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液体的压强

合集下载

压强的定义与液体压强特点

压强的定义与液体压强特点

压强的定义与液体压强特点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垂直于该面积的力的大小。

在物理学中,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压强的定义及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压强的定义压强的定义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压力与面积的比值。

在物理学中,压强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P = F / A其中,P代表压强,F代表垂直于面积A的力。

通常情况下,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1帕斯卡等于1牛顿/平方米。

二、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压强是压强的一种特殊情况,指液体对物体施加的压力。

液体压强有以下几个特点:1.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根据液体的静压力公式,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ρ、重力加速度g以及液体表面下的深度h有关。

液体压强P可以表示为:P = ρgh其中,ρ代表液体的密度,g代表重力加速度,h代表液体表面下的深度。

由此可见,液体的压强与液体表面下的深度成正比,深度越大,压强越高。

2. 液体的压强在各个方向上相等根据帕斯卡原理,液体在静态平衡时,对于容器壁面上的每一个小面元,液体对其的压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

这意味着液体的压强在各个方向上是相等的,不受容器形状的影响。

3. 液体的压强传递不衰减液体的压强可以通过液体传递,不会因传递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这是因为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压力。

因此,在一个液体容器中施加的压力可以均匀传递到液体的每一部分。

4. 液体压强对容器壁面的大小无关紧要液体的压强与容器的形状和大小无关,只与液体的密度、重力加速度和液体表面下的深度有关。

这意味着液体的压强在一个容器内是均匀的,不受容器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5. 液体压强决定液体的浮沉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所排挤的液体的重量,也就是液体对物体施加的压强。

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将浮在液体表面上。

相反,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将沉入液体。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 实验5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 实验5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人教版八下物理实验5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1.如图是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1) 压强计上的U形管(填“属于”或“不属于”)连通器。

(2) 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如图甲所示,其调节的方法是(填“A”或“B”),使U形管左右两侧的水面相平。

A.将右侧支管中高出的水倒出B.取下软管重现安装(3) 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在同种液体中,液体的压强与有关。

(4) 比较两图,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5) 已知图丁中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ℎ=10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强之差约为Pa。

(ρ水=1.0×103kg/m3,ρ盐水=1.1×103kg/m3,g取10N/kg)2.如图甲所示,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ρ盐水>ρ水)(1) 实验中,将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转换为用U形管两侧液面的来表示。

(2)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U形管中的液体最好用(填“有色”或“无色”)的。

(3) 将探头分别放在图乙所示液体内部的A、B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ℎB>ℎA,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的增加而增大。

(4) 将探头分别放在图乙中所示液体内部等深的B、C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ℎcℎB(填“<”“=”或“>”),这是为了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关系。

(5) 由以上实验可知图乙所示液体内部A、B、C、D四个位置压强最大的是位置。

3.在学习液体的压强知识时,老师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薄橡皮膜封闭的圆孔。

实验时在左右两侧倒入同种或不同种液体。

(1) 在两侧倒入不同深度的水(如图),通过观察橡皮膜向(填“左”或“右”)侧凸起可以判断右侧水的压强较大;这种研究方法叫。

(2) 向左侧水中加盐,可以观察到橡皮膜的凸起程度变,这说明。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下册 3.7.2 压强——液体压强(教师版含解析)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下册 3.7.2 压强——液体压强(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运动和力3.7-2压强——液体压强目录 (1) (2) (5) (8) (10)液体的压强1.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1)如图甲所示,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且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如图乙所示,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且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2.水内部的压强特点大量实验表明:一切液体内部都存在着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压强计压强计是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

通常情况下,U形玻璃管两边的液面相平。

用手挤压橡皮膜时,U 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两边高度差表示橡皮膜受到压强,压强越大,液面高度差也越大。

1.研究液体的压强(1)实验步骤: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观察U形管两边是否出现高度差,认识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液体内部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②增大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压强计。

认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③换用其他液体,观察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说明】①所谓深度,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高度的概念是相反的。

它是从液面开始往下计算,而高度是从下往上计算,也就是说越高的地方,深度越浅,越深的地方,位置越低。

②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③液体压强与液体的质量、体积、容器的形状没有关系。

④ABC:相同液体,相同高度,相同底面积,底部压强相同(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密度、深度相同,又由于底面积相同,压强相同)。

《 液体的压强》教案

《 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因为液体压强较抽象,不像固体压强那样容易理解。

其中本章的第一节压力和压强及第二节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根底,本节课的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大气压强、浮力一章的根底,本节课可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所以学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教学内容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拟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

学生学习这局部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局部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局部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

主要表现为:〔1〕较难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液体能产生向上的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等。

〔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时液柱的选取及讨论处受压面的选取较为抽象。

〔3〕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深度的认识〔深度的起点选取〕。

〔4〕液体压强与液体在总重力、液体的体积、容器形状等无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用液体压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的事实。

2、通过分组实验,经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媒体教具水、烧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U形管压强计、盐水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局部,互相交流感受。

二、导入新课思考问题: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三、实验探究(一)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演示: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引言液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容器中,如水杯、水桶等。

然而,液体内部的压强是一个我们经常忽视的概念。

本实验旨在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揭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性和相关规律。

实验一: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我们首先进行了一项实验,以探究液体深度对压强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一个透明的容器,并在其中注入了不同深度的水。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压强计在不同深度处测量了液体的压强。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液体内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加。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因为液体的重力作用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强,从而导致液体内部的压强增加。

实验二: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以研究液体密度对压强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和食用油,并在相同深度处测量了它们的压强。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水和食用油的深度相同,但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其内部的压强也存在差异。

具体来说,食用油的密度较水小,因此其内部的压强也较低。

这说明液体的密度会直接影响液体内部的压强。

实验三:压强与液体种类的关系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液体种类对压强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水、酒精和甘油三种液体,分别测量了它们相同深度处的压强。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三种液体的密度并不相同,但它们的压强却非常接近。

这表明,液体的种类对于液体内部的压强影响较小。

这一结果可能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不同种类的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差异较小,从而导致了它们内部的压强相似。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 液体的密度会直接影响液体内部的压强;3. 不同种类的液体对液体内部的压强影响较小。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液体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使用各种容器,从而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研究液体的压强课件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研究液体的压强课件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0×103kg/m3×10N/kg×0.1m =1000Pa
F=PS=1000Pa×10-4m2=1N
8.2 研究液体的压 强
令人惊奇的实验 1648年,法国物
理学家帕斯卡在一个装 满水的密闭木杨上,插 人一根细长的管子,然 后从楼上阳台向管子灌 水。结果,他只用了几 杯水,就把木桶撑破了 (图8-13)。你相信吗? 让我们先模拟一下帕斯 卡所做的实验,体验下, 再进一步探究其原因。
令人惊奇的实验
有关,在同
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在
工程技术上有许多应用。例
如,水对堤坝下部的压强比
上部大,因此,在设计堤坝
时,堤坝下部应当比上部更
为厚实(图8-18)。这样既能
保证堤坝坚固,又节省了材料。
连通器 玻璃管如图8-19所示,上端开
口、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物理学 上叫做连通器。若连通器内装入同 种液体,当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 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过路涵
(1)根据图
可验证:当深度相同时,同种液
体内部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无关。
(2) 根据图(b)(c)可验证: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
加而

(3)根据图(b)(d)可验证:当深度相同时,

4.在装修房子时,工人师
傅用一根灌有水(水中无气泡)
且足够长的透明软管的两端在
墙面不同地方做标记(图8-24),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点
等SFg于=可G液柱知体可。的见液重液体量体对,对容液容器体器底对底部容部的器的压底压力部力F的并=P压不S=强等ρgP于h=Sρ容=gρh器g,由V中柱P=液=m体柱 的重量,而是等于以容器的底面积S为底,高为h的圆柱 形液体的重量,不等于容器中液体的重量,所以在判断 形状不规则容器中压力变化或比较压力的大小关系时, 可以直接利用上述结论分析,也可以用作图法画出柱状 液体的体积更加直观的加以比较。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实验11: 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实验11: 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实验十一、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实验器材】:压强计;相同的大烧杯2个;食盐;水;刻度尺。

【实验设计】:提出问题: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可能与液体深度,液体的密度,液体重力,方向等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①将水倒入烧杯,如图a,控制探头在水下深度不变,调节旋钮改变探头的朝向,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②如图b,控制橡皮膜的朝向不变,改变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③如图c,控制探头在水和盐水下的深度相同,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记录】:实验内容液体物质探头浸入水下深度橡皮膜朝向U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cm)a 水相同(5cm)向下相同(5cm)向前相同(5cm)向上不同(3cm) 向下b水不同(5cm)不同(7cm)向下向下c水相同(5cm)向下盐水相同(5cm)向下【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种液体在同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考点方向】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答:。

3、通过观察什么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答“”。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1)。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答:。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答:。

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答:。

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

9、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

9、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

10、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

关于液体压强的物理实验

关于液体压强的物理实验

关于液体压强的物理实验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实验1:在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用钉子钻出上、中、下3个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往里面倒满水,然后松开手指,可以观察到水从3个小孔中分别流了出来,其中最下面的小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最远,上面小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慢、最近。

实验证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探究液体压强规律。

实验2:把废弃的空饮料瓶(较柔软的)盖子打开,正立着逐步伸入水中,观察到空饮料瓶向内凹陷,饮料瓶发生了形变,伸入水中越深,饮料瓶凹陷越大。

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实验3:把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同一深度不同的方向刺好几个小孔,把空瓶插入水中,发现外面的水从各个不同方向的小孔向瓶内射入。

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

把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不同深度同一方向扎好几个小孔,发现外面的水从各个小孔向瓶内射入,上孔射入又近又慢,下孔射入又远又急。

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实验4:在废弃的空饮料瓶不同侧壁上的同一高度扎好几个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最后给瓶里充满水,再松开手指,瓶中的水会向外喷向不同的方向,但喷射的距离是相同的。

实验证明,同种液体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实验5:用橡皮泥将饮料瓶侧壁扎有的几个小孔堵住,将空饮料瓶装满红色的浓盐水(目的是使效果明显),再把装满红色浓盐水的塑料瓶插入盛水的水槽中,使瓶内外的液面相平,再把橡皮泥同时拔出。

结果显示,饮料瓶里红色的浓盐水从各个小孔向瓶外射向水槽中的水里。

实验证明,液体内部的压强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3.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实验6:将一饮料瓶去底,在底部包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系紧,向内部灌水,可以看到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不装水,将橡皮膜的一端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陷,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当向饮料瓶内加水到与外面水位等高时,橡皮膜又会变平,这说明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的压强相等。

中考物理 液体压强

中考物理      液体压强

F<G
F=G
F>G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着底面积相等的装有相同质量的水的甲、乙两容器,两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F甲_____F乙,压强p甲_____p乙.(均选填“>”“<”或“=”)
同种液体质量相同


如图所示,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质量与厚度不计)中分别装有深度和质量均相同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则:(均选填“<”“=”或“>”)
探头所处深度和方向
液体密度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 实验结论总结:综上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实验操作要点: (1)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用手按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两侧液面能否灵活升降,若____________,则气密性良好) (2)实验前U形管两侧液面应调平(若不平,应__________________) (3)转换法的应用(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4)
不属于
(10)(2021重庆B卷改编)已知图乙中U形管左侧液柱高为4 cm,右侧液柱高为10 cm,U形管中的液体为酒精,则U形管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为_____Pa,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强之差为_____Pa.在图乙实验中,保持橡皮膜在水中的位置不变,给容器中加入适量清水(液体不溢出),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A. 放入小球前,甲容器的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大于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 B. 放入小球前,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C. 放入小球后,甲容器的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大于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 D. 放入小球后,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等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研究液体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压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液体压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和方向的关系;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液体压强是指液体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其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深度和方向有关。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与液体深度成正比,与液体方向无关。

三、实验器材1. 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1套;2. 大烧杯2个;3. 水和盐水(密度不同);4. 刻度尺1把;5. 实验记录本1本。

四、实验步骤1. 将U型管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U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记录数据;2. 保持探头所在深度不变,将探头分别朝上、朝下、朝侧面放置,观察U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记录数据;3. 改变探头所在深度,分别记录U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4. 将探头放入烧杯中的盐水中,重复步骤1-3,观察并记录数据;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1. 水中:- 深度3cm时,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为1cm;- 深度6cm时,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为2cm;- 深度9cm时,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为3cm。

2. 盐水中:- 深度3cm时,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为1.5cm;- 深度6cm时,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为3cm;- 深度9cm时,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为4.5cm。

六、数据分析与结论1. 在相同深度下,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实验数据表明,在相同深度下,盐水中的压强大于水中的压强,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2. 在相同液体中,液体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强也随之增大,说明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

3. 在相同液体和相同深度下,液体压强与方向无关。

实验数据表明,在不同方向放置探头时,U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液体压强与方向无关。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液体压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究了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和方向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教案

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能熟练地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2.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方法.3.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侧壁和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水(红颜色)、烧杯、液体压强计、盐水、刻度尺、铁架台.【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潜水艇工作、我国潜水员潜入深水工作的视频,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潜水艇要用厚钢板制成呢?(2)为什么潜水员要穿抗压能力很强的潜水服呢?(3)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学生观察、并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演示实验: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让学生用手指触摸,感受有什么感觉?生:用手指触摸表面,会感到有压力.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固体压强,知道了单位面积受到压力就会产生压强,那么液体对它的容器有压力,液体会不会有压强呢?生:有压强.师是的,液体也像固体一样有压强.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如何计算呢?好,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进行新课】知识点1 液体压强的产生及特点1.液体压强的产生教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师大家先观察没有倒入水之前,橡皮膜的情况,然后当水不断倒下去时,能看到橡皮膜有什么变化?生:倒水前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橡皮膜向外凸出.师为什么呢?生:水对它有压强.师这个压强是怎么产生的呢?生:水的重力.师对了,正是由于液体自身的重力才产生了压强.板书: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具有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也有压强.2.液体压强的特点(1)探究液体对侧壁是否有压强.师将一个茶杯放在桌面上,茶杯对支撑它的桌面有压强.若往杯子里倒水,水对杯底有压强吗?请同学们讨论.生:茶杯放在桌面上是由于茶杯有重力,因而对支撑它的桌面产生压力而有压强,水倒入杯中时,水也有重力,因此水对杯底也应该有压力,水对杯底有压强.师水和固体物质有不同的特点吗?生:水是液体,液体具有流动性.师水倒入杯中时,会不会对阻碍其流动的侧壁有力的作用呢?生:也应该有吧.(不敢确定)师那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同学们的分析.乙教师演示实验1:在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上扎上橡皮膜(如图乙),请同学们观察倒水前后橡皮膜的情况.生:和刚才的现象一样:倒水前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橡皮膜向外凸出,这种现象证明了水对容器的侧壁也有压强.教师演示实验2:取一个侧壁上不同深度处都有开口的玻璃圆筒,圆筒侧壁的每个开口处都用橡皮膜蒙上,观察玻璃筒内倒满水后,不同深度橡皮膜的变化情况,将橡皮膜扎破后,观察不同深度的孔中流出的液体情况(如图丙).生1:从液面往下越深的地方,橡皮膜突出得越明显,说明离液面越深,橡皮膜受到的压力越大.生2:扎破橡皮膜后,越往下的孔喷出的水越远,说明越深的地方水的压强越大.教师总结: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2)认识压强计.师请同学们思考液体是不是只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有压强呢?学生思考、讨论:应该不是吧.(不敢确定)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们先一起来认识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压强计.教师展示压强计实物,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压强计的构造和测量原理.认识压强计(多媒体课件)(1)作用: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2)构造:一侧装有橡皮膜的金属盒(即探头)、橡皮管、U形玻璃管(内装红色液体)、刻度板、底座.(3)测量原理: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端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教师讲解U形管压强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U形管压强计是通过什么来展示液体也存在压强的?(提示:向U形管中加入适量的红颜色的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U形管中两边水柱的高度变化.学生发现:当把带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时,U形管中两边水柱的高度不相平,出现了高度差.)学生观察,回答:通过U形管中两边红色水柱的高度变化来反映液体的压强变化.(3)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以帮助学生确定实验探究的内容.思考题:(1)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向哪个方向?(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关系如何?(3)同一液体中,随深度的增大,压强的大小如何变化?(4)在同一深度,水和盐水产生的压强大小相等吗?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教材P34页《演示》进行实验(提醒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操作),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实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供参考)注意:①实验前应检查蒙在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连接用的橡皮管及各连接处是否漏气,方法是用一恒定压力作用一段时间看压强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说明不漏气;如果变化,则要查出原因,加以修整.②搞清实验所使用的液体是什么.③不能让压强计管中液面高度差过大,以免使部分有色液体从管中流出;如果流出了,则把连接用的橡皮管取下重新连接即可解决.设计表格(供参考):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记录数据,分析、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液体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均相等;③随着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增大;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下表是小明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时所测得的部分数据.(1)实验所得的数据有一组是错误的,其实验序号为__________.(2)综合分析上列实验数据,归纳可以得出液体压强的规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论是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的数据得出来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论是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的数据得出来的.解析: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而第4次实验中记录的数据与3、5、6不相等,故第4次记录的数据是错误的.从实验次数1、2、3可看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液体产生的压强在逐渐增大,而从实验次数3、5、6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答案:(1)4(2)①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1、2、3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5、6知识点2 液体压强的计算师我们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那液体某点处的压强如何计算呢?学生思考.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液柱的物理模型.(图参见教材P35页图9.2-3)师要知道液面下某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设想在此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即可.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求深度为h的平面受到的压强多大?学生分组推导,完成下面式子.(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_________;(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大?m=_________;(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平面的压力是多少?G=_______;F=______;(4)平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_______答案:(1)Sh(2)ρ液Sh(3)ρ液Shgρ液Shg(4)ρ液gh结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均相等.所以,深度为h处某点的液体的压强为p=ρ液gh.板书: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多媒体课件)液体压强的公式为p=ρgh.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因此p=ρgh用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压强的计算.由公式可知,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无关.当深度h一定时,p和ρ成正比;当ρ一定时,p与h成正比.液体的深度h指的是液体中被研究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即一定要从液体跟空气的分界面竖直往下测量,它不是高度.公式p=ρgh只适用于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不能用于固体和气体的压强计算,而公式p=F/S是压强的定义式,适用于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压强的计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1)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2)带鱼生活在深海处,为什么平时我们见不到活带鱼?(3)深海潜水员为什么要穿特制的抗压服?(4)拦河大坝修筑成下宽上窄有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水,则水对A点的压强为()A.980PaB.2940PaC.5880Pa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解析:由图可知,h A=70cm-10cm=60cm=0.6m,p=ρ水gh A=1×103kg/m3×9.8N/kg×0.6m=5880Pa.答案:C例题3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教材P35页例题,并讲解.【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液体的压强,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这节课就学到这,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连通器.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在引导学生学习液体压强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分析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入手,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析,同时注重探究方法的渗透和传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物理是好学的.2.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交流.在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推导,这样既使学生熟悉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板书生活中的物理江河大堤与水库大坝一般江河大堤和水库大坝的横截面如图甲、乙所示.比较上面两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上窄下宽,不同的是江河堤的迎水面坡度缓,背水面坡度陡,而水库坝则恰恰相反,挡水面坡度陡,背水面坡度缓.为什么江河大堤与水库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无论是江河大堤,还是水库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三防”.1.防水压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可知,堤坝内的水越靠近堤坝底,水深h越大,水产生的压强也越大.堤坝下宽能承受较大的水压,确保堤坝的安全.2.防渗漏堤坝下部受水的压强越大,水越容易渗进坝体.把下部修得宽些,就可以延长堤坝内水的渗透路径,增大渗透阻力,从而提高堤坝的防渗透性能.3.防滑动堤坝内水的压力总有将大堤向外水平推动和将大坝推向下游的运动趋势,堤坝基底需要有与之抗衡的静摩擦力,才能保持堤坝平衡.将堤坝下部修宽既可增大坝体的重力,也可增大迎水面(挡水面)上水对坝体竖直向下的压力,因此,可以增强坝体与坝基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达到防止堤坝滑动的目的.第2课时连通器、液体压强的综合应用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连通器,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二、过程与方法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峡船闸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连通器的概念和应用.【教学难点】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出示茶壶、水位计和乳牛自动喂水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言:茶壶、水位计和乳牛自动喂水器,它们各自的底部都互相接通.师像这样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进行新课】知识点1 连通器教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1:选择任一个开口端向玻璃连通器(如图甲)中注入红色水,然后将连通器倾斜.实验2:向底部用胶管连通成的U形连通器(如图乙)的玻璃管中注入红色水,上下移动侧管.学生观察现象后,积极发言回答.生1:实验1中,水会从下端连接的部分流到其他开口端的容器中,虽然连通器是倾斜的,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就相同.生2:实验2中,不管如何上下移动侧管,当水不流动时,U形管连通器左右两端的液面总保持相平.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板书.板书:(1)连通器的特点:当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保持相平.(2)连通器中液面相平的条件:一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二是液体不流动.(若连通器里装有不同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液面不一定相平.)注意:(1)连通器各容器液面相平,与每个容器的粗细和形状等没有关系.(2)连通器的应用:①茶壶口高于茶壶盖的设计是连通器的应用.②锅炉水位计也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把锅炉内的水位反映到锅炉外的连通管中.③乳牛自动喂水器是利用连通器使饮水部分水面自动升高.④船闸则是一个很大的连通器,当上游闸门打开时,闸室与上游河构成连通器;当下游闸门打开时,闸室与下游河构成连通器,这样在落差较大的河面上能让船只正常、安全地航行.教师播放课件:三峡船闸及轮船通过船闸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可参考教材P37页《科学世界》)例题 1 (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厂商一改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纷纷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但有些广告却忽视了其中的科学性,如图所示的一幅广告,图中有一处科学性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答案:图中反映出壶嘴的水面高于壶身中的水面,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茶壶是一个连通器,当装入的同种液体静止时,壶嘴中的液面与壶身中的液面应该总是相平的,不可能是一边高一边低.知识点2 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液体压强的特点,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①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如图所示是形状不同的三个薄壁容器,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均为S,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同种液体,深度均为h.②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因为液体的密度及液体的深度相等,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可得p甲=p乙=p丙,即三个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都相等,又因为三个容器底部面积S均相等,根据F=pS可得,三个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也相等,即F甲=F乙=F丙=ρghS.但从图中可以看到三个容器的形状不同,则容器内盛有的液体的重力不等,很显然液体的重力是G甲>G乙>G丙.这说明静止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图中,F甲<G甲,F乙=G乙,F丙>G丙).因此在解有关液体的压力、压强问题时,首先算出压强的大小,再算出压力的大小,而计算流体的压强时,关键是确定深度h的大小.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重力不计的圆柱形容器A、B,横截面积均为5.0×10-3m2,A的底面向上凸起,B的底面为平面.在两容器中均加入重为10N的水,则B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Pa,A对桌面的压强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对桌面的压强.若A、B容器的同一高度处水中压强分别为p A、p B,则p A___p 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解析:A底面凸起,则A容器底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小于容器底面积;B容器底为平面,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等于容器的底面积,则压强p=F/S=10N/5.0×10-3m2=2×103Pa.由于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同(都为F=G水=10N),而A的底面积小,故p A>p B;A容器底部凸起后,使其内液面高于B容器内液面,则在同一高度处,A容器此点所处的深度大,所以p A>p B.答案:2×103大于大于【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结构和特点,明白了连通器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进一步学习了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这节课就学到这.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连通器是液体压强的典型应用,我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对水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和船闸的认识强化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2.关于介绍三峡船闸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船闸,或模拟船闸,使学生获得对船闸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连通器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物理科学的巨大作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板书`。

静水压强实验报告

静水压强实验报告

静水压强实验报告静水压强实验报告引言:静水压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液体在静止状态下对物体施加的压力。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以及重力加速度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深度下的静水压强,验证静水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并探究其它可能的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1. 验证静水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2. 探究静水压强与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的关系;3. 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

实验器材:1. 透明的容器;2. 液体(如水);3. 液位计;4. 垂直刻度尺;5. 实验平台;6. 数字电子秤。

实验步骤:1. 将透明容器放置在实验平台上,并用液体(如水)填满容器;2. 将液位计固定在容器的一侧,以便测量液体的深度;3. 使用垂直刻度尺,测量液体的深度,并记录数据;4. 使用数字电子秤,测量液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5. 重复步骤3和步骤4,测量不同深度下的液体质量和深度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静水压强与液体深度成正比关系。

当液体深度增加时,静水压强也随之增加。

这符合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即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与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2. 静水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关系。

当液体密度增加时,静水压强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密度越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压强也就越大。

3. 静水压强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关系。

当重力加速度增加时,静水压强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压强是由液体的重力引起的,重力加速度越大,液体受到的压力也就越大。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来源:1. 液体表面的波动: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液体表面可能会产生波动,导致液体深度的测量不准确。

为减小误差,可以等待液体表面稳定后再进行测量。

2. 容器形状不规则:如果容器的形状不规则,液体深度的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为减小误差,可以使用规则形状的容器,并确保液体充满整个容器。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简单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实行简单计算。

3.能说出连通器的特点,并能举出一些常见连通器的实例。

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2.通过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熟悉使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理解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和创新意识。

3.密切联系实际,提升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物质存有的状态不同,压强表现的特点也不同。

压强的概念包含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

本节从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受重力作用出发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压强知识综合性较强,它是在学习了密度、力、平衡力和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

这些知识又为后面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三局部内容组成,重点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为了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理解,较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建议让学生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

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定性研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建立的物理模型实行分析,推导出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定量关系。

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理解过程,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

本节的难点是应用液体压强特点和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连通器的内容,表达了液体压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建议教师通过对我国三峡船闸的介绍,对学生实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重点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是应用液体压强特点和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大量事例引入课题,创造一个物理情境,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流体压强的存有。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开口塑料筒、橡皮膜、简易压强计、水、盐水、连通器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水中的气泡越上升变的越大渔民们发现,带鱼刚从海里被捕捞到船上差不多已经死亡了,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上述情景中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二、新课教学(一)、液体压强的产生老师演示实验: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①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②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说明: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

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③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水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二)、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教师讲述:测液体内部压强需要用压强计,结合课本介绍压强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3、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填写课本P70相应内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引言:
液体内部的压强是液体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分布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液体的深度和压强来确定液体内部压强的变化情况。

本文将介绍我们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结论。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装置如下:
1. 玻璃圆筒
2. 整流筛
3. 安装在玻璃圆筒上方的导管
4. 液压计
实验过程:
1. 将液压计连接到导管上,并校准
2. 在玻璃圆筒底部放上整流筛
3. 把液体倒入玻璃圆筒,直至液面达到导管
4. 记录液体深度及相应的压强
5. 重复步骤4,直到测量所有液体深度处的压强
实验结果:
当液体深度为0到20cm时,压强分别为0kPa到1.96kPa;
当液体深度为20到40cm时,压强分别为1.96kPa到3.92kPa;
当液体深度为40到60cm时,压强分别为3.92kPa到5.88kPa;
当液体深度为60到80cm时,压强分别为5.88kPa到7.84kPa;
当液体深度为80到100cm时,压强分别为7.84kPa到9.81kPa。

结论: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液体深度与液体内部压强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液体内部的压强也相应地增加。

而且,每个深度处的压强都是均匀分布的。

这可以说明液体
内部的压强不受液体的形状、大小和种类的影响,只与液体的深
度有关。

这对于液体力学与相关工程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液体压强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液体压强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大小知识梳理:1.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由于液体受到力的作用,且液体具有性.2.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仪器:.原理:压强计探头上的橡皮膜不受力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保持橡皮膜受到的压力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就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也越大.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深度越深,压强越__ _;液体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注意: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其中的“深度”不能说成“高度”.3.液体压强的大小公式:p=,公式中ρ的单位是,h的单位是,p的单位是.练习:1.如图1所示,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ρ盐水>ρ水)(1)实验中,将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转换为U形管两侧液面的.(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U形管中的液体最好用_ __(填“有色”或“无色”)的.(3)将探头放在图2所示液体内部的A、B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h B>h A,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_ __的增加而增大.(4)将探头放在图2所示的液体内部等深度的B、C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h C>h B,这是为了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__ __的关系.2.在如图所示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下列说法中,能使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的是()A.将探头放在同样深度的浓盐水中B.将探头在原位置转动180°C.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D.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3.汛期,上涨的河水挟裹着比平时更多的泥沙,使得河水的密度变,对堤坝的压强变.4.在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实验中,小花绘制了图中A、B、C三个图,其中符合物理规律的是图,因为液体内部深度越深,压强越.5.如图所示,平静的湖中,下列哪处水的压强最小(ρ水=1 g/cm3)()A.a B.b C.c D.d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所示,将盛有适量水的试管由倾斜位置A缓慢移至竖直位置B.在此过程中,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A.变大B.变小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7.如图所示的三个容器内都装有水,A、B、C、D各点的压强分别为p A=,p B=,p C=_ ,p D=.(g取10 N/kg)8.用隔板将玻璃容器均分为两部分,隔板中有一小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如图),下列问题中可以用该装置探究的是()①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深度有关②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③液体是否对容器的底部产生压强④液体是否对容器的侧壁产生压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第8题图第9题图9.如图所示为长江某水坝的示意图,水坝左侧水面高,B和C两点处于同一高度,A和C两点到各自液面的距离相等.水在A、B、C三点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 A、p B和p C,则()A.p A<p B=p C B.p A=p C>p BC.p A>p B=p C D.p A=p C<p B10.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圆柱形容器,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水对甲、乙两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的大小关系分别是F甲F乙;p甲_ _p乙.(填“>”“<”或“=”)第10题图第11题图11.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甲、乙两圆柱形容器中的液面相平,A、B、C三点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 A、p B和p C.(ρ酒精=0.8×103 kg/m3)(1)p A、p B和p C的大小关系是.(2)要使水在C点的压强p C变小,可以采取的做法是_(写出一种即可).12.甲、乙、丙个三容器中液体的液面相平,如图所示,已知图中A、B、C三点液体的压强相等,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乙ρ丙.(填“>”“=”或“<”)13.用同一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情景如图所示,其中(填“甲”或“乙”)图中橡皮膜底部受到液体压强更大;若两烧杯中分别装的是盐水和水(ρ盐水>ρ水),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确定(填“A”或“B”)杯中装的是盐水,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14.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中各图所示的操作.(1)为了顺利完成实验,除图中画出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2)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三个图,可得到结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比较两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15.我国“海斗一号”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于2020年6月8日载誉归来.当下潜至1.0×104 m时,求:(1)潜水器受到海水的压强(ρ海水=1.03×103 kg/m3,g取10 N/kg).(2)潜水器观察窗0.82 m2面积所受到海水的压力.第2课时连通器液体压强相关计算知识梳理:1.连通器定义:上端、下端的容器叫做连通器.特点:当连通器中的相同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是的.举例:、、.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液体压强公式的常用变形式是h=pρg、ρ=p gh.注意:计算液体的压力、压强,一般先用p=ρgh计算压强,再用F=pS计算压力.练习:1.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图示的实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A.水壶B.锅炉水位计C.排水管的“反水弯”D.拦河大坝2.三峡船闸实现了上下游船只的通航,如图所示.船闸是根据原理工作的.当闸室内的水深为36 m 时,水对闸室底部产生的压强为Pa.(g取10 N/kg,ρ水=1.0×103 kg/m3)第2题图第3题图3.小明给妈妈的透明茶壶添水后,放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妈妈看到后问:“怎么才加了半壶水?”小明说:“我担心再多加一点,水就从细细的壶嘴溢出来了.”妈妈说:“你试试加点水看看.”于是小明反复加了几次水后明白了:茶壶的壶嘴和壶身组成,壶嘴和壶身中的水面具有的特点,所以不必担心再加少许水会溢出来.4.水下0.5 m深处的压强为Pa,m深的煤油产生的压强与0.5 m深的水产生的压强相等.(g 取10 N/kg,ρ煤油=0.8×103 kg/m3)5.塑料桶里装有20 cm深的某种液体,液体对桶底的压强为1 600 Pa,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 _kg/m3.(g 取10 N/kg)6.如图,甲、乙、丙是三个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的容器,若容器中都装入等量的水(水不溢出),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A.甲最大B.乙最大C.丙最大D.一样大7.如图装置中,两端开口的U形管装有一定量的水,将A管稍向右倾斜,稳定后A管中的水面将()A.低于B管中的水面B.高于B管中的水面C.与B管中的水面相平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第7题图第8题图8.甲、乙两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之比为1∶2,内装有同种液体,深度相同,那么液体对两容器底面的压强之比和压力之比分别为()A.1∶21∶2 B.1∶11∶4C.1∶41∶4 D.1∶21∶49.如图所示,A、B为完全相同的两个容器,分别盛有7 cm、5 cm深的水,A、B之间用导管连接.若将阀门K打开,最后A、B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之比为()A.5∶7 B.2∶3 C.3∶7 D.1∶110.如图所示,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塑料片(质量不计),向管内缓缓注入硫酸铜溶液(ρ=1.2×103 kg/m3),当塑料片恰要脱落时,管内液体的深度是()A.12厘米B.2厘米C.10厘米D.8厘米11.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液体,若B点处的液体压强为3×103 Pa,则液体的密度是kg/m3,A点处压强为_ _Pa.(g取10 N/kg)第11题图第12题图12.如图所示,A、B为两容器,用一带阀门的管子相连,装有同一种液体,液面相平,则a、b两处的压强p a _ p b(填“>”“<”或“=”).当打开阀门时,液体_(填“流动”或“不流动”).13.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烧杯内装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在两烧杯中,距离杯底同一高度处有A、B两点,已知A、B两点压强相等,则(填“甲”或“乙”)烧杯里的液体密度较大;烧杯甲中液体对杯底的压强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烧杯乙中液体对杯底的压强;若甲烧杯装的液体密度为1.0×103 kg/m3,则A点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是Pa.(g取10 N/kg)14.如图,重4 N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重为10 N的水,容器底面积为100 cm2.已知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g取10 N/kg,求:(1)水对容器底的压强.(2)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参考答案: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大小知识梳理:1.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由于液体受到__重__力的作用,且液体具有__流动__性.2.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仪器:__压强计__.原理:压强计探头上的橡皮膜不受力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保持__相平__,橡皮膜受到的压力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__高度差__就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__压强__也越大.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相等__;深度越深,压强越__大__;液体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__大__.注意: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其中的“深度”不能说成“高度”.3.液体压强的大小公式:p=__ρgh__,公式中ρ的单位是__kg/m3__,h的单位是__m__,p的单位是__Pa__.练习:1.如图1所示,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ρ盐水>ρ水)(1)实验中,将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转换为U形管两侧液面的__高度差__.(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U形管中的液体最好用__有色__(填“有色”或“无色”)的.(3)将探头放在图2所示液体内部的A、B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h B>h A,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__深度__的增加而增大.(4)将探头放在图2所示的液体内部等深度的B、C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h C>h B,这是为了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__密度__的关系.2.在如图所示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下列说法中,能使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的是(D)A.将探头放在同样深度的浓盐水中B.将探头在原位置转动180°C.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D.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3.汛期,上涨的河水挟裹着比平时更多的泥沙,使得河水的密度变__大__,对堤坝的压强变__大__.4.在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实验中,小花绘制了图中A、B、C三个图,其中符合物理规律的是__C__图,因为液体内部深度越深,压强越__大__.5.如图所示,平静的湖中,下列哪处水的压强最小(ρ水=1 g/cm3)(A)A.a B.b C.c D.d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所示,将盛有适量水的试管由倾斜位置A缓慢移至竖直位置B.在此过程中,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A) A.变大B.变小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7.如图所示的三个容器内都装有水,A、B、C、D各点的压强分别为p A=__3_000_Pa__ ,p B=__5_000_Pa__ ,p C=__4_000_Pa__,p D=__5_000_Pa__.(g取10 N/kg)8.用隔板将玻璃容器均分为两部分,隔板中有一小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如图),下列问题中可以用该装置探究的是(B)①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深度有关②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③液体是否对容器的底部产生压强④液体是否对容器的侧壁产生压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第8题图第9题图9.如图所示为长江某水坝的示意图,水坝左侧水面高,B和C两点处于同一高度,A和C两点到各自液面的距离相等.水在A、B、C三点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 A、p B和p C,则(D)A.p A<p B=p C B.p A=p C>p BC.p A>p B=p C D.p A=p C<p B10.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圆柱形容器,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水对甲、乙两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的大小关系分别是F甲__=__F乙;p甲__>__p乙.(填“>”“<”或“=”)第10题图第11题图11.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甲、乙两圆柱形容器中的液面相平,A、B、C三点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 A、p B和p C.(ρ酒精=0.8×103 kg/m3)(1)p A、p B和p C的大小关系是__p B<p A<p C__.(2)要使水在C点的压强p C变小,可以采取的做法是__倒出适量水__(写出一种即可).12.甲、乙、丙个三容器中液体的液面相平,如图所示,已知图中A、B、C三点液体的压强相等,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甲__>__ρ乙__>__ρ丙.(填“>”“=”或“<”)13.用同一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情景如图所示,其中__乙__(填“甲”或“乙”)图中橡皮膜底部受到液体压强更大;若两烧杯中分别装的是盐水和水(ρ盐水>ρ水),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确定__B__(填“A”或“B”)杯中装的是盐水,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深度,__液体密度__越大,液体压强越大.14.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中各图所示的操作.(1)为了顺利完成实验,除图中画出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__刻度尺__.(2)比较图中代号为__A 、B 、C__的三个图,可得到结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__E 、F__两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越大__.15.我国“海斗一号”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于2020年6月8日载誉归来.当下潜至1.0×104 m 时,求:(1)潜水器受到海水的压强(ρ海水=1.03×103 kg/m 3,g 取10 N/kg). (2)潜水器观察窗0.82 m 2面积所受到海水的压力. 解:(1)潜水器受到海水的压强:p =ρ海水gh =1.03×103 kg/m 3×10 N/kg ×1.0×104 m =1.03×108 Pa (2)由p =FS 可得潜水器观察窗0.82 m 2面积所受到海水的压力:F =pS =1.03×108 Pa ×0.82 m 2=8.446×107 N第2课时 连通器 液体压强相关计算知识梳理: 1.连通器定 义:上端__开口__、下端__连通__的容器叫做连通器.特 点:当连通器中的相同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是__相平__的. 举 例:__水壶__、__排水管的“反水弯”__、__锅炉水位计__.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 式:液体压强公式的常用变形式是h =p ρg 、ρ=pgh.注 意:计算液体的压力、压强,一般先用p =ρgh 计算压强,再用F =pS 计算压力. 练习:1.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图示的实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D)A.水壶B.锅炉水位计C.排水管的“反水弯”D.拦河大坝2.三峡船闸实现了上下游船只的通航,如图所示.船闸是根据__连通器__原理工作的.当闸室内的水深为36 m 时,水对闸室底部产生的压强为__3.6×105__Pa.(g取10 N/kg,ρ水=1.0×103 kg/m3)第2题图第3题图3.小明给妈妈的透明茶壶添水后,放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妈妈看到后问:“怎么才加了半壶水?”小明说:“我担心再多加一点,水就从细细的壶嘴溢出来了.”妈妈说:“你试试加点水看看.”于是小明反复加了几次水后明白了:茶壶的壶嘴和壶身组成__连通器__,壶嘴和壶身中的水面具有__高度总是相同__的特点,所以不必担心再加少许水会溢出来.4.水下0.5 m深处的压强为__5×103__Pa,__0.625__m深的煤油产生的压强与0.5 m深的水产生的压强相等.(g 取10 N/kg,ρ煤油=0.8×103 kg/m3)5.塑料桶里装有20 cm深的某种液体,液体对桶底的压强为 1 600 Pa,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0.8×103___kg/m3.(g取10 N/kg)6.如图,甲、乙、丙是三个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的容器,若容器中都装入等量的水(水不溢出),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A)A.甲最大B.乙最大C.丙最大D.一样大7.如图装置中,两端开口的U形管装有一定量的水,将A管稍向右倾斜,稳定后A管中的水面将(C)A.低于B管中的水面B.高于B管中的水面C.与B管中的水面相平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第7题图第8题图8.甲、乙两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之比为1∶2,内装有同种液体,深度相同,那么液体对两容器底面的压强之比和压力之比分别为(B)A.1∶21∶2 B.1∶11∶4C.1∶41∶4 D.1∶21∶49.如图所示,A、B为完全相同的两个容器,分别盛有7 cm、5 cm深的水,A、B之间用导管连接.若将阀门K打开,最后A、B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之比为(A)A.5∶7 B.2∶3 C.3∶7 D.1∶110.如图所示,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塑料片(质量不计),向管内缓缓注入硫酸铜溶液(ρ=1.2×103 kg/m3),当塑料片恰要脱落时,管内液体的深度是(C)A.12厘米B.2厘米C.10厘米D.8厘米11.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液体,若B点处的液体压强为3×103 Pa,则液体的密度是__1×103__kg/m3,A点处压强为__1×103__Pa.(g取10 N/kg)第11题图第12题图12.如图所示,A、B为两容器,用一带阀门的管子相连,装有同一种液体,液面相平,则a、b两处的压强p a__<__p b(填“>”“<”或“=”).当打开阀门时,液体__不流动__(填“流动”或“不流动”).13.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烧杯内装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在两烧杯中,距离杯底同一高度处有A、B两点,已知A、B两点压强相等,则__乙__(填“甲”或“乙”)烧杯里的液体密度较大;烧杯甲中液体对杯底的压强__小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烧杯乙中液体对杯底的压强;若甲烧杯装的液体密度为1.0×103 kg/m3,则A点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是__1_000__ Pa.(g取10 N/kg)14.如图,重4 N 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重为10 N 的水,容器底面积为100 cm 2.已知水的密度是1.0×103 kg/m 3,g 取10 N/kg ,求:(1)水对容器底的压强.(2)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解:(1)水的深度:h =12 cm =0.12 m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 =ρgh =1.0×103kg/m 3×10 N/kg ×0.12 m =1.2×103 Pa(2)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 =G 水+G 容=10 N +4 N =14 N容器底面积:S =100 cm 2=0.01 m 2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F S =14 N 0.01 m 2=1.4×103 Pa。

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示例

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示例

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规律。

2.教学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液体是否有压强?(2)展示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理论讲解(1)讲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产生的压力称为液体压强。

(2)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其中P为液体压强,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体深度。

(3)分析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规律。

3.实验演示(1)实验目的:验证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规律。

(2)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液体、尺子、压力计等。

(3)实验步骤:①在透明容器中注入不同深度的液体,用尺子测量液体深度。

②将压力计放入液体中,记录不同深度的液体压强。

③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规律。

4.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分别测量不同深度的液体压强。

(2)记录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规律。

(2)强调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液体压强的知识。

(2)思考:如何利用液体压强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液体压力计?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2.对实验操作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掌握程度。

2.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