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重心下移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党的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八届三

中全会对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作出了安排,前不久召开的中

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构建了“1530”新型城镇体系,组织

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城镇化整体水平由20__年XX.X%提高到20__年的XX.X%,但仍与全省平均城镇化率XX%存在

较大的差距。根据我市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至20XX年,全市

城镇化率将提高到XX%。这就要求,从现在开始的三年,我市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2到3个百分点。民盟徐州市委针对我市如何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切实可行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

思考。

一、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市中心城区发展潜力和空间有限。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心城市的作用被过度放大。生产要素的单向集聚,人口

的高度集中,使主城区的发展渐趋饱和,城镇化率提高的空间、

增幅和增速受到限制。同时,主城区人口压力增大,资源环境承

载力紧张,居住拥挤、市民出行不便、交通堵塞严重等“大城市病”渐渐凸显。城镇化的工作重点亟需向下转移,使小城镇与大

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特大城市—

中小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化发展体系。

(二)中小城市城镇化水平偏低。市辖县(市)区的城镇化率与全市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__年底,贾汪区、铜山区城镇

化水平分别为XX.X%、XX.X%,新沂市、沛县、邳州市、睢宁、丰

县的城镇化率依次为XX.X%、XX.X% 、XX.X%、XX.X%、XX.X%。市

辖县(市)区间城镇化水平差异不大,整体存在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增长缓慢、生产要素集聚动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市城

镇化的整体进程。

(三)重点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重点中心镇是建制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

力的城镇。目前我市布局的XXX个重点中心镇还存在着城镇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城镇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对周边乡镇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

的提高空间。

(四)一般小城镇发展滞后。一些距离城区较远、经济发展落后的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缺失,生产、生活

条件简陋,人口和其它生产力要素大量流失,城镇化进程相对落后,人口集聚度更低,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农村留守问题

突出。

二、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一)推动发展重点由“中心城区”向“小城镇”转移。与

中心城区相比,城镇的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生产条

件和舒缓的生活节奏,对居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建议我市城镇化

建设侧重小城镇发展,新增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经费优先向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倾斜:一来可以提高城镇的发展动力,增强就

近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二来可缓解中心城区生产生活压力,有

效遏制“大城市病”。通过做强、做优、做美中小城市群和小城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中小城市、小城镇集聚,改变农村人口

向大城市单向流动的传统城镇化方式,鼓励广大农民实现就近城

镇化。

(二)促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孤立”向“产城融合”转变。城镇化的根本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产业是城镇化

发展的基础,产业经济的繁荣是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依据我

市“1530”新型城镇体系的构建精神,要以“产城融合”的理念

培育我市小城镇产业,依托广大城镇现有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积极吸纳城市的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要素

平等交换,担负起主城区的产业转移。对于仍然从事农业生产活

动的居民,通过新型农业产业化,使农民逐步转变为农业工人,

实现生产方式的城镇化。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留守儿童、

妇女、老人等诸多社会问题。

(三)引导生活方式从“分散落后”向“集聚便捷”转变。我市应以“因业兴城”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重点中心镇规模,充分

利用现有的物质基础,整合镇区内部各类组成要素,完善城镇结构、提升城镇功能、丰富城镇内涵,为在此就业的居民提供完备的居住条件。对于一般小城镇可采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方式进行逐步集聚,设立标准应以镇为单位,划分居住片区,并加大公共配套投入,用完备的配套设施吸引附近的居民逐步集聚到社区中,实现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四)转变公共设施从“差异化”向“均衡化”覆盖。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乡镇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议公用设施配套以城镇中的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一是要建设衔接城乡的公共交通,配置公交站点,纳入城市公交网络;二是要完善保障生活的供水供电、雨污排放、邮电信息、燃气热力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在近三到五年内,建议新型农村社区达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三是要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城镇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和救灾能力;四是要加强社会福利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社区服务、老年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一体化。

(五)健全评价体系由“以城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现有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以城为本,以gdp为评价标准,人在城市中是从属配角的地位。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核心,按照人的需求,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功能和服务配套,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建议我

市在全域范围建立健全居民幸福指数考核制度,要把保障农民发展、推动农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应做什么”,尊重农民选择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兼顾特殊群体,提高城镇居民的稳定性、归属感和生活品质,让居民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能记得住乡愁。

为了避免大量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增强农村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前进步伐,建议我市制定有关“农村高层次人才”标准,构建完善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村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农村地区城镇化发挥助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