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读书笔记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天问》是一部让人深感震撼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类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震撼和思考。
首先,作者通过对宇宙的描绘和探索,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在《天问》中,作者通过对宇宙的描绘和对宇宙现象的解释,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之美和无限之奥秘。
在宇宙的浩瀚中,我们是多么渺小,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又是多么有限。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对宇宙的渺小和对宇宙的敬畏。
其次,作者通过对人类的思考和存在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意义的追问。
在《天问》中,作者通过对人类的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解释,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意义的探索。
在这个宇宙中,我们是如此渺小,但我们对自身的探索又是如此深刻。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重要性和对自身意义的追问。
最后,通过《天问》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在这个宇宙中,我们是如此渺小,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又是如此强烈。
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和对自身的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和对未知的渴望。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总的来说,《天问》是一部让人深感震撼的作品,它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类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通过对《天问》的阅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对宇宙的渺小和对未知的渴望。
这让我对人类的探索和对未知的渴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身存在和对未知的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愿我们能够继续探索未知,思考自身,感受宇宙的奥秘和美丽。
《天问》读后感500字
《天问》读后感500字
《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它记录了楚国文学家屈原面对天空中的星辰,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展示了他对于宇宙和人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现所感染,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
首先,《天问》所表达的宇宙观和思想让人叹为观止。
文中以天上星辰为视角,表达了屈原对于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存在,而宇宙的存在和运行规律超出了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对于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思考和思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邃性和智慧,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其次,《天问》中的文学表现形式也令人印象深刻。
这篇文章采用了较为生动的文学形式,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优美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特别是文章的结尾,“问彼且燃,何常之衍?”这句话直接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对于宇宙的无穷好奇和追求,以及对于人类和宇宙未来的无限探索和期望。
最后,通过阅读《天问》,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这篇文章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思考和认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也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吸收和借鉴这些文化元素和哲学思想,推动人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我读《天问》
我读《天问》作者:王莉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12期时光倒回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烽烟四起。
乱世造就了武功,也造就了文明、思想的蜕变。
就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是那个思想纷呈的时期,屈原携其173个问题横空出世。
其问天地之玄黄、宇宙之洪荒、历史之更迭,而最终归结于问自己的本心。
纵然时间的流水涤荡了一切,这些问题至今仍熠熠生辉。
问,即自己有疑问而发问。
读罢这173个问题,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屈原为何而问?”王逸在《天问序》中提到屈原是因在楚国的先王之庙见到了壁画,激起了其丰富的想象和内心的愁苦,因此写出了《天问》。
然而我却认为,纵然外界有多大的影响,能引发如此多的疑问只能是他自己的内心。
屈原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家。
时代的动荡造成了他的命运悲剧,正是由于多舛的命运,使他将个人融入时代。
身处这样的历史时期,又背负如此沉重的命运包袱,必定会对所处的世界产生疑问。
因而我不赞同将屈原的“问”总结为严肃的科学发问,其“问”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
一、我读世界之发源曰: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首先发问的是宇宙的起源。
因而,屈原之问,包举宇内,追溯洪荒。
这就使其突破了一般文人骚客的文思,而达到了类似于哲学家的思辨。
《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屈原在第一部分所问的,正是永恒的空间与时间。
人类就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而生存,但正是这所谓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时间与空间,却是最充满神秘感的。
因而屈原之问,更像是整个人类对自己所处世界的发问。
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疑问。
人类只要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些问题永远都会困扰我们。
古人为解释这些永恒而神秘的力量,编织了无数动人的神话传说。
而在《天问》中,女歧、伯强、烛龙、羲和等神明皆被追问,也就使得屈原的问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芒。
二、我读历史之变迁在询问宇宙的深邃和神话的神秘之后,屈原将“问”转移到了历史的变迁。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
《天问》是屈原的一首长诗,以提问的方式对自然、历史、神话、传说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读完《天问》,我深深被屈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所震撼。
首先,屈原对于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好奇是显而易见的。
他对于天体的运转、四季的更替、日夜的交替等自然现象提出了疑问,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渴望。
这些提问放在现代,依然具有极高的哲学和科学价值。
其次,屈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性的探讨也是非常深入的。
他对于历史上的事件、人物、社会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他对于忠臣和奸臣的对比,对于君臣关系的探讨,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等,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历史和人性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最后,屈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非常惊人的。
他通过对于神话和传说的描述,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比如“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等描述,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天问》是一部充满了智慧和思考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屈原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
念。
读完《天问》,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也更加理解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天问(9)-日记_心情随
天问(9)-日记_心情随笔地球从何旋转
宇宙为何存在
千万个朝代为何而来
无穷的广垠
是否有浩瀚生命存在
天堂为谁而开
地狱为谁而设
生命的历史为谁承载
灵魂的归宿
是否有善恶对应的未来
我问苍穹
苍穹深邃广远
我问大地
大地静穆无声
我问祖先
祖先掩布羞面
我问我自己
我相信
一切的一切都有根源
一切的一切都有正见
如果你是一颗星星
你的家就在银河
如果你是一个宇宙
你的家就在大穹
如果你相信你曾是一个精灵那么你在人间的轮回
那就是给地球带来繁荣。
《天问》原文译文注释欣赏解读
《天问》原文译文注释欣赏解读《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
”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
《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
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根据庙堂壁画。
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精心结撰的。
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因此,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天问》,不可能是他“呵壁问天”的即兴之作。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
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
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
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
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
《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
”《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4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170多个(一说15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读书笔记_应用文
天问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
《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
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
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
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
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
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1 / 2
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
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屈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你的爱国情怀我们将一直延续下去。
2 / 2。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在人生之途不断追问——《天问》读后感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曾创作过一首名为《天问》的长诗,这首诗以问句为主,由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六十九个问题和与历史社会有关的九十六个问题,加上作者感慨而发的八个问题组成。
全诗内容想象十分大胆,加上自然而又协调的节奏音韵,读来没有半点枯燥无味的感觉。
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讲经录》将其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屈原在《天问》中不断追问着自然现象和历史故事,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天地自然、人世间的种种疑问,显示出了屈原对于世间万物的深思,思想之活跃,思维之开阔。
初读《天问》,我便被这首诗的语言和内容所吸引,读完后不由得赞叹起屈原出色的创作和视野的开阔。
事实上,仔细想想,《天问》何尝不是屈原对自身命运的一曲绝唱?他曾胸怀大志,曾想报效国家,但最终却因为小人的陷害和君王的误解而未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在苦闷之际,他只能对天发问,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这些看似毫无主线的问题如同夜空中的繁星,让人惊叹而又忍不住想要探索一番。
在最后的最后,屈原在得知楚国灭亡后,选择自沉于汨罗江,留下了那一篇篇为后世所赞叹的楚辞。
《天问》表面上看似是一连串没有解答的提问,实则是屈原对人生、对命运的求索,这正如他在另一篇作品《离骚》中所写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想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每一天不也同样是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吗?兴许我们没有屈原那样辽阔的视野,但我们依旧会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发问,或许是问自己,或许是问别人。
而有时候,提问题的人多了,然后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变成了一种理想,于是就开始有那样一群人选择去探索、去寻找实现理想、并且解答内心的疑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不断的在追求着梦想的、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标志着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的“深海一号”正式投入使用,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大显神威,“嫦娥”奔月,“羲和”逐日,“天问一号”探索火星······一项项成就举世瞩目,让人目不暇接,同时也让人心生敬意。
警示教育片《天问》观后感
今日,党委组织干部职工收看电视专题片《天问》,作为一名基层业务站所的工作人员,我有幸参加了本次活动。
《天问》聚焦我市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大会上,纪委书记强调,要以案为镜、睹片自醒、砥砺担当,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一面镜,映照廉洁与本色;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记录清白与承诺;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度量公平与正义;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一张卷,叩问良心与责任!天问,民心之问。
《天问》中的反面典型,给我们实实在在地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干部职工,我要以他们作为反面教材,认真进行反思,从点滴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过好金钱关、权利关、人情关、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
《天问》读后感(精选多篇)
《天问》读后感(精选多篇)教育天问邓敏支教回来已经有些日子了,洗去了那几日的热血憎恶,多了些冷眼相视的理性,留在脑海里的记忆正如鸡儿啄米般仅留下了些无法“食”下的硬石,好似从来就有又好似从来就无一般久久萦绕与思绪中。
“你们可不可以不要走啊?可以多留些日子吗?”现在回想起来学生们的希望既是一种可怜令人心痛,再也没有开始那股天使般的梦幻般的自豪感,透过几句话,可以让我很容易的想象到在孩子们心中那短暂的快乐要消逝的迷茫与无奈。
“你们要走的前一晚是我入学这么久以来最开心的一天”潘泽源这样说,不知为何,他的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我??时光荏苒,还好,我终究是先走过这一步了,那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气氛,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想,对我,对他,肯定是不一样的吧,只是我记得大家唱了很多不着谱的歌,但这些都无所谓,如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不也唱了几首歌吗?回味起来,的的确确是甜蜜蜜的,这一晚,大家都很高兴,快乐。
好似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过。
这位潘泽源同学大概是我,王谦和丁佳丽所分的班级中成绩最好的一位吧,人又帅,很好学,自然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时无论我们听什么课都能发现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而他也让老师分外满意,之后自然是得到老师和蔼的笑容,他是最有希望考入东北师大附中,同学和老师都这么说,我们很高兴,总觉得和他有一种亲切感,热衷与他聊天,而他也乐于告诉我们他的故事,几次我们去他单住的十二人寝室时,他的平静或者说是冷淡——也许这个词用的不太确切,让我们很吃惊——莫非他已经习惯。
另外我还想提一句的是,二班的一位成绩也相当好的同学也和他好像有相同的习惯,也是极其平静,我不敢猜测这平静下面蕴含着什么?因为这似乎很熟悉,然而我们去其他的寝室总会被包围问三问四的,好不热闹,即使很陌生,但是真正为自己是一个大学生而自豪。
与此相反,王成明这个同学也照样让我不能忘怀,与潘泽源相比,他的成绩很差,但是他的率真和朴实也的确让人不得不与他熟悉起来,第一次去教室里时,他坐在最后面,默默的不做声,但对于我来的主动,他是很高兴的,我们讨论了很多,包括各个方面,其实他是很健谈的,仅仅是班级最后面的时候才保持沉默,别人爱开他的玩笑,老师说他不爱回家,愿意呆在学校,放假也是晚去早到,莫非他这么喜欢学校还是什么的,或许他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吧,我不敢确定,因为在课堂上,我很少发现他被提问,仅有一次,我坐在他旁边听课时,他要我告诉老师的答案,结果老师又奇怪的点到了他,他也就十分兴奋的回答了,干脆利落,很多同学都回头投以一种目光,他很高兴,我笑着看着他,但是一会儿坐下就松散了脑袋,低低的压在了别人背后,要走的前一晚上,他很主动的要和我合影,并且要求我把相片寄给他,可是我总没有那种激情来好好对待这个事情,只是随便给了个答复,莫非我已经忘却了那种昔日有的感觉了,我弄不清楚。
《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精选文档
《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精选文档《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一位闪烁智慧之光的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史记》曰:“(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刘向的《新序?节士》亦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
”足见屈原才智过人,品行高洁,曾深得怀王信任。
但是屈原的特立独行,尤其是抗秦问题上的坚决,使秦国甚为惶恐,于是张仪使楚,重金贿赂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郑袖等人,合而谋之,向怀王进谗言诽谤诬陷。
就这样,屈原因怀王的不明之怒而流放于外,从此便离开了那庙堂之高的权力中心,来到江湖之远的汉水与沅湘一带,在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坎坷途上,不仅创作出了名震文坛的《离骚》,还创作出了享誉千载的《九歌》、《九章》与《天问》等作品,使其从一位“与王图议国事”的仕子,进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我们仰望夜空,看到那浩瀚的天宇,首先想起来的便是屈原《天问》中的句子。
《天问》可以说是界于《离骚》与《九歌》之间所崛起的另一座文学丰碑,是屈原哲学思想的最高体现。
在那长期流放的日子里,现实世界的艰辛坎坷,精神世界的忧愤迷惘,使他在无可奈何地等待与企盼中打发这虚度的年华,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国家日趋衰微而不能匡扶,佞臣当道而不能“清君侧”,朝廷昏聩而听不进良臣诤言,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孤独愁苦之中,只好转而向天发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①《天问》不仅表现了屈原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极大关怀。
屈原-楚辞《天问》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
屈原-楚辞《天问》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屈原-楚辞《天问》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导语】:《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
《天问》词句注释
《天问》词句注释1.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一句啊,就是在问远古开始的时候,是谁把这些事儿传下来的呢?就好比你听到一个古老的传说,你肯定会好奇,最开始是谁讲这个故事的呀?比如我们听到后羿射日的传说,就会想,在很久很久以前,是谁最先说起后羿这么厉害,能射下太阳的呢?2.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上下都还没有形状的时候,要怎么去考察它呢?这就像你要去了解一个完全没见过的东西,它都还没个样子,你怎么去探究它呢?拿一个新发现的星球来说,在还没搞清楚它的结构和组成之前,就像这种上下未形的状态,科学家们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研究呢。
3.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昏昏暗暗、模模糊糊的,谁能把它弄清楚呢?这就像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森林里,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你根本看不清楚路,也不知道周围有什么,谁能知道这个森林到底有多大,里面都有些啥呢?就像我们探索宇宙中的暗物质,那也是冥昭瞢暗的状态,谁能真正搞明白它呢?4.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大气弥漫的那种状态,怎么去识别它呢?就像你看到一团烟雾,它到处飘着,你要怎么分辨出这团烟雾里都有啥呢?就像在化学实验中,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烟雾状的东西,那也是冯翼惟象的感觉,科学家得想办法去识别这些物质啊。
5.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有时候明亮,有时候黑暗,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像白天和黑夜交替,你肯定会好奇,为啥会这样呢?就像在极地地区,有极昼和极夜,那明明暗暗的变化特别明显,人们就会想,这到底是啥原因造成的呢?6.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阴阳三者结合,哪个是根本,哪个是变化出来的呢?这就好比做饭,食材、调料和火候结合起来才能做出一道菜,那哪个是最基础的,哪个是因为其他因素而产生变化的呢?就像中医里讲阴阳平衡,身体里的阴阳三合,也得搞清楚何本何化才能治病呢。
7.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天有九重,是谁营造测量的呢?这就像你看到一座特别宏伟的建筑,有好多层,你就会想,是谁设计建造的呢?就像埃及的金字塔,那么复杂的结构,大家都会好奇是谁规划建造的,这天有九重也是一样的神秘啊。
读《天问》有感
读《天问》有感读《天问》有感1《天问论笺》是著名文学史家林庚先生对《天问》做的详实注解,它突破了一般古笺释的格局,融序,笺,释,译,论为一体。
各个部分自成伍而又浑然一体,期间类容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完全是一部独具一格而又集大成的古籍研究专着。
《天问》乃是古代传说的一部兴亡史诗。
主要提及王朝的建立,衰败。
以高度简练的问话体形式描述一兴,一亡朝代更替,无不在感叹历史变迁,无不在叹息楚国历史的多舛。
诗中内容主要包括从天地万物到夏商周兴亡再到秦,楚的兴衰演变。
有学者认为《天问》自身没有次序。
但是,林先生认为《天问》是有顺序的。
从整体着眼,首先《天问》的一百八十句中明显地是分为两大段落。
自“遂古之初谁传道”至“羿焉?日乌焉解羽”这五十六句是问天地,也就是有关大自然形成的传说;自“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何诫上自手中名弥章”这一百三十二句是问人事的,也就是问有关人间盛衰兴亡的历史传说。
这两大段的基本轮廓是分明的;先是问天地的开辟,次问人事的兴亡,乃是完全乎自然顺序,这首先就提供了一个无可置辩的顺序。
林庚先生认为造成零乱的原因:一是发生了错笺,就会使顺序零乱;二出现错字,字错了使原来的诗句不可理解或被误解,这也会造成上下文之间失去应有的连续性,而使人感到顺序零乱;三所涉及的故事传说已失传。
还有学者对诗的中心主题提出质疑。
这样一部长篇巨制有没有中心主题呢?林先生也对此作出进一步回答。
《天问》的兴亡史是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的,这三代历史的发问占了整整一百句,超过全诗一半以上的篇幅,它的兴亡感也就是全诗主题的焦点。
此外还有关吴,楚,秦等五霸诸侯们的发问,事实上莫非历史上治乱兴亡的'大事,这也更好的说明《天问》是一部历史兴亡史诗。
也正如作品中说的那样“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天道问之”历史的兴亡。
屈原想从历史中寻求历史兴亡答案的苦心孤诣,真可谓“悲其志”。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
天问读后感范文
天问读后感《天问》是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领域的一部佳作,也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通过阅读《天问》,我体会到了科幻小说的魅力,对未来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我们未曾谱写的未来时代,得益于作者扎实的科学知识,整个故事的设定都显得异常科学合理。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韦兰的女性,为了实现她的梦想,不断追寻着太空科技的发展,奋力向着星空迈进的故事。
她带领一个由中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等国家组成的航天队伍,历经千辛万苦,在外太空探索星落星云的时候,却遇到了神秘的外星人,与外星人进行了生死搏斗。
虽然最终战胜了外星人,不过在战斗中遭受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场战斗,为韦兰和她的航天队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工作价值感。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未来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新的感悟。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描绘未来的世界和人类的进步。
与这之前我所接触到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天问》这样的科幻小说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不懈追求未来的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此外,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人类前进的力量。
韦兰作为一名女性,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太空飞船,不仅令人敬佩,也让我感到了女性在科技领域中与男性一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摆脱性别二元化的观念,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在读完《天问》之后,我收获了不少的思考和感悟。
作为一本高科技元素极强的科幻小说作品,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小说,更是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可能性,鼓励我们勇往直前,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
《天问》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作品,读后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这部作品以屈原的《天问》为灵感,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然、社会和历史等问题。
在黑暗中,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和灵动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追问。
在自然部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大胆的想象,将自然界的神秘和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不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尊重自然。
而在社会与历史部分,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悲凉。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人类文明的反思,让我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总的来说,《天问》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社会和历史等问题,并引导我们对于人类命运和未来进行更深的思考。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感到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对于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责任感。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
谈起伟大的爱国的诗人屈原,我们就很容易想到他写的长篇巨作《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今天我要说的是他的另一篇奇作《天问》。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提出了信息传输问题:没有人类的时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传输的呢?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提出了认识论的问题:人的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符号体系上的思维,而符号只能描述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难以描述无形的事物,而这正是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的一个重大障碍。
《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
诗篇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他的这种向天发问的气魄与豪情谁人能与之媲美?。
读《天问》笔记
读《天问》笔记《天问》很难懂。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就说过:《天问》其文义不次,又多奇怪之事。
历代文人对《天问》多有研究,如唐代柳宗元、宋代朱熹、明代王世贞、清代屈复,近代王国维、闻一多、郭沫若,以及当代游国恩、郭世谦等学者都有专著。
大多数学者认为《天问》是屈原的作品,而其文义不次的原因在于错简,又多奇怪之事则因年代古远,传说离奇,典籍亡失,难以稽考。
我读《天问》,谈不上研究。
只在细读之后,颇有些异样的感受。
一、《天问》的史学价值在于它接近上古史真相中国的文史向来就分正统和非正统的两大类。
正统的文史必须遵循孔子的儒学,包括先秦的子学、两汉的经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和清代的实学。
儒学虽经多次蜕变,却是一脉相承,始终是中国文史的主流,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直到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学虽仍有传承者,却终于靠边站了。
郭世谦先生在《屈原天问今译考辨》一书中称赞《天问》是一部中国上古通史大纲。
我以为,郭先生一定知道中国二千多年的史学乃是儒家一统天下这个事实,能出此离经叛逆之言,实在有胆有识。
它问及女娲却没有问到伏羲;它没有问到炎、黄二帝的“奇功伟绩”;它问及尧、舜私事却不问禅让天下的盛事;它问及大禹治水,却质疑他的婚姻;它问周史是一片质疑而不问分封天下和周公制礼;它也没有问及《周易》及五行八卦;等等。
在《天问》中,问及三代史时牵涉到许多氏族的纷争,我粗粗统计了一下,牵连到的氏族就有涂山氏、有虞氏、有穷氏、河伯氏、伯明氏、雒嫔氏、封氏、斟观氏、斟寻氏、有过氏、纯狐氏、有鬲氏、有易氏、有扈氏、有狄氏、有施氏、有戎氏、蜂蛾氏、有莘氏、孤竹氏、有邰氏、彭铿氏、中央氏等等几十个氏族。
这从侧面反映了或说佐证了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从五帝时代、尧舜时代、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都处于一个氏族林立、诸侯纷争的乱局。
据古籍记载,在夏禹时有诸侯万国,在商汤时有三千余国,到周成王时尚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
天问——精选推荐
天问天问1 ⽔上的光呵 ⼀条接⼀条,何以 都没⼊了暮⾊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盏接⼀盏,何以 都没⼊了夜⾊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颗接⼀颗,何以 都没⼊了曙⾊了呢? 我们的⽣命呵 ⼀天接⼀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当我⾛时呵 把我接⾛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呢? 是暮⾊吗昏昏? 是夜⾊吗沉沉? 是曙⾊吗耿耿?天问2 《天问》问的是什么?是永恒的⽣死问题。
⾯对死亡,科学家探求对策,哲学家追问意义,宗教寻求安慰。
但是,不能不承认,探求是徒劳的,追问是⽆解的。
宗教的安慰也难免虚妄。
但是,⼈⽣并⾮⼀个⾃然流向结果的过程,结果关乎过程的意义,就不可能不追问结果。
因⽽,当⼈的思索⾯对死亡时,其实也是在⾯对⼈⽣。
余光中先⽣的追问⾃然是⽆解的追问。
明知⽆解⽽依然追问,体现了⼈类知性的局限却更透露着⼈类思考探求的执著。
须知,正是这种知其⽆解⽽求之的精神,产⽣了多少有意义的.⼈⽣哲学。
余光中先⽣是诗⼈,当然⽤诗的⽅式去思考,去表达,于是,⽣命与死亡便都具有了诗的意味。
在诗中,他把⼈⽣⽐作了霞光、灯光和星光,把死⽐作了暮⾊、夜⾊和曙⾊。
⽣与死不再作为⼀种对⽴,⽽成为⼀种融合。
既是融合,就没有突然之感,⽽是⼀个⾃然⽽然的过程。
你看作者⽤的两个动词“没⼊”与“归于”,多么宁静,多么浑然⼀体。
那么,⽣就追求霞的绚丽、灯的温情、星的璀璨吧,⼀旦激情燃尽,美丽耗竭,暮⾊与夜⾊便是最好的休憩。
尤其当曙⾊已印上天边,那⼀颗颗隐去的⼩星星⼜有什么遗憾与怨恨呢?我们会感觉到,那种融化并⾮消失,那只是⽣命的另⼀种形式,⽽且是我们需要的形式。
全诗意境浑然,霞光、灯光与星光从⾊彩、温度、亮度上带给⼈丰富的感受渠道。
诗中既没有眩⽬的明亮也没有绝望的⿊暗,⼀切都笼在⼀层朦胧的光线中,与那思考的氛围、略带迷惘的探询⼼情构成了⼀种完美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问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
《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
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
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
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
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
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
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屈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你的爱国情怀我们将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