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甘宁边区邮政史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陕甘宁根据地的邮政和邮票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
陕甘宁边区是1931年后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的革命游击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将原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重新划分为陕甘省、陕北省、关中特区和神府特区。
1936年5月,红军东征回师陕北后又进行西征,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扩大,并成立了陕甘宁省。
西安事变后,实现了国内和平。
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春,主动把陕甘宁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作为全国一个行政区域。
1973年9月6日,正式改特区为陕甘宁边区,管辖23个县,包括陕西、甘肃、宁夏3省相接连的各一部分,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
陕甘宁根据地邮政事业的建立和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陕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递步哨和传山哨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前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邮递通讯工作,主要是通过递步哨和传山哨的组织进行的。
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西北红军,先后开创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和以安定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成立工农民主政府,建立区乡政权。
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发行货币,创办列宁小学、成立赤卫队和少先队,组织贫农团、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团体。
为加强各根据地、游击区和红军相互间的通讯联络,在县区以上机关,设有武装交通员,在乡村普遍设立递步哨。
每有信件传送时,交通员一村传一村,一站转一站,直至送达目的地。
若是急件要件,便插上鸡毛或写“飞送”二字,则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群众把这种信件叫“鸡毛信”。
在粉碎敌人军事围剿的斗争中,为及时传送消息,报告敌情,根据地内又普遍设立了传山哨。
每个哨员有一定的哨位,哨位一般设在交通要道两侧的山峁上。
平时哨员在山峁上一面放哨,一面劳动,一旦发现敌情,哨员就用暗号传送消息,一个传一个地报告给红军和附近村庄的群众。
例如当哨员发现敌人时,便向另一个哨位喊话:“噢——,拦羊!羊向东边跑过来了!”这就是说敌人从东边过来了。
刍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食盐运输事业的发展
刍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食盐运输事业的发展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我国革命根据地,经济条件非常困难。
其中,食盐问题一直是个难题。
为了满足人民对食盐的需求,陕甘宁边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建设食盐运输事业成为其发展经济和保证供应的重要举措。
首先,陕甘宁边区中央政府在其所有管理的区域内实行了食盐专卖制度,将食盐制售给各地的民众,保障了盐的供应。
然而,由于边区盐矿的质量较为低劣,产品分辨率不高,大量的盐都需要从沿海地区运输而来,也就使得食盐运输的成本相对较高。
这时,边区政府便着手开展食盐运输事业,推进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其次,边区政府在食盐运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措施加强了保障。
1937年,边区政府在兰州设立了食盐运输处,专门处理盐的生产和运输。
同时,政府在城乡间的交通线上修建了盐路,保证了盐的高效流通。
这些盐路不仅连接着各地的盐矿,还与华北、东北等地的铁路保持了直接联系。
此外,边区政府还通过政府统一名义,实行了“区内通行证”、“盐票”等证件制度,严格规范食盐销售渠道,保证了食盐的公平分配。
第三,边区政府实施“盐种植制”政策,有效地解决了食盐不足的问题。
该政策实行以后,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盐碱地,开展盐田建设,以生产更高质量的食盐。
同时,在建设盐田的过程中,还能增强当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这种“盐种植制”在抗战时期,为边区农民和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宜的盐品。
最后,边区政府还注重食盐生产技术的研究和使用。
在科学技术方面,他们积极引进先进的钰盐生产技术,并加强对食盐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
如在盐的制造中,管理者可以准确控制盐的含水量和成品纯度,以生产出更好的盐品。
此外,该时期还兴建了多个蒸发池、晒盐场和洗盐设施,以应对生产的要求。
总体来说,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食盐运输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政府的尽力营造和管理管理,食盐供应得到了很大保障,对当时地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是新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该区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区通邮的起源及其演变
据 地 的 中华 邮 政 员 工 百 般 刁难 , 仅 不 按 时 供 应 其 不
业务 上 所 需 单 册 , 至 连 办 公 费 、 工 工 薪 也 不 发 甚 员
给 , 使 他 们 向敌 占区 的北 平 邮 局 借 用 业 务 单 册 , 迫 向 陕 甘 宁 边 区 银 行 借 款 支 付 办 公 费 和 生 活 费 。 为 打 退
这 条 邮 路 把 延 安 和 全 国 各 地 连 接 起 来 了 , 敌 后 抗 使 日根 据 地 人 民与 国统 区 人 民 的通 信 联 系得 以 实 现 。 抗 日战 争 进 入 战 略 相 持 阶 段 后 , 民 党 顽 固 派 国
[ 者简 介 ]袁武 振 (93 男 , 作 16 一) 陕西 武 功人 , 安 邮 电学院 报刊 编辑 部副 总编 , 授 , 西 教 主要 从 事 中 国近 现代 史 研究 。
V0 . 17 No. 4
民 主 革 命 时 期 国 共 两 区 通 邮 的 起 源 及 其 演 变
袁 武振
( 西安 邮 电 学 院 报 刊 编 辑 部 , 西 西 安 7 06 ) 陕 10 1
[ 关键 词 ] 民主 革命 ; 国共 关 系; 中华邮政 ; 解放 区邮政 ; 邮 通 [ 摘 要 ] 本 文通 过对 民主革 命 时期 国共 两 区通 邮背景 、 况及 其影 响 的研 究 , 明 只要 经过 双 方 的 共 同努 力 , 概 说 国
1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的 国 共 首 次 通 邮
土地 革 命 战争 时 期 , 国共 两 党 处 于 敌对 状 态 , 国 民党 对 共 产 党 领 导 的革 命 根 据 地 实 行 严 密 的包 围封
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情况探析——以1937年-1945年为例
作者简介:段维佳(1992— ),女,汉族,陕西延安人。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937年至1945年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的财政收入按照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划分,主要有以盐税、贸易税为主的税收收入、与盐业、农产品相关的财政收入、公债收入、以企业盈余、公产收入为主的公有资产收益,以及以外援为主的其他收入等。
一、第一阶段1937年至1940年边区财政收入情况1937年至1940年这段时期,边区作为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战绩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同情与拥护,他们不断给边区提供财物援助,加之边区封建经济破产,边区人民群众刚分得田地,所以必须修生养息,才能在此基础上恢复并建设边区经济。
所以此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外援收入,辅之以其他占比较少的政府性收费、企业盈余、公产收入等。
(1)外援。
外援主要包括中央协款、国共二次合作拨发军饷、赈济款及国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捐款。
1937年至1940年外援金额及其占当年边区财政收入比率为77.20%、51.69%、85.79%、70.5%。
可见,在该阶段外援属于边区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
(2)税收。
边区税收始建于1937年秋后,当时为了休养民力,边区政府取消了42种苛捐杂税,仅征收部分盐税和烟酒税,并降低税率将人民从历来不公平的税负中解脱出来,资料显示:1939年至1940年边区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分别是7.42%、13.7%,这样的税收政策得到边区群众的拥护,许多抗日军人家属和贫农本来照条例应当免税,但他们都自动地送粮食捐给政府,更有许多农民自动超过规定标准缴纳公粮,帮助边区政府筹集抗日经费。
虽然适当减税免税、降低税率,一时间会影响财政收入总量,但从长远看是一种蓄养民力,涵养税源的手段。
(3)行政性收费。
边区行政性收费主要包括没收款、罚款、土地登记收入、捐款等,虽然这些收入占比较小,总量占各年度财政收入不到3%,但此时财政收入种类已呈多元化趋势,出现行政性收费这一项财政收入来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内中华邮政实寄封研究——谨以此文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内中华邮政实寄封研究——谨以此
文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李曙光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这是中国邮政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
从1938年5月起至抗日战争
胜利.征陕甘宁边区内始终并存着共产党领导的边区通讯站和国民党政权下属的中华邮政,它们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便利着陕甘宁边区内上至党政军首脑、机关,【总页数】8页(P14-21)
【作者】李曙光
【作者单位】ACPF会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上海市抗日战争史迹综述——谨以此文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J], 谭
玉峰;陈平;
2.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战邮实寄封 [J], 游乃器;
3.论艾青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创作--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J], 来华强
4.放歌金桥——谨以此文献给即将来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J], 张恒
5.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J], 张慧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邮政事业的发展及其经验
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邮政事业的发展及其经验
袁武振
【期刊名称】《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03)004
【摘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邮政是中国邮政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该文在广泛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记述了该根据地邮政在各个革命阶段的发展概况,并对其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作了初步探讨。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袁武振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32.9
【相关文献】
1.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电信事业的发展及其经验 [J], 袁武振;王磊
2.总结经验开创未来努力发展邮政事业 [J], 董兰元
3.革命根据地金融促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从陕甘宁边区银行谈起 [J], 冯学荣;陈洪
4.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J], 谭敏;关晓;王翠萍;邵海萍
5.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到陕甘宁边区 [J], 史天社;王英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抗日战争研究
页码: 116-116页
主题词: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经济政策;财政税收;抗战后期;工业体系;皖南事变;抗战前期;交通运输
摘要:2006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正林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年)》,54万字。
该书分上编(一至七章)、下编(八至十六章)构建了陕甘宁边区史研究的新框架,突破了以往对陕甘宁边区史经济史三个时期的划分,以皖南事变为标志,前七章通过对边区环境与历史的追溯、抗战前期边区的经济政策与农业、边区工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业的初创等记述,归结其经济政策为“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后九章通过对皖变后边区的经济政策、抗战后期边区的农业、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抗战后期边区的商业、金融业、税收、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等记述,总结其经济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2021陕甘宁边区通货膨胀的表现与成因探析范文1
2021陕甘宁边区通货膨胀的表现与成因探析范文 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的通货膨胀甚至数度出现极为严重的状况,是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金融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而且对当今也有可资借鉴之处。
一、边区通货膨胀的形成与主要表现 1.边币从属法币时期通货膨胀的出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即于1937年10月被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宣布法币为边区流通货币,收回苏币。
由于国民党发给八路军的军饷基本都是法币5元和10元的整币,市场缺乏小票,给边区市场贸易带来极大不便。
为了找零需要,1938年6月,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名义自行发行元以下辅币,票面额为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
光华券虽不是边区银行发行,但边区银行对光华券负有保证和兑换之责,有可靠的保证[1].因此,光华券发行后深得群众信任。
光华券发行初期,边区政府对光华券的发行数量严格控制,因而对边区物价影响不大。
然而,1940年8月以后,国民党政府不按时发给八路军抗日经费,11月19日起干脆停发,造成边区财政的极大困难,不得不增发纸币来解决。
因此,从1940年下半年起光华券的发行数字逐步增大,供边区财政透支,弥补赤字。
11月1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关于发展边区经济建设决议》,规定银行要增发钞票400万元,交付财政厅作生产基金及经费之用。
所以11、12月份边区政府共增发光华券2090415元,以垫付财政支出,货币发行每月增额分别为59%和100%[1].从开始发行到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发行为止,光华券前后共经历了两年零九个月。
光华券发行额及同期延安和国统区物价指数统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到1940年上半年,光华券的累计发行数量并不大,但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发行数量大增,是上半年发行数的十余倍,延安物价指数已经上涨6倍多。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节约储蓄运动盛开放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节约储蓄运动盛开放抗战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出现日益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
为了支持抗战与边区建设,稳定边区金融,1941年9月边区政府决定由边区银行发行“有奖储蓄券”,鼓励和培养边区人民节约储蓄,从而推动了边区的节约储蓄运动。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边区的节约储蓄运动并未收到较好成效,但为党在金融事业方面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标签: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有奖储蓄券;节约储蓄运动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使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渡过战时的财政经济困难,1941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由边区银行发行“有奖储蓄券”,鼓励边区人民节约储蓄,其目的是促进边区人民养成节约储蓄的美德,支援边区的抗战和经济建设。
节约储蓄运动是当时边区政府重要的金融措施之一,备受边区政府重视。
因此,本文拟就陕甘宁边区节约储蓄运动的来龙去脉作以初步探讨。
一、开展节约储蓄运动的背景缓解财政困难,发展边区经济,支援长期抗战是边区政府发起节约储蓄运动的根本原因。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地广人稀,工、商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加之抗战以来边区非生产人员迅速增加,更加重了边区财政负担。
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国民党逐渐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军事上包围陕甘宁边区经济,还对边区实行严密经济封锁,尤其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国民政府对边区实行更加严密的经济封锁,外援的断绝使得边区财政经济陷入了困境。
加上1940年至1942年边区的各种灾害受灾的影响,使得边区财政经济形势骤然严峻起来。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巩固和发展边区经济,陕甘宁边区政府逐步要求各机关、学校等单位“厉行节约”,并以发行“有奖储蓄券”的方式,鼓励边区人民实行节约储蓄。
边区银行发行有奖储蓄券,其目的是吸引和鼓励边区人民储蓄,从而吸收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
而边区银行吸收了充足的资金,主要是向边区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进行贷款和投资,从而促进边区经济发展。
维护边币,巩固稳定金融是边区政府开展节约储蓄运动的重要因素。
试论陕甘宁边区运输合作在边区运输事业中的贡献
1 、群 众加 入运 输 合作 社 ,由运输 合 作社 代 交公 盐 ,并 通 过运 输合 作社 业务发 展取 得 分红 ,不仅 增加 了收 入 ,而 且 减 轻了 交纳 公盐 的负担 。比如 南区 合作社 运输 队 ,对于 负担 公 盐代 金 的群众 来说 ,不仅 不 算是抗 日的负担 ,反而成 为对 群众 、 合 作社 、 政 府 三方 都有 利益 的合作 事业 。在 群众 方面 , “ 据年 1 2月 中旬 大 概 核 算 运 输队 运 盐 的账 目除 过加 入 股 份 的脚 户分 红 之 外 ( 即私 人 方面 ) ,成 为合作 运 输队 群 众方 面 的盈 利 ( 即凡 运输 队牲 口及流 动生 意 的盈 利 ) ,总值约 4 6 0 0 多万 元 ,其 中除 交纳 6 0 0 万元 公盐 代金给 政府 ,在 除 出运输 大队部开支 2 8 0 多 万 元外 ,剩余 纯 利 3 7 2 0 多 万 元 。在 此盈 利 中 ,除将今 年 向群 众收 来六 干驮公 盐代 金 7 2 0 万 元退 回外 ( 实 际没 有退 到 群 众手 中 ,应将 此 款准 备 递 交四 四年 公 盐 代 金款 ) ,尚余 三 干多 万 ,是为一 本五 利 ” 。l 1 此 项 盈利 ,再按 群 众 明年负 担 代金 的多 少 ,作 为群 众入合 作社 的股 金 。在合 作 社方 面 ,则扩 大 资金为 数千 万元 。在政 府方 面 ,不仅面 向 群 众直 接增 收 运 盐代 金 ,而 且变 成 了政 府对 合 作社 的帮 助区运输事业 中的贡献
王 智
( 延 安大 学政 法学 院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 摘 要 】 本文从陕甘宁边 区运输合作对 改善边 区落后的运输面貌所起的推动作用开始讲述, 重点从边 区运输合作社 在减轻人 民负担、 增加群众收入, 保证运盐任务完成, 促进边 区经济、 平衡出入 口贸易, 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 , 扩大边区 运输合作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 了陕甘宁边区运输合作在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边区运输事业、 经济发展发挥 的独特的历
国共通邮功臣林卓午
24 档案记忆
林 卓 午 见 多识 广 ,中英 文 运 用 自如 ,并 写 得 一 手 好 字 .不 久 即升 任 上 海 邮政 管 理 局 副 邮务 长 (副局 长 )。他 在 上 海 工 作 期 间 ,曾 参 与 发 起 组 织 全 国 邮 政 促 进 会 (后 改 称 邮 务 职 工 会 )。并 被 选 为 常 务 理 事 ,该 会 得 到 全 国 邮 务 职 工 的 响 应 ,各 省 相 应 成 立 分 会 。 当时 ,他还 积 极 协 助 以 朱学 范 为 首 的 邮务 工 会 .共 同 发 起 收 回 邮权 活 动 ,迫 使 外 国 人 于 1928年 一 度 交 还 了权 力 ,为 维 护 中 华 邮权 自主 作 出 了 贡 献 。 1932年 ,为 争 取 邮 政 员 工 的 生 存 和 工 作 权 利 .在 护 邮 运 动 中 .朱 学 范 、林 卓 午 等 人 联 合 组 成 罢 工 行 动 委 员 会 。发 动 全 国 邮 政 大 罢 工 ,迫 使 南 京 当局 和 罢 工 委 员 会 举 行 谈 判 并 取 得 胜 利 。在 此 期 间 ,林卓午 曾到厦门处理一桩 洋人 局长殴打 中国职 工 的事 件 ,他 责 令 这 位 专 横 跋 扈 的 洋 人 写 了悔 过 书 ,又 报 请 总 局 撤 销 了他 的职 务 。林 卓 午不 断 为 职 工 维 权 、为 中 国人 伸 张 正 义 的行 为 ,遭 到 了 当局 和 上 司 的 忌恨 。当 年 他 被 调 离 上 海 ,贬 到 数 千 里 之 遥 的 西 川 邮 政 管 理 局 (设 在 成 都 )任 副 邮 务 长 。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问题与党的社会工作
作者: 李春耕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闵行200241
出版物刊名: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页码: 87-9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陕甘宁边区;社会问题;社会工作
摘要: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初,党和边区政府面临着土地、劳资、灾难民、教育、婚姻、烟毒、匪患、“二流子”以及帮会门道等诸多社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党和边区政府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明确土地所有权、改善劳资关系、救济灾难民、普及教育、改变旧婚俗、禁烟戒毒、剿除匪患、改造二流子、拥军优抗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边区人民营造了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对陕甘宁边区邮政史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对陕甘宁边区邮政史中两个问题的探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最早成立的邮政局,是1935年7月在陕西延川的永坪镇(今属陕西省延川县)成立的陕北省苏维埃邮政局。
同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陕北省邮政局基础上,成立西北邮政管理局,后改名西北邮政总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统一战线形成,先后改名为陕甘宁特区邮政局、陕甘宁边区邮政局。
1938年3月,边区邮政被国民党政府撤销。
同年5月,边区政府成立通讯站,专门寄递边区党政军文件。
1946年在通讯站基础上成立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合并了边区内11所中华邮政局,实现边区邮政的统一。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边区邮政随解放军转战陕北,并成立军邮局为解放军战士服务。
1948年延安收复,1949年边区邮政扩大,成立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总局。
1951年l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边区邮政管理总局改组为西北邮政管理总局。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邮政,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艰苦奋斗,多次改名称,改地点,但邮政机构始终顽强存在,邮政通信始终保持通畅。
对保证党的通信联络,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这段历史长达巧年,许多档案遗失,实物湮没,笔者在编写《陕甘宁边区邮政史》过程中,根据档案文献和有关资料,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使之尽量符合历史事实,现就下列问题,阐述己见,敬请指正。
一、关于张国燕出卖边区邮政问题1938年春末,中华邮政陕西邮政管理局派员到延安边区政府交涉,要求关闭边区邮政局,由中华邮政局统一办理边区的邮政业务。
当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张国熹下令撤消了边区邮政,从3月22日起,边区邮政局停止对外营业,发行的邮票同时作废。
边区政府重要公文信件由边区党委发行科办理,其他邮件则交中华邮政局收递。
张国熹下令取消边区邮政,是陕甘宁边区邮政史上一个重大问题。
由于张国熹曾是党内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并成为叛徒,过去邮政部门一直把撤销边区邮政,作为他的一大罪行。
关于《陕甘宁边区志》编纂规范的意见.
关于《陕甘宁边区志》编纂规范的意见《陕甘宁边区志》编纂工作已基本完成初稿交叉评审工作,大部分卷、章主编在参阅专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初稿修改,形成了初步的送审稿。
但是,由于各卷、章编写人员对志书体例的把握有区别,所以在行文时,存在体例与格式不一的情况。
为达到志书风格和体例的统一,现就有关问题提出规范意见。
一、关于卷首语和章下无题小序《陕甘宁边区志》共分为序言、概述、引言、大事记、正文十二卷、结语等部分。
十二卷正文,每卷均应有一个卷首语,卷首语可以是对本卷主要内容的提要或概括,也可以是比较客观的论述,在撰写时应该注重文采和创造性。
各卷内的每一章下,应有一个无题小序,无题小序可以是对本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对基本史实的分析、研究或导读,应注重文采和创造性。
二、关于篇目设置《陕甘宁边区志》篇目是经过专家、学者讨论后得到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认可的,刊印在《〈陕甘宁边区志〉编写手册》中。
因此,在具体编纂过程中,因为资料、客观条件等原因需要对篇目进行调整时,请报经《陕甘宁边区志》课题组备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论证同意后确认。
因此,无特殊情况,应按照《陕甘宁边区志》篇目展开编纂工作。
三、关于目录层次的具体标示规范《陕甘宁边区志》目录层次标示规范正文十二卷,均应遵守编写规范。
其层次为卷、章、节、条、目,例如,卷标示为“第一卷地理环境”,其下为卷首语;章标示为“第一章行政区划”,其下为无题小序;节标示为“第一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行政区划”;条标示为“一、陕甘边区”,直接跟随正文;目标示为“(一)陕甘边区南区”,(注意:括号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直接跟随正文;目下再分子目时,则使用阿拉伯数字,标示为“1.”数字后的符号为小圆点;依次类推子目下标示为“(1)”,括号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最小标示到“①”。
四、关于入志资料的考订问题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
资料性是方志的基本特征,搜集资料是方志编纂的基础,方志资料是方志功用的保障,是方志质量的基本保证。
对毛主席指导陕甘宁边区工作的几点回忆
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对毛主席指导陕甘宁边区工作的几点回忆1954年秋天,经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我被任命为劳动部长。
当这一任命的消息传来时,中共中央刚撤销西北局,我还在西安处理善后,因而来北京上任较晚。
上任后不久,我应邀出席全国政协的一个宴会,在北京饭店的客厅里,忽然见到了毛主席。
他一眼认出了我,微笑着半打招呼半开玩笑地说:“马文瑞同志,你来了?很好!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都归你管了!”我已有两三年没见到毛主席了,他比以前显得更加精神,容光焕发,精力充沛,说话还是那样诙谐风趣。
在延安时期,我曾多次见到毛主席。
在中央和西北局召开的某些会议当中,在抗大和中央党校的课堂里,在延安的群众集会上,都曾亲聆过毛主席的教诲。
但我们单独接触的机会不多,时隔这么久,想不到他对我还是这样熟悉。
他的富有风趣的话,不但缓和了突然见面的紧张气氛,而且使我感到调我来京的任务重大,必须奋发努力。
我是陕北本地生长起来的干部,毛主席在陕北生活、工作的十三年中,我一直在陕北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工作。
回忆起和毛主席的接触,我不能不想到他对陕甘宁边区工作的正确指导和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大政方针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基本政策,都是在他亲自主持或直接领导下制定的。
在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的成长壮大等方面,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高级干部都因深受他的言教和身教,才逐步成熟起来。
正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陕甘宁边区才建设成为一块模范根据地,成为新中国的雏形。
毛主席运用陕甘宁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指导了全国各根据地的建设,终于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1935年9月,当时的中央代表团和陕甘晋省委主要负责人执行王明“左”倾路线,大搞错误的肃反,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把许多好同志抓起来,如红军和苏区的主要创始人刘志丹,以及习仲勋、张秀山、刘景范和我等一大批干部统统被抓,关进了牢房。
开始时的罪名是“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后来又变成了“右倾取消主义”、“反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
作者: 刘昭豪
出版物刊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6-42页
主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工作重点转移;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为中心;毛泽东;相结合;民族独立;农村包围城市;经济工作;克服困难
摘要: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以达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但是,中国的武装斗争是长期的,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我党在夺取全国政权的同时就要进行建设,不是先破坏后建设,而是一面破坏一个旧世界,一面建设一个新世界。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在部分地区建立人民政权之后,党就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但是,在陕甘宁边区,党把中心任务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陕甘宁边区邮政史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最早成立的邮政局,是1935年7月在陕西延川的永坪镇(今属陕西省延川县)成立的陕北省苏维埃邮政局。
同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陕北省邮政局基础上,成立西北邮政管理局,后改名西北邮政总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统一战线形
成,先后改名为陕甘宁特区邮政局、陕甘宁边区邮政局。
1938年3月,边区邮政被国民党政府撤销。
同年5月,边区政府成立通讯站,专门寄递边区党政军文件。
1946年在通讯站基础上成立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合并了边区内11所中华邮政局,实现边区邮政的统一。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边区邮政随解放军转战陕北,并成立军邮局为解放军战士服务。
1948年延安收复,1949年边区邮政扩大,成立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总局。
1951年l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边区邮政管理总局改组为西北邮政管理总局。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邮政,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艰苦奋斗,多次改名称,改地点,但邮政机构始终顽强存在,邮政通信始终保持通畅。
对保证党的通信联络,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这段历史长达巧年,许多档案遗失,实物湮没,笔者在编写《陕甘宁边区邮政史》过程中,根据档案文献和有关资料,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使之尽量符合历史事实,现就下列问题,阐述己见,敬请指正。
一、关于张国燕出卖边区邮政问题
1938年春末,中华邮政陕西邮政管理局派员到延安边区政府交涉,要求关闭边区邮政局,由中华邮政局统一办理边区的邮政业务。
当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张国熹下令撤消了边区邮政,从3月22日起,边区邮政局停止对外营业,发行的邮票同时作废。
边
区政府重要公文信件由边区党委发行科办理,其他邮件则交中华邮政局收递。
张国熹下令取消边区邮政,是陕甘宁边区邮政史上一个重大问题。
由于张国熹曾是党内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并成为叛徒,过去邮政部门一直把撤销边区邮政,作为他的一大罪行。
对这个问题,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当时环境,并和有关专家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有以下因素值得考虑:其一,当时的形势是民族危机、日本侵略、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为达成第二次
国共合作,实行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治上、军事上做了重大让步,例如取消苏维埃和工农红军的称号等;其二,边区邮政当时是地区性的通信组织,设施简单,尚不具备自己建立国内邮路和国际通信的条件。
而且边区邮政撤销以后,感到通信有很多问题,边区政府又重新建立了自己的通信组织,但并未恢复邮政局,只称通讯站,也未发行邮票,邮件一律免费寄递,并且一直维持到解放战争之初;其三,边区邮政作为重要的革命组织,它的存留或取消,是大的政治事务,而且根据国共合作协议,边区不建立银行和邮政的条款,撤销边区邮政不大可能是个人行为。
还有一点,1942年中共与林卓午达成的邮务问题协议,以及18集团军发布的命令,都明确提出:“邮务系有关抗日战争并带有国际性质之国家企业,各地军政当局应尊重邮政规章及其行政与工作系统,并给以充分的业务便利与妥善之保护”。
这里指的邮务,当然指的是中华邮政。
这些都说明陕甘宁边区当时形成的邮政通信格局不是偶然的。
二、关于国共通邮问题
有的文章将中华邮政第三军邮总视察段总视察林卓午,1941年底去延安与中共洽谈邮务问题.作为是西安与延安的第一次国共通邮。
将1949年中华邮政陕西邮政管理局,派员去延安洽谈通邮,作为第二次国共通邮。
经查阅史料,证实这两个说法都不够确切。
事实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陕甘宁边区内,并存着中华邮政和边区邮政两套机构,各有自己的局所,各用自己的邮票,边区与国民党统治区,一直存在着通邮关系。
在1946年5月,边区邮管理局接收合并了中华邮政局后,所用的中华邮政邮票,仍向西安陕西邮政管理局领取,在边区邮政局营业窗口,同时出咨边区邮政邮票和中华邮政邮票。
凡是寄往边区内
和解放区的邮件,贴用边区邮票;寄往国统区的邮件贴用中华邮政邮票,边区和国统区照常通邮。
中华邮政总局也没有因为不承认人民邮政而加以反对。
这种情况和其他一些解放区通
邮方式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陕甘宁方式”,(请参见《中国近代邮电史》凡13)直到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后,双方通邮关系才告中断。
关于林卓午去延安的情况,徐一青先生在《集邮》杂志发表的“林卓午赴延安前后的若干史实”一文中说:“关于林卓午去延安的目的,近几年的报刊普遍使用的词局是‘通邮’、‘国共通邮’,有的甚至把林卓午说成是国共首次通邮的功臣,这些与事实不相符,因为代表国民党政府的中华邮政,不仅在林卓午赴延安以前即在陕甘宁晋等边区存在,而且在陕甘宁边区制定的通讯站章程中规定:“凡寄往外埠各信件,寄件人按中华邮政章程,贴足邮票,本站可代递给附近邮局”,那么,林卓午到延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为了商洽军邮事务,即交涉解决各该地邮务之各项难题。
”(见(集邮》1卯2年l期)而林孝祥在回忆其父林卓午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邮务问题内容就更具体了,他说:“当时商谈的主要问题是:(l)在通邮中沿途军政检查问题,(2)设立军邮电台问题,(3)国共两区邮政业务中法币和边币的比率和兑换办法等问题”。
(见(邮政文汇)1望洲年1期)。
综上所述,可知当时陕甘宁边区与国统区是有通邮关系的;林卓午赴延安商谈的是邮务问题,而不是通邮问题。
因此,“第一次国共通邮”说,就不能成立了。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边区与国统区邮路中断。
1948年4月,解放军收复延安后,边区邮政局积极恢复扩展邮路,在国民党军队严密封锁.交通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至各解放区和各解放军总部都建立了通邮联系,但边区至西安、银川等国民党统治地区,仍无法通邮。
根据这一时期,中华邮政陕西邮政管理局档案记载:宜川至肤施(延安)、肤施至绥德、米脂、佳县等十条邮路有的停办,有的因“情况不明”而陷于停顿。
西安去延安、宜川的邮件,只发到洛川,去愉林、神木的邮件则发往宁夏接转。
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人最后阶段.国民党统治已近土崩瓦解。
陕西渭河以北各县陆续解放,西安至北线、东线的邮路全部阻断。
去上海、汉口、太原等城市的邮件主要靠班期极不正常的民航飞机或军用飞机带运。
中华邮政陕西邮政管理局代局长蔡远掉,迫于形势,派视察员戴沧州、李俊哲等携带密令赴延安谈判通邮问题。
4月中旬,戴、李等人到达延安后,受到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总局局长刘义维的接见,由于当时边区邮管总局即将随解放大军南下,刘义维并没有和戴、李等人谈判通邮问题,而是向他们宜传了党的政策,并嘱咐戴、李速回西安,转告蔡局长及全体中华邮政员工都安心留下,保护好国家财产,等待接收。
戴、李回到西安后,于5月18日向陕管局扩大局会议作了延安之行的汇报,两天后5月20日西安解放。
对于这段历史,有的文章称之为是“第二次国共通邮”。
该文章说,戴和边区刘局长,“双方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并顺利地达成了协议。
”这与事实不符了。
文章还说,“以后的一个多月中,西安与延安的通邮不断扩大。
”这也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人,因为此时延安和西安都已是解放区,不存在国共通邮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