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合集下载

艰难抗战路—中日总体实力对比

艰难抗战路—中日总体实力对比

艰难抗战路—中日总体实力对比抗战爆发以前,日本已是二十世纪的军事强国,有着健全的工业化生产基础,陆海空军队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设计与生产的,日军又有先进以及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与半世纪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军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现代化的作战结构。

而中国还是处在十九世纪的落后国家,主要的军事观念还是来自一批前清遗老的领导人物,仍然以复杂的个人关系作为运作的基础,率领一支近乎文盲的军队,刚刚开始知道运用买来的一些二手军火,国家既没有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来支持战争的后勤需要,就连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动员的总体战,还是完全在摸索的阶段。

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地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

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地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

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虽然最后中国终于与盟国一起战胜了日本,可是结局却是最为奇怪的悲剧:日本这个侵略者、战败国不但能够全身而退,不负责一文钱的赔偿责任,甚至能够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岛[1]。

真实的中国抗日军力对比

真实的中国抗日军力对比

抗战时期,国军和日军作战,经常是一败涂地,这和当时的国民政府的腐败有很大关系,但和当时国军的装备有更大关系。

一、工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抗战时,中日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根本不在同一档次,可说中国当时就是个普通人,而日本却是重量级拳王!战前,中国钢铁产量不足十万吨,而日本是950万吨。

日本可生产从手枪到航空母舰的所有武器,中国能生产的不过是步枪和小炮;并且其产量和日本更无法比,质量充其量和日本差不多!中国不过是仿制,日本却是独立设计制造!日本有的武器达到了二战期间的最高技术水平,如它的零式战斗机和航母,连美国当时都害怕,何况当时的中国?拿什么和日军斗?像这样的两个国家交兵,谁能不败?我看历史上只有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做到了,谁能给我再举一个例子?……,当然,还有许多现代赵括能在纸上做到!二、三军总体实力日本久有侵略中国的准备,其战争初期可动员448万人的部队,中国军队当时总共有200多万人,并且其军队的训练水平中国根本没法比!日本海空军装备有2700架作战飞机,中国有300架。

虽然不是其全部飞机都在中国作战,但中国的天空确实是被日本所掌握的,大家去看看惨烈的重庆大轰炸,就知道有多厉害!事实上,中国没挨日本飞机炸弹的城市又有几个呢?特别是大后方的四川,每次大轰炸就是一次大屠城!当时的中国空军,左支右绌,堵截日本飞机都来不及,更别提支援陆军作战了!我想知道的是,在前线作战的中国陆军,遭到日机轰炸时该怎么办?他们能守得住阵地吗?日本海军中国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就不多说了。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日军是联合作战,中国是陆军单独作战,中国当时的海空军,在陆军的地面战斗中未起丝毫作用。

中国陆军在面对强大的日本陆军时,还要同时面对强大的日本海空军!三、部队装备编成日本军队的基本单位师团,有22000余人,下辖两个旅团。

装备计有5800匹马,汽车200多辆,步枪9500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装甲车数十辆。

抗战中日武器比较

抗战中日武器比较

一、轻武器中国优于日本中国战场上交战双方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

前期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只有靠苏联援助装甲车建立的第五军(基干为第200师)。

日军对华作战时投入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只有第五师团和第三战车师团。

在中日两军的作战伤亡中,枪伤都占一半以上,可见轻武器在战场上仍唱主角。

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

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

中国方面,国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武装也有大量枪支(近代中国进口的毛瑟手枪既驳壳枪近百万支,多为富户购买,笔者的姥爷及姑父都曾拥有此枪);当时共军枪支数量不详,据相关资料记载,至1945年夏,八路军总数约90余万,枪支37万余支,平均每支枪不足20发子弹(笔者认为,这也是共军只能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之一)。

从当时双方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中国要稍优于侵华日军。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多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

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外国购买,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

此种枪在二战期间也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

据相关人士回忆,毛瑟枪在实战中,枪伤“进口小,出口大”。

而日军的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其弹道设计缺陷,所以杀伤力大大降低,当时有人戏称:“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

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装备。

在轻机枪方面,抗战时期中国各派系军队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7.9毫米口径的捷克式(与德式枪弹通用),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俗称“歪把子”)。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力量对比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力量对比

国力悬殊战力何在?抗战前中日军备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能够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体现了出来。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水平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水平。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摘要:九一八事变是我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事变,改变3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更是饱受争议,那么我们当时是否有能力打赢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了,我们可以从中日两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来分析,中国是否有能力与日本全面对抗。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实施绝“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在半年内被日本全部占领,3000万同胞从此过上亡国奴的生活,蒋介石、张学良从此背上了千古骂名被订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是否有能力打赢这场东北的保卫战呢?我们就从当时我们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来分析。

首先,从军事方面来看.军事技术及军事实力是战争胜利的根本。

那么来看看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实力。

1927年,中国军队的数量达到二百二十万人。

东北易帜以后,蒋介石开始整顿军队,军队人数开始下降。

1930年,蒋介石打赢中原大战,全国总兵力在180万人左右,但几乎都是陆军,且装备十分落后,基本上只是轻武器,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才能保证人人一支步枪,有少量的轻火炮,没有重炮,更没有坦克之类的现代化装备,其他军阀的部队人比枪多,枪比子弹多。

但武器不能自己生产,连步枪都依赖进口,子弹也不能自给。

直到1935年,在德国的帮助下中国修建了大量的兵工厂,子弹才勉强自给,但依然不能生产重武器。

后来的数据表明,1934年前后,中国开始生产模仿的毛瑟步枪(中正式步枪),但直到抗战结束,也只生产了几十万支。

至于中国当时的海军和空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1931年1.28淞沪抗战,日本军舰闯入长江江面,南京国民政府因没有重炮难以抗衡,被迫把办公地点迁洛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1933年南京政府才从德国购买火炮,到1937年才拥有两个重炮团。

再看看当时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军事一直是日本发展的重点。

到1930年前后,日本陆军常备军超过四十万,后备部队人数达一百多万。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2014-07-24 16:45: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迟云飞] [责编:蒋俊]字体:【大中小】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

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

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

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

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

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

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

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

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

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

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

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

抗战国共对比

抗战国共对比

国民党是在1937年为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抗战胜利后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相差也极为悬殊。

全面抗战前后,中日之间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这是众所周知的。

就以淞沪战役为例,日本损失4万兵力,但是中国损失20万,差距可想而知。

本人简要分析下(仅代表本人浅显的见解):1: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日本败给了装备落后的中国。

这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处于战略的劣势地位导致的,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只是表现在前期的战争胜利(1937年以前),基本吞并大半个中国,但是无法继续推进,这如同德国在二战中进攻苏联一样。

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不再细说。

国共此时在战略上是一致的。

战略:1937.7-1938.6是防御,避其锋芒;1938.6-1945.8相持;1945.8-1945.8.15反攻。

2:先进美式装备的国军(400多万兵力)败给了力量弱小的共军(100万)。

民心所向,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当。

3: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抗日作用。

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军事实力,这在中日战争的结果就可知了。

共产党在此期间发挥了比国名党更加重要的作用:开展敌后战场(当然这需要国名党正面战场才得以实现),前期正面战场发挥主要作用,后期敌后战场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因为这极大程度上打破了日军的战略,3个月灭亡中国),这直接导致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因为日本无法长久战。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装备与日军展开技术竞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装备与日军展开技术竞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装备与日军展开技术竞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而中国军事装备在这场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军队也不断努力发展先进的军事技术,与中国军事装备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事装备与日军展开的技术竞争。

一、战争前期的中国军事装备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军事装备相对简陋。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贫穷落后的国情,中国军队的装备大多数是老旧的武器。

这给中国的抗战势力带来了巨大的不利。

另一方面,日本的军事装备则相对先进,其实力在军事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

二、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与改善面对日本军事技术的挑战,中国军事装备不断发展和改善,尽力缩小与日本的技术差距。

中国军队努力研制和引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等。

同时,中国还依托工业基础和国内优势的资源,加强对军事装备的生产和制造。

这些努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事装备的水平,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

三、日军展开的技术竞争日本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也展开了自己的技术竞争。

他们通过先进的工业体系和军事科研力量,不断研制和改良武器装备。

例如,日本军队在步枪、机枪、坦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

他们采用了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使得他们的装备在战争中表现出色。

四、中国军事装备的创新中国军事装备在竞争中也不甘落后,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中国军队充分发挥国内工业的优势,不断改进和更新武器装备。

例如,中国在坦克的研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引进了各种新设计和新技术,提高了中国坦克的性能和战斗力。

中国在航空器材的研制和使用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充分发挥了空中优势。

五、技术竞争对战争的影响技术竞争在抗日战争中对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国内的技术改进使中国军队能够更好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并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而日本军队的技术优势对中国军队构成了巨大威胁,迫使中国军队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六、抗战胜利与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军事装备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改善。

中日军力差距有多大

中日军力差距有多大

中日军力差距有多大中日武器产量差距有多大中日武器产量差距有多大?陈诚说,敌人之军需工业,实非我国所能望其项背。

日本工业发达,战时每年的钢产量是中国的数百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之所以要维持对日交涉,避免战争扩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日国力相差过于悬殊。

1934年,蒋介石在一次谈话中说,现代战争为科学的战争,然而中国的科学发明与工业技术,自觉幼稚,不逮日寇,且中国在战争上应具备的条件极不充分,海军空军都不如人家,殊无对日作战之可能。

蒋介石此说,确非虚言。

从下表中选取的生铁、钢材和煤产量情况,即能看出战前中日两国工业水平的巨大差距(中国的数据不包括已沦陷的东北,日本数据仅包括其本土)。

中日两国生铁、钢材、煤产量对比战前,日本的钢铁产量是中国数十倍;全面战争爆发后,中国只有少数企业迁往后方,使钢铁产量进一步下降。

技术落后,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日本在战时使用高炉炼钢,如八幡制铁所有两座1千吨高炉、广畑制铁所有一座1千吨高炉等。

相比之下,中国大后方规模较大的大渡口钢铁厂,仅有2座10吨炼钢炉;而云南钢铁厂直到1943年,才有了一座50吨炼铁炉。

日本煤矿很小,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

战争后期,至少有10万个熟炼矿工被征召入伍,取代他们的是外国劳动者(主要是朝鲜人和中国人)和战俘。

这虽然使日本的煤产量在1945年一下少了50%,但还是远超当时的中国。

日本建造的雪风号驱逐舰日本轻重武器生产能力强大,生产量是中国的数十倍一个良好的工业基础,是战时生产充足武器的前提条件。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其所有战争武器,如飞机、战车、火炮、舰船、车辆及化学兵器等等,均能自造,而中国科学落后,工业基础脆弱,军事工业设备简陋,技工缺乏,尤属十分幼稚。

且复限于财力,无法大事扩充,致重武器多不能自造,往往付之阙如。

因此陈诚说,敌人之军需工业,实非我国所能望其项背。

弹药方面。

战争初期,据何应钦的统计,至1938年12月,国军消耗步、机枪子弹达7.2亿余颗,而当时中国各军工厂月产量不足1000万发。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摘要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外交角力和对周边地区的争夺开始加剧。

以海外扩张为国策的日本开始冲击着极力维持华夷体系的中国所确立的东亚格局。

而这种传统平衡在70年代以后的20年多年中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并最终引发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华夷体系的最终崩溃和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领头羊。

然而,中国方面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战略保守和一味妥协。

本文将试图从两国战前二十余年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内外环境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华夷秩序军备建设东亚秩序1869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标榜融入近代文明国家行列,对内清理积弊,进行现代化改革,对外争取同列强修订不平等条约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向外扩张。

而作为日本外部空间的最前沿——东亚,更是日本战略经营的重点。

整个70年代,日本都在中日之间的各个战略要地谋求利益,并开始了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久的1874年,日本便借口台湾土著杀害漂流民,以保护属地为由发动了针对中国台湾的牡丹社事件。

次年,日本更是有模有样的学起了西方国家,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用实际行动来执行所谓的“征韩论”与“海外雄飞论”。

1879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方面的应对措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却又不甘心听任日本如此得逞。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

日本方面曾质问中国官员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漂流民中国方面应作何处置,中国方面先是措辞失当,说台湾生番是化外之民,不归中方管辖,让日本有了“保民逞凶”的出兵口实。

而当日军征调海陆军入侵台湾并攻克当地抵抗的土著营地后。

清政府方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立即派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台防,接着李鸿章又调遣唐定奎率6500名淮军支援,并派遣了以扬武号巡洋舰为首的船政舰队跨海入台,震慑日本舰队。

然而,在当时中日陆海军实力对比清国方面占优、日兵在台湾死伤很多(绝大多数是瘟疫病死)、日方军费不继等诸多有利条件下。

中日对比1937

中日对比1937
与日军比兵
国军的部队兵是抓来的,所以中国有抓壮丁的说词﹔日军士兵是招来的,殖民地籍士兵部分是抓来的。国军的兵很多不明白为何而战,为谁战,部分有爱国的狂热﹔日军的兵大多有为天皇卖命的狂热。国军士兵受中庸的文化的熏淘,明哲保身思想根深地固,大多各方面素质差,至今国人在歹徒面前还畏缩不前,其实国人怕死的程度可能甚于美国人﹔日军有武士文化的熏淘,尽管怕死,但屈辱会使生不如死,逼迫他们为免屈辱而自寻死路。国军不重训练,情急中抓来壮丁套上军装就是兵﹔日军士兵久经训练,而且训练极严酷。
排水量2950吨13000吨1 : 4.3
航速19公里/小时61公里/小时1 : 3.1
火力150mm舰炮3门47mm舰炮4门37cm 4连鱼雷发射管1具舰载机无200mm舰炮10门127mm舰炮16门61cm 4连鱼雷发射管2具25mm高炮52座火箭发射筒8座水上侦察机2架
战绩与归宿1937年九月廿五日,为拦截日本舰队,自沉于江阴,为抗战尽了最后一份力。1942年3月1日,曾与友舰一起击沉泗水海战中败逃的英国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及两艘驱逐舰。1946年7月8日,被英国海军自沉于马六甲海峡。
石油年产量1.31万吨169万吨1 : 129
铜年产量0.07万吨8.7万吨1: 121
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1580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744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330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9500辆(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47.32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5.3万吨
--------------------------------------------------------------------------------

中日战前实力对比

中日战前实力对比

中日战前实力对比抗战爆发以前,日本已是二十世纪的军事强国,有着健全的工业化生产基础,陆海空军队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设计与生产的,日军又有先进以及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与半世纪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军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现代化的作战结构。

而中国还是处在十九世纪的落后国家,主要的军事观念还是来自一批前清遗老的领导人物,仍然以复杂的个人关系作为运作的基础,率领一支近乎文盲的军队,刚刚开始知道运用买来的一些二手军火,国家既没有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来支持战争的后勤需要,就连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动员的总体战,还是完全在摸索的阶段。

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地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

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地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

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360万人,日军伤亡了110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虽然最后中国终于与盟国一起战胜了日本,可是结局却是最为奇怪的悲剧:日本这个侵略者、战败国不但能够全身而退,不负责一文钱的赔偿责任,甚至能够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岛[1]。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经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落伍,首先在中国和日本的较量中残酷地展现出来。

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

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

中国那么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点。

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的石油只有1.31万吨。

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

飞机,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当年就能造这么多,中国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生产了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

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

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

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中国一吨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这个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坦克、飞机、军舰、大炮都不能造,那么无论是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本都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2723504_1.html/ ]具体到双方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差别就更大。

卢沟桥事变以前,中国海军,中华民国的海军两万五千人,装备舰船是66艘,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等,总吨位只有57608吨。

而日本海军截止到1937年,它拥有舰船285艘,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比中华民国的海军整整多了110万吨,日军的海军编成是12.7万人,当时的编成,有4搜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6.9万吨,将近7万吨。

水上飞机母舰2艘,3.1万吨,战列舰9艘,27万多吨。

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练习舰1艘,一个练习舰就有1万吨排水量。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中日战争中国战斗力究竟如何

中日战争中国战斗力究竟如何

中日战争中国战斗力究竟如何上一期《重读抗日战争》中我们想大家介绍了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敌人——日军的基本情况。

与近代工业化国家日本相比,动荡中的中国拥有的是一支怎样的军事力量?只有知道抗战时中国军队的状况,我们才能知道,在面对日军是,为何会复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详细]漫漫整编路:抗战初开时中国庞杂的军队体系按照“调整师”编制所编成的步兵师按照欧洲的标准只能勉强算作轻装师,其火力、防御、攻坚能力均相当有限。

与日军师团比,仍有较大差距。

这60个师的战斗力也比日军二流师团差一大截。

被抗战打断的整编抗战之前国民政府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低下,消耗国家过多的财政支出。

德国顾问认为在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不足以与日军抗衡,因此必须将国家有限的财政能力集中起来建设新军,精简军队裁汰冗员刻不容缓。

这一思想和蒋介石不谋而合。

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即设想开始裁军工作。

但当时全国超过200 万人的军队分别为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各派系所控制,更重要的是蒋介石试图通过裁军加强嫡系实力,削弱其他新军阀。

一番讨价还价中国民革命军编遣委员会成立,德国顾问参与了裁军工作,并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拟定了编遣方案。

根据德国顾问鲍尔的《军队编遣方案》,全军将被压缩为65个师、骑兵8个旅、炮兵16个团、工兵8个团,总人数80万。

全国军队完全隶属于中央,以求达到蒋介石所谋求的军政令统一。

但是各派新军阀都想在编遣工作中保存自己的实力,削弱他人力量,《军队编遣方案》无疑不能满足各方的这种要求,因此矛盾重重,爆发战争,最终发展为各地方实力派联合倒蒋。

蒋介石经过中原大战击败各路新军阀,使整编工作得以继续开展。

1933年南京政府军政部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提出的建议继续进行浩浩荡荡的整军计划。

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根据塞克特《陆军改革建议书》中的方案全国陆军要重新编组成60个师将其称之为整编师装备由德国进口的武器、使用德国先进的军事体制。

1937年中日二国实力比较,差距到底有多大?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1937年中日二国实力比较,差距到底有多大?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1937年中日二国实力比较,差距到底有多大?说出来你或许不信英雄儿女各千秋。

——陆游中国能有如今这样的成就,和那些抗战英雄们的努力一定是分不开关系的。

现在我们通过影视作品回忆起那段灰暗岁月的时候,都会感慨英雄们,他们俨然成为我们敬仰的目标。

不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那个时代中方和日方的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能够获胜,有部分是凭借着国际友人的支持。

就拿1937年来说,1937年对中国人来说一定是转折的重要年份。

南京大屠杀引起了全世界的侧目,几十万人惨死的事实,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而那些电视剧中对现状的描述,多少掺杂了美化成分,现实中的残忍可以说是无法想象。

我们必须要清楚,中国军队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一定经历了很多的故事。

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影视剧中美化的地方,都建立在战士们挥热泪洒热血的基础上,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新中国的崛起做铺垫了。

而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则得到了全世界的赞扬,因为这场战争代表中国全面反抗战争的开始,或将意味着中国进入重要的转折期。

但只有内部人才知道,当时中国人手中的装备,和日本人相比实在差了太多。

也许我们在总人数上能够占据一定优势,但在绝对的枪械实力面前,人数多只能起到“肉堵”的作用。

时局混乱,百姓们很是支持中战士们为国奋斗,但他们只能做到粮食补给和精神支持。

根据影视作品中的内容,百姓们会把家里的铁锹等东西送到工厂,工厂一番改造后,再送到战士们的手上。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处于上下一心的状态,精神上是绝对可以抵过日本人的侵略。

但我们回到现实,那个时候人们的穿着都成了问题,家里只有破烂不堪的衣服的时候,哪能腾出那么多工具为国家努力呢?更何况那个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极为弱小,农业基础也因战争等原因遭到破坏,问题十分严峻。

从经济实力的角度来看,当时日本的总GDP数额是中国的3倍不止,人均GDP则是中国人的20倍。

这就相当于,一个日本士兵所拥有的财富总量,是20个普通中国人的总量,对比极大。

抗战时期中日两国经济实力的生死对垒

抗战时期中日两国经济实力的生死对垒

2017.10.(下)59主持人:曹耀峰文史知识日寇入侵,山河破碎。

中华民族,依旧有着今天也不能忘却的一组数字: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经济损失超6000亿美元。

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军队和武器的对垒,更是经济实力的生死较量。

但在全面战争初始,中日经济相距几多悬殊,除了经济差距、军事装备,双方在战争物资、后勤补给实力亦是相去甚远。

那么,在1937年之后,是什么支撑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缩小经济差距,充实前线物资,最终打赢攻坚之战呢?全面抗战伊始:一串冰冷数字对比中日经济中国和日本在国力上的差距,可以追溯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这个东方岛国的近代化进程,它在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强国的道路。

而在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连基本的现代工业体系都不完备。

在1937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为60亿美元,而中国仅13.6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4倍;钢铁产量,日本是580万吨,中国是4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45倍;石油,日本为169万吨,中国仅1.31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29倍;铜,日本为8.7万吨,中国为700吨,相差124倍。

在军事工业上,日本1937年生产的飞机数量达到了1580架、火炮数量达到了744门、坦克330辆、汽车达到了9500辆,而中国在这几项上的生产数量,几乎为零。

中日之间国力上的差距,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如此的悬殊,而两个不同量级的对手,却要在战场上展开对决。

在1937年的那个冬天,整个世界都在发出一个疑问,中国人究竟要靠怎样的力量,才能战胜这个强大的侵略者?一个贫瘠的国度,如何在危难之时,凝聚人心,汇聚实力,英勇抗战呢?一个决定扭转一场战争:敌后革命根据地改变抗日进程1937年的8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20多位中共领导人,云集陕北洛川县冯家村。

就在这片黄土高坡上,领导人深入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局面和战争的艰苦性、持久性。

1937年,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抗战胜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1937年,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抗战胜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1937年,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抗战胜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就占领了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之后有过多次的大小冲突,其中1932年的淞沪会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到了1937年,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意味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直到1945年,日本才宣布投降。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我国民众为了抗战胜利,经历了近代最艰辛,最痛苦的一段历程,更是付出了无数的鲜血。

但是,到底有多艰辛呢?今天我们用数据来分析一下1937年时,中日两国的实力到底相差多少?在1937年,中国占有很大优势。

一是人口方面,中国的人口大约在4.7亿左右,而日本的人口大约在8000万左右。

二是领土方面,中国的领土比日本大几十倍不止。

不过,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而日本已经是统一集权的国家,如果单独把各个军阀拿出来跟日本对比,就显得没有优势了。

日本在当时,还有三个方面占有完全优势。

第一个就是经济,打仗需要有经济支持。

1937年时,日本经济是中国的3倍有余,日本的人均GDP更是比中国高20多倍,而军费开支方面比中国高达10倍以上。

一句话概括就是,当时的日本要比中国有钱。

由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没能赶上工业改革,所以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国家,主要以农产品、茶叶、手工业为经济来源,而且产值也不高,基本都被内销光了。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开始生产工业产品、军事武器等,他们的飞机、大炮、枪械等,除了装备自己的军队,还有部分出口到国外。

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开始变得有钱了。

相反,民国时期的中国还在内耗阶段,导致日本越来越有钱,单从军费方面对比,已经完全碾压了当时的中国。

经济结构,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潜力。

军费开支,决定了军队的装备和人员待遇。

所以,日本从1868年开始,发展到1937年,其经济实力远超中国。

第二个是军事方面。

日本虽然人口要比中国少很多,但是,当兵的人或者说愿意当兵的人要比中国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

合计38万人。

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

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

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

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

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

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

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

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

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

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

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

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

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

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

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

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

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

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

但编制不统一。

例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有1个装甲中队。

1940年,日军大本营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编制,人员定额大减,仅为8872人,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人。

这种师团(类似乙种师团,抗战前的17个师团则类似甲种师团)辖1个步兵团,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1个通信队(营级)。

步兵团辖3个步兵联队。

师团合计7个联队。

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连级)。

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

这样的乙种师团只有27个步兵中队,实力只有甲种师团的56%。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乙钟师团撤销了步兵团的建制,师团直辖联队。

还新建了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70、115、117师团,仍辖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旅团直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全师团仅有8个步兵大队,合计24个步兵中队,实力进一步下降,战时编制也仅有11980人。

独立混成旅团能独立承担一个战役方向的任务。

在抗战初期,它只是临时编组,由各师团抽调部队组成,兵力4000-8000人不等。

1939年日军组建了大批独立混成旅团,主要用于守备任务和协助师团进攻。

每个独立混成旅团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1个炮兵队、1个通信队及辎重队,定员4900人。

日本海军,1937年6月,总计有舰船285艘,排水量115.3万吨。

包括航母4艘6.9万吨,战列舰9艘27.2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10.8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10.7万吨,驱逐舰102艘12.6万吨,潜水舰59艘7.6万吨,练习战舰1艘1万吨,水上机母舰2艘3.1万吨,潜水母舰5艘3.1万吨,布雷舰6艘2万吨,海防舰7艘5.5万吨,炮舰10艘0.5万吨,水雷舰8艘0.4万吨,扫雷舰12艘0.7万吨。

另有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

此外,在建的还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等,以上七七事变后不久编入战斗序列。

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居第三位。

日本海军第3舰队在一二八淞沪事变后成立,专门对付中国,配置于上海及长江流域,辖第10、11战队、第5水雷战队和上海特别陆战队。

日本的航空兵分属陆军、海军。

七七事变时,陆军有1个航空兵团,辖第1、2、3飞行团及关东军飞行集团、航空兵团直属飞行队。

飞行团(旅级)辖若干飞行联队。

联队辖2个飞行大队。

大队辖2个飞行中队。

中队是基本建制单位。

七七事变后,日军把飞行联队改称飞行战队,取消了大队一级。

整个陆军航空兵团有54个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22个(每个中队常用飞机12架,备用8架),轻轰炸机中队8个(每个中队常用飞机9架,备用6架),重轰炸机中队8个(每个中队常用飞机6架,备用4架),侦察机中队15个(一般中队飞机数和战斗机中队相同,军以上单位直属中队飞机数与轻轰炸机中队相同),轰炸、侦察混合中队3个。

各飞行联队还有直属的轻轰炸机和运输机各1架。

总计960架作战飞机。

还有几百架运输机、训练机和研究机等。

海军航空兵包括陆基和舰载航空队。

陆基有联合航空队、航空队两级建制,联合航空队是战斗编组,没有固定的航空队数量,陆基合计有37.5个航空队,作战飞机458架。

舰载航空兵有航空战队、航空分队两级建制、航母搭载的飞机以6架为1个分队,其他军舰无定制。

舰载作战飞机182架,其中航母搭载130架。

海军合计作战飞机640架,数量虽不如陆军多,但飞行员质量优于陆军。

根据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七七事变前,中日陆军师级编制对比是:中国10923人,马匹不详、步骑手枪3831支,掷弹筒243具,轻机枪274挺,重机枪54挺,野山炮12门或9门,步兵炮30门。

日本21945人,马5849匹,步骑手枪9476支,掷弹筒576具,轻机枪541挺,重机枪104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

主要差距是师级单位的定员和枪械、重炮数量。

中国两个师还不一定达到日本1个师团的实力。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关东军》记载的日军编制有所不同,大致是,每个师团战时编制28200人,步骑手枪9535支,掷弹筒308具,轻机枪292挺,重机枪96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0门。

机枪数量优势不明显。

七七事变时,中国实力如下:陆军有步兵182个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6个独立骑兵旅、4个炮兵旅、20个独立炮兵团以及其他少量特种兵。

总计200万人。

其中蒋介石中央政府直辖的只有70个师(所谓中央军)。

这70个师中,有40个接受过德国人训练,装备较好。

1936年开始整编陆军,到七七事变仅完成20个师整编,但装备没有完全到位,达不到编制数。

其他各师实力仅为编制数的50%-70%。

军需补给。

人员补充能力和日军有较大差距,征兵制刚刚在部分地区实行。

中国海军在甲午战败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1928年定都南京,海军只有34485吨舰艇。

一二八抗战后有所重视,从日本购买了宁海号巡洋舰,自己建造了逸仙号、平海号巡洋舰,自己建造了10艘炮艇,进口了德国英国15艘鱼类快艇,改造了13艘旧舰。

七七前夕,共有120多艘舰船(包括东北海军、广东海军),总排水量11万吨,约占日本10%。

其中,作战舰艇60多艘,排水量6万多吨。

中国海军辖第1、2、3舰队、练习舰队、测量舰队、巡防舰队、广东江防舰队、电雷学校。

中国海军不但数量绝对劣势,而且舰龄老化,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是1896年光绪时代从英国进口的,舰龄已41年。

装备最好的海琛号,是1898年从德国进口的,排量仅为2950吨,航速每小时19公里,有150口径舰炮3门,105口径舰炮8门,47口径舰炮4门,37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

日本的妙高、高雄等巡洋舰排水量是13000吨,航速每小时61公里,有200口径舰炮10门,127口径舰炮16门或8门,61口径4联装鱼雷发射管2具或4具。

无论个头、速度、火力都高出中国几个档次。

中国空军在七七事变时只有6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05架,约为日本的19%。

全部从欧美进口,维护困难。

少量国产飞机因大多数部件需要进口而无法起飞。

到抗战开始,只有223架飞机能参战,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

在全国有100多个机场,南京、南昌、洛阳、广州有4个航空总站。

空军辖9个大队,其中第1、2、8大队为轰炸机大队,第3、4、5大队为驱逐机大队、第6、7大队为侦察机大队,第9大队为攻击机大队。

合计31个中队,每个中队一般有飞机9架或10架,个别中队12架或7架,重轰炸机中队为6架。

七七事变前中日经济实力对比:中国面积是日本31倍,人口是日本5倍(4.67亿对9090万)。

工业总产值日本是中国的4.4倍(60亿美元对13.6亿美元),钢铁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45倍(580万吨对4万吨),石油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29倍(169万吨对1.31万吨),铜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21倍(87000吨对700吨),煤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9倍(5070万吨对2800万吨,但中国的2800万吨外资企业占55%),飞机中国基本无生产能力,日本年产1580架,坦克中国无生产能力,日本年产330辆,大口径火炮中国无生产能力,日本年产744门,汽车中国无生产能力,日本年产9500辆(产能可达35000辆),年造船能力中国不详,日本47.32万吨,年造舰能力日本5.2万吨,中国只能造少量小型舰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