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风痧的特点是A、热1~2天出疹,疹点细小有痒感B、发热3~4天、热退疹出C、发热1~2天、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及结痂D、发热半天至1天出疹,疹点细小鲜红颜面无疹E、发热3~4天、皮疹出现、热度增高正确答案:A2、患儿,3岁。

发热,咳嗽,咳声嘶哑如犬吠状,其诊断是A、顿咳B、急喉风C、哮喘D、咽炎E、感冒正确答案:B3、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者是A、奶麻B、丹痧C、风痧D、瘾疹E、麻疹正确答案:A4、下列各项,属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征A、束臂试验阴性B、瘀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高于皮肤,或可见瘀斑C、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臂部、关节周围D、多呈对称性,分批出现E、可出现肉眼血厌或镜下血尿、蛋自原正确答案:B5、急惊风湿热疫毒证的主症是A、高热不退,神昏抽搐,腹痛拒按,便下脓血,舌红苔腻B、发病较急,突然抽搐,神昏惊叫,四肢厥冷,脉乱不整C、面色萎黄,嗜睡露睛,频繁抽搐,舌淡苔白,脉象沉弱D、身热形瘦,手足心热,肢挛强直,舌绛少苔,脉细弦数E、发病急骤,高热,抽搐,昏迷,头痛,项强,舌红苔黄正确答案:A6、患儿,11 个月。

泄泻 2 周,起病时每日泻十多次,经治疗大减,但近日仍日行 3~4次,大便稀溏色淡,每于食后作泻,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

其病机是A、湿热蕴肠B、风寒伤脾C、脾气虚弱D、脾肾阳虚E、食伤脾胃正确答案:C7、患儿, 出生 1 天。

面目红赤, 多啼声响, 大便秘结。

其诊断是A、胎怯B、胎惊C、胎毒D、五硬E、胎寒正确答案:C8、阴虚咳嗽的证候特点是A、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清稀B、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C、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D、干咳无痰,口渴咽干,喉痒声嘶E、咳嗽频作,咽痒咽痛,痰白清稀正确答案:D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周围血象检查时,可见A、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下降B、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C、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下降D、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升高E、白细胞总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以上正确答案:E10、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的时间为A、6~12 周B、1~3 周C、6~12 个月D、3~6 周E、1周正确答案:D11、患儿,3岁。

中医儿科学课件-惊风

中医儿科学课件-惊风
2.可有接觸傳染病人或飲食不潔的病史。
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腦脊液檢查有異常改變,神經系統檢查 出現病理性反射。
4.細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常增高。
5.必要時可作大便常規及大便細菌培養、血培養、攝胸片、腦脊液 等有關檢查。
【辨證論治】
一.急驚風四證
1、熱證:有表熱、裏熱。昏迷、抽搐為一過性,熱退後抽搐 自止為表熱;高熱持續,反復抽搐、昏迷為裏熱。
證候: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欲飲,神昏驚厥,舌苔 黃糙,舌質深紅或絳,脈數有力。
治法:清氣涼營,息風開竅。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藥:連翹、石膏、黃連、黃 芩、梔子、知母清氣透熱,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參、丹 皮清營涼血,羚羊角、石決明、鉤藤熄風平肝。
3.邪陷心肝
證候:高熱煩躁,手足躁動,反復抽搐,項背強直,四肢拘 急,口眼相引,神識昏迷,舌質紅絳,脈弦滑。
【慢驚風】
慢驚風多因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而致脾虛肝亢或虛極生 風;或因急驚風後祛邪未盡,損傷肝腎陰津,虛風內動。
慢驚風來勢緩慢,以抽搐無力,時作時止,反復難愈,常 伴昏迷、癱瘓為特徵。
病位常在肝、脾、腎,病性以虛為主,也可見虛中夾實證。 本證常見於慢性腹瀉、礦物元素缺乏症,缺血缺氧性腦病、 腦炎後遺症、代謝性疾病、中毒等。
2.辨臟腑 僅有形神疲憊,面色萎黃,肢體抽搐,大便稀 溏,四肢不溫,為病在肝脾;若面色蒼白,囟門低陷,四肢 厥冷,手足蠕動,大便清稀、舌淡、脈細無力,為病在肝脾 腎。
二、治療原則
慢驚風的治療,以補虛治本為主。土虛木旺,治以健 脾平肝;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陰虛風動,治以育 陰潛陽。治療過程中,可結合活血通絡,化痰行瘀之法。
顱內感染性疾病常見有腦膜炎、腦膿腫、腦炎、腦寄 生蟲病等;

惊 风

惊   风
热甚者应先清热,痰壅者给予豁痰, 惊重者治以镇惊,风盛者急施熄风。
急惊风—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1.风热动风(高热惊厥)
证候特点 风热表证+惊风
证候 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 或黄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 惊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在风关。
治法 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急惊风—西医治疗
三、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退热剂。 2.脱水降颅压 甘露醇、速尿,肾上
腺皮质激素。
急惊风—西医治疗
四、病因治疗 尽快找出病因,采取相应治疗
对原因不明的新生儿惊厥、抽血留作 需要的检查后立即静注25%葡萄糖10~ 15ml,以纠正可能存在的低血糖。无效时 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后)。 仍无效时再静注维生素B650mg,如系维生 素B6依赖症,则发作立即停止。
急惊风—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5.惊恐惊风 证候特点 暴受惊恐病史+神昏抽搐 证候 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
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风,神志不 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法 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 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粉、远志、
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人参、茯苓、全蝎、钩 藤、石决明。
颅外
急惊风—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内陷厥阴 时邪包括六淫和疫疠之气。 (1)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邪,易于传
变, 郁而化热,热扰神明,热极生风(高热惊厥)
(2)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 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内陷厥阴,入营入血; 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窍,痰动 则风生(乙脑)
急惊风—西医治疗
二、控制惊厥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含答案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含答案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含答案1、以下各项,不属于慢惊风常用治法的是A、清心开窍B、温中健脾C、育阴潜阳D、柔肝息风E、温阳逐寒答案:A2、麻疹的好发季节是A、春秋B、冬春C、秋冬D、春夏E、夏秋答案:B3、下列对于哮喘描述错误的是A、有反复发作的病史B、支气管哮喘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啰音C、多有婴儿期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D、肺部听诊两肺可闻及哮鸣音,以吸气时明显,吸气延长E、常突然发作,发作时咳嗽阵作,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答案:D4、患儿,4 岁。

咽痛 1周。

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咽痒,日久不愈,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其治法是A、疏风清热,利咽消肿B、清热解毒,利咽消肿C、养阴润肺,软坚利咽D、清热解毒,软解散结E、利咽消肿,活血化瘀答案:C5、病后体虚未复,久病久泻,津液大伤,阴液耗损,而致口疮虚火上浮证其病位是A、心B、肺C、胃答案:D6、小儿水肿的病机是A、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B、脾肾阳虚C、肺脾气虚D、湿热内侵E、感受风邪答案:A7、患儿,6岁。

症见轻微发热恶寒,左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咽红,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普济消毒饮B、五味消毒饮C、荆防败毒散D、柴胡葛根汤E、桑菊饮答案:D8、患儿,6 岁。

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气短,自汗多汗,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其证候是A、肺脾气虚B、营卫失调C、脾肾两虚D、肺脾阴虚E、气阴两虚答案:A9、肠蛔虫病治疗治疗原则是A、安蛔定痛B、驱蛔杀虫C、调理脾胃D、散结下虫E、通腑排蛔答案:B10、胸骨高突,按之不痛者是A、正常胸D、漏斗胸E、桶状胸答案:B11、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肾两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黄芪桂枝五物汤B、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C、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D、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E、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答案:C12、患儿,8个月。

因一次食入2个鸡蛋,并饮用大杯牛奶而致呕吐,不思进食,腹胀,啼哭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

《中医儿科学》学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学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学习重点1、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2)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2、小儿感冒的致病特点夹痰,夹滞,夹惊2、小儿感冒发病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特点:婴幼儿更为常见,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证。

夹痰:肺常不足,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生痰,痰阻气道--咳嗽加剧,喉间痰鸣—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夹滞:脾常不足,脾失健运,食滞内停—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腹泻—保和丸夹惊:小儿神气怯弱,热郁化火,热扰肝经—心神不宁,睡卧不实,惊惕抽风—镇惊丸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邪感冒—清热解表—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3、何为惊风?惊风的四证八候概念: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小儿常见急危重征候。

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四证八候1四证:即痰、热、惊、风。

2八候: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4、麻疹、风疹以及猩红热的鉴别表:(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2)好发年龄:6月~5岁;6月~1岁;1~5岁;2~8岁(3)潜伏期:6~21天;7~17天;5~25天;1~7天(4)初期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突发高热,一般情况好;发热,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咽喉红肿化脓疼痛(5)出疹与发热的关系: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发热1/2~1天出疹;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热高(6)特殊体征:麻疹黏膜斑;无;无;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7)皮疹特点: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

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

疹出后1~2天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躯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很少有脱屑;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 生长发育2.* 纯阳3.* 稚阴稚阳4.上、下部量5.变蒸四、名词解释:1.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如身高.体重等为量的变化。

发育指小儿各种功能的演进。

2.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3.稚阴稚阳: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4.上、下部量: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5.变蒸:是指初生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的变化,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在此时期,如出现低热和出汗等证而无病态者,谓之变蒸,即所谓,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也。

四、名词解释1.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肾常虚:主要指肾精不足,即小儿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病。

3.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4.易寒易热: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现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侯,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之证。

四、名词解释1.母乳喂养2.人工喂养3.混合喂养4.补授法1.生后5~6个月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称为母乳喂养。

2.因母乳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母乳喂养,完全改用代乳品(代替母乳的食品)喂养者称人工喂养。

3.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部分用牛乳或其他乳品,称为混合喂养。

4.指每日喂哺人乳的次数照旧,每次喂完人乳后再补喂代乳品,直到婴儿吃饱。

四、名词解释1.. ﹡苗窍2.﹡一指定三关3.﹡囟填4.指纹5.闻诊6.五脏辨证四、名词解释1.苗窍:指舌、目、鼻、口、耳及前后二阴。

06第六节--惊--风B

06第六节--惊--风B
⑶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 脑脊液、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病。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慢惊风病程较长,起病缓慢,神昏、抽搐症状相对较 轻,有时仅见手指蠕动。 辨证多属虚证,继辨脾、肝、肾及阴、阳。 脾胃虚弱者,证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不欲饮食, 大便稀溏,抽搐无力,时作时止; 脾肾阳衰者,证见神萎昏睡,面白无华,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 肝肾阴虚者,证见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 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
⑵耳针:取穴神门、脑(皮质下)、心、脑点、 交感。强刺激,每隔10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
[其他疗法]
3.推拿疗法 ⑴急惊风欲作时,大敦穴上拿之,或鞋带
穴拿之。 ⑵惊风发作时,身向前曲者,将委中穴掐
住;身向后仰者,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 窍闭,掐合谷穴。
[其他疗法]
4.西医疗法 惊厥发作时的治疗:尽快控制发作,
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防风、 牛蒡子疏风清热;
钩藤、僵蚕、蝉蜕祛风定惊。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2)气营两燔: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 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 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病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 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辨证论治]
附:危重急症救治方法: ⒈ 退热: 物理降温:放置冰帽,冰袋,50%酒精擦浴。
中 成 药:小儿回春丹、紫雪丹 针灸降温:风池、大椎、十宣放血(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 中 药:生石膏、黄芩、知母、水牛角 ⒉ 止惊: 针 灸:合谷、涌泉、百会 中 成 药:止痉散、安宫牛黄丸 中 药:水牛角粉 西 药:10%水化氯醛、安定 ⒊ 开窃: 针 灸:人中、颊车、丰隆 中 成 药:至宝丹、通关散、苏合香丸、 中 药:菖蒲、郁金、胆星、 西 药:20%甘露醇、25%山梨醇 (降颅内压)

中医儿科学——急惊风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阴阳解析

中医儿科学——急惊风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阴阳解析

中医儿科学——急惊风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阴阳解析清瘟败毒饮——阴阳解析急惊风气营两燔证候: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先煮石膏后下诸药。

解析:阳性药:无平性药:桔梗、甘草阴性药: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丹皮君药:犀角(水牛角)桔梗:苦、辛,平。

归肺经。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水牛角:苦,寒。

归心、肝经。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黄连:苦,寒。

归心、胃、肝、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栀子: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

玄参:苦、甘、咸、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滋阴生津。

连翘:苦,微寒。

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淡竹叶: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清性热除烦,利尿。

牡丹皮:苦、辛,微寒。

归心、肝、胃经。

【推荐】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肾系病证

【推荐】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肾系病证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全面掌握)定义: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病位:肺脾肾,以肺脾为主治疗原则:急性期驱邪,恢复期扶正分证论治:1 急性期1)风水相搏--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合五苓散加减2)湿热内侵--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3)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角藤汤加减4)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5)水毒内闭--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2 恢复期1)阴虚邪恋--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2)气虚邪恋--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加减第二节肾病综合征(全面掌握)定义: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病位:肺脾肾治疗原则:扶正培本分证论治:1 本证1)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2)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脾阳虚实脾饮加减3)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加减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2 标证1)外感风邪--外感风寒,辛温宣肺祛风麻黄汤加减外感风热,辛凉宣肺祛风银翘散加减2)水湿防己黄芪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3)湿热--上焦湿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中焦湿热,清热解毒,化浊利湿甘露消毒丹加减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八正散加减4)血瘀--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5)湿浊--利湿降浊温胆汤加减第三节遗尿(辨证论治)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虚实寒热,虚寒者多,湿热者少。

2、治疗原则: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要治疗原则。

3、证治分类1)肺脾气虚补肺益脾,固摄膀胱补中益气汤+缩泉丸2) 肾气不足温补肾阳,固摄膀胱菟丝子散加减3)心肾不交清心滋肾,安肾固俘交泰丸+导赤散4)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泻肝止遗龙胆泻肝汤第四节五迟五软(辨证论治)定义: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病位:肝脾肾治疗原则:补分证论治:1)肝肾亏损--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调元散加减3)痰瘀阻滞--涤痰开窍,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心肝病证第一节汗证(辨证论治)定义: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

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

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1、单选患儿发病较急,气喘,鼻煽,喉间痰鸣,声如拽锯,发热,烦躁不安,属于肺炎喘嗽的哪个证型()A.风热闭肺B.风寒闭肺C.热毒闭肺D.痰热闭肺E.阴虚肺(江南博哥)热正确答案:D2、单选下列哪项是新生儿保健的重点()A.防止意外创伤B.防止中毒C.注意保温D.注意添加辅食E.防止消化功能紊乱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考点:此期发病率、死亡率都极高。

保健重点应放在第1周,注意保暖。

3、单选麻疹发病年龄多见于()A.1~5岁B.5~10岁C.6个月~1岁D.3~5岁E.10~18岁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考点: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好发于儿童,尤以6个月以上,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

4、单选痰热咳嗽证主方是()A.清金化痰汤加减B.沙参麦冬汤加减C.杏苏散加减D.桑菊饮加减E.麻杏石甘汤加减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考点:痰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甚则气息粗促,喉中痰鸣,或伴发热、烦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或手足心热,盗汗,舌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5、单选紫癜风热伤络证的治法是()A.滋阴降火,凉血止血B.疏风散邪,清热凉血C.理气化瘀,活血止血D.健脾养心,益气摄血E.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紫癜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其临床特征,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

总属热入血分,治以凉血,其证型分为四类:风热伤络——疏风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

6、单选小儿虚热证的脉象是()A.沉而有力B.数而有力C.数而无力D.浮而无力E.迟而有力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考点:小儿脉象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

中医儿科学19章惊风

中医儿科学19章惊风

.
8
【病因病机】
急惊风多见于外感热病,常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暴受 惊恐而引发。
1.外感时邪:时邪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 小儿肌肤薄弱,卫外不固,若冬春之季,寒温不调,气候骤 变,感受风寒风热之邪,邪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易于传变,郁 而化热,热极生风;
.
9
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受暑邪,化火最速, 传变急骤,内陷厥阴,引动肝风;
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格检查,并作相应实 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
7
【急惊风】
急惊风多见于外感热病,常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 、暴受惊恐而引发。临床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要 表现。来势急骤,因急性原发病而发,又随其疾病消 退而止,病位在心、肝。急惊风较多见于各种颅外、 颅内感染性疾病。
.
12
【辨证论治】
一.急惊风四证
1、热证:有表热、里热。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 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痰证:有痰热、痰火、痰浊。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 热上蒙清窍;谵言妄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 ,嗜睡不动,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心窍。
3、风证:有外风、内风。外风邪在肌表,如高热惊厥,为一 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位在心肝,热、痰、风三证俱 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
13
4、惊证: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 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 ,出现惊叶晾跳,抽搐神昏。
六淫所致的外风,春季以春温为主,兼加火热证,症见高热, 抽风,昏迷,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症 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常热、痰、风三证俱全;如夏季 高热、抽风、昏迷,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急惊风、慢惊风(中医儿科学)

急惊风、慢惊风(中医儿科学)

(2)临床表现
●本病以发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 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神经系统检查可见病理反射阳性。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糖、血钙、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脑脊 液、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癫痫
●癫痫发作时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作畜鸣 声,发作片刻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一般不发热,年长儿较为 多见,反复发作,或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可协助诊断。
3.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高热之际突然出现烦躁、惊惕、 神昏、抽搐,或伴有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侵犯肺卫,邪郁热盛,热扰肝经, 热极生风引起惊风。本证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尤以3岁 以下小儿更为常见。一般先见风热表证,很快出现抽搐, 持续时间不长,体温常在38.5°C以上,并多见于体温 上升阶段,一般一次发热只抽一次,抽两次者少见。本 证以发热,咽红肿痛,抽搐,舌红,苔薄,脉浮数为辨 证要点。
●古代医家将惊风的证候概括为“四证八候”,四证 即痰、热、惊、风;八候指搐、搦、掣、颤、反、 引、窜、视。《东医宝鉴小儿》言:“小儿疾之最 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说: “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唐朝以前惊风多与痫证 混称,宋朝《太平圣惠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 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凡急 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并提出了惊风 的治疗原则:“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执考提示 ●急惊风的发病特点
【病因病机】
●执考提示 ●急惊风的病因病机
1.外感邪气
●包括六淫之邪和疫房毒邪。小儿肌肤薄弱,媵理不密,卫外不固, 外邪易从肌表或口鼻而入。风寒入里郁而化热,或风热入里化火, 热极生风,火盛生痰。若暑邪侵袭,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 急骤,内陷厥阴,引动肝风;逆传心包,内陷心营。又暑多夹湿, 湿蕴热蒸,酿为痰浊,蒙蔽心窍。若感受疫房毒邪,则起病急骤, 化热化火更速,毒热炽盛,邪陷心肝,内闭心窍,引动肝风。

中医儿科学19章惊风

中医儿科学19章惊风

3.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 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 可发生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1—26/ks,于20-30分钟 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6-8小时重复1次。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二、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 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
—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
—主要病机是痰、热、惊、风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即“四证”
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称为慢脾风。
惊风的证候特点,可归纳为四证八候。 四证者,指痰、热、惊、风,见于急惊风。 八候者,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在急惊、慢惊都可出现,表示惊风正在发作。但惊风 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
4、惊证: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 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 出现惊叶晾跳,抽搐神昏。
六淫所致的外风,春季以春温为主,兼加火热证,症见高热, 抽风,昏迷,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症 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常热、痰、风三证俱全;如夏季 高热、抽风、昏迷,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第 十 九 单 元 惊 风
中 医 儿 科 学
【概述】
一、概念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 要症状。惊风一个症状,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中。又称“惊 厥”,俗名“抽风”。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急病证,且变化迅速,可以给小儿带 来严重损害,故自古被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如《东医宝 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 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幻灯片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幻灯片
4
二、发病情况 1.1~5岁儿童发病率高,具有年龄越小,发病率越
高 的 特 点 。 5岁以上儿童发病较少,若有发病,需更加 注意检查原发疾病。
2.急惊风多由感染性疾病引起;慢惊风多由肺感 染性疾病所致,或发生于各种脑炎、脑膜炎、毒性 脑病等的恢复期。
3.惊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5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 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 生虫病等; 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 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
2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
—主要病机是痰、热、惊、风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即“四证” —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
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称为慢脾风。
3
惊风的证候特点,可归纳为四证八候。 四证者,指痰、热、惊、风,见于急惊风。 八候者,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在急惊、慢惊都可出现,表示惊风正在发作。但惊风 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
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包,痰动 则风生;
若感受疫疠之邪,则起病急骤,化热化火,逆传心 包,火极动风。
10
2. 内蕴湿热: 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 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而致痢下臭秽,高热昏厥,抽风不 止,甚至肢冷脉伏,口鼻气凉,皮肤花斑。
3.暴受惊恐: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若乍见异物,偶闻怪 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 守舍,神无所依,轻者神志不宁,惊惕不安,重者心神失主, 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
差异。

中医儿科学——惊风

中医儿科学——惊风

中医儿科学——惊风小执医整理的中医儿科学知识点,必须学习1、下列各项不属于急惊风病因的是(单选)A.风寒 B.湿热 C.惊恐 D.风热 E.体虚2、治疗小儿急惊风感受风邪证,应首选(单选)A.桑菊饮 B.银翘散 C.抱龙丸 D.安神丸 E.麻杏石甘汤3、治疗抽动障碍脾虚痰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单选)A.逍遥散 B.泻青丸 C.十味温胆汤 D.龙胆泻肝汤 E.柴胡疏肝散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B对)和暴受惊恐(C对)而引发;小儿肌肤薄弱,卫外不固,若冬春之季,寒温不调,气候骤变,感受风寒(A对)或风热之邪(D对),邪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易于传变,郁而化热,热极生风。

体虚多易导致慢惊风(E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

风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易于传变,郁而化热,热极生风,治以银翘散,可疏风清热,息风定惊(B对)。

桑菊饮善于治疗风热犯肺之咳嗽,症见咳嗽不爽,痰黄黏稠(A错)。

抱龙丸主治脾胃不和,风热痰内蕴所致的腹泻,症见食乳不化、恶心呕吐、大便稀、有不消化食物(C错)。

安神丸益气养血,安神宁心,适用于失眠,头昏,耳鸣,心悸,健忘(D错)。

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喘嗽的重症,症见高热不退,咳嗽频频,气急鼻煽,喉中痰鸣(E错)。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小儿抽动障碍脾虚痰聚证的病机为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肝旺,肝风挟痰上扰走窜则发头项、四肢、肌肉抽动,故当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用十味温胆汤加减(C对),方中党参、茯苓健脾助运;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枳实顺气消痰,远志、枣仁化痰宁心;钩藤、白芍、石决明平肝息风;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同发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之效。

逍遥散功用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A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儿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脏腑娇嫩2.形气未充3.稚阴稚阳4.纯阳之体5.苗窍6.斑7.疹8.透关射甲9.胎疸10.脐风11.脐突12.雪口13.咳嗽14.肺炎喘嗽15.哮喘16.呕吐17.泄泻18.积滞19.疳证20.惊风21.小儿水肿22.开鬼门23.洁净府24.麻疹25.麻毒闭肺26.麻毒攻喉27.风痧28.丹痧29.水痘30.痄腮31.顿咳32.小儿暑温33.夏季热34.疫毒痢35.汗证36.自汗37.盗汗38.解颅39.囟陷40.囟填41.五迟42.五软43.鸡胸44.龟背二、填空题:1.关小儿疾病的记载首见于——2.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3.提出小儿“纯阳之体”的专著——4.被称为“儿科之圣”的医家——5.北宋最富盛名的医家——其著作是——6.明代儿科名家薛已的儿科专著——,其特别重视——两脏7.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的观点8.————著作首次提出“稚阴稚阳”的观点9.新生儿最好的乳品是——10.小儿断乳的时间——11.奶粉配制乳液时,按容量计算的比例是——12.1岁时小儿需要的睡眠时间——,新生儿的是———13.小儿望诊中面呈青色主——、——、——、——证14.小儿睡卧露睛多属——15.小儿指端呈杵状多属:——16.齿龈属——齿龈红肿疼痛是因——17.小儿食指络脉份——、——、——三关18.正常的小儿食指络脉————19.小儿嗜食异物,绕脐痛多为——20.小儿脉诊多采取————法21.新生儿得脉率——次/分22.小儿常见的病脉——————23.点刺四缝穴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病24.割治疗法可用于治疗——病25.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病26.胎黄的主要病因为——,发病的机制为——、——、——27.寒湿阻滞型胎黄的典型症状为——————28.脐风的主要病因为——29.脐风的治则——30.夜啼主要的病因——、——、——31.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方药——32.鹅口疮的发病机制——————33.咳嗽的主要病因——病位——34.痰热咳嗽治以——代表方剂——35.肺炎喘嗽的辩证要点,病初应分清———还是——痰阻肺闭时应辨清——、——36.哮喘的内因责之于——,与——有关,外因主要为——、————37.哮喘的治疗,发作期当——:缓解期治以——38.小儿久泻迁延不愈,易转化为——、——39.小儿外感——邪均可致泻,唯无——致泻之说,常与——邪有关40.惊风按病机可分为——、——两类41.惊风之名首见于——42.惊风的八候————————————43.急惊风的外感致病因素是感受了——、——、——邪44.小儿水肿与—、—、—脏有关45.小儿水肿的变证的涉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一一惊风细目一:概述一、概念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惊风是一个证候,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中。

二、发病年龄特点一般以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具有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髙的特点。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三、惊风八候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弓I、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

搐:肘臂的伸缩溺:十指的开合颐:手、足、头身的摇动掣:势如相博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弓I:手如挽弓形状窜:目珠斜视,左右偏移视:直视如怒,睛館不活四、急惊风与慢惊风区别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大类。

凡起病急眾,属阳属实者,称为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称为慢惊风。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急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一)病因急惊风多由以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衆受惊恐而引发。

(二)病机外感时邪热极生风:暑邪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包,痰动则风生;若感受疫病之邪,化热化火,逆传心包,火极动风。

2.内蕴湿热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

3.暴受惊恐小儿元气未充,录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或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二、慢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可见虚中夹实证。

慢惊风患儿多体质羸弱,素有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脾肾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致时时搐动之慢脾风证,也有急惊风后驱邪未尽,而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急惊风四证及治疗原则(一)急惊风四证急惊风痰、热、惊、风四证俱备。

[.热证:有表热、里热。

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髙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痰证:有痰热、痰火、痰浊。

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淸窍:妄言谑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淸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心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细目一:概述
一、概念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惊风是一个证候,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中。

二、发病年龄特点
一般以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具有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的特点。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三、惊风八候
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

搐:肘臂的伸缩溺:十指的开合
颤:手、足、头身的摇动掣:势如相博
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引:手如挽弓形状
窜:目珠斜视,左右偏移视:直视如怒,睛露不活
四、急惊风与慢惊风区别
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大类。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为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称为慢惊风。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急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
(一)病因
急惊风多由以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二)病机
1.外感时邪
热极生风;暑邪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包,痰动则风生;若感受疫疠之邪,化热化火,逆传心包,火极动风。

2.内蕴湿热
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

3.暴受惊恐
小儿元气未充,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或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二、慢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可见虚中夹实证。

慢惊风患儿多体质羸弱,素有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脾肾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致时时搐动之慢脾风证,也有急惊风后驱邪未尽,而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急惊风四证及治疗原则
(一)急惊风四证
急惊风痰、热、惊、风四证俱备。

1.热证:有表热、里热。

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痰证:有痰热、痰火、痰浊。

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心神。

3.风证:有外风、内风。

外风邪在肌表,如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风三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六淫所致的外风,春季以春温为主,兼加火热证,症见高热,抽风,昏迷,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常热、痰、风三证俱全;如夏季高热、抽风、昏迷,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二)治疗原则
急惊风的主证是热、痰、惊、风,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基本法则。

热甚者应先清热,痰壅者宜先豁痰,惊重者治以镇惊,风盛者急施熄风。

二、急惊风的辨证论治
(一)风热动风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抽搐,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主方银翘散加减。

(二)气营两燔
证候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三)邪陷心肝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两目上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四)湿热疫毒
证候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谵语,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主方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五)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则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惊吓病史)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主方琥珀抱龙丸加减。

三、慢惊风的辨证论治
(一)脾虚肝亢
证候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中健脾,缓肝理脾。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

(二)脾肾阳衰
证候精神委顿,昏睡露睛,面白无华或灰滞,口鼻气冷,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动震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主方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

(三)阴虚风动
证候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滋肾养肝。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