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及其解释方法
意思表⽰及其解释⽅法(⼀)、意思表⽰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的构成要素包括⽬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为。
⽬的意思是指明民事⾏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据以成⽴的基础。
⽬的意思的内容根据其法律性质可以分为要素、常素和偶素。
要素是指构成某种意思表⽰所必须具备的意思内容。
要素可以使我们得以区分不同类别的意思表⽰。
常素是指⾏为⼈作出某种意思表⽰通常应含有的、内容完全等同的意思要素。
常素的内容可以由法律来确定或推定。
偶素是指并⾮某种类型的意思表⽰必须或当然具有,⽽是基于当事⼈的特别意图所确定的意思表⽰的意思要素。
偶素必须经由当事⼈的特别约定⽅可成为特定意思表⽰的内容。
效果意思是指当事⼈欲使其⽬的意思发⽣法律上效⼒的意思要素。
效果意思⼜常被称为效⼒意思、法效意思或设⽴法律关系的意图。
具备了法效意思意味着⾏为⼈要有意识地追求设⽴、变更或终⽌某⼀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效果。
表⽰⾏为是指⾏为⼈将其内在的⽬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定⽅式表现于外部,为⾏为相对⼈所了解的⾏为要素。
表⽰⾏为可以采取明⽰或默⽰两种⽅式。
所谓明⽰的⽅式,是指⾏为⼈以语⾔、⽂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法表⽰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
所谓默⽰的⽅式是指⾏为⼈以使⼈推知的⽅式间接表⽰其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
(⼆)、意思表⽰的解释1、意思表⽰的解释对象关于意思表⽰的解释对象,历来存有争议,于是出现了意思主义理论、表⽰主义理论和折衷主义理论之别。
意思主义理论认为,意思表⽰的解释,重在解释⾏为⼈的内在意思。
意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源⾃德国18世纪的理性法学派,并在19世纪德国的民事法律⾏为学说中居于⽀配地位。
按照这⼀理论,意思表⽰的实质在于⾏为⼈的内⼼意思,法律⾏为本⾝不过是实现⾏为⼈意思⾃治的⼿段。
因此,意思表⽰解释的⽬的仅在于发现或探求⾏为⼈的真意。
在表⽰与意思不⼀致的情况下,法律⾏为应依据对⾏为⼈真意的解释⽽成⽴。
表⽰主义理论认为,意思表⽰的解释,重在解释⾏为⼈所表⽰出来的意思。
意思表示的概念
意思表示的概念
1、概念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2、要素
(1)目的意思。
合同的目的目的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
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3)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onmind)
3、意思表示与准意思表示准意思表示有两种情形,即意思通知与事实通知。
(1)所谓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的行为。
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于当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规定。
如承认的催告(《合同法》第47条第2款)拒绝受领、催告履行等均为意思通知。
(2)所谓观念通知是指通过认识事实并通知该事实而发生法律
所规定的效果的行为。
典型的观念通知有债务的承认、债权转让的通知等。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 注解: • 欠缺客观上的表示行为时,意思表示不成立。若 一财团负责人临终前希望设立遗嘱,将财产捐赠 与某慈善机构,但是尚未设立时即死亡,则其内 心意思尚为诉诸于外部行为,则无意思表示可言。 • 在内心意思方面,行为意思系意思表示必备的构 成要件部分,欠缺行为意思时,意思表示并不成 立。行为意思的形成是被欺诈或者胁迫的,虽不 影响意思表示的成立,但是可以撤销。效果意思 的欠缺并不影响意思表示的存在,外部表示与内 心的意思不一致时,乃意思表示错误的问题。
表示意思,又称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 法律行为上意义,比如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打电话 或以其他方式撤回承诺。表示意思中最为重要的是行为人 知道其行为在法律上有着何种意义,若是在拍卖场中举手 是为了招呼朋友则非表示意思。(参见于梅仲协《民法要 义》) 效果意思,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 效果意思与表示意思的不同在于,表示意思是行为人认识 到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上的意义,而对于效果意思则是行 为人企图依其意思表示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 课本中提出,法律上的效果意思即表示上的效果意思, 指从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的表示行为所推断的效果意思。
• 欠缺表示意思的情形,如当事人甲误将订购单认为贺卡而 签名,以及上述中提到的在拍卖场举手招呼友人而被认为 是拍卖等,这类行为涉及到意思自主以及信赖保护的核心 问题,至今尚未定论。这里采王泽鉴先生的看法,即当事 人因其外部行为而有所表示,相对人仅能就其客观上的表 示行为予以信赖,表意人与为此表示时,是否具有表示意 识,既难查知,相对人对其表示行为的信赖,应予以保护。 简而言之,原则上表意人应对其表示行为负责,以维护交 易之安全,表意人可以适用意思表示错误的规定,撤销其 意思表示,但是应该对相对人的信赖利所谓“意思表示”,应由其内心意思及 其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所构成,但其内心 意思如何,难以测知,应经由表示行为而 使其在外部上可以认知。“意思”依其 “表示”而客观化,二者合为一体,构成 意思表示。根据德国通说,将意思表示分 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是什么一、意思表示真实是什么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因此认识民事法律行为必须以意思表示为切入点。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包括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
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效果意思是指当事人欲使其目的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意思要素。
而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相对人所了解的行为要素。
表示行为可以采取明示或默示两种方式。
因此纯粹的事实通知(观念通知),不成立意思表示,如合同法中的承诺迟到通知。
二、意思表示的分类意思表示依其是否具有相对人、方式为何、直接沟通与否,可以区分为做出以下几种分类: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要约和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等均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等行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必须当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才能生效。
但《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484条规定的“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做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则属于例外情况,即双方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要求以行为方式做出承诺的,虽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却是在行为做出时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完成时即可产生法律效力。
2、意思表示依其做成之方式,可分为“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明示的意思表示即相对人可以直接借由表意人之言语、动作或文字等方式直接了解表意人所欲表达之意思为何。
默示的意思表示无法使相对人直接透过表意人之表示方法了解表意人之意思,而仅能透过特定行为“间接”推知表意人所欲表达之意思。
意思表示依其是否是以直接沟通的方式表达,可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对话的意思表示,亦即表意人直接以对话之方式作成意思表示,其乃以“直接”沟通的方式使相对人得以了解表意人之意思,至于是透过电话、网络或其他方式皆可。
意思表示的构成
意思表示的构成意思表示是人类语言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通过单词、短语、句子等形式在交流中体现出来。
在中文中,意思表示主要由词义、语法结构、上下文等多个因素构成。
接下来,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词义是意思表示的基础。
在中文中,每个单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例如,“阳光”一词代表着太阳的光线,给人以温暖、明亮的感觉;“雨滴”一词则表示着雨水的小颗粒,给人以潮湿、清新的感觉。
通过选用不同的词汇,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二、语法结构是意思表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的语法结构丰富多样,灵活运用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
例如,通过词序的变换,可以强调句子中的不同成分;通过词类的选择,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正确使用语法结构,能够使意思表达更加准确、清晰。
三、上下文对于意思表示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往往依赖上下文来理解对方的意思。
有时候,一句简短的话语可能会有多种解释,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明确其中的真正意思。
因此,在表达意思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避免产生歧义。
意思表示的构成离不开以上的几个因素。
词义、语法结构和上下文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丰富多样的意思表达方式。
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可能有多重含义,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则能够传达更加具体、细致的意思。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因素,人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意思表示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表达,人们都追求意思表达的精确性和清晰度。
词义的选择、语法结构的运用和上下文的引用,都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需要不断努力和提高的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意思表示达人。
综上所述,意思表示是中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表达意思时,我们要注重词义的选择、语法结构的运用和上下文的引用。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构成要素,我们能够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交流更加有效。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优秀的中文写作专家。
试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本 文分析 意 思表示 的构成 要素是 从法律 的视 角分析 的, 因此
常来说 , 一个意 思表 示 由行 为意 思 、 表 示价 值 、 表示 认识 、 外 部效 果 意 思、 内部效 果意 思等 五要 素构成 。
( 一) 行 为 意思
系 的基础 , 也 是体现 法律 核心 价值 的部 分 。因此 , 对 这部 分进 行 我 们 在讨论 意 思表 示时 , 要 排除 主体要 素 , 不考虑 行为 能力 。通
下, 甲的这 个动 作只是 反射 动作 , 是欠缺 行为 意思 , 遂构 不成 意思 表示, 拍卖 师 落槌 不 能导致 买卖 合 同的成 立 。 又 比如 某人 被他 人
二、 对 意思 表示 的构成 要素 的 争论
什 么是 意 思表 示的 构成 要素 呢 ?其实 就是 指 的意 思表 示要 强 拉手臂 强制 在合 同书上 签字 , 即直接 身 体强 制 。 因缺 乏行 为意 具备 基 本 的客观 事实 。 对 它 的构成要 素 , 目前 的学 者主 要有 如下 思 , 某人 的行 为不 能构 成意 思表 示 。 但是 我们 应该注 意 的是直接
我 国的 民法主要 包括 原则 、 规 则、 概 念这三 个部分 , 它们 组成 表 示 的构 成要 素 。笔者 赞 同孙 博士 的观 点 。 了民法 的庞 大体 系 。 这几 部分 中 的意 思表 示 是 民法 的核 心 部分 , 在 整个 民法 学科 中也 占有 相 当大 的地位 。这 是 了解 民事 法律 关 三、 意 思表 示 的构成 要素 分析
民法典中意思表示的作出方式有哪几种
民法典中意思表⽰的作出⽅式有哪⼏种在与他⼈合作或者交流过程当中,都会做出意思表⽰来表达⾃⼰的观点和做出的决策,民法典对意思表⽰的作出⽅式有相应的规定,那么民法典中意思表⽰的作出⽅式有哪⼏种?店铺⼩编整理了相关法律条款,希望各位读者们能明⽩相关规定。
⼀、民法典中意思表⽰的作出⽅式有哪⼏种民法典规定⾏为⼈可以明⽰或者默⽰作出意思表⽰。
《民法典》第⼀百四⼗条【意思表⽰的作出⽅式】⾏为⼈可以明⽰或者默⽰作出意思表⽰。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
⼆、什么是意思表⽰(⼀)意思表⽰的要素1、内⼼意思。
构成内⼼意思的要素:(1)⾏为意思:控制⾃⼰⾏为的意思;(2)表⽰意思:明了⾃⼰⾏为法律意义的意思;(3)效果意思:⾏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2、表⽰⾏为。
表⽰⾏为的⽅式有三:(1)明⽰;(2)推定⽅式(以⾏为表明内⼼意思);(3)沉默⽅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事先约定时,通过沉默表明内⼼意思);(⼆)意思表⽰的类型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作出,分为:⽆需受领的意思表⽰:⽆相对⼈的意思表⽰,指⽆需向他⼈作出的意思表⽰。
例如,遗嘱捐助⾏为、抛弃动产所有权。
需要受领的意思表⽰:即有相对⼈的意思表⽰,指需要向他⼈作出的意思表⽰。
例如,悬赏⼴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根据相对⼈是否特定,分为:对特定⼈的意思表⽰: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
对不特定⼈的意思表⽰:如⾃动售货机、悬赏⼴告。
3、根据相对⼈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分为:对话的意思表⽰,指意思表⽰作出后,相对⼈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
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或者将书⾯合同当⾯交给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
⾮对⽅的意思表⽰,指意思表⽰作出后,相对⼈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例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邮件为意思表⽰。
(三)意思表⽰的⽣效1、⽆相对⼈意思表⽰的⽣效:(1)⽆相对⼈的意思表⽰,⼀经作出即⽣效。
意思表示的三个构成要件
意思表示的三个构成要件
意思表示是民事行为能力适格的表意人将自主形成的效果意思表达于外部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主观要件:行为意思、表示意识和效果意思,其中,行为意思是指表意人希望通过行为来达到某种法律效果的主观意愿;表示意识是指表意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产生法律效力;效果意思是指表意人希望通过行为达到的具体法律效果。
这三个主观要件是意思表示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意思表示的不成立。
2. 客观要件:表示行为,即表意人将自己的行为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过程。
该行为可以是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推定形式或沉默方式。
此外,如果是物理强制或精神强制下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不构成意思表示。
然而,如果是欺诈、胁迫或重大误解情况下的行为,那么可以撤销这种行为。
3. 效果要件:表意人的意思表示需要达到一定的法律效果,如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等。
如果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那么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如果是以公告形式作出意思表示,那么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形式要求。
总的来说,意思表示的成立需要同时满足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和效果要件三个方面的要求。
如果不满足任何一个要件,则意思表示不成立。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a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思,例如签名。
b表示意思,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
c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
在法律上对于意思表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以及法律效应。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相对于此类问题,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知识,希望可以为大家解答疑惑。
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关于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例如以传真订购书籍,停车于收费停车场,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a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思,例如签名。
b表示意思,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投向咖啡自动贩卖器。
c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兼具表示意思及效果意思。
二、意思表示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
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志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
意思表示由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构成。
客观要件是指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主观要件,是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
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
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
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
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是体现为私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是由当事人意思表示决定,如果虽有表示意思的行为,但法律效果不由该表示的意思内容决定的表示之意思,仍不能成立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构成要素1. 意思表示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表意人呀!比如说,你跟朋友说“我明天请你吃饭”,你就是表意人呀,你得有发出这个意思表示的主体存在呀,这不是很明显嘛!2. 还有内容呢!不能乱说话呀,得明确表达出具体的内容。
就像你说“我给你个东西”,这太模糊啦,到底给个啥呀,得说清楚呀,对不对?3. 目的也很重要呀!你说“我要去北京”,那你的目的是去玩还是工作呀,得让人明白呀,不然别人怎么理解你的意思表示呢,对吧?4. 表示行为也不能少呀!你光心里想可不行,得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你写封信给别人表达你的想法,这就是一种表示行为呀,这多关键呀!5. 诚意也是要素之一呀!要是你嘻嘻哈哈地说一件事,别人可能就觉得你不是认真的。
就好像你开玩笑说“我给你买栋别墅”,别人会当真吗?肯定不会呀!6. 场合也有点影响哦!你在正式场合说的话和在朋友聚会上说的话,给人的感觉可能就不一样。
好比在会议上你说要负责一个项目,那和在酒桌上说可大不一样呀,是不是?7. 对方的理解也很关键呀!你说了,还得人家能懂呀。
你说一堆专业术语,人家不懂,那这意思表示能完整吗?就像你跟小孩子说高等数学,他能明白吗?8. 态度也得注意呀!你要是很凶地表达一个意思,和很温和地说,效果能一样吗?比如说“你赶紧给我过来”和“亲爱的,能不能过来一下呀”,这差别多大呀!9. 时机也很重要呀!你在人家正忙的时候说重要的事,人家可能都没听进去。
就像你在别人赶时间的时候非要拉着他聊天,合适吗?10. 后续的行动也能体现意思表示呀!你说了你要做什么,然后真的去做了,这才更有说服力嘛。
好比你说要帮朋友搬家,然后真的去帮忙了,这才是完整的意思表示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真的都很重要呀,每一个都不能忽视,只有这些要素都具备了,才能让意思表示准确、有效地传达呀!。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意思表示,法律上所囊括的要素,包括内心意思和法律表示行为。
内心一丝又区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和效果意思,其中行为意思也就是行为人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的内心的想法,▲意思表示,法律上所囊括的要素,包括内心意思和法律表示行为。
内心一丝又区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和效果意思,其中行为意思也就是行为人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的内心的想法,比如我们需要搭乘公交车,在中国通常使用的行为意思就是通过招手向司机示意,我们需要乘车,这是我们向司机表达的行为意思,其二就是表达意思,也就是行为人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的交流,述说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也是比较直接,且行之有效的表示方式之一,其三就是效果意思,这个意思与前两个意思,表示方式有所不同,他可能是结合前两个意思表达的方式,例如如我们内心的想法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在某种情况之下,我们不方便,或者是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先用言语表述我们,浅层的意思,然后结合我们相应的肢体动作,等一连串的表达来反映我们内心想要呈现的内容▲意思表示的第二个要素就是表示行为,表示行为区分方式有三个:第一个是民事,第二个是推定方式,第三个是沉默方式,第一个表达方式,我们很好,理解,也就是说明示,举个例子,我们希望约朋友们出来吃饭,此刻我们最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通过明示的方式,向朋友发出邀请,比如打个电话,或者是直接向对方说,而不需要向对方的一个眼神,或者是更加复杂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其二,推定方式,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会由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比如工作当中长期,配合会形成,默契,当助理和总经理经常一起配合工作,也许总经理一个挥手,或者是一个眼神表达的意思,就能够反映出总经理,希望助理在下一刻需要做什么事情,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是给他人留有相应的情面,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同理于我们的推定方式。
5意思表示PPT课件
法律后果:在意思形成阶段,由
于这一类意思错误是由于表意人
2
的误认而形成的,非表意人的故
、 内 容 错 误
意,因而法律赋予了表意人以撤 销权,以保护表意人意思形成阶 段的自由。如果相对人是善意的, 应当赔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损失, 即相对人因为相信合同成立而遭 受的损失。
对于某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法律 不允许当事人撤销或者限制当事 人的撤销权:
(2)表示行为必须是客观的足 以为外界所识别。
(3)表示行为应该是在主观上 指向他人(特定人与不特定多数 人)以引起他人的行为或响应他 人行为的社会行为。
( 一 构) 成意 要思 素表 示 的
2、主观要件 (1)目的意思(因为一定的动
机形成一定的思想活动); (2)效果意思; (3)表示意思(表示这种效果
3、双方或多方诺成行为,法律行为则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结合而 成;
4、在要物行为,除意思表示外,尚需 践行一定的行为,方构成法律行为。
二
(一)意思形成的过程
、
需要—动机—目的(即意思)
意 思
动机简单地说是行为的原因,而目
表
的则是行为的结果。动机是行为的
示
出发点,目的则是行为的终点。
的
过
2、内容错误
表意人所表示的意思与其内心意思是一
致的,但对意思表示的内容也即法律行
(
为的内容怀有错误的认识。
一 (1)关于法律行为性质的错误,如将寄
)
托误认为赠予;
意 (2)关于当事人本身的错误,如把甲当
思 瑕 疵
作乙,其适用范围仅限于赠予、委托、 雇佣等注重当事人其人的法律行为;
(3)关于标的物本身的错误,如欲卖甲 物,却误卖乙物。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论文摘要民法大厦的构建不能缺少法律行为这一根本性的制度,而作为法律行为的中枢神经,意思表示则是法律行为的精要所在。
意思表示是民事主体将存在于内心的意思表达于外部的行为,由此,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是意思表示蕴含的两方面内容。
表示行为作为意思表示的客观构成要素理论界无争议。
但我国传统理论对意思表示的主观构成要素即内心意思存在意思主义和表示主义之争。
在对意思表示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可知:意思表示主观要素应采意思主义,具体包括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这三项内容。
论文关键词意思表示内心意思意思主义表示行为法律行为制度架构了整个民法理论的基石,而法律行为又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民事主体若想取得预期的法律效果,需经过某种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思呈现于外界。
唯有将内心意思表达出来,方能转换为法律实效。
故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起点,没有意思表示,也就不存在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制度规范的核心,在法律行为制度中居于统帅的地位。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很多的民事纠纷亦是因为意思表示模糊、错误而引起。
因此,系统全面地对意思表示进行研究,厘清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对于完善民法基本理论、解决民事纠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意思表示构成要素概说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存在于内心的意思表达于外部的行为,由此可见,意思表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要体现民事主体的内心想法;二是要包含表意人外在的表示行为。
前者是意思表示的主观要素,无内心真意,则无后续意思表达之必要,诚如萨维尼所言,“意思表示的基础就是意愿的实在”、“一个特定的意思理所当然的要作为唯一重要和生效的因素来考虑”豍。
后者是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内心意思唯有通过表示行为,被外界所感知,才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正是借助表示行为来实现,空留于内心的意思本无法律上的意思。
因此,意思表示正是意思和表示的合力。
理论界对于意思表示的客观要素——表示行为并无争议,但是究竟哪些主观要素应为意思表示所包含,成为理论界争议不休的问题。
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
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意思表示是法律上成立要件中的一种,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一定的条件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在合同法中,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包括真实意思表示、表达方式的合法性、明确性、足够性和有效性等。
真实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反映其真实的意图,不能是虚假的或伪装的。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情况。
意思表示的表达方式必须是合法的。
合同法规定了意思表示的合法方式,如口头表示、书面表示、电子形式表示等。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选择合法的表达方式,否则其意思表示可能无效。
明确性是意思表示的另一个重要要件。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明确清晰,不得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明确性要求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够清楚地表达其真实意图,便于对方理解。
足够性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足够明确表达其真实意图,不能过于含糊或不确定。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尽量详细地描述自己的意图,以免给对方造成误解或争议。
有效性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法规定了意思表示的有效性要件,如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合法权益等。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具备相应的法律条件,才能使其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效力。
通过以上的要件,可以确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够真实、明确、足够并具有法律效力。
这些要件在法律上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交易的公平和诚信。
在描述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时,应尽量使用准确的中文进行描述,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不常用的词汇,以保证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文章的结构应合理,段落应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来增强阅读流畅性。
在表达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如“如图所示”等字眼,以确保文章能够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文章应该确保内容的独一性,避免内容重复出现,并且不得在文章中插入任何网络地址或使用任何形式的图片链接。
意思表示三个构成要件
意思表示三个构成要件在现代汉语中,“意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
它的三个构成部分分别是:意义、关系和主体。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句子或文章所传达的真实含义了。
例如,有人对我说:“今天下午我要去上课!”这里的“下午”其实就是表示时间段落的“时间点”;“今天”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可以看做是被表达者——“我”的身份状态;而“我要去上课”则是一个动宾结构,由“我”来充当谓语,表明自己将会干什么事情。
因此,整个句子的意思应该是“今天下午我准备去上课”,与原话所表述的意思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谁才能正确理解呢?这个句子并不存在歧义问题。
只需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即可得知该句的隐含信息——“上课”为动作趋势、“课堂”为事物名称这两个因素引发的后果(也就是谁出于什么目的或心态来寻求学习,同样适用)。
意思表示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构成方式。
但很多语言学界同仁对于“意思”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古典意义上,甚至把现代汉语的“意思表示”局限于日常口头交流的文本领域中。
由于数量巨大且类型丰富的书面语逐渐转向报刊、电视台等机构的新闻载体,这些使用者们往往忽略了他们提供的文字材料中所包含的抽象内容。
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泛地接触西方世界通用语的阅读人群越来越多,表达晦涩艰深或普遍性有待讨论的句子占据了更多空间。
除非您必须阅读西方著作,否则您更难避免遇到带有贬低色彩的词汇。
即便已经建立起较好的阅读基础和特定的眼光,仍然不得不怀疑“语言差异”使一般的阅读变得几乎无益。
事实证明,在对外语教学环境严格和特殊相结合的交际背景下,过去认为重要却又不受重视的语言基本要素之一——“意思”显然比其在先前的语言状况乃至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
对意思表示之构成要素的理解与分析
对意思表示之构成要素的理解与分析意思表示是内部意思的外部表示。
梁慧星先生曾表示,所谓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程度上法律效果之意思的行为。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是指某项意思表示所必须具备的事实要素,这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分别为内在意思的形成阶段,以及将此内心意思外部表示的阶段,二者合为一体即构成意思表示。
完整的意思表示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一是内心意思,一是对该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
对于意思表示的具体构成要素,我国学者存在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者主张四要素论,即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和表示行为①或者是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和表示行为。
有的学者主张三要素论,比如说,认为意思表示由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三要素构成,或认为意思表示是由效果意思、表示意识与表示行为三要素构成。
由上可以看出,对于外在要件表示行为学者们都是认同的,但是由于内在意思一般比较复杂,人们很难判断,所以大家都是各执己见,因此争议较多。
依据德国传统民法理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可以抽象为下列五项:(1)目的意思,又称基础效果意思;(2)效果意思;(3)表示意识;(4)行为意思;(5)表示行为。
其中前四项是内在意思要素,最后一项为外在表示要素。
下文笔者会从自己的理解深入分析意思表示的内在构成要素。
目的意思,是指行为人想产生某种事实上(或经济上)实际效果的意思②。
如房屋买卖合同,当事人为给予的直接目的,对出卖人而言在于取得房屋价金的所有权;对买受人而言在于取得合同标的物(房屋)的所有权。
此直接目的即为民法理论中所说基础效果意思也就是目的意思。
③目的意思指的是法律行为的具体内容,它将效果意思所追求的法律关系的后果具体化特定化,目的意思作为效果意思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又可以称为基础效果意思。
目的意思可以独立存在。
在生活实践中,广泛存在着仅为目的意思表达的情形。
比如说,a许诺b在b考上大学时送他一辆车。
此时,a的许诺仅仅具有目的意思,并无受法律拘束的效果意思,b考上大学时并不能因此而取得法律上的请求权。
关于司法考试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司法考试的知识点总结1.意思表示:构成要素:1.内在意思:行为意思:表意人意志掌握之下,表示意思:知道具有民法意义,效果:详细而确定法律效果。
2.外在意思:表示行为:1明示2.默示2.合同无效属于专用术语,特指因具有严峻的效力瑕疵,自始、固然、确定不发生效力的合同。
3.合同的解除须以通知方式解除。
合同所附解除条件成就,无须任何行为,合同自动失效。
4.居间与代理的区分:是指居间人向托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时机或者供应订立合同的媒介效劳,托付人支付酬劳的一种制度。
代理人以代理权为根底代理托付人进展民事法律行为,要进展独立的意思表示,而居间人并不代托付人进展民事法律行为,仅为托付人报告订约时机或为订约媒介,并不参加托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
居间人也没有将处理事务的后果移交给托付人的义务。
5.诉讼时效:只适用于财产权中的债权性恳求权。
因此以下权利不适用诉讼时效1.人身权的恳求权(人格和身份)2.财产性支配权:包括物权(占有爱护恳求权)和学问产权3.抗辩权(具有永续性)4.形成权(原则上适用除斥期间)还有三种债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恳求权;(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恳求权;(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恳求权。
6.产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情形:(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见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二)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见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三)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商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四)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宅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登载具有主见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殊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法定事由:起诉、恳求、认诺)债权转让:债权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中断。
2019《经济法》第二编民事法律制度精讲精练
2019《经济法》第二编民事法律制度——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本章考情分析本章知识体系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理解)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注意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即具有追求受法律约束的意思。
区别于情谊行为、戏谑行为等。
【注意2】现在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并非专指有效行为,而是包括有效、效力待定、无效、可撤销以及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2018年·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A.债务的免除B.无权代理的追认C.委托代理的撤销D.房屋的赠与『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双方民事法律行为需要两个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选项ABC是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选项D赠与合同,需要赠与人与受赠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012年A·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两个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选项A,债务的免除,只要债权人作出意思表示,债务免除即可发生法律效力;选项B是赠与合同,需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选项C 的授权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只要被代理人作出授权的表示,授权即可发生效力;选项D的遗嘱,只要行为人作出意思表示,遗嘱便发生效力。
(2018年·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处分行为的是()。
A.租赁合同B.所有权转让C.买卖合同D.拆除房屋『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处分行为是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的构成的不同学说
意思表示的构成的不同学说一、传统的三要素说。
传统的三要素说认为意思表示由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这三个要素构成。
先说这目的意思哈。
它呀,其实就是表意人想要实现的某种具体的经济或者生活上的目标。
比如说,你去商店买手机,你心里想着要买一部像素高、续航能力强的手机,这个具体的想法就是你的目的意思。
就好像你心里有个小清单,列着你对这个东西的各种期待一样。
再看看效果意思。
效果意思呢,是表意人期望通过自己的表示行为能够产生某种特定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
还拿买手机举例哈,你不仅想要一部好手机,还希望通过和商家达成买卖协议,让这部手机合法地归你所有,这个期望产生法律上所有权转移效果的内心想法,就是效果意思啦。
最后就是表示行为啦。
表示行为就是表意人将自己内心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于外部,让别人能够了解的行为。
比如你在商店里和售货员说:“我要这部手机,多少钱?”这就是你的表示行为,通过说话把你心里的想法传达给了对方。
二、新三要素说。
新三要素说把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识和效果意思。
行为意思呢,强调的是表意人对自己行为的有意识的控制。
比如说,你在网上下单买东西,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点击购买按钮这个行为,并且是有意识地去做的,而不是不小心误点的,这就是行为意思。
它是意思表示的基础,如果一个行为不是表意人有意识控制的,那就不能算是有效的意思表示啦。
表示意识是指表意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具有某种法律意义。
比如说,你写了一份遗嘱,你知道自己写这份遗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有意义的,它会决定你死后财产的分配,这就是表示意识。
要是你随便写了张纸条,自己都不知道这在法律上能有啥作用,那就没有表示意识啦。
效果意思和传统三要素说里的效果意思差不多哈,就是表意人期望产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愿望。
比如写遗嘱的时候,你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财产分配给特定的人,这就是效果意思。
三、二要素说。
二要素说认为意思表示由表示意思和效果意思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摘要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体系的基石,而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本质和核心。
它是法律行为制度的精华所在。
因此,理清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意思表示,仅仅进行纯概念层面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先从意思表示的概念入手,从而分析意思表示其构成要素。
通过分析其构成要素深入到更为深层次的法律理解问题,即法律的说服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掘法律概念其背后的司法实践功能。
关键词意思表示行为价值表示认识外部的效果意思内部
的效果意思
作者简介:钟杭,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法律硕士,法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061-02
我国的民法主要包括原则、规则、概念这三个部分,它们组成了民法的庞大体系。
这几部分中的意思表示是民法的核心部分,在整个民法学科中也占有相当大的地位。
这是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也是体现法律核心价值的部分。
因此,对这部分进行深刻地分析,并弄清其中的结构等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意思表示的内涵和意义
在讨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意思表示的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大部分民法学者都是这样理解的:在他们看来,
意思表示指的就是行为人通过外部活动把自己的内在意思表现出来。
我国台湾的大多数学者也都赞成这一说法。
在郑玉波看来,意思表示的意思就是表达意思的人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通过行为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
意思表示一定是受到法律的束缚的。
它通常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要反映出表意人的内心想法。
表意人也许并不喜欢进行法律行为,但他们都愿意通过这样的法律行为来满足自己权利和义务,所以表意人无论怎样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二就是意思表示还包含了某种外在的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客观存在的。
若一个人没有用一定的行外来表达他的内心想法,那他的想法就不会被外人所了解,也就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了。
二、对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的争论
什么是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呢?其实就是指的意思表示要具备基本的客观事实。
对它的构成要素,目前的学者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意思表示由意思和表示这两个要素构成;第二种观点:意思表示有三个要素构成,即效果意思、表示意思和表示行为;第三种观点:意思表示由四个要素构成,分别是:动机意思、表示意思和行为意思;第四种观点:意思表示由五种要素构成,即目的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和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
但部分学者认为,动机、目的意思以及行为意思都不能成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这是因为没有区分的必要。
所以从心理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意
思表示,意思表示应该指的就是效果意思和表示意思。
表示行为。
效果意思就是指的表意人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后产生了法律效力,包括内心的效果表达和表达方式产生的效果。
但是内心的效果意思是没有办法看出来的,通常情况下效果意思就是指表示上的效果意思,这是联络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的方式,而表示行为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产生的效果。
华东政法大学孙维飞博士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意思表示由行为意思、表示价值、表示认识、内部效果意思、外部效果意思这五个方面要素构成。
而且法效意思是不能够成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笔者赞同孙博士的观点。
三、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分析
本文分析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是从法律的视角分析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意思表示时,要排除主体要素,不考虑行为能力。
通常来说,一个意思表示由行为意思、表示价值、表示认识、外部效果意思、内部效果意思等五要素构成。
(一)行为意思
行为意思是指表意人自觉从事某种行为,行为是人自由得以表现的形式。
只有在理性为基础的意志之上人的举止,才能称之为行为。
因此比如在睡眠、无理性的状态中之所为的行为,虽然可能很大的影响力,但也不称谓为行为。
它要求意思表示必须在行为人自觉意识下完成的,例如身体受到了直接的强制,或者失去知觉而为
的行为,该表示是缺乏行为意思。
但是,如果是在胁迫的情况之下,当事人的身体并没有受到绝对的限制,仍然是有行动的自由,此刻所作的表示,法律上还是认为具有行为意思。
下面对这几种情形各举一具有说明效果的例子。
某人身处拍卖会的现场,但并不想参加竞拍。
在竞拍的过程中,由于为了跟后面的朋友打招呼,于是高举手臂,拍卖师见状落槌。
在这种情况下,甲的这个动作只是反射动作,是欠缺行为意思,遂构不成意思表示,拍卖师落槌不能导致买卖合同的成立。
又比如某人被他人强拉手臂强制在合同书上签字,即直接身体强制。
因缺乏行为意思,某人的行为不能构成意思表示。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直接身体强制与精神强制是不同的。
精神强制,是指某人对他人施以一定的危害行为相要胁,以致让对方产生恐惧的心理并为一定的意思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立法者对此种精神强制的处理方式是,受强制方可以通过行使撤销权来避免对自己不利的后果,而并不是意思表示不成立。
(二)表示价值
所谓表示价值,即客观上,从第三人视角看,是否为受法律拘束力的表示。
表示价值是社会对某一动作的解释,把该行为解释为订立合同,进入法律领域,进行交易等,形成法律关系的价值。
意思表示必须通过相对人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人们能够在客观上认识到某种法律效果意思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优先于社会规范认为应有的表示价值。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加以说
明,例如有两个好朋友演戏买卖白菜,在第三人看来,两个好朋友买卖白菜是受法律拘束力的,客观上有表示价值的行为,但两个好朋友作为当事人,他们合意只是在演戏,并不是真正的进入法律领域,进行实质的交易,这个时候,我们应当认为两个好朋友的合意优先于第三人即社会规范认为应有的表示价值。
(三)表示认识
表示认识是指行为人认识到了客观的表示价值。
:意思表示效力的来源其实本质上还是行为人的意思,体现在意思表示的主观要素,即表示认识。
例如行为人的某一行为有表示价值的外观而实际上缺乏表示认识,意思表示是不能够成立的。
欠缺表示认识的经典案例就是是特里尔葡萄酒拍卖案。
此案的大致情况是:某人在河边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群人,这些人与一位男士似乎正在进行热烈的交谈。
某人在这些人中发现了一个朋友,便走到该群人中并向这位朋友举手致意。
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置身于一个葡萄酒拍卖会,他举手的行为意味着较新近的最高价格加价100马克。
恰逢在此人举手后没有其他人再出更高的价格,拍卖师落下了拍卖槌。
在此例中,此人本意只是举手臂想向朋友打招呼,并没有参与竞拍的意思,因此是欠缺表示认识的,不能构成意思表示。
从这个角度说,表示认识是意思表示成立不可缺的要件。
(四)外部的效果意思
外部的效果意思,是外部显示出来的效果意思。
通常来说,表
意人是目的意思的具体内容,从而产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愿,此时的效果意思还在于表意人的内心,是表意人心理活动的过程。
因此,即使行为人内心发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愿难以为相对人所认知,其行为也无从成立。
因此,这种内心的意愿还是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示于外,足以为相对人所认知,法律行为才可能成立。
因此,为了维护相对人的利益,应依据表示出的意思赋予其法律的效果,即外部的效果意思。
例如,甲写信给乙,欲以200万元购买a屋。
那么,写信欲以200万元购买屋的内容就是外部的效果意思。
欠缺客观上的外部效果意思,意思表示时不能成立的。
再如甲内心意欲书立遗嘱,捐助财产设立财团法人,但为表示与外部,没有产生效果意思,自无意思表示可言。
(五)内部的效果意思
内部的效果意思,即目的意思。
是指表意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所想达到的目的。
目的意思是意思表示的特征要素。
在实践中,存在着大量无法律效果意思而仅仅只是为目的意思表达的情况。
如某人想邀请朋友聚餐,并许下承诺席间会相赠礼品。
在许诺实现之前,表意人仅有目的意思而并没有法效意思,其一般并无发生私法上的效果,因此使得被邀请者取得法律上的请求权。
又如我国合同法中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它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意思表示中的目的意思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内部的效果意思,其实是表意
人希望发生被法律认可效果的内心意愿,是特定权利义务设立、变更和终止的效果。
意思表示最核心的是体现意思自治原则,效果意思作为其内心意愿,应该成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所表达的意思是体现民法效果的意思,行为人的内心意愿是期望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心稳主编.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6.
[3]梁彗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米健.意思表示分析.法学研究.2004.
[5]王泽鉴.民法概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6][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8]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9]郑玉波.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