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
精心整理中外教育简史1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3()被公认为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先提倡有教无类思想——孔子4()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师5东汉时期,()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6()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7()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8 9 1011” 1213141 23西周“4512345学堂6()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位大教育家,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7我国大学最早招收女生的是——北京大学8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的倡导。
——容闳9()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晏阳初10()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11()首先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中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瑗12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取代教育部制。
该制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
——大学院制13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直接创办的教育机构是()。
——湖南自修大学14有“汉代孔子”之称的(),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15()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严复16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诞生。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7________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即“乡村建设”理论。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2.教育科技的应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四、教育理念与方法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1.教育体制差异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3.教育评价差异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
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
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
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
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推进,全球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各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共享,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2.教育科技的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简述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重进行的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
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原始人类在机器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
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续并传授一代有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4、件数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为主。
(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做养老、储物之处。
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必要条件。
(2)教育的无阶级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教育手段6、试述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
○1人工取火及其教育。
○2生产工具的制造。
○3原始渔猎中得教育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教育。
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习惯、婚姻家庭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主要包括祭祀和巫术两个方面。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1、校:意原为“木囚”,后逐渐演变成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外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7相辅相成。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简答: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答: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考笔记⾃考资料科⽬: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1.2.“虞庠之学”2.1.校2.2.“六艺”3.1.⽂⼠3.2.五伦3.3.《⼤学》3.4.《学记》4.1.书同⽂4.2.⾏同伦4.3.颁挟书令4.4.黄⽼之学4.5.焚书坑儒4.6.⽞学4.7.汉代“太学”4.8.汉代“宫邸学”4.9.鸿都门学4.10.国⼦学4.11.国⼦监4.12.隋朝监属五学4.13.六学⼆馆4.14.学⽥制4.15.三舍法4.16.升斋积分4.17.社学5.1.三纲五常5.2.“必仁且智”5.3.《上仁宗皇帝⾔事书》5.4.《进学解》5.5.《三经新义》5.6.朱⼦读书法5.7.⽩⿅洞书院揭⽰5.8.⼋股⽂6.1.马礼逊学堂6.2.宁波⼥塾6.3.魏源6.4.洋务教育6.5.《劝学篇》6.6.中体西⽤6.7.癸卯学制6.8.严复6.9.梁启超6.10.维新教育7.1.《对于教育⽅针之意见7.2.壬⼦⼀癸卯学制7.3.⼤学院制7.4.国⽴幼稚师范学校7.5.庚款兴学7.6.留法勤⼯俭学7.7.国⽴中学7.8.抗⽇军政⼤学7.9.黄埔军校7.10.陈鹤琴1-1.智者1-2.“七艺”1-3.“苏格拉底法”1-4.“⼗⼆铜表法”1-5.亚⾥⼠多德1-6.柏拉图1-7.西塞罗1-8.昆体良2-1.教会学校2-2.修道院学校2-3.⼤教堂学校2-4.堂区学校2-5.宫廷学校2-6.骑⼠教育3-1.⽂艺复兴运动3-2.“快乐之家”3-3.伊拉斯谟3-4.《巨⼈传》3-5.蒙⽥3-6.马丁·路德3-7.加尔⽂3-8.耶稣会4-1.⽂法学校4-2.公学4-3.“学园”4-4.“星期⽇学校”4-5.“导⽣制”4-6.“新⼤学运动”4-7.《国家教育论》4-8.《费⾥教育法》4-9.巴西多4-10.柏林⼤学4-11.贺拉斯·曼4-12.《⽑雷尔·拨地法》4-13.昆西教学法4-14.福泽喻吉4-15.《学制令》5-1.《⼤教学论》5-2.泛智教育5-3.《教育漫话》5-4.“⽩板说”5-5.《爱弥尔》5-6.《林哈德和葛笃德》5-7.《普通教育学》5-8.《⼈的教育》5-9.“恩物”5-10.《教育论》6-1.现代教育制度6-2.现代学制6-3.现代教育⾏政体制6-4.教育系统6-5.综合中学6-6.双轨制7-1.“新学校”7-2.蒙台梭利。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重点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重点知识点1、《学记》来源于《礼记》一书。
2、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的观点的是荀子。
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4、古代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
6、由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学理论史称程朱理学。
7、朱子读书法六条目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8、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八股文。
9、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制。
10、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详细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11、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12、提出“产婆术”的古希腊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3、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14、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是《爱弥尔》15、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6、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17、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18、三大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黔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19、墨子:墨翟。
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约在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376年间。
基本上生活、活动在战国初年。
20、存天理、灭人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所说的“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所说的“人欲”,则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的心。
要实现道德教育“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自考中外教育简史常见名词六艺教育: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精华版]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类、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2、自然后果法: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3、雄辩术原理:是由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昆体良编写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思想家穆勒认为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4、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提出以下重要原则: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
它标榜以“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反对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论”。
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7、苏格拉底教学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基本分为三步骤: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所以它又被称为“产婆术”。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8、六三三制:是指壬戌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中小学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分段的根据,具体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制”。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汇总
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
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
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
李斯予以驳斥。
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一、古代中外教育的起源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注重哲学和体育的培养。
这些古代教育体系为中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中国,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教育运动。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动荡,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引进了近代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
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新文化运动到义务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完善。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访交流也日益普遍。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互相借鉴,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中外教育的一大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中国,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等。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电子教室、在线课程等。
六、教育国际化趋势教育国际化是中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中国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也鼓励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而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接受教育。
七、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将会发生更大的变革。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引领教育的发展。
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也将推动中外教育的融合和交流。
中外教育史重点知识归纳
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是中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作用: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③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④受教育对象扩大,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
⑤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⑥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中国近代的留学始于1872年,容宏倡行
4.教会学校:传教士在澳门首创“马礼逊学堂”
(二)清末新教育制度
1.1898年光绪帝(维新派)准设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2.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行。
4.学校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
5.对学生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及意义
1.兴起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官学衰弱,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出现。
2.私学的特点及意义
①私学是与官府分离的,它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的团体
②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
第一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笔记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的性质地位性质——是一门史实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专业课程地位——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居于专业理论课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教育发展史实、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理解教育发展理论情感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端正工作态度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方法——“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课程的教学模式课前——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搜集资料-撰写提纲课堂——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讨论-教师总结课后——下一课题—重复课前环节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基本内容生产劳动经验社会生活经验(2)教育的基本职能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3)教育的基本特征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问题2:学校是怎样产生的?(1)学校产生的条件专门的教师和学生文字的出现基本条件: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阶级(2)原始形态学校的雏形“成均”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庠”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古书记载“庠”为古代养老与教育之场所(成均、辟雍、庠序、瞽宗、泮宫等)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孔子孔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00464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单项选择题1.1.为原始教育的产生提供必要性的是(A)A.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B.语言的产生C.经济的发展D.生产工具的改进1.2.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化遗址是(B)A.云南元谋文化遗址B.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C.北京周口店文化遗址D.河姆渡文化遗址1.3.原始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是(C)A.木器B.铁器C.石器D.铜器1.4.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又扩大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是原始人类的(D)A.生活环境的变化B.经济方式的变化C.生产工具的变化D.居住环境的变化1.5.中国最早的家畜驯养业产生于(A)A.大约七八千年以前B.大约五六千年以前C.大约四五千年以前D.大约三四千年以前1.6.导致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是(C)A.血缘群婚的确立B.对偶婚的确立C.族外婚削的确D.族内婚制的确立1.7.五帝时代的学校中也叫“大学”的是(A)A.成均B.大房子C.上庠D.下庠1.8.庠这种教育机构产生于(C)A.黄帝时代B.炎帝时代C.虞舜时代D.商汤时代2.1.标志着中国告别原始时代的是(A)A.夏王朝的建.B.商代的建立C.西周的建.D.秦朝的建立2.2.最早出现在商代的新的学校形式是(C)A.“库”B.“序”C.“瞽宗”D.“成均”2.3.西周时期国学的主持者是(B)A.大司徒B.大司乐C.乡师D.乡大夫2.4.既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又具有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的是(B)A.乐B.礼C.书D.御2.5.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为(D)A.“上庠”B.“东序”C.“辟雍”D.“泮宫”2.6.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中心的是(A)A.乐与礼B.乐与御C.礼与书D.书和数2.7.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B)A.《说文解字》B.《史籀篇》C.《周易》D.《论语》2.8.中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是从(D)A.夏朝开B.商代开始C.西汉开始D.西周开始3.1.学术与庶人无缘的时期是(A)A.春秋以前B.三国时期C.春秋以后D.战国时期3.2.基本代替了东周王室的文化地位,与宋、鲁并列为三大文教中心的是(B)A.晋国B.楚国C.韩国D.卫国3.3.中国古代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是(A)A.孔子B.荀子C.墨子D.庄子3.4.学术下移是在(C)A.春秋前期B.战国中期C.春秋中、后期D.战国后期3.5.西周时充任领主管理、护卫职务的人员称作(B)A.文士B.武士C.处士D.贵族子弟3.6.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西周与工、商、农并称为(D)A.四老人B.四贤人C.四庶民D.四民3.7.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的人是(A)A.孔子B.老子C.庄子D.孟子3.8.以儒家正统自居,自称“得圣人之传”的是(C)A.孔子B.庄子C.孟子D.荀子3.9.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并且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的是(D)A.荀子B.庄子C.李斯D.韩非3.10.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B)A.庄子B.老子C.荀子D.李悝3.11.“教育”、“学校”这类概念最早出自(A)A.《孟子》B.《论语》C.《诗经》D.《中庸》3.12.出自儒家,反儒又最坚决、彻底的是(C)A.墨家B.道家C.法家D.阴阳家3.13.秦统一后,帮助秦朝铲除私学,结束“百家争鸣”局面的是(A)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3.14.以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主张“为政以德”的是(D)A.孟子B.庄子C.荀子D.孔子3.1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B)A.子路所说B.子夏所说C.子羔所说D.冉有所说3.16.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是(A)A.《书》,也叫《尚书》B.《论语》C.《诗经》D.《离骚》3.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B)A.《诗经》B.《论语》C.《尚书》D.《九歌》3.18.“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出自(A)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3.19.提出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是(A)A.墨子B.孔子C.老子D.荀子3.20.在中国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的是(C)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D.西晋国子学4.15.首创学田制的是(B)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4.16.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的是(D)A.董仲舒B.朱熹C.范仲淹D.王安石4.17.实行“升斋积分”法的是(B)A.明代B.元代C.宋代D.唐代4.18.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首创于(B)A.秦朝B.汉代C.明代D.宋朝4.19.中国历史上,官学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景象的是(A)A.东汉时期B.西汉时期C.东周时期D.西周时期4.20.虽然全国皆设庠序郡县之学,实际上却“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的是(C)A.唐朝B.宋朝C.隋朝D.元朝4.21.在中国历史上,地方官员只设州学和县学两级的是(D)A.南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4.22.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称作“小圣”的是(B)A.王羲之B.王献之C.王疑之D.颜之推4.23.相传为梁武帝所著的书是(A)A.《千字文》B.《三字经》C.《百家姓》D.《杂字》4.24.元代第一所官办书院的名称是(B)A.毛公书院B.太极书院C.谏议书院D.鲁斋书院4.25.书院教学的总方针称作(A)A.学规B.学绩C.考核制度D.考核理论4.26.汉代地位最高的选士科目是(A)A.“贤良方正科”B.“孝廉科”C.“童子科”D.“秀才科”4.27.在政治上推行“尊行汉法”的是(B)A.宋朝B.元朝C.清朝D.隋朝4.28.“太学”始建于(A)A.公元前124年B.公元4年C.公元178年D.公元78年5.1.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是(B)A.朱熹B.董仲舒C.孟子D.公孙弘5.2.汉代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提出者是(A)A。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一、引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概述中外教育史上的主要发展和转折点,以展现教育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二、中国古代教育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教育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服务,以宗教仪式和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
- 出现了“学在官府”的现象,即教育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普及教育。
- 私塾和学宫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
3. 秦汉时期的官学体系- 秦朝实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
- 汉朝设立太学,推广儒家经典,形成官僚选拔制度。
三、中世纪欧洲教育1. 基督教修道院学校- 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宗教教育为核心。
- 修道院学校成为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
2.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12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所大学,如巴黎大学。
- 大学教育强调理性思考和学术自由。
四、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 普鲁士教育体系- 18世纪末,普鲁士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雏形,强调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 推行义务教育,注重实用知识和纪律训练。
2. 欧美教育改革- 19世纪,欧美国家纷纷建立公共教育体系,普及初等教育。
- 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等。
五、当代教育的全球化1. 信息技术的融入- 20世纪末至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方式。
- 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成为可能,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便捷。
2. 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 国际教育标准和评估体系逐渐形成,如IB(国际文凭组织)。
六、结论教育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从古代的宗教和贵族教育,到现代的普及和多元化教育,教育始终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了解中外教育简史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外教育简史的概览,涵盖了从古代到当代的主要教育发展。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
精心整理中外教育简史1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3()被公认为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先提倡有教无类思想——孔子4()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师5东汉时期,()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兴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6()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7()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8 9 1011” 1213141 23西周“4512345学堂6()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位大教育家,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7我国大学最早招收女生的是——北京大学8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的倡导。
——容闳9()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晏阳初10()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11()首先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中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瑗12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取代教育部制。
该制是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制度。
——大学院制13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直接创办的教育机构是()。
——湖南自修大学14有“汉代孔子”之称的(),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15()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严复16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诞生。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7________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即“乡村建设”理论。
中外教育史重点内容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教育的转变一、教育的起源学说:代表人物、内容、局限性1、神话起源说:主要观点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其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评价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孟禄,主要观点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而此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评价为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评价为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种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四、世界早期学校的基本概况(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五、夏商周学校的基本类型(尤其是西周—小学和大学)六、西周学校教师的特点(官师合一)七、六艺教育的内容八、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基本概况、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简答)不同点:(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以农业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1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8.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除汉代以来的对策、策论仍然保留外,明经科主要是经过“帖经”“墨义”考查士人对儒家五经原文识记的熟练程度。
19.董仲舒急于让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法”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从而有效的预防犯罪。
20、韩愈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己矣。
21.王守仁为了达到是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22. “中体西用”的内涵:“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
中学指中国固有文化思想(主要指经史之学和纲常名教理论)及其教育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及其文教制度(包括西文、西艺和西政等重要内容)。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体”指根本或原则,“用”指形式或应用。
“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根本,以学习西学为中国所用。
23. 新式学堂分三类: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24.万木草堂:于1891年到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
时务学堂:1897年10月,由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
25.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并将原国子监并入。
26.中体西用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中制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
27.2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习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28.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
29.1912年蔡元培《对于新的教育之意见》和《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废除了忠君尊孔这一封建教育的核心,赋予了德育以自由平等亲爱的资产阶级观念,把美育列入其中. 30.1927年蔡元培决定以大学院取代教育部法案名称《提议设置大学院案》《大学院组织法》;1927年10月蔡元培任校长,北洋政府先后更换教育总长三十人。
31. 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招收女生。
32.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秋在浙江余姚县诸家桥创办了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
33. 1926年10月"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翟城村做实验区。
34.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其规模小,设备简陋。
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为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学校,以学习拉丁文为主。
35.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巴黎大学是北方型大学的代表,是在12世纪初在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
36.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被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先生大学”。
37.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其中主要包括: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38.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从天主教内部分裂出了新教。
事实上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引发西欧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全面变革。
39.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德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变革。
在他任教育部长期间,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质量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
1810年,在他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
40. 1900年,颁布的“基尔法令”规定,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与文科中学的毕业生一样具有升大学的资格。
同时,一批以柏林大学为模式的新型的农,林,医,机械,采矿以及其他应用学科领域的高等技术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
41. 1968年“五月风暴”引来法国战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其标志是“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或“富尔法案”,其中心原则是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多科性原则。
42.1958年9月,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战后重要教育大法,即《国防教育法》。
在美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国防教育法》起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
43.新传统派教育理论的三个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
其中要素主义派影响最大,他强调,民族生活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共同要素应是青年必须学习的内容,且坚决主张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的主导地位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展的根本要素。
30.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研究活动中,他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着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从不为某些权威的论断所羁绊。
在人的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他坚决反对用一把尺子看人。
他还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每个教师只有这样去理解和认识儿童,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教育儿童。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在学校德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他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他还主张在学生中培养真正的友谊,反对在集体面前当众揭发或以公开批评的方式帮助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样只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教师和班集体的对立,破坏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友谊。
在智育方面,他提出要把智力培养放在首位。
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就需要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
为了使启蒙阶段的儿童学会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还创造了“思维课”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
在美育方面,他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他把美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
在美育实践中,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法。
他对启蒙阶段的儿童进行美育时,将各种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与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结合起来,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见解也甚为独特。
他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他手中就有980个儿童的健康卡片。
在劳动教育方面,他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的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
强调儿童的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从不间断。
为了使学生的体力劳动获得教育效果,就必须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接近,使体力劳动与创造价值结合起来,并使学生看到这种价值,合理的分配这种价值。
在教育管理方面,他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管理学校,而管理的重点应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即突出人的培养,其他行政事务工作都应以此为中心,并且服务于这一中心。
他还明确提出:“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教育者、好教师。
”在具体领导经验方面,他坚持做到(1)带领全校教师坚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的研究总结自身的经验,完善教育的技巧。
(2)依靠心理学知识,不断的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
(3)通过对教师的具体帮助和自身的教学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
1. 1951年学制的主要内容?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内容是:a.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收3到7周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b.初等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年,成人的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中等学校,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
d.高等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高等学校,即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应在全面的普遍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建设人才。
2. 1958年学制改革的特点?A. 受极“左”路线影响,似乎修业年限越短越革命越好,课程越少越浅越好,甚至用领袖语录,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取代了正常的文化科学技术课程。
B.搞群众运动,缺乏科学,严肃的态度和方法,导致学制呈现出混乱状态。
C.实行推荐免试入学,降低入学条件和标准,不仅给教学带来极大困难,而且极大的降低了各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水平。
3. 苏格拉底法的内容?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它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辩论的方法。
此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a.苏格拉底讽刺。
B.定义。
再前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C.助产术。
因此,”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为”产婆术“,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4. 昆体良的教学理论?(1)教学组织形式。
他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老师对全班组而不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