝、尧、舜、禹、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基本制度。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的强大、秦始皇的政治和军事措施、秦朝的政治制度。
3. 西汉、东汉及三国时期:西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兴汉思想、东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三国鼎立的原因和特点。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国力的衰落、魏晋南北朝政治和社会制度、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 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农业和商业的繁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6. 宋朝及元朝时期:宋朝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元朝的统治和后果。
7. 明朝及清朝前期:明朝的统治及其政治、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清朝的建立和社会状况。
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 辛亥革命及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背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 第一次国共合作及抗日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目标、抗日战争的发展和影响。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政治、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
5. 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就。
三、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旧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最早的文化特征、农业革命的发生和影响、铁器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2. 古希腊及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古希腊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成就、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
3.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4.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伊斯兰教的创立和清真教的形成、伊斯兰帝国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一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史部分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西周则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保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古代农业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此外,还需了解古代的土地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等。
4、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大商人。
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宋朝时,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商帮的兴起。
5、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则主张礼法并施。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之际,出现了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中国近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是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科目之一。
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通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入手,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古代史是高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是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学生需要掌握原始社会的特征、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古代文明的兴起。
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人类历史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是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古代帝国主要包括埃及王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帝国的历史地位、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中古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社会是中古社会的主要形态,特点是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对农民进行剥削。
学生需要掌握封建制度的特点、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等级的组织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农奴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农奴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是7世纪在阿拉伯地区兴起的宗教,学生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教义内容以及对中亚、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近代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资本主义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学生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历史现象,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现象的背景、推动力以及对被殖民地和殖民地抵抗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高考历史中国通史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通史的知识点高考历史中国通史的知识点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历史中国通史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历史中国通史的知识点篇11、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高考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包括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农业的起源等。
2. 夏商周时期:掌握夏朝的传说与考古发现,商朝的甲骨文、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礼乐制度。
3. 春秋战国时期:理解春秋五霸的兴起与衰落,战国七雄的竞争,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
4.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六国、法家治国理念,汉朝的郡县制、丝绸之路的开辟。
二、中古历史1.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的局面,晋朝的八王之乱,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2. 隋唐时期:隋朝的短暂统一,大运河的建设;唐朝的开元盛世,科举制度的完善。
3. 宋元时期:宋朝的经济发展,理学的形成;元朝的大一统,行省制度的建立。
4. 明清时期:明朝的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清朝的康乾盛世,晚清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三、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与辛亥革命。
2. 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建立,土地改革,五年计划的实施,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4. 改革开放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四、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爱琴海文明的特点与发展。
2. 古典文明:希腊城邦制度,罗马法的创立与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3.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教会影响,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运动。
4. 近现代史: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五、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形态的更替。
2. 历史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比较研究,历史评价。
3. 历史资料的运用: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区分与应用,史料的批判性分析。
六、历史知识点的串联与整合1. 时间线索的梳理: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
(完整版)中国古代历史通史高考知识点

中国古代通史政治:井田制(经济基础)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层层分封 分封制(上层建筑)特点: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内容:把土地、人民分封给子弟、功臣、先代帝王后裔,拱卫周王朝统治 作用:①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②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出现强国兼并弱国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大宗小宗)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极深 注:1.宗法制史分封制的核心和依据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3.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经济: 农业: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青铜农具的阶段 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商业:商朝因从事商业的人多而著称。
文化: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殷商时期甲骨文金文(铭文)是汉字的起源 夏朝:农业历法《夏小正》商代《殷历》 夏商时代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 夏商周 (奴隶制)战国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1.分封制是世袭,郡县制是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分封制地方有独立性,郡县制地方没有任何独立性经济:商业:推行重农抑商、明码标价、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手工:青铜器轻巧华丽,瓷器生产技术成熟赋税:秦朝赋税沉重文化:统一文字(篆隶通行)思想上:焚书坑儒推行法家学说设立乐府机构秦国 (咸阳) 三公九卿制:皇帝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行政) (军事)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政治:增强君主专制措施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②皇帝创办由亲信近臣构成的外朝 监察体制:西汉时期设立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 选官制度:察举制(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向朝廷推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察举制意义:积极: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促进教育的发展。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高考历史古代史基础知识清单

高考历史古代史基础知识清单一、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传说中是大禹的儿子启所建立,有实际考古证据支持。
夏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的政治制度也是封建制,国家以商朝为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文字系统已经相对完备。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政治制度由封建制向宗法制转变,宗法制是以家族为单位来行使政权的制度,由天子掌握。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分裂春秋战国时期:夏朝后期至周朝前期,历时五百余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剧变的时期,封建制度出现极大衰败,社会矛盾激化,形成七雄争霸的局面。
三、秦朝的建立与统一中国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王朝,以秦始皇为首,统一了中国的六国,实行帝国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国。
四、汉朝的兴衰与国运西汉时期:刘邦创立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时期。
五、三国时期的割据与并称三国时期:东汉末年的政权不稳定导致全国大乱,三个地方势力相互争斗,形成魏、蜀、吴三方鼎立的局面。
六、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北朝分为北魏、东魏等,南朝分为刘宋、南齐等。
七、隋唐宋时期的国家及其特点隋朝:隋文帝杨坚建立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建国政权,实行集权制度。
唐朝: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宋朝: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一个朝代,两个宋朝皇帝都施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均田制、农田水利、扩张海运等。
八、元朝及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明朝: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专制制,社会实行封建地主经济。
清朝:清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经济制度是封建经济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的发展和变化。
高考历史古代史重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史重点总结高考历史中,古代史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考生来说,系统掌握古代史的重点知识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以下将为大家梳理高考历史古代史的重点内容。
一、先秦时期(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内服(王畿地区)的控制力较强,对外服(附属国)的控制则相对较弱。
西周则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
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嫡长子继承制,对维护西周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出现了井田制。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如耒耜、青铜农具等的使用,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业发达,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同时,纺织业、陶瓷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的孔子主张“仁”“礼”,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施”;道家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张逍遥自由;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汉时期(一)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的独尊地位;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郡县制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后世所沿用。
(二)汉朝的政治和经济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牛耕的普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同时,商业也有所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贸易。
(三)思想文化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历史高考的知识点

历史高考的知识点历史是一门文化科目,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高考中,历史也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下面将介绍历史高考的知识点。
1.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关系-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国家统一-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 隋朝的政治改革和大运河的建设-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航海活动-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2. 世界史- 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尼罗河文化- 古印度文明的伊迪亚和弯曲河流域- 古希腊城邦的斯巴达和雅典- 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法制建设-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封建国家的演变- 教会的影响和十字军东征- 近现代历史-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 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签署《凡尔赛条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联合国的建立3. 当代史-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 苏联和美国的对立和争霸- 冷战期间的核武器竞赛和区域冲突- 亚洲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 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 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对峙局势- 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 全球化的影响和跨国公司的崛起-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发展以上是历史高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历史科目的考试。
同时,历史的学习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祝愿大家在历史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一、远古时代与早期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原始居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华夏族的形成: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形成华夏族。
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由汤建立,盘庚迁殷;西周由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二、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战国时期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三国鼎立与两晋的兴替: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两晋时期,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动荡,东晋偏安江南。
南北朝对峙与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同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隋唐的统一与繁荣: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唐朝继承并发展隋朝制度,开创盛世局面。
四、宋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宋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
元朝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融合。
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加强,同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古代文化与制度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等的演变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这些只是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关键知识点,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辅导资料进行系统复习,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相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通史政治:井田制(经济基础)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层层分封 分封制(上层建筑)特点: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内容:把土地、人民分封给子弟、功臣、先代帝王后裔,拱卫周王朝统治 作用:①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②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出现强国兼并弱国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大宗小宗)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极深 注:1.宗法制史分封制的核心和依据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3.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经济: 农业: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青铜农具的阶段 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商业:商朝因从事商业的人多而著称。
文化: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殷商时期甲骨文金文(铭文)是汉字的起源 夏朝:农业历法《夏小正》商代《殷历》 夏商时代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 夏商周 (奴隶制)战国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1.分封制是世袭,郡县制是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分封制地方有独立性,郡县制地方没有任何独立性经济:商业:推行重农抑商、明码标价、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手工:青铜器轻巧华丽,瓷器生产技术成熟赋税:秦朝赋税沉重文化:统一文字(篆隶通行)思想上:焚书坑儒推行法家学说设立乐府机构秦国 (咸阳) 三公九卿制:皇帝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行政) (军事)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政治:增强君主专制措施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②皇帝创办由亲信近臣构成的外朝 监察体制:西汉时期设立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 选官制度:察举制(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向朝廷推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察举制意义:积极: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促进教育的发展。
消极:导致权力分散,弄虚作伪、伪诈公行,被举荐之人素质得不到保障 行政区划:沿用秦朝郡县制,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经济: 农业: 生产工具:①铁犁牛耕得到普及②汉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东汉时期发明了耦犁,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轻便的一牛挽犁 赋税:①西汉时期编户齐民(行政;赋税制度)②人头税(赋税沉重)③土地税(赋税较轻)④服兵役徭役 中国古代赋税特点:①各个朝代征收税赋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②中国古代赋税的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③征发无度、无有定准 中国古代赋税评价:正面:能够保证封建朝廷财政收入 负面:农民负担沉重、失去土地 水利工程:①农民创造“井渠”“坎儿井”至今影响吐鲁番、哈密一带②王景治黄河 手工业:①田庄手工业得到发展②西汉时在长安设立工厂“东西织屋”;在齐郡设“三服官”③纺织技术相当发达(马王堆出土素纱禅衣)④汉代铁业官营制;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从起初的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再到畜力鼓风;东汉杜诗发明水排④东汉的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商业: ①商运活跃②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九市;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而形成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经济政策: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丝衣乘车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③汉初为了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④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⑤汉武帝时期开创丝绸之路以通商思想: 西汉初无为而治的作用:积极: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恢复②有利于封建社会稳定③有利于生活改善消极①土地兼并,商贾膨胀②边境不宁③王国问题汉代新儒学:主张: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中央集权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为强化君权;同时用神权来限制君主权利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特点:①.外儒内法,兼并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合一”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借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影响:积极:①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②是儒家学说逐步成为正统思想 ③推动了教育发展 消极:①有神学思想,使两汉时期迷信泛滥②禁锢人民思想,使科技不发达新儒学和旧儒学的区别:①旧儒学是百家之一,新儒学当做真理独尊②旧儒学谈论现实问题,新儒学谈论神学③旧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新儒学成了“政治敲门砖”④旧儒学在充实发展,新儒学当做圣经教育:①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教科书:五经;教官:五经博士;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者做官;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科技:算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制计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算术专著农学:西汉汜胜之编写《汜胜之书》,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医学:《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奠定之作东汉末,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医学基础,被誉为医家“万世宝典” 四大发明: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书写用纸,东汉时期蔡伦发明蔡伦纸(特点:造价便宜,便于携带) 文化:隶书在汉代走向成熟;汉代设置乐府;汉赋(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汉朝西汉(洛阳)东汉(长安)汉武帝时期,赋的创作走向全盛(西汉:杨雄《甘泉赋》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东汉:张衡《西都赋》《东都赋》班固《西京赋》《东京赋》)政治: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实质:维护门阀士族的工具) 经济:中原人口的第一次迁徙(原因:躲避战乱)(古代人口迁徙得影响: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翻车的发明;灌钢法的发明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白瓷的发明;民间形成草市,并有草市尉管理思想:佛教盛行并且本土化,道教传播广泛;东晋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形成了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政治: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创立科举制;经济:修建京杭大运河思想: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政治:唐朝设三省六部制(作用:分散相劝,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是唐代文明繁荣的保障)选官制度:沿袭隋朝科举制(影响:①把读书和考试做官连为一体,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②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把选关任官的权利都归于朝廷,有利于家养中央集权。
)经济:农业: 1.曲辕犁的发明,筒车的发明2.安史之乱时中原人口第二次大量外迁3.赋税:租庸调制(纳绢代役)前提是“均田制”,后用两税法(以财产为准)手工业: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有相当大规模②唐三彩闻名天下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商业:①“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演进为相对中心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相对繁荣②主要商业城市:洛阳、长安、扬州、益州③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管理十分严格文化:思想:“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受到挑战科技:①火药用作武器开始运用在战争中②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公元868年)文艺:书法:楷书盛行(颜筋柳骨)草书张旭、怀素 绘画:王维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音乐:展现民族文化的交流,民间舞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秦王破阵曲》舞蹈:宫廷舞的鼎盛时期诗歌: 浪漫主义:李白 现实主义:杜甫诗歌繁盛原因:①吸收前代文学精华②国家的统一和开明的政治文化政策③经济繁荣国家昌盛④教育发达,科举以诗取士⑤民族、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⑤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三国 两晋南北朝 隋朝 皇帝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立户礼兵刑工唐朝政治:设立两府三司体制注重文官,科举取士数量大出现冗官现象经济:第三次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终于按人口南移补充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工具技术②南方相对稳定③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优于北方④江南统治者重视农业⑤南北方劳动者共同开发江南)(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①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洽);农业发明了高转筒车;纺织业有了更大发展,棉纺织技术的推广;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闻名天下;“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都市商业繁盛思想:宋明理学: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唯一一个唯物主义者)、程颢、程颐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理”是世界的本源2.存天理灭人欲3.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程朱理学的影响:①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②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德等对中华民族产生了积极作用③思想远播海外 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陆九渊:1.心是万物的本源2.反省内心以求理 陆王心学的影响1. 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2.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心学和理学异同:内容同:1.纲常伦理,即为天理2.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源是理影响同:1.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2.都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源是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源是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法”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主张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科技:指南鱼的发明、罗盘针用于航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时大书法家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戏曲: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宋词: 婉约派:柳永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宋词繁荣的原因:①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级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用词更能表达情感皇帝枢密院 中书门下 三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司使)管军事 参知政事(副宰相) 管财政 北宋(汴京)南宋 (临安) 元朝 政治:元承宋制,地方采用行省制,设立腹里(元大都周围地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供朝廷直接管理【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开发】 经济: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够了新式纺车,推广了新的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元代出现了青花瓷;商业空前繁荣 思想:元曲广为流传(元曲四大家: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杂剧的戏剧形式出现 元曲出现原因:①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②市民阶级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③也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背景:国土分裂影响:在中国议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了,解决了君主间的矛盾,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认识:①内个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实质)②只能对皇帝的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制约皇权原因: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②丞相被废后需要辅佐和顾问】;设置厂卫制度;宦官参政[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经济:风力水车的发明;赋税:一条鞭法(实物货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头税(还收);五彩瓷的出现;商业区相当繁华;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认识: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②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兴事物代表了中国进步的总趋势③受封建制度束缚,发展缓慢④只出现在少数地区和行业,发展很不平衡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发展缓慢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束缚具体原因:②生产资金不足③国内市场狭小④国外市场缺乏⑤自由劳动力不足⑥国家政策不力⑦科学技术落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原因:①直接原因:对抗斗争和倭寇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扩张④统治者自恃天朝上邦,物产丰富,不需要外夷货物】出现商帮,以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大思想:选官制度:八股取士;陆王心学王守仁观点:1.致良知2.知行合一李贽思想:①阴阳本源②私欲自然③反正统,反对以孔孟之学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④反传统提倡男女平等⑤诗文上主张真心代表作《藏书》《焚书》《续藏书》《续焚书》明朝黄宗羲思想:①批判君主专治②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③提倡法制④提倡工商皆本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评价: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封建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顾炎武思想:①反对君主专制②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③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④区分“亡国”和“忘天下”的内涵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②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③认识论方面,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评价: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什么我国思想家没有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①资本主义萌芽脆弱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科技:明代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术为何科学技术没有向理论科学演变:①政治:明清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②经济:明清自然经济占主导,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和迷信落后思想的制约④科技结构本身的缺陷(实用性、经验性、封闭性)书法: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音乐:戏曲音乐繁荣,而且器乐艺术发达《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戏曲:出现传奇剧,在传奇剧的基础上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唱腔文学:明清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一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2.有官无吏3.简、速、密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边疆政策:设立理藩院经济:出现粉彩瓷、珐琅彩;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继续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清朝思想:京剧的产生,清代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