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预习学案(学生版)
《劝学》预习学案(学生版)《劝学》预习(学生版)1、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熟读课文,落实重点字音、重点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句式等);2、熟读课文,能口头翻译全文。
重点文言知识。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孟子成为对立的两派。
荀子倡导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与人性之恶相对,荀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善都是社会生活的结果,是对“性”的规范和约束,因而是“人为”的。
荀子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一书,现存32篇,大多是他所写,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这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比喻,气势浑厚。
《劝学》是第一篇。
【要求】1.诵读全文。
在诵读的过程中,按段落顺序,将下列重点字音在课文中注出。
2.脱离课本,将答案写在本学案上。
第2段:木直中.( )绳輮.以为轮()槁暴..()金就砺.( ) 参省..( )第3段:须臾..( ) 跂.( ) 舆.马( ) 舟楫.()第4段:跬.( )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螯.()鳝.()二.重点文言知识【要求】1、诵读全文。
在诵读过程中,按段落顺序,将下列重点字词句在文中注出。
【注】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加横线的句子,句式特殊的请点明句式特点。
2、脱离课本,将答案写在本学案上。
3、小组商讨拿不准的知识点,记录下不懂的知识点。
4、自学时间:30分钟(精力集中、注重效率)【第1段】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预习优秀课件
《劝学》预习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探讨学习的意义和方法;2. 第二章:论述学习的坚持和勤奋;3. 第三章:强调学习的态度和修养;4. 第四章:介绍学习的途径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2. 培养学生正确的學習态度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劝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难点:深入剖析《劝学》中的经典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名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劝学》的每一章节,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想;3. 剖析:深入剖析《劝学》中的经典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学习中;4. 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随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掌握;六、板书设计1. 《劝学》主要观点和内容;2. 经典句子剖析;3. 学习方法和态度。
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劝学》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短文;2. 找出《劝学》中的五个经典句子,并解释其意义;3.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劝学》的主要内容;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劝学》,引导他们探索更多的经典名句和观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文档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补充说明。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本节课以《劝学》为主要教学资源,涵盖了四个章节的内容。
教师需要对这四个章节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以便能够准确、清晰地向学生传达《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劝学》预习优秀课件
《劝学》预习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劝学》这篇文章,该文章选自教材第二章“文言文阅读”部分。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著名散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劝学》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动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作者观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学习《劝学》中的名句、名段,领悟文章主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劝学》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实践情景,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引出文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学习的。
”2. 课文讲解:(1)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逐段分析,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3)分析文章中的名句、名段,如“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3. 例题讲解:选择一道关于文章理解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关于《劝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主题:《劝学》2. 板书内容:作者:荀子主题:论述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名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劝学》全文。
(2)翻译文章中的名句,并用自己的话阐述其意义。
(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见教材附录。
(3)开放性题目,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是否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
劝学预习案文档公开课前教案
《劝学》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言文学习而言,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聪明的你,准备好了吗?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荀子(前298-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荀卿”。
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共20篇,收文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为其第一篇。
2.朗读课文两遍以上,读准生字读音。
木直中(zhîng)绳輮(rïu)以为轮虽有(yîu)槁(gǎ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cān)(xǐng)乎己知(zhì)明而行无过跂(qì)而望矣生(xìng)非异也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îu)须臾(xū)(yú)舆(yú)马舟楫(jí)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nú)马爪(zhǎo)牙螯(áo)3.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9篇
高一语文教案劝学课前预习学案9篇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1一、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六、教学设想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学案
《劝学》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
2、把握本文消失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方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同学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量。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文中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舞”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舞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把握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劝学》预习学案
《劝学》学案一、根据课下注释,完成文学常识填空1.《劝学》出自__________。
荀子,__________(时代)__________家。
2.《荀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纂的。
3.《论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纂的。
二、查阅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尝试朗读课文木直中.绳()輮.()槁暴..()跂.()假舆..马者()骐骥..()驽.()锲.()镂.()螯.()三、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然后口头翻译全文劝学《荀子·劝学》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青,取之于.③蓝,而青于.④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⑤以为轮,其曲中规.⑥。
虽.⑦有.⑧槁.⑨暴.⑩,不复.⑪挺.⑫者,輮使之然.⑬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⑭就.⑮砺.⑯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⑰省.⑱乎.⑲己,则知.⑳明.○21而行无过矣。
【注释】划分文章节奏①君子:________ ②已:________ ③于:________ ④于:________ ⑤輮:________ ⑥规:________ ⑦虽:________ ⑧有:________⑨槁:________ ⑩暴:________ ⑪复:________ ⑫挺:________⑬然:________ ⑭金:________ ⑮就:________ ⑯砺:________ ⑰参:________ ⑱省:________ ⑲乎:________ ⑳知:________ ○21知明:________吾尝.○22终日..○23而思.○24矣,不如须臾..○25之所学也;吾尝跂.○26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27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29也,而闻者彰.○30。
假.○31舆.○32马者,非利足..○33也,而致.○34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35也,而绝.○36江河。
《劝学》的文言文教案
《劝学》的文言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劝学》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掌握《劝学》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义。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朱熹。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比喻,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翻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文言文朗读和翻译软件,辅助学生学习。
2.2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劝学》,标记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比喻,分享自己的理解。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提高翻译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翻译进行及时反馈,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扩展与深化4.1 教学扩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文言文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等,扩展他们的阅读面。
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2 教学深化引导学生思考《劝学》中的教育意义,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经验相结合。
讨论《劝学》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文言文朗读和翻译软件,辅助学生学习。
提供《劝学》的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课前预习学案:劝学一、学习目标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学习内容1. 学习的意义;2. 学习方法;3.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三、学习重点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2.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3. 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过程1. 导入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
2. 学习的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学习对于我们有什么好处?请大家舒展一下思维,说出你们心中的答案。
学习的意义有很多方面,首先,学习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文化。
其次,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主和创新的能力等。
还有,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有优势。
总之,学习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无限可能。
3. 学习方法学习的方法很重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请同学们就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思考一下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勤于复习和总结等,并鼓励同学们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
)4.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参加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等。
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五、学习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了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了解了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劝学预习案
《劝学》预习学案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解答;
3.小组成员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一、了解荀子(了解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熟读课文把握字音字形
中()车柔()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楫()生()跬()骐骥()驽()锲()镂()
三、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及质疑。
1、你归纳整理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2、预习过程中你们遇到的疑难字、词、句子。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预习案,课前检查预习情况及反馈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句子。
)。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预习新课《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者简介: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字词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 )蛇鳝(shàn)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篇一」《劝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的导学案应该怎么制定?《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拓展阅读:《劝学》答案阅读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高中语文导学案:劝学预习案
高一语文预习案课题:《劝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自主学习积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一.知识热身(一)走进作者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二)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基础梳理(字字句句落实,时时处处总结)(一)识记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日参()省()乎己须臾()跂()舟楫()跬()步骐()骥()驽()马锲()镂()螯()蛇鳝()(二)熟读文章,解释文中加点和加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翻译全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预习优秀课件
《劝学》预习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荀子的生平及其著作《荀子》。
2.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3. 第二段:分析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 第三段:阐述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掌握《劝学》的主要观点。
3.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劝学》观点的领悟。
2. 教学重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荀子及其著作《荀子》,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解析:a. 第一段:讲解“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分析学习的重要性。
b. 第二段:阐述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
c. 第三段:讲解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强调学习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学习榜样,讨论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技巧。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劝学》2. 主要观点:a. 学习的重要性:学不可以已。
b.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c. 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3. 阅读和翻译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劝学》第一段。
b.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学习的重要性。
c. 选取一段文言文,运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
2. 答案:a. 第一段的翻译:学习不可以停止。
b. 学习的重要性:略。
c. 文言文翻译: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劝学》的主要观点和文言文阅读技巧。
2. 拓展延伸:a. 阅读其他文言文名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b. 深入了解荀子的思想,探讨其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
(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2020-02-17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