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程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
1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2
教师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
多样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56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策略 敏于发现
勤于研究
善于捕捉
57
作业: 1.谈谈对终身学习的认识。 2.谈谈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58
24
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是从各 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 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 如:基础课程中的数学、理、化、 语文。
专业课程中的网络教育应用、 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25
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学生中心 课程。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 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 形态。
如:项目学习。
3
第一节课程概述
《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 不试不藏”。
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 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 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4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说文解字》:“程,品也,十发为 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
上述说明: “课”有读书、学习、学习内容, 考试等含义; “程”有事物发展的经过或步骤, 过程的含义。
7
(二)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分析
教育内容 说 学科说
进程说
课程概 念繁多 ,有代 表性的 是这六 种
预期结 果说 计划说
经验说
8
第一节课程概述
“教育内容”说:课程指为实现教育目 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 “学科”说:课程是学科的同义词。 “进程”说:课程指课业的进程。
9
第一节课程概述
“预期结果”说:课程是一种预期学习结 果的结构化系列,或一种预期教育结果 的重新结构化序列。
度。适调标准难定。 创生取向:师生自主性高,但达成 3 效果有难度。
40
忠实取向:指课程实施的按部 就班执行预定课程方案的过程。 特点:忠实取向的结果可能是 两种极端的对立,要么成功, 要么失败。方案实施可行度高, 缺乏创新。
41
相互适调取向:课程实施是 预定课程方案与学校情境相 互适调的过程。
教学大纲的编制、课程标准制定、 教材的编写等。
38
课程实施:就是将规定好的 计划、方案和标准等转化为 实际的活动过程。 如:教材在课堂上的应用;
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 在学期授课中的实施等。
39
课程实施取向原则:
忠实取向:方案实施可行度高,但 1 缺乏创新。师生情感影响取向。 2 相互调适取向:灵活度大,但不易适
小学数学课程:
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
分数四则运算
31
(五)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 必修课,选修课。
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具有强制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和
个人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32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并遵守一 定选课规则进行选择学习的课程。 特征:既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又针对学 生的兴趣要求,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10
第一节课程概述
“计划”说: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或 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历的所有经验的 一种计划,或指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 性经验的计划。
11
第一节课程概述
“经验”说: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 获得的所有经验,或受教育者在走向 社会之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12
第一节课程概述
荀子:“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 不能群”,“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基于课程标准的 课程实施
45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结果 进行评价,从而确定预期课程目 标是否实现,学习和计划是否获 得成功。
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46
广义课 程评价
狭义课 程评价
包括教学、教师、学 生学习成绩和课程产品等 评价
主要对课程产品 的评价
47
课程实施的评价贯穿与课程规划 和课程实施两个阶段中。
15
课程通常具有下面特征:
学习 性
过程 性
结果 性
六大 特征
选择 性
计划 性
目的 性
16
(三)与课程相关的概念区别:
1.教材: 是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学的主要媒
介,是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2.学科:其一为学术分类; 其二为教学的科目,与课程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
17
二、课程类型 按课程决策层为标准划分
开始进行;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明确
规定到2010年在全国推广。
53
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遭遇):
1
观念上的认同
2
教师适应过程中的问题
3
课堂经历的变化
4
学生面临的问题
54
第三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类型
校内校外课程资源
文字、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素材性课程资源
教授化、学习化课程资源
“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 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 无毛羽以御寒暑”。
13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广义):是人们有计划、有目 的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 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14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狭义):专指学校中的课程,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 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 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表现出实践中的灵活性。
42
2.相互调适取向:
课程方案为适应 具体对象而调适
学校实际情境适应 课程方案发生改变
43
创生课程:指课程实施是师 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创造 的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师 生自主性高,但达成效果有 难度。
44
比较
新的
三种 课程
1
实施
趋向: 2
3
基于教师经验的 课程实施
基于教科书的课 程实施
课程规划阶段的评价目的是通过 对课程原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 其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决策,对所涉及 的有关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的应用, 进行合理性评估,提供实时的反馈调 节,从而尽可能完善课程规划和课程 设计。
48
课程实施阶段的课程评价: 侧重对课程实施的计划、教师的
教学组织表现、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及其结果、课程资源的应用及其效果, 进行及时评估和反馈调节,以尽可能 地完善课程实施课程。
26
整合课程:又叫综合课程,采用各 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在学校教学 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 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如:艺体课程、计算机类课程、 科学文化史课程等。
27
五个层面中,第一、二层面目前已经实 施,后面三个层面有待研究和试验。
1 相邻知识系列整合
五个层 面的整 合课程
2 性质相近知识系列整合 3 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整合 4 文化的整合
课程评估还包含对自身、评价 技术、方法选择、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评 估。
49
第二节 课程改革 一、新中国 成立后基础 教育课程改 革回顾
改造阶段1949-1952 苏化阶段1953-1956
创生
革命阶段1957-1976
恢复阶段1977-1984
发展阶段1985-1998 50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概览 (一)主要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5
第一节课程概述
在我国: 一说“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一说在南北朝时期由翻译佛经来。 第一个将“课程”用于指学习或课业
和进程的人是南宋的朱熹。 《朱熹语类卷十学四》:“宽著
期限,紧著课程”。
6
第一节课程概述
汉语的课程主要指的是人们学 习规定内容的进程,伴随着严格的 检验和考验;
英语中课程的意思是学校教育 的进程。
表现出课程的复 杂性特征。
35
悬空课程:应该“有”,但实际上“无” 的课程,意味着学校缺失的课程。 如:目前我国大学无“家政”殡葬”等 专业及课程课程。
悬空课程的存在,表明知识领域 和社会文化应该进入课程的范围与实 施课程的范围的差异。
ຫໍສະໝຸດ Baidu36
三、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
课程规划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37
课程规划:课程工作者做出决定并制 定教师和学生将要执行的计划的过程。 如:教育技术系的教育培养方案。
5 学生与文化的整合
28
其他类型课程
1 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
2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和悬空课程
29
直线课程:课程内容前后逻辑联系 紧密,具有一定的前因后果的关系, 表现出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 重复的特征。 如:历史等课程。
30
螺旋型课程:又称为圆周课程,在不 同阶段安排主题相同的课程内容,而 逐渐扩大范围,上升难度。 如:计算机的语言编程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问题: 从我们的经验上看课程是什么?
1
第七章课程
1918年,美国人博比特的 《课程》出版,是教育史上的第 一部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 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开始。
2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一)课程一词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认识:
许慎《说文解字》中:“课,试 也”。
“试”,乃检验、考核、考试。
1
2
3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18
理想课程
官方课程
校方课程
所教课程
所学课程
以课程运行层次为标准划分
所得课程
19
理想课程:指课程学者们按照一定的 哲学或理论,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 建构的理论形态课程。 特征:具有理想性和理论性特征。 如:课堂上用的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体现的学科课程。
20
所教课程:由学校教师决定并组织学生 学习的课程,在学校中,所教课程在课 程层次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
1
限定选修课程
2
任意选修课程
33
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
显性 课程
隐性 课程
悬空 课程
34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征:
显性课程:在学校 情境中,直接呈现 的课程。
凡是学校在课堂 上开设的课程都属 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为 “潜在课程”和 “隐蔽课程”。
表现方式如教材 中隐含的文化偏见, 师生关系和校园文 化等。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1
义务教育阶段型课程改革实施进 程:
2001九月开始,到2004年 90%的学校采用新课程,2005年, 在小学和初中起全面使用新课程。
52
普通高中课程改实施进程: 2004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自治区
1
知觉课程
2
教案课程
3
实施课程
21
所学课程:是在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 活动中,学生按照学校和教师的组织 和要求而实际学习的课程。
22
所得课程:是学生在教育和教学活动 中,经过专门学习后内化自身发展结 果的课程。
这是学校课堂教学的目标。
23
(三)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
1
学科课程
2
活动课程
3
整合课程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
1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2
教师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
多样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56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策略 敏于发现
勤于研究
善于捕捉
57
作业: 1.谈谈对终身学习的认识。 2.谈谈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58
24
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是从各 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 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 如:基础课程中的数学、理、化、 语文。
专业课程中的网络教育应用、 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25
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学生中心 课程。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 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 形态。
如:项目学习。
3
第一节课程概述
《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 不试不藏”。
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 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 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4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说文解字》:“程,品也,十发为 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
上述说明: “课”有读书、学习、学习内容, 考试等含义; “程”有事物发展的经过或步骤, 过程的含义。
7
(二)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分析
教育内容 说 学科说
进程说
课程概 念繁多 ,有代 表性的 是这六 种
预期结 果说 计划说
经验说
8
第一节课程概述
“教育内容”说:课程指为实现教育目 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 “学科”说:课程是学科的同义词。 “进程”说:课程指课业的进程。
9
第一节课程概述
“预期结果”说:课程是一种预期学习结 果的结构化系列,或一种预期教育结果 的重新结构化序列。
度。适调标准难定。 创生取向:师生自主性高,但达成 3 效果有难度。
40
忠实取向:指课程实施的按部 就班执行预定课程方案的过程。 特点:忠实取向的结果可能是 两种极端的对立,要么成功, 要么失败。方案实施可行度高, 缺乏创新。
41
相互适调取向:课程实施是 预定课程方案与学校情境相 互适调的过程。
教学大纲的编制、课程标准制定、 教材的编写等。
38
课程实施:就是将规定好的 计划、方案和标准等转化为 实际的活动过程。 如:教材在课堂上的应用;
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 在学期授课中的实施等。
39
课程实施取向原则:
忠实取向:方案实施可行度高,但 1 缺乏创新。师生情感影响取向。 2 相互调适取向:灵活度大,但不易适
小学数学课程:
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
分数四则运算
31
(五)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 必修课,选修课。
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具有强制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和
个人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32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并遵守一 定选课规则进行选择学习的课程。 特征:既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又针对学 生的兴趣要求,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10
第一节课程概述
“计划”说: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或 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历的所有经验的 一种计划,或指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 性经验的计划。
11
第一节课程概述
“经验”说: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 获得的所有经验,或受教育者在走向 社会之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12
第一节课程概述
荀子:“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 不能群”,“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基于课程标准的 课程实施
45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结果 进行评价,从而确定预期课程目 标是否实现,学习和计划是否获 得成功。
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46
广义课 程评价
狭义课 程评价
包括教学、教师、学 生学习成绩和课程产品等 评价
主要对课程产品 的评价
47
课程实施的评价贯穿与课程规划 和课程实施两个阶段中。
15
课程通常具有下面特征:
学习 性
过程 性
结果 性
六大 特征
选择 性
计划 性
目的 性
16
(三)与课程相关的概念区别:
1.教材: 是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学的主要媒
介,是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2.学科:其一为学术分类; 其二为教学的科目,与课程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
17
二、课程类型 按课程决策层为标准划分
开始进行;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明确
规定到2010年在全国推广。
53
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遭遇):
1
观念上的认同
2
教师适应过程中的问题
3
课堂经历的变化
4
学生面临的问题
54
第三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类型
校内校外课程资源
文字、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素材性课程资源
教授化、学习化课程资源
“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 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 无毛羽以御寒暑”。
13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广义):是人们有计划、有目 的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 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14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狭义):专指学校中的课程,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 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 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表现出实践中的灵活性。
42
2.相互调适取向:
课程方案为适应 具体对象而调适
学校实际情境适应 课程方案发生改变
43
创生课程:指课程实施是师 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创造 的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师 生自主性高,但达成效果有 难度。
44
比较
新的
三种 课程
1
实施
趋向: 2
3
基于教师经验的 课程实施
基于教科书的课 程实施
课程规划阶段的评价目的是通过 对课程原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 其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决策,对所涉及 的有关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的应用, 进行合理性评估,提供实时的反馈调 节,从而尽可能完善课程规划和课程 设计。
48
课程实施阶段的课程评价: 侧重对课程实施的计划、教师的
教学组织表现、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及其结果、课程资源的应用及其效果, 进行及时评估和反馈调节,以尽可能 地完善课程实施课程。
26
整合课程:又叫综合课程,采用各 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在学校教学 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 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如:艺体课程、计算机类课程、 科学文化史课程等。
27
五个层面中,第一、二层面目前已经实 施,后面三个层面有待研究和试验。
1 相邻知识系列整合
五个层 面的整 合课程
2 性质相近知识系列整合 3 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整合 4 文化的整合
课程评估还包含对自身、评价 技术、方法选择、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评 估。
49
第二节 课程改革 一、新中国 成立后基础 教育课程改 革回顾
改造阶段1949-1952 苏化阶段1953-1956
创生
革命阶段1957-1976
恢复阶段1977-1984
发展阶段1985-1998 50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概览 (一)主要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5
第一节课程概述
在我国: 一说“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一说在南北朝时期由翻译佛经来。 第一个将“课程”用于指学习或课业
和进程的人是南宋的朱熹。 《朱熹语类卷十学四》:“宽著
期限,紧著课程”。
6
第一节课程概述
汉语的课程主要指的是人们学 习规定内容的进程,伴随着严格的 检验和考验;
英语中课程的意思是学校教育 的进程。
表现出课程的复 杂性特征。
35
悬空课程:应该“有”,但实际上“无” 的课程,意味着学校缺失的课程。 如:目前我国大学无“家政”殡葬”等 专业及课程课程。
悬空课程的存在,表明知识领域 和社会文化应该进入课程的范围与实 施课程的范围的差异。
ຫໍສະໝຸດ Baidu36
三、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
课程规划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37
课程规划:课程工作者做出决定并制 定教师和学生将要执行的计划的过程。 如:教育技术系的教育培养方案。
5 学生与文化的整合
28
其他类型课程
1 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
2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和悬空课程
29
直线课程:课程内容前后逻辑联系 紧密,具有一定的前因后果的关系, 表现出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 重复的特征。 如:历史等课程。
30
螺旋型课程:又称为圆周课程,在不 同阶段安排主题相同的课程内容,而 逐渐扩大范围,上升难度。 如:计算机的语言编程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问题: 从我们的经验上看课程是什么?
1
第七章课程
1918年,美国人博比特的 《课程》出版,是教育史上的第 一部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 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开始。
2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一)课程一词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认识:
许慎《说文解字》中:“课,试 也”。
“试”,乃检验、考核、考试。
1
2
3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18
理想课程
官方课程
校方课程
所教课程
所学课程
以课程运行层次为标准划分
所得课程
19
理想课程:指课程学者们按照一定的 哲学或理论,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 建构的理论形态课程。 特征:具有理想性和理论性特征。 如:课堂上用的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体现的学科课程。
20
所教课程:由学校教师决定并组织学生 学习的课程,在学校中,所教课程在课 程层次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
1
限定选修课程
2
任意选修课程
33
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
显性 课程
隐性 课程
悬空 课程
34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征:
显性课程:在学校 情境中,直接呈现 的课程。
凡是学校在课堂 上开设的课程都属 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为 “潜在课程”和 “隐蔽课程”。
表现方式如教材 中隐含的文化偏见, 师生关系和校园文 化等。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1
义务教育阶段型课程改革实施进 程:
2001九月开始,到2004年 90%的学校采用新课程,2005年, 在小学和初中起全面使用新课程。
52
普通高中课程改实施进程: 2004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自治区
1
知觉课程
2
教案课程
3
实施课程
21
所学课程:是在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 活动中,学生按照学校和教师的组织 和要求而实际学习的课程。
22
所得课程:是学生在教育和教学活动 中,经过专门学习后内化自身发展结 果的课程。
这是学校课堂教学的目标。
23
(三)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
1
学科课程
2
活动课程
3
整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