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论文】“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进展(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进展(综述)一:糖尿病的辨证论治:1:祝氏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师今墨的经验认为,消渴证虽有虚实之分,然三消之证多虚,病本在于肾虚,故其治疗以增液汤、生脉散合玉锁丹,再加苍术配玄参、生黄芪配山药两个对药为主。
其基本方为:苍术、玄参、生黄芪、山药、生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生龙骨或生牡蛎、茯苓,从肺肾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重点。
若证属阴血燥热、气阴两伤者,除三多证状外,见唇舌红,燥热身痒,或疖肿频生,用基本方疗效不显,当养血清热,兼益气滋阴,用温清饮:黄芩、黄连、黄柏、山枝、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再加上述两个对药。
若见舌质紫暗或淡暗,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瘀滞曲张等,是为血瘀,当用活血化瘀法配合两个对药治疗,其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有降糖活血方(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丹参、葛根)、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和冠心2号方等。
方中苍术配玄参降血糖,不仅和他药配伍应用有效,两药单用对隐性糖尿病亦有降血糖的作用,且经动物实验也证明有此作用;黄芪配山药降尿糖,前者能补中益气升阳,后者能益气阴固肾精,两者相合能防止饮食精微的漏泄,使尿糖转为阴性。
总之,这两个对药一气一阴,一脾一肾,扶正培本,降血糖尿糖确有卓效。
祝氏还指出以上方法,除用于糖尿病之有三消症状者外,也适用于非糖尿病而有三消症状的尿崩症,对于糖尿病而未见三消症状者,只要证合,亦可选用。
北京中医学院将本病分为三型进行辨证施治,第一为肺肾阴虚型:系阴虚火旺,灼伤肺金。
症见渴而多饮,善食易饥,倦怠消瘦,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近数等。
治宜育阴清热,益气生津。
治用玉泉散加减(生地、麦冬、沙参、花粉、五味子、糯米、甘草),收效后以肾气丸固本。
第二为燥热炽盛型:系阴虚阳亢,胃热液干。
症见肖谷善饥,饮食培增,消瘦尿多,便结,苔腻,舌质红绛,脉象滑数等。
治宜滋阴清热,和中润燥,佐以益气生津。
治用集灵膏加减(生熟地、天麦冬、枸杞子、花粉、山萸肉、知母、山药、人参),亦用肾气丸巩固疗效。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
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
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
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
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
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六味地黄丸最早记载于北宋名医钱乙的著作《小儿药证直诀》当中,方剂主要成分为熟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以及山药,严格配伍,对肾阴虚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显著的作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经典中药方剂也在治疗现代疾病中发挥出夺目的光彩。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降血压、降血糖、增强免疫力,尤其是在糖尿病治疗中优势明显。
本文将对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糖尿病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糖尿病;素体阴虚引言:糖尿病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不注意,近年来糖尿病在生活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除了会产生消瘦、乏力等症状外,还要严格忌口,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利。
更严重的是,随着病程的增加,患者还要面临心、脑、肾、眼、足等方面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以及生命威胁,因此对糖尿病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的关键性问题。
近些年,中医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凭借其安全性高等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而在众多中医经典方剂中,又以六味地黄丸应用最为广泛。
本文就近些年六味地黄丸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文献综述。
一、药理研究在做六味地黄丸的动物实验中,医学工作者发现其可以通过对肝糖原和糖代谢等途径来降低血糖含量。
在周玉美[1]等人的《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及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进展》中论述,对小鼠应用六味地黄丸,结果发现从六味地黄丸最主要成分地黄中提取的地黄低聚糖能明显改善小鼠的高血糖水平,增加了肝糖原的含量。
而在糖尿病并发症研究中,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中,会引发肾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以及系膜基质增加。
糖尿病肾病是其所有并发症中危害最重的并发症之一。
在刑瑞[2]的《六味地黄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对PI3KP110、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研究中表明,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虚,对肾脏本身具有保护作用,这点与二甲双胍功效相一致。
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论述
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论述一、病因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归结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疲劳过度等因素。
首先,饮食不节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食肥甘、厚味的食物,或常时间大量进食高糖、高脂的食物,会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代谢紊乱,进而产生内热,损耗体内的津液,引发消渴病,即糖尿病。
其次,情志失调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压力、抑郁或愤怒等情绪波动,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体内痰湿内蕴,化热伤津,引发糖尿病。
最后,疲劳过度也会引发糖尿病。
过度的体力消耗会使身体各脏器处于疲惫状态,抵抗力下降,易受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二、病机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和气血两虚。
在疾病初期,患者通常表现为阴虚燥热,即体内阴液不足,虚火旺盛,进而导致口渴多饮、消瘦乏力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气血两虚逐渐显现,患者会出现气短懒言、头晕眼花等症状。
此外,痰湿内蕴、瘀血阻滞等病理变化也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三、证候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候:1. 肺热津伤:表现为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等症状。
2. 胃热炽盛: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3. 肾阴亏虚:表现为尿频量多、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等症状。
4. 阴阳两虚:表现为尿频量多、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等症状。
四、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疗法等。
中药治疗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
饮食疗法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控制血糖水平。
五、预防中医认为糖尿病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饮食调理: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2. 运动锻炼: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辨证施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辨证施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
其临床特征表现为血糖持续提高,对患者带来较大危害,若未及时控制血糖水平会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造成多器官或脏腑功能障碍,进而威胁患者生命。
该疾病发生机制复杂,在中医中属于“消渴”范畴,根据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可为患者提供多元化护理服务,延缓病情发展,改善高血糖症状。
故文章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展开综述。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护;2型糖尿病;应用进展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改变,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提升,通常情况下患者选择西药治疗,控制血糖水平,但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多,对患者机体危害大,长期治疗可造成诸多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而在中医领域中对2型糖尿病有独到见解,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由于五脏虚弱、素体阴虚、情志不郁、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可对患者辨证施护,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帮助,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发挥中医护理优势。
一、2型糖尿病中医一般护理(一)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中需要重视对患者个体化情况了解,针对患者病情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并发症等,并了解患者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加强对患者叮嘱,保证患者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
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述中医护理目的,提高患者认知,解答患者心中疑问,消除患者顾虑。
同时结合患者疾病类型提供营养支持,在饮食方面需由营养师提供科学饮食方案,确保定量定时规律进餐,并注意禁食糕点粉食物,戒烟戒酒,补充维生素及蛋白质食物,提供中药足浴、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二)并发症护理并发症护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随着疾病发展可造成多器官及组织系统损伤,其中包括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其中糖尿病足是2型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功能。
在并发症护理中除了常规日常护理还需予以重要配方干预,提供清解通络汤药,配合祛腐生肌药外洗治疗可防治糖尿病足,促进溃疡创面愈合。
糖尿病综述论文(两篇)2024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它被认为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引起的高血糖症。
本文将在上一篇论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糖尿病,具体包括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发症及其治疗、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和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正文内容:一、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1.1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1.2环境和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1.3糖尿病的分类和病程二、预防和控制措施2.1健康饮食和合理营养摄入2.2适量运动和体重控制2.3控制血糖和监测血糖水平2.4应用药物治疗糖尿病2.5心理辅导和支持三、并发症及其治疗3.1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3.2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3.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的处理3.4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的防治3.5肾脏和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防治四、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4.1生活质量的降低4.2心理健康问题4.3婚姻和家庭的影响4.4与工作和社交的关系4.5产生的经济负担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5.1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的改进5.2胰岛素治疗的进展5.3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5.4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的研究5.5具有潜在治疗潜力的新药的开发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和分类复杂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及时的治疗和预防可减轻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对患者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家庭和社交关系等。
虽然目前对糖尿病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但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如早期诊断方法的改进、胰岛素治疗的进展以及新药的研发等。
通过深入研究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及其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以及研究进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以亿计的患者。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目前普遍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2、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温馨提示: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正在日趋年轻化,逐渐走入白领阶层,研究表明,3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4-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因此白领人群在以后的生活中应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做运动、少吃零食,病情稳定后更要注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第1期《中国临床康复》2003第18期】原文链接:/tnb/2013/1113/147857.html。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深层原因的探讨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深层原因的探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复杂并涉及多个方面。
传统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深层原因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以及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糖尿病深层原因的观点,并介绍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阴阳失衡是糖尿病的深层原因中医学强调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糖尿病则被视为阴阳失衡的病症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着阳气过盛、阴气亏损的情况。
阳气过盛会导致体内热气上升,而阴气亏损则会导致体内津液流失。
这种阴阳失衡状况在糖尿病患者中表现为体内热燥、多饮多尿、口干等症状。
二、痰湿内蕴影响气血运行另一个中医认为糖尿病深层原因的因素是痰湿内蕴。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常伴有痰湿的存在,这种痰湿堆积在体内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如乏力、身体沉重等,可与痰湿内蕴引起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三、肾虚是糖尿病的内在根源在中医理论中,肾脏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
中医认为,肾脏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功能,而糖尿病则被认为与肾虚密切相关。
肾虚是指肾脏功能衰退,导致体内精气亏损。
这种肾虚状态在糖尿病患者中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频繁等症状。
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基于糖尿病深层原因的认识,中医学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以改善阴阳失衡、祛除痰湿、滋补肾虚等为核心。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
在中药调理方面,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芪、枸杞子、苦瓜等。
黄芪具有强壮体魄、益气养血的功效,可帮助调节阴阳平衡;枸杞子具有滋阴补阳、明目益精的作用,能够改善肾虚症状;苦瓜则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针灸和艾灸是中医常用的物理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效果。
艾灸则利用艾草的独特性质,通过热力的作用改善痰湿内蕴的情况。
综合运用以上治疗方法,中医能够从糖尿病的深层原因入手,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痰湿内蕴,补益肾脏功能,从而达到控制和减轻糖尿病症状的目的。
素食饮食对糖尿病人群血糖、血压的影响
病并发症发生 的作用 ,奶蛋素食还可 以相对 弥补全 素食饮食 相关 营养素 缺乏 的不 足 。糖 尿病与 高血压 的发生密
切相关 ,素食饮食具 有调节血脂紊乱 、改善 胰岛素抵 抗 、降低血 液黏度 、延 缓糖尿 病 肾病 的发展 的作用 ,对 降低糖
尿病患者 的血压具有一定积极作 用。因此 ,素食 饮食 具有降低 糖尿病 患者 血糖 、血压 的作用 ,可将其 归属 于 中医
糖尿 病 是 一 组 由多 病 因引 起 的 以慢 性 高 血 糖 为特 征 的代谢 性疾 病 ,是 由于 胰 岛 素分 泌 和 (或 )作 用缺 陷所 引起 。长 期 碳 水 化 合 物 以及 脂 肪 、蛋 白质 代谢 紊乱 可 引 起 多 系 统 损 害 … 。根 据 中 国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慢 病 中 心 王 临 虹 教 授 团 队 与 北 京 大 学 公共 卫生 学 院胡 永 华 教 授 团 队 2017年 在 《美 国 医 学会 杂 志》(JAMA)发 表 的我 国糖 尿 病 及 糖 尿 病 前 期最 新流 行 病 学 数 据 。数 据 显 示 ,2013年 ,我 国成 人糖 尿病 患 病 率 为 10.9% ,糖 尿 病 前 期 流 行 率 为 35.7% J。糖 尿 病 死 亡 人 数 和 医疗 费 用 的 支 出 El 益增 加 ,糖尿 病疾 病 负 担 日趋严 重 _3 。而 在 糖 尿 病 患者 中 ,高血 压 的 患 病 率 为 20% ~40% ,是 非 糖 尿 病患 者 的 1.5~2倍 ,随着 年 龄 增 长 、体 重 增 加 及 病 程延 长 而 上 升 ,且 女 性 高 于 男 性 。饮 食 疗 法 、运 动疗 法 、药 物 疗 法 、血 糖 监 测 及 糖 尿 病 教 育 被 称 为 治疗 糖尿 病 的五 驾 马 车 。2018年 美 国糖 尿 病 协 会 (ADA)指 出 糖 尿 病 患 者 应 该 增 加 膳 食 n一3脂 肪 酸 、粗纤 维 和 植 物 甾醇 的 摄 入 ,可 以 减 少 糖 尿 病 相 关 心血 管疾 病 的发 生 。
糖尿病从三阴论治
糖尿病从三阴论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典型症状是血糖升高。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可以归类为“消渴病”。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糖尿病的病机可以从“三阴”来进行论治,即肺、肝、肾三脏的阴虚。
肺阴虚是糖尿病的内因之一。
肺主气,肺阴不足会导致气阴两虚的情况。
这会导致患者体内的阴液失于滋养,燥热之气无法涵摄,从而引发荣卫失调,进一步影响血糖的正常代谢。
治疗从肺阴入手,首先需要滋养肺阴,调整体内的气机。
常用的中药有石斛、麦冬和百合等,可以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
肝阴虚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表现之一。
肝主疏泄,肝阴不足时容易出现"肝虚燥热"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眩晕、头晕,这与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升有关。
治疗从补肝阴入手,可选用生地黄、丹参和首乌藤等药物,以养肝阴,平衡内分泌功能。
肾阴虚则是糖尿病阴虚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肾主藏精,肾阴虚会导致精液亏虚、尿量增多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尿多”就是肾阴不足的表现。
治疗从补肾阴入手,对于肾阴虚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选用熟地、山药以及枸杞子等中药,这些药物可以滋养肾阴,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结构。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应该避免过量的糖类食物,适当增加摄入蔬菜、水果和粗粮。
此外,在饮食过程中注重饮食起居的调节,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理论认为其病机可以从三阴入手治疗。
通过滋养肺阴、补充肝阴以及滋养肾阴等方式,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和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面。
通过中医的三阴论治,可以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糖尿病就用“益气滋阴汤”
糖尿病就用“益气滋阴汤”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形成的原因认为主要是: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加节制,过多食用肥甘物品,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才产生糖尿病的。
糖尿病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情拖延,阴阳俱虚阴虚则燥热,耗津灼液则使血液粘滞,又累积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又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的原因有:先天不足,后天损耗过度,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不加节制,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大多数胖人多痰,多痰则痰阻化热,也导致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也会导致引发糖尿病:长期的情志不舒,则导致郁滞而生热,化燥而伤阴或者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会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从而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后,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消渴患者开始则阴虚燥热,而见多饮、多尿、善饥。
时日既久,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全身困倦乏力、食少难化、大便溏薄、口干不欲饮、夜尿多而白天反少,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或淡黄。
这都是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以上糖尿病症状,患者自身都可察觉,只要平时注意,出现状况,不要拖延,要及时诊治,也应控制饮食,调理身心,保证营养合理,心情舒畅就能减少发病的机率。
综上所述,糖尿病根本原因还是阴虚燥热,今天就介绍个方子,希望对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
【益气滋阴汤】方药组成:黄芪30--50克,人参15克,玉竹20克,生地25克,山药25克,枸杞子20克,天冬2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玄参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本方是张琪教授多年来治疗糖尿病经验方,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糖尿病的综述参考文献2024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4.27亿人患有糖尿病。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近期的参考文献,对糖尿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研究和了解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正文内容:一、糖尿病的病因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某些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异常。
2.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饮食及肥胖等,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3. 其他因素:包括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和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相关。
二、糖尿病的病理生理1.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β细胞受损或胰岛素合成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2. 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主要由于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
3. 高血糖: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会造成多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诊断1. 血糖测定:血糖测定是糖尿病诊断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
2.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近期的血糖水平。
3. 其他指标:还可以通过尿糖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来辅助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治疗1.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适量的运动以及有效的减重计划等,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
2. 口服药物: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胰岛素分泌增加剂和胰岛素抵抗改善剂等,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3. 胰岛素治疗:对于胰岛素分泌严重受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
4. 个体化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要根据其病情、年龄、并发症和个人意愿等综合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高妍;王涛;金智生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08(021)001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促使血糖增高.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乏力为特点,严重的可致酮症酸中毒,并可发生各种感染、肾病变、心血管病变等.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多认为与嗜好饮酒和肥甘饮食及素体肾虚有关.阴虚和燥热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两者互为因果,从而导致肺胃津液及肾的阴精不足.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高妍;王涛;金智生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
的临床研究进展5.近年来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中医将糖尿病归类为“消渴”病,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热毒内蕴”和“津液亏损”。
热毒内蕴指的是体内热量过高,导致体内津液消耗过多,从而引发糖尿病的症状。
津液亏损则是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尿量增多、口渴等症状的出现。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点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控制病情和改善症状的目的。
1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
这种疾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它不仅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眼部疾病,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医经典。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调、脾胃功能失调和肝肾阴虚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糖尿病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失调表现,而不仅仅是胰岛素的问题。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糖尿病,以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理和运动疗法等。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对糖尿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治疗的选择。
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为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中医理论与糖尿病2.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糖尿病的关系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古往今来 , 中医治疗 糖尿病有 多种方法 , 补 肾法 , 健脾法 ,
从肝论治法 , 笔者总结出 以下几种治疗法则 。
中医认 为消渴病 机主要 是 由于素 体阴虚 、 五脏柔 弱 、 饮食 不节 、 过食肥甘 、 情 志失调 、 劳 欲过度而导致阴虚燥热 。主要发
病机制有 以下几点 。
热痛, 或足 趾发黑 、 溃烂 , 消瘦 , 小便 频数 , 舌红绛无 苔 , 或有裂 2 - 3 毒热 内蕴型 表 现为 患肢黯红 , 微肿, 皮肤 灼热 , 甚
中 医对 糖尿 病 的辨 证施 治
周 广 明 鞠 萍 董 雪 孟祥红
( 桓台县人民医院, 山东 桓台 2 5 6 4 0 0 )
药 为佐 。 诸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 、 散邪通 窍 , 又有行气利湿之功 效 。本 文观察组 治愈 3 9 耳, 显效 3 l 耳, 有效 1 5耳 , 无 效 9耳 ,
总有效率为 9 0 . 4 %; 对照组治 愈 2 9耳 , 显效 2 l 耳, 有效 2 0耳 ,
的发病过程 中, 痰瘀 互结 现象均不 同程度地存在。
3 . 1 滋 阴清 热法
中医认为糖尿 病的主要发病原 因是素
体阴虚 , 所 以古今 医家多选择 滋阴清热法作为治疗 消渴的基础 原则。现代研究证 明滋阴清热药能够维护血管 内环境 , 可以改 善调节血管 内环 境紊乱时 的氧化应激 、 炎症损 伤 、 血液高凝 状 态等。从 中医理论 分析 , 滋 阴清热药药性寒 凉 , 性属阴 , 可以抑 制体内阳热 , 维持体 内阴阳平衡 。药理 实验证 明滋阴清热药具 有降血糖 、 降血脂 , 提 高受体 胰岛素灵 敏度 , 预防糖尿病并 发症
的作用 。
中医阴虚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实辩体会
3 以 阴虚为 核心 的分 型论 治
3 . 1肺热津伤 ( 即 :上消)
复音 词 “ 消瘅 ”现世 。 《 素 问・ 奇 病论 白话 》有精气 向上溢
《 医 学 纲 目・ 消 瘅 门 释 义 》 义 析 了肺 主 气 , 调 水 道 , 出,转化 为消渴 病 的论述 。到东汉 期 间张 仲景论 著 《 金匮 摄 津 液 , 统 皮 毛 血 脉 , 若 肺 脏 受 损 则 会 出 现 水 道 失 调 , 津 要 略 》 特 设 专 篇 阐 述 分 析 消 渴 ,其 中 将 “ 消 渴 ” 以病 证 名 液 下注膀 胱 ,小便频 多之症 。 中医理论 基础有肺 是 水之上 称 首 次 阐 出 ,而 且 进 行 系 统 辨 证 论 治 。从 此 以 后 消 渴 病 名 源 , 主 治 节 ,朝 百 脉 , 通 调 水 道 之 功 能 , 如 若 肺 受 燥 热 所 才 最 终 逐 渐 的统 一 。 伤 ,功 能受阻 ,水液 下行 则尿频数 ,如 若肺 失布散 职能则
( 内蒙古巴彦淖 尔市 中医院血 液科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 1 5 0 0 0 )
【 摘 要 】糖尿病在 中医理论体 系中的病名、病 因、病 机 ;糖尿病在 中医理论 中的疾病 演化进程 ;中 医在 论 治糖尿病 方面有独 具一格 的临床特 色 ;中 医阴虚在糖尿病 中的实辨体会 。
【 关键词 】中医;阴虚 ;糖 尿病 【 中图分类号 】R5 8 7 . 1 【 文献标识码 】A
1 . 1西 医
西医 中糖尿病 是 一种 由胰 岛素 分泌缺 陷或 胰 岛素作用 障碍所 致 以高血糖为 特 点的代谢性 疾病 。本病 多见 于4 2 岁
过度欲 色或 纵欲 房室 , 以致 肾精 亏耗 ,水火难 济 ,肾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曹胜雁【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70例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予以中西医治疗,对照组仅予以西医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 h血糖(P2hPG)、总胆固醇(TC)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在治疗后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kidney Yin deficienc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s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bination treatment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Western medicine alone.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two groups (P>0.05). The improvements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postprandial 2 hours plasma glucose (P2hPG), total cholesterol (T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and triglyceride (T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by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for patients with kidney Yin deficienc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curative effect and their life quality.【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4(000)036【总页数】2页(P19-20)【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阴虚;2型糖尿病;疗效【作者】曹胜雁【作者单位】466200 河南省项城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以血糖缓慢升高为临床症状的代谢紊乱性疾病[1], 本研究针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发病之本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发病之本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类型——
上消——肺火(黄连,生地,花粉等)
中消——胃火(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川牛膝等,即白虎汤或玉女煎)
下消——肾虚(六味地黄丸)
最常见的首先是虚症。
以气阴两虚糖尿病病人虚证多见。
初期有热,既有内热还有虚症,因而称之为气阴两虚。
中医认为,有其内必有其外,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变化体现在气血阴阳的变化中,而气血阴阳失调是脏腑失调的根本,气阴两虚为消渴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气阴两虚,气机升降紊乱,津液不能升腾,既不能上潮以濡润口腔,也不能施布以营养全身,气虚津液不固,小便失摄,津液下流走泄。
津液耗损致阴虚,阴阳失衡,阴虚阳盛,化躁为热,结聚中焦,消谷耗津,渴饮不休,津能载气,津耗则气散。
这一类人通常表现为:
·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
·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
·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
案例:63岁女,糖尿病3年,血糖不稳
近日腹痛,小便频数,大便干燥,尿泡沫多伴混浊,喜冷饮,口
干明显,夜里更甚,无汗出,疲劳倦怠,舌淡红舌苔厚腻少津。
尿有灼热感,血糖8.2,餐后血糖13,尿白细胞+2。
尿酮体(十),尿糖(十)。
治法:益气养阴、清利湿热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以西洋参代人参,用薏苡仁代粳米
常用处方为: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生地,知母,苡仁,黄精,茯苓,生龙骨,五倍子,车前草。
复诊时,口渴多饮的症状消失,饮食正常,复查空腹血糖正常,仍在用药巩固调理中。
文中所讲中药需辩证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年来“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相关研究论文的分类、整理与分析,搜集“素体阴虚”的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相关论述,初步整理了“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目前及其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化情况的研究成果,初步拟定了本研究的主体内容与研究目标。
关键字:素体阴虚,糖尿病,综述1、“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严重者会造成尿毒症。
糖尿病人应常煮紫芝水喝,来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阴分不足,津血亏损,滋润、荣养不够的病理变化;因阴不制阳,也可出现阳相对亢盛的虚性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阴虚,中医名词,同阳虚相对。
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
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
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2. “素体阴虚”及引起糖尿病关系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硕土,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多次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慢性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病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中医认为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的不同就读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理论。
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饮食中应多吃清凉食品如山药、芡实、金银花、绿豆、决明子、鱼汤等;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应选择羊肉、鹿茸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著名学者聂文涛先生总结四句科普:“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辨证的全部,确使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虚症。
而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至今依据。
糖尿病又消渴病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
肾阴虚证肾脏阴液不足,滋养和濡润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或热病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男子兼见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等。
肾阴虚以肾精亏虚兼有虚热之象为辨证要点。
肾藏精、主骨,骨主髓,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肾阴不足,则髓海失充,故头晕耳鸣;阴虚则生内热,虚热内蒸,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弱;阴亏血少,故月经量少,经闭。
治宜滋补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虚证,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肺主清肃,性喜柔润,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为热蒸,气机上逆而为咳嗽;津为热灼,炼液成痰,量少质粘。
肺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
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胃阴虚证主证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
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
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2.“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的研究●阴虚痿◆阴虚痿病证名。
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
见《证治汇补·痿躄章》。
其证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酸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
可伴见头昏目眩,舌质红,脉细数等。
治宜滋阴清火,补益肝肾。
《景岳全书·杂证谟》治阴虚兼●阴虚喘◆阴虚喘病证名。
阴虚阳浮所致的气喘。
见《医学入门·痰类》。
又名阴虚喘逆。
《丹溪心法·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
”或因阴血不足,五志厥阳之火上冲;或因肾精不足,相火上冲所致(《症因脉治·喘症论》)。
证见气从小腹直●阴虚◆阴虚病证名。
指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的证候。
多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
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
作者:●阴虚证◆阴虚证证名。
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病证。
出《素问·调经论》。
由真阴虚衰、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因所致。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
”证见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泄,五心烦热,头眩耳鸣,口燥咽●肺阴虚◆肺阴虚病证名。
指肺脏阴津不足,甚则虚热内生。
多由发汗太过,久咳伤阴,或热邪耗伤肺阴所致。
临床表现以肺虚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主。
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阴虚◆肾阴虚病证名。
指肾脏阴液不足。
多由久病耗伤,或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证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早泄,咽干颧红,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等。
治宜滋阴降火。
作者:●胃阴虚◆胃阴虚证名。
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
见《类证治裁·脾胃》。
又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
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阴虚火旺◆阴虚火旺病证名。
指阴精亏损所致虚火旺盛。
症见烦躁易怒,骨蒸潮热,口燥咽干,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参见阴虚阳亢条。
作者:●肺肾阴虚◆肺肾阴虚病证名。
指肺阴与肾阴俱虚。
为肺肾两虚证候之一。
详该条。
作者:●阴虚盗汗◆阴虚盗汗病证名。
由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盗汗。
见《赤水玄珠·汗门》。
《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
”证见盗汗、烦热、口干。
治宜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
偏于火旺者,用当归六黄●阴虚喉风◆阴虚喉风病名。
系指因阴虚而致喉风的病证。
见《喉科秘旨》卷上。
一般可为两种类型。
①素体肝肾阴虚,虚火上灼咽喉所致。
症见咽喉或两颊生斑若虾皮,唇红颧赤、腰膝酸软。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②热伤肺胃之阴或久病肺胃阴虚,咽喉失于●阴虚则内热◆阴虚则内热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因劳倦造成的形气不足,上焦不通,胃气郁于胸中,阴气相对虚弱,出现内热证候。
《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虚内热◆阴虚内热病证名。
又称阴虚发热。
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
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
作者:●阴虚眩晕◆阴虚眩晕病证名。
阴虚精亏血少所致的眩晕。
《杂症会心录·眩运》:“如纵欲无节而伤阴,脱血过多而伤阴,痈脓大溃而伤阴,崩淋产后而伤阴,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伤阴,老年精衰、劳倦日积而伤阴,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伤阴,……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阴虚发热◆阴虚发热病证名。
因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
见《丹溪心法·发热》。
《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
”证见口干体瘦,食少懒●阴虚阳浮◆阴虚阳浮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真阴不足,不能制阳,导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
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唇若涂丹,目赤耳鸣,喉痛咽干,牙痛等,治宜滋阴降火。
作者:●阴虚阳亢◆阴虚阳亢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精血或津液亏虚,真阴不足,阳气失于制约而浮越,呈相对亢盛状态。
症见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烦躁易怒,遗精多梦,形体消瘦,性欲亢进,舌红而干,脉细数等。
治宜育阴潜阳。
作者:●阴虚劳复◆阴虚劳复病证名。
病愈因劳复发而兼肾阴虚者。
见《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
由温热伤阴,肾液已亏,稍加劳动,微挟风寒,其病复作。
证见头痛发热恶风,舌燥口渴,六脉浮数无力。
宜七味葱白汤,清润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煎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阴虚水肿◆鲜白茅根,煎四五沸取汤一大盅,温服。
若无鲜白茅根,可代以鲜芦根。
至两方皆重用芍药者,因芍药性善滋阴,而又善利小便,原为阴虚小便不利者之主药也。
【效果】将药连服六剂,肿遂尽消,脉已复常,遂停服汤药,俾日用生怀山药细末两许,熬作粥,少兑以鲜梨自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