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好课的理解与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节好课的理解与认识(2015-06-02 17:35:01)转载▼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看一节好课。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发展的主体来看待。与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相比,老师们更看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提高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在设计组织教学时,首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对讲授的课题进行有效的设计与整合。其次是开放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允许接纳学生未知的体验,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使语言生成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亮点。再就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归纳总结,形成语言运用能力。
从教师的角色地位来看,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更加突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知识的拥有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鼓励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这样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到位,对教材的研究更深更透,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强。
应该说任何一节课都会有他各自的优缺点,只要我们善于研究,勤于思考,乐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还需我们在教学中继续努力。
一是要广泛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理解”必先“精解释”,高效的课堂必须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印象深刻的、脉络清晰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要达到如此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把握好内容理解的深广度和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二是加强自我反思,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只有不甘平庸,勤于教学思考,才能追求超越。
好课是交流,是吸引,是引领学生再创造。好课中有真诚的鼓励,有中肯的建议,课堂的精彩源于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我们会通过学习、教学和研究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对一节好课的认识从教多年,我一直担任数学学科教学,传统的教学课堂评价理念已不适应今天的教学改革。听了天津市教研室沈婕主任对“全国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修订版)”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对一节好课也有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下面就谈谈我对一节好课的认识:一、教学内容解析方面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一节好课要看它的教学设计中是否正确阐述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阐明其核心,明确了教学重点。这堂课是否区分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能否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和下位知识;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二、教学目标设置方面一节好课的教学目标要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并且还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能分析什么和解决什么问题。三、学生的学情分析方面学生的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的分析。学习条件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需要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这就要看教学设计中是否正确分析了学生已经具
备的认知基础和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从而确定教学难点,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四、教学策略分析方面一节好课的教学策略分析中要有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不同认知基础的分析,以及如何提供学习反馈的分析。教学策略分析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五、教学过程方面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安排教学步骤,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能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并且设计的练习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能根据情况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
另外,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不论教育怎样改革,教师在课堂上、在学习上的主导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教师在教学中的总导演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学生的激情,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都是上好一节课不容忽视的因素。总之,上一节好课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评价一节课应该是多角度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即不能泛泛地去评价,也不能仅就某一方面去评价。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是一定的,但评价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目标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内容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一次成功的活动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在实践中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幼儿的学习是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选择的内容、方法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是活动成功的关键。要把握幼儿的兴趣,教师必须从这几方面考虑:一是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在小班设计一节《悄悄话》的儿歌活动,要让小班幼儿理解“插在老师花瓶里,可不许你告诉她”的真正含义是很难的;又如让大班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也显然是不合适的。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这个内容小朋友会感兴趣吗?教师应树立教材是资料的观念,从孩子兴趣出发去选择内容,因兴趣的发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的,所以满足孩子的兴趣需要,也就是对幼儿的尊重。三是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以设计适当的游戏口吻导入,构思游戏化的过程,让幼儿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实施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前提
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仅是把握好幼儿的兴趣是不够的;幼儿的兴趣会因等待或者持续时间过长逐渐减弱或转移,鲜活的“资源”渐渐流失,如果教师能根据内容、幼儿人数、材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