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绝句》(杜甫)教案
《绝句》(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这首诗。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人杜甫的图片、诗歌全文、字词解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杜甫的图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绝句》。
2.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
(2)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其他杜甫的诗作,学生选择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
(2)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小结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背诵《绝句》,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杜甫(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杜甫简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时期。
2. 掌握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3. 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二、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简介:出生地、家族背景、生平经历。
2. 杜甫的文学地位:被誉为“诗圣”的原因。
3. 杜甫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关注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杜甫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主题和风格。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
第二章:杜甫诗歌的主题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杜甫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掌握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3. 领悟杜甫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2.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
3. 杜甫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弱势群体、表达同情和怜悯。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具体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主题。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杜甫诗歌中的主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
第三章:杜甫诗歌的风格一、教学目标1. 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古朴、真挚、深沉。
2. 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特点:严谨、精妙、富有想象力。
3. 领悟杜甫诗歌的审美价值:深沉、悲壮、富有哲理。
二、教学内容1. 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简练、古朴、真挚。
2. 杜甫诗歌的构思特点:严谨的结构、精妙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力。
3. 杜甫诗歌的审美价值:深沉的情感、悲壮的气息、哲理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具体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风格。
2. 审美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杜甫诗歌的美感,提升审美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
第四章: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2. 掌握杜甫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杜甫《望岳》教案(6篇)
杜甫《望岳》教案(6篇)杜甫《望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a、重点字词的含义;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ppt【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幻灯1)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
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
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二、作者并背景介绍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师补充要点(幻灯3)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概括并板书: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六、名句赏析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
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初中生杜甫教案
初中生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和解读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杜甫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登高》的译文和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强调其“诗圣”的称号。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登高》的全文,让学生自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三、深入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悲秋”、“兴尽悲来”、“艰难苦恨”等,分析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教师讲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结合诗中的内容进行解读。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像杜甫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爱民生呢?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翻译并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杜甫的《登高》,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掌握了欣赏和解读古诗的方法,使学生领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杜甫(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教案)(教师中心稿)章节一:杜甫生平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文学成就。
2. 掌握杜甫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杜甫生平简介:出生年份、家庭背景、生平经历。
2. 杜甫的文学成就:诗歌创作、文学思想、诗歌理论。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杜甫生平背景及文学成就。
2.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所得,共同探讨杜甫的人生经历。
3. 分析杜甫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体会其诗歌风格特点。
章节二:杜甫诗歌的主题与情感教学目标:1. 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感受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杜甫诗歌的主题: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
2. 杜甫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悲愤、孤独、哀愁。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杜甫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2. 学生朗读杜甫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章节三: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目标:1. 掌握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学会欣赏杜甫诗歌的美。
教学内容: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2. 杜甫诗歌的美: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学生朗读杜甫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欣赏心得。
章节四: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
2. 学会运用杜甫的创作方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观察生活、抒发情感、严谨构思。
2. 杜甫诗歌创作的方法论:生活为诗、情感为本、技巧为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杜甫的创作方法,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相互交流、学习。
章节五:杜甫诗歌的评价与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诗歌的评价及影响。
2. 认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1. 杜甫诗歌的评价:历代评论家的观点。
2. 杜甫诗歌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学史地位。
杜 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境界。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身世之悲、家国之恨等。
(2)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并能进行初步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的名字叫杜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登高》,一起感受他那深沉而又伟大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此时杜甫已是五十六岁,且长期漂泊,身体多病,生活困顿。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诗教案
杜甫诗教案课《杜甫诗三首》教案篇一(《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
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语文教案:杜甫诗优秀6篇
语文教案:杜甫诗优秀6篇课《杜甫诗三首》教案篇一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
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对于杜甫,我们很熟悉了,那位同学介绍一下?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师: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你能背过哪些?一生:《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一时记不起),师提示:小学学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生齐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提示:《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歌吧?生齐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去体味战乱中杜甫的忧国思亲之情。
(板书:《望岳》和《春望》)请自读《望岳》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读)指名二生读。
学生读音很准,节奏准确。
教师强“夫”的读音。
指导:五言诗歌的节奏划分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形式。
师:读音准,节奏对,但是感情上似乎欠缺点。
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来?生:豪迈,高昂。
师:对。
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
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
请试着再读两遍。
指名二生读。
读得很有感情。
师: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要求:女生齐读1,3,5句,男生齐读2,4,6句,合读7,8句。
关于《绝句》(杜甫)的教学教案
关于《绝句》(杜甫)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这首诗;(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绝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绝句》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绝句》全文、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绝句》文本,提前阅读并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展示《绝句》的全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绝句》,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绝句》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背诵《绝句》;(2)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杜甫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绝句》为例,深入剖析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3. 采用情感体验法,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共鸣,培养其爱国情怀。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 引导学生关注《绝句》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等;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绝句》(杜甫)教案
《绝句》(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这首诗;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绝句》,领会杜甫的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把握。
2. 杜甫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绝句》及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绝句》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绝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分析诗歌意境。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感悟,分享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杜甫的诗歌风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绝句》,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风格的心得体会。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教学准备。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结合杜甫的其他作品,如《春望》、《登高》等,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
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在学生掌握杜甫诗歌风格的基础上,引入其他唐代诗人如李白、王维的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关于《绝句》(杜甫)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绝句》(杜甫)的教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这首诗。
2.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意和诗艺。
3.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被誉为“诗圣”的原因。
2. 诗句解析(10分钟)教师逐句解析《绝句》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意象。
3. 诗歌欣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艺,包括诗句的韵律、对仗和用词等方面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绝句》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教学资源1. 杜甫的《绝句》全文。
2. 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注释和解释《绝句》的资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背诵《绝句》。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意和诗艺。
3. 学生能够写出分析杜甫的诗意和诗艺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板书:《绝句》(杜甫)板书内容:诗句解析诗歌欣赏小组讨论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在唐朝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句接龙(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轮流说出《绝句》中的诗句。
通过接龙游戏,检验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3. 角色扮演(10分钟)学生分组扮演杜甫和他的朋友,以对话的形式展示他们对诗歌创作的讨论。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创作心态和诗歌背景。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1. 讲授法:教师在解析诗句和介绍杜甫生平时,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2.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以及让学生扮演杜甫和他的朋友,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八、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教学难点:学生对《绝句》诗句背后的意象和杜甫的创作背景理解困难。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登高》诗;(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登高》诗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难点1. 《登高》诗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奥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情感教育法: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诗的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诗,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登高》诗的深层含义和主旨;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登高》诗,并进行相关的文学鉴赏练习。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诗歌手法分析内容:分析《登高》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布局。
安排: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识别诗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并探讨其艺术效果。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
”?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关于《绝句》(杜甫)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杜甫《绝句》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 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4.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杜甫《绝句》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意义、诗境和诗意,解析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其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绝句》(杜甫)及相关注释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3. 教学卡片:用于进行诗词接龙等游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其生平,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绝句》的诗意、诗境和诗意,解析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分析:分析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其文学素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绝句》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诗的理解和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绝句》和写读后感的情况,评估其对诗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诗词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诗词,包括诗意、诗境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教案)导读:导语: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与李白并称“李杜”,但在艺术上能否与李白相提并论?闻一多先生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先生我们都很熟悉,是位学者,同时也是个浪漫的富有激情的诗人,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自有他的道理。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看一下杜甫能否当得起这句赞语: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3.杜甫生平以三十五岁为界:三十五岁前:(712-745)壮游生活,二十岁漫游吴越;二十五岁,齐赵之游;三十三岁,结识李白,同游宋中,北上齐鲁。
此时杜甫一腔豪气,满怀雄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三十五岁后:(一)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年长安生活(746-755)“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有时不得不寄食朋友,卖药都市。
(二)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陷安史乱中四十五岁,授河西县尉,没有接受,不久改任右卫府兵曹参军。
四十六岁,避“安史之乱”,携家北走至鄜州,得到肃宗即位灵武的消息,便只身北向延州,半路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
第二年,冒死逃见天子,在凤翔被授予左拾遗。
因房琯事,几乎问死,后放还鄜州探亲。
在长安过了七个月的安定生活。
四十七岁,房琯被贬,受到牵连,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四十八岁,弃官而走,(三)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漂泊西南①四十九岁,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开始漂泊西南十一年(760-770)的生活公元770年逝于舟中,终年五十九岁。
这就是这位伟大诗人简略而艰辛的一生:四方飘泊穷愁潦倒,忠爱朝廷,忧患苍生。
那么,艺术成就究竟如何?还是那个问题: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文学作品大约可分为两类:山峰与河谷。
山峰: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佳作,就像山峰矗立,谁都会承认它的艺术价值。
河谷:艺术技巧并不十分出色,但在那作品中写下的是一代人的梦想、一个民族所走过的路,也许时代背景换了,不能再产生它在当时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巨大的震撼力,就像那河谷,有时不免随着河流的消失而干涸。
河谷似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
比如戴望舒,《雨巷》写得是那样空灵而唯美。
待到日军入侵,挺身而出,关在狱中,备受折磨摧残,狱中所作,艺术技巧并不高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但深深的感动后人。
面对民族的苦难与血泪,义无返顾,出来战斗,这才是大写的人。
至于怎样理解诗,要不要用诗表现出来,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坚持做人的节操,但多数情况下把诗作为纯粹的艺术追求,而有的人则同时用诗来传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的深沉的关注与思考,比如杜甫。
可与白居易作比较:白:推己以利人杜:苦己以利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人中为民代言的诗不少,但作姿态的多,出自儒家理念(民本思想)的多。
而杜甫饱经磨难,小儿子饿死,真正发自内心的血性同情,又能超越一己之悲哀,将他深广的同情投向整个大地,整个苦难中的民族。
所以梁启超称之为“情圣”,王国维亦说“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无高尚伟大之人格,亦无高尚伟大之文章。
”但这还不是杜甫的全部,杜甫在后人心中不仅仅诗河谷似的伟大诗人,更重要的他还是一座山峰似的伟大诗人,一座后人无法绕过的山峰。
我们来看他的作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初春小雨,如烟如雾,在天地之间弥漫飘散。
而一种春之生机,正是随着这如烟如雾的小雨降临万物,他用了一个“润”字;因为雨是在在夜里,随着春风无声无息地弥漫飘散,他用了一个“潜”字;这一“潜”“润”,便把初春夜雨之神传出来了。
下面我们看几首杜甫的代表作:《蜀相》《登高》《登岳阳楼》,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说。
一.《蜀相》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为何要“寻”,诸葛亮在老杜心中为何如此之重?回想三国那段历史,诸葛亮做出了何等事业!为何?风云际会,得遇明主。
主对臣,尊之爱之;臣对主,忠之敬之。
老杜呢?忠肝义胆,苍天可鉴,却漂泊沦落。
这是对个人的感伤,此中还有对社稷苍生的关怀。
当时,北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一心系念国家的杜甫多么希望能有英雄再现,救民于水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如掩去“自”“空”二字,画面鲜亮、美好。
春草青青,黄鹂婉转。
加上“空”“自”,顿生伤心。
此中有三层意味:春草青青,冬去春来;黄鹂婉转,夕去朝来。
草木年年依旧,英雄却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在这天地自然的永恒面前,人生、功业何其短促!此其一;再言自身,满腹经纶化作一腔心事,可又向谁诉说?这里只有春草,只有黄鹂,只有青青,只有婉转,而不解人事。
此其二;草木无情,哪里理会人世沧桑?只有人看着春草年年转绿,才会触发光阴流逝、斯人不归的感慨。
以景之无情衬人之有情。
此其三。
这“自”“空”二字下得如何,无须多论。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句从大处着眼,写诸葛亮的才德,括尽一生。
亮初隐居隆中,刘备三次往见,恳求出山相助,《出师表》。
天下计,天下大计。
指《隆中对》所言: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
亮佐刘备开基创业,后辅刘禅济美守成,故云两朝开济。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即所谓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联当中,作者充满了感叹、敬仰。
“英雄”兼指古往今来天下一切有志于为振兴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人物。
这一联概括了英雄们由诸葛亮的赍志而没而产生的强烈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
中唐王叔文改革失败,念着这两句诗,唏嘘泣下。
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死时无限感慨地吟着这两句诗,三呼“过河”而逝。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
”农业民族相比于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在武力上稍逊一筹,但是先进的文明却也催生出一些具有伟大精神、傲岸不屈的人物,如留胡节不辱的苏武,如怒发冲冠、横枪立马的岳飞,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如以三千人马独守扬州孤城力抗十万清军、宁死不屈的史可法,正是这些英雄支撑起我们民族的天空。
二.《登高》此诗作于夔州。
背景介绍:759年,杜甫来到成都,760年春建草堂。
两年后即762年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剑南节度史。
严武与杜甫为好友,对杜甫多有接济。
762年四月,严武奉诏回京,杜甫送至绵州,时剑南兵马时徐知道叛乱,不能回成都,暂留绵州,不久至梓州,秋末接家人至梓州。
764年春,杜甫携家由梓州往阆州,拟由水路出蜀。
闻严武再尹成都,遂重回成都。
六月,严武荐杜甫为节度史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朗。
不到半年,厌倦幕府生活。
765年正月,辞官回草堂闲居。
四月,严武死,失去依靠,五月,携家离开成都,买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766年至夔州。
夔州都督柏茂林多有帮助,于第二年迁居夔西,经营那里的四十亩柑橘园,又租得东屯的一些公田,雇人耕种,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
同时进入创作的一个丰收期,在夔州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名篇即作于此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先看对仗,极为工整,当句对。
再看语言,极为精炼。
十四字之中写到“风”“天”“猿”“渚”“沙”“鸟”,六事六色。
再看句式,一字一顿一换,句式结构与所写景物达到契合无间的程度,渲染出秋气来临的紧迫之感。
风急――听觉天高――视觉猿啸哀――听觉以上均为仰视渚清――视觉沙白――视觉鸟飞回――视觉以上从俯视到仰视秋风扑面而来,肃杀、急迫,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所见所闻所感,人立刻被卷入这无穷无尽的秋意之中。
但不局促,为何?注意押韵,用“灰”韵,有回环流转之感。
另外,所选皆是当时当地典型景物,未见如何阔大,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同。
而借视角的变化来见出阔大:仰――俯――仰,仰见天高,俯见沙白渚清,俯仰之间,关怀生出,最终归于仰视,视野重又开阔。
景物繁多,亦见视野开阔,视野开阔,见胸怀博大。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二句写秋景,承“风急”而来。
上二联言景,情在其中。
“鸟飞回”,在无边秋意之中,鸟亦失途;残齿暮年,人生无路,不亦如此。
落木潇潇,长江滚滚。
生命老去,无可奈何。
悲,不是悲哀,是悲壮。
人生似江河,江河似人生。
生命的老去,无可奈何,如眼前滔滔而逝的江水,尽管人生在老去,但毕竟还是人生,“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正如滔滔江河,虽然东逝,毕竟还有不尽的后续流水。
但尽管后来不断,绵绵不绝,毕竟仍要流走。
生命本身尽管辉煌,尽管还有一腔热望,但毕竟不再是青春放浪,不再是纵情高歌,人生!流水!让人激动,让人无奈;让人无奈,又让人激动。
正如东坡所言“人生如梦”,辉煌壮丽,不过一梦,尽管一梦,却曾辉煌壮丽。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眼前景转入眼前身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百年――齿暮――悲多病――衰疾――悲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此八重悲是层层累加,似滚雪球,力量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前所言,至此下得“艰难苦恨”一语,沉痛之极。
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不尽悲哀,方有此语。
有艰难苦恨,自然两鬓霜繁。
忧时伤世,忧生伤己,无穷烦恼,欲借杯酒暂消,而杜甫时因肺病戒酒,欲饮不能,又添一恨。
真真是无限悲慨。
虽为悲秋之作,虽为伤怀之篇,却因景界壮博而阔大深沉。
章法:首联(起):登高所见,扣题。
颔联(承):秋景秋色,深重。
颈联(转):毕生之苦,情思。
尾联(结):目下之愁,根由。
句法:句句皆对,句中自对,流畅自然。
首联一、二句分起颔联一、二句;颈联上下句分起尾联上下句。
三.登岳阳楼伟大人格与完美技巧的结合此诗为漂泊两湖所作。
背景介绍:大历三年春(768),杜甫举家离夔州,乘舟出峡,暮春抵江陵,晚秋又由江陵去公安。
在江陵和公安,他都过得不舒畅,人情淡薄,贫困潦倒。
这年暮冬,他终于离开公安。
岁暮,来到岳阳,泊舟岳阳城下。
衰病漂泊,战火未息,感叹身世、伤悼家国,他登上岳阳楼,写下这千古绝唱。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慕名已久,于此可见洞庭之美,于此可见对山河一片热爱。
今上:夙愿得偿,一件乐事。
早有耳闻,为何没有得偿所愿?漂泊半生。
为何漂泊半生?山河破碎。
为何山河破碎?不遇明主。
国运艰难,哪里有这番赏景之心!这乐与悲、喜与愁,交错纠结。
这一“昔”一“今”,何其痛也!这一年杜甫五十七岁,如果是青年时代的杜甫来到这八百里洞庭会如何?《望岳》《登兖州城楼》为侧证,意气风发,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