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模式和日本经济模式之比较

合集下载

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研究

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研究

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市场化的推进,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

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归纳为传统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三种不同的模式。

本文尝试比较三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希望为各国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指以重资产、大规模生产和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主要的经济驱动力是投资,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来实现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

这种模式的经济增长质量较低,GDP增长主要来自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投资,而非单位生产效益的提高,因此经常会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的高速增长模式。

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采取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入,中国的GDP增长率开始逐步提高,进入到高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本积累,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

以此为例,可以看出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势和缺陷。

由于重视投资和扩大规模,这种模式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能够快速地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但是,由于忽视了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早期的发展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来并不是很理想。

2. 发展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指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主要经济驱动力是技术和创新,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种模式的经济增长质量较高,GDP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等因素,而非简单的规模扩张。

发展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韩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韩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进行经济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逐渐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这种发展模式强调技术和产业的创新,重视市场开拓和国际贸易,使得韩国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社会福利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经济121班1223150101蒙娜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一、社会制度的区别(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本:资本主义(二)、政治制度差异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

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

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

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

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

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一)、发展模式差异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

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模式

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模式

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和绩效分析李丹崔日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内容摘要:中日韩三国在其经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正是由于恰当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创造了一个个亚洲奇迹㊂本文在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其经济绩效的分析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其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得到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中的一般性框架㊂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绩效比较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基本特点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㊂经济增长模式有多种,每种模式各有其适应土壤和成长环境,怎样结合一国所面对的特有的国内外情况选择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㊂作为后发优势国家,中日韩三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经济发展均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发展模式,并且都对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㊂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中日韩三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也有不少教训,对其进行认真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迪㊂一、文献综述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就对日本㊁韩国等东亚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展开了激烈的争辩㊂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是何种理论导致东亚奇迹的产生,是否存在一种 东亚模式 ㊂对于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如以日本或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分析对象,指出其特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571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意义㊂日本学者长谷川启之(1992)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社会类型和 日本模式 (以日本为重心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指出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应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因素,如社会文化㊂稻盛和夫(2005)以日本京瓷公司的发展为主线,梳理的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历程,对日本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日本的发展经验角度对中国给予肯定并指出中日合作的重要性㊂刘贵鹏(2009)对日本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的运行提出建议㊂田丰伦(2007)从日本的经济体制㊁金融体制㊁贸易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入手,评析了日本经济发展模式,指出日本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借鉴意义㊂邱曼萍,陈洪斌(1998)对日本和美国5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中的两种经济增长模式 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这两种模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并且指出我国应借鉴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组织制度来确定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㊂李明勋㊁李东学等(1997)分析了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指出韩国经济奇迹的创造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对韩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㊂金承男(1999)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韩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沿用曾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指出了韩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亟待调整和转变㊂吴金园(2009)在分析总结1960年以来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㊂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多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出发分析经济发展模式,如以日本或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分析对象,指出其特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意义㊂学者们没有从多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出发衡量各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的一般性框架㊂本文正是在这一研究空白的基础上,从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入手,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进而得出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的有益指导㊂二、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恢复㊂日韩两国经过了50年671代和60年代的恢复,实现了经济的腾飞㊂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韩国也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㊂中国更是通过经济改革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市场㊂中日韩三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备受瞩目,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区域㊂而这都与各国适当的经济发展模式密不可分㊂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㊁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中日韩三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均对其经济发展产成了不同的效果㊂(一)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曾被誉为创造了 亚洲奇迹 ,堪称各个国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模板㊂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956~197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2%,这也被认为是世界工业化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经验㊂1.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经济学家刘易斯说: 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积极刺激下取得经济进步的㊂ 日本经济的成功,政府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㊂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日本经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三流地位㊂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24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5㊂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㊂1960年,当时的池田勇人内阁制订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使得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10年间(到1970年时)增加了1倍,并出现了1965~1970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7.2%的经济繁荣时期㊂进入80年代,日本政府又提出了 科技立国 的口号,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㊂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和动向㊂2.分阶段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㊂但日本的产业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制定一定时期内可以达到的理想产业结构㊂在二战后的恢复期,采用倾斜性产业政策,主要内容是以恢复战后疲软的经济为目的,以钢铁㊁煤炭㊁电力㊁造船 四大产业 为重点㊂高速发展时期实行充实基础产业和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一方面进一步发展钢铁㊁电力等基础工业,同时逐步将产业结构重点向重化学工业转变以消除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㊂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产业结构演进重点主要集中于调整能源及资源结构,由高能耗的资本密集型向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㊂经济萧条阶段产业结构的重点在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复苏,产业结构由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迈进㊂3.依赖外部市场的外向型经济771日本经济奇迹的产生与其恰当的贸易战略选择息息相关㊂二战后初期,日本几乎成一片废墟,但是日本政府准确的采取了 倾斜生产方式 和推行 道奇方针 ,加之美国侵朝战争的特许采购等发展机遇,对外贸易在二战后不久就显示出旺盛的增长势头㊂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已基本上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而对外贸易又功不可没㊂由于日本资源奇缺,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 贸易立国 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发展加工业,大力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㊂4.重视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㊂二战后日本迅速建立起新的科技体制,完善科技立法,并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㊂首先,日本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在1955~1970年间几乎掌握了全世界半个世纪中发明的全部先进技术(董敏杰,2007)㊂日本花了60亿美元引进这些先进技术,而国外从研制到投入生产则要花费1800亿到2000亿美元㊂其次,日本对引进的技术采取 反求工程 ,对引进的国外产品㊁设备进行全面的解剖和分析,在引进㊁消化㊁吸收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与创新,研制出具有本国特色的产品㊁设备,最终使日本工业技术迅速赶超欧美,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㊂(二)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由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1962~1996年间以平均8.2%的增长速度,在较短的30多年时间内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历程,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创造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 汉江奇迹 ㊂1.政府调控经济发展体制韩国的产业政策㊁政企㊁银企的关系实际上是日本的翻版㊂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并参与具体的经济建设㊂20世纪60年代,韩国工业刚刚起步,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民间资本欠缺,缺乏有市场开拓力的财阀,因此只能依靠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集中力量发展经济㊂韩国政府从1962年起进行五年计划,对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设定合理的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对经济运行直接具体干预,不仅通过经济开发计划㊁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引导经济运行,而且还积极运用行政和法律㊁经济杠杆等手段管理和影响企业㊂在政府主导下将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有效地结合起来,保证了韩国资源分配的方向和实效,促进了重点产业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㊂8712.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韩国国内市场相对较小,且严重缺乏自然资源,难以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㊂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其有效支撑㊂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转向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㊁两个市场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提升㊂韩国的 出口导向型 经济发展模式是在韩国缺乏资本㊁资源和技术以及市场狭小的实际情况下通过大量吸收外贸和国外先进技术,进口所需设备和原料,以出口贸易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㊂从具体的阶段来看,20世纪70年代,韩国通过积极实施 出口第一 战略,扩大了出口,使韩国经济得以急剧发展㊂20世纪80年代,韩国继续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增大规模经济来提高效率㊂到了90年代后期,韩国对进口的管制有所放松,但出口仍然是韩国经济发展一直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㊂3.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另一个成功的做法就是适时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㊂韩国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㊁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并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㊂20世纪60年代,韩国及时抓住美㊁日等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机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这使得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㊂进入70年代后期,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保护加强,韩国轻纺产品出口受阻㊂而此时,韩国又恰当地利用了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重化工业㊂到了80年代,韩国并没有一味的坚持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高增长方式,而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了 科技立国 的口号,将经济发展重心转移至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㊂4.重视引进外资和技术资本积累过程中的 海外依存型 发展模式是韩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选择㊂外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有效地缓解了韩国国内储蓄和投资财源不足的问题,充当了资本积累,成为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促进要因㊂特别是在资本边际收益较高的六七十年代,外资对韩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也较高㊂外资的引入不仅弥补了韩国资本的不足,而且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㊂韩国一向重视技术引进,更重视引进后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其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金投入比高达1ʒ8,甚至超过世界模仿创新王国日本㊂韩国企业长期不懈坚持技术创新这一路径,国际竞争力不断积累提升㊂971(三)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60年,历经计划经济体制㊁转轨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1978~2008年间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05%,即使在2008年世界各国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国G D P增幅也达到9.6%,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优越性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不断形成的㊂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始于改革开放㊂1.有效发挥国家主导的作用世界银行1993年10月一篇题为‘东亚奇迹“的报告中提出的 东亚模式 这一概念,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㊂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是通过政府主导改革而建立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在政府主导下展开的㊂这在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㊁市场培育程度㊁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是不可避免的㊂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 五年计划 ,每一阶段政府都对中国经济㊁社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握经济发展动向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㊁快速发展,这其中政府的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是广泛的,政府的新型角色是含盖多方面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㊂政府积极推动国家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多元利益主体,实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㊂2.以加工贸易参与全球分工的外向型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最独特的体现就是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基础,以大力发展外贸为手段参与全球生产链的分工,形成一种世界工厂的模式㊂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分工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终产品的竞争转变为生产要素的竞争㊂跨国公司开始专注核心环节,如研发㊁设计㊁品牌及销售,而将低附加值加工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㊂我国正是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政府推动,以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以价值链中加工环节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㊂3.吸引外资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日本㊁N I E s以及欧美等地引入了大量资本以期弥补资金缺口和技术缺口,加快本国本业化进程㊂中国吸引外资流入通常与丰裕要素,如劳动力㊁土地资源㊁原材料等相结合,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㊂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进入,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㊂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始终与技术引进相结合㊂外资的进入带来了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㊂081三、中日韩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绩效分析(一)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与日本经济(1)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造就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奇迹,使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其后只是在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出现过负增长,而1973~1991年日本仍保持了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㊂长期的经济增长,使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8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㊂1991年人均G N P首次超过美国(22550美元)达到27326美元㊂(2)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十分注重对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每一次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均对应更加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㊂在合理的产业战略下,日本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㊂在二战后恢复阶段,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纺织工业成为制造业的中心,如1946年和1951年,纺织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达到23.9%和29.1%,居第一位㊂日本经济由恢复阶段向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转变,钢铁㊁电力㊁造船㊁机械制造㊁石油精炼等新兴重化工业成为制造业中心,其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由1951年的48%上升到1970年的70%,而跃居第一㊂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稳定增长阶段转变,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㊂在泡沫经济和萧条时期,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产业结构由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演进,产业结构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㊂(3)日本的 贸易立国 战略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不可小觑的经济绩效㊂日本资源奇缺, 贸易立国 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一切条件和权利去扩大出口,最大限度地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㊁装备和自然资源㊂1956~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口额由25亿美元增长到370.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8%㊂随后,日本的出口受到石油冲击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1973~1985年)日本净出口对G D P的贡献率达到42%(B a l a s s a a n dN o l a n d,1988),这远远高于美国的19%,意大利和法国的24%以及英国的9%㊂而正是这一时期日本由一个贸易小国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国㊂另外,日本的 贸易立国 战略在资本积累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㊂(4)日本的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发展体制使日本迅速建立起高技术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体制,同时在进口先进设备和扩大生产能力过程中实现了价格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㊂日本的技术引进伴随着 投资引致投资 ,通过大规模的技术设备更新,使具有最先进的设备和生产技术建成电子㊁电机㊁汽车㊁181合成纤维㊁石油化工及合成树脂六大新兴产业部门,实现了汽车㊁家用电器及石油化学产品的批量生产,确立了国内现代化的生产体系,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也日益增强,许多日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赶上甚至超过欧美国家同类企业㊂随着日本赶超时代的结束,后发效应逐步消失,而这期间日本尚未形成自主开拓发展能力,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泡沫经济破灭,其经济发展模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经济体制效率低下㊂二战后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创造了 东亚奇迹 ,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经济大国㊂但随着赶超阶段的终结,日本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以及违背市场经济规则的弊端暴露无遗㊂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配置扭曲,生产要素从高效产业向低效产业转移㊂二是寻租活动十分猖獗,经济生活中交易费用上升,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㊂三是国内消费严重不足㊂由于生产率低的国内产业生产成本高㊁产品价格高,严重抑制了居民消费的增长㊂(2)经济过渡依赖国外需求,国际经济摩擦不断㊂在内需难以启动的情况下,日本大量的生产能力只能通过外需,特别是美国的需求加以消耗㊂这极易引发贸易摩擦㊂日美贸易摩擦领域以纤维产品拉开序幕,逐渐从钢铁㊁大米等低级产品向汽车㊁航空材料㊁电信等高级产品扩大㊂(二)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与韩国经济(1)韩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强干预是经济发展模式中鲜明的特色㊂政府通过加强和晚上经济立法,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与产业政策,制定外向经经济发展战略,扶持大企业集团等手段创造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 汉江奇迹 ㊂如在政府政策主导下,1971~1979年间,韩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1%以上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同期世界各经济中最高的经济增长率㊂国民生产总值扩大了5.5倍,由95亿美元增长到614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了4.8倍,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㊂出口年均增长率近40%,从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㊂1995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达到10037美元㊂1996年则成为了世界 富国俱乐部 O E C D的第29个成员㊂韩国用30年实现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跨进世界发达经济体门槛的巨变,将规模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到了极致㊂(2)韩国的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突破了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也消除了国内供给市场的局限,实现了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加速了经济增长㊂从贸易量来看,1950年韩国的出口仅为2300万美元,而1963年出口总额就突破了1亿美元,到了1977年又突破了100亿美元㊂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7%,实现了名副其实的经济起飞㊂到了1995年, 281韩国出口贸易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㊂2008年,韩国的出口总额达到422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九大出口国家㊂从经济发展来看,在韩国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指引下,G N P年均增长率在一五期间就达到了8.5%,在之后的各个五年计划中,除石油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短暂的影响外,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㊂(3)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中也十分重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㊂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绩效㊂在经济恢复和重建时期(1954~1961年),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农㊁林㊁牧㊁副的农业为主体,轻纺和生活必需品的进口替代和产品加工为辅的态势,民族工业和基础工业十分落后㊂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工业化时期(1962~1971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从36.2%下降到28.9%,工矿业从16.5%上升到22.8%,特别是机器㊁电子㊁家用电器㊁有机化学等新兴产业相继建立和发展,从而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㊂在重化工业发展时期(1972~1979年),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矿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3%,超过了农业的24%㊂在经济转型时期(80年代后),韩国将产业结构转向机械㊁运输工业和通讯等资本密集型工业,同时重点发展计算机㊁半导体㊁电子㊁光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㊂(4)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模式可谓是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础㊂在经济发展中,韩国选择了借外资 引进技术 出口导向 创汇还债 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㊂韩国技术引进到模仿创造再到创新的发展中,最显著的成效表现在其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㊂20世纪60年代,韩国出口产品为纺织品㊁服装㊁玩具和胶合板等劳动密集型产品㊂到了70年代,船舶㊁钢铁㊁机械等重化工业产品成为出口的中坚力量㊂80年代则以汽车㊁家电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导㊂90年代出口产品发展成为半导体㊁计算机通信等I T产品㊂这40多年的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背后浓缩的正是科技的进步㊂目前,韩国技术竞争力世界第六,科学竞争力世界第七,韩国正是依靠技术提升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世界地位㊂韩国的 政府主导㊁出口导向㊁外资依赖 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劣同在㊁长短互现㊂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出现了一种 韩国病 ,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发展㊂(1)对外收支逆差逐年增多韩国经济自196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多数年份都是在国际收支逆差基础上实现的高速增长㊂进入20世纪90年代,逆差状况逐年恶化㊂1994年逆差为45.3亿美元,1995年达到89亿美元,到了1996年猛增到230亿美381。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3、中国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变量分析
选取的经济指标如下: 1、中国 GDP(万美元)Y1 2、中国 GDP 增长率 Y2 3、人口(万人)X1 4、就业人员(万人)X2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 6、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X4 7、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5 8、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X6 9、外汇储备(亿美元)X7 10、黄金储备(万盎司)X8 11、科研和开发机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9
图 2.1 相关阵的特征值、累计贡献 由图 2.1 可以看出,选取 3 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76.62%。
5
图 2.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因此,得出 3 个因子得分函数: F1 =0.97x3 ∗ +0.97x2 ∗ +0.95x10 ∗ +0.81x1 ∗ -0.02x8 ∗ +0.46x9 ∗ -0.31x4 ∗ -0.04x6 ∗ +0.01x7 ∗ +0.48x5 ∗ F2 =-0.07x3 ∗ -0.07x2 ∗ +0.21x10 ∗ -0.03x1 ∗ 0.78x8 ∗ +0.66x9 ∗ +0.53x4 ∗ -0.72x6 ∗ -0.16x7 ∗ -0.37x5 ∗ F3 =-0.15x3 ∗ -0.15x2 ∗ -0.11x10 ∗ +0.08x1 ∗ -0.10x8 ∗ +0.03x9 ∗ +0.26x4 ∗ +0.55x6 ∗ +0.89x7 ∗ -0.60x5 ∗ 第一综合因子为 GDP 综合指标,第二综合因子为贸易综合指标,第三综合指标为资产能源。
(1) 、标准化变量的典型变量系数------------------------------ 3 (2) 、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3 (3) 、复相关系数平方-

中国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1 期
日本 问题研 究
3 3
中 国 和 日本 发 展 循 环 经济 的 比较
闫瑞军 闫红 霞
( 河北 大 学经 济 学院 , 北保定 河
0 10 ;太原理 工大 学 阳泉 学院 , 7 0 2 山西 阳泉
0 50 ) 4 0 1


日本 发展 循 环 经 济 的 成 功 经 验
( ) 一 有力 的政 策扶持 由政府 出面 制定一 系列强 有力 的政策 是 日本发展 循环经 济 的一 条重要 经验 。较为典 型
的政 策有 :
1 政府 奖励政 策 。 日本设 立资 源 回收 奖 , 日本 大阪 市对 社 区 、 校 等集 体 回收 报纸 、 . 如 学 硬板纸 、 旧布等发 给奖金 ; 在全 市设 了牛奶 盒 回收点 , 回收 到一 定程 度后 可 凭 回收 卡免 费 购 买图 书 , 种奖项 旨在激 发市 民 回收有用物 质 的积 极 性 。该 奖 项 实施后 在 日本 许 多城 市 收 这 到 良好 的效果 。 ] [ 2 税收优 惠政 策 。对 发展循 环经 济有成 就 的企 业 , . 日本 政 府要 给予 税 收方 面 的优 惠政 策予 以鼓 励 。如企 业设置 资源 回收 系统 , 由非盈利 性 的金融机 构提供 中长期 优惠利率 贷款 ; 凡修建 废弃物 处理设 施 , 皆从 国库 中提供部 分财政 补贴 。 3 价格优 惠政 策 。如规定 废 旧物 资要实行 商 品 化 收费 , . 即废 弃者 应 该支 付 与废 旧家 电 收集 、 商 品化 等有关 的费用 。 再 4 大力发 展绿 色消费 市场 , 持社 会“ 脉产业 ” . 扶 静 。在绿色 消费 中 , 有政府 认可 的环境 贴 标 志的商 品可 出售 , 表明该 产品从 生产 到使用 和 回收 的全过 程 符合 环保 要 求 。 日本 产生 了 种新 的环保 产业 的形式—— “ 脉产业 ” 它是那 些 将废 弃 物转 换 为再 生 资源 的产 业 的总 静 , 称, 因为这 些产 业能使 生活 和工业 垃圾变 废为 宝 、 循环 利 用 , 同将 含 有 较多 二 氧化碳 的血 如 液送 回心 脏 的静 脉 。 日本政府 将“ 静脉产 业” 为 日本 建 设循 环 型社 会 的 主力军 , 过减 免 作 通 税收, 增加 投 资等方式来 大力 扶持 , 旨在形 成整 个社 会 范 围 内 自然 资 源产 品、 再生 资 源循 环 的经 济环 路 。 ] [ ’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引言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统称。

其中,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经济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地区的两个经济大国,其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有着明显不同。

本文将重点比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和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两国的不同经济特征和应对策略。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经历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危机后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采取了扩大内需、推动投资、促进就业等措施,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

另外,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风险隐患,金融市场不够稳定,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监管。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与发展日本是20世纪80年代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然而,在那个时期,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问题。

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高涨后的短暂繁荣,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崩溃和长期的低迷。

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对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日本经济在经历泡沫破裂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危机,但效果不佳。

日本泡沫经济教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度依赖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经济高度依赖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使得经济过度集中于少数产业,以致后来遭受重创。

2. 政府干预失灵。

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政府对金融和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过度干预,导致市场机制失灵,经济不能有效运作。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以2007-2009年为例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

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

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有何不同?

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有何不同?

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有何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环境。

尤其是我们周围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关注。

那么,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有何不同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介绍3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分析它们与中国的异同点。

一、日本的“东亚模式”日本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实力异常强大。

而且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制造业著称于世界。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被称为“东亚模式”,其核心便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总体上看,日本这一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的支持:高度关注制造业和工业化进程,国家通过大力集中资源发展成熟的工业链条,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2、系统化的国家干预:政府部门可通过诸如中央银行、广义财政、政府间合作等方式,保障全社会的利益,并支持制造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稳健的市场经济的基础。

3、长期积累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文化相对严格,员工忠诚度高,管理模式上更为人性化,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和进一步市场化的转型相比,日本的发展得益于其长久以来坚韧不拔的基于制造业的经济增长。

二、美国的强劲市场经济美国是另一个极富魅力的经济体。

在美国,市场经济是非常强劲的,公司和企业几乎是完全由市场决定其发展。

美国的经济和商业环境促进了企业家精神和消费文化。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政府的角色非常小,并且市场本身几乎完全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而美国的发展模式基本分为以下几个特点:1、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企业呈现出充分的竞争状态,加上美国政府庞大的市场、稳健的财政体系、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体系非常健康。

2、强大的金融体系:美国是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持续负债和为企业提供资金。

这促进了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美国经济活跃的关键。

3、创业精神和消费文化:美国的社会文化鼓励创业和创新,并且有着强烈的消费文化。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方面的惊人对比看完之后不得不沉默中国的经济和日本的经济有高度的依存度。

虽说最近两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现在两国经济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日本方面主要是由于国内长期的通货紧缩,日元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日本来说极大的不利于产品的出口,现在日本的老龄化加剧,人口每年都在减少,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小,加之主要出口地欧洲和美国经济不景气,与中国的领土矛盾,导致最近些年出口一直在下降,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现在经济处于一个停滞的状况,现在日本政府负债累累。

中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长期一直处于国际市场的最底端,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需要进口,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是外国企业创造,近些年来人口不断的老龄化,劳动力开始缺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世界各国的工厂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南美洲和东南亚转移。

中国近些年来一直承担着世界各国的加工工厂的角色,产品主要外销各国,由于主要贸易对象经济不景气(和上边的日本一样),出口遇到困难,只能转向国内市场,但是国内贫富差距巨大,上层消费有限,下层不敢消费,房地产吃掉了大量的未来消费力,未来几年可能会迎来一个经济放缓的时期。

对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例如,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城市建设、市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经接近日本,我国在航天技术等领域以及外汇储备方面甚至超过了日本,但我国在更多领域仍落后于日本。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日本现代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法律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等已经相当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尽管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导致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基础并未动摇。

而我国的现代经济制度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尚需时日。

从发展阶段看,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状态。

近30年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比

近30年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比

8任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年内, 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生产翻了又翻,由家徒四壁到家家粮满 仓。 1985年之后,人民基本摆脱贫困,农作物生产过剩,很多农 村乡镇开始了商品经营,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发展成为以农 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小城 镇,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1992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农民工涌向城市,加快了 城市化建设,1978年的2000多个城镇发展为2007年的19200个
11
近30年来日本的经济发展情 况
背景:70年的日本已经完成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基 本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从外国几十个国家引进25000 多项优秀的技术,成本60亿,总价值2000多亿
12
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

17
谢谢观赏
18


1992年,日本设备过剩,人员过剩,房地产过剩 到1997年,经济稍微有点回升

整个90年代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是日本经济失去的 10年

14

2001年,日本工厂经济泡沫,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5年经济增长率依然很小 2008年再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 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 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10




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经济成就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了14倍,2008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87年的109亿美元增加到08年 的21838亿,从27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世贸组织的重 要成员 在2010年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1987年GDP 3201.9 2012年GDP 82000.0亿

中日韩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

中日韩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

2011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191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1·东北亚经济合作(学术主持人:张东辉)·中日韩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刘文王静(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山东威海264209)[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准发达国家的三个典型代表,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各有其特点。

三国都经历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经济总量水平提高迅速,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居三国首位,韩国次之,中国最少,但增长速度超过了日韩两国;日本R&D经费投入总额高于韩国,韩国R&D投资的增长率远高于日本,中国R&D投入额的增长速度较快。

群体意识和群体价值观在日韩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强大作用,启发我们对现代“人的自由和发展”内涵进行思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日本;韩国;比较[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7-0099-06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东北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同时也成为美俄重点争夺势力范围的地区。

无论是GDP增长的速度、总量,还是国际贸易的增长、科技竟争力的提高,东北亚地区都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东北亚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五有其二,在世界经济增长中逾20%,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有相当大比重。

东北亚局势的演变,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其中,尤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融合最为引人注目。

中日韩作为东北亚的核心国家,地域相邻、文化渊源相通,存在巨大的经济互补性,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三国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更加活跃,一个充满生机的区域性经济体逐渐凸显,成为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东北亚和谐区域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

中日对比

中日对比

我们的建议
1.在面对外来的政治文化,我们必须吸收外来政治文化的精 华,并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手段来引导来弘扬国粹。 3. 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不是保护我国的本土文化,是让我国 的发展停滞,让我国的文化不能走向全球,鸦片战争就是最 好的例子。只有文化的开放,文化的交流,才能够更好的促 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4.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我国还 应该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保护。
专家解读
中国:“相对粗放型”经济更 易发展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实现GDP 赶超日本,相对要比较容易。“相 对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在数量上 更容易达到和完成赶超日本的目标。 专家提醒,除了数量之外,更 应该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质量。 外放型的投资的确对某一时段的经 济发展影响较大。不过,必需考虑 到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比如,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能源是否绿色等。
专家解读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专家认为,1978年以后,中国在少 数几个年份进行了变革,为经济发 展注入了强心剂,比如1979年十一 届三中全会,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取得长 足发展,GDP总量及其增幅逐年增 加,尤其是1984年沿海城市开放以 后。 1989年到1992年间,中国经济 有些回落,这主要是受经济封锁、 外资撤出等事件的影响。2005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日本的一半 左右。
8区。东西距离约五千二百公里。中国领土南 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南北距离约为五千五 百公里。
中日国体和政体
明仁天皇夫妇
中国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日本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

对比中国和日本的经济结构,哪个更加多元化?

对比中国和日本的经济结构,哪个更加多元化?

对比中国和日本的经济结构,哪个更加多元化?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个经济部门的比重分配情况。

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有着各种不同的经济部门,这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两个经济大国,那么它们的经济结构哪个更加多元化呢?接下来,我们来对比一下它们两国的经济结构。

一、中国的经济结构1. 工业: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部门之一,其产值占总经济产值的比重达到了29.3%。

中国的工业主要以制造业为核心,其中包括钢铁、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2. 农业:虽然中国的农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但其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其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籽等。

3. 服务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统计数据,服务业在中国经济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2.1%,其中包括金融、交通、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

二、日本的经济结构1. 制造业:日本经济的主要部门之一是制造业,其产值占总经济产值的比重达到了21%以上。

日本制造业中以汽车工业、电子产业和机械工业为主。

2. 服务业:日本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在经济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达到了71.9%。

其中主要包括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医疗业等。

3. 农林业:尽管日本的农林业仅占日本经济总产值的1%,但其在日本的地位仍然很重要,因为日本对于农林业的投入和支持非常强烈,从而保障了其农产品和林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哪个国家经济结构更为多元化?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尚未完全转化,制造业占据比重仍然较大,而日本则已经向服务经济转型。

日本的服务经济部门较为丰富,涵盖更多的领域,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方面更胜一筹,而中国的多元化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当然,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服务经济部门的发展,未来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日本与中国经济比较

日本与中国经济比较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认为日本怎么样?也许你们对日本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屑,或者鄙视。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国土窄小,物产资源贫乏。

对比而言,中国地大物博。

在发展经济方面本应占很大优势,但在二战以前,中国却比日本落后更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专心发展经济,使日本成为全球强国之一,而中国仍然在末代封建的残余中生死挣扎。

经受了二次大战的灾难,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几乎完全被战火破坏掉了。

也许我们可以说,中国与日本大体上曾经具有相同的经济起点、相同的物质基础起跑线。

但是,在此之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与惊人能耐迅速崛起,远远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

到了21世纪,我们仍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在经济上与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从奇迹的战后复兴到泡沫经济的崩溃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殖民地丧失了,剩余武器被收缴,正在研制的先进武器,如喷气战斗机、导弹、洲际轰炸机等,连同样机、图纸和实验设备等也被美国拆除运走。

大量的工厂和建筑被摧毁,战后日本满目苍夷。

从明治开始经历了约100年,又回到了原点。

但是大和虽然沉没,但创造大和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来。

那时日本已基本消灭了文盲,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等。

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0年的总收入。

日本将赔款的绝大部分用来办教育。

加上日本是美国的小弟弟,干儿子。

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实行非军事化,是由美国保护的,没有国防负担,所有的钱全部用来发展经济,而且美国战后给了日本很多的投资,另外日本没有支付最重要的对华战争赔款。

所以日本在战后经济奇迹复兴是必然的。

1945年日本解散了财阀,随后又进行了两次土地改革,是日本社会渐渐步入安定,法制也趋于完善。

1946年,吉田茂内阁成立,实施了《金融紧急措施令》,以煤炭为中心的倾斜生产方式,致力于经济复兴,所以1947年起日本就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崛起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繁荣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机会,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这一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资源丰富以及政府的主导经济政策。

2.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民从农村迁徙至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也为制造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3. 对外开放:中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吸引外资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对外开放政策为中国提供了技术转移、市场机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面对世界其他国家,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独特之处。

下面将以发达国家为例,比较中国与其经济发展的异同。

1. 美国:中国与美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经济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导,而美国则以服务业为主导。

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市场规模上具有优势,而美国则在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上具有优势。

2. 德国:中国与德国在制造业方面存在相似性。

德国工业制造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与中国在制造业上存在竞争关系。

不过,德国的经济较为稳定,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3. 日本:中国与日本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相似性。

两国都曾以制造业为基础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崛起,不过日本的经济在上世纪的泡沫经济破裂后进入了长期低迷期。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很多国际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生产工厂。

中国的成本优势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使得全球供应链发生了重构,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中国和日本的商业模式有何差异?

中国和日本的商业模式有何差异?

中国和日本的商业模式有何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两个经济大国,它们的商业模式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和日本商业模式的差异。

一、企业文化的不同中国和日本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企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员培养和信任。

而日本企业则更侧重于集体主义和自我牺牲。

由于日本历史上曾经历过战争和天灾等多种磨难,因此日本人民形成了一种自我牺牲的文化,他们认为为了整个团队的利益而付出个人利益是理所当然的。

二、企业运作方式的不同中国和日本企业在运作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企业比较注重效率和速度,常常采取“快餐式”管理方式。

而日本企业则强调“精益求精”,注重质量和细节。

这也是日本汽车、电子产品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原因之一。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一致性”,即所有的员工都要按照同样的标准去做事情,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一致。

三、企业的管理风格的不同中国和日本企业的管理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企业的管理风格相对灵活和自由,管理层对员工的控制比较宽松。

而日本企业则更加注重员工的纪律性和约束力,管理层的控制更加严格。

此外,日本企业还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四、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中国和日本在环保方面的文化和理念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因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环保建设,这导致了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而日本企业则十分重视环保建设,他们坚信“经济与环境是可以兼顾的”,并不断采取各种环保措施,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总之,虽然中国和日本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但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它们在商业模式方面还存在很多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对于企业合作和经济交往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在全球经济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多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各国的经济模式各异,不同的经济体系和发展阶段,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因此,研究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对于把握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经济走势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是世界上最丰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模式被视为是先进市场经济范本之一。

其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注重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的经济体系。

其中,科技、创新、创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市场导向方面,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

美国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国家政府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以市场渗透与服务企业为目标,主要是制定市场规则、监管市场行为等。

这样有利于促进市场资源的配置。

在技术基础方面,美国注重科技治理,将技术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会。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运营稳定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模式被视为一个独特的混合模式。

其中,在市场改革方面,中国主张以国家为发展主导,市场调节、规范政府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这一经济模式强调了对国有企业的重视,通过对盈利能力较差、运营不规范、扭曲市场价格等问题的治理,调整国有企业结构。

在税收、信贷和优惠政策等方面,政府也在加速扶持民营企业。

三、日本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经济模式是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基于产业区域化和合作性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制造业为重点,通过建立自己的积极联盟方式来建立高度集约的产业区域化。

在市场导向方面,日本经济主张通过政府按照一定的计划,引导发展产业,而非让市场自由运作。

从制造业、科技化土木工程和生产市場、贸易保护以及联合企业等方面,勉励企业与地方政府、划分和不同地区建立区域性联盟。

2875 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2875 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疾风暴雨般的速度从贫穷落后的国度发展为全球经济实力派国家。

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耕产业升级、政策引领等多方面贡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其中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进步的应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不断推进,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

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心点。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回归自然规律,人民群众的出现,理性的利益观念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创新型开放型经济模式美国的经济优势在于创新完全的本土化,美国拥有国际级的研究、教育和开发中心,在国际人才的不断涌入下满足着世界领先的人才需求。

同时,美国也是一个依托外向型经济实现壮大、追求全球经济影响的经济体,这成为了拉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亿万美国家庭的消费需求日常刺激着数以亿计的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和服装、鞋帽生产线,一系列的供应链与生产线构成了全球经济版图。

美国政府在面对国内经济发展问题时,大多数时候采取政策引导的方式。

同时,在美国只有企业生长壮大,它们才能推动美国经济迈向更大的高峰。

日本经济的创新与市场开放日本的发展模式注重以技术和品质为根本,不断对生产流程进行精益化的改进,从而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拓展日本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因此,在市场国际化的同时确立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优势。

日本实行互补型行业政策,整合国内各行业,推动日本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提供的优惠贷款、税收优惠和研究津贴,扶持和推行企业家精神,同时也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整体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中国、美国以及日本三种经济模式的有机结合三国经济模式的发展,各自存在优缺点,在对比分析中互相吸收优点,避免缺陷也是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能够为日本等传统制造业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进行创新之路的助力也让美国表现更加出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模式和日本经济模式之比较旅美学者高柏曾关于中国、日本经济模式做过比较研究,下面把他的一些观点综述如下: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企业治理与日本的企业治理相似,均强于协调但弱于监控,尽管两国的制度安排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而中国在处理政治稳定与产业结构换代这对矛盾时的作法与日本则完全相反。

日本银行放贷与企业投资中的过度竞争与企业投资中的过度竞争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企业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养。

而中国企业则侧重于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全球生产链的分工。

中国模式的特点是建立一个大量吸引外资,以进口和出口同时急剧扩张、大进大出为特征的世界工厂。

这个模式使中国过去二十多年里实现了飞跃的经济增长,显示了巨大的活力。

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在制造四个结构性条件,这可能使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面临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的巨大风险。

第一经济严重依赖美国市场,不断增长的中美贸易不平衡与美国经常账户的整体逆差一起为美元带来强大的贬值压力。

2003年中国GDP的美国市场依存率已经接近10%。

根据美国官方的统计,200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

中国经济在这样一种局面下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方面美国必然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账户。

如果在现在的条件下回应这些要求,中国必然面临出口下降,经济发展减速的风险。

但是如果中国不理睬美国的要求,任中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必然推动美元危机的爆发。

一旦爆发美元危机,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经济必将受沉重的打击。

在目前的美元本位币制度下,各国储备的是美元资产,而美国却用不着储备黄金。

与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最关键不同是现在各国大量储备的美元不受任何实物支持。

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没有任何政府或企业可以凭空造出黄金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而在美国本位制下,美国却制造出各种金融工具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特点是美元本位制孕育金融风险的出发点。

由于美国不用储蓄就可以借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对外债务。

由于美元作为各国储备关键货币的地位,美国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逆差。

对那些拥有对美贸易巨额顺差的国家来说,如果它们的中央银行把这些美元换成本国货币拿回国内,势必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因此,它们都把这些外汇储备用来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或股票以及房地产。

仗着美元为各国外汇储备的关键货币这一特殊地位,美国没有任何先储蓄或先生产后消费的负担,完全可以靠政府和私人举债来消费。

美元本位制使美国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在现行的美元本位制下,各国外汇储备的关键货币美元的背后没有黄金的支持,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的背后也没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这种只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经常账户已经累计积累了3万亿美元的赤字。

当这3万亿美元的货币进入拥有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国家银行系统,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

商业银行开始疯狂地扩大信贷,经济空前地繁荣,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企业利润急速上涨。

由于每个产业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它们都建造了多余的生产能力。

当投资和经济成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美国经济学家邓肯预言,这个由美元纸币搭起的经济大厦早晚要倒塌。

它将再一次提醒世界各国为什么几千年来人类总爱用黄金而不是纸币来作为保值的最佳手段。

一旦人民币或是由于国际压力或是由于美元危机急剧升值,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世界工厂模式马上就要面临很大的压力。

如果人民币在未来的五年内也像日本在80年代一样对美元的汇率升值50%,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恐怕在顷刻之间就会大打折扣。

中国至今没有像日本一样建立起以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

这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到时候是像今天的日本还是像今天的墨西哥。

第二,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大量吸引外资,在贸易方面大出大进的世界工厂模式使中国过早地进入与其他国家之间在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冲突并被认为抢走他国的工作机会。

积极吸引外资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甚至建立地区总部,世界工厂的崛起已经在国际政府经济中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销反应,为了维护世界工厂的运转,中国必然需要一个与其生产相匹配的世界级的供销科,大量使用能源、原材料和设备。

尽管这可以为其他国家增加就业机会,但也可以使中国与许多国家的经济磨擦和冲突骤然加剧。

这并不是说中国不应该与他国争夺能源和资源,而是说中国应该考虑资源效益比,要思考在一定的能源资源争夺水平上如何能实现更高的发展水平,或者反过来说,在追求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如何能降低与他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冲突。

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将产业结构进行了巨大的调整,由资源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转向资源节省的家电和汽车。

而中国侧重制造加工型的发展模式在日益恶化的国际能源条件下必然遇到巨大的增长瓶颈,中国和印度,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之间的较量。

第三,中国提高了本国GDP的贸易依存率,并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中国GDP贸易依存率在近年急剧上升,2002年还在50%左右,2003年就上升至60.2%,这伴随巨大的风险。

日本一直把GDP贸易依存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第四,中国和日本相比,在处理政治稳定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时采取完全相反的作法,这种以政治稳定为代价追求经济结构升级的做法隐含巨大的政治风险。

日本长期以来以稳定为优先目标。

尽管从70年代以来,日本面临一系列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却始终以稳定为主,特别是注意保护对就业有直接影响的农业和零售业。

当然日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日本经济一直在困境中挣扎,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另一方面尽管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其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却依然如故。

中国则显出一种大刀阔斧对经济结构进行升级换代的魄力,中国不仅在开放程度方面远远把日本抛在后面,而且在经济结构上在低、中、高技术产业同时追赶,显示出巨大的活力。

与此同时,应看到,中国对社会保障付出的努力远不及日本。

三农、下岗以及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已经成为社会与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在加入WTO协定中,中国在农业与零售业方面作出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让步。

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之上。

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不加以调整,从长远的角度看会严重束缚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

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滞后的结果是收入不平等过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这种分配不公平的后果是国内需求疲软,而国内需求疲软不仅导致通货紧缩,而且使得中国GDP总值中国内部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而使GDP对贸易依存度过大,如果中国在GDP对贸易过大的条件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项目,国际市场的任何急剧变化都会使国内经济遭受重创。

这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不平等问题又会反过来很有可能以突然爆发的形式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农村问题,下岗问题以及东北问题,不仅仅是解决不平等,也是在为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提前做准备。

中国发展模式伴随的以上四种趋势如果合流或者在更深刻层次上的互动的话,可能给中国经济在最近的将来带来严重的挑战。

这种以廉价劳动力以基础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靠大进大出维持的世界工厂模式,不仅在国际上增加了中国经济抗拒外部冲击的能力,并埋下了政治不稳定的根源。

当年的日本虽然在第一种趋势上与中国相似,在第二种趋势上与今天的中国相比风险要小得多。

日本在到了80年代已经成功的降低了在能源方面对石油的依赖,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目前面临的第三种和第四种趋势。

换言之,日本模式的国内风险无论是在GDP的贸易依存率代表的抗拒外部冲击方面还是与社会保护紧密相连的政治稳定方面的风险,都要比中国模式小得多。

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一路下跌,这对无论是美国国内还是国外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弱势美元导致了美国贸易赤字的急据增加,美国政府的大规模减税在2003年剌激了美国的经济复苏,使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大增,大手大脚花钱。

弱势美元对中国经济有直接的影响,第一,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当美元贬值时,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随之贬值。

这大大增强了中国商品在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由于中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美国的经济复苏导致美国购买力的增强使美国从中国进口了更多的商品,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空前的幅度。

这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飞速增长。

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了中国货币发放大幅度增加,银行信贷的急剧扩张以及中国经济的局部过热。

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理,出口的企业必须把赚取的外汇在指定的银行兑换成人民币。

例如为了兑换1900多亿美元,如果按照大致1美元兑8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中国的银行不得不增发15000多亿的人民币基础货币。

这就使得中国的银行系统被突然注入了大笔可供信贷的资金。

以上不是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都来自美国,而是说美元贬值这一因素至少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美元的相关性。

当今,中国政府实行的宏观经济调控非常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因为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在未来数年里应付国际政治经济严重挑战的一场预演。

至今为止,中国在一个以稳定汇率(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与不开放资本账户为特征的“模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创造了一个发展速度与日本相似的经济奇迹。

正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带来了日本经济的逆转一样,如果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真的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账户,中国经济体制在监控方面的弱点可以成为直接威胁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死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