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2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满井游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9* 满井游记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优质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掌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袁宏道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
我们曾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二、出示活动任务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
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
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2、写作背景《满井游记》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作者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领钦命入京,作顺天教授,国子助教,事务很清闲,便于次年早春二月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思考、交流
互动交流
巡视指导
点拨
学习内容
4
自主合作
品读优美句子
屏显:你就是脱笼之鹄,你最想在作者笔下的哪种景物中驻足流连?为什么?把驻足流连的理由写在一旁。选定句子后,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把文字变成画面。
学生思考、批注
互动交流
老师示例:(屏显)
《满井游记》
自主学习目标
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合作学习目标
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合作探究目标
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合作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合作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看材料、交流
课堂小结
归纳拓展
师引导学生小结,明确写作主旨
诵读、背诵全文
明确目标
互动交流
1、检测字词
2、课文翻译检测Biblioteka 小组合作翻译每一段,把握重点字词
巩固达标
屏显重点句子
学生翻译
学习内容
3
自主合作
1、第一段中所写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这一段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怎样?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加以概括)
聆听
展标导学
1、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目标
学习内容1
展标导学
会读课文,疏通字词
自主合作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接受检测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
29.满井游记袁宏道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具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教学方法: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②髻鬟之始掠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吾欲之南海何如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吴广以为然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1)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人教语文八下第29课满井游记(2)
《满井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文意,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过程和方法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且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流程:(一)导入,初读课文:新课伊始,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满井游记》。
然后问他们:满井在哪里?北京郊外。
它到底是个怎样的所在?那儿的景色美吗?学生茫然……于是我要学生大声地自渎课文,并说说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且在发言时不重复他人的意思(只作补充或另辟蹊径)。
意在了解学情,同时培养学生专心听话的习惯。
学生轮流发言。
从发言中我发现,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还感觉到语言的美。
为使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体会语言妙处、触摸作者情感及人生感悟。
我引领学生走进“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环节。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读查找的资料,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
作品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于是他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八级下2
《满井游记》教案示例1设计思路: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
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
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
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
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
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
“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
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
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
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
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贴切而新奇的比喻写景的技巧。
3、小组自主学习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重点】学生能自主学习文言文,自主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步骤】一、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导入语):1.作者简介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
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二、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给生字标音,朗读准确,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
完成练习题:(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燕地寒()_________ 花朝节()_________ 飞沙走lì()_________偕( )数友______________ 土gāo( )微润___________________脱笼之hú()____________________ 娟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倩( )女之huì面_________________ 茗、lěi、jiǎn ()_______________汗出浃背( )_______________ 浅liè( )________ jìhuán( )______曝沙之鸟_____________ 呷( )浪之鳞___________ 堕( )事_____________潇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恶( )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9《满井游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感受北国初春景象,领会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有关学过的游记,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后人称他们为“公安派”。
(2)写作背景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1598),他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1 、朗读时注意语速、停顿、重音、节拍。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3、试概括文章三部分的内容。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部分(2):郊游的所见所感/“满井春色。
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四、研讨交流第一段:1.燕地初春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寒2.燕地初春恶劣的天气还体现在那里?“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
语文: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29.满井游记袁宏道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具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教学方法: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②髻鬟之始掠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吾欲之南海何如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吴广以为然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1)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八年级语文下册29满井游记教案新人教
满井游记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存文言辞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方式。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和积存文言辞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方式。
学法引导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朗诵、感悟。
教学时刻二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给以下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倩(qiàn)髻(jì)鬟(huán)浃(jiá)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iā)2.朗诵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闻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
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
作品以小品成绩最高,内容多写身旁杂事和自然景物。
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
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2.导语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光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述,透出京郊早春的芳香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一辈子哲理。
三、正课1.朗诵课文,注意不读错音。
读好句子的节拍、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情感。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
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谨、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老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那个地址指柳梢。
语文: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人教新课标8年级下)
29.满井游记袁宏道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具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教学方法: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②髻鬟之始掠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吾欲之南海何如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吴广以为然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1)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满井游记》(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
2、解释词语
二、翻译课文:
(一)解释词语
1、局促:形容受到束缚而不得舒展。乍:突然。
2、偕:一同;一起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3、于时:在这时。 始:刚刚。
4、乍:刚刚,开始 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5、为,表被动。 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6、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擦拭
5、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 描写了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三、合作探究: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2、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 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3、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7倩女,美丽的女子。 靧:洗脸。掠:梳掠。
8、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开、分散。
9、劲:猛、强有力。 浃(jiā):湿透。
10、未始无春:未尝。 适,正好。
11、堕(huī)事:耽误公事。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12、恶(wū):怎么。 纪:通“记”,记录。
(二)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翻译来自学生质疑,教师答疑。29、满井游记
课题
29、满井游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第29课 满井游记(2)
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引导学生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燕.(yān)地花朝.(zhāo)节飞沙走砾.(lì)廿.(niàn)二日鹄.(hú) 波色乍.(zhà)明倩.(qiàn)女靧.(huì)面髻鬟..(jì huán)浅鬣.(liâ) 茗.(mínɡ) 罍.(lãi)蹇.(jiǎn) 浃.(jiā) 曝.(pù)呷.(xiā) 堕.(huī)事恶.(wū)能无纪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冻风时作.: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 满井游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 29《满井游记》本文教学总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写法。
4.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本文教学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初二语文备课组,主备课人:杨菲授课时间:第14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二)难点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三)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某某永州的小石潭;与X仲淹相伴,登临某某西北的某某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某某某某的醉翁亭,小石潭、某某楼、醉翁亭这些地方都处在我国的南方,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随着袁宏道的足迹去看一看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四)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某某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被授予顺天府教授,于是他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是明代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因有一口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五)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自学指导一【自学要求】齐读、自读课文第1段,疏通文意,概括本段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提问:第2 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 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教学反思: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 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4.提问:第2段描 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 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 情,情景交融。
满井游记
课题
满井游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
一、预习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继续学习新课
1 .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 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6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板书设计:
自然景:高 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
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 ,有的是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