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事业应按教育规律办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既有紧迫性,又有深远意义。
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资料
教育政策法规讲义一、依法治教概述1、依法治教就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
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具体说,就是用法律来规范教育管理、协调教育关系、指导教育活动、解决教育纠纷,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依法治教的范围:①国家机关管理教育的有关活动②国家、集体或个人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工作机构活动③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④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⑤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接受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⑥社会组织或个人从事和参与教育的活动即:举办学校、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经费拨付、捐资助学等教育活动均应纳入依法治教的范围。
3、依法治教的依据依法治教的依据不仅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以及《行政处罚法》和《国家赔偿法》等。
4、依法治教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级权力机关(人大)、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
不能把依法治教仅仅看成是政府的事情,更不能只看成是学校的事情。
凡是和教育相关的政府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可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管理、监督教育事业和有关教育的工作。
5、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①具备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a.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学位条例等教育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b.幼儿园管理条例、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条例、普通高校设置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教育法规。
-------国务院制定c.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教育行政规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教育立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 间 《学位条例》 1981年 《义务教育法》 1986年 《教师法》 1994年 《教育法》 1995年 《职业教育法》 1996年 《高等教育法》 1999年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 教育法律法规
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 治教”的轨道。
67.4万人 1432万人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动乱对教育事业的冲 击和破坏
所谓的“教育革命” 文革时期教育破坏带 来的影响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
“有一流的教育,
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 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 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
• 一位父亲带小孩去学校报名。当他 一听老师介绍学费要多少多少的时 候,忍不住大声嚷嚷起来:“这么 贵!我都可以买到一头猪了!” • 老师纠正他说:“不!那样你就有 两头猪了。”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提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教育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实施 学
化的劳动者 “两种教育制度”、多种形式办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资格)
3.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
范
二、教育法的特征和原则:
1.教育法的特征:
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教育法的规定性具有强制性;
教育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在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
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公益性原则 (3)平等性原则 (4)终身性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
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
二、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机会:
教育机会平等含义:
三、教育法的作用:
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教育作用: (4)预测作用(5)强制作用 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1)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2)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保障按教育规律办事 (4)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 (5)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
一、教育法律规范: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 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 1.法定条件: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 2.行为准则:法律规范中指明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 求 3.法律后果: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 的参加者有没有做出“行为准则”要求的某种行为 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即对违反该法 律规范行为给予何种处置。
第三节 教育法的渊源
一、宪法:
二、教育法律: 1.教育基本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 2.教育单行法律: 《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 《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教育的规律规矩与规范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如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教育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教育规律具有如下特点:①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②是反复起作用的。
教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③在阶级社会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规律按层次可分为:①一般规律。
存在于一切教育现象之中,并始终贯穿于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
②特殊规律。
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殊性。
拓展资料: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五大规律):1.顺序性: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教学启示: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古语: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盈科而后进等。
2.阶段性: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任务,特点,矛盾。
教学启示:教学要分阶段进行,不可以“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表现在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以及不同方面到达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教学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
古语:时果然后学,虽勤苦而难成。
4.互补性:表现在某个生理机能受损后可以通过其他生理机能补偿或是生理机能受损后可以通过心理机能进行补偿。
教育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古语: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5.个别差异性:表现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不同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不同。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古语:量体裁衣;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大规律):1.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体现在两个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作者:杭永宝来源:《唯实》2020年第09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判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加鲜明、期待更加迫切,矛盾也更加凸显。
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来研究,会发现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矛盾主要为五大矛盾。
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之间的矛盾。
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
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正金字塔型”,高端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主要由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培养和供给,这一部分是少数,可以看作塔尖部分。
塔基则是面广量大的优秀劳动者和建设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而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家长受传统观念、片面的成才观和人才观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呈现出的期待恰恰呈“倒金字塔”型,更多家长期待孩子能上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都想把孩子培养成高端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两者之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当前的教育生态形势非常严峻。
教育供给内容和方式单一与学生发展需求多元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保障了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接受教育的优质、多元、个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同时,从教育对象本身看,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气质,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或者数种潜在智能。
因此,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应该是多元的。
但是,当前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外部在供给上依然比较简单粗放。
比如,为了保证入学的公平,各地在教育過程中基本上采取划片就近入学。
由于学区和学区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质量上的差距一时难以消除,造成学区房大热,也带来了新的入学矛盾。
2021年10月自考《教育管理》复习题
2021年10月自考《教育管理》复习题名词解释1.1.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1.2.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1.3.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
1.4.教育行政:就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1.7.教育管理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的一种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1.9.教育管理学的著作体系:是指由教育管理活动、体制、机制、观念这四个范畴组成的体系。
2.1.原理:是指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
2.2.教育管理原理:指的是教育管理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它是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而形成的,是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各种教育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4.人本原理:是指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参与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关键;使教职工和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
2.6.效益原理:就是要在教育管理中讲究实效,使教育管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7.教育管理职能:是指管理教育的职责和功能。
3.1.教育管理原则:是管理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
3.2.方向性原则:是指我国的教育管理活动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使我国的教育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3.3.科学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注意采用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4.规范性原则:教育管理活动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令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教育管理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办教育——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局长胡英江访谈录
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办教育——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局长胡英江访谈录韩大勇;胡英江【摘要】天津市河西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81万。
全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学14所、小学2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河西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于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2002年确立了均衡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终身化的教育发展目标;2003年实施天津市"双高普九"规范化学校建设;2004年实施河西区"现代化学校先进校"建设;2006年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列入"十一五"规划;2009年高水平实施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使河西区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个性特色更加鲜明,育人质量更加优化,队伍建设更加完善,教育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
2009年,河西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
河西区的教育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举措?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河西区教育局局长胡英江。
胡局长是政治特级教师,从普通教师、年级组组长、校长助理兼教务主任、教学副校长、校长、教育局局长,他一步步走来,对教育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体察和清醒的认识。
采访过程中,胡局长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办教育",在他看来,教育需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有教育的理想,又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
胡局长语言很平实,没有空话和套话,言语中体现出对教育的深刻洞察和真知灼见。
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期刊名称】《天津教育》【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教育局局长;教育的本质;河西区;天津市;胡英;规律;访谈录;义务教育阶段【作者】韩大勇;胡英江【作者单位】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6.22编者按:天津市河西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81万。
全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学14所、小学2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2024年学习新教师法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新教师法心得体会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
在学习《教师法》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
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
《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
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
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
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
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
我国教育专本中国的立足点以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为实践引领
我国教育专本中国的立足点以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为实践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这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更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定盘星”。
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
教育也是一样。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土壤之上的,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各国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规律。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要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看,教育发展规律是普遍性(共性),需要各国政府和教育管理者给予基本遵循;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又要根据各国的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办学之路,这是由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性(个性)决定的。
因此,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要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比如,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先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和苏联的办学模式,有的地方和高校甚至照抄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没有真正扎根中国大地、立足自身国情办大学。
与之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不同、发展的制度和路径不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完全不同。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独特性要求,需要我们扎根于中国大地。
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同样,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与环境,牢牢扎根中国土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
依法治教的重要性
近年来,依法治教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同时,随着教育的普及,法律法规的逐渐严谨化,广大的学者、教育者也对依法治教给予了重视。
而依法执教究竟是什么呢?“所谓依法治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事业它既包括国家和国家机关对教育事务的管理也包括学校的内部管理。
”“所谓依法治教,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无论国外的法律还是我国的法律,均对保证人的条件作出了规定。
”无论是哪一点的理解,依法治教都与法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样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依法治教的重要。
而今天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依法治教”的重要性。
1、只有“依法治教”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贯彻实施。
讲到教育毫无疑问,确定和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最为重要,从建国以来到《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前,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表述都是以党的政策性文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为依据。
而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和表述多歧,必然在实际的贯彻实施过程中不得力,造成各行其是、严重影响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教育立法和教育法规的贯彻实施。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此,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为依法治教提供了保障。
2、只有“以法治教”才能保证比较好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教育规律,同其它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去做呢?不言而喻,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随处可见。
对于按教育规律办事,国家及其有关研究部门,也写过一些文章,讲过一些道理。
但光靠讲道理不行。
必须将我们已经认识到的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规定为教育法规,让它以法的形式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序言)■本报记者翟博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科学论断,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思想,也是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最大亮点和重要创新点。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主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其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为我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也是在新时期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教育规律名词解释
教育规律名词解释教育规律是指隐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外部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内部诸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教材、设备、管理经费等等。
教育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制度、政治改革、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社区发展、人口状况等等。
在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
揭示其中的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例如,教育的内部规律主要有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智育与德育、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师生关系等之间的本质性必然联系。
教育的外部规律主要有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本质性必然联系。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教育活动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活动发展的必然性,它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主体之外的教育客观过程之中,这种教育客观过程中的规律性是可以被认识的。
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办事。
如果仅凭主观热情,盲目地蛮干,不但不能提高教育质量、迅速发展教育事业,反而会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我们的教育事业就顺利地得到发展,教育工作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什么时候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遭受挫折,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受损。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
教育方针政策是国家在一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要求。
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规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次,从特征上来讲,教育方针政策具有主观性和变化性等特点,即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教育方针政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而教育规律则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这是它与教育方针政策的最大区别。
不过,二者之间也有联系,即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而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又反映了教育规律。
教师面试考试结构化——名言解释
教师面试考试结构化——名言解释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写的一副对联,也是他一生伟大人格的光辉写照。
这里的“心”,是一片赤诚的红心,是无私奉献的爱心。
这里的“草”是指个人的私利。
这句话箴告我们中小学教师要“爱满天下”,对教育事业和儿童要只讲奉献,不讲个人私利回报。
2、“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年所写的一副对联,箴告天下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一方面要认真读书,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锻炼身体,做一个思想解放、行为文明、体魄健壮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3、“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人民教师岂能不爱小淘气”。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这句话说明教师要热爱儿童,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尽管有些儿童调皮淘气,但教师也要真诚地爱他们。
4、“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评价增益效应”,说明表扬、奖励的效果优于批评、惩罚的效果,教育过程中应当多用表扬奖励。
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有片面性,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一味地表扬夸奖,批评、惩罚也是必要的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是古人总结的至理名言。
意思是说,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如同自然发生的行为一样。
很显然,这是在强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6、“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
这句话常常被大家引用,用来说明教会学生学习,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深刻道理。
这里的“鱼”,指现成的知识和答案;“渔”,则是指捕鱼的方法和技能。
意思是箴告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7、“吃水不忘开井人,成才永念启蒙师”。
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拿“吃水不忘开井人”作比喻,引出“成才永念启蒙师”。
核心意思是叫人们勿忘师恩,永远记住老师培养自己成才的恩情。
8、“要想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学会发展”。
当代教育改革 练习题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育组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育者承担责任。
它是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
2.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隶属关系、权力结构和工作制度等,是教育机构的体系化,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3.教育财政: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教育事业而对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的管理活动。
4. 教育政策:所谓教育政策就是具有一定行政效力的组织机构(如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对系统内部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行动规定,它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
5. 特色学校:可把特色学校定义为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手段等6.二级学院:一般指在一级学院(校本部)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7. 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
8. 教育变革:教育改革可以理解为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努力,它包括制定同旧目标无关的新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9. 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渗透,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融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10. “双元制”学制: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1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简单的说终身教育就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12.全民教育: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二、简答题1. 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第19课教育世界的发展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传统制度”是指A.高考制度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2.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3.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4.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5.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I956年。
颁布于1936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6.“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反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反映摘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客观规律三、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正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的具有我国特点的教育事业发展道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及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客观规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客观规律1.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大优势。
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3.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4.提高全民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坚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坚持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深刻反映,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
1、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 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B 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C 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D 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和实践能力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2、不受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对权力监督的形式有()A.上级监督B.舆论监督C.群众监督D.制度监督E、法律监督F、自我监督本题答案: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BCDEF3、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道德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 ( )①教师职业的阶级性②教师职业的育人性③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性④教师职业的特为性<!--[if !supportLists]-->A.<!--[endif]-->① B. ①②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A4、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批准。
A 、学校B 、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 、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5、从教师个人对待自己职业的情感和态度的倾向性角度看,教师在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和职责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境界,即厌教、功利、热爱、乐教。
其中( )是我们应该向往和追求的。
<!--[if !supportLists]-->A.<!--[endif]-->厌教 B.功利 C.热爱 D.乐教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6、教师在体罚学生时,情绪往往很激动,动作往往具有极大的冲动性和伤害性。
极端案例每每发生,它们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教育事业应按教育规律办事
发展教育事业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也是关乎寻常百姓的社会事业。
当前,本县教育质量不高,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还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这些让领导烦心、群众揪心、家长伤心、学生灰心的沉疴顽疾的症结就在于没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但是亡羊补牢为之不晚,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厚积薄发、韬光养晦,积跬步成千里,教育事业的发展将焕发勃勃生机。
第一、提高教育质量要创设良好的从教环境。
俗话说:“种好梧桐树,不愁凤凰来。
”一个地区教育质量下滑,跟本土的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外面的优秀人才引不进来有必然的联系,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从教环境不宽松,留不住人才,没有为教师工作创设良好工作环境。
怎样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呢?笔者认为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加强硬环境的建设。
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的心定下来,不做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事情;另一方面,创设良好和谐的软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教师安心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做到心无旁骛。
环境可以改变人、环境可以塑造人、环境可
以成就人,有良好的从教环境就能吸纳人才,就能留住人才,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集聚人才,形成人才优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第二、提高教育质量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称号是对教师职业的褒奖,教师职业看似平常,其实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三尺讲坛平凡但却神圣,为人师表就不能误人子弟。
当前,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还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前些年转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复杂,来自各行各业,都不是正规的师范毕业生,未经过专业培训,就走上了讲坛。
二是教师队伍没有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继续教育的风气,青年教师不思学,中年教师不愿学,老年教师不会学,继续教育成了一句空谈,形式大于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无从谈起。
三是一些教师忙于其他事务,教师育人应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一些教师本末倒置,把本职工作当成了副业,没有潜下心来抓教学,一心抓自己的“自留地”。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石,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是严把入口关,招考教师首选师范类的,同等条件给师范专业的优先考虑,真正把让优秀的师范生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二是制定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考核,不走形式,落到实处,在教育系统营造自我学习、自
我提高、专心教学、潜心教研教改的良好风气。
三是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对教师日常工作的考核,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严禁教师从事第二职业,从源头上治理教师不负责任、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行为。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希望。
第三、提高教育质量要统筹规划整合城乡教育资源。
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区和农村差距较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有两级分化的趋势。
一是区域结构不合理,城区学校布局集中,教育资源相对过剩,教师超编,班级大班额等现象还时有存在;农村学校布局散、规模小、设备差的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城区学校有的学科教师过剩,行成人浮于事的局面;农村学校音体美的学科教师差缺严重,语数教师成了“万金油”,什么学科都包办代替。
当然,政府的办学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定,城里的学校生源多,需求高,当然投入就应该大,农村学校偏远,生源少,需求低,投入就相对较少。
但我们看到这样这样做的结果是城乡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政府官员和教育专家提出要实现“教育公平”,这个“教育公平”往往只被看做学生学习机会的公平,教育投入的公平被忽视了。
发展教育事业,就得统筹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规范办学行为,突出办学思想,形成不同的校园特色。
第四、提高教育质量要实施理念与行为共同认同的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开始感觉像一缕春风拂面,沁人心脾。
几年过去了,教师对课程改革中生成的新词汇的认同,并想不意味着他们对课程改革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更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
有的老师时常抱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些理念我都懂,但是学生课堂上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看似活泼的课堂学生学习效果咋样?教学质量怎么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固然与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评价制度明显滞后,“学生成长记录袋”、“综合素质评价表”等新的评价方法现在在小学很少发挥实际的作用。
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老师们往往打着课改的旗号,其实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行为与理念出现了偏差,说一套,做一套。
话说回来,其实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优势,讲授还是必要的,改革不能只热闹课堂,还得关注“双基”。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还得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达到理念和行为的共同认同。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之一,教育人应为之感到骄傲,但也要深知责任重大,唯有踏实工作,认真履职,从自我做起,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