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精华】

合集下载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简介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的感觉,伴有头晕、不稳定感或摇晃感。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来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1. 食疗调理食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各种疾病。

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适当的食疗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气血运行。

一些适宜的食物包括:•陈皮:陈皮有理气、消食的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眩晕症状。

•香蕉:香蕉富含维生素B6和钾,可以帮助调理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眩晕感。

•醋:适量的醋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2. 中草药调剂中草药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眩晕患者,中草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缓解经络阻滞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当归:当归有活血调经的作用,适用于眩晕症状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患者。

•仙鹤草:仙鹤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眩晕症状伴有口舌生疮的患者。

•丹参:丹参可以活血化瘀,适用于眩晕症状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患者。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脏腑功能。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可以缓解头晕和眩晕症状。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骨两侧,可以缓解头晕和颈椎不适引起的眩晕。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3指宽的地方,可以缓解眩晕伴有胃脘不适的症状。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理气血运行。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气功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连贯的运动,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平衡感,缓解眩晕症状。

•气功腹式呼吸:坐于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吐气,重复数次,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5. 心理调控中医强调身心的统一,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心理调控方法:•放松练习: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放松练习来减少焦虑和紧张。

眩晕中医护理措施

眩晕中医护理措施

眩晕中医护理措施
简介
眩晕是指人在没有任何旋转或运动的情况下感到头晕或世界在旋转的错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不足、津液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措施,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护理措施
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眩晕患者应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和过量咖啡因。

适量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增加营养和调理身体。

2. 心理调适:眩晕症状往往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中医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心理抵抗力。

3. 中药调理:中医药对眩晕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护士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中药,如天麻、白芍、川芎等,用于调理气血、安神止晕。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对眩晕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整气血循环,缓解眩晕不适感。

5. 良好生活惯:中医强调良好的生活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眩晕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暴露在电子屏幕前。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活力。

注意事项
- 中医护理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如出现眩晕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以获得更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一些眩晕中医护理的常见措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眩晕症 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症 中医护理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健 康 指 导
饮 食 指 导
痰瘀互结证: 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素 体肥胖者适当 控制饮食,高 血压患者饮食 不宜过饱,急 性发作呕吐剧 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 给予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 如荷叶粥等。
健 康 指 导
饮 食 指 导
肝火亢盛证:饮食以清淡为主,宜食山 楂、淡菜、紫菜、芹菜等,禁食辛辣、 油腻及过咸之品。
5.
6.
7.

常 见 症 状

证 候 施 护
1 .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 数及伴随症状。
2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 .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 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 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 .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 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生 活 起 居
4. 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如实 做好记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健 康 指 导
指导患者
生 活 起 居
健 康 指 导
戒烟限酒
高维 生素 清淡 高钙
饮 食 指 导
低盐
低脂 肪 低胆 固醇
健 康 指 导
饮 食 指 导
肾气亏虚证:饮食宜富营养, 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 煎炸炙烤及辛辣烟酒。 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 加适当蜂蜜调服。
2. 3.

4.

证 候 施 护
常 见 症 状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 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 心、交感等穴位。 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 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 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 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 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2.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眩晕发作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体征检查: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面色等生命体征变化。
4.心理评估: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了解其恐惧、焦虑等情绪。
5.生活习惯:了解患者饮食、睡眠、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
三、护理措施
1.辨证施护:
(1)肝阳上亢型: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刺激;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
4.自我监测:教会患者监测自身症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1.通过定期评估患者的眩晕症状,监测护理效果。
2.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饮食、睡眠、心理状态等方面。
3.收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指导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六、注意事项
1.护理人员需具备专业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
第2篇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引言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特点是发作性、反复性及症状多样性。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通过精心制定的护理方案,旨在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下为针对眩晕病制定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护理评估
1.病史收集:详细记录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及个人生活习惯。
2.症状观察:监测眩晕发作的频次、强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第1篇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因复杂,涉及多个学科。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结合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方案旨在规范中医护理流程,为眩晕病患者提供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二、护理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因、病程、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等。

眩晕中医护理指南

眩晕中医护理指南

眩晕中医护理指南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给人带来头晕、眼花、恶心、晕倒等不适感。

中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处理眩晕问题。

下面是一些中医护理指南,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并促进康复。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眩晕的类型和病因。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顶后眩晕、脊颈型眩晕、内耳病性眩晕等。

中医会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药在眩晕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中药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四逆汤等能够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起到缓解眩晕症状的作用。

中医会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食疗调理食疗在眩晕的护理中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调理脾胃功能,从而改善眩晕症状。

一些适宜的食物如山药、陈皮、枸杞等具有养阴清热、调理气血的作用。

穴位按摩中医经络理论指出,人体有许多穴位与眩晕症状相关联。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通,调节气血的运行,缓解眩晕不适。

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足三里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中医护理指南,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决定。

请在接受治疗前咨询专业中医医生。

以上是眩晕中医护理指南的简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进一步疑问或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眩晕病患者,护理措施应有所侧重。例如, 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应注重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 于气血亏虚型患者,应注重饮食调养、增加营养摄入;对于 肾精不足型患者,应注重休息、节制房事。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原则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地理环境、季节时令 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在护理眩晕病患者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 、体质等因素,以及居住地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
根据眩晕病的证型,选择合适 的拔罐方式。常用的拔罐方式 包括火罐、水罐、抽气罐等。
患者取舒适体位,医师选取一 定部位或穴位进行拔罐,注意 罐口应平整、无破损,然后按 照规范进行拔罐操作。每次拔 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 10-15分钟内。
拔罐后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 受寒。同时,孕妇、年老体弱 及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应在医 生指导下进行拔罐护理。
04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 阅读等,以缓解压力和疲劳。
加强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 勇气。
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其病情和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0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针灸护理
选取穴位
根据眩晕病的症状和病因,选取合适的穴位 进行针灸。常见的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内 关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眩晕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肝 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 中阻等。
病理机制
眩晕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与肝、脾、肾 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导致气血阴阳 失调,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等症状,结合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因素,进 行综合诊断。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简介眩晕是指感觉周围环境或者自身在旋转或摇晃。

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颈椎病、中风等。

中医通过扶正祛邪的原则来治疗眩晕,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1. 调理气血气血的调理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关键。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术、柴胡、黄芪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增强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的症状。

2. 刺激穴位中医注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

对于眩晕患者,可以通过按摩或针灸来刺激一些特定的穴位。

例如,可以按摩风池穴,位于两侧颈椎大椎突下,有助于舒缓眩晕的症状。

另外,悬髎穴、足三里穴等也是治疗眩晕常用的穴位。

3.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身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眩晕患者来说,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咖啡等。

同时,多食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可以帮助促进身体的康复。

4. 整体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调理的重要性。

眩晕患者可以通过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例如,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眩晕。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眩晕的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方案的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看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因为每个人的病因和症状可能都不完全相同。

2.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应该先找专业的中医进行诊断,以确定病因和辨证施治。

3.在进行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长期规律治疗,不要急于求成,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4.如果中医治疗没有显著效果,或者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结论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刺激穴位、饮食调理和整体调理来治疗眩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眩晕中医护理方案的治疗时,患者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及时就医等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体系,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其摆脱眩晕的困扰。

中医科眩晕护理计划

中医科眩晕护理计划

中医科眩晕护理计划工作目标1.建立眩晕症状的评估体系针对眩晕患者,建立一套全面的评估体系,包括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便于后续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评估体系需符合我国医疗标准和实践经验,确保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2.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依据评估结果,为眩晕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注重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康复。

3.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通过持续改进护理流程和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提升眩晕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同时,注重患者教育和健康宣传,增强患者自我管理和保健能力。

工作任务1.开展眩晕患者的评估工作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并掌握眩晕症状评估的方法和技巧,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更新评估结果,以便于调整护理方案。

2.编写眩晕护理手册结合我国医疗实践和眩晕患者的特点,编写一本眩晕护理手册。

手册内容需涵盖眩晕的病因、症状、评估、护理、治疗等方面,为护理人员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南。

3.组织护理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眩晕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护理技能和综合素质。

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眩晕的护理要点和技巧,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内容仅作为参考,具体内容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任务措施1.建立眩晕症状数据库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眩晕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眩晕症状数据库。

数据库应包含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表现、治疗方案及疗效等信息,以便于分析和总结眩晕的发病规律和治疗经验。

2.推广眩晕护理知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如开展讲座、发布科普文章等方式,广泛推广眩晕护理知识。

让更多的人了解眩晕的成因、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3.实施眩晕护理质量控制定期对眩晕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通过制定严格的护理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确保眩晕患者的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风险预测1.患者评估不准确的风险在眩晕患者的评估过程中,可能由于评估方法不准确或评估人员的主观因素,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有摔倒感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气机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眩晕患者,中医提出了一系列护理方案,旨在调理身体、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1. 中医辨证施护中医的治疗理念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护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证,可以将眩晕分为虚证型和实证型,具体如下:1.1 虚证型虚证型眩晕多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等有关。

护理方案如下:•调理饮食:饮食应以易消化、易吸收、容易入口的食物为主,常食用补气益血的食物,如山药、红花、莲子等。

•加强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睡眠质量要好。

•精神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1.2 实证型实证型眩晕常与肝阳上亢、痰火郁结等有关。

护理方案如下:•饮食调理:禁食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多食用清淡、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忌辟因多源:避免长时间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

•调节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中医按摩:可进行头部按摩,例如太阳穴按压、风池穴按摩等,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2. 中药调理2.1 补气血药物常用于虚证型眩晕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等。

具体用法如下:•黄芪:常用于气虚血亏的情况,可煎服或制成糖浆。

•当归:常用于血虚的情况,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服。

2.2 祛痰或解郁药物常用于实证型眩晕的中药有佩兰、半夏、枳实等。

具体用法如下:•佩兰:常用于痰火郁结的情况,可煎服或制成丸剂。

•半夏:常用于痰湿郁结的情况,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服。

3. 艾灸疗法中医认为,艾灸能温经通络、理气活血、调和阴阳,对眩晕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方法如下:•穴位选择:可选择风池、百会、耳尖等穴位进行艾灸。

•艾灸频率:每日艾灸1-2次,每次约15-30分钟,连续使用1-2周为一个疗程。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摘要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

为了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中医学提供了多种方法来缓解眩晕病。

本文以中医护理方案为基础,对眩晕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中医护理建议。

1. 眩晕病的病因和症状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头昏等感觉,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眩晕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阳虚型、阴虚型、湿热型、痰湿型等。

每种类型的眩晕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症状。

2.中医护理方案中医认为,眩晕病不仅是身体的问题,也与人的精神状况、生活习惯有关。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注重综合治疗,包括调理身体、舒缓情绪和改善生活习惯。

2.1 调理身体中医护理方案强调平衡人体的阴阳,调理脏腑功能。

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根据眩晕病的类型,中医建议患者调整饮食,适当选择温补性食物,如鲫鱼、山药、红枣等,同时忌辛辣、油腻之物。

•经络调理:中医推拿、艾灸等疗法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病。

•中药调理:中医草药有很好的调理功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配制中药,如当归、白芍等。

2.2 舒缓情绪中医护理强调人体的情绪对眩晕病的影响。

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缓解疾病症状,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些舒缓情绪的方法:•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人体放松,缓解紧张情绪。

•轻音乐:柔和的音乐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提高精神状态。

•情绪释放:患者可以通过写日记、倾诉等方式将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减轻内心压力。

2.3 改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眩晕病的治疗和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改善生活习惯的建议:•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注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对眼睛和脑部有刺激作用,容易引发眩晕病。

•定期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血液循环。

3. 常见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提供多种治疗眩晕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眩晕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中医护理常规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一)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阳上扰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骞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叶.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五)情志护理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三、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6、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痰痛(外伤性除外),胫痰膝软和足跟痛,耳呜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胖苔豚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三)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渡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

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跣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 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遽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 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遽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

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7•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

&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心悸气短1. 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3. 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理安慰。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靜安神类药物。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位。

5. 遽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大陵、心俞、膻中、劳宫、照海等穴位。

(四)呕吐痰涎1. 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2. 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

3. 呕吐甚者,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在服药前口含鲜生姜片,或服少量姜汁。

4. 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5. 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如生姜枇杷叶粥或生姜陈皮饮,忌食生冷、肥甘、甜腻生痰之品。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 内服中药(1)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应间隔1〜2小时左右,肾气亏虚证中药宜温服,肝火亢盛证宜凉服。

(2)眩晕伴有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服,并采用少量频服。

(3)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的药物,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2. 注射给药(1)靜脉滴注扩血管药应遵医嘱调整滴速,并监测血压、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变化,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如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等应立即平卧。

(二)五音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音乐,如肝火亢盛者,可给予有商调式音乐,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如《江河水》、《汉宫秋月》等;如阴虚阳亢者,可给予羽调的音乐,其柔和清润的特点可有助滋阴潜阳的作用,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等。

(三)中药药枕:将夏枯草、菊花、草决明和晚蚕砂匀量装入布袋制成枕芯枕于头部, 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息风化痰之功效。

(四)特色技术1. 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2.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4.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廣指导(―)生活起居1. 病室保持安靜,舒适,空气新鲜,光线不宜过强。

2. 眩晕轻者可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

眩晕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晃动,切勿摇动床架,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动作宜缓慢,防止跌倒。

3. 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4•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如实做好记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5. 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二)饮食指导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2. 肾气亏虛证:饮食宜富营养,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煎炸炙烤及辛辣烟酒。

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加适当蜂蜜调服。

3. 痰瘀互结证: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

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

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

4. 肝火亢盛证:饮食以清淡为主,宜食山楂、淡菜、紫菜、芹菜等,禁食辛辣、油腻及过咸之品。

5. 阴虚阳亢证:饮食宜清淡和富于营养、低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萝卜、海带、雪梨等,忌食辛辣烟酒、动物内脏等。

可配合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情志调理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

2•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讲明情绪激动对疾病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情绪控制。

3. 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减少探视人群,给患者提供安靜的休养空间,鼓励患者听舒缓音乐,分散心烦焦虑感。

4. 多与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四)功能锻炼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选择舌操、降压操等进行功能锻炼,在眩晕缓解期,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进行功能锻炼(详见附件)。

五、护理难点患者服用降压药物依从性较差解决思路: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重视对眩晕患者的宣教,普及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知识。

2. 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降压治疗是长期的,而且是终身的,因为降压治疗只能控制血压, 但不能根治。

因此,让患者了解到规律服药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指导长期服用降压药者服从医师的安排,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 讲解药膳饮食及调摄护理方面的知识。

5. 建立眩晕病患者信息系统,对出院患者定期随访,增强患者对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肾气亏虚证口痰瘀互结证口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 其他:-V护理效果评价25-V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口改进意见:25附件1:降压操1. 预备动作: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自然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2•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3. 按摩百会穴: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4. 按揉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5. 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

6. 擦颈:用左手掌大鱼际擦抹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再换右手擦左颈,一次为一拍,共做32拍。

7. 揉曲池穴:按揉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换左手,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揉关宽胸: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先揉左手后揉右手,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32拍。

9. 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旋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10. 扩胸调气: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原。

附件2:舌操1. 第一节伸舌运动:舌向口外缓慢用力伸出。

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垂直肌和部分舌外肌功能。

八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4次。

2. 第二节卷舌运动:舌尖抵上犬齿龈,沿着硬腭用力向后卷舌。

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上纵肌和部分舌外肌功能。

八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4次。

3. 第三节顶腮运动:舌尖用力顶在左腮部,主要锻炼左侧舌内肌群及其舌横肌和颊部各肌群等。

复位后同法锻炼右侧各肌群。

四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8次。

4. 第四节咬舌运动:用上、下齿轻咬舌面,边咬边向外伸,同法缩回口内,咬一下发一声"da”。

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垂直肌,部分舌外肌和口轮匝肌等。

八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4次。

5. 第五节弹舌运动:舌尖抵至硬腭后快速在口内上下弹动。

主要缎炼舌内肌群中的舌上下纵肌部分舌外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