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下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2.教育科技的应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四、教育理念与方法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1.教育体制差异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3.教育评价差异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
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
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
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
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推进,全球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各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共享,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2.教育科技的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以下为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教育史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制度:由宗教和家庭传统掌握知识技能。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成为主流教育思想,推崇文化。
3.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封建大一统制度下,严格控制教育,以培养文臣武将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道教、佛教、儒家思想并存,学术涵盖广泛。
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传统,设立官办学校,科举制度成为主流。
6.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成为儒家教育的重点。
7. 科举制度:在唐宋元明清五代时期流行,选拔文武官员。
二、中国近代教育史1. 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为传统教育的体系带来改革和创新。
2. 辛亥革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接续和逐步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 1912年设立首都大学堂,标志着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开端。
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被重新组建。
5. 五年规划: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后面的教育规划),组建起教育新体系。
6. 教育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师资短缺、教育多元化等问题,开展了义务教育、高教改革、留学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
三、西方教育史1. 古代希腊教育:发展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教育,以哲学、文学、体育、音乐等为主。
2. 古罗马教育:依靠奴隶、特殊职业教师和家庭传统,强调掌握拉丁文和传统文艺。
3. 中世纪教育:在基督教影响下,有了维护天主教会利益的修道院学校和由城里富商等资助建立的大学。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视人文主义,推崇复兴精神,重新审视古典文化。
5. 启蒙运动时期教育:主张个性自由和普及教育。
6.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由于科学技术、工業化和国家教育的发展,教育体系得到了强化。
7. 现代教育:链接了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和技术革命,为培养全人类的公民和领袖提供了更好机会。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教育是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探讨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一直十分注重士人文化的传承,早在商周时期,书写文字就成为了一种教育方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文化也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
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最早的封建王朝。
据史书记载,周朝已有“上书戒背:下书责罪”的制度,这表明在古代中国,教育就已经确定下了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此后,先秦时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些学问从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财富、地位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教育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
比如,乘车受学是贵族子弟的专门学校,射箭是大夫和士兵的专业技能,而百家争鸣则成为了学士们的科举考试和主要资源。
自秦汉时期至元末,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了较为成熟的状态。
这期间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便是科举制,也就是文化考试。
这一制度带动了中国士人文学、语言、数学以及政治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
而在此之前,“诸子百家”的兴起颇有声势,这个时期许多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等提供了巨大帮助。
此后,中国教育逐步走向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二、西方教育发展西方教育的发展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公立学校的建立。
在中世纪之前,学校基本都是由宗教团体负责,对于其他领域的教育早已经没有了社会意义。
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公立学校得以开始自己的发展。
在此之后,欧洲虽经历了战争、工业化等复杂过程,但教育一直保持着初衷,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已经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文艺复兴运动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欧洲14世纪,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类本身,观察、探究人类本性,并将这些探究结果运用于社会发展中。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1.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国学。
3.孟子认为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
4.原为养马、习武场所,后成为夏代发展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的是校。
5.荀子的讲学活动主要是在稷下学宫,荀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大儒。
提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观点,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化性起伪、虚一而静、兼陈中衡、天地君亲师。
荀子的教师论。
(1)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教师视为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2)教师的作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
故教师与天、地、君、亲处于同等地位。
(3)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6.先秦私学中墨家教学内容主张包括科学技术知识。
对待传统文化,儒家的态度是述而不作。
7.八股取士起自明代。
8.中国私学产生于春秋中后期。
9.“文翁兴学”是在西汉。
10.现存最早的私学蒙养教材是急就篇,11.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太学。
12王守仁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
13.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近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14.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5.抗日根据地具体文教政策规定干部教育第一。
16民生本位教育实验的倡行者是邰爽秋。
17.以"察举制"为选士制度的朝代是汉代。
18.宋明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守仁。
19.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学事为主,并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
20.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
21.近代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陈鹤琴。
22.《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蔡元培。
23.最早提出划区实验农村教育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
[精华版]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类、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2、自然后果法: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3、雄辩术原理:是由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昆体良编写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思想家穆勒认为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4、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提出以下重要原则: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
它标榜以“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反对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论”。
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7、苏格拉底教学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基本分为三步骤: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所以它又被称为“产婆术”。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8、六三三制:是指壬戌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中小学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分段的根据,具体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制”。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一、古代中外教育的起源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注重哲学和体育的培养。
这些古代教育体系为中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中国,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教育运动。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动荡,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引进了近代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
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新文化运动到义务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完善。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访交流也日益普遍。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互相借鉴,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中外教育的一大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中国,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等。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电子教室、在线课程等。
六、教育国际化趋势教育国际化是中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中国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也鼓励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而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接受教育。
七、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将会发生更大的变革。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引领教育的发展。
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也将推动中外教育的融合和交流。
中外教育史重点知识归纳
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是中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作用: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③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④受教育对象扩大,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
⑤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⑥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中国近代的留学始于1872年,容宏倡行
4.教会学校:传教士在澳门首创“马礼逊学堂”
(二)清末新教育制度
1.1898年光绪帝(维新派)准设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2.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行。
4.学校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
5.对学生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及意义
1.兴起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官学衰弱,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出现。
2.私学的特点及意义
①私学是与官府分离的,它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的团体
②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
第一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在历
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涉及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教育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自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和儒学教育,再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度、儒家教育思想、近代的教育改革等也是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西方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对于欧
洲教育的影响,基督教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变革,启蒙运动的教育理念等。
西方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代的哲学家学院到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再到近代的普及教育和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对于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外教育史知识点的整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
演变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各国教育的优秀成果,为建设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史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不仅是对教育发展的珍贵遗产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未来的有益探索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深化对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和探讨,为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外教育简史下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简史下知识点整理
1.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导,注重道德修养和经典
学习。
古希腊罗马教育注重人文教育和体育锻炼。
2.中世纪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由教堂控制,主要是修道院学校和大学。
中国宋代的官学实行程试科举制度。
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强调个体
发展和人的全面教育。
中国明清时期的私塾教育注重实用技能和科举功利。
4.近代教育:19世纪以后,中国传入西方教育,并发展出了基督教
教育、国学教育和新式学堂等。
5.近代中外教育比较:近代中国教育受到外来影响,逐渐接受现代教
育观念和方法。
西方教育强调科学理性和实用能力。
6.20世纪中叶的教育:中国1950年代实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推行了
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
7.中西教育交流:中国开放后,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8.现代教育发展:中国教育不断深化,追求素质教育,强调创新能力
和综合素质。
9.国际教育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教
育交流和学术合作。
10.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与教育相
结合,推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外教育简史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1. 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制度主要以师徒制为主,例如中国的儒家教育、古代希腊的师范制度等。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2. 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其教育理念强调信仰和教育的统一。
基督教教育重视灵魂的救赎,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改革强调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该时期兴起了新航海时代,探索精神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4.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大众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兴起。
5. 美国公立教育:美国于19世纪中叶开始推行公立教育,即政府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美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也为美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6.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如洋务运动时引进的近代大学制度,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教育领域推动的改革。
7. 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逐渐国际化。
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事业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8. 新时代的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电子教育、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模式。
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如上。
古代教育制度以师徒制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基督教教育强调信仰和教育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推崇人文主义思想,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
美国的公立教育为其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源于戊戌变法,逐渐引进西方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一、引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概述中外教育史上的主要发展和转折点,以展现教育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二、中国古代教育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教育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服务,以宗教仪式和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
- 出现了“学在官府”的现象,即教育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普及教育。
- 私塾和学宫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
3. 秦汉时期的官学体系- 秦朝实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
- 汉朝设立太学,推广儒家经典,形成官僚选拔制度。
三、中世纪欧洲教育1. 基督教修道院学校- 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宗教教育为核心。
- 修道院学校成为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
2.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12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所大学,如巴黎大学。
- 大学教育强调理性思考和学术自由。
四、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 普鲁士教育体系- 18世纪末,普鲁士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雏形,强调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 推行义务教育,注重实用知识和纪律训练。
2. 欧美教育改革- 19世纪,欧美国家纷纷建立公共教育体系,普及初等教育。
- 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等。
五、当代教育的全球化1. 信息技术的融入- 20世纪末至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方式。
- 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成为可能,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便捷。
2. 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 国际教育标准和评估体系逐渐形成,如IB(国际文凭组织)。
六、结论教育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从古代的宗教和贵族教育,到现代的普及和多元化教育,教育始终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了解中外教育简史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外教育简史的概览,涵盖了从古代到当代的主要教育发展。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原始社会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内容主要是:①社会公育是实施儿童的基本形式: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④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5、原始社会教育方法简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2.《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它是分年龄的教育。
3.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4.所谓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5.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6.我国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7.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总特点是:1.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宗法性;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初步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4.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8.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成为家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9.王应麟的《三字经》是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童蒙读物。
10.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外像内感”的胎教理论。
外像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11.《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12.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一、提倡尽早实施二、提倡威严有慈三、重视语言教育四、强调真才实学五、重视风化陶染13.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慈结合14.朱熹强调“眼前事”,养成习惯。
编写了《童蒙须知》与《小学》在教育工作中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15.王守仁,自然教育论提出者,自然教育比卢梭早200年传统教育思想:一、对传统儿童教育观的批判二、在教育理念上,提倡顺应“童子之情”三、在教育内容上,提倡“歌诗”“习礼”和“读书”的全面教育四、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诱”“导”“飒”的教学方法16.《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为学前教育专门制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尧舜禹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初期。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子女,让他们学习礼仪、文化和技艺。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存在着一种以传授礼仪和礼节为主要内容的定制教育,称为师保教育。
在商代,商朝国王和贵族阶层都设有专门的学校,培养贵族后代学习文化知识和传统礼仪,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第一批学校。
而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文字教育,开始编写文字教材,对写作和阅读进行系统的教学。
随着周代的到来,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周代完善了古代的国家教育制度,实行了农育政策,推广了农田水利和农桑科技,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了统一的教育政策,实行儒家教育思想,推广了儒家经典,加强了学校教育和师范培训。
汉代刘向编写了《新序》、《说苑》和《列女传》等书籍,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教育达到了巅峰。
唐代实行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政府教育,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中国古代教育达到了辉煌时期。
在宋代,出现了开元盛世,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修了很多学校。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教育经历了很多变革。
在明代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提出“天下大学士”政策,兴办了很多国立学校和研究院。
清朝开始推行《康熙字典》,修订《正字法》,提出“四书五经”教育政策,将儒家经典纳入教学内容,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外古代教育简史国外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等文明古国。
古埃及的教育以神学教育为主,培养神职人员和行政官员。
古巴比伦和古印度也有发达的教育制度,在宗教、神学和文字方面也非常发达。
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代表。
古希腊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数学、音乐、戏剧和哲学等。
古罗马的教育以培养公民素质和行政管理人才为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中外教育史笔记
中外教育史笔记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第一章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如何起源?P1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一)神话起源说1.代表人物:最古老,宗教,我国古代。
2.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根本错误,非科学。
(二)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
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观点:教育为生物学现象,教育过程为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3.评价: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禄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1.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其职能是传递劳动中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杨贤江。
(五)其他起源说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P2(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二)教育内容:1.生存技能的教育2.生产劳动的教育3.原始宗教与教育:图腾4.艺术与教育(三)教育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
精心整理中外教育简史1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拥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件是——《学记》3()被公认为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第一提议有教无类思想——孔子4()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流传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师5东汉时期,()是一种特地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辈特地学校的发展供应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特地学校。
——鸿都门学6()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7()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商议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近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墨家8明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特地形式。
——八股文9隋朝设置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成立特地管理教育的机构。
——国子寺10()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特地论述教育 .授课识题的论着。
——《学记》11《大学》中的()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低等几个组成部分。
——“八条目”12西晋除连续创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别的成立一所教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
——国子学13()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14()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责备儒家的思想家——墨子1智者学派的“三艺”教育有(),它和柏拉图提出的“四艺”教育成为西方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2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为()《论语》《春秋》《大学》《诗经》3我国选士制度大体经历()几个阶段。
西周“乡举里选”、汉代“察举”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度、隋唐科举制度4明清时期私学蒙养教材流行最广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5以下教育名句出自《学记》的有()授课相长、不陵节而施、相观而善1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满的家庭教科书是()。
——《颜氏家训》2民国初年的教育要旨是——五育并举3()重申培养合用人才,所以其内容亦重申“实学”:三事.六府.三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特点①各国教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主要面向贵族、奴隶主等社会上层子弟开放②教育内容涵盖社会现实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品格教育,既满足了各级官吏培养者③教育类型和教育机构多样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行,不同类型的学校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教育需要④教育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实施个别教学,主要采用诵读、讨论和讲授方法开展教学,盛行体罚⑤教师常由僧侣和官员等出任,社会上尊师重教之风盛行,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比较比较:代表了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斯巴达---义务教育的源头;雅典:和谐教育的开端。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政治家&商人)。
(3)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集体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6)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价值与意义:追求真理,认识自己(二)论教育目的:有政治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政治家(三)论美德与知识: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美德可教(美德由教育而来)(四)苏格拉底方法:对话、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哲学王)(二)论教育任务:学习即回忆;灵魂转向,追求善的理念(三)学校教育阶段:学前-普通-智慧-理性。
(“寓学习于游戏”)另:取消家庭教育、实行儿童公育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论城邦的教育职责:培养有道德和文化的公民(二)论灵魂与教育:身体-情感-理性(柏拉图:肉体是灵魂的监狱)(三)论年龄教育分期与教育阶段(灵魂发展的先后次序):植物的灵魂,身体教育;动物灵魂,情感和道德教育;理性灵魂,智育。
倡早教(含胎教),学前以游戏为主;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阿卡德米-大学;女性教育西塞罗论优秀雄辩家的素质良好的天赋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语言艺术高尚的道德品质(雄辩即德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2)教育内容:道德、知识、雄辩技巧(3)其它: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分班授课;因材施教;反对体罚骑士教育背景:采邑制、十字军东征性质:家庭教育;效忠封建领域的忠勇武士内容: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它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骠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骑士教育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
7岁前,其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尊重长上的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
7岁后,封建主之家按等级把儿子,一般为次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
同时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一直到14、15岁。
这一阶段又称礼仪教育阶段。
(3)侍从教育阶段。
从14、15岁开始,21岁时结束,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同时,侍从还要侍奉领主和主妇。
该阶段结束后举行授职典礼,授以骑士称号。
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意义P2641.人本主义(儿童天性)2.古典主义(古典作品)3.世俗性4.宗教性(反教会不反宗教)5.贵族性公学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洪堡的大学理念/大学改革P282(再整理)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教育改革(初等教育弱化神学强化自然科学;重视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原则)新式大学重视学术研究和教学,倡导教学自由和科学研究,在教学科目和方法上有重大发展。
但学术研究还没有成为大学的基础,仅仅是一种附属功能。
洪堡大学→柏林大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教育P2911.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1871,文部省)2.初等教育得以普及(1907,97.3%)3.中等教育得以发展(实业教育&基础教育;寻常中学&高等中学)4.新式大学得以创办(东京大学等)另:1890,《教育敕语》,忠君爱国,富国强兵;国家主义、军国主义。
(日本近代教育总纲领)泛智论P295(自己整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教育的内容:周全教育(“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萃的总和”“百科全书式”)→智力、道德、宗教教育的对象:人人都应接受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P2981.核心:回归自然(消极),培养“自然人”→ ①在自然中;②遵循自然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人(独立、平等、自由和自食其力)3.自然教育的内容:①自然的教育;②人的教育;③事物的教育。
4.自然教育的实施①婴儿(0-2):身体养护、锻炼②儿童(2-12):感官训练,继续发展身体;反对智育和德育;自然后果法;反对读书③少年(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在实际活动中自觉学习④青春期(15-20):回到城市,进行道德教育;自爱-他爱-博爱;宗教和道德教育论教育心理学化P302(教育要建立在心理活动和房展的规律上)1.教育目的心理学化;2.教育内容的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儿童主体性培养)教学阶段论+三中心P308赫尔巴特教学阶段,三中心是什么赫尔巴特十分重视教学在人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道德的重要渠道。
结合其官能心理学中的多方面的兴趣和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
他认为,教学分为四个形式阶段:第一,明了。
心理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注意”。
在这种静止的专心状态下,学生能够看清楚各种事物。
教师则应运用提示的教学方式,将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混乱的事物分离出去,或将教材分解为不同的部分,使学生可以逐一进行理解。
在提示教材内容时,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或求助于实物和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第二,联想。
心理活动处于运动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期待”。
学生在上一阶段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将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融合,形成一般的观念。
教师则采用分析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进行自由的交谈,将儿童脑海中逐渐累积的教材知识分解为较细微的内容,逐步显示事物的特征。
分析教学是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第三,系统。
心理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探求”。
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前两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处于“探求”的心理状态。
教师则应采用综合教学,通过采用谈话指导、讲解概念和定义、要求学生课前复述、复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将获取的新旧观念进行更大范围的联合,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和经验。
第四,方法。
心理活动处于运动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行动”。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运动状态的“审思”中,不断练习,使模糊、混乱的观念重新纳入知识系统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教师则指导学生通过活动练习作业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这样不仅新旧观念得到了检验和巩固,还可以更好的吸收新知识。
杜威的教育思想P331(大简答)一、教育的本质(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1.学校要与社会生活和变革相联;2.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做中学(活动课程)(一)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主义)内在条件&外部条件;反对卢梭的自然生长观点。
既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也是民主主义社会的条件。
(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做中学)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二、教育的目的(一)生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身的目的。
”“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二)指向人的教育目的民主的教育&民主的社会人的素质:公民素养、思维方法、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三、课程与教材(一)传统课程的不足由前人间接经验构成,不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经验。
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的人类经验拆分成各种门类的学科,使儿童对世界认识的全面性。
社会精神匮乏,缺乏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联系(二)做中学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四、思维教学法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是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对解决疑难做出种种假设④确定哪个假设何以解决疑难⑤验证这个假设;五、道德教育新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合作精神在社会情境中进行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国防教育法》背景+内容背P353美国《国防教育法》简答背景内容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引起美国社会极大震惊,这表明美国在”官战”中正在输给苏联。
美国社会各界开始反思多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学收教育水平的低下,并强烈要求改革美国学校教育。
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件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该法令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教学。
加强实验室、视听室等硬件设施建设,更新教学内容,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师资水平。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为实现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各地区应建立专门领导机构,以培养更多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3)加强“天才教育”。
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升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培养拔尖人才。
(4)增拨教育经费。
增拨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增加学生贷款,加强“新三艺”教学,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促进天资优越学生的培养,增添现代教学设备,改善职业教育等。
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在20世纪20-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是一种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