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举例: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的夸张手法,如何突出诗人生活的艰辛,以及这种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引发情感波动的情况?”(如:遇到大风大雨时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深入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句、解读意象,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律、意象和艺术特色。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阅读与理解。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诗歌主题及诗人情感分析。
5.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
6.课堂讨论与互动:探讨诗歌的意境和现实意义。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春望》中的安史之乱,学生可能对这一历史事件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简要介绍背景。
(2)诗句意境的体会:对诗句意境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秦淮河畔,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3)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把握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有的同学则对诗句的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对于诗句的朗读和背诵,我发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示范和指导非常重要。通过引导他们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诗歌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大朗读环节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和展示。
其次,对于诗句的解析,我尝试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诗句,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互相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要更加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24-唐诗二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4-唐诗二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

1、经典回顾。

2、作者介绍。

二、解题。

1、题目。

2、背景。

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诗歌朗读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个别朗读。

4、朗读指导(1)节节拍拍正正确确,,不不读读破破句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2))韵韵脚脚要要响响亮亮。

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33))语语调调和和停停顿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

((44))重重音音要要合合理理::如如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1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初期诗歌发展的背景及流派;2. 能理解并背诵《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3. 能分析两首唐诗的主旨、诗意,感悟唐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掌握两首唐诗的词汇、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两首唐诗的主旨、意境,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2. 《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的分析;3. 两首唐诗的联想和体味。

四、教学过程1.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唐代初期的诗歌,以开元、天宝年间为主要成熟时期,随着唐朝的国势逐渐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普及,诗歌得以繁荣发展。

唐代初期的诗歌流派可以分为:(1)气韵派:追求通达自然、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意思领略的诗歌风格,代表诗人有王之涣、崔颢、谢灵运等。

(2)律诗派:主要包括四声、七律、八股等,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

(3)田园派:以田园和农事为主题,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2.《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赏析(1)《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星河滚烫,若出其中。

上窥轩冕,下睨百川。

东一苇素,西风几时候?悠悠生死别,经年一络纬。

本诗描写的是诗人夜泊在牛渚江边的情景,用“窥”、“睨”等动词清晰地表现出诗人对水天一色的领悟,闻鸡起舞,籍夜越江,怀古复思,借领悟天地之色和历史悠久的繁华胜景,来唤起自己的品味和情感维度。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

(2)《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本诗是一篇处世意味极为浓烈的田园诗。

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辛苦,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罕见的同情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窘迫和农业生产的萎靡不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卖炭翁教案1.教学目标:2.学会通过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把握人物性格。

3.掌握“辗”、“直”的含义, 和区分“骑”的不同读音的不用含义。

4.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卖炭翁凄苦的形象和“宫市”罪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想象一下, 北风凛冽, 天寒地冻的冬天, 你只穿了一件单衣, 此时的你是希望快点出太阳天气暖和一点儿还是让北风继续吹, 雪继续下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大家都预习过了, 请问卖炭翁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吗?哪个诗句看出来的?(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师: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但老人因为担忧天暖炭贱而希望天寒。

这一矛盾的心理充分地表现了卖炭翁的心酸与无奈二、引导分析“卖炭翁”形象(1)卖炭翁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句诗句是人物描写中的什么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师: 还有其他的诗句也是肖像描写的吗?(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作者用了哪几种颜色, 形容了卖炭翁的外貌?师: 为什么卖炭翁翁脸上是“烟火色”、十指是黑的?(抓住“伐薪”、“烧炭”, 这说明卖炭翁不是贩卖木炭的商人, 这些炭是自己劳动所得。

)师: 通过这些肖像描写, 说明卖炭翁烧炭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辛劳、艰苦)师: 既然烧炭是如此的辛苦, 卖炭翁又为何要去做呢?你来推测一下, 卖炭翁是否有自己的耕地, 他是否可以选择不卖炭呢?(不是, 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看出, 卖炭得来的钱是维持生存的唯一希望)师: 此时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卖炭翁虽然“身上衣正单”而心里却希望天再冷一些的心理了吧。

(2)卖炭翁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师: 老天是否如卖炭翁所愿了呢?(是, 从“夜来城外一尺雪”)师:此时, 揣测一下老人的心理, 他是怎么想的?(终于可以…………)师: 老人何时出门卖炭?(晓)师: “晓驾炭车辗冰辙”句中, 对老人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圈出动词)这两个动词描绘了老人驾车卖炭怎样的情景?(提示:快马加鞭还是缓慢行走, 落实“辗”字)师: 卖炭翁从哪里走到市场里去卖炭(终南山到长安城15公里)师: 到达市场时已经是“牛困人饥日已高”三、学生分析“两骑”形象师: 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是在走路吗?(落实“骑”字)之前我们一起分析了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那请同学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写这“两骑”的?(肖像描写: 翩翩: 形容得意忘形;黄衣使者白衫儿。

部编版初二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二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二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白居易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一说白居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关于这位赫赫有名的诗人,大伙儿应该早有了解,那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你们明白的白居易吧。

师生互动预设:(1)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唐闻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2)白居易的一些诗歌小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力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是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那个眼中满是美景心中有情有义的白居易,遇到了卖炭翁如此的老人,他又会发出如何样的感叹呢?二读一读卖炭翁1、请大伙儿打开书本,自由朗读《卖炭翁》注意,仔认真细地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诗歌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争取读的明白,能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读到不明白得的地点,能够做个记号,能够借助书下的注解一句话,期望同学能读的字正腔圆,读的明明白白。

2、学生个别朗读(是不是字正腔圆,是不是有板有眼)补充:同学们,我们读古代诗词,不单单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来。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同时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预设:“裳”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驱将、辗冰辙3、诗中有不明白的地点吗?(扣住读的明明白白)预设:卖炭得钱何所营;宫使驱将惜不得4、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一品诗中情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如何样的印象?预设:辛劳、贫穷、苍老、憔悴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遭遇?预设:“苦”:诗中之苦表达在哪些方面?预设:烧炭苦,运炭苦;炭被抢苦文本细节解读1、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烧炭之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24.唐诗二首第 1 课时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教课目的1.朗读并默写本诗,领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色。

2.联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尝文章语言,感觉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领会诗人的情怀。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必定过着特别舒坦、安适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这样。

“文章憎命达”,无数交口称赞的传世之作,恰好是作者磨难生活和凄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单没有过上平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舍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类情形下的真切写照。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认识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很多反应现实、伤时感事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老迈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纪末,杜甫一家展转漂泊到了成都,在亲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舍。

两年后的一个秋季,一场狂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幸亏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尴尬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触万端,写下了《茅舍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抢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此次战乱使社会遇到了一次空前大难。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录:“宫室燃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弃,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隔离,千里冷清。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芜,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新课导入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李白、杜甫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诗个性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词,并注音。

怒号(háo) 罥(juàn) 长(chánɡ)坳(ào) 顷(qǐnɡ) 衾(qīn)厦(shà) 庇(bì) 兀(wù)见(xiàn)2.作者链接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3.背景链接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即成都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教案(一)《唐诗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唐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整理归纳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唐诗二首》的主题和意境。

2.掌握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对古诗进行鉴赏。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黑板、白板、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温馨的诗歌氛围。

2.出示两幅名画,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和猜测画家所表达的意境。

二、呈现与讨论(15分钟)1.学生分组诵读两首古诗。

2.师生共同欣赏两首古诗,理解其意境和主题。

3.引导学生针对古诗的题材、形式、感受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思考。

三、分析与总结(15分钟)1.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包括以景写情、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等。

2.引导学生分析《唐诗二首》中诗人的表达方式,理解古诗的表现手法。

3.总结归纳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和解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表演。

2.设计古诗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模仿古诗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古诗鉴赏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出对该诗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2.鼓励学生查找并背诵其他优秀古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教案(二)《唐诗二首》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和韵律。

2.学会欣赏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唐诗二首》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加强诗歌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讲解,通过更多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举例:《卖炭翁》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对仗手法,突显了山林的幽静。通过分析此类诗句,让学生理解诗歌手法的运用。
1.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如对大自然、劳动人民的赞美等。
突破方法:教师可借助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歌意境。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卖炭翁》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艺术创造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关爱劳动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人物、事件等。
(2)掌握诗歌手法、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基本内容、诗歌手法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美好情感融入生活,关爱身边的劳动人民。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二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的奥秘。

人教版(2017部编)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c.诗歌手法的实践运用:指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的诗歌手法,提高创作能力。
-示例:要求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生活”为主题的现代诗。
d.文化背景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卖炭翁》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示例:介绍唐代社会背景、诗歌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卖炭翁》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a.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节奏。
b.理解并运用诗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解读《卖炭翁》,思考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b.生动形象的比喻、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示例: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卖炭翁孤独艰辛的生活环境。
c.诗歌意境及情感表达:分析《卖炭翁》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示例:通过描绘卖炭翁的艰辛生活,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
2.教学难点
a.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哲理。
b.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示例:讨论《卖炭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卖炭翁》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卖炭翁艰辛生活的唐诗,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它是唐诗中的佳作,体现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4.培养学生情感态度,通过感悟诗人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培养关爱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卖炭翁》全诗的阅读理解,尤其是对诗句内涵的把握,如“伐薪烧炭南山中”描绘的劳作场景,“卖炭得钱何所营”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炭热冰消”的比喻,以及整个诗歌的结构对偶。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基本内容、诗句理解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劳动者形象和诗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劳动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能迅速把握诗中的意境,体会到劳动者的辛勤;而有的同学则对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诗歌分析练习、角色扮演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二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歌背后的深意。
-主题思想:深入探讨诗歌表达的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诗人背景: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人为何创作此诗。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古诗,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二、【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

人教版(2017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3.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4.关注内向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5.优化问题设置,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诗歌主题的抽象性:诗歌所反映的社会实和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具有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创作技巧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更难以在实际创作中运用。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杜甫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举例解释:
-在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走向深层意境,例如通过分析“秋风”一词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孤独与无助。
4.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成果展示较为精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创作。但在此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够主动,需要我在课堂上多给予关注和鼓励。
5.学生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诗歌的自然景象与情感表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的问题设置还不够精准,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思考的方向出现偏差。今后,我需要在这方面多加思考,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划分: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词汇解析:掌握诗中重点词汇的含义,如“秋风”、“茅屋”等,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
-诗歌意境分析:把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深层意境。
-诗歌主题探讨: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探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在词汇解析环节,学生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较为顺利,能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语的含义。但在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提示我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走向深层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唐诗二首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忧国忧民)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第一段赏析: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

“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

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

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

(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卖炭翁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一、导入新课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

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明确:外貌描写。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明确:心理描写。

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

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