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泰坦尼克号》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泰坦尼克号》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教材:待琢之玉

本单元为文艺评论。了解、学习文艺评论,是中学生艺术鉴赏实践的必需,也是对他们感性化、经验化鉴赏实践的指导与升华。如果说钱钟书先生的《论中国诗》表现出编者对高中诗歌欣赏实践的观照,朱光潜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揭示了艺术欣赏活动多层次多需求的现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读〈鲁宾孙漂流记〉》则鲜明地表现出编者引导师生关注外国文学叙事经典鉴赏的倾向,而当代学者叶凯蒂的《评〈泰坦尼克号〉》(以下简称《泰》文)则表现出编者对当代社会背景下对流行文化、外来影视文化应持有的理性剖析意识的一种赞赏和期许。四篇文章艺海行舟,古今中外,雅俗兼顾,知行相辅,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泰坦尼克号》(以下简称《泰》片)是1997年底引进的热映全球的美国大片,具有鲜明的好莱坞“梦工场”文化特色。1998年前两天国内票房已突破320万元,至1998年4月已达3亿元人民币。当时的评论界,好评声和挞伐声此起彼伏。作为很有见地的影评,《泰》文的引入,使教材散发着鲜

活、鲜明的当代社会气息,反映出编者对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间血肉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创新的心态。

但毋庸讳言,《泰》文是作者的“急就章”,也是编者的“急就章”。虽然文章表现出了作者在流行文化的喧嚣中可贵的冷静、诚恳与深刻,但作为一篇高中的课文,它的内容稍嫌艰深、抽象,语言明显艰涩不晓畅;它的分析和结论,对刚升入高二的中学生显得“曲高和寡”;文章从艺术品质层面对罗萨—杰克爱情故事童话色彩的定性,与爱情故事对中学生的巨大感动间形成某种隔阂和对立。这是学习的挑战,也是学习的机遇。影片引进时,现在的高二学生正在上小学三、四年级,班上“碟青”是有,但“非碟青”更多。如果不看电影而学习这篇影评,无异于只对着挂图学习牛体解剖。因此,看电影是学影评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影评学习的大情境。因此,《泰》文是块待琢之玉,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层面上精心取舍,琢而成器。

二、对话:五种不同的声音,一个成长的世界

相对于《背景》《改造我们的学习》《赤壁赋》这类文章,《泰》文的学习要点显然不在于它术语叠砌、理论化口语的语言,也不在于它所持的观点本身(尽管也不乏灼见),而在于它的不愤激、不盲从,冷静、理性地看问题的学术品质,

和有条不紊、平心静气地分析阐述的评析方法,在于它作为使学生感受、了解影评文章的标本的身份。因此,我们毋宁把它看成是就《泰》片而进行多重对话的平台,而作者的一家之言只是一个宏观的鸟瞰式分析的例子。在这个平台上对话,至少会有五种声音:本文—作者的,其他影评者的,影片导演的,老师的,学生的,而学生的声音应该是最强音,是对话活动的中心和目的;前四种声音作为一种客观的、已知的世界,而后一种声音却是一个成长的、未知的世界,是我们教育智慧的阳光应该倾注的世界。因此,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生发出自己动听的声音,这是《泰》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教师必须晓喻学生,对作者可以敬慕,但无须仰视;对自己可以谦逊,但无须妄自菲薄。

为对话而倾听作者,因对话而受益自身,这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的目的。

三、对话为其表,探究为其里

以学生现有的稍嫌稚弱的理解能力“听清”文本大意,是一种探究;以自己的评鉴所得质疑文本,是探究;评价别的影评文章,是探究;举一反三,评鉴好莱坞其他流行大片,是探究;思考分析流行文化现象,更是探究。

让探究贯穿对话始终。

[教学目标]

一、理解好莱坞新类型影片“基本结构不动,技术功能创新”的总体特征,培养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冷静思考意识。

二、理清文章思想,体会影评文章特点。

三、评价作者观点,激活学生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重点]

促进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冷静思考,使自己身处流行大潮中多一份镇定和深刻。

[教学难点]

文章学术色彩浓重,术语多,语言风格近于理论化的口语,使学生有较明显的阅读理解障碍。要告诉学生,把握要点即可,无须字字句句落实。

[教学方法]

一、课前熟悉课文,画出要点和疑点、难点。

二、分析作者观点,辨析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扩展延伸,举一反三。

[媒体使用]

多媒体投影仪:《泰坦尼克号》海报、精彩剧照,主题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激发、了解作者观点,评析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激发。

自从有了影视,就有了影视评论。法国现今著名影评家米歇尔·傅东先生这样评价影评的作用:“一篇好的影评可以帮助一个年轻导演找到资金拍他的第二部影片”,足见影评巨大的艺术评鉴和舆论导向力。

其实影评并不高深莫测,和我们并不遥远,也并不陌生。大家一定忘不了集体看电影散场后边走边谈、边谈边争的情景。那可说是一种朴素的影评。也许,我们的感慨和体会还暂时达不到叶凯蒂这样的专家学者的高度,但我们大可不必因此自惭形秽。因为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声音,相信自己,未来优秀的影评家也许就坐在大家中间。

我们大多数同学都看过《泰坦尼克号》。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和当代学者叶凯蒂教授进行一场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对话,好不好?

二、创境入境。

1多媒体展示《泰》片海报、精彩剧照,并伴随播放其主题曲。

2请一位同学概述剧情,其他同学补充。

(剧情参考:

1985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遗骸被发现。美国探险家洛维特在船舱里看见了一幅画,102岁高龄的罗萨声称她就是画中的少女,罗萨开始叙述她当年的故事。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富家少女罗萨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一道上船;另一边,不羁的青年画家杰克靠在码头上的一场赌博赢到了船票。罗萨不愿嫁给卡尔,打算投海自尽,被杰克抱住。很快,美丽活泼的罗萨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了。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罗萨,自己则在冰海中被冻死。老态龙钟的罗萨讲完这段爱情传奇后,把那串价值连城的珠宝沉入海底,让它陪着杰克和这段爱情长眠海底。)

3“影院问卷”:

(1)“泰坦尼克号”为什么被誉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和“梦之船”?什么原因让它的首航走向噩梦?哪个原因最主要?对这场噩梦你有何思考?

(2)你认为罗萨—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什么特点?

(3)你认为电影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