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与政策调整思路_薛建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2期2014年3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Vol.29No.2Mar.2014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与

政策调整思路

薛建强

1,2

(1.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大连财经学院经济系,辽宁大连116022)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生了巨大变革,现已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起

决定性作用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偏低、物流成本较高、流通信息化薄弱、流通基础设施不足、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与组织体系、物流体系和信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农产品流通政策调整的思路应注重四大转变:一是从“重生产、轻流通”向“兼顾生产与流通”转变,二是从“保障供给”向“兼顾供给与收入”转变,三是从“保障数量”向“兼顾数量与质量”转变,四是从“内外贸分割”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变。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方向;政策调整中图分类号:F713;F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6116(2014)02--0032--07收稿日期:2014-

-01--12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与政策体系研究”(12JZD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流通服务功能、机制与效率研究”(13YJC79017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业中的作用研究”

(L11BJY020)。作者简介:薛建强(1978—),男,河北霸州人,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大连财经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与流通产业经济理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

系发生了巨大变革,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逐步推进以市场化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

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

。然而,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制约,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偏低、物流成本较高、流通信息化薄弱、流通基础设施不足、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等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从而影响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乃至阻碍了整个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增强我国经济活力的重要一环。

一、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问题

(一)流通主体多元化,但组织化程度偏低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中过去以供销社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流通格局已经被打破,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业态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参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其中主要包括供销合作社体系、国有粮油公司和储备体系、国有大中型批发贸易企业以及民营龙头企业、贸易公司、零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仍旧偏低,农产品流通还主要依靠收购商、批发商等传统流通主体,而组织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流通主体的发展还相对不足。尽管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仍处于初级水平。据农业部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82.8万

第29卷第2期薛建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与政策调整思路

家,约是2007年底的32倍;实有成员达654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2%。而在日本,参加“农协”的农户占比高达97%,农产品销售的90%是通过“农协”完成的。

(二)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升级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现货市场为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现货市场主要包括综合性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各类专业性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全国7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量,发挥着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批发市场交易总额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7月,全国亿元以上批发市场已达1884家,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总数量的比例达到70%,排名前30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为3564.27亿元。直销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收购单位受国家或地方以及某些企业委托,负责收购、保管、调运相关农产品,主要适用于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二是农民无须经过其他媒介而直接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出售到各类超市、饭店、学校、厂矿企业等单位,具体模式是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等。无形市场主要是指通过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将生产者手中的农产品及时地收购并实现产品销售。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则是我国大宗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很多地区鲜活农产品的零售仍以传统的集贸市场为主,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且交易方式相对落后,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的农产品品种还非常有限。

(三)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低

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包含产品采摘、包装、加工、仓储、运输、配送、装卸等诸多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产品流通链条较长,通常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企业,因而导致农产品加工、运输、仓储成本等物流成本都比较高,损耗严重,物流效率低下。当前,仍然以自然物流或常温物流为主,面向零售终端的农产品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很多企业物流技术水平薄弱,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等原因,造成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成本和损耗率都高。有关数据表明,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流通总成本的比例低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却高达30% 40%。以果蔬类农产品为例,发达国家的果蔬在物流环节的损失率一般都在5%以下,美国果蔬的物流损失率只有1% 2%,而我国蔬菜、水果等的物流损失率却高达25% 30%[2]。

(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流通不顺畅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已经初见成效,信息量也较大。商务部的新农村商网已经开通运营,在全国27个省的203个县组织开展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截至2013年10月份,交易额已达810多亿元,累计实现农副产品销售已达2200多万吨[3]。但是,我国还缺乏一个把政府、农户、市场和消费者联结起来的农村信息网络,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因此导致上下游之间的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不能准确、快速、顺畅地传递,往往造成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此外,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使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很高。大多数农民由于自身素质原因,缺乏有效的市场分析能力,往往习惯于盲从,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当前信息化硬件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仍然以手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查询、跟踪等服务;批发市场、配送中心也缺乏硬件设备,信息化程度也很低,不能提供必要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

(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提高,但仍然略显薄弱

近年来,我国的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最基本的设施保障。根据交通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比2011年底增加13.11万公里,达到423.75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比2011年底增加11.44万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