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新版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4eb80a76c66137ee0619c7.png)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0余种 兴办学堂 影响:冲击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 思维习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康有为的理想(大同) 梁启超的思想
谭嗣同的仁学
《仁学》:偏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汉民族经历的几次民族危机。可是在 民族危机中并没有文化危机。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从广义的 视角来看,近代的民族危机实际上是一种 文化危机。
开眼看世界——经世派先驱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魏源
传统学术文化的变迁
传统经学的演变
林则徐
魏 源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
主义。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消极影响之三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
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 钱穆; 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 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 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当代新儒家的贡献
据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 在香港《成报》发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 献”,可分为以下五点: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 题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哦,我们脚下到处都是男性 的残骸呀! ——这又怎么处置呢? ——把他们抬到壁龛之中做起神 像来吧! ——不错呀,教他们也奏起无声 的音乐来吧! ——新造的太阳,姐姐,怎么还 不出来? ——她太热烈了,怕她自行爆裂; 还在海水之中浴沐着在! ——哦,我们感受着新鲜的暖意 了! ——我们的心脏,好像些鲜红的 金鱼, 在水晶瓶里跳跃! ——我们什么都想拥抱呀! ——我们唱起歌来欢迎新造的太 阳吧!
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17a6fe4f524ccbff12184a0.png)
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复习目标]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它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①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着眼点在于军事技术,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认识朦胧,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7e008b2960590c69ec376d8.png)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97f932ead51f01dc381f114.png)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2223cad2ad51f01dc281f154.png)
浅析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摘要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中,文化的转型起着及其重要而有特殊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植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机制、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量和综合国力的迅速跌落,因西方列强坚船炮利的逼迫而发生地是整个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中国人被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揭开了近代来痛苦而缓慢的文化转型的序幕。
关键词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一、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就开始了,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中国文化才发生明显变化。
那时候中国人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鸦片战争中亲眼所睹的坚船利炮。
因此,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最初的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自然地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推断出,中国的失败主要在于技术落后于“西夷”,从而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意向主要是仿船造炮。
60年代,清政府便进行了一场以“变器”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成为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中西两种文化如何结合的重大问题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现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然而,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人们认识到,洋务派‘变器不变道’的技术主导论不能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
二、制度层面的文化转型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与洋务派不同,改良派不仅要在物质方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从1895年起, 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君主立宪为目标,致力于变法图强,并开始启蒙宣传活动,他们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变迁
![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89e760ceff9aef8941e06b6.png)
C
C
探究:以服饰为例
探究三: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外交关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 政治运动的影响 的“布拉吉”,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文化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革命”时期,从红卫兵小将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 绿色成为流行色。当时大为提倡艰苦朴素,加上衣料要凭布票购买, 人们的衣服很少,衣裤多洗的发白,补了又补,成为“时尚”。衣 社会风尚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服式样和衣着习惯在“文革”时期一度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 准,有的爱美女性就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蓝、 黑、灰、绿色调充斥中国街头。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 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耻
义 礼
廉
“博采西制,加以改良”
材料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 腰。 ——观棋道人《京华俗咏》
材料二: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 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短袍窄袖,好 为武装,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 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概括指出晚清 到民国服饰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西方习俗的传入 (外来的) 政局变化、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内在的)
课堂训练:
1. 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饭馆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京 B.上年10月
C 2. 孙先生邀李同志晚上聚会,庆祝国庆,这一现象不会早于
A.1840年 B.1895年 C.1912年1月
3.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点头鞠躬,握手等社会习俗的出现, 最早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中华民国成立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4a5b8287cc22bcd126ff0cbc.png)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一、洋务运动与物质文化的转型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是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之中被迫仓促展开的。
所以有人将这次转型比喻为“中西文化的一场遭遇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经形象地说,“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文化的国家,他一切以…安足‟为目的,现在他骤然遇见了西欧一个以…富强‟为目的之商业文化,相形见绌了。
”身处此“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逐渐放弃传统的文化中心主义和自大心态,放眼世界,认识和学习当时人认为先进的西方文化,这便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实质。
从文化的内在结构来看,这次文化转型首先从物质层面入手,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最终到达思想层面。
在历史实践中,这次文化转型大致表现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少数政治精英们在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双重困境下作出的艰难抉择。
1861年初,奕忻、文祥等人在一封奏折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困境:“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终于结束了,但是英法联军攻陷京城而遗留给清廷的深刻震动无疑还将持续存在。
不过,这也意味外国军事势力带来的威胁已经退居次席,而南方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此时成为满清政府的关注焦点。
在当时人眼里,为了应付清政府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和社会危机,最简捷的方法便是创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李鸿章所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这种思想来源于魏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名洋务思想家冯桂芬进而将此主张分为三个阶段,“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特别强调道,“且用其器,非用其礼也,用之乃所以攘之也”。
由于物质文化的具体感知性,中国人在近代认识西方的过程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中国文化传承8大载体,有一个已经断绝,其他的也在式微
![中国文化传承8大载体,有一个已经断绝,其他的也在式微](https://img.taocdn.com/s3/m/9504d14ef01dc281e53af0f8.png)
中国文化传承8大载体,有一个已经断绝,其他的也在式微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文化传承都需要载体,有物质的,有精神的,具体来说,通常体现在文字、语言、服饰、书籍、建筑、宗教、教育、活动等几个方面,可能列举的不全,但是这几个方面的确是最重要的。
要说中国文化复兴,也得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文字。
自从秦代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型基本没改变(各种书法字体当作艺术看待就好了),这也是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的原因。
近代以来汉字简化方便了书写,但是也使汉字失去了许多韵味。
2、语言。
关于历史上各朝代语言类型,尤其是发音,目前只能根据现存族群使用的语言来推测,再有就是根据流传下来的韵书,可遥想一二。
普通话推广以来,语言交流方便了,但是对方言冲击的还是比较厉害,再过几代人,真担心有些方言会消失。
3、服饰。
服饰是一个族群最显著的特征。
中国56个民族中大部分都保存了自身的民族服饰,而汉族的传统服饰现在已经断绝,近年来虽有复兴之势,然而由于中断了几百年,重兴华夏衣裳任重道远。
4、书籍。
现代出版业的发达,造就了书市的繁荣。
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
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
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可以随着拆迁救国的如火如荼,很多古建危在旦夕,不得不引起重视。
6、宗教。
提起中国的宗教,人们脱口而出的是佛教。
不可置否,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在文化传承方面才是最根本的,可惜儒家学说被当作牛鬼蛇神抛弃,道家隐遁山林。
7、教育。
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公允地说,现在的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在文化传承上不可同日而语。
现今,传统文化多是作为辅助课程或者兴趣,除了文史哲专业,其他专业重视远远不够。
8、活动。
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
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都应该合适的传统文化活动。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1af51703d8ce2f006623ad.png)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https://img.taocdn.com/s3/m/d87e55d926fff705cc170a61.png)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
![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068890fcc7931b765ce152a.png)
发展要求
1.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背景
内容
变化趋势
表 现
19世纪40年代,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产生影响。尤其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民众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
广播
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1926年6月1日,在东北地方政府支持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翌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82年,电话传人中国;
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婚嫁: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日常礼仪
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
![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1d885c4c850ad02df804102.png)
女子:旗袍
宽松肥大 合身适体、 短袍窄袖
• 现代的变化状况 1、50年代:列宁装、连衣裙
苏
式
紧紧地跟政治
连
联系在一起
衣
裙
2、60年代:军装、干部装
文化大革命色彩单一, 紧紧跟政治色彩联系起来
3、改革开放以后: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不 走 寻 常 路 !
• 变化的趋势:
拘谨、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 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其他风俗的变化:民国以后
简便易服、破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
活动开展 实施公立、点头鞠躬、握手 成为日常生活的礼节 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女子地位提高
探究:
近代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西方外来文化 的影响 政治变革
内因: 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
在国外的一些大场 合,我从来都是 穿唐装、中山装, 我想告诉所有人, 我很骄傲,我是中 国人 可能因为这一点, 香港大使、申奥大 使 都找我来当…… 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中国的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川菜、 淮扬菜
为什么会有区域性的 菜系呢?
鲁 菜 : 四 喜 丸 子
粤 菜 : 钵 钵 鸡
川 菜 : 水 煮 肉 片
粉淮 蟹扬 狮菜 子: 球清
炖
西餐的传入:鸦片战争以后
必胜客
KFC
论一论?
•你知道中餐和西 餐都有哪些区别 吗?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开展民国以后实施公立点头鞠躬握手成为日常生活的礼节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女子地位提高近代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关于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关于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4443d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4.png)
关于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这些文化遗产是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祖先们所创造,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最珍贵的礼物。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其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里面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被誉为“东方卢浮宫”。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则
是中国古代陵墓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除了这些代表性文化遗产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三星堆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之,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最好致敬。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48c7a5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c.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哲学、道德、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发展。
一、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诸多派别,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派。
从孔子的思想开始,儒家思想历经了近两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以至今日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而道家的核心思想则是“无为而治”,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
墨家强调“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仇恨,弘扬爱的精神,倡导和平。
法家则是讲究以法治国,强调坚定的法律制度和权威。
在现代社会,以上这些思想和观念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且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文学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和文学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诗歌、戏曲、绘画和小说等。
诗歌作为最早的文学体裁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众多千古名篇。
而戏曲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包括京剧、豫剧、昆曲等。
这些戏曲是由民间传说、历史事件等演变而来,并不断在演出和创作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现在,这些戏曲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喜爱。
除此以外,传统的国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也都有着千年不变的独特风格和内涵。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艺术也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现在我们可以在电脑上观赏到油画、国画等,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民俗传统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哲学思想和艺术文化外,民俗传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使得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风情。
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意义和庆祝方式,并代代相传至今。
选修6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选修6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https://img.taocdn.com/s3/m/5f7a093a16fc700abb68fc7c.png)
[史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 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 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理由。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考点 1 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1.昆曲:原称昆腔,明末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 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 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 时称“水磨腔”。
其中“花”是指
()
A.昆曲
B.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C.京腔
D.秦腔
解析:“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包括
京腔、秦腔、梆子腔等。“雅部”是指昆曲。
答案:B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昆曲源自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在江南流传,万历、 嘉靖年间达到鼎盛,著名曲目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 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昆曲集音乐、表演、 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在唱腔、配乐、舞蹈、 唱词方面均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明清之后的很多戏 曲都借鉴昆曲的形式,吸取养分,说昆曲是百戏之王、百 戏之师,丝毫不为过。正是由于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乃至 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方面的卓越地位,2001 年 5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 19 个项目位居榜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f71a80f3172ded630b1cb6f0.png)
摘要:历经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西方先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科学民主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根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完成了它的近代化历程。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变革;近代化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们通过近代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怎么一步步地走向近代化的。
一、洋务运动19世纪40年代,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以及随着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立即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林则徐、魏源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一主张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犹如惊天之雷,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巾唯我独尊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了解、接受西方先进文化。
19世纪50至60年代,接连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两次事件对清王朝形成了致命的打击。
朝廷内的一部分官员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发起了以引进西方科技、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理论纲领,即在保留中国文化之本——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工艺、器用文物。
洋务派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_批军事工业,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近代科技。
成立同文馆、广方馆等,培养翻译人才,从70年代起又成立了一批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滦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以及铁路、纺织等企业。
在洋务派的积极推动下,“中体西用”成为一代社会思潮,它既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当时国人普遍具有的民族本位意识。
红色物质文化资源
![红色物质文化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2b26fa4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2.png)
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是近代中国革命时期留下的重要历史遗产,其中包括了许多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物品和遗址,如革命领袖的住所、会议场所、军事设施、革命武器等。
这些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十分珍贵,它们是我们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体验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
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既具有迫切性和紧迫性,又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红色物质文化遗址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它们是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遗址,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种精神和一种文化。
如果不及时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就可能被永远毁灭。
同时,保护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也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利益。
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多种多样,包括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文物和文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些革命领袖的住所和会议场所。
这些住所和会议场所是近代中国革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方,它们见证了革命历程中的血泪和辉煌,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比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众多革命领袖的故居。
这些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带有深远的历史、政治、文化的内涵。
保护这些革命遗址既有着珍贵的历史遗产意义,也有了解革命历史的意义。
利用这些革命遗址既有着历史保存和传承的意义,也有丰富人们的知识和文化娱乐的意义。
除了红色物质文化遗址,还有许多革命文物和文献。
这些文物和文献,包括革命时期的宣传画、宣传纸张、标志、工具、武器等。
每件文物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
因此,保护和利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给他们注入新的文化气息,以便让这些文物更好地为人们所使用。
因此,保护和利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文物和遗址,可以扩大人们对革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 菜 : 四 喜 丸 子
粤 菜 : 钵 钵 鸡
川 菜 : 水 煮 肉 片
粉淮 蟹扬 狮菜 子: 球清
炖
西餐的传入:鸦片战争以后
必胜客
KFC
论一论?
•你知道中餐和西 餐都有哪些区别 吗?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典型的住房:北方四合院
➢西式建筑传入:
鸦片战争以后
活动开展 实施公立、点头鞠躬、握手 成为日常生活的礼节 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女子地位提高
探究:
近代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西方外来文化 的影响 政治变革
内因: 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
在国外的一些大场 合,我从来都是 穿唐装、中山装, 我想告诉所有人, 我很骄傲,我是中 国人 可能因为这一点, 香港大使、申奥大 使 都找我来当…… 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化
•衣 食 住 • 风俗习惯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 近代变化概况:
男子:长袍马褂 西装、 西装结合中式衣服 改良后的中山装
女子:旗袍
宽松肥大 合身适体、 短袍窄袖
• 现代的变化状况 1、50年代:列宁装、连衣裙
苏
式
紧紧地跟政治
连
联系在一起
衣
裙
2、60年代:军装、干部装
文化大革命色彩单一, 紧紧跟政治色彩联系起来
3、改革开放以后: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不 走 寻 常 路 !
• 变化的趋势:
拘谨、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 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中国的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川菜、 淮扬菜
➢典型的特征:
中西合璧
厦门中山路
上 海 南 京 路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礼的变革:
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反对包办、主张
婚姻自由。删繁就简 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丧礼的变化:
趋于简化、出现殡仪馆与
公募,土葬向火葬改革
Hale Waihona Puke ➢其他风俗的变化:民国以后简便易服、破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