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原因讲解

合集下载

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19路军军长蔡廷锴亲临前线 指挥部队抗敌(右立者)。
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 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 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 桥战斗、蕴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 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 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坚 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 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
• 2.为中共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 抗战爆发时,我党党员只有4万人;红军和南 方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总共只有 五六万人。共产党在国内外政治影响有限,军 事力量弱小。 • 抗战胜利时,我党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 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抗日 民主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放弃了”反蒋抗日“的主张。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 指示,提出党的方针是“逼 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 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 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 本实现。
•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 国策和四项保证。五项国策是: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 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 治犯;召开各党各派代表会议, 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 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 改善人民生活。 • 四项保证是:停止武力推翻国民 党的方针;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 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国 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 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首战江桥的抗日将领马占山
马占山将军的题词
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的马占山部队
江桥抗战
1931年11月,进犯黑龙江的日军在嫩江大桥遭到黑龙江步兵第3旅旅长马占山部顽强抵抗。在战区, 日军先后集结多门师团等3万余人,另外有伪军3个团。还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和各种山炮、野炮、 重炮等先进武器以及充足的作战物资。而马占山所率领的黑龙江守军兵力只有徐宝珍卫队团等1.3 万余人,兵器上更是无法可比。日军的火炮射程在30里,黑龙江守军的射程最远超不过15里。同时 黑龙江守军子弹匮乏,枪械不良。 中国军队在江桥抗战中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英勇的黑龙江守军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毙伤日伪军 6000多人,自己伤亡2000多人。这就是打响中国东北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战役。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动力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动力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动力1945年8月15日,二战的胜利和日本投降宣告中国抗战胜利,同时也宣告了国共两党的国内战争。

这个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两党在意识形态、势力范围和对外政策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分歧。

然而,在1945年底,国共两党因为某些政治原因和经济动力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本文将探讨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动力。

一、政治原因1.抗战胜利后面临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非常复杂。

一方面,国共两党需要处理战争中的伤亡和灾难,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应对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压力。

为了重新建立国家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国共两党需要共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2.美国的干预和介入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干预使国共两党都感到压力。

对于国共两党来说,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政府的独立性,他们需要共同努力来抵制美国的干预和介入。

3.两党内部的变化和调整国共两党内部也存在着一些变化和调整。

国民党在抗战中对战争和后期的管理处理不善,因此被国内外舆论批评。

而共产党在抗战中表现良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

因此,国共两党需要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成为国家治理的合作伙伴。

二、经济动力1.经济重建的需求抗战期间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经济重建是至关重要的。

国共两党需要共同合作来重建经济基础,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2.农村经济问题的解决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而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得到了很多农民的支持和信任,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经济措施来解决农村经济问题。

国共两党合作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和协作,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利益。

3.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放的需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放也是国共合作的经济动力之一。

国共两党合作可以共同整合资源,实现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之,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动力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结果。

阐述国共两次合作、第三次合作的前景怎样?说出你的理由

阐述国共两次合作、第三次合作的前景怎样?说出你的理由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至1927年)1、时代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相对来说,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2、合作经过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造成了“二七惨案”。

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共产党提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提出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源自1894年组成的兴中会,有辛亥革命的传统。

民国成立后,北洋系军人在北京掌权。

国民党几经改组,至1919年再经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成。

孙中山在1917年及1921年先后两次于广州建立军政府,进行护法。

但是国民党在广东的实力来源依靠向孙中山效忠的各南方军人,而各军人派系林立,亦每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屡次出现“叛变”情况,孙中山多次被迫出走。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希望汲取俄国成功革命的经验,亦希望得到俄国援助及共产党人支持,建立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原因讲解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原因讲解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原因讲解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共两党之间达成的一次重要的合作阶段。

此次合作的促成和破裂原因源于内外因素的交织,其中包括国共两党内部的力量对比、外部的国际形势变化、个人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主要得益于两党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威胁。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抗击北洋军阀,但因国共之间的信任缺乏、地域冲突等问题而破裂。

而随着中国国内的社会与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外部的日本侵略势力不断增强,国共两党再次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因此,国共两党决定再次合作,以共同抵抗国内外的敌人。

其中,培育了共同利益和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外因和一个内因。

首先,外部因素的变化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动力。

1927年至1945年间,中国处于日本侵略势力的威胁之下,这对国共两党来说都是一个共同的敌人,并且日本的侵略行动促使了国共两党重新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1937年至1945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国共两党为保卫祖国的利益选择了暂时的合作。

然而,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破裂也是因为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国内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合作过程中的国共冲突是导致合作破裂的直接原因。

虽然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威胁时进行了合作,但在共同敌人被击败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国共两党在革命的目标和执行方式上存在分歧,国共两党内部的权力争夺也使得合作关系日益紧张。

另外,外部因素也加剧了合作的破裂。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国共两党的合作成为暂时性的战略选择,而非长久的合作基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的支持使得国民党有了更大的实力和底气,失去共产党的支持成为国民党加强对共产党打压的契机。

综上所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和破裂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外因素的变化,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及个人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

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1.简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2.历史背景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民族革命战线”。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首先,政治上的分歧是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中共)和国民党之间一直存在着权力和地位上的斗争。

中共希望在国共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和实权,而国民党则怀疑中共的意图,担心中共会以合作为契机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同时,国共两党对于建立新中国的愿景和理念也存在分歧,国共两党对于未来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以及地方自治等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些政治分歧使得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破裂。

其次,经济问题也对国共合作的破裂产生了影响。

在国共合作中,双方合作抗日的主要任务是筹集军费和物资。

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困难以及财政体制的腐败,战争物资的调配和分配不公平,导致了中共军队的武器装备短缺。

此外,国共双方对于经济利益的分配也存在争议。

中共希望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权益,而国民党则不愿意放弃对于经济利益的控制权。

这些经济问题使得国共合作缺乏信任和稳定性,最终导致了破裂。

最后,军事方面的问题也是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共合作后期,国民党政府开始削弱中共军队的地位和实力,试图建立自己的军事专权。

国共双方对于军队指挥权、编制和装备等问题存在分歧,这导致了双方之间的武装冲突和军事对抗,加剧了合作的破裂。

总结起来,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是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问题。

国共两党在权力分配、理念和愿景、经济利益以及军事地位等方面存在分歧,缺乏信任和稳定性,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破裂。

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国共合作分析

国共合作分析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分析班级:11级机制专升本学号:1102324013姓名:王蒙日期:2011年10月14日摘要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两次合作。

这两次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然而,两次国共合作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国民党长期和分阶段的合作中,既相互协作,又坚持斗争;既取得了成绩,也经历了曲折;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的缩影,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

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关键词:国共合作两次异同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分析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在推翻军阀、发对侵略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与独立,求同存异,进行了两次合作。

这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独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性质、纲领相互对立的政党间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存亡受到严峻考验的的形势下形成的以联合抗日为目标的的武装联盟。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

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其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同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也是国民党顺应形势转变政策的祭俄国。

前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关键所在后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使全国迅速形成了抗日反蒋浪潮有力推动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1935年12月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

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共产党关于抗战的主张在全国很快形成了抗日浪潮。

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一个标志。

国民党在全国反日抗战浪潮前极为孤立不得不改变政策。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实现了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联合以此来推动国民党走上抗战道路。

1936年1月25日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20位红军领导人的名义发表了《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随后红军与东北军在停止内战、通商、联苏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定。

在此期间毛泽东指派汪锋就联合抗日问题同杨虎城多次交谈并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实现了“西北大联合”。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主要原因:是阶级利益、政党性质的不同。
策略:中共分别采取了妥协退让和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 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 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但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国共合作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全面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后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还有那些原因?毛泽东说:“以斗争求团结、则统 一战线存;以退让求团结、则统一战线亡。”请用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说明之。 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其他原因还跟共产党 的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国际、国内的政治力量的支持有关。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压制和解散工农运动、工农武装。导致第 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 义以沉重打击,但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反共高潮,提出三个坚持、三个反对;公布 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事实,揭露其破坏抗战的阴谋;军事上 予以坚决回击。以斗争求团结。结果第二次国共合作直到抗日 战争结束,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胜利。
对国共关系 的认识:
1、国共双方的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 国家的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革命的发 展和国家的统一。 2、国共合作局面的出现是由于中共倡导和推动的 结果,分裂内战局面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 专政、独裁、内战方针和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 政造成的。 3、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到今日海峡两岸的关系,合 则两利,分则两伤,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 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第一次——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有何变化? 概括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 响。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国共两次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达成合作共识的事件。

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2年至1927年,第二次合作则发生在1936年至1947年。

这两次合作背景各有不同,但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国家统一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中国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独立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威胁,社会经济也面临着严重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内的和平统一和国家的独立解放。

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入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的一部分,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合作中,两党共同成立了“黄埔军校”,加强了军队建设,为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这次合作中,共产党向农民和工人发动了革命,并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裂。

这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全面清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段时期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然而,这次合作的失败也让共产党对于国家统一和革命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则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战争和外部威胁。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和威胁。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达成了合作共识。

在这个合作中,两党共同组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抗日理念,团结了全国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在革命军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既联合又斗争
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 国民党政府中的当权派、势力派,但又是 反共的顽固派。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必 须与他们联合;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必须与他们的顽固反共行为进行坚决的斗 争,并在斗争中不忘记联合抗日的大目标。 为此,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的斗争采取了 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由于中国共产 党对顽固派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尽管蒋介石政府在八年中搞了不少磨擦, 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但没有发动全面内 战,没有退出抗日统一战线。
1937年8月,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期间摄于南京黄宅庭院。 (右起:朱德、周恩来、黄琪翔、郭秀仪、叶剑英、张 群)
历史意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 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呾抗日根 据地﹐幵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针对国民党消 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 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斱针﹐执行 “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不顽固派的 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 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呾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 ﹐巩固呾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 利。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
1936年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 呾平解决,使国共两党间长达10年之丽的内战基本上停 下来,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 1937年2月9日至9月下旬,国共两党代表先后在西安、杭 州、庐山呾南京等地丼行了6次谈判。经过7个多月的反 复商谈,国民党终亍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 军第八路军,幵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 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 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

国共二次合作失败的原因

国共二次合作失败的原因

国共二次合作失败的原因(一)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个社会性质就决定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力量必然大大超过革命力量,就决定了这两个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

当各帝国主义感到自已在中国的利益受到威肋时,他们必然地站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一边,对付革命力量。

特别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蒋介石、汪精卫对革命的背叛,更大大削弱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大大增强了反革命势力。

这样一消一长,其结局必然是革命的失败。

(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前期,即l924年到1926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右派有四次大的让步:一是不支持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国民党“二大”打击右派、孤立中间派、扩大左派的计划,结果使右派势力增大,给中间派壮了胆,左派孤立了。

这次会议还把假左派、新右派头子蒋介石选为中央执委,抬高了他在党内的地位。

这是政治上的大让步。

二是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拒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的对蒋介石进行回击的正确主张,害怕反击会破裂统一战线,甚至认为事件的发生,是“共产党分子在国民党一切工作中都太负责任”造成的,公开吹捧蒋介石“是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从建立黄埔军校一直到3月20日,都找不出蒋介石有一件反革命行动。

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

三是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后,陈独秀屈服于新右派的压力,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完全接受这个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提案,他并以共产党中央的名义,写信给国民党中央说:整理党务案"是国民党内部问题,无论如何决定,他党无权赞否"。

这是党务上的大让步。

四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召开的“五大”会上,当毛泽东提出应迅速开展土地革命大力武装农民、建立村民主政权,以挽救革命的提案后,主持会议的陈独秀,以其固有的家长制作风,对这个正确建议不仅不采纳,而且排斥毛泽东于大会之外,剥夺了毛泽东的表决权。

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的原因

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的原因

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的原因
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基本政治原因是国共两种建国方案的尖锐对立,直接政治原因是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否定和推翻。

日军侵占中国,使得当时的矛盾变为民族存亡,在众人的希冀之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一同对抗外敌。

一九四五年,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矛盾因此发生了改变。

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基本原因是国共两种建国方案的尖锐对立。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要建立的是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而国民党的建国方案,仍不外是一个对内剥夺人民民主权利、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独裁专制的国家。

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的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否定和推翻。

蒋介石顽固坚持一党专政。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先是要求中共在北平的工作人员撤离,紧接着,又逼迫中共代表董必武、吴玉章等人员撤离。

董必武曾提到,十年来中共并没有与国民党断绝联系,今日国民党所做的事情,已经亲手将两党之间的关系割断。

国民党要求中共人员撤离的举动已经向人们宣告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

然而国民党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国民党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在会议上,国民党领导人明确表明向中国共产党发动进攻。

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我国对抗外敌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使得中国共产党无法进行和平谈判。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展开的合作与斗争的历史阶段。

国共两党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曾经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国共合作最终失败。

本文将对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进行探讨。

一、国共合作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0年后,中国国民党也于1923年成立。

然而,在中国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国共两党认识到彼此的互补性,并开始进行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共联盟成立。

国共两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联合推翻北洋政府,建立一个以孙中山为元首的统一政权。

共产党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并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军阀的反对和内外交困的压力,第一次国共合作在1927年被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清党”行动所摧毁。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由于日本侵略引发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开始了合作。

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起了抗日根据地的战争,国民党则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统一战线的组建。

两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并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的失败原因尽管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失败原因。

1. 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国共合作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党派对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解和共同目标的追求。

然而,国共两党对于共产主义和国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在合作中的摩擦。

2. 内外压力的影响国共两党面临着内外的巨大压力。

一方面,国共合作面临着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这使得两党很难找到持续的合作基础。

另一方面,两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这 further further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3. 地区利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实施合作时,由于地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合作的困难。

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果如何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果如何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果如何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还是以破裂告终,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很复杂,蒋介石集团坚持 ... 、独裁、内战政策是其破裂的根本原因,其外部因素则是美国 ... 扶蒋 ... 政策的助长。

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7年正式形成到1947年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前后经历了10个春秋。

正是由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坚持和发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挽救了民族危亡。

但是,抗战结束后仅一年时间,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就彻底破裂。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 ... 蒋介石集团坚持 ... 、独裁、内战政策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

1. ... 蒋介石集团没有真正吸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造成十年内战、日寇乘虚而入的沉痛教训,在整个抗战期间,没有根本放弃 ... 立场,反而企图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吃掉代表人民革命力量的中国 ... ,从而使国共合作关系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2.在抗战时期, ... 坚持 ... ,不愿在抗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民主,反而倒退、 ... ,使中国 ... 寻求战后国共继续合作建国的愿望无从实现。

3. ... 在战后拒绝进行任何民主改革,坚持独裁、内战、卖国方针,把和平谈判作为政治欺骗手段,最终挑起全面内战,造成了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

二、美国 ... 的扶蒋 ... 政策助长了 ... 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气焰,是造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外部因素:1.二战后期赫尔利对国共关系的“调处”助长了 ... ... 的反动,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2.战后马歇尔的“调处”加剧了中国的内战,加速了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

二战后期赫尔利的调处和战后初期马歇尔的调处,都是国共关系处于微妙时期进行的,都体现了美国新的对华政策——扶蒋 ... 政策,其目的在于通过扶蒋,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为美国在战后称霸世界、独占远东、遏制苏联向南太平洋发展创造条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破裂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破裂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破裂的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和升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逐渐由阶级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

在民族危亡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它的形成,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这次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双方都有军队、政权的合作,是既无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又无两党见诸于文件的共同遵循的共同纲领。

所有这些,势必给国共两党带来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会给统一战线造成破裂的严重后果。

那么,长达十年(1937——1947)之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破裂的呢?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曲折发展抗战伊始,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徐州、太原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而中国共产党也先后发表抗战通电、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这样就形成了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积极配合、共挽国殇,对侵华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

军事上,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的成功,被认为是国共合作的典范。

政治上,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国民参政会,其宗旨:“动员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与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各党派要“舍小异而趋大同,翊赞统一,共同救国”。

充分表明了参政会在促进民主政治方面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从而使得两党在抗战初期有着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

进入相持阶段,由于受到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英美为了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本妥协等因素的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共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制定了正确的策略方针: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退步”的三大政治口号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坚决反击的同时,又继续争取蒋介石集团抗日,以维护国共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 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 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1937年8月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 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 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 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 书》。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 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 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 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 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 军(简称八路军)。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原因
• 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 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 命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 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 盾。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日本大举侵略 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 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国 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 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 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 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 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 原因
内 容
• 一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
• 二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原因
• 三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破裂原因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
•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 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 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 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 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 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 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 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 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 介石。《宣言》提出发动 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 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 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 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 三 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第二次国共合 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华北事变后,日本军 国主义的侵略向中国领土日益深入,不仅危害了 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威胁和影响了英美在华的利 益,这就形成了英美列强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 斗争。西安事变后,英美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唯 恐蒋介石被杀,亲日派当权对己不利,主张支持 国共合作的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中国的抗 战事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 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 三
美国政权的改变
在抗战胜利前夕,美国也曾就组成联合政府从中斡旋,但在罗斯福 总统逝世后,杜鲁门上台,加上苏联红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 胜利,美国的调停就越来越偏向国民党一边,最后推行一套反动的 扶蒋反共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谢谢观赏
•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 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 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 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 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 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 战争的转折点。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破裂原因
• 一 两党建国主张不同 • 中共的建国主张 • 中国共产党在战后要建立的是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 家。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对这一建国蓝图 做了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 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这就是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的共和 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 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重申:"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 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 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 主义的国家制度。"1944年9月,在民主宪政运动高潮中,毛泽东又代 表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及口号, 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目标而奋斗。
• 二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使全 国迅速形成了抗日反蒋浪潮,有力推动了国民党 政策的转变。1935年12月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 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 任务的决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的策略》的报告。共产党关于抗战的主张在全 国很快形成了抗日浪潮。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 运动就是一个标志。国民党在全国反日抗战浪潮 前极为孤立,不得不改变政策。
• 国民党的建国方案 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相对立,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前后,或者说 是它一贯谋求实现的建国方案,仍不外是一个对内剥夺人民民主权利、 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独裁专制的国家。纵观抗日战 争的全过程,举凡国民党对中共领导之人民抗日武装的敌视和反共磨 擦,对中共和各民主党派联合发动之民主宪政运动的压制和破坏,以 及国民党1943年春夏策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所掀起的"一个党、一个 领袖、一个主义"的反共鼓噪,无不源于其即定的建国方案,无不在 为战后实现其建国方案预作准备。抗战胜利后,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 面对战后民主进步的世界潮流,国民党仍没有改变其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专政的建国方案的初衷。国共两种建国方案的尖锐对立,便为第二 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并成为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日后破裂 的基本政治原因。战后国共两党展开的激烈政治斗争,乃至武装对抗, 无不派生于国共两种建国方案的尖锐对立和斗争。
•四 中国共产党坚持逼蒋抗日、联蒋抗 日方针,迫使蒋介石走上抗日道路。华北 事变后,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代表英美利益 的国民党有可能出现转向抗日的变化,并 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
五 西安事变
•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 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 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 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 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 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 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 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 石,时称“西安兵谏”。
• 二 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否定和推翻 • 1946年3月1日至17日,在国民党为批 准政协协议而召开的六届二中全会上, 国民党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受到了激烈 攻击。蒋介石公然声称,要对政协协议 "就其荦荦大端,妥筹补救"。以武力解 决"中共问题"的言论更是一时甚嚣尘上。 由是,这次会议便成为国民党决心推翻 政协协议、抛弃和平建国而转向内战分 裂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国民党在内战 升级、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道路上越 走越远,由半遮半掩的小打很快转向公 开的放手大打,继之完全走上以武力实 现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独裁专政建国目 标的分裂内战之路。于是,国民党对政 协协议的否定和推翻便成为第二次国共 合作最终破裂的直接政治原因。
•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 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 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 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 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 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 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 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 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 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 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 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 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