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的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意义目录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 (3)1.1、背景 (3)1.2、原因 (3)1.3、过程 (3)1.4、意义 (4)1.5、经验教训 (4)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5)2.1、背景 (5)2.2、过程 (5)2.3、意义 (5)2.4、历史经验 (6)三、总结比较 (6)致谢................................................. (7)参考文献 (8)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做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国共第一次合作也有其基础、原因和条件,将在下面作分析。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样,下面将对其原因、条件、意义作简述和分析。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1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姓名:Kevin 学号: 成 绩: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一、国共两次合作背景第一次合作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需要强有力的同盟者。
第二次合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两次合作都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但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而第二次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二、国共两次合作原因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还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等。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后,国内形势日趋严峻,迫使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党派迅速作出抉择和反应,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原因是中共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也是国民党政策转变的结果。
比较国共两次合作
国共两次合作的相同点:1、背景:都发生在近代乱世,中国的社会面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成因: 两次国共合作是在两党都面临困境,为了寻求出路的情况下实现的。
都是在共产党主动努力下实现的,也都是在国民党右派的叛变中分裂的,都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3、作用: 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近代历史的进程。
4、结果: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
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点:1、名称: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时间: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15日;1937年9月至1947年春3、背景不同: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第二次合作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4、合作对象不同:第一次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第二次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5、参加力量不同:第一次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华侨,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6、形成标志:国民党“一大”是形成的标志;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7、合作形式:党内合作;军内合作8、合作目的:大革命;抗日战争8、内容:反帝反封建,打击对象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反法西斯,日本帝国主义9、外国支持: 苏联的大力支持;苏联的帮助英美帝国主义都成为中国抗战的同盟军。
10、两党关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既无旧仇也无新恨;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不得不合作。
11、合作程度:比较顺利,比较彻底表面12、认识:合则两蒙其利,分则两受其害13、破裂的标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4、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国共合作第二次:探索多赢策略,推动和平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探索多赢策略,推动和平发展国共合作,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阶段,对于中国历史和未来的影响深远。
自从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局势一直处于分裂、战乱和动荡中,这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共两党的共同合作,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开创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大门。
本文将从国共合作第二次的角度出发,探索多赢策略,推动和平发展,为读者带来一段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一、国共合作第二次的背景与意义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至1927年之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这一阶段,国共两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但在北洋政府军阀的压迫下,这次合作未能继续下去。
1927年,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革命遗志,独自掌握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同时,蒋介石也在国共矛盾的背景下,镇压了共产党,全国性的战争再度爆发。
1945年太原谈判和解以后,国共两党展开了第二次合作。
这一阶段,两党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是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加强了合作,实现了全国的和平统一。
这一时期不仅是国共两党的合作,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意义,不仅在于两党之间的合作,更在于为中国民族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国共两党放弃了互相武装斗争,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和国家的和平统一。
两党的合作让中国逃离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走向了和平,打破了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的状态。
二、多赢策略的探索多赢策略是指在政府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共赢的合作方式。
在国共合作第二次中,多赢策略的实践是实现国共两党合作的一个重要策略。
1、双方坚持团结合作国共两党在第二次合作中深刻认识到,合作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达成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利益。
因此,双方坚持团结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2、实现双方的长远利益政治合作需要不断实现双方的利益,双方的长远利益需要相互关注、协调和谐。
在国共合作第二次中,双方坚持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繁荣幸福、国家的强盛为最终目标。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共合作的形成背景、合作的意义和合作的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初三历史国共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背景国共合作的形成背景可追溯至北伐战争前夕。
当时,国共两党都积极参与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但由于历史背景和政治立场的不同,两党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
然而,1924年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推翻北洋政府、统一全国的进程中逐渐产生了合作的愿望。
二、国共合作的意义1. 加强了共产党的国内地位国共合作使得共产党在国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与国民党的合作,共产党成功地进入了国民党的政治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为共产党在中国的革命进程中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统一抗日战线国共合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提供了良好的统一抗日战线。
通过合作,国共两党能够共同面对来自日本的侵略,共同捍卫中国的领土和民族尊严。
这种统一抗日战线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并为最终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革国共合作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支持和动力。
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通过与国民党的合作,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并取得了重要的地方实权。
这为日后的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共合作的影响1.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重要契机。
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展示出的优秀领导能力和斗争实力,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逐渐确立了其在国内政治领域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2. 深化了两党的认识和交流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之间的认识和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通过共同战斗、互相学习和合作探讨,两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信任,为日后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3.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还理论创新。
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
国共合作的形成和意义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共有两次合作,而两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于中国的革命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始于1924年1月直至1927年7月,总共历时了三年半的时间。
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标志是于1924年1月于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这次会议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值大革命时期。
“大革命”也称“国民革命”,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开始着手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在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期间,全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罢工运动达到180多次,其中最为轰动的是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但是,随着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而失败,使得工人运动跌入低潮。
然而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中国共产党此时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需要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而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幸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党”,因此,在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中决定相信孙中山和其领导的国民党,并且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
本次会议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
国共合作第二次:秉持合作理念,推进战略合作
国共合作第二次:秉持合作理念,推进战略合作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中华民族终于解放。
国共两党自此启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胡适等人的积极努力下,两党成功签订了《政治协定》,确认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推进和平民主和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国共合作的背景、特征和历史价值,以及今天我们在战略上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
一、国共合作背景和特征国共联合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具有非凡意义的历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实现了中国民族解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合作因为政治立场的分歧而无法维持,形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分裂,史称“南京事变”。
此后,两党的矛盾越来越深,推动了著名的“内战”。
1945年之后,国共合作重启源于对国家的责任和决心。
不同于第一次合作以实现消灭外敌为主要理由,第二次合作基于内外困境的拯救,协助中华民族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发展。
1945年6月底,国共两党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展开了谈判。
1945年8月30日,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毛泽东签署了《政治协定》。
根据协定条款,国共两党同意合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共同主持全国政权。
这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双方建立了新的政治关系,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化路径的共同愿景,重塑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从国共合作论角度,第二次合作的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治联合的特殊性。
实现政治联合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目标。
双方主张和平和民主,共同走向一个新的国家和新的政治体。
因此,两党政治领导人在合作的过程中,除别具意义的“周恩来蒋介石握手照片”外,两党的政治共识、经济协商等方面取得了相应进展。
第二特征是政策决定方式的变化。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两党注重着眼于整个国家的利益,尊重对方的政策决策权,致力于在协商基础上实现行动上的整合,彼此建立了越来越多的信任和密切合作的关系。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1.实现了国家的和平统一和民族解放国共合作推动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实现了和平统一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
国共一二次合作的对比表格
国共一二次合作的对比表格国共一二次合作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1945年之前,国共两党之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武装冲突,而在194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两党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通过对比表格的方式来了解国共一二次合作的具体情况。
第一步:背景介绍合作方式 | 起因 | 目的 | 时间--- | --- | --- | ---第一次国共合作 | 国共两党在瑞金召开革命性质土地革命和军阀斗争的总结会议不顾意见分歧,力图缔结联盟 | 向北方进军,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民主的中国 | 1923年第二次国共合作 | 南昌起义及赣南会议被国民党政府镇压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 | 推翻国民党政府,实现中国的和平与繁荣 | 1927年第二步:对比分析1、起因第一次国共合作起因于国共两党的革命性质土地革命和军阀斗争的总结会议,并力图缔结联盟,以向北方进军,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民主的中国。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因为南昌起义及赣南会议被国民党政府镇压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以推翻国民党政府,实现中国的和平与繁荣。
2、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通过推翻国民党政府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民主的中国,向北方进军。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与繁荣,推翻国民党政府。
3、时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为1923年,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间为1927年。
两次合作时间相隔不久,但合作的起因和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异。
结语:通过上述对比表格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共一二次合作中,起因和目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环境,更反映了国共两党的不同政治思想和取向。
虽然这两次合作最终都失败了,但是对于中国革命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
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成果、失败的标志与原因。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1、①工人运动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合作方针②共产国际的帮助③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2、①列强支持专制卖国混战的北洋军阀政府,②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心声◇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方式:“党内合作”二、国共两党合作的标志1、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广州2、政治纲领:包含“联俄、联共、扶植农工”的新三民主义3、政党性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4、地位: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5、标志: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以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起来。
三、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1、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战果:①消灭了吴、孙主力,也使帝国主义者受到沉重打击。
②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
③1927年1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成为全国革命重心。
4、影响:①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②取得反帝斗争成果:收回两个英租借界③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四、大革命失败1、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1927、4、12上海“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1927、7、15武汉2、失败原因:(1)客观:①帝、封势力联合绞杀②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2)主观:①中共缺乏经验②共产国际错误指示③陈独秀犯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不同: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两场运动的不同,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1)从领导力量上来看:①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而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
比较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及其重大现实启迪意义
比较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及其重大现实启迪意义比较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及其重大现实启迪意义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比较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与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条件:必要性:1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共同愿望。
2中共在二七惨案中的认识。
可能性:3国民党是革命民主派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4共产国际的帮助。
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途破裂。
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为革命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条件:1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使民族矛盾激化。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民族利益成为合作基础。
结果:维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因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裁统治,1947年国共关系破裂。
意义: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促成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取得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和党的建设成效,为谋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打下基础。
通过分析对比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次合作的异同所在: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任务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
(6)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中途破裂,导致大革命的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管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抗战的全面胜利。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国共合作第二次:厚植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国共合作第二次:厚植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动荡和战争时期。
在这期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也由开始的合作到后来的敌对。
然而,在抗日战争面前,国共两党破镜重圆,联合抗日。
这场国共合作一度使得中国社会民族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天下大势,合则两利,斗则两败。
在抗日胜利后,由于各种原因,国共两党关系再度恶化,最终导致了新中国的建立。
本文将重点讲述国共合作的第二次,以及如何通过这次合作厚植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将矛盾搁置一旁,联合起来共同抗敌,为实现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后来发展成为全面内战。
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主要基于社会制度、政治方案、统一领导等诸多方面。
当然,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两党之间存在着很多难以逾越的分歧。
比如,在东北抗日战争勇士纪念碑上刻的字:国共两党民族团结战胜日寇,却避谈两党之间的矛盾。
而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国共合作的意义国共合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共同抗日,更是在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使得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得以充分调动,一起支持抗战。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国共两党共同拟定了很多重要的政策,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定》和《《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报》合作协定》等等。
而在国共两党合作的过程中,民族团结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对抗日战争的力量源泉,更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在当时,民族团结既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的期许。
由此,可见国共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三、如何厚植民族团结然而,民族团结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想维系民族团结的稳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国共两党合作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国共两党合作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长河中,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它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例题与知识点。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革命形势严峻。
1、合作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不聊生。
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多次革命斗争中遭遇挫折,认识到需要新鲜力量的加入。
同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但也意识到要联合其他革命力量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2、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合作的成果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1926 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例题: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答:国共两党的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为北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北伐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1、合作的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也摒弃前嫌,再度合作。
2、合作的形式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军。
3、合作的成果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都是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成果。
例题: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创造了前提;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1937-1945)
02
第二次合作(1937-1945)
• 背景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合作。
• 内容 共同成立了联合政府,统一抗战大后方,统筹全局。 共产党积极参与了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开辟了敌后抗战战场。 进行了多次政治协商和谈判,实现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合作。
• 意义
意义
• 保持了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为中国 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构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体制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2023-09-10
目录
• 第一次合作(1924-1927) • 第二次合作(1937-1945) • 第三次合作(1945年至今)
第一次合作(1924-1927)
01
第一次合作(1924-1927)
• 背景 国共两党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相互合作,建立了合作关系。
• 意义
意义
• 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 增强了国共两党Leabharlann 团结,为新中国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合作(1945年至今)
03
第三次合作(1945年至今)
•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 内容 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 内容 共同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进步的政策,如农民土地改革、工人权益 保护等。 开展了抗击北洋政府的“讨袁运动”,形势逐渐向革命有利的方向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国共两党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
为了实现国共合作,两党领袖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并通过军队的统一部署和优化治理,最终形成了“进京赶考”,实现了和平解放和政权的和平移交。
但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合作短暂而艰辛,结局令人遗憾。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加剧,国共两党逐渐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最终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惟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政治智慧,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今天,国共两党同为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共两党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在面对当下压力与挑战,发挥两党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和寄予厚望的目标。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必要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共两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和主攻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构建起多元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国共两党作为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其参与和协力,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共合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一重要性,两党之间的合作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就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
其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在当下种种挑战的背景下有所了解。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压力,其中包括:全球贸易环境的动荡与不稳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资源压力与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与决策之间的关联性极为复杂,需要政党之间的合作共赢来应对。
另外,国共合作的必要性还在于两党在思想上存在的差异。
当前,两党对于很多关键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例如治理体系、权力监督、经济创新等。
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难题。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PPT大纲: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述
国共合作的概念
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阶段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外敌或推动民主革 命的行动。
为什么会出现两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出现是因为共同的敌人、时局的需要以及双方意识到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各自 目标。
第一次国共合作
问题与局限性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内部矛盾 和外部压力等原因,合作最终破裂。
战争年代的国共合作
背景
战争年代的国共合作始于1937 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共 两党为了共同抗击日本入侵而 进行的合作。
条件
两党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共同 目标,重新建立了合作关系。
具体内容
国共两党合作组建了八路军和 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共同 抵抗日本侵略。
结论
国共合作的历史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保持各方合作共识,为国家发展繁荣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宇,赵小虎,《中国现代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李明,王继才,《中共党史教程》,人民出版社,2008。 3. 陆群,邓大卫,《中共党史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93。
成果
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建 立了解放区,为解放全中国打 下了坚实基础。
问题与局限性
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和领土分配 等问题,合作最终转变为内战, 导致长时间的冲突和纷争。
国共合作的意义
1 对中国的影响
国共合作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统一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国共两次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达成合作共识的事件。
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2年至1927年,第二次合作则发生在1936年至1947年。
这两次合作背景各有不同,但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国家统一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中国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独立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威胁,社会经济也面临着严重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内的和平统一和国家的独立解放。
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入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的一部分,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合作中,两党共同成立了“黄埔军校”,加强了军队建设,为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这次合作中,共产党向农民和工人发动了革命,并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裂。
这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全面清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段时期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然而,这次合作的失败也让共产党对于国家统一和革命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则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战争和外部威胁。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和威胁。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达成了合作共识。
在这个合作中,两党共同组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抗日理念,团结了全国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在革命军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共合作第二次:加强对外交流,共创美好未来
国共合作第二次:加强对外交流,共创美好未来一、引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状态,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但却没有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上独立自主地发展。
国共合作自1922年的第一次到1949年的胜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经之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共合作第二次,特别是加强对外交流,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意义。
二、国共合作第二次的背景国共合作第一次的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两党对于革命政权的性质和组成不一致和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看法不同,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背景与第一次相似,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际和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压力,需要寻求外界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已经逐渐增强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抗击日寇的军事实力和政治组织能力。
三、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性1. 扩大中国在世界地位和影响力加强对外交流,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向,既有促进革命胜利和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有国际和国内的客观条件和要求。
从历史角度上看,我们可以认识到,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贸易,甚至是政治、科技、文化、艺术以及宗旨等等这些领域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不断地开展对外交流,中国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形象,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 让中国革命的力量得到更广泛的转化当普通民众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含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保护中国的国土和保障最广大群众的利益。
这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应担负的责任,他们的良知和本能都会为之鼓掌致敬。
通过开展对外交流,有助于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加入到革命斗争中来,让中国革命的力量得到更广泛的转化。
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也可以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在国民心目中的信誉度。
3. 提高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知名度文化得到国家的全力发展,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必要条件。
国共合作相关知识点
国共合作相关知识点
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合作。
在历史上,国共合作有过两次。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当时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采取了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合作,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37年至1946年,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为了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而建立的。
这次合作的形式是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两党共同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在两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都表现出了开放和合作的态度,致力于推动中国的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
然而,由于两党在政治理念、领导地位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合作最终破裂。
国共合作的破裂对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国民党逐渐演变为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实行独裁统治。
而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最终赢得了新中国的建立。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04
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启 示
合作共赢的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近代革命进程
国共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使中国革命取得了 伟大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实现民族团结抗日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高潮,两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思想解放
国共合作期间,两党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国思想的 解放和进步。
对未来合作的展望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01
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
02
国共两党应该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和问题。
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03
国共两党应该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繁
荣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于抵御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期间,两党携手作战,共 同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团结
此次合作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对于中国现代史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经验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只有团结一致、共同 对外,才能取得胜利;而在内部矛盾和分歧方面,需要以协商和妥协的方式解决。这些经 验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THANKS
02
军事合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广泛的军事合作。共产党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共同抵御日
本侵略。
03
政治合作
除了军事合作外,两党在政治上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国民党政府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
①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②由于当时革命阵营内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的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历史意义:
1、中国共产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2、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大会同意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国民党急需改革。
第二次国共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过程: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共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共来领导。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过程: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和国民党的合作。这是因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他的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的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同时,共产国际也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
③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特别是北伐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在中央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进攻的时候,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失败原因:客观上,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绞杀;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主观上,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