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共28页文档
城市化基础理论
第一、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镇化市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镇化是城镇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浸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过程
工业化
优质的殖民土地
改良的工具和机械
改良的农业技术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移民
食品供应的增加
城市化
城市化的运行机理
过程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变化 政治的变化 文化的变化 经济的变化 社会的变化 技术的变化 环境的变化 地方性及历史性 偶然因素
结果
城市化
城市体系 土地利用 建筑环境与城市景观 社会生态学 城市生活
按城市功能分类
自然物质承载体:土地、水源、其他自然资源 承载体 人工物质承载体:道路、住宅、电力、通讯
政治实体:政权、政党、其他政治组织 城市功能 经济实体:企业、商业、服务业 依托体 文化实体: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卫生
其他社会实体:社会慈善、福利组织
城市化的内涵
总的来看,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它表现为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城镇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现代化水平的 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城镇化具有如 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人口在100 万以上
大城市
人口在2050万
城镇 Urban
城市 中等城市 人口在20 (City) City) 万以下 小城市
人口在2000以上、2万以下,其中非 农产业人口超过50%
城镇(Town) 城镇(Town) 农村(乡村) Rural
城镇化相关理论
1.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
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实行点轴开发的基本条件如下:①已经形成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能够提供进行大规模带状开发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并具备能作为重点开发轴线的主要交通干道。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依据如下:①产业布局以交通干线为依托;②轴线地带经济已经有基础并有较大的潜力;③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高,水资源丰富;④轴线的开发对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较大。
点轴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城市的作用,实现产业布局与现状基础设施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间、城乡间便捷的联系和专业化协作,形成有机的地域协作。
2 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职能上,城市是乡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服务中心,它向乡村传输商品、金融、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蔬菜;在产业上,乡村往往在城市主导产业影响下发展的配套乡镇企业,它往往成为工业零配件生产和装配的打包者;在资源上,乡村拥有城市所短缺的山水田林风景以及水、土地等资源,城市则拥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优势;两者互为市场,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城市是乡村最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
城镇化研究理论基础
(1)城乡结构转换理论大量的专家和学者从城乡二元结构角度出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结构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道路的结构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刘易斯、费景汉等。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存在现代部门(工业部门)与传统部门(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
农业部门除了向工业部门提供扩张所需的廉价劳动力外,还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需的劳动剩余。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受到消费需求和农民经济理性的制约,而且这一转化过程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值和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是不同步的,由于技术层次和农民素质的差异,这一过程是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逐渐转化。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和佛里德曼等。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区位论等。
它认为,城镇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
由不同的城镇个体及子系统共同组成了社会经济大系统,城镇之间及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城市的集聚性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
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在整个空间经济结构中,城市是核心地区,聚集了资本、知识、信息等各种要素,在城乡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
而小城镇和乡村等边缘地区则不断的输出各种资源,逐渐走向衰退或相对停滞状态。
但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日趋成熟时,由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向边缘地带扩散,从而逐步达到平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3)人口迁移理论城乡人口迁移理论比较系统地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原因、机制和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其成因、机制及运动规律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主要有“推一拉理论”、“成本一效益理论”、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模型等。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PPT 29页)
1910 1910 1920 1930 1950 1960 1970 1980
发 人均 475 650 625 835 1125 1515 2240 2920 达 GDP 国 家 城市化 31 34 37 40 47 54 61 64
水平
拉 人均 310 360 370 380 465 520 620 775 美 GDP 国 家 城市化 20 22 25 28 40 48 56 64
4.从量态维度看,城市化规律除了有质的规定性, 还有量的规定性。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的表 现,就是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 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第四节 城市化进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图1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起点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典 美国 日本
时间
1750 1780 1830 1850 1840 1870
我国城市化道路表现出一个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它不仅 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 自身的城镇化,即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 向运动。
这条道路与经典的城市化之路,主要区别在于: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大量的非农化和工业化
在城市以外进行 2.从规模比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
独特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城市的方针以 及控制人口流向城市的措施。
独特的政府干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中国的城市化始终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为背景的、政府推动型的。
中国城市化制度模式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两种截 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自 下而上的城市化。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是政府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和社 会经济发展规划,运用计划手段实施的一种政府 包办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则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 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 导的自发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城市化原理精品PPT课件
2020/1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郊区城镇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Suburbanization),就是人口、就业 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 一种分散化过程。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 (主要是大城市)发生了几次从城市中心推向 郊外的浪潮。
2020/11/
2020/11/
Urban 城镇化
城市化的概念
City Town 城市化 Cityfication 都市化 Metropolitanization 城镇化 Urbanization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 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区别。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2020/11/
第一节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城市化含义的争论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Urba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1867年,是由 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基 本理论》中提出的。
➢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 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 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 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 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 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 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城市化课件
城市化课件xx年xx月xx日•引言•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目•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结论录01引言1城市化的定义23城市化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人口学定义城市化指城市不断扩大,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地理学定义城市化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社会学定义从1800年的1%增长到2020年的55%,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世界城市化进程从1949年的10%增长到2020年的64%,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历史03环境影响城市化加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城市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01经济影响城市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02社会影响城市化促进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工,增加社会交流与文化交融。
02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人口城市化人口结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
人口流动和迁徙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和迁徙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地域城市化城市用地的扩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边界不断向外扩展。
农村土地的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的数量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土地利用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工业、商业、居住等非农业用地。
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生活方式城市化消费结构的改变城市化的推进也导致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以农业产品消费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工业产品消费为主。
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城市文化,并逐渐适应城市生活。
城镇化理论
传统农业
原始手工技术
自然经济基础
封闭落后的农村 城乡分野 并行发展
现代工业部门
机械自动技术
商品经济基础
开放发达的城市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是指旧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逐步转向城 乡之间、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双重二元结 构,即位于农村地域上的农村工业部门和农 业部门,以及位于城市地域上的城市传统工 业区和城市新型经济区。由此构成了城乡双 重二元矛盾,使以往的城乡矛盾更趋复杂。
扩散效应
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速度将放 慢,原来已经积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始寻求更 高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 扩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劳动力、市场、自然资 源等方面的原因使新的增长点得以形成。
由集聚-扩散产生的地域结构变化推进了 农村城市化进程。该过程中城乡支撑体系的 完善是关键一步,没有畅通的流通渠道,资
聚集经济又称聚集经济效益,意指由于一批厂商的 相对聚集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或费用的减少。 例如工业的聚集,可以共享电力、水源和交通运输 等各种基础设施,避免污染的扩散。 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空间集中 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的减少。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 成的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 聚集经济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提供了 吸引力和推动力;聚集不经济则构成空间集 聚的排斥力和约束力。 一座城市的兴衰,实际上由聚集效应的聚集 经济和聚集不经济的综合作用所决定。自觉 运用聚集效应的原理指导小城镇建设有着非 常重要的意义。
“三元结构”
比“二元结构”多出来的另一元,就是以 中间技术为主导,以乡镇工商企业为主体 的农村非农业部门及其载体——小城镇。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
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 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 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 经成为现实。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的阶段性划分
1952年,中国GDP为6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 重高达50.5%,城镇人口比重12%,是一个几乎具备 了一切落后特征的农业国家和农村社会。以此为基础, 新政权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过程,城市化也随之起步。
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
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
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
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 推广普及。 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 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统
条件四: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 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都下 降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依然能够不断提高呢? 答案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 业化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 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 大幅度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 增加,生活性服务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 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
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现代城市化理论
以人口—劳动力和城市用地为主干指标的 衡量城市化指标体系
(三)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
人口聚集规模和人口构成培圳人口比重 经济聚集规模及其构成GDP之比 基础设施发达水平 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 生态环境质量 市民意识
(一)现代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按谢文蕙的观点来分类
集中型城市化 分散型城市化 就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
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
它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 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我国在80年 代以前,工业项目和人口主要向原有的 大中城市集聚,省会城市发展很快,而 分散的小城镇发展缓慢,基本上处在集 中型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 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
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 域的过程。
就地型城市化
如四川的钢铁城--攀枝花、黑龙江的石油城 --大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
如铁路枢纽--江西的鹰潭、湖南的怀化市就 属于第二种类型。
而福建的石狮、浙江的龙港、山东的罗庄等, 则都是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生活方式、 居住方式的城市化,这也是我国广大农村走向 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方向。
第三章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应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及未来的发展取向 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化的涵义 现代城市化的特征 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现代城市化的运作机制 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 现代城市化与市场经济 现代城市化的适度问题 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黄朝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前言我主要谈谈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还有演变的概念。
城市化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近年来全世界兴起一个新的城市化的浪潮,主要就是发展国家因为工业发展以后,城市化进程非常快,19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还是很少,13%。
但是2007年以来,全世界城市人口就是一半一半这样,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所以说年轻人现在要开始选专业,不可以选农业经济,其实我本身就是修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早期在大部分讲农经的,农业经济的,台湾李登辉我跟他很熟,他早期学的就是农经,现在农经基本上不流行了。
一、城市化的一般理论(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主要概念就是发展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所以全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在增加。
什么叫城市化呢?城市化主要就是城市人口还有城镇人口在增加,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效果。
(二)城市化的原因主要三个原因,第一就是城市本身人口增加;第二就是农村人口转移;第三个就是行政定义城市改变。
如果一个城市靠自己的人口,人口不会增加很快,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总是比农村生育率低的,生育率通常在城市里很低的,农村的通常很大。
这个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城市很多住房压力还有家庭的结构不利大的家庭,最重要还是抚养孩子成本很高。
一般来讲城市本身像上海、广州、北京,如果没有外来人口,城市的人口是会下降的,所以城市不能单靠本身的人口增加。
所以最重要城市就是靠农村移民,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5:10) 农村因为人口很多,生存力很低,所以变成农村的落后,失业,农村通常有非常严重的教育的问题、就业的问题,所以农民有机会向城市转移,以找好的经济机会。
从另一方面来看,城市一般有很多工业,他们提供农民就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城市本身都有很多服务业,他们给农民工有就业机会,很多第三国家城市,曼谷、印尼等,他们都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做买卖。
这个发展本身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第一就是因为城乡工资差距,通常通货膨胀城市里比农村高,还有在城市里的就业高。
城市化原理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往往在特大城市情况下出现,容易发 展成为卫星城镇。
2017/2/21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是 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 其直接创造市区,又称直接城市化。
对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大
2017/2/21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2017/2/2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从Friedmann城市化分类的两种情况的配合角 度出发,进行划分: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和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2017/2/2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理论上最为正常的一种类型,既有人口和
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
201城市化是一个
地域空间过程,对其研究更具综合性。城市化 既包括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集中(非 农产业向城镇的集中),也包括劳动力和消费 区位向城镇的集中(人口向城镇的集中)。
这一过程包括形成新的城镇和现有城镇向外围 的扩展,也包括城镇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 集约的空间配臵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2017/2/2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
城市
城市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2017/2/2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又称集中型城市化,指城市 化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和设施,不断地 向城市中心聚集。 向心型城市化的结果是城市中心立体发展, 密度提高,易形成中心商务区。
第四章__城市化原理 hx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
上的反应。 ▪ 工业为什么会向城市集中呢? 劳动过程+竖向分离、横向联系=集聚景观 规模经济+劳动力共享+知识溢出=城市化经济 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修德砺能 博学致远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关于城市化含义的争论问题
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我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经济 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特别是 在旧市区、小城镇,缺乏铺装道路、下水道、煤气等等, 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一总进程。
(三)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 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5000美元左 右),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 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 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修德砺能 博学致远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关于城市化含义的争论问题
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②如美国的哈里斯(C.D. Harris)等认为,城市内部的 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从属于从农 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 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 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1791 996 795 55.6 44.4
5200 988 4212 19.0 81.0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为4.22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 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 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 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 明显。
城市 体系 框架
资源与环境
第二章完
谢谢!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100 200 400 500 1000 1400 1500 2000 乌干达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阿尔巴尼亚等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汤加等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泰国等 英国等 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比利 时、奥地利、黎巴嫩、加纳、马里等 马来西亚、科威特、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士等 尼日利亚、毛里求斯 日本 国 家 和 地 区
25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50000
(二)城市化地区及其界定
1、城市化地区 • 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城市和它周围地区人口密度在1000人 以上的密集居住区两个部分构成,合计人口在5万人以 上。 2、标准大都市统计区(MSA) • MSA是指具备如下两个特征的地区: 第一,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城 市化地区),总人口至少10万人。 第二,加入大都市统计区的周围地区必须满足如下 通勤条件:居住在周边地区的人口中至少有15%在中心 城市工作,或者在周边地区就业的人员中至少有25%居 住在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