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医家刺灸经验-刺法灸法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近现代医家刺灸经验

刺法灸法是针灸操作技术的核心,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刺法灸法的临床运用。刺灸技术的流派也异彩纷呈,擅长刺法灸法之名医不乏其人,当代针灸界更是名家辈出。从刺灸技术来讲,各有所长,或家承相传,或秉承传统有所发挥,或手法针具有所创新,可谓百花齐放,为刺灸技术增添了新的篇章。本章精选了十五位近现代针灸名家之刺灸经验,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刺灸技术。

一、任作田

任作田(1886—1950),辽宁省辽阳县人,著名针灸医家。八法神针和经验十法是任老施术心得之精华,前者偏于行针,后者偏于补泻。

(一)八法神针

所谓八法神针,即搓、捻、弹、燃、扪、循、揉、按八种手法。搓即如搓绳状,拇指向前进,与示指合起来,用力搓针柄9次,再后退6次,如此连续行之。捻即如捻线状,手法同搓法,但动作轻微。弹即如针柄动作紧沉,不易转动时,用右示指弹针柄数次,松动针身以便行针。撚即是用拇、示指左右旋捻,待针尖活动自由后,再按常法深进。针下如有凝滞,可用旋捻法使之流畅,然后再深进直至目的层。

扪即行补泻手法,及出针后用左示指按压针孔。循即在进针过程中,因气滞而针不能深入时,左示指可在臉穴附近从上向下点划,使气自上向下行动,促使针尖

顺利到达预定的部位。揉即在进针前,用两手中指或示指在针穴上揉数下。按即在进针前,用两手中指或示指在针穴上深按。揉按两法同时施行,以使针穴部位气血散开,减少疼痛。

(二)经验十法

所谓经验十法,包括进、伸、退、提、卧、捣、摇、拔、扩、复十种手法。每种手法各有深意,可相互结合操作。

①进即拇指前进9次,同时针尖向下用力;

②伸即伸展之意,指进针时针尖向下用力,有探索“天、人、地”三层之虚实和病情的轻重,而定补泻之法;

③退即拇指后退6次,同时将针柄微提;

④提即提起针柄,用进九退六之平补平泻法或左右旋撚法将针提起;

⑤卧取其“静”义,针至深层得气且行平补平泻法后,欲使病势镇静,将针静置10~60分钟;

⑥捣即微捣法,针至浅层得气后,旋撚针柄一上一下,如捣米状,使针下虚状转实状,或凝滞状转流通状,再分别进至中、深层,行相同手法,待病势平和即出针;

⑦摇即当针尖、针身过紧过沉时,可微摇针柄以使针身流利;

⑧拔即出针时用轻微之力将针提出;

⑨扩即将针尖向四周探刺,并施以旋撚法,使针下得气感扩大范围;

⑩复即反复之意,指针入臉穴一定深度,针下有“气”不至,“血”不流畅之感,未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可将针退出一半,稍停2~3分钟,再将针伸进原处,行九九大补法,若气血仍不通畅,再往返施术2次,仍不达,行大补法后出针,急扪针孔。

二、吴棹仙

吴棹仙(1892—1976),名显宗,四川省巴县人,著名针灸医家。吴氏重视针刺手法,善用子午针法。不仅在其著作《子午流注说难》首提辨气“催气”红晕说,而且论及依据病症不同、男女不同、时间不同,合理应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一)论辨气“催气”

吴氏在《子午流注说难•催气手法》一文中说:“停针十分钟内,如针下有胀痛之感觉,见针四周有红晕,即知邪气已至针下,如无红晕,用催气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内转令病人吸气,外转令病人呼气。如邪气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顷刻针下胀痛。即知邪气已至。”并对“胀痛”注释为:“气分之病邪到针下则胀,血分之病邪到针下则痛。皆当用泻针手法。痛者针稍深入营分,胀者针稍浅在卫分。如胀而且痛,则先深而后浅,并泻之。”这种辨气“催气”红晕说,使催气的技术水平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上守机”“上守神”之精巧细腻,以加强疗效。

(二)论“寒热手法”

“提针为热,插针为寒……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吴氏认为呼吸与针刺同步进行,可控制寒热。治法上分午前与午后,午前为阳,午后为阴,由于

男子应日,故针左手足;女子应月,故针右手足。“烧山火”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透天凉”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如阳日用阳数,阴日用阴数,相同则泻,相异则补,需根据病情的虚实,调整阴阳。“若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若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亦反而用之”。

这里所说的“反而用之”即是男子午前用的烧山火,如午后的病状与午前相同,午后就该用“透天凉”的手法;若是妇女午后的病状与午前相同,午后用的“透天凉”,午前就该用“烧山火”的手法。所以“烧山火”“透天凉”,午前用之为正法,午后用之为偏法,病症虽同,由于男女不同,时间不同,故所采用的手法也不同。

三、王乐亭

王乐亭(1896—1984),名金辉,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针灸医家,人称“金针王乐亭”。王氏重视配穴处方,将配方原则概括为三点,即注重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注重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与注重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

擅长金针,如针对中风瘫痿制定了“督脉十三针”和“中风十三治法”处方。“督脉十三针”处方即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用补法可补益阳气、强筋壮骨、补髓益脑;用泻法可抑阳清热、疏通经气、刺法、牵正透法、法、开闭醒神法、俞法、老十针法、其中“手足十二针”(双侧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以阳

经为主,阴阳相配,是中风的首选方。

“十二透刺法”(肩髎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阳池透大陵、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功能即在于舒缓、柔润和滑利肩、肘、掌指、髓、膝、踝部关节。其透之要点在于把握好适应证;多选在患侧、患肢或关节周围;虚实补泻要适宜,对于体质比较虚弱或为虚证时,应当在进针之后首先使之得气,然后再透刺到达对侧穴位;如果体壮证实则可进针直达对侧穴位,再候气、得气施行补泻手法。

针对肠胃病总结出“老十针”处方和“治其本,以胃为先”的学术观点。“老十针”一一主穴:中脘、足三里(双);配穴:上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针刺腹部穴位均采用直刺0.3~0.5寸,腹部穴位要求以无痛为佳;内关穴采用直刺0.5寸,局部酸胀,可有向指尖放射的触电感;足三里直刺2寸,稍偏向胫骨方向,针感(有麻电感)向足背放射。

四、郑毓琳

郑毓琳(1896—1967),河北省安国人,著名针灸医家。郑氏在长期针灸实践中,注重针术与气功之结合;善用左手候气;以调气为核心简化热补凉泻法。认为针刺手法的要领是意气相随,刚柔相济,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和疗效的郑氏针法。

(一)强调双手重用左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