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

合集下载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1课时坚持改革开放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1课时坚持改革开放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1课时坚持改革开放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下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课内容分为两课时,本说课稿针对第一课时“坚持改革开放”进行阐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对改革开放深层次意义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感受较为直观,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变化与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上升到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认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历程、重要性以及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实例中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变化。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改革开放背后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如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变化。

渐进式改革的名词解释

渐进式改革的名词解释

渐进式改革的名词解释渐进式改革是指以逐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旨在解决社会、经济或制度方面的问题,并实现社会进步与发展。

这种改革方式强调稳定性、可持续性和社会和谐,与剧烈、突然的改革相对应。

渐进式改革注重渐进步骤、协商合作和逐渐达成共识。

渐进式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小步骤来实现大改变。

与突然改革相比,渐进式改革更具可行性和可预测性。

它考虑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尽可能减少冲击和不确定性,使改革得以稳定推进。

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渐进式改革有助于减少冲突和撕裂。

通过渐进式改革,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可以得到听取,并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妥善考虑。

这种方式鼓励参与,凝聚共识,并最终达到改革目标。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包容性。

它意味着改革的利益应该覆盖整个社会,特别是最弱势群体。

通过重视社会公正、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渐进式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渐进式改革强调科学性和实证研究。

在制定改革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经济的现实情况,并依据数据和经验证据作出决策。

渐进式改革关注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满足眼前的结果。

一个成功的渐进式改革需要强调合作与合理的权衡。

各利益相关方应该参与改革进程,而不仅仅是政府或特定群体的决策。

在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方可能会有冲突和分歧,但通过协商和妥协,可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促进社会和谐。

在现实中,渐进式改革可能会面临挑战和困难。

某些人可能对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不满意,而其他人则可能担心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通过充分沟通和平衡各种观点,渐进式改革可以取得成功。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一种以稳定、渐进和包容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发展的方法。

它强调科学性、合作性和可持续性,旨在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渐进式改革可以不断推进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几点理解

关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几点理解

又具有先进的现代化意识的统治者领导的在社会上 进 行 的 自上 而下 的变革性 活动 。在 改革 中最 困难 同 时也最重要的任务不 是如何破坏 旧有 的制度与秩
不好, 不但不能促进改革 , 反而会使社会陷入更深层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0 ( 作者简介 ] 李志 亮( 1 9 8 7 一) , 男, 山东昌邑人 , 山东师范大学政 治与 国际关 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J u n . 2 0 1 3
Vo l - 3 6 No . 3
第3 6 卷 第3 期
关于我 国渐进式改革的几点理解
李志亮
(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 摘要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在政 治、 经济 、 文化 、 社会 等方面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 关键在 于实行 了渐进 式改 革。实行 渐进式改革是 由改革的 自我 完善性质决定的 , 和改革的全方位 目标吻合 , 体现 了改革的实践 经验诉求 、 强政 府 自主性 改革诉求 、 利益协调诉 求。具有符合我 国人 口众 多的基本国情 、 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等明显优 势, 但 同时也存在受客观环境制约等弊端。需要我们不 断总结经验 , 将 渐进式改革和快速变革相 结合, 和 自主化改革 相结合 , 注重 以增量改革促进 存量改革 , 使 体制外改革不断推 进体制 内改革 , 促进政 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结合 , 从 而
我 国走 过 了三 十 多年 改革 开 放 的辉 煌 历程 , 取 得 了丰硕 的成果 , 经济实力 、 文化 实 力不 断 增强 , 政 治 民主化进 程不 断推进 , 人 民生活 不断改 善 , 综合 国 力、 国际地 位 、 国际影 响力不 断提升 。总结三 十多 年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是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重要特征,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渐进性改革是指改革过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而不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

对比前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改革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1)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2)先沿海改革,后内地改革;(3)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4)先企业经营权改革,后企业产权改革;(5)先价格双轨改革,后价格并轨改革;(6)先企业改革,后政府管理改革;(7)先商品市场改革,后要素市场改革;(8)先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体制改革等。

中国的渐进性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并构成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主题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目标,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1.渐进性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渐进性改革道路的起点。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21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开始偷偷地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

党中央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它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的序幕。

农村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引发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2.渐进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的探索和发展。

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走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

国有企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始参与和适应市场,以放权让利、抓大放小为主线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1、先农村后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简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式决策理论及其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体现

简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式决策理论及其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体现

简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式决策理论及其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体现一、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式决策理论(一)定义: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1、渐进主义的优点有:(1)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2)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的结果;(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2、渐进决策的原则有:(1)按部就班原则。

“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看来不像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是硕大无朋的宇宙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

”林德布洛姆注意到了决策过程的连续性。

(2)积小变为大变的原则。

渐进决策要求变革现实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变化,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

(3)稳中求变原则。

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那样势必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就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

二、采用渐进决策的原因: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与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一致的,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

2、渐进决策模式基本上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

如果每年通过新政策,会引起社会上一部分人之间严重的政治紧张,因此除非要进行重大的政治改组之外,过去成功的政策在若干年内要维持下去。

3、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惟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

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备选方案不能在满足需要时,才会冒险寻求较为根本的政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变迁的成就及经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变迁的成就及经验分析

改革开放 以来,党 和 国家一直 致力于政 府管理体制 改革,并取
断进 步之 中 ,有 些领域甚 至是 革命性变 革 。
得 了重大成 就。政府事 务变得 日益透 明,从中央 到地方各级 政府
一 、 从 人治 到法治 :党和 国家领导 体制 的制度化 与法治化 陆续建立 了针对重大突 发事件 的“新 闻发言人 ”制 度 ,以保 障公 民
会心 理基 础 。”
可 以认为 ,中 国政 治改革 总体上 具有渐 进性 ,走 的是一条 “增
我 们 曾经有过 一个 “唯有牺 牲 多壮志 ,敢叫 日月换新 天”,“人 量政 治 改革”之 路 ,在渐 变 中形 成增 量结构 。这 一策 略 的路径 设
有 多 大胆 地有 多 大产 ” 的政 治浪漫 主义 时期 。经 历 文革 的创伤 计顺 序是 :行政 改革 、公共服 务 改革和 民主 法 治改革 。政 府 的管
“三 个代 表”、“科学 发展观 ”、“和谐 社会 ”的 治国理念 的产生 ,都是 的突破 口。
为解决 现 实 问题 而提 出 的新思 想 、新 观念 ,都 是对马 克思 主义 的
同时 ,民生不 等于 民主 ,更不 能代 替 民主 ,民主法 治建 设始 终
重 要发 展和 重大 贡献 。一句话 ,政 治体 制 改革 的推 进 与深入 离不 是我们 政 治体制 改革 所追求 的 目标 。法 治是 约束 权 力、解 决权力
治 发展 理论 的基本 结论 是 ,不能 形成一 定 的政 治权威 ,也就丧 失 们 的政 治体制 改革 ,也 是从 实现党和 国家 领导体 制 的制度化 和法
后 ,在对 极左 思想 反思 的基础 上 ,意 识形态 的“祛魅 ”化 ,世 俗理 性 理水平 以及公共服 务能 力直接 关系到 国计 民生 ,而 民生就 是最 大

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

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
关键词 : 渐进式 ; 改革 ; 利 弊 分 析
Hale Waihona Puke 中图分 类号 : F 1 2 0 . 2
文献标 志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0 1 5 5 ( 2 0 1 8 ) 0 1— 0 0 8 0— 0 2
最近 , 各地党组织号 召全体党员观看学 习中 央 电视台播放 的纪录片 《 将改革进行到底》 , 感触 颇深 , 2 0 1 3年 7月 2 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指 出, 我国的改革正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 需要解决 的问题 十分 繁重 , 在 改 革进 行 到关 键 时 刻 , 党 中央 号 召继续推进改革 , 攻坚克难 , 久久 为功 , 要把改 革 的事业 进行 到底 。总 结我 国 改革 开 放过 程 中采 取的渐进式改革的利弊得失 , 对于进一步推进改 革开放 ,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在 1 9 7 8年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上确立 了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过去一系列的改革路线 , 显 示 出我 国的 改革 与原 苏 联 等东 欧 国 家的 改革 路 线 是不同的, 我们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路径 , 逐步 推进的改革路径。渐进式改革是相对于激进式改 革而言 , 在我国推进改革 的同时 , 原苏联和东欧的 些国家采用 了迅速、 大规模 的私有化 、 市场化、 自由化的激进式改革 , 而我国采取 了稳 步推进的 渐进式改革 , 具体而言 , 就是从农村到城市 , 从 小 城 市到大 城 市 , 从沿 海 到 内地 , 从 非公 有 制 经济 到 公有制经济 , 从外围到核心等逐步推进 , 先简单后 困难 , 摸着石头过河 , 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 , 不 断修正 , 这种思路 , 有得也有失 , 有争议也有成果 , 但是事实证明 ,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是符合我国国 情, 非常现实的理性选择。 1渐进式 改革 的优 势 渐进 式改 革在推 动 中 国的 改革 开 放和 社 会主 义建 设过程 中 发 挥 了 巨大 的 优 势 , 使 中 国 人 民 的 改革 开放顺 利 推进 , 国家富强 , 人 民幸 福 , 社 会 发 展稳步推进 , 中国人民所采 取的渐进式 改革是 当 时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 的, 是 伟大的中国共产 党带领伟大的中国人 民开创出的伟大事业 。其优 势在于 : ( 1 ) 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 降低了改革成本。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 疆域广阔、 民族复杂等众多原 因, 社会急需稳定的发展环境 , 中国的经济、 社会 发展再也经不起大的折腾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就谈 不上 发展 经济 , 改 革 也是 一 场革 命 , 革 命 就涉

改革知识点总结

改革知识点总结

改革知识点总结一、改革的概念和特点改革是指对原有体制、制度、政策等进行调整、完善或重建的一种行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制度性:改革的对象是体制、制度、政策等,目的是通过改变现有制度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渐进性: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一步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来逐步实现目标。

3. 综合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对某一方面进行调整,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4. 社会参与性: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改革的动力和动因改革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改革的动力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

2. 制度和体制不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和体制可能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需要通过改革来调整和完善。

3. 民众需求和意愿:民众的需求和意愿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只有满足民众的需求和意愿,改革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4. 国际环境和国际竞争: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也是推动改革的动力之一,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三、改革的原则和路径1. 顶层设计:改革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计,要从全局出发,科学制订改革方案和措施。

顶层设计要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的总结,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2. 循序渐进: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步地推进。

不能急功近利,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的稳健推进。

3. 突破瓶颈:改革需要突破一些既有的瓶颈和障碍,需要采取一些创新的举措和办法,打破既有的体制,解决既有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的30个新特点

我国改革开放的30个新特点

我国改革开放的30个新特点改革开放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相应地也对当前及今后改革的策略、改革的侧重点提出了新要求。

把握改革开放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下一个30年取得更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环境不同1.从相对封闭到高度开放。

3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在一个封闭、半封闭状态下展开的,过去30年间就是逐步打破这种封闭、半封闭状态的过程。

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在更高层次更全方位的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

国内外经济、人员、技术各种资源高度交融,使国内改革和各项决策的变数更多。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最大举措和重大成就。

告别计划经济,不仅在所有制形式、就业途径、分配方式等经济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利益格局、社会结构、执政行政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3.从均质社会到异质社会。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均质社会,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这种均质社会逐步异质化。

小到用语措辞、穿着服饰、生活起居,大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分层都不再是整齐划一。

特别是个体和群体的利益意识不断上升,社会整合的难度空前巨大。

4.从静止固化到自由流动。

在均质状态下,各地各单位情况大同小异,民众流动的动力不足,除非由于特殊原因,人们一般习惯于“从一而终”。

而异质意味着选择,选择意味着流动。

单位与单位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机会、工资福利的差异,无声地鼓励着流动,使人们悄悄的冲破各种藩篱,导致13亿人在960万平方公里范围里大规模高速度地迁徙和流动。

5.从单一信息到立体信息。

中国变革进程伴随着一场技术革命。

在这场技术革命到来之前,信息呈垂直分布,公共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能够通过内部文件、内部会议、机要渠道实现信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相对秘密地传输,通过官方报纸、广播向社会发出一致的声音,达到管理预期。

浅析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与我国的改革开放

浅析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与我国的改革开放

浅析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作者:宋子力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摘要】渐进决策产生干改进“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的内容之上,并与二者一同成为影响现代政治决策的三大模式。

其基本原则是按部就班、质变到量变和稳中求变。

我国特殊的国情、历史文化导致我国的改革开放选择的就是“渐进决策模式”,我国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已面临“深水区”的困境,这就要求决策者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稳中求进,避免失误。

【关键词】渐进决策理论;林德布洛拇;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决策作为重要的政治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全面理性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然而,全面理性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运用中存在着种种困难。

而1953年后的几十年间,林德布洛姆在仔细研究了理性决策模式的框架与其中的不足后,创新地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出发提出了后来享誉世界政治界的渐进决策理论。

我国特殊的形势与国情等决定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就采取渐进式决策法,由点到面,平稳推行,其主要表现是:在改革开放步骤的选择方面,是分步到位,逐步推进;对于推进改革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发展过程,是逐步探索、不断深化的;改革采取整体推行渐进式改革、局部采取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互协调。

事实雄辩地证明,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法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不谋而合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毋庸置疑,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然而在取得华丽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阶层流动固化;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等。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这就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在结合当前国情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行改革进程,同时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更加合适的改革路径,在巩固三十多年来的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改革。

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渐性特征

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渐性特征

题目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科目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无机化学姓名蒲斌学号2011211327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决定》用四个“深刻”概括了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发生空前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要清醒地正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既不滞后于发展阶段,又不超越国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提出了关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一,从经济发展看。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

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第二,从经济体制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发展历程及 启示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过分强 调“渐进式改革”, 会陷入“转型陷 阱”?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启 动经济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思路: 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的 “激进式改革”,和在时间、速度和次序 上有选择的、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 前者以俄罗斯“休克疗法”为典型代表, 后者则主要指中国的经济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
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 后求发展。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 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 字当头、先破后立,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 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 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2、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获得腾飞 市场化导向的中国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 进行私有化的“改造”,不是否定、抛弃 社会主义的“改向”,而是对计划经济体 制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起一块“新体制 经济”,推行“渐进式增量改革”,然后, 再以“改革的增量”激活“存量”,从而 实现整个体制的转轨。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浅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一、引言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承认传统体制的合理性的条件下,以市场化为根本目标而实行的逐步推进、双轨过渡的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

从1978年迄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

在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改革特征和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性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中国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事实和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以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组织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性推动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组织,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适度干预是不可低估,自觉性和自发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三)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化会面临障碍,如企业难破产、政企难分离、社会负担过重等,而从体制外进行市场化则可以暂时绕过这些难题,减少改革的阻力。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渐进式;成功经验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都会涉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

“中国模式”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力量。

“中国模式”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模式”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存在了几千年,尽管中国已经彻底推翻封闭落后的封建制度,但其残余影响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

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封建小农意识对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束缚;传统计划经济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对以追求竞争、效率为主要内涵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

这些保守思想、势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开创性,无规律可循。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和优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二年,通过这三十二年的时间我国逐步走上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

对于过去我们坚持的这种渐进式转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80年代中期激进式改革被提出来,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选择了激进式改革,即所谓的“休克式”疗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而我国依然坚持采取渐进式改革,并获得了成功,它使得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

(一)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都主张“渐进式”,渐进式改革是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在邓小平理论中并没有使用过“渐进”改革的概念,他经常使用的概念有“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是一场试验,要“走一步,看一步”,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要“一步一步来”,等等。

这些提法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就是渐进改革。

中国的改革按照邓小平渐进思想的设计,以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为战略突破口,遵循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序特征和结构布局渐进拓展。

改革既先后有序、轻重有别,又整体配套、相互衔接。

纵观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的实践活动,他安排改革的先后顺序是按照这样的思路: 即在改革的起始阶段,暂时避开成本高、风险大、可控程度低的社会领域,而首先选择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具有较高可控性且与国家的近期总任务配套性强的领域为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同时把握好不同改革步骤的时机,在条件成熟并有前期改革收益补偿和经验的情况下,再进行成本高、风险大的改革。

这一时序安排和结构布局,形成了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内陆和沿海、经济和政治等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不仅极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初步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推动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型。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意义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意义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意义怀远县委党校陈开麟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30年来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在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没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会震动过大,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使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经济转轨。

因此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研究就有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渐进式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强国之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决策是在改革初始条件下,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因而有着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

改革之初,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照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循序渐进,在逐步改革的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另外我国经济改革也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渐进决策产生的必然。

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

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摘要:中国经济改革是解决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的必然要求。

渐进式改革是学界关于中国改革特性达成的一个共识,而采取此种改革模式却是取决于以下原因:过宽的“制度鸿沟”、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产”以及“制度记忆”的“缺失”。

由于“渐进式改革”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至很多艰难和结构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遗留下来。

在渐进式改革逻辑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是缺乏效率的。

由于政府具有合法强制力,当自发的市场力量导致利益目标分散时,政府能有效地聚合各种价值取向,平衡利益冲突,减少改革成本,使市场化进程顺利推进。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需要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模式,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障碍。

关键词:中国;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6x (2008)06-0029-06莫翔(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1)收稿日期:2008-10-25作者简介:莫翔(1978-),男,云南保山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分析(一)改革必要性的制度经济学诠释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中国市场化道路的性质是什么?对于上述问题,中国经济学家首先假定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然后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性质及决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不过首先假定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对过渡过程的研究还是不够的,就研究的逻辑起点而言,首先应该回答的是,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不行了?一些经济学家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视阈对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总体上,这些理论上均认为中国传统集权体制是一种交易成本很高的制度安排,而造成这些高交易成本的原因却在于:领导人与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社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权利与责任义务的不对等;个人损益与社会损益的不一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显著改善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无一例外的展现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渐进性特征,总结了渐进式改革在我国的利弊。

关键字:改革开放渐进性中国特色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国民经济恢复,紧接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但是也是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出色完成,使得第二个五年计划出现了赶英超美,社会主义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等错误思潮,紧接着出现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了全面冲击。

我们国家急需要改革,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但是,中国要如何改革,这是一个问题。

是进行玻利维亚式的“休克疗法”,还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进行渐进式改革?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休克疗法”所需要的客观经济条件: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只能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中国只适合渐进式改革。

改改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表明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能够保持前一个发展阶段所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并且能够将这些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转移到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的一些领域。

二.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渐进式特征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渐进式改革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

中国通过一种渐进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的市场经济。

1、先农村后城市
新时期中国改革进程实际上是从农村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制定和贯彻实施。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这是农民受益最多的时期。

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1979年后以“简政放权”和“减税让利”为基本思路,“以形成产
品市场和搞活企业为战略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先试点后推广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改革是有风险的,邓小平认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

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碰到问题就及时调整。

”。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3、先易后难
中国经济改革首先采取体制外突破,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

“放权让利”是中国改革前期的鲜明特点,1978-1993年,中国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中心向地方、企业、个人“放权让利”。

使微观主体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企业、地方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实行“双轨制”,“双轨制”对中国改革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改革完成了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置换和替代,现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4、先做后说
“摸着石头过河”,可能深一脚浅一脚,有时甚至会摔一跤,自然存在不少错误。

在改革中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问题。

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要勇于开拓创新。

一条思路、一个观点、一种政策,是否正确,要靠实践来检验。

其次,人们的思想熟悉有差异,观念转变有先后,改革积极性有高低,我们的做法是“答应看”,不搞强迫,不搞运动。

中国改革的经验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改革难免犯错误,试验难免失败。

三.总结
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是以废除农村集体人民公社开始,代之以崭新的家
庭联产承包制为先声,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

其中贯穿着“农村包围城市”,先易后难,先沿海后内陆的改革层序和脉络。

但,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经济,后政治”“经济先行,政治跟上”的“两步走”战略,“摸着石头过河”亦不等同于穷尽试错的“逼真”法。

事实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无时无刻地不在交织互动,政治转型每每在经济转型的动力支持下前进,并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延展开辟道路。

同时,我们
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渐进改革开放的路径选择上,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与疑点。

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是由经济转型的渐进性决定的。

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政治体制必须变。

变则通,通则久。

将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崭新模式,纳入政治研究的分析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