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教学内容1.口算乘法(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2.笔算乘法(1)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一次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3)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4)有关0的乘法(5)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3.解决问题(1)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

(2)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

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2.突出算理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在教学计算时,注重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这一个单元的计算教学中,教材出现了三次小棒操作图。

第一、二次出现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力图通过小棒的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部编版数学五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数学五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教材第5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2.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法和略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投影。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探究前我们先完成一组练习。

二、合作探究1.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教师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做题的。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出示教材第54页例3(1)。

请学生分别用语言叙述一下所运用的运算定律,再分别用字母表示出运算定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a+b)+c=a+(b+c)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a×b)×c=a×(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a+b)×c=a×c+b×c师:比较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内互说自己的想法。

启发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3.提问: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4.书写。

讲述: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记作“·”,但字母中间的其他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部编版数学五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数学五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内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不透明的盒子,4个红棋子,1个蓝棋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演示:出示纸盒,把4个红棋子和1 个蓝棋子放入盒中并摇匀。

教师小结:摸到每种棋子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那么可能摸到黄棋子吗?白棋子呢?二、合作探究出示教材第45页例2。

1.问题情境: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

2.分组合作:边操作边完成实验报告的记录。

第( )小组记录次数红棋子蓝棋子3.小组汇报。

4.全班交流:根据各组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再摸一次,摸到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为什么?5.拓展。

如果盒子中有3个红棋子和3个蓝棋子,任意摸一个,摸到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问题情境:小盒中装有红、黄两种颜色的球,每个小组的盒子里装的球都是一样的。

从中摸出一个球后再放回去摇匀,重复20次并记录下球的颜色。

2.分组合作,记录结果。

下面是八个小组的统计情况。

次数小组颜1 2 3 4 5 6 7 8 合计色红球15 16 12 18 15 16 14 17 123黄球 5 4 8 2 5 4 6 3 373.教师提问:盒子里红球多,还是黄球多?学生:因为摸出红球的次数比黄球多,所以盒子里的红球多。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角的分类》教学设计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涂杰教学目标: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难点:平角和周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最近我们学了有关角的知识,并且学会了量角,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那有谁能说说怎么量角?(课件出示量角的步骤。

)2、你认为角的大小和与什么有关呢?二、探究新知: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其实,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许多大小不同的角。

(出示各种角)。

师:这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

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完成后同桌交流)现在我们来根据要求分类:等于90度的角有等于180度的角有小于90度的角有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

(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

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1)锐角。

(同学操作)师:大家组成的角与老师的角都有些不一样,这些是锐角吗?请你想一想我们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大小的锐角?(2)钝角。

我们能组成多少个不同大小的钝角?(3)直角。

部编版数学五上《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数学五上《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5、积的近似数教学内容积的近似数。

(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灵活地取积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求积的近似数的目的,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难点: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灵活地取积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表格。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准备好的表格。

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1.4862.9034.765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指名回答。

并请两三名同学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合作探究1. 教学教材第11页的例题6。

(1)出示例题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0.049×45)(3)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4)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讲评。

(重点突出积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5)提问: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如果我们根据“四舍五入”法把得数保留一位小数,那该怎么做?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汇报:把得数2.205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只要把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因为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0,所以就可以把0和5省略掉,即2.2。

2. 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在实际计算中,小数乘法乘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高的小数位数。

这时可根据需要和题目要求取近似数,取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是:如需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是几,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是几……然后采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取舍。

板书设计积的近似数求积的近似数,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运算法则计算出积,然后看需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教学设计在书写的过程中,人们知道有哪些值得强调的事项吗,一定要重视格式正确,以下这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是来自于作者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促使学生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2、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学生渗透函数对应思想。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刚才同学们悦耳的背书声,吸引海底的'小鱼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它们啊!出了几个题目让你们做!小鱼说:你会吗?2x5= 4x4= 3x1= 5x4= 1x2= 5x3= 4x2= 4x3= 2x2= 1x3= 2x4= 2x2=师:同学们,你们1—5的乘法口诀学得真认真。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这次,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编口诀,你们敢挑战吗?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师:老师很喜欢鱼,可是又老是养不好鱼,于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摆金鱼可以吗?(课件先出示一条金鱼)师:摆一条金鱼用了几个三角形?摆2条呢?那么摆3条、4条、5条、6条呢?学生讨论,然后完成下表。

(教材61页主题图下面的表格)鱼(条)1 2 3 4 5 6三角形(个)6 12 提问:1、6是有几个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么列?那12呢?18、24、30、36呢?2、你能根据1x6=6,1x6=6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六得六)师:你能编出6的其它5句口诀吗?请你把教材61页的口诀补充完整(板书: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在生汇报时师板书,并让生说一说口诀所表示的意思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诀编出来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新部编本《年月日》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新部编本《年月日》设计及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小“目标教学模式”备课表教学反思:备课时,我感觉到本节课的概念多,容量比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35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我使劲想在每个环节“节衣缩食”,以便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往往是设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最终还是没法把课堂作业本带进课堂)。

现在比较流行“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为此我想到了预习,一来体现一下这种理念,二来节省一下课堂时间。

设计预习单时,我请学生观察年历表,安排了3个环节:一、填一填:仔细观察年历,正确填写表格中每个月的天数。

二、想一想:仔细观察上面这张表格,有什么发现?三、算一算:通过计算,我知道了这一年共有天。

课中我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想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猜测观察——推理验证——得出结论等环节,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探究判断平闰年的方法时,考虑到学生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还没学完,也不熟练,计算一个结果比较费时间,后来想到让学生带计算器,可又考虑到计算器学生不会使用,于是想到教学生看一个数的末两位来判断是不是4的倍数的简便方法,我个人认为比较实用。

一节课两个不同的班级上下来,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随机应变不够。

第一次在自己班上时,课前学生对年、月、日掌握不多,感觉顺着自己的思路上下来比较顺,当三(1)班同学预习得很好的时候,自己感觉应付不过来了。

其次,教学不够紧凑,有些地方可以快速带过,而我却浪费了时间,导致作业进不了课堂。

只有以后努力改进了。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我们的校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我们的校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我们的校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来自一所城郊小学,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是农民家庭,数学基础较薄弱。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我们的校园》,属于数学下册中的第五章,主要涉及到校园中的空间与方向知识。

教学目标: - 了解和掌握两点间的方位关系,能够将方向词语与方向相应的表示法相互转换。

- 能够在平面上利用简单的几何工具把场地、建筑物和环境组合成能反映校园布局情况的简图。

- 能够利用简图或实景图解决查找和描述校园中各处的方位关系、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2.1 教学设计本节课采用“问答交互+拓展活动”教学模式。

2.1.1 引入环节在教室中播放校园的全景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寻找自己的学校,并提出问题:“我们认不认识这里?这是什么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这个地方靠近哪里?”让学生在猜测、发问中,引导他们关注方位、位置、朝向等概念。

2.1.2 讲解知识点通过展示教科书上的图片和地图,向学生介绍方位、位置、大小、朝向等概念。

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分类方向词汇,如上下左右、东南西北、前后等。

在具体的示例中让学生理解方向词语与方向相应的表示法相互转换,同时加深对方位、位置等概念的理解。

2.1.3 巩固练习1.听音辨方向:通过播放声音,考察学生对方位词汇的反应能力。

2.校园方位练习:让学生拿出纸和笔,在班内或学校某个区域进行绘图训练,并在图上标注方向词汇,加深对方位、位置、大小等概念的理解。

3.校园导航:独立或组队,学生利用简图或实景图解决查找和描述校园中各处的方位关系、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题目不限于校园,也可以拓展到周边环境、社会中的方位关系等。

2.1.4 拓展活动通过参观校园、访问老师、调查家庭、阅读故事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方位、位置、大小、朝向等概念的理解。

2.2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操作性强、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校园中的空间与方向知识。

部编版数学五上《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数学五上《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内容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材第44~4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能准确使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学具教材第44页的主题图,纸盒2个,红棋子10个,黄色、绿色、蓝色的棋子各2个。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教材第44页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图的图意。

2.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轮到你抽签来决定表演的节目,你认为自己会表演什么节目?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二、合作探究出示教材第44页例1。

师:观察情境,从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了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

生2:我知道了让3名同学来抽卡片。

生3:我知道了问题是求每位同学分别抽到什么节目。

师:如果小明抽到了跳舞,那么小丽和小雪抽到的是什么?生1:小丽可能抽到朗诵,也可能抽到唱歌。

生2:小丽可能抽到唱歌,也可能抽到朗诵。

汇总:小丽和小雪抽到唱歌和朗诵都有可能。

师:如果小丽抽到朗诵,小雪会抽到什么?学生:最后只有一张了,因此小雪一定抽到了唱歌。

三、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并板书: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可能”来描述。

板书设计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可能”来描述。

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度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度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教学内容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

2.角的度量。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4点)三、具体内容1.线段、直线、射线。

有的教材是先讲直线、再讲线段和射线,这里的编排是从学生已有的关于线段的认知经验出发,先讲线段,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再认识直线和射线。

关于线段的编排,先直观呈现拉直的线、绷紧的弦等,再语言描述、最后给出符号表示。

虽然直线和射线的概念比较抽象,还是结合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体会“无限”“延伸”等特点。

如手电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最后,教材提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

清楚地呈现了比较的3个维度。

2.角教材从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出发,结合刚刚所学射线特征说明角的含义,既是“角”的概念归纳,又是角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3.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编排的重点是引出角的单位,因为量角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角的单位。

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1°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就介绍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从而也说明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为学生在使用量角器量角时,更好掌握操作方法提供了帮助。

4.量角。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不但给出了量角的直观图,而且还强调对操作步骤的梳理。

后面“做一做”第1题两个角的开口方向不同,需要依据起始边认读角的度数,是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的技能训练;第2题则意在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强化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5.角的分类。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直角,通过测量,让学生发现直角等于90°。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数学《营养含量》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数学《营养含量》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营养含量》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会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一)复习旧知只列式,不计算。

高新四小共有教职工98人,其中六年级占,六年级共有多少位教师?()(二)猜谜语导入白胖胖,四方方,一块一块摆桌上,能做菜,能做汤,常常吃我有营养。

——豆腐师:豆腐是由黄豆制成的,而黄豆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黄豆的营养含量。

(引出课题)二、师生互动探究性质(一)抽丝剥茧,剖析数学信息。

出示原题,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解释其的含义。

(重点强调“含量”、“36%”的意思)因此原题信息可以转换为三句话:①蛋白质的质量约占黄豆质量的36%,②脂肪的质量约占黄豆质量的18%,③碳水化合物的质量约占黄豆质量的25%。

(用这三句话替换原题)随后PPT出示关键信息“250克黄豆中”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蛋白质约有多少克?生2:脂肪月有多少?生3:克碳水化合物约有多少克?引导学生完整地描述三道题,再共同解决第1道题。

(二)共同解决问题1,突破重难点。

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的质量约占黄豆质量的36%,蛋白质约有多少克?预设:学生直接列出算式250×36%。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分享完后,补充画图的方式,进一步加深解释。

)明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就用这个数乘百分之几。

师:250×36%如何计算?生1:把36%化成36/100计算;生2:把36%化成0.36计算;(难点,展开讨论说原因。

)(三)独立完成后两个题,男女各做一道,均用两种方法完成。

把三道题的方法一、方法二分别放到一起对比一下,说说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具体过程(主要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进一步增加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介绍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步骤、原则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

步骤1. 分析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实际可行,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 设计教学活动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授、练习、讨论、实验、探究等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3. 选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用于支持教学活动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各种工具、材料和技术。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互联网资源等。

4. 安排教学时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复杂程度,合理安排时间,确保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5. 制定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和评价,用于评价教学的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形式,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提供依据。

原则1. 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各有不同,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入游戏、实际操作和多媒体资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和鼓励学生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部编版数学六上《解决问题(四)》教学设计、反思

部编版数学六上《解决问题(四)》教学设计、反思

7、《解决问题(四)》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2、经历分析分数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会解答有关分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铺垫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那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课件出示)生: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1)出示例题(2)阅读理解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帮助学生理解单独修和合修,鼓励学生估算合修的天数。

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2、练习九6-8题3、练习九9题(此题有多种解法,既可以按整数工程问题的方法来解,即把工作总量看做300:也可以按分数工程问题的方法来解,即把工作总量看作1)教师小结:既可以把“一项工程”“一条水渠”看成单位1,也可以把。

“一池水”“一段路程”。

,再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单位时间的工作量。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工程问题就数量关系而言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这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用分率进行分析解题,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工程问题被许多老师研究过,也看到过各种各样有特色的设计,有的先进行分率方面的铺垫再进入研究,有的出示工作总量是具体数量的工程问题直接研究,通过变幻数量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工作时间始终不变,从而转入真正的工程问题。

但到最后总让学生感觉不到简单。

不管如何设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让学生把具体数量和分率两种不同方法的相似点一定要揭示出来,另外,用分率解的思考的参照物应是用数量解的思路。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设计了本堂教研课的思路:修一条()千米的路,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完成,两队合作,要几天完成?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的材料,这条路的长路由学生自己补充。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倍的认识)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倍的认识)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首先,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比较量÷标准量=倍数”是关于倍的基本数学模型。

关于倍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简称“求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称“求比较量”);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简称“求标准量”)。

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与内容回顾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涉及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多个方面。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算能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

二、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我通过设置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概念。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总体来说,学生们在数与代数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理解能力,但在空间与图形的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部分学生在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1. 教学效果在数与代数方面,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进行基本的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学生们能够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但对于复杂图形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们能够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但应用能力较弱。

2. 教学反思优点:-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几何图形的特点。

-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们的应用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充分体会统计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 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五、改进措施1.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几何图形的特点。

2.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充分体会统计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同学们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0-9,1、请同学们用扑克从小到大摆出来。

2、正读一遍,倒读一遍3、在这一排数中最小的是谁?最大的是谁?4、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

”0听了可伤心啦。

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

这时,9没话可说了。

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1和0站在一起是几?1说它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1、观察一下10与我们学过0-9有什么不同?生:10占两个格,0-9占一个格10是两们数,0-9是一位数。

组成10的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之前学的,1和0,相信大家都会写得很好,那哪位同学能提醒一下大家,写10时注意什么?各占一格,向一个方向倾斜。

2、计数器上数出10.同学们已经会在计数器上拨出9,再拨一个珠就是10,那根据这两个计数器你能比较出9和10是什么关系吗?生:9比10小1,10比9大1.请同学们利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完成59页的题。

3、大家已经知道了10比9大,看我们以前学过的0-9这几个数已经会从小到大排在尺子格里了,现在10也想和他们做朋友排在尺子格里,你认为10应该在哪呢?生:9的后面为什么?生:因为10比9大1所以在后面。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排一排,你能完成这道题吗?()<10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呀,现在我们学的这些数字中10是最大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是初中所要学到的“无理数”。有学生(张子钊)问“我们学不学无理数呢?”,我简单介绍了六年级即将认识的小学阶段唯一一个无理数派。孩子们对无理数十分感兴趣,我又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充介绍了无理数产生的数学史。
教学反思
根据课改和教学新标准的规定,我们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经历“体验”的要求,该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现将这节课反思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寻找商的规律,从而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已学习了如何计算小数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继续研究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先请大家来看一张主题图师:这是什么场景?你对它有什么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下学习这一内容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红绿灯的不断重复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学习统计等知识的时候,已经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可行的。
一、没能及时抓住机会促使学生自我体验
在教学设计的开始,教师播放一个具有循环情节的故事片,当时所有学生马上就发现这个故事是永远说不完的,并且有位学生还指出这个故事说不完,是因为情节循环。而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根本没预料到学生会一上来就说出“循环”这一词,只感觉学生能说出“不断重复”这样的现象,接着教师就在学生说出“不断重复”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也叫“循环现象”,再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情况,学生发现有除不尽的情况,既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循环小数的教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以上反思的问题,留下一次教学活动中改进。
对学生进行科技在不断飞速前进,现在要好好学习的情感教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循环小数
王鹏400米只跑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00÷75= (米)
观察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余数怎么总是25?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课上,我向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所有除法算式的商不可能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因为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所以任何除法算式余数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当除的次数比余数可能性的个数多时,必定出现与前面余数相同的现象。我用1除以7来举例说明,学生领悟得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学生列式计算
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先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完成次题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等现代意识。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学生说说有关警犬的信息
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了解到的信息
列式解答
同学互相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生看书,并把书上填写完整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循环小数” (板贴课题:循环小数)
学生评议。
5、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1、巩固练习
全三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2、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学校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版第(九)册课本第(27)页例(8)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循环小数的特征,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循环小数的产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数据进行比较、分类、整理的过程,自主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初步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设计中的体验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实充分体验这一精神
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为了节约时间我让四组学生分别计算这四题,这样一来时间是用得少了,可让学生体验的意图就流于形式了。因为每个学生只做了一题,不能充分体验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更不能在此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循环小数的含义,所以最终循环小数的含义是由老师给出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后由学生自己的经验所获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