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带反思
主题:加减法练习
教学目标:
1.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够通过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重点:
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正确完成一系列加减法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足够的加减法练习题。
2. 打印好练习题的复印件。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口算题,帮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引入新知识: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明白怎样正确进行计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练习,监督他们的答题过程,纠正他们的错误。
4. 巩固:让学生做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把加减法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通过练习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有趣的加减法练习,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明白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下面就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共含15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小学数学《平面图形》内容体系研究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西北大学附属小学马红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运用分割法和添补法的策略,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具准备】七巧板、答题纸、每小组一张例题一的平面图【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动激趣,认识图形1、课件激趣:猜一猜,这个盒子里到底藏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图形从盒子里跑出来)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动手拼一拼: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一分钟竞赛,在一分钟内拼出有趣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这些图形和基本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揭示组合图形的概念: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
4、生活中哪里还有组合图形?(学生说;课件展示。
)5、练眼力:看看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学生试着分一分,老师总结:可见,几个基本图形组合在一起就是组合图形,同样的,一个组合图形也可以分成几个基本图形。
运用这样的思想,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二、情景出示,体验探索1、课件出示情境: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下)。
大家能帮小华计算一下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吗? 7m 4m 6m 3m2、客厅平面图,要铺地砖需要知道什么?3、面积如何求?小组一起研究,在老师发的平面图纸上试一试,寻找计算办法,并计算出得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与反思5篇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与反思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下面是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教学内容及简析】《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1、电脑课件、展示台2、学具袋(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小棒、铅笔【教学设计】一、数铅笔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1、圈一圈,数一数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四、练一练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2、看谁数得快?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看谁的方法最好?3、接力赛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女生:34,36,38(相差2)男生:40,42,44女生:20,30,40(相差10)男生:50,60,70女生:45,50,55(相差5)男生:60,65,70女生:22,32,42(相差10)男生:52,62,72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案含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含反思
教学内容:加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教学步骤:
1.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题目。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加减法的定义及运算规则。
3.通过板书示范,给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加减法运算例题,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5.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对错题进行解析和讲解。
6.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加减法的作业题目。
反思范本: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加减法运算,通过简单的例题和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有了基本
的认识和掌握。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加减法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容易
混淆运算规则,下节课需要更多的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另外,在检查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的题目还存在理解和运算能
力的问题,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让他们真正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数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4篇)
数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4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
本单元所涉及的因数和倍数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成功之处:1、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
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
然后根据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不足之处: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再教设计:1、根据课本的练习相应的进行补充。
2、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用总结为a÷b=c(a、b、c均为非0自然数),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数学教学反思篇二今天是我一次登上“百花奖”的讲台,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统计》。
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全班汇报这两个环节,能对小组、班级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教学设计在书写的过程中,人们知道有哪些值得强调的事项吗,一定要重视格式正确,以下这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是来自于作者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促使学生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2、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学生渗透函数对应思想。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刚才同学们悦耳的背书声,吸引海底的'小鱼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它们啊!出了几个题目让你们做!小鱼说:你会吗?2x5= 4x4= 3x1= 5x4= 1x2= 5x3= 4x2= 4x3= 2x2= 1x3= 2x4= 2x2=师:同学们,你们1—5的乘法口诀学得真认真。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这次,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编口诀,你们敢挑战吗?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师:老师很喜欢鱼,可是又老是养不好鱼,于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摆金鱼可以吗?(课件先出示一条金鱼)师:摆一条金鱼用了几个三角形?摆2条呢?那么摆3条、4条、5条、6条呢?学生讨论,然后完成下表。
(教材61页主题图下面的表格)鱼(条)1 2 3 4 5 6三角形(个)6 12 提问:1、6是有几个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么列?那12呢?18、24、30、36呢?2、你能根据1x6=6,1x6=6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六得六)师:你能编出6的其它5句口诀吗?请你把教材61页的口诀补充完整(板书: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在生汇报时师板书,并让生说一说口诀所表示的意思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诀编出来了。
小学数学教案反思通用
小学数学教案反思通用
一、教案设计反思:
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能否体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要求?
2.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3.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教学过程是否设计合理,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
5. 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
二、具体措施改进:
1.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要求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串联,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能力。
5.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
三、教学反思总结:
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反思,我意识到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主动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
在今后的教
学中,我将更加重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有效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灵活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希望我的教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激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小数乘整数课时目标导航小数乘整数。
(教材第2~3页例1.例2)1.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会正确计算。
3. 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重点: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一、情景引入1. 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点名说一说)(2)在乘法算式中, 各15 150 1500 1.5 0.15部分的名称是(1)明确:第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第二个因数不变, 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从前三栏中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3)第四栏, 不计算能知道积是多少吗?明确: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 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缩小到原来的。
(4)从后两栏中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 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缩小到原来的、。
二、学习新课1.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观察主题图, 了解图中的相关信息。
A. 3.5元B. 4.6元C. 6.4元D. 2.8元买3个风筝A多少钱?(2)探索解决问题方法。
四人一组, 展开讨论, 探求计算方法, 并分享计算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3. 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方法三:4元×3=12元5角×3=1元5角12元-1元5角=10.5元方法四:3. 5元=35角105角=10.5元(3)分析各种算法的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评价,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四种算法。
提问: 上面四种算法中,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 这种算法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 多数会认为第四种方法比较简单, 同时认识到这种算法的关键是把小数3.5元换算成整数35角, 也就是将小数乘整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通用20篇)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篇1一、教学情况1、复习沟通,建立联系。
在教学新知识前,先简单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目的在于回忆已学的知识,为迁移做好准备,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题。
3、通过观察、探讨、交流,掌握新知。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4、巩固知识、深化练习。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分层次掌握所学的知识,先进行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再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深化,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本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
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三、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
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四、存在问题教师:1、在用教材上还需继续深入挖掘。
2、在教学上,注重教学内容的平衡,使得优生在一堂课中有更大的收获,还要让学困生在每堂课中有所学习。
3、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知识的薄弱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1、部分学生不懂得审理,审题能力较差,不理解题意。
2、有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分析判断能力薄弱。
3、还有的学生因为懒惰而导致了学习基础差。
五、改进措施1、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实物操作中抽象到图形的认识。
2、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3、关注学困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帮扶,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
小学数学教案分析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分析反思
教案名称:加减法练习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能够独立进行加减法运算;
3.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掌握与运用;
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讲解加减法运算的技巧;
3.完成加减法练习题;
4.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实际应用练习;
5.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简单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规则,提高了他们的运算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理解不深刻、运算速度慢等问题,说明需要增加学生的练习量。
下一节课应该增加更多的实际应用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算能力,确保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达到熟练水平。
同时,要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四篇)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
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___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
”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___个十和___个一合起来是11。
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
”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材分析从“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数学家故事引入,接着为学生创设两个活动情景:1.用100米篱笆,在空地上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并对实践中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得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
2.用100米篱笆,利用一堵足够长的墙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
在实践中发现“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小”,与前一结论“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体资源的直观性特点进行示范、启迪,让学生发现圆形设计方案没有利用墙,从而激发学生出“灵感思维”——100米篱笆,靠墙围成半圆形养鸡场面积最大,不仅解决课前“养鸡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得到再一次的飞跃,也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机会。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已经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
所以,本节课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平面图形知识,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铺垫;另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诱发灵感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探究中,经历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推理的实践活动过程,探索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
2.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几种主要平面图形的认识,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1.认识到运用图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规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学会“问题——实践探索-——解释——再实践、反思——结论”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强化“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9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这次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内容:教材55页例3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二、新授(一)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板书:35÷7=5(二)完成“做一做”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3、学生自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四、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目标: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小学数学教案说课稿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说课稿反思
一、教案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一节认识数字8和9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数字8和9,掌握数字8和9的书写和读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字8和9。
二、说课要点:
1. 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数字8和9,并进行相关练习。
2. 通过活动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简单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 在教学引导上,应该更多地使用举例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 在互动环节,我应该更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
3.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心。
通过反思,我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的方面。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5篇)小学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
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2、个人反思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1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
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1、小数是怎么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与反思
课题: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 知道小数是数轴上的一种数表示形式。
2. 能够用小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能够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1. 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小数的比较和运算。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
2. 教学工具:数轴、小数卡片、小数运算练习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数轴,让学生认识小数是数轴上的一种表示形式。
2. 认识小数:让学生观察小数的结构,明白小数点的作用和位置。
3. 比较大小: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数的练习,掌握小数的大小关系。
4. 小数运算:教授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中练习运算。
实施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小数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比较大小和运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设计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小数的概念。
另外,我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
小学1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
小学1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
学科:数学
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题:认识数字1-10
教材:教科书
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1-10,掌握数字的书写和读法;
2. 能够用实物和图形表示数字1-10;
3. 能够简单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1-10,掌握数字的书写和读法。
难点: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数字1-10的卡片,并让学生跟读数字。
2.学习数字1-10的书写和读法。
3.教师用实物和图形表示数字1-10,并让学生进行配对练习。
4.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练习。
5.总结:复习数字1-10,并进行小结讲解。
反思范本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字1-10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进行相关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
用数字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我也要多使用实物和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概念,让他
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字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还要注意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
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数字1-10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 不同的四边形。
创设学生熟悉并感 兴趣的现实情境, 复习旧知识,为扩 展新知作好铺垫。 激发学生兴趣,让 学生想学、乐学。
1、充分利用现
代教学手段和现有
教学用具,激发了
二、认识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特 征。
1、每桌发放两张图 片(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2、验证小结,课件 出示平行四边形和 梯形,认识各部分名 称。归纳概括定义。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
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
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1、动手画一画, 读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2、剪一剪, P73 第 3 题
加深学生对平 行四边形和梯形特 征的认识。
一、课件出示小测
试:根据下面图形的
特征完成表格: 四、总结,评价。 1、平行四边形 2 、
1、认真填表格。 长方形 3 、正方形 4、梯形 5 、等腰梯 2、同桌互评、自评。
形 6 、直角梯形 (表格略)
2、通过活动,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校园情景 图,哪儿用到了四边 形呢?
2、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学期我 们学校给每个班都安装了白板,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 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 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1、将基础知识进行 拓展,提高应用要 求,让学生思维有 发展的空间,鼓励 学生创新,以达到 培养能力,发展个 性的目的。
2、加深学生对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特征 的认识,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有序的思考能 力。
板书设计 (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边形
梯形
100
80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二、教师评价。
通过总结、评 价 , 帮助学生梳理 知识脉络,反思自 己的学习过程,领 会学习方法,获得 数学学习经验。
五、布置作业, 拓展应用。
展示练习题:
1 、你能把一个平行 四边形剪成两个完 全相等的图形吗?
2、火眼金睛——试 一试你的好眼 力 P76 第 12 题
1、同桌讨论,剪一剪。
2、认真观察, 找出所有 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60
东部
40
西部
北部
2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0 第一季度
第三季度
小测试:根据下面图形的特征完成表格: 1、平行四边形 2 、长方形 3 、正方形 5 、等腰梯形 6 、直角梯形
4 、梯形
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 行
四个角都是直 角
四条边都相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课堂学习评价表:
表中的 “课堂表现”、“小测试”、“自评”和“综合成绩”都是按 “优、良、
2、数学源于生 活,联系身边的实
3、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物认识平行四边形
给四边形分类。
和梯形,让学生感
4、量一量,画一画,同 受到数学就在身
桌讨论,解决问题。
边,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培养于观
察的良好习惯。
三、引导看书, 巩固练习。
1、要求学生把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的定 义画出来,读一读。 2、出示 P73 第 3 题
中、差”来评价,小测试完先由同桌互评、自评,最后的综合成绩由老师评,评完表
同桌互
姓名
课堂表现
小测试
自评
综合成绩
评
扬优秀的同学。
教学反思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标准》 要求学生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生已经能直观认识四边形,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 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
3、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 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比较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 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 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这是在
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 包括直观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之后 , 主要以平行线的认识为基
础学习的。 掌握这部分内容 , 是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 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表象,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 工作单位
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
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
3、课件展示生活中 常见的平行四边形 和梯形。 4、引导学生探讨四 边形间的关系。
1、同桌一起观察图形, 用上手中的直尺、三角 板、量角器等学具比一 比,量一量,讨论它们 有什么特征
2、交流小结。 (1)、学生代表说自己 的发现。 (2)、概括定义。
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直观、形象 地理解图形间的关 系,构建属于自己 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