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当代文学鉴赏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其中《四世同堂》在艺术上保持着老舍作品特有的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作品语言几乎全是纯粹的北京市民口语,加上对人物民族性的深入挖掘,使之成为老舍“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中的一座高峰,也是40年代国统区小说中最具民族化特征的一部。
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京这座城市有关。“擅于运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等等,都教文坛感受到了缕缕新气息。
我眼中的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主要著作: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步认识
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前后产生的,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富有学术活力的学科。一部中国现代史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和阶级的压迫史,也是一部民族解放史和阶级斗争史。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艺术再现,中国当代文学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形象记录。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
从宗教的角度看,阿哈斯瓦尔是被谴责和诅咒的,但是,鲁迅却 肯定了他,肯定了他的始终狂走。认为,在这个犹太人那里,走 比安息更适意。在鲁迅这里也是一样,走比安息更适意。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之鲁迅中国 现代文的
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
否未可知的人。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之鲁迅中国 现代文学的
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 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 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 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 最要紧的,只在第三种,现在一经 感化,他们便都打定主意道:“倘 若将来丈夫死了,决不再嫁;遇着 强暴,赶紧自裁!”
n 80年代的时候,李泽厚把“过客”精神与西方席席 福斯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席席福斯因为犯了错误而 被神界处罚。让他往山上推一块石头,由于石头本 身的重量,石头被推到山顶就滚下来,他再推,石 头再滚下来,他就做这样的徒劳地推着石头。席席 福斯的这种处境,与“过客”的处境是一样。他必 须推石头,但是永远也不能达到目的,过客必须走, 但是只能走向坟墓。席席福斯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推, 过客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走。鲁迅认为,人生就是 过客而已,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像“过客”不断走下 去。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之鲁迅中国 现代文学的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n 反封建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
n 总结辛亥革命《阿Q正传》《风波》等
n 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祝福》等
n 知识分子题材 《孔乙己》
《在酒楼上》
《伤逝》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之鲁迅中国 现代文学的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文本导读】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作者卡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 ⑯复辟.( ) ⑰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巢 窠 ②⎩⎪⎨⎪⎧ 兑 蜕 ③⎩⎪⎨⎪⎧ 鉴 签④⎩⎪⎨⎪⎧ 曷 溘 ⑤⎩⎪⎨⎪⎧ 孺 嚅濡⑥⎩⎪⎨⎪⎧ 嗜 耆 蓍 ⑦⎩⎪⎨⎪⎧ 胪 颅鲈⑧⎩⎪⎨⎪⎧ 殃 泱 怏 ⑨⎩⎪⎨⎪⎧ 倘 徜 淌 ⑩⎩⎪⎨⎪⎧ 纂 篡攥 ⑪⎩⎪⎨⎪⎧ 详 祥 佯 ⑫⎩⎪⎨⎪⎧ 偕 揩 楷 谐⑬⎩⎪⎨⎪⎧ 萃 粹瘁悴 猝3.近义词辨析①退化·蜕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执迷·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题名·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多多《能够》多多的《能够》读罢,满纸的欲望扑面而来。
虽然诗人已经尽量追求敛抑含蓄,但诗中饿殍般的文字还是让人郁懑不已。
匮乏的力量如此巨大,每每让人铭记终生,就像经历过大饥荒的人总是念想着粘在锅沿上的最后半粒玉米,经历着禁锢的人也会珍视自由如同呼吸。
1973年的中国人已经被“文化大革命”烧掉了大半激情,两年前林彪坠机温都尔汗更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耳光响亮。
于是,衰退的意志再也不能让革命始终保持坚硬,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境遇、开始重新思考未来,在烈火似的宣传标语背后,个人的欲望苔藓般悄悄生长。
也就是在这样的1973年,多多写下了《能够》——一首当时能让他身陷囹圄,而后能让他铭刻诗史的诗。
一切诗人都是凡俗世界的敌人,在诗歌里,烟火气的意思和毒气的意思通常是差不多的,当社会中的多数人选择鸡蛋汤的时候,诗人通常会选择二锅头。
而在《能够》里却出现了对世俗生活的非凡礼赞和极端向往,这就不能不说有些异数的味道了。
按照一般的标准,如果说“大口喝烧酒”、“壮烈、酩酊”尚不离诗歌僭越、狂放的传统,那么“在钟表滴答的窗幔后面/想一些琐碎的心事”就多少显得格局狭小,而在接下去诗句里,其意象则是一个比一个琐碎、一个比一个世俗——“散步”、“休息”、“发脾气”、“谎话”,这种对日常景观的描述本应该让读者产生舒张而懒散的感觉,但在“能够”与“多好”这两个词的框定下,却具有了另外的意味。
“能够”与“多好”组成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压力系统,因其强制性和坚固性而将上述平凡、世俗、舒展的日常生活窒息性地封闭在一起,既描绘出一幅强烈的压抑感和紧张感,同时也使这种场景具有了成为爆炸物的可能,正如制造爆竹要将火药紧紧地束裹在纸卷中一样。
在诗中,诗人将“能够”与“多好”这两个词本身所具有的祈使意味运用到几乎透支的程度,这两个词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与人相互隔开,同时又将人似乎仅有的可能性压缩至于乌有。
一方面,“能够”使人彷佛只能在“休息”、“走路”、“发脾气”之间进行有限的选择,这种浑浑噩噩的日常生活已经狭小得令人不堪忍受;而另一方面,“多好”又意味着连上述有限的选择其实也是不可能的,人甚至于连这种浑浑噩噩的日子也难以享有。
当代诗歌鉴赏人物
当代诗歌鉴赏人物一代诗魂——食指知道食指是因为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学过的一首诗——《相信未来》,从诗中我读到了一种激情和坚韧,宁人为之震撼,那优美的诗句,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韵律让我深深着迷,从此我对食指的诗歌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
进而,我有了想要更加了解这位当代诗人的冲动,通过阅读他的其他诗作及生平后,我才蓦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苦难的人生,才能孕育这样伟大的诗人。
(一)食指其人其诗其事介绍食指之前,我先说一件有意思的是吧。
食指原名郭路生,他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因而出生在路边的食指被起名为“路生”。
食指出生于1948年,建国前一年,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不用受到战火的累及,按说应该是幸福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955年,年仅七岁的郭路生开始上学,在三年级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
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虽然稚气,却不失纯朴,美好的文字,激起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块。
用最原始的方式去表达,本就是诗歌最独特的魅力。
于是郭路生,在诗歌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一生。
坚定的,倾尽所有,没有一点保留。
1967年,郭路生路过农田时,看到一条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河水,不由的联想到自己,同样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磨难——初中升高中的失利的自己与鱼儿无异,鱼儿在冰冻中该怎样地生活,自己又该如何生活?于是这一年,《鱼儿三部曲》第一部诞生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冰块一起消亡,但是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
他,是一个天才,天才到已经看到当时扭曲的社会必将覆灭,天才到让自己最爱的诗歌毁了自己。
1968年,文革期间,郭路生创作了广为人所知的《相信未来》,“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他相信自己必将获胜,相信光明的一天终会到来。
然而,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
中国现当代文学赏析大全
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2.作家•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联系。
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为工农兵服务为战争胜利服务党内党外形式延安文艺整风二、当代文学的分期(一)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二)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后启蒙文学(1978—1989年)2.大众化文学(1990—1999年)3.图像化文学(2000年以后)三文学史的三个层面(一)文学资料和史实(二)文学鉴赏和评价(三)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讨论思考一你对中国1949到1978年的历史怎么理解和看待?第一章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再次是会议的意义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宣布:“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赏析大全
建国初期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动比较大。
近代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四十年代战争的原因使旧中国分为:解放区、国统区。
解放区曾经历过延安整风运动,思想统一;而国统区思想较为复杂,呈现多元化思想格局状态。
建国后解放区的人有一种解放者的自豪,而国统区的人则认为自己只是被解放者。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惟一合法性的文艺思想,与这个思想不相符合的全被视为非法,他们拥有的文艺观与这个思想是不符甚至是对立的,许多国统区的作家被迫改造自己。
建国后的17年中,对自我的否定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共同的经历。
在这样的行为中,有的人的确走向了完善,而有的人却因此而迷失了本性。
建国时期小说:1966年前出版的小说,大部分以抗日,革命,农村为题材。
在其中涌现了不少的精品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小说中形成一句这样的话“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
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红岩"还是村庄名称,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大有农场”内。
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红日》: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红旗谱》:梁斌的《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通过对几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进行赏析,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主题和意义。
一、鲁迅:真实与批判的结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真实而残酷的描写闻名,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思维和行为,暴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他的作品以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问题,呼吁人们反思和改变。
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普遍的人性关怀,使人们深思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痛苦。
二、老舍: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表达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
他的作品《骆驼祥子》以一个贫苦的苦力骆驼祥子为主角,描述了他在封建社会中的艰辛生活和对自由的追求。
通过对祥子的描写,老舍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残酷现实中奋斗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悲剧。
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他通过对生活的真实描写,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三、莫言:历史与民间故事的融合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以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传统文化。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村家族的兴衰变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莫言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传说,他通过对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村文化的关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既具有文学性,也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
四、余华:对人性的探索与关怀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为主题。
他的作品《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抉择。
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的描写,余华展现了人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
中 国现代文学作品鉴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在众多的现代文学作品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小说中的狂人看似疯狂,实则清醒,他对周围人“吃人”的行为感到恐惧和愤怒。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对封建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抗。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树立了榜样。
茅盾的《子夜》则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和挣扎。
作品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绘了他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与买办资本家、工人阶级等各方力量的复杂斗争。
小说通过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致的人物刻画,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种种矛盾和危机。
巴金的《家》是一部反映封建大家庭兴衰的作品。
小说中的高公馆,表面上看似繁荣,实则内部腐朽不堪。
主人公觉慧等年轻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痛苦地挣扎和反抗。
巴金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同时也展现了年轻人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决心。
老舍的《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底层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
祥子原本勤劳善良,怀揣着买车的梦想,但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他的梦想一次次破灭,最终堕落。
这部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让人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残酷。
除了小说,现代诗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郭沫若的《女神》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新时代的向往和追求。
闻一多的《死水》则以深沉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散文方面,朱自清的《背影》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父亲送别儿子时的背影,深刻地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鲁迅的《朝花夕拾》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精选当代文学及赏析
精选当代文学及赏析
引言
当代文学涵盖了广泛的文学作品,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各种观点
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精选的当代文学作品,并对它们进行简要
赏析。
文学作品一:《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20
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的人情世故和人际关系。
小说通过主人公方
鸿渐的故事,揭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作品巧妙地使用了对
比手法和讽刺表达,给人以反思。
文学作品二:《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生动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展
现了中国农村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触动了读
者对人性、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作品深刻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文学作品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以写实与奇幻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
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时间、历史和家庭的循环和悲剧。
结论
以上所提到的文学作品都代表了当代文学的精华,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思考人性和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 钱钟书. (1947). 围城. 北京出版社.
- 余华. (1992). 活着. 南海出版社.
- 马尔克斯. (1967). 百年孤独. 南海出版公司.。
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一`鲁迅及作品(《野草》)
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一、鲁迅及作品(《野草》)一、命运的体认——鲁迅1、个人经历和婚烟——鲁迅与朱安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
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
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後的第二天,婚礼便要举行。
这一天是7月26日(光绪32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
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套新礼服,他站在那里迎亲。
姑娘出身普通人家,娘家姓朱,也是绍兴人,亲戚们都称她为「安姑」,大鲁迅三岁。
在热闹的婚礼中,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一场漫长的婚姻灾难开始了。
婚礼的当天晚上,鲁迅彻夜未眠。
朱安数次小心地说:“睡吧。
”鲁迅一个字也没有回答。
第二天晚上鲁迅在母亲屋中看书,後半夜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
第三天晚上鲁迅仍在母亲屋中。
朱安在新房中独自作着各种各样的猜测,眼泪不停地流着,无名的痛苦使她不知所措。
鲁迅的痛苦无疑是绝望性的,这种痛苦影响了他今后的思想和生活,而朱安的痛苦绝不亚于鲁迅。
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婚姻中,她从一开始就处于最为被动的地位。
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
翌年7月,回到绍兴,任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後任学监,後又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这段时间,鲁迅虽然人在绍兴,但很少回家,他住在学校。
星期日白天,他有时回去,但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偶尔星期六晚上回家,也是通宵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
鲁迅有意不与朱安接触。
从日本回国後的这两年,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郁,他「囚发蓝衫」、不修边幅的形象,使他显得苍老,而他实际上只不过刚刚30岁。
这一时期他拼命抽烟喝酒,近於自暴自弃。
他在给自己的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中说:“仆(我)荒落殆尽。
”又说:“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者也。
”说得很坦率,也很沉痛。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鉴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和风格,通过深入鉴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人民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代表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探讨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以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品一:《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骆驼祥子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
通过对祥子内心的描写,小说以无比真实的笔触展现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与改变。
在作品中,老舍通过刻画主人公骆驼祥子的形象,揭示了社会中的阶级固化与人性的矛盾。
祥子的命运如同一匹骆驼,承载着沉重的负担,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说通过祥子的奋斗和牺牲,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作品二:《家》《家》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微妙变革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贾平凹通过真实生动的笔调,刻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家族的情感纽带与人性的善恶。
贾平凹以独特的叙事视角,揭示了农村人无尽的生活琐事和社会压力,以及家庭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矛盾和变革。
作品三:《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家族为主线,通过对红高粱一家在中国历史巨变中的故事的叙述,揭示了生与死、爱与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莫言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情感描写和历史背景的渗透,塑造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家族在中国农村社会的底层生活中的挣扎和奋斗。
作品流淌着浓郁的中国乡土情怀,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悲欢离合和人民的质朴与坚韧。
通过对以上几部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多样性。
这些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现状与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思考。
中国现当代小说鉴赏解析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狂人日记》
?中国新文学史上 第 一篇 现代型短篇白 话小说
? 标志 着五四新文学 创作的开端。
背 景:
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 度失望而沉默。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 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 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使鲁迅 走出沉默,将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 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年青》同仁一起,站在了文 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这篇非 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鲁迅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半个世纪以前,发出了来
自铁屋的呐喊, 开辟了我国 小说发展的新时代 。 ? 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 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 和三味书屋读书, 1893年离家到南京求学, 1902年赴日本留学 ,1909年回国 。鲁迅的思 想基础是爱国主义。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 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探 究:
1、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 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 的病症: A 、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
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 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 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 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思考: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小说的主体内容有什么作 用?
(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文学鉴赏论文范文一: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文学鉴赏;当代文学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
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
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
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
其实不然。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
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
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
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
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
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体现了变革时期文学的思想、意识观念和社会形式。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束缚人的封建礼教,而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者,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者”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存在。
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铸造者。
他的思想与文学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界碑,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格式,特别是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革命的原型意义。
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并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倡“立人”的思想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
“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和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
2. 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阴郁的写作风格,使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之出身破落世家的背景和传奇般的情爱纠葛,她本人甚至成为了“ 上海风情”的一个符号化人物。
3. 围城就是: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冲出去。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大抵如是。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最终就陷入了婚姻的围城,并备受婚后生活种种琐屑争斗的困扰。
事业上,他也是饱受风雨!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所以围城所指,就是爱情和事业。
方鸿渐:对这位小说主人公,作者曾借另两个人物之口作过评价,一个说他“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一个说他“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
从小说看来,的确是这样,他的“全无用处”,一方面表现在他读书毫无心得,教书洋相百出。
另一方面表现在他毫无主见,事业上处处依赖好友赵辛楣,爱情上屡屡受制于人。
不过,他虽是“无用之人”,却并不惹人讨厌,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本性善良,颇有几分小聪明,还善于诡辩。
因为,他其寮是一个妙人,做朋友一定不错。
【婚姻围城】作品中人物对话明确提示:婚姻是金漆的鸟笼,又是被围困的城堡,外面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通过防洪恋爱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关于婚姻的思考。
小说一开始方洪渐就被父母之命送进了一个富有的婚姻,他因此得了留学的机会而逃到国外。
留学归来,一踏进上海就陷入一同回国的苏文纨倾心编织的爱情牢宠,他因为虚荣善良而迎合,但他不爱苏文纨而喜欢苏文纨的表妹纯真的唐晓芙。
后来终因苏文纨多方作梗而造成误会分了手。
带着一种失落的心情应聘到三闾大学,喘息未定又糊里糊涂地被同来的孙柔嘉一点一点地套牢。
在婚姻的战争里他身心疲惫,那无休无止无意义的争吵,着实让未
婚的人看了着实对婚姻产生恐惧。
【人生围城】小说共九章,从第五章开始,方鸿渐就对人生万事有了围城的感想,纵观方鸿渐的人生,生活好象处处和他作对,恋爱婚姻、工作生活无一不是这样。
从大上海到湖南小城,从银行职员到大学教师,从上司同事到亲朋好友,这一切无不让他感到困扰。
更无所谓事业有成了。
终于他辞职离家出走了。
他要去投奔先去重庆的同学赵辛楣。
大家可以猜想那里有没有他的出路和归宿呢,他是不是又一次站在下一个围城的入口呢?你看方鸿渐渴望冲出围城,又身不由己地逃到下一个围城。
所以在他的人生中围城随处可见。
但是还有看不见的围城,这就是——
4.
5.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前后产生的,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富有学术活力的学科。
一部中国现代史,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和阶级的压迫史,也是一部民族解放史和阶级斗争史。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艺术再现,中国当代文学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形象记录。
20 世纪30 年代左翼文学,就是体现这一特征的最典型的文学现象。
在该段历史中,左翼文学盛行,马克思主义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左翼文学在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及自由主义思想斗争中取得胜利。
在创作实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让学生学习这门课,要抓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最显著的特征,正确认识历史,科学把握历史,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历史的形象记录,同时也是一部现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
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这一特征时,必须让学生同时把握心灵史、人性史这一特征。
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左翼作家的创作,突出文学的宣传教化功能,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左翼文学过分夸大了文学的宣传教化作用,造成文学的功能尤其是人文和审美功能的缺失,在思想上导致极“左”思潮的泛滥,在表现手法上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和政治图解非艺术化倾向。
既要让学生看到作家作品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云,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家作品所建构的艺术世界,进而窥见作家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搏,在解读文学史的同时,解读人的心灵史,解读由共性和个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构成的人性的存在史。
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文学史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和外国文学新鲜血液中成长的,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该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进去,还要让学生跳出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积极扬弃论,既不能走复古倒退或崇洋媚外的极端,又不能关起国门、割断历史。
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教训,反思历史失误,养成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