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版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高频考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高频考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高频考点汇总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

妊娠早期12周的胚胎期,从受精卵细胞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如感染、药物、劳累、物理、营养缺乏以及不良心理因素等伤害,造成流产、死胎或先天畸形。

妊娠中期15周,胎儿各器官迅速增长,功能也渐成熟。

妊娠晩期13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快。

后两个阶段若胎儿受到伤害,易发生早产。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由于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损伤胎儿,可导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等疾病。

三婴儿期从出生后至1周岁,称为婴儿期。

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处于乳类喂养并逐渐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育快,营养需求高。

但是,婴儿脾胃运化力弱,肺卫娇嫩未固,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容易发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四幼儿期从出生后至1周岁,称为婴儿期。

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处于乳类喂养并逐渐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育快,营养需求高。

但是,婴儿脾胃运化力弱,肺卫娇嫩未固,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容易发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

这一时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学龄前期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溺水、烫伤、坠床、误服药物中毒等,应注意防护。

六学龄期从6~7周岁入小学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为学龄期。

这一时期儿童急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但应注意保护视力,防止近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防治龋齿;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病率。

七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中医儿科学.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中医儿科学.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中医儿科学一、中医儿科沿革1、根据《大纲》要求,了解历代儿科名家的学术特点、主要著作。

2、根据《大纲》要求,了解儿科名著的主要学术思想,以及对儿科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儿科基础1、根据《大纲》要求,了解儿童的年龄分期方法。

2、掌握儿童止滋发育的生理特点,以及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三、儿科病生理要点1、稚阴稚阳学说——“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吴鞠通)。

2、纯阳学说——“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颅凶经》3、小儿五脏特点——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帘虚°4、了解小儿四诊特点:如望诊头颅、凶门等与成人不同。

其他可参考内科内容。

5、掌握小儿指纹诊察方法,了解'三关'(风、气、命)的定义、意义。

6、小儿指纹的病理概念一一“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7、了解'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和临床概念。

(不要混淆寸口三关与指纹三关。

)小儿诊察中四诊的弱点——问诊。

古代儿科称为'哑医9、'凶填’——凶门突起紧张,为风火痰热、肝阳上亢、热盛生风。

10、'凶陷’——凶门凹陷柔软,为津液大伤、气精不足、佝偻病。

四、儿科治则治法1、了解儿科的常规用药原则;用药剂量。

2、根据治疗八法的原理,理解掌握儿科帘用治疗法则的意义。

了解儿科治则治法所对应的代表方剂名称。

3、了解儿科常用外治法的名称、临床适用范围。

4、了解儿童保健、喂养的一般知识。

五、各论部分要点1、按照《大纲》要求,掌握各论中相应病种的辨证、病机、方药等考试要点。

2、凡要求西医辅助检杳内容的病种,应掌握西医辅助检杳的诊断标准。

如:胎黄证:掌握胆红素指标/参考值。

缺铁性贫血:掌握血红蛋白等相应指标/参考值。

3、凡列出西医诊断标准的病种,应掌握西医诊断标准的症状群纽、特异性指征、发病特点等。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4、凡涉及经典古籍内容的病种,应掌握相应名词。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哮喘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哮喘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哮喘细目一:病因病机一、哮喘的病因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

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

二、哮喘发作期的病机哮喘的发作,都是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引动而诱发。

本病的发病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其发作之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

三、哮喘缓解期的病机缓解期虽然痰饮留伏未动,但出现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的不同证候。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亦有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细目二:诊断标准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记分法)<3岁1.喘息发作≥3次———————3分2.肺部出现喘鸣音———————2分3.喘息症状突然发作——————1分4.其他特应性病史———————1分(湿疹、荨麻疹、药物食物过敏等)5.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患病史—--1分评分原则1.婴幼儿哮喘总分≥5分。

2.喘息发作只有2次或总分≤4分者,初步诊断为可疑哮喘。

患儿如肺部有喘鸣音,可做以下试验:(1)0.1%肾上腺素(副肾)0.01ml/kg皮下注射,15~20分钟若喘息缓解或喘鸣音明显减少者加2分。

(2)或以舒喘灵气雾剂、舒喘灵水溶液雾化吸入后观察喘息或喘鸣音改变情况,如减少明显者可加2分。

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喘息呈反复发作(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由来有关)。

2.发作时肺部闻及喘鸣音。

3.平喘药有明显疗效。

疑似病例可选用0.1%肾上腺素(副肾)皮下注射≤0.3ml/次或以舒喘灵气雾剂、舒喘灵水溶液雾化吸入15分钟观察有无明显疗效。

咳嗽变异性哮喘1.持续咳嗽>1 月,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运动、遇到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重,痰少,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2.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 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 版

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硬肿症寒凝血涩—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胎黄常证湿热郁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变证胎黄动风—平肝息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感冒主证风寒感冒—辛温解表,疏风散寒—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化湿和中—新加香薷饮时邪感冒—清瘟解表消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夹痰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加二陈汤、三拗汤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加桑菊饮、黛蛤散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加保和丸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加镇惊丸风热搏结—疏风清热,利咽消肿—银翘马勃散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牛蒡甘桔汤肺胃阴虚—养阴润肺,软坚利咽—养阴清肺汤咳嗽外感风寒—杏苏散、金沸草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清燥救肺汤、桑杏汤内伤痰热—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汤痰湿—二陈汤气虚—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阴虚—沙参麦冬汤肺炎喘嗽常证风寒郁肺—华盖散风热郁肺—麻杏石甘汤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变证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清心开窍,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发作期风寒束肺—温肺散寒,涤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阻肺—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外寒内热—解表清里,止咳定喘—大青龙汤肺实肾虚—泻肺平喘,补肾纳气—肺实,苏子降气汤;肾虚,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缓解期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养阴清热,敛肺补肾—麦味地黄丸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营卫失调—调和营卫,益气固表—黄芪桂枝五物汤脾肾两虚—温补肾阳,健脾益气—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肺脾阴虚证—养阴润肺,益气健脾—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鹅口疮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口疮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小儿泄泻常证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伤食泻: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保和丸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肝郁脾虚: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变证气阴两伤: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厌食症脾失健运: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异功散/参苓白术散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益胃增液汤积滞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者,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疳证常证疳气—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疳积—消积理脾—肥儿丸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兼证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贫血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六君子汤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右归丸夜啼脾寒气滞—温脾散寒,行气止痛—乌药散合匀气散心经积热—清心导赤,泻火安神—导赤散惊恐伤神—定惊安神,补气养心—远志丸汗证肺卫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营卫失调—黄芪桂枝五物汤气阴亏虚—生脉散、当归六黄汤湿热迫蒸—清热泻脾—泻黄散病毒性心肌炎风热犯心—银翘散湿热侵心—葛根黄芩黄连汤气阴亏虚—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心阳虚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瘀阻络—豁痰化瘀,宁心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心脾两虚—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痰火内扰—黄连温胆汤抽动障碍气郁化火—清肝达郁汤脾虚痰聚—十味温胆汤阴虚风动—大定风珠惊风急惊风风热动风—银翘散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慢惊风脾虚肝亢—温中健脾,缓肝理脾—缓肝理脾汤脾肾阳衰—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阴虚风动—大定风珠痫证惊痫—镇惊丸痰痫—涤痰汤风痫证—定痫丸瘀血痫—通窍活血汤脾虚痰盛—六君子汤脾肾两虚—河车八味丸水肿常证风水相搏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湿热内侵—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脾肾阳虚—真武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试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试题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A1型题1.相传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是A.《幼幼新书》B.《幼科发挥》C.《幼幼集成》D.《颅囟经》E.《小儿药证直诀》答案:1.D2.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古代医家是A.孙思邈B.钱乙C.董汲D.陈文中E.曾世荣答案:2.B3.不属于万全“育婴四法”:蓐养,鞠养,胎养,预养。

内容的一项是A.蓐养B.鞠养C.胎养D.保养E.预养答案:3.D4.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满A.24天B.28天婴儿期28天~1周岁幼儿期1~3周岁C.30天D.42天E.60天答案:4.B5.6周岁小儿按公式计算,体重应为<6个月体重=+3+0.7*月龄A.15kg 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B.16kg 1岁以上体重=8+2*年龄C.17kgD.18kgE.20kg答案:5.E6.按公式计算,10岁小儿的身高应为:出身时约50cm 身高=70+7*年龄(2~12岁)A.120cmB.130cmC.140cmD.150cm答案:6.C7.正常小儿前囟关闭的年龄是生后A.6~8个月B.8~10个月C.10~12个月D.12~18个月,后囟一般在出生时就关闭了,为闭合者应在出生后2~4月内闭合E.18~24个月答案:7.D8.小儿开始出乳牙的年龄是生后A.2~3个月B.3~6个月C.4~10个月,出牙顺序先下后上,于2~2.5岁出齐,恒牙,自7~8岁开始。

乳牙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或6D.7~11个月E.9~12个月答案:8.C9.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突出表现这一特点的脏腑是A.心、肝、脾B.肝、脾、肾C.肺、脾、肾D.肝、脾、肺E.心、肝、肺答案:9.C10.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A.虚阳B.有阳无阴C.阳亢阴亏D.阳常有余E.生长发育迅速答案:10.E11.肺系疾病成为儿科发病率最高疾病的原因是A.肺常不足B.肺脾气虚C.肺肾阴虚D.金实不鸣E.木火刑金答案:11.A12.小儿易见呕吐、积滞、厌食等病的原因是A.脾胃不和B.食滞伤中C.脾常不足D.乳食不节E.脾胃虚弱13.古代医家认为诊断小儿疾病最重要的是A.按诊B.望诊C.闻诊D.问诊E.切诊答案:13.B14.面呈青色不属于A.寒证B.痛证C.瘀证D.水饮证E.惊痫答案:14.D15.解颅不表现为A.头大颌缩B.前囟宽大C.头缝开解D.眼窝凹陷E.眼睑下垂答案:15.D16.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言语不清,称为A.重舌B.木舌C.连舌D.弄舌E.舔舌答案:16.C17.腮腺管口红肿,按摩肿胀腮部无脓水流出者称为A.痄腮B.发颐C.痰核D.瘰疬E.乳蛾答案:17.B18.婴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阵哭闹,多为A.痢疾B.伤食C.肠套叠D.消化道溃疡E.肠痉挛答案:18.C19.胎粪不表现为B.黑色(褐色)C.无臭气D.日行2~3次E.生后3~4天内排完答案:19.B20.呼吸窘迫,面青不咳或呛咳,常是A.异物堵塞气道B.肺气闭郁C.肺蕴痰热D.顿咳E.急喉风答案:20.A21.下列不属于个人史内容项是A.胎产史B.喂养史C.生长发育史D.过敏史E.预防接种史答案:21.D22.小儿肌肤嫩薄,腠理疏松,清阳发越,入睡之时,头额微微汗出而无其他症者,多为A.自汗B.盗汗C.阳热上蒸D.营不内守E.不属病态答案:22.E23.不属于小儿基本脉象的是:浮、沉、迟、数、有力A.浮脉B.沉脉C.迟脉D.数脉E.弦脉答案:23.E24.不属于儿科内治用药原则的1项是A.治疗及时审慎B.重视先证而治C.注意顾护脾胃D.处方峻剂速攻E.不可乱投补益答案:24.D25.不属于儿科内治给药方法的1项是A.直肠给药法B.吹鼻法D.气雾吸入法E.注射给药法答案:25.C26.小儿推拿疗法一般不用于治疗A.泄泻B.腹痛C.厌食D.水肿E.斜颈答案:26.D27.刺四缝疗法操作错误的1项是A.皮肤局部消毒B.选五指中节横纹中点:为除拇指外四肢,中节横纹点,有清热,除烦,畅通百脉和调节脏腑C.手持三棱针D.刺入1分深E.挤出黄白色黏液答案:27.B28.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一般不包括A.拭口洁眼B.断脐护哝C.祛除胎毒D.洗浴衣着E.避免外伤答案:28.E29.不适合断奶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E.秋、冬季答案:29.B30.不属于小儿添加辅食的原则的1项是A.由少到多B.由稀到稠C.由粗到细D.由1种到多种E.在婴儿健康时添答案:30.C31.胎怯概念的要点是A.早产B.出生体重低下C.出生身材矮小D.形体不充实E.功能不完善答案:31.B32.硬肿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卷四)(一)A1型题3.小儿泄泻的病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A.风B.寒C.热D.湿E.食4.泄泻的病变脏腑,无不在于( )A.肝,胆B.心,小肠C.脾,胃D.肺,大肠E.肾,膀胱5.小儿泄泻各种证型中,最为多见的是( )A.湿热泻B.风寒泻C.伤食泻D.脾虚泻E.脾肾阳虚泻6.病程很长的泄泻,首先考虑( )A.湿热泻B.风寒泻C.伤食泻D.脾虚泻E.脾肾阳虚泻7.泄泻的诊断要点,每日大便次数应当( )A.不少于2次B.不少于3次C.不少于4次D.不少于5次E.比平时增多8.泄泻重症,每日大便次数常在( )次以上。

A.5次B.10次C.15次D.20次E.30次9.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A.清肠化湿B.消食化积C.祛风散寒D.运脾化湿E.健脾化湿10.以下除哪项外,都是泄泻的常用治法( )A.中药内服B.中药静滴C.中药外治D.针灸疗法E.推拿疗法11.风寒泻与脾虚泻的鉴别诊断,以下各项中最重要的是( )A.食欲不振B.大便稀薄C.大便不臭D.腹痛较重E.形体偏瘦12.口服补液盐配方:1000ml溶液中氯化钠、碳酸氢钠、枸橼酸钾、葡萄糖分别为( )A.15g、10g、5g、50gB.12g、10g、8g、40gC.10g、8g、6g、30gD.6.5g、4.5g、2.5g、20gE.3.5g、2.5g、1.5g、20g(二)A2型题13.患儿,9个月。

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

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其诊断依据中最重要的是大便化验检查见到了( )A.食物残渣B.脂肪球C.白细胞D.红细胞E.吞噬细胞14.患儿,7个月。

病起1天,发热,泄泻9次,大便稀薄如水,泻下急迫,恶心呕吐,阵阵啼哭,小便短黄。

治疗应首选( )A.保和丸B.平胃散C.参苓白术散D.藿香正气散E.葛根黄芩黄连汤15.患儿,6个月。

今晨起啼哭不安,阵阵捧腹啼叫,已解清稀大便3次,便多泡沫,臭气轻,可闻肠鸣,指纹淡红。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医儿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医儿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医儿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细目一:小儿年龄分期要点:年龄分期的标准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小儿生长发育要点:1.体重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2.身长(高)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3.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4.头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5.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6.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8.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细目三: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要点:1.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2.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3.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儿科四诊特点要点:1.儿科四诊应用特点2.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3.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4.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5.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儿科治法概要要点:1.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2.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3.儿科常用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其次单元儿童保健细目一:胎儿期保健要点:养胎护胎的主要内容细目二:婴儿期保健要点:1.新生儿的特别生理现象2.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3.喂养方式及选择原则4.母乳喂养的方法、优点、留意事项及断奶相宜时间5.人工喂养方法6.混合喂养方法7.添加辅食的原则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细目一:胎怯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辩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硬肿症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三:胎黄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第四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小儿感冒的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细目二:乳蛾要点:1.病因病机2.诊断与鉴别诊断3.辨证论治细目三:咳嗽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辨证论治4.预防与防护细目四:肺炎喘嗽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6.预防与调护细目五:哮喘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六:反复呼吸道感染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二:口疮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三:泄泻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四:厌食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五:积滞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六:疳证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七:贫血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西医治疗6.预防与调护第六单元心肝病证细目一:夜啼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汗证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细目三: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西医治疗6.预防与凋护细目四:留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五:抽动障碍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六:惊风要点:1.急惊风与慢惊风的发病特点2.急惊风与慢惊风的病因病机3.急惊风与慢惊风的诊断要点4.急惊风与慢惊风的辨证论治5.急惊风的其他疗法6.急惊风与慢惊风的预防与调护细目七:痫证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沦治5.预防与调护第七单元肾系病证细目一:水肿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急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辩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尿频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三:遗尿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四:五迟、五软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第八单元传染病细目一:麻疹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二:奶麻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三:风痧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四:丹痧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五:水痘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六:手足口病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七:痄腮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细目九:顿咳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凋护第九单元虫证细目一:蛔虫病要点:1.发病特点2.诊断要点3.辨证论治4.其他疗法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蛲虫病要点:1.发病特点2.诊断要点3.辨证论治4.其他疗法5.预防与调护第十单元其他疾病细目一:夏季热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紫癜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三: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总结

中医儿科学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1.胎儿期:受孕到分娩断脐;新生儿期:出生-28 天;婴儿期:28 天-1 周岁;幼儿期:1-3 周岁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

2.体重:(1)出生体重:约 3Kg; 1~6 个月公式:体重(Kg)=3+0.7×月龄;(2)1 岁时体重:10kg; 2 岁以上体重:8+2×年龄;(3)体重低于正常85为营养不良。

3. 身高:(1)刚出生:50cm;1岁:75cm2岁以上:75+7×年龄(2)身高低于正常均值的70,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4. 囟门:(1)前囟出生时约 1.5-2cm;前囟12~18 个月闭合;后囟 2~4 个月内闭合(2)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3)囟陷(凹陷)——阴伤液竭之失水称为囟陷;囟填(充满)——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5.头围:出生时:33-34cm,1 岁时胸围接近头围。

6.牙齿:乳牙 20 颗:4~10 个月萌出,2~2.5 岁出齐;出牙迟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

7.呼吸、脉搏与年龄增长成反比;血压与年龄增长成正比血压与年龄的关系:收缩压(mmHg)=80+2 x 年龄;舒张压(mmHg)=收缩压 x 2/38.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肺脾肾三脏不足)(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针对3 岁以内,源于《颅囟经》)9. 病理特点:(病的快,好的快)(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肺常不足: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脾常不足;肾常虚)(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10. 儿科四诊:(1)小儿诊法主张四诊合参,特别重视望诊(2)面黄无华,脐周阵痛,夜间磨牙——肠寄生虫。

(3)头大颔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珠下垂——解颅(4)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五迟证(5)胸廓高耸形如鸡胸——佝偻病(6)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疳积(7)翻滚不安,呼叫哭少,两手捧腹——盘肠吊痛(8)新生儿舌红无苔; 哺乳婴儿乳白苔(9)草莓舌:丹痧(猩红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0)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猩红热;(11)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之口疮;口内白屑成片,为鹅口疮(12)两颊黏膜有针头大小白色小点:麻疹黏膜斑 ;霉酱舌:宿食(13)初生儿胎粪:赤褐色; 果酱色大便:肠套叠(14)正常大便气味:母乳喂养: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牛羊乳:干硬有臭气(15)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16)呼吸窘迫呛咳,面青不咳:异物阻塞气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儿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脏腑娇嫩2.形气未充3.稚阴稚阳4.纯阳之体5.苗窍6.斑7.疹8.透关射甲9.胎疸10.脐风11.脐突12.雪口13.咳嗽14.肺炎喘嗽15.哮喘16.呕吐17.泄泻18.积滞19.疳证20.惊风21.小儿水肿22.开鬼门23.洁净府24.麻疹25.麻毒闭肺26.麻毒攻喉27.风痧28.丹痧29.水痘30.痄腮31.顿咳32.小儿暑温33.夏季热34.疫毒痢35.汗证36.自汗37.盗汗38.解颅39.囟陷40.囟填41.五迟42.五软43.鸡胸44.龟背二、填空题:1.关小儿疾病的记载首见于——2.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3.提出小儿“纯阳之体”的专著——4.被称为“儿科之圣”的医家——5.北宋最富盛名的医家——其著作是——6.明代儿科名家薛已的儿科专著——,其特别重视——两脏7.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的观点8.————著作首次提出“稚阴稚阳”的观点9.新生儿最好的乳品是——10.小儿断乳的时间——11.奶粉配制乳液时,按容量计算的比例是——12.1岁时小儿需要的睡眠时间——,新生儿的是———13.小儿望诊中面呈青色主——、——、——、——证14.小儿睡卧露睛多属——15.小儿指端呈杵状多属:——16.齿龈属——齿龈红肿疼痛是因——17.小儿食指络脉份——、——、——三关18.正常的小儿食指络脉————19.小儿嗜食异物,绕脐痛多为——20.小儿脉诊多采取————法21.新生儿得脉率——次/分22.小儿常见的病脉——————23.点刺四缝穴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病24.割治疗法可用于治疗——病25.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病26.胎黄的主要病因为——,发病的机制为——、——、——27.寒湿阻滞型胎黄的典型症状为——————28.脐风的主要病因为——29.脐风的治则——30.夜啼主要的病因——、——、——31.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方药——32.鹅口疮的发病机制——————33.咳嗽的主要病因——病位——34.痰热咳嗽治以——代表方剂——35.肺炎喘嗽的辩证要点,病初应分清———还是——痰阻肺闭时应辨清——、——36.哮喘的内因责之于——,与——有关,外因主要为——、————37.哮喘的治疗,发作期当——:缓解期治以——38.小儿久泻迁延不愈,易转化为——、——39.小儿外感——邪均可致泻,唯无——致泻之说,常与——邪有关40.惊风按病机可分为——、——两类41.惊风之名首见于——42.惊风的八候————————————43.急惊风的外感致病因素是感受了——、——、——邪44.小儿水肿与—、—、—脏有关45.小儿水肿的变证的涉及——、——。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儿科诊法概要(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儿科诊法概要(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儿科诊法概要(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儿科古称“哑科”钱乙谓之“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故儿科诊法尤其重视望诊。

第一节望诊分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一)望神色指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1、五色主病Ø 面色白,多为寒证、虚证。

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常见于阴水;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多为滑泄吐利,阳气暴脱,可见于脱证;面白少华,唇色淡白多为血虚;面色晃白多为阳气不足。

Ø 面色红,多为热证。

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午后颧红潮热、口唇红赤为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两侧颧红如妆、面白肢厥、冷汗淋漓为虚阳上越,是阳气欲脱的危重症候。

新生儿面色白里透红为正常肤色。

Ø 面色黄多为脾虚或有湿浊。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为脾胃功能失常,常见于疳证;面黄无华、脐中阵痛、夜间磨牙多为肠寄生虫;面色黄而鲜明,为湿热内蕴之阳黄;面目黄而灰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出生后不久出现的黄疸为苔黄,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Ø 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

面色白中带青、表情愁苦皱眉,多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常见于惊风和癫痫发作;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Ø 面色黑,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阴寒里证;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晦暗为肾气衰竭,不论新病久病,皆属危重。

若小儿色黑红润泽,体壮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

2、五脏配五色《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颌为肾。

”(二)望形态1、望形体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可见于五迟证;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与婴幼儿泄泻阴伤液脱;胸廓高耸如鸡胸,可见于佝偻病、哮喘病;肌肉松弛,皮色萎黄,多见于厌食、偏食、反复感冒;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多属疳积;毛发枯黄,或发竖稀疏,或容易脱落,均为气血需亏的表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3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3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3(总分:27.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2型题(总题数:4,分数:4.00)1.患儿,见壮热不退,昼轻夜重,咽红目赤,唇赤干裂,烦躁不宁,肌肤斑疹,颈后淋巴结肿痛,手足硬肿,舌质红绛,状如草莓,舌苔薄黄,脉数有力。

治疗首选方剂是( )∙A.柴胡葛根汤∙B.普济消毒饮∙C.甘露消毒丹∙D.龙胆泻肝汤∙E.清瘟败毒饮(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根据其典型症状和舌脉,辨证为气营两燔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治疗首选方剂是清瘟败毒饮。

2.患儿,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汗出,有浮肿,头晕耳鸣,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手足心热,舌质稍红,舌苔少,脉细弱。

应诊断为( )∙A.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型∙B.肾病综合征,肝肾阴虚型∙C.急性肾小球肾炎,阴虚邪恋型∙D.肾病综合征,气阴两虚型∙E.急性肾小球肾炎,气虚邪恋型(分数:1.00)A.B.C.D. √E.解析:3.患儿,发病前常有惊吓史。

发作时惊叫,吐舌,神志恍惚,面色时红时白,四肢抽搐,大便黏稠,舌淡红苔白,脉弦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

治疗首选方剂是( )∙A.镇惊丸∙B.涤痰汤∙C.定魄丸∙D.小儿回春丹∙E.定痫丸(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根据其典型症状和舌脉,辨证为惊痫,治疗首选方剂是镇惊丸。

4.患儿,见全身浮肿,面目为著,小便减少,面白身重,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胖,脉虚弱。

治宜( )∙A.益气健脾,宣肺利水∙B.温肾健脾,化气行水∙C.滋阴补肾,平肝潜阳∙D.益气养阴,化湿清热∙E.以上均不是(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根据其典型症状和舌脉,辨证为肺脾气虚型肾病综合征,治宜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二、B1型题(总题数:23,分数:23.00)∙A.肺、脾、肾∙B.肺、肝、肾∙C.肝、肾∙D.心、肝∙E.心、脾、肺(分数:1.00)(1).小儿病理特点中,哪几脏常不足( )(分数:0.50)A. √B.C.D.E.解析:(2).小儿病理特点中,哪几脏常有余( )(分数:0.50)A.B.C.D. √E.解析:[解析] 肺为娇脏,主皮毛,又小儿肺脏娇嫩,卫表未固,故易为邪气所感;“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肾常虚”,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

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每年必考

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每年必考

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每年必考一、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

(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

(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

2、风热;桑菊饮。

(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金化痰汤加减。

4、痰湿;三拗汤合二陈汤。

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气虚久咳;六君子汤。

7、食积;曲麦二陈汤。

8、气阴两虚;生脉散。

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

(重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

(气阴两虚);生脉散。

(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外寒内热;大青龙汤加减。

4、肺实肾虚;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

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肺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加减。

五、口疮:1、风热乘脾;银翘散加减。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

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

六、呕吐:1、伤食;保和丸。

(伤乳)消乳丸。

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解肝煎。

5、惊恐;定吐丸。

七、泄泻:1、伤食;保和丸。

2、风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

4、脾虚;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

(偏肾阳虚)四神丸。

6、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加减。

变证;1、伤阴;连梅汤。

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3、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腹痛:1、腹部中寒;养脏散。

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

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
硬肿症
寒凝血涩—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胎黄
常证
湿热郁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
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变证
胎黄动风—平肝息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
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感冒
主证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疏风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化湿和中—新加香薷饮
时邪感冒—清瘟解表消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夹痰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加二陈汤、三拗汤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加桑菊饮、黛蛤散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加保和丸
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加镇惊丸
风热搏结—疏风清热,利咽消肿—银翘马勃散
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牛蒡甘桔汤
肺胃阴虚—养阴润肺,软坚利咽—养阴清肺汤
咳嗽
外感
风寒—杏苏散、金沸草散
风热—桑菊饮
风燥—清燥救肺汤、桑杏汤
内伤
痰热—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汤
痰湿—二陈汤
气虚—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
阴虚—沙参麦冬汤
肺炎喘嗽
常证
风寒郁肺—华盖散
风热郁肺—麻杏石甘汤
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清心开窍,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发作期
风寒束肺—温肺散寒,涤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阻肺—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外寒内热—解表清里,止咳定喘—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泻肺平喘,补肾纳气—肺实,苏子降气汤;肾虚,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缓解期
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养阴清热,敛肺补肾—麦味地黄丸
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营卫失调—调和营卫,益气固表—黄芪桂枝五物汤
脾肾两虚—温补肾阳,健脾益气—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
肺脾阴虚证—养阴润肺,益气健脾—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
鹅口疮
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
口疮
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
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小儿泄泻
常证
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泻: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保和丸
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肝郁脾虚: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要方合四逆散
变证
气阴两伤: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厌食症
脾失健运: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益胃增液汤
积滞
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者,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
疳证
常证
疳气—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疳积—消积理脾—肥儿丸
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
兼证
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
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贫血
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六君子汤
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右归丸
夜啼
脾寒气滞—温脾散寒,行气止痛—乌药散合匀气散
心经积热—清心导赤,泻火安神—导赤散
惊恐伤神—定惊安神,补气养心—远志丸
汗证
肺卫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营卫失调—黄芪桂枝五物汤
气阴亏虚—生脉散、当归六黄汤
湿热迫蒸—清热泻脾—泻黄散
病毒性心肌炎
风热犯心—银翘散
湿热侵心—葛根黄芩黄连汤
气阴亏虚—炙甘草汤合生脉散
心阳虚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瘀阻络—豁痰化瘀,宁心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
心脾两虚—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
痰火内扰—黄连温胆汤
抽动障碍
气郁化火—清肝达郁汤
脾虚痰聚—十味温胆汤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惊风
急惊风
风热动风—银翘散
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
慢惊风
脾虚肝亢—温中健脾,缓肝理脾—缓肝理脾汤脾肾阳衰—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痫证
惊痫—镇惊丸
痰痫—涤痰汤
风痫证—定痫丸
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脾虚痰盛—六君子汤
脾肾两虚—河车八味丸
水肿
常证
风水相搏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热内侵—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
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脾肾阳虚—真武汤。

气阴两虚—六味地黄丸
变证
水凌心肺—温阳逐水,泻肺宁心—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邪陷心肝—平肝息风,泻火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尿频
湿热下注—八正散
脾肾气虚—缩泉丸。

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
遗尿
肺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肾气不足—菟丝子散
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脬—交泰丸合导赤散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五迟、五软
肝肾亏损—加味六味地黄丸
心脾两虚证—调元散
痰瘀阻滞—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
麻疹
顺证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邪入肺胃(出疹期)—清凉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逆证邪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邪毒攻喉—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奶麻
邪郁肌表—银翘散。

毒透肌肤—清热生津,以助康复—银翘散合养阴清肺汤。

风痧
邪犯肺卫—银翘散
邪入气营—透疹凉解汤
丹痧
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
毒炽气营—凉营清气汤
疹后阴伤—沙参麦冬汤
水痘
邪伤肺卫—银翘散
邪炽气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手足口病
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甘露消毒丹
湿热蒸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清瘟败毒饮
痄腮
常证
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变证
邪陷心肝: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
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邪犯肺胃—银翘散
气营两燔—普济消毒饮
痰热流注—清热化痰,通络散瘀—清肝化痰丸
湿热蕴滞—清热解毒,行气化湿—甘露消毒丹
正虚邪恋—益气生津,兼清余热—气虚,竹叶石膏汤;阴虚,青蒿鳖甲汤、沙参麦冬汤顿咳
邪犯肺卫证(初咳期)—三拗汤
痰火阻肺证(痉咳期)—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气阴耗伤证(恢复期)—肺阴亏虚,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蛔虫病
肠虫—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散
蛔厥—安蛔定痛,继则驱虫—乌梅丸
虫瘕—行气通腑,散蛔驱虫—驱蛔承气汤
蛲虫病驱虫粉
夏季热
暑伤肺胃—王氏清暑益气汤
上盛下虚—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温下清上汤
紫癜
风热伤络—连翘败毒散
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
气不摄血—归脾汤
阴虚火旺—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卫气同病证—银翘散
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
气阴两伤—沙参麦冬汤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脾虚肝旺—益脾镇惊散
肾精亏损—补肾地黄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