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软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长三角地区软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软件产业简介

软件产业,以生产或制造软件的企业统称,软件这个术语首次被使用是在1959年,而软件业从1949年就开始了[1]。软件的发展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比较完整的5代,分别是第一代:早期专业的服务公司,1949-1959;第二代,早起软件产品公司,1959-1969;第三代,强大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1969-1981;第四代,客户大众市场软件,1981-1994;第五代,互联网增值服务,1994-2008。

软件产业是全球新经济中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软件本身具有“非物化”特性,其生产过程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的特性,是十分典型的绿色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从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的方向发展,是正在崛起的知识型产业。软件产业和软件市场包括软件产品与软件服务两部分。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的软件产业平均增长率占全球经济增长的13%。在全球软件市场中,美国软件市场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市场,亚太市场销售额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是最优发展前途的市场,中国市场在亚太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99年到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每年增长率都在35%以上,如图(1)所示。

图(1)1999-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增长

资料来源:陈冲,中国软件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20020506 与此同时,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在全球软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图(2)所示。

图(2)1999-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总额比例

资料来源:同上

当前,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骨干企业和产业环境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2007年同期高8.3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增长如图(3)所示。

图(3)2000-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增长图

近几年来,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取得重大成就。在未来的几年,国内软件行业发展将具有一下特点:1、高成长,2、高智力投入,3、服务性强,4、高附加值,5、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只要国民经济保持增长,软件行业就会增长,甚至当国民经济衰退时,也有可能保持增长,6、全球性强,7、管理难度大,8、竞争手段。

然而,行业发展也必定伴随着一系列的风险:1、市场风险,2、行业壁垒风险,3、盗版风险,4、人才流动风险,5、质量风险,6、新兴行业风险,7、技术风险。

二、长三角地区软件产业简介

近十年,我国软件产业有高度集中的区域结构走向分散发展、多头共进的局面。2001年,北京和广东两省的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50%,而到2010年,两省比重仅占38%,江苏、辽宁、福建、山东等省在地方政府重视下,以各自的软件园区作为依托,软件产业高速发展,于2010年前10个月占全国比重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13.5、3.7、3.1和1.3个百分点。同时,中心城市在软件产业中地位突出,占比超过全国一半。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聚集趋势从过去主要集中在京粤地区转向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中心城市。

图(4)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区域业务收入

软件产业伴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一道成为了中国三大软件产业区域基地。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和综合配套能力得天独厚,区位、资本、教育竞争力强,驱动软件产业强劲发展。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基地,在国内软件产业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2010年上海、江苏、浙江的软件业务收入之和已达3,868.5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28.9%。特别是随着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软件产业的快速崛起,无锡、扬州、宁波等城市的不断跟进,正在与上海形成梯队发展格局,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产业势能不断提升[2]。图(5)描述了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图(5)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至2005年底,长三角区域共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3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7

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1个以及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3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由原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认定,供11家。位于长三角的是上海浦东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由科技部认定,位于长三角的7个分别为上海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宁波国际软件园、南京软件园、无锡软件园、苏州软件园、常州软件园。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由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认定,全国6家,位于长三角的是上海浦东软件园。而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由科技部认定,位于长三角的是上海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苏州软件园[3]。

三、重点城市软件产业发展

1、上海

上海市软件产业的发展一直名列全国前列,近年来该市软件行业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上海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900.4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产业基础雄厚扎实,是中国软件产业应用之都,两化融合先锋城市。上海正全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与金融、航运、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互动结合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产业会在对其他产业的提升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上海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253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其中,软件产业145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互联网服务业36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3%,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0年,上海新增认定软件企业327家,登记软件产品2920个。截止2010年底,上海通过CMM/CMMI3级以上国际认证的企业达到117家;共189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31家企业入选2010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上海浦东软件园作为国家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的共建项目,十多年来,经过各方努力,已经成为产业特征清晰、技术创新活跃、人力资源优秀、服务功能完善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2、江苏

江苏软件产业是中国书水平和人员素质较高,行业规模较大,产品有一定特色的高科技新兴产业,该省的软件产业主要是应用软件。2011年上半年,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业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江苏省现有的软件产业规模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表现为小型化、应用软件为主体、全球性研发服务等特点。

南京是中国首个产业名城,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氛围浓厚,软件产业园遍布各区,是中小软件孵化成长、集群壮大的理想之地。南京以江苏软件园与南京软件园为核心,各地区兴建软件产业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凸显。江苏软件园与2000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1年7月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005年11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南京软件园1999年经南京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0年9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先后获得“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近年来,苏州产业布局从传统产业向以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产业转变,已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苏州软件园由工业园区软件园、高新区软件园和昆山软件园共同组

成。实际入驻软件园企业近200家,累计注册软件企业250多家,比建园前增加了240%,其中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56家,比建园前增加了330%,软件产品177个,比建园前增长了320%。

3、浙江

浙江软件产业是中国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软件产业的规模质量、水平步入全国前列。浙江软件产品结构以应用软件为主,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及本地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许多应用软件企业以其特色和质量优势成为国内软件行业的领头羊。

杭州高新软件园涌现出恒生电子、信雅达、新利软件、爱科电脑、浙大中控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在证券金融、服装及纺织CAD、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发展等行业中,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随着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孵化器等软件基地的设立,在宁波、温州、绍兴等地涌现了一批软件产业园区,如宁波的国际软件园、温州的数码城等。

四、软件人才需求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在稳步增长,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升。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为8.74万人,到2005年从业人员达到17.96万人,比2000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上升到6.2%,成为吸收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端人才方面,长三角地区显示了较高的竞争优势,高端人才储备相对集中。对于高端、高学历人才地方政府给予了充分的政策倾斜,根据太和顾问关于毕业生就业需求及人才供应相关的数据表示,长三角地区已经取代珠三角成为大学毕业、具有工作经验的各业从业人员择业、就业的首选。部分台湾IT产业方面的研究人员认为,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大陆其它区域相比,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的“性价比”是比较高的,这已经成为台湾IT 企业北上长江流域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目前长三角地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供需差距很大。据《扬子晚报》报道,目前长三角地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达12.3万人,而现有软件人才不足5.4万人,供需差距很大。巨大地就业压力,既来自就业需求整体不足,也来自缺乏对口人才所造成的“结构性事业”,其中尤以每年至少有几十万个职位空缺的IT人才的供求矛盾更为明显。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而在今后几年内,网络安全人才、游戏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研究人员的需求将持续旺盛,薪资会相对较高。为此,加大对软件人才的培养是目前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Reference:

[1]百度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0025058.html,/view/32938.htm.

[2]赛迪顾问:《中国软件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07.

[3]长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布局研究——以软件产业为例,许媛,李靖华,盛亚.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04 26(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