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和气候的教学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p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考虑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绘。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p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入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消费和生活效劳,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p 和比拟的才能,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绘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才能,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络实际培养比拟、分析^p 、概括才能。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天气与气候》,学生应能够: 1. 知道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了解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 3. 掌握不同气象要素的测量方法; 4. 掌握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
2.教学重点掌握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
3.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
4.教学内容及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1课时课程导入及教学目标介绍板书、讲解2-3课时气候与天气的区别课堂讲解、讨论4-5课时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课堂讲解、实验6-7课时不同气象要素的测量方法借助仪器实验8-9课时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课堂讲解、讨论10课时总结与评价课堂讲解、小结,设计测验二、教学反思1.教学准备在准备本节课教学时,我对教学材料进行了充分的阅读。
然后,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如地图、实验仪器等。
此外,我还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讨论、实验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方面,我采用了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思路,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多数理解得很好,也参与了课堂互动讨论。
在实验环节,我采取了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天气与气候的巨大影响。
3.教学反思在教学实施中,我发现学生对气象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因此在课堂中加强了:•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利用多媒体、实验等直观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还会承认,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我在考试前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总结,还有部分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考察培养兴趣和加深对天气与气候基础知识的掌握。
倡导学生发扬自我,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并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总结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了解更加深入,各项气象要素的测定方法和气候类型也有了基本的掌握。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 3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教案
活力课堂教学设计导墅中学课题:多变的天气第 1 课时教学期望(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侯”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3、学会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侯。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懂得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1、天气和气侯术语的正确使用;2、学会看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1、读懂卫星云图;掌握预报天气技能。
教学设计即目标达成过程过渡同学们,老师有件事想请大家帮忙,今天、明天、后天三天我要带我们学校初二学生到陵口少阳基地去劳动实践,谁能告诉我这三天陵口的天气?(学生回答:不知道如果。
)老师一定要知道这三天的天气情况怎么办?(学生回答:看电视天气预报)看谁答得多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电视、电话、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预报1.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通过卫星云图、地图、动画等一系列内容进行预报,你们知道天气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你们会看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2.合作探究收看央视天气预报:(多媒体展示)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并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含义?(2)、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3)、城市旁边相邻两种天气符号表示什么含义?(4)、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报天气预报的?(5)、天气预报主要描述大气的哪些状态?3.指导学生做天气符号的拖动练习4.过把瘾: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选四名同学,做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老师点一个城市,学生播报一个,先播报市名,再说天气状况选出最佳天气预报员。
初中 天气教案
初中天气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的测量指标,如气温、降水、风向等。
3. 帮助学生了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引导学生认识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3. 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天气与气候的图片、图表。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所表现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天气与气候特点,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天气与气候》。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内容。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地区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教材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及其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天气和气候(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安排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三个问题。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学好本节内容对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完整、很透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脑,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我,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侯”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侯。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懂得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天气和气侯术语的正确使用;学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读懂卫星云图;掌握预报天气技能;。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上课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鱼儿一天到晚在水中游的情景,话锋一转:我们大家岂不是一天到晚游走在大气之中吗?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来领略一下大气的奥妙。
附旁白: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讲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讲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让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天气的概念及特点天气,简单来说,就是大气层在某一时刻的状况。
它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天气具有以下特点:变化性:天气状况时刻在发生变化,短短的时间内,可能出现晴天、阴天、雨天等多种变化。
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受地理位置、海拔、地形等因素影响。
季节性:随着季节的推移,天气状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等。
不可预测性:天气的变化往往难以精确预测,尤其是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气候的概念及特点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在长时间内(如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平均气象状况。
它反映了该地区大气层的长期稳定特征。
气候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与天气相比,气候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剧烈变化。
区域性:气候受地理位置、地形、海洋和大陆性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各异。
季节性:气候随着季节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如气温、降水等。
可预测性:相较于天气,气候的变化较为缓慢,预测其变化趋势相对较为准确。
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天气和气候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不同。
天气是气候的一个缩影,是气候在某一时刻的表现。
换句话说,气候是天气的长期平均状态,而天气则是气候在瞬间的展现。
从时间尺度上看,天气变化迅速,气候则相对稳定。
从空间尺度上看,天气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而气候则具有较大的地域性。
天气和气候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4. 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农业:天气和气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而不利的气候条件,如干旱、洪涝、低温等,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引发农业灾害。
七年级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七年级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会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点。
二、能识别经常使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慢慢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适应。
3、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定某地可能显现的天气情形。
4、明白空气质量日报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阻碍及采取的方法。
五、能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阻碍,关于大气环境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二、学会识别经常使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明白得爱惜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进程:【新课导入】【教学新课】一、天气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状况?天气:指某个地址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
特点:多变。
七年级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会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点。
二、能识别经常使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慢慢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适应。
3、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定某地可能显现的天气情形。
4、明白空气质量日报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阻碍及采取的方法。
五、能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阻碍,关于大气环境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二、学会识别经常使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明白得爱惜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进程:【新课导入】【教学新课】一、天气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状况?天气:指某个地址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
特点:多变。
七年级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会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点。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3.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气候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方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探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 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多年来的平均大气状况;天气多变,气候相对稳定。
4. 学习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它们分别分布在哪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气候类型分布图。
总结: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寒带气候。
5. 探讨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问:“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天气和气候影响着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也关系到人们的穿着、饮食等方面。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天气与气候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提问、分析、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2024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描述天气,了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天气预报。
重点难点重点:天气的特点及影响。
难点:天气符号的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教师:天气预报是我们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
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天气预报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学生:通常,天气预报要预告一日或多日内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
教师:在天气预报中,一般用各种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状况。
我们了解风的符号。
风的符号叫风向标,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
风向标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羽表示风力大小,一道是两级。
特殊的风向标如下所示:教师:指出下图所示风向标的风力和风向。
学生:六级东北风。
教师:(展示天气符号图),安排学生分组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多,到黑板前面进行展示。
教师拓展:有时一个城市名称后面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左面的天气转右面的天气。
组织活动:我是天气播报员,学生模拟进行天气预报。
我是天气播报员城市天气哈尔滨中雨20—28℃北京中雨转多云25—27℃乌鲁木齐中到大雨15—24℃南宁雷阵雨25—33℃昆明多云18—26℃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天气的含义及影响,知道了天气预报中天气符号的含义,能够进行模拟天气预报,使我们对天气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中国气候教案
初中中国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
2. 掌握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3. 能够解释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教学难点:1.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课件或黑板。
3. 地图或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调和窗户,询问学生如何判断天气热或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气候。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2. 教师介绍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气候会如此复杂多样?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2. 教师结合地图,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 教师讲解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如气温、降水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个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展示对应的地区,如云南省。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云南省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候类型和特征,使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气候地理教案
初中气候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概念和主要气候类型;2. 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3. 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农业、服饰、建筑等;4.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地图、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2. 播放气候变化的影响视频,引起学生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3. 介绍影响气候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如水稻种植需要湿润气候;2. 分析气候对服饰的影响,如寒冷气候下需要穿厚衣物;3. 分析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下需要防雨防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3.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气候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分布图,标注主要气候类型;2. 撰写一篇关于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课堂探究、案例分析、总结与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绘制气候分布图和撰写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情分析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4.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主要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培养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b.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c. 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b. 能够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c. 能够运用气候图谱进行气候类型的识别。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日常认知,但对于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进行培养。
部分学生可能对气候图谱的阅读和分析较为陌生,需要进行引导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注意和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了解?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环节:概念解释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者的概念。
第三环节: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重点解释大气环流、地球倾斜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讲解并展示气候图谱,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3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单元导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1.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4.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5.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6.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是七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让学生明确天气的概念及特点,从时间上、变化上来讨论并能区分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的差别;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天气预报,熟悉天气符号;让学生学会判断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指数之间的关系。
这一节课是对天气常用名词的解释,为后三节课做铺垫。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本章的重点,学习此部分的内容,要注意以图析文,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对等温线的学习,将其与等高线等进行对比练习。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本章的第二个重点,其中降水量柱状图的识别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通过讲解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降水量的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是对第一节第二节课的具体应用,重点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自主探究】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十校联赛”一等奖
章节:第四章世界的气候课题:第一节天气和气候(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会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
2.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逐步并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
3.知道空气质量日报的基本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能力目标:1. 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2. 能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
2. 对于大气环境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分,识别常见天气符合学会判读卫星云图及天气预报图教学方法:竞赛、表演、小组合作教学工具:自制卡片教学过程:(一)预习1、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气候具有相对的。
2、某地大气层短时间的具体状况是,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是。
3、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许多国家开始发布。
4、识别以下天气符号:(二)、导入新课 (课本P68 地图册 P30)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看看那窗外:今天的天气怎样生:………… (多云、微风,12—50C )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你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生:………… 师: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用阴、晴、风、雨、雪、气温等来描述天气状况。
那么,究竟什么是天气,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阅读P67 第二、三段正文体验天气特点:例:○1现在正在下雨○2这几天阴雨连绵 ○3东边日出西边雨 ○4六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再强调:○1短时间○2多变过渡:说到“天气”,和它关系密切的还有“气候”,那么,什么是“气候”“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请大家阅读P67最后两段正文体验气候特点:例○1开封四季分明。
有春、夏、秋、冬 ○2海南终年炎热。
○3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份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份和2月份多严寒天气;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一、天气与气候举例区别天气、气候:○1山雨欲来风满楼(天气)○2我的家乡,秋季凉爽(气候)○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气)○4昆明四季如春(气候)○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处理P69 活动○1过渡: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那么,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变化的呢二、天气预报生:看电视、听广播、收音机、上网、上、报纸……师:很好,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方便的方法是收看每晚7:33分的“天气预报”节目,你能看懂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播放天气预报的顺序:首先,出现一个画面,请大家观图4—2,这个图叫(卫星云图),你能根据卫星云图判断天气吗上边的绿色、白色、蓝色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你能判别北京的天气吗紧接着是“城市天气预报”,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同的符号,请大家观图4—3或地图册P30,这些符号就是天气符号,用来表示天气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4.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综合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从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及开学后自己衣着的变化入手,贴近生活,导入课题“天气和气候”。
方案二:同学们,____年8月8日晚上8点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时间,在开幕式上有绚烂的烟花燃放,因此,现场的观众最担心哪方面会影响到开幕式的顺利进行及烟花的燃放?(学生回答)天气和气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1、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57页第一、二两框天气、气候,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分析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成语或诗句?
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
(3)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经典故事,是利用了当地有利的天气还是气候?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
【教师精讲点拨】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入手,从各自反映的大气状况的时间长短及变化大小分析,联系日常生活中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理解。
【探究结论】
天气
气候
区
1、短时间的
2、多变的
1、较长时间(多年的)
2、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学习任务(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
1、自主学习:
阅读P57第三框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解决以下问题:
(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