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闸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水闸地质勘察报告
水闸地质勘察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水闸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
通过地质勘察,能够提供关于水闸所在地区地质情况的详细信息,为后续的水闸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地质背景水闸位于某某河流的支流上,地理坐标为 xx度xx分xx秒(纬度)和 xx度xx 分xx秒(经度)。
该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岩石主要由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
区域内的岩性主要有砂岩、页岩、粉质黏土等。
3. 勘察目标本次勘察旨在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地质特征:1.水闸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2.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3.岩层厚度、岩性和岩石的稳定性。
4. 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采用了以下一系列的方法:1.实地考察:对水闸周边地区进行实地勘察,观察地形地貌、岩石出露情况等;2.取样分析:对岩石、土壤等进行取样,并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3.钻孔勘察:通过钻孔勘察获取地下岩石和土层的信息;4.岩芯分析:对钻孔获取的岩芯进行室内测试和分析。
5. 勘察结果5.1 地质构造特征经过实地勘察和地质构造分析,水闸所在地区主要呈现以下地质构造特征:•水闸所在地区岩层倾角较小,岩层呈平坦或轻度倾斜状;•存在较多的断裂和褶皱现象;•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
5.2 水文地质特征根据地下水位测量和水质分析,水闸所在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如下:•地下水位较深,主要在3-5米深度;•地下水的水质良好,符合标准饮用水的要求;•地下水呈现略微倾斜的梯度分布。
5.3 岩层特征钻孔勘察和岩芯分析结果显示,水闸所在地区的岩层特征如下:•岩层主要由砂岩、页岩和粉质黏土组成;•岩层厚度平均为15-20米,最大厚度约为30米;•岩层整体稳定性较好,未发现明显的岩层滑动或塌陷现象。
6. 结论和建议根据本次地质勘察的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水闸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不会对水闸的建设和运行产生重大影响;2.水闸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考虑进行灌溉和补给水源;3.在水闸建设中,应加强对岩层的支护和加固,确保水闸的安全稳定运行。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引言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供水、发电等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地质勘察则是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对某水利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勘察区域概况本次地质勘察的区域位于某省某市某县,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形复杂,包括山脉、平原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根据前期调研和现场勘测,我们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以及地下水动态等进行了详细了解。
三、地质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在本次地质勘察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勘察区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包括地质钻探、地质剖面观测、地球物理勘查以及实地采样等。
通过这些调查手段,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并进行了综合分析。
3.1 地质钻探我们在勘察区域选取了若干个样点进行地质钻探。
通过钻孔取样,我们获得了地下不同深度的土层和岩层的情况。
根据岩层的颜色、质地以及存在的裂隙状况,我们对该区域的地层结构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3.2 地质剖面观测为了了解勘察区域的地质剖面情况,我们在不同位置进行了地质剖面观测。
通过观测断坡、裂隙、地层厚度变化等特征,我们得出了该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并对其进行了解读。
3.3 地球物理勘查地球物理勘查主要包括电阻率法、重力法等。
我们利用这些方法对勘察区域的地下结构进行了探测。
通过解释和分析地球物理数据,我们得出了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3.4 实地采样及室内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层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我们在不同位置进行了实地采样,并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
通过测定粒度组成、含水量、压缩性以及抗剪强度等参数,我们获得了勘察区域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数据,并进行了综合评价。
四、地质环境评价综合以上调查和分析结果,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价。
4.1 地质稳定性评价根据勘察数据和现场观察,我们判断该区域地质构造较为稳定,不存在明显的地质灾害风险。
珙县闸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珙县闸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珙县巡场镇两叉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心桥水闸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广东珠荣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2016年3月第一章概述珙县城区水环境整治工程由景观闸组成,景观闸拟设为翻板闸,闸轴线位于珙县巡场河上游城区段中心桥上游160m处,闸址与下游的安民桥翻板闸回水衔接,正常蓄水位406.80m,闸坝宽21.04m,尾水回到塘坝河与芙蓉河。
塘坝河与芙蓉河上分别设置拦污栅,以拦污栅起至无名桥止进行河道清淤,并在两河汇口处设置沉砂池,以改善城市景观。
本阶段完成的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如下。
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表表3-1-1本次勘察工作主要遵循以下规程规范:《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水电水利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5299-200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北京坐标、黄海高程系统。
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一节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向盆周过渡地带的盆中山区,地面高程360~1121m,相对高差100~300m,地势南高北低,属于中~低山区及深丘区地貌。
区内最高点麻团顶,海拔1120.8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巡场河,海拔高程360~480m。
区内地貌主要受构造及岩性控制,其地貌单元主要为构造剥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和岩溶地貌三大类型。
第二节地层岩性测区内除玄武岩以外,均为沉积岩所广布,除石炭系地层缺失外,其余各系地层均均有不同程度出露,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河谷及两岸低洼地带。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的为浅灰色泥灰质白云岩、灰岩夹页岩及盐溶角砾岩;飞仙关组(T1f)的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夹较多厚度不等的薄层灰岩、鲕状灰岩;二迭系上统长兴龙潭组(P2c+l)之灰黑色灰岩夹多层黄绿色页岩和下统西霞茅口组(P1q+m)之灰岩、碎屑灰岩及泥灰岩,为工程场地出露地层;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S2h)之粉砂质泥岩夹少许泥质粉砂岩等。
珙县闸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
珙县巡场镇两叉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心桥水闸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广东珠荣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2016年3月批准:袁文健核定:李增永佘福良审查:余建军张仲春校核:杨胜勇刘勤文吉仁编写:杨胜勇刘勤张乾睿李龙波杨应刘宇周嘉伟张静刘一江王康向小琼陈国莉韦通花张露曼黎龙李坚王章军蔡奕鹏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 (2)第一节地形地貌 (2)第二节地层岩性 (2)第三节地质构造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2)第三章闸址工程地质条件 (4)第一节基本地质条件 (4)第二节工程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4)第四章闸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6)第一节基本地质条件征 (6)第二节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 (7)第三节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8)第四节闸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9)第五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10)第五章天然建筑材料 (12)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3)附图 (15)第一章概述珙县城区水环境整治工程由景观闸组成,景观闸拟设为翻板闸,闸轴线位于珙县巡场河上游城区段中心桥上游160m处,闸址与下游的安民桥翻板闸回水衔接,正常蓄水位406.80m,闸坝宽21.04m,尾水回到塘坝河与芙蓉河。
塘坝河与芙蓉河上分别设置拦污栅,以拦污栅起至无名桥止进行河道清淤,并在两河汇口处设置沉砂池,以改善城市景观。
本阶段完成的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如下。
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表表3-1-1项目单位比例尺工作量地质测绘平面工程区km21:500 0.6闸址区km21:500 0.10 剖面闸址区km/条1:500~1:200 0.44/6勘探机动取心钻探m/孔62.84/4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m/孔33.9/3 钻孔压(注)水试验段 6试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m/孔33.9/3 地基块卵砾石常规试验组 3本次勘察工作主要遵循以下规程规范:《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水电水利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5299-200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四川]洪水防洪堤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6753
[四川]洪水防洪堤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6753概述本报告对位于四川地区的洪水防洪堤坝工程进行了地质勘察,旨在评估工程的地质条件和可行性。
勘察地区本地质勘察报告针对四川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进行了调查。
勘察目的1. 评估洪水防洪堤坝工程的地质条件和稳定性。
2. 确定工程建设所需的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
勘察内容1. 地质地貌调查:了解勘察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貌条件。
2. 地表水调查:研究勘察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其他水体的水文地质条件。
3. 岩土工程调查:测定地层的物理和力学特性,评估地质结构的稳定性。
4. 地下水调查:研究地下水位、水质和补给途径等地下水条件。
5. 灾害地质调查:评估勘察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预防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灾害。
勘察结果基于以上勘察内容,得出以下结论:1. 勘察地区地质情况良好,地质结构稳定。
2. 地质材料丰富,能够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3. 地下水条件适宜,不会对工程建设和运营造成重大影响。
4. 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建议基于勘察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地质勘察结果的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在工程运营期间,定期监测地下水位和地质结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任何可能的地质灾害风险。
结论本报告通过对四川地区洪水防洪堤坝工程的地质勘察,确认了该工程的地质条件和可行性。
建议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该报告仅供参考,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勘察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规划。
---注:以上内容仅为概述,详细报告请根据实际情况编写。
河道修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河道修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河道修筑工程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和评估,以便确保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够在安全和可行的前提下进行。
通过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土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河道修筑工程的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勘察区域概述勘察区域位于XX省XX市,地理位置具体坐标为XX,总面积约XX平方公里。
该区域为XX河的上游段,河道修筑工程旨在增强流量控制和防洪能力。
3.地质勘察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地质勘察方法:- 现场考察:对河道周边地质地貌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地质特征和变形迹象。
- 地质钻探:通过钻探样品的获取和分析,获得不同深度的土质和岩石信息。
- 实验室测试:对采集的土样和岩石进行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4.地质调查结果根据勘察和测试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地质调查结果:- 勘察区域土层主要由砂、粉砂和黏土组成,层厚较均匀。
- 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
- 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对工程施工影响有限。
- 勘察区域地质属于稳定地质环境,不存在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
5.地质工程设计建议基于对勘察区域地质情况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地质工程设计建议:- 在土壤工程方面,建议采用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以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 在岩石工程方面,应根据岩石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要求,选择合适的爆破和开挖方法。
- 鉴于地下水位较低,可以采用开挖深坑和暂时排水等措施,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6.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在河道修筑工程中,存在以下潜在的风险:- 洪水和地质灾害:应制定合理的防洪和应急预案,确保项目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性。
- 地基沉降:应密切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加固和支护措施。
- 工程材料问题:在选用工程材料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并进行质量监控。
7.总结本地质勘察报告详细描述了勘察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土质条件,对河道修筑工程的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是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地质背景该地区位于山脉腹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组成。
地表地貌以起伏的山地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震活动频繁,属于高地震烈度区。
三、勘察范围和方法本次勘察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500米范围内。
采用的勘察方法包括现场地质调查、岩石和土壤取样、地下水勘查、地球物理勘测等。
通过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获取了大量的地质数据。
四、地质情况1.岩石特征勘察区域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岩性坚硬,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地下存在一些断层和节理,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加以注意。
2.土壤情况勘察区域的土壤主要分为黏土、砂土和砾石土。
黏土含水量较高,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排水性较好,适宜作为基础填料;砾石土孔隙率大,透水性好。
3.地下水情况勘察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良好,水量充足。
地下水受地层裂隙和断层的影响较大,需要合理利用和控制。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和地震活动情况,对勘察区域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该区域存在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工程建议根据勘察结果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以下工程建议:1.地震设计要求: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重要性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2.地基处理:根据勘察结果和土壤工程性质,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地质灾害防治: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固边坡、设置防护网等,确保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七、结论本次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表明,勘察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可研性报告(CAD图13张)crh
1 前言XX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位于XX南部与XX北部接壤地带,流域内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粗泥沙来量多,是XX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
受XX上中游管理局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对XX粗泥沙集中来源区XX工程部分骨干坝进行可研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XX沟骨干坝为XX支流窟野河一级支流XX沟上的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拟定坝高30m,总库容144.72万m3,控制流域面积2.36km2,淤积年限15年。
坝址位于XX北部XX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XX县XX镇XX河右岸,XX村公路与省道相连,交通便利。
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对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以及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勘察,对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
为了达到本阶段深度要求,本次勘察主要通过收集分析相关区域地质资料,采用地质测绘、钻探、开挖竖井、坑槽探和岩土试验等勘察手段和方法,并充分利用天然地质剖面,以便取得较详实的地质资料,满足设计上要求。
本次工作所使用的地形图为甲方提供的1∶10000库区扫描地形图和实测1∶1000坝址地形图,1∶1000坝址地形图采用独立坐标系和高程。
2 库区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2.1库区地质条件2.1.1 地形地貌XX沟骨干坝位于XX河下游右岸支沟XX沟沟口,XX镇下游约1km处。
库区为侵蚀剥蚀型低山区地貌,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
库区流域分水岭高程900~1076m,沟底高程810~950m,相对高差100m左右。
XX沟为XX河一级支沟,总体流向NWW-SEE,为常年性山间河流,水系呈羽状,主沟全长约3.1km,河床纵比降5.4%。
库区为“U”形河谷,沟谷底宽30~50m。
沟底一般沉积有较薄的砂砾石层,上游基岩裸露。
两岸山坡坡度20~50°,局部为陡崖,边坡大部分基岩裸露,少部分缓坡处有少量坡积物覆盖,下游山顶为黄土覆盖,上游山顶基岩大部分裸露。
2.1.2 地层岩性库坝区出露的地层从下至上依次为三叠系中统纸坊组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踏勘论证报告
踏勘论证报告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踏勘过程中所发现的情况进行论证和分析,以便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踏勘是对某一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的过程,通过踏勘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地质、地貌、气候等信息,为后续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踏勘地点及情况。
本次踏勘地点位于XX省XX市XX县,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充沛,气温适宜。
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种岩层,地下水资源丰富。
三、踏勘过程及发现。
在踏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重要情况:1. 地质构造复杂,该地区存在多种岩层,包括花岗岩、板岩、砂岩等,不同岩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构造错动和断裂带,地质构造复杂,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
2. 地下水资源丰富,经过地下水勘探,我们发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也需要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
3. 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地形复杂,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植被覆盖不足,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四、论证分析。
根据以上踏勘过程中的发现情况,我们进行了如下论证分析:1. 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2. 地下水资源丰富,应加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合理规划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推动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五、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论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2.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合理规划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推动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保护好生态环境。
河道改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河道改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项目背景
本报告旨在对某河道改造工程地质状况进行勘察和评估,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2. 勘察目的
2.1 确定河道改造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估工程可行性;
2.2 分析河道周边地质形态,判断工程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
2.3 提供设计和施工建议,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3. 勘察范围
本次勘察范围包括河道变化区域及周边100米范围内的地质环境。
4. 勘察方法
4.1 实地勘察:对勘察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地形地貌、岩层分布、土质性质等内容;
4.2 取样分析:从不同地点取样,对土壤和岩石进行物理性质分析和化学成分检测;
4.3 地质测量:采用地质雷达和测量仪器对勘察区域进行测量,获取地下结构和地质构造信息;
4.4 数据分析:根据勘察和分析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评估。
5. 勘察结果
5.1 地质环境分析:经过勘察和分析,河道改造区域地质环境
复杂,包括多种土壤类型和岩层组合;
5.2 地质问题评估:根据勘察数据,识别出潜在的地质问题,
如土壤稳定性、岩层变形等;
5.3 工程设计建议:针对地质问题,提出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
工建议,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6. 结论
本次河道改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了对勘察范围内地质环境
的详尽分析和评估。
根据勘察结果,我们建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潜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工程的
顺利进行。
[四川]堤岸防洪堤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6753
[四川]堤岸防洪堤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67531. 前言本报告为[四川]堤岸防洪堤坝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编号为。
该报告旨在对该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2. 勘察目的2.1 确定工程区域内的地质特征;2.2 评估地质风险和潜在灾害;2.3 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和建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3. 勘察范围勘察范围包括工程区域内的堤岸和防洪堤坝区域。
4. 勘察方法4.1 地质勘察:采用地面探查和钻孔勘探的方式,获取地层和土质数据;4.2 测量与测试:对勘察区域进行地形测量和地下水位监测;4.3 采样与实验:采集土壤和岩石样本,进行室内实验和测试。
5. 勘察结果5.1 地质特征:根据勘察数据,工程区域内主要地质特征为岩石组成均匀,地层稳定;5.2 土质分析:土壤采样测试结果显示,工程区域内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良好;5.3 地下水位:根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工程区域内地下水位较低,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小。
6. 地质风险和灾害评估6.1 地震风险:根据工程区域的地震活动历史和地质勘察结果,认为地震对该工程的影响较小;6.2 泥石流风险:根据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和降雨情况,存在一定的泥石流风险,建议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7. 结论与建议7.1 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稳定,适合进行堤岸防洪堤坝工程;7.2 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泥石流等地质灾害;7.3 建议定期监测地下水位,根据需要进行泄洪操作,以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
8. 参考文献[列举所参考的文献和数据来源。
]以上为[四川]堤岸防洪堤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6753的简要内容。
详细数据和分析请参阅原始报告。
宜宾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地质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文档是对宜宾市地质勘察工作的报告,旨在为地质工程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结果。
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质条件复杂,具有重要的地质资源和工程地质问题。
本报告通过对宜宾市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提供了相关的地质情况和工程建设所需的信息。
二、地质概况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西临川西山脉,东靠长江。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地貌特征主要为山地和丘陵。
宜宾市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主要有片麻岩、石灰岩、页岩等。
1. 片麻岩宜宾市主要地质构造为片麻岩,该岩石属于变质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
片麻岩具有良好的的强度和稳定性,是适宜的建筑材料。
2. 石灰岩宜宾市还分布有一些石灰岩地质体,该岩石富含钙质,是一种优质的建筑材料。
但石灰岩在潮湿环境下易溶解,需注意保护。
3. 页岩宜宾市地质中还存在大量的页岩,页岩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沉积岩,主要由粘土和砂粒组成。
由于页岩中含有一定的裂缝和孔隙,对于水工程和建筑基础构造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地质情况调查本报告对宜宾市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地下水位、土壤类型、地质构造和地质断裂等方面的调查,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地下水位较深,约为50米以下,需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土壤类型主要为黏土和砂土,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和抗压性。
3.宜宾市地质构造较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隐患,对于工程建设需要加以注意和处理。
四、工程建设环境基于对宜宾市地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本报告对工程建设环境进行了评估和预测。
主要内容包括:1.建设地质灾害评估:结合地质勘察数据和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对工程建设地区的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2.建设地质条件评估:综合分析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和土壤类型等因素,评估工程建设地区的地质条件是否适宜。
3.建设地质预测:基于地质勘察数据,利用适当的地质预测方法,对工程建设地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对宜宾市地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本报告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在工程建设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下水位等方面的调查。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一、工程概况受***设计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地质勘查任务,工程由***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
现状塘坝坝址以上汇水面积0.39Km2,主流长1.0Km,工程规模为塘坝,工程等别为V等,正常库容约为7.8万m3,效核库容约为11.60万m3。
原坝型为心墙土坝,坝高17.50m,坝顶长约51.0m,坝顶宽4.0m,溢洪道为正槽式宽顶堰,宽6.0m,深2.7m,放水设施为坝下埋管。
据了解,大坝存在以下问题:①大坝可能因基岩破碎,坝脚中间位置有渗水现象。
②大坝有白蚁。
③放水设施为素砼涵管。
大坝加固拟采用粘土防渗墙,放水设施为隧洞放水。
本工程位于***内。
距***约25km,交通较便利。
二、勘察目的、任务与完成工作量2.1 勘察目的在充分利用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根据***有限公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要求》,查明库区及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水库建设适宜性及坝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评价,为塘坝加固设计提供所需的岩土参数。
2.2 勘察任务根据地质勘探技术要求和水利水电勘察规范,确定主要任务为:(1)调查水库渗漏、库岸稳定等主要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
(2)查明坝址、溢洪道、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选定基准线、大坝防渗形式和其它建筑物,确定建基面高程和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质资料与建议。
(3)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调查。
2.3 本次勘察按以下规范及要求执行:a、《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6)b、《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c、《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55-2005)d、《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DL 5013—92)e、《水利水电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 31—2003)f、《水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g、《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要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09年8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XXXXXXXX工程名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二○一七年七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工程概况1.2勘察内容1)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
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经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经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经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1.4.1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
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工作于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水试验等工作;室内试验自12月29日开始,1月10日结束。
完成的具体工作量见表1.4.2-1、勘探点信息一览表1.4.2-2。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2#坝地质报告
目录前言 (1)1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库区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2.1库区地质条件 (2)2.1.1地形地貌 (2)2.1.2地层岩性 (2)2.1.3地质构造 (2)2.1.4水文地质条件 (2)2.1.5物理地质现象 (4)2.1.6季节冻土 (4)2.2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4)2.2.1库岸稳定 (4)2.2.2水库渗漏 (5)2.2.3库区淤积物来源 (5)2.2.4水库淹没、浸没 (5)3坝址区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6)3.1坝址区地质条件 (6)3.1.1地形地貌 (6)3.1.2地层岩性 (6)3.1.3地质构造 (6)3.1.4水文地质条件 (7)3.1.5覆盖层与风化带 (7)3.2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7)3.3坝基承载力 (8)3.4坝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9)3.4.1岸坡稳定问题 (9)3.4.2渗漏问题 (9)3.5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9)3.5.1溢洪道 (9)3.5.2泄水洞 (10)4天然建筑材料 (11)4.1土料 (11)4.2块石料 (13)4.3反滤料 (14)4.4混凝土骨料 (14)5结论 (15)前言XX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位于XX南部与XX北部接壤地带,流域内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粗泥沙来量多,是XX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
受XX上中游管理局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对XX粗泥沙集中来源区XX工程部分骨干坝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XX2#骨干坝是XX省XX县城北XX支流XX河二级支沟(南沟)上的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拟定坝高30.0m,坝型为均质土坝。
坝址距离XX县城约5km,有公路与县城相通,交通便利。
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对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勘察,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
河流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河流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项目背景此次河流整治工程旨在改善该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沿岸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
本次勘察是为了为该工程提供地质资料和技术支持。
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包括河流的流域和河床,以及河流两岸的地质情况。
勘察内容1. 河流流域勘察: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了解河流流域的地貌、地层、构造和历史演化。
确定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河流河床勘察:通过取样分析和地球物理勘测方法,了解河床的岩性、地层、地貌及地下水情况。
同时,确定可能存在的河道演变趋势,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 河流两岸地质勘察: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了解两岸地貌类型、地层构成、地下水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等情况。
根据勘测结果,提出河岸工程设计及防护措施。
勘察结论1. 该河流流域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河流整治工程安全进行。
2. 河流河床岩性较好,适合河道治理。
但存在一定的地下水渗流现象,需要加强排水设计。
3. 河流两岸地质条件复杂,需要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制定相应的河岸工程设计和防护措施。
勘察建议1. 在工程开展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河流流域内地质灾害的风险,制定详细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2. 需要合理设计河道排水系统,以确保工程建设期和使用期排水系统稳定运行。
3. 针对河流两岸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建议在工程设计初期就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并引入专业的地质工程师进行设计。
结论本次勘察为河流整治工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资料和技术支持,建议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勘察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工程安全有序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珙县巡场镇两叉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心桥水闸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广东珠荣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2016年3月批准:袁文健核定:李增永佘福良审查:余建军张仲春校核:杨胜勇刘勤文吉仁编写:杨胜勇刘勤张乾睿李龙波杨应刘宇周嘉伟张静刘一江王康向小琼陈国莉韦通花张露曼黎龙李坚王章军蔡奕鹏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 (2)第一节地形地貌 (2)第二节地层岩性 (2)第三节地质构造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2)第三章闸址工程地质条件 (4)第一节基本地质条件 (4)第二节工程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4)第四章闸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6)第一节基本地质条件征 (6)第二节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 (7)第三节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8)第四节闸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9)第五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10)第五章天然建筑材料 (12)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3)附图 (15)第一章概述珙县城区水环境整治工程由景观闸组成,景观闸拟设为翻板闸,闸轴线位于珙县巡场河上游城区段中心桥上游160m处,闸址与下游的安民桥翻板闸回水衔接,正常蓄水位406.80m,闸坝宽21.04m,尾水回到塘坝河与芙蓉河。
塘坝河与芙蓉河上分别设置拦污栅,以拦污栅起至无名桥止进行河道清淤,并在两河汇口处设置沉砂池,以改善城市景观。
本阶段完成的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如下。
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表表3-1-1本次勘察工作主要遵循以下规程规范:《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水电水利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5299-200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北京坐标、黄海高程系统。
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一节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向盆周过渡地带的盆中山区,地面高程360~1121m,相对高差100~300m,地势南高北低,属于中~低山区及深丘区地貌。
区内最高点麻团顶,海拔1120.8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巡场河,海拔高程360~480m。
区内地貌主要受构造及岩性控制,其地貌单元主要为构造剥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和岩溶地貌三大类型。
第二节地层岩性测区内除玄武岩以外,均为沉积岩所广布,除石炭系地层缺失外,其余各系地层均均有不同程度出露,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河谷及两岸低洼地带。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的为浅灰色泥灰质白云岩、灰岩夹页岩及盐溶角砾岩;飞仙关组(T1f)的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夹较多厚度不等的薄层灰岩、鲕状灰岩;二迭系上统长兴龙潭组(P2c+l)之灰黑色灰岩夹多层黄绿色页岩和下统西霞茅口组(P1q+m)之灰岩、碎屑灰岩及泥灰岩,为工程场地出露地层;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S2h)之粉砂质泥岩夹少许泥质粉砂岩等。
第三节地质构造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工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川东南陷褶束带内,以西为川中台拱,其分界线为华莹山断裂带。
按构造体系划分,其位于川黔东西向构造体系长宁-习水构造带内,西北侧为新华夏构造体系四川沉降带、北侧为沐川—珙县北西向构造体系、东南侧为黔东南北向构造体系。
工区北侧为华蓥山断裂带,其总体走向北40~45°东,倾向南东,倾角30~70°,具挤压逆冲性质。
地表断裂主要发育于背斜轴部或陡翼,由一系列长数公里—数十公里的断裂斜列或平行展布而成。
深部在相应位置则存在华蓥山基底断裂,全长约600km。
工区东侧为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北起天全以南,向南经荥经、峨边、马边至云南盐津北,全长250 Km。
由9条规模不等的断裂组成一条宽25—30Km 的北北西向断裂带,总体走向北25—30°西。
断裂带在活动时代、活动强度上具有明显的北老南新、北弱南强的特点。
该断裂段普遍具有较强的晚更新世活动性,特别是靛兰坝、玛瑙、猰子坝断裂等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断裂南段地震活跃,强震频繁,历史上曾发生过1974年云南大关北7.1级地震及马边6.7级震群。
工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无大的断裂构造分布,构造以褶皱为主,挽近期活动较微弱,主要表现为区域稳定性缓慢上升。
据2001年国家地震局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域构造稳定性好。
第三章闸址工程地质条件第一节基本地质条件珙县巡场镇两叉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的翻板闸坝轴线位于巡场河中心桥上游160m处,闸址与下游的安民桥闸坝回水衔接,正常蓄水位406.80m,尾水回到塘坝河与芙蓉河。
闸址河段较为顺直,流其向为N 10°E,工程区内河床宽度18~22 m,在两河汇口处最宽约50m,河床平均比降约6.2 ‰。
两岸地形较对称,为城区防洪堤。
防洪堤挡墙近于直立,结构为浆砌块石,部分挡墙外侧进行了砼护面;堤后人工填筑的块卵砾石土。
工程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近现代河流冲积堆积层和人工堆积层,分布位置为沿河及两岸。
下伏基岩为二叠系P1l+q+m之灰岩。
工程位于长宁双河大背斜之芙蓉山背斜北西翼,区内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岩层产状N20~35°E/NW∠20~25°。
据地表地质测绘,工程区物理地质现象不甚发育,主要表现为岩石风化。
库区以上河段坡降平缓,且两岸植被茂盛,未见大型滑坡、大规模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水量较丰,季节变化较大;基岩裂隙水的含水性与岩性和岩体中裂隙发育程度有关,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多呈下降泉或间歇性下降泉形式排泄于河床、沟谷。
第二节工程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1)渗漏工程区属河道槽蓄性型闸坝,以侵蚀堆积地貌为主。
工程区两岸为Ⅰ级阶地,沿河两岸均建有防洪堤,据勘探揭示其覆盖层厚度较大,且除表面约2m左右外都属稍密层,因此清除表面或采取一定工程措施,闸坝建成后不存在沿块卵石土层地基向下游渗漏渗透稳定问题,具备修建条件。
(2)两岸稳定工程区两岸为覆盖层岸坡,均为人工修建的防洪堤,其结构为浆砌块石,部分段进行了护面处理,抗冲刷能力较强,目前整体稳定,闸坝拦水后,对闸坝运行无影响。
(3)浸没根据调查访问建筑物地基基础大都置于块卵石层中,其城区建筑物基础埋深约2.5m左右,取2.5m作为建筑物安全超高值,正常蓄水位406.80m高程时,两岸城区段预测潜水位雍水高程为406.80~407.38m,对于建筑物基础而言,块卵砾石层毛细水上升高度Hk取0.0m,建筑物安全超高高程即为建筑物浸没临界高程,闸址上游无名桥两岸城区不会产生浸没。
由于城区建筑物地基均为块卵石层,浸没对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影响不大;蓄水后地下水位抬高将淹没附近地下建筑物(雨水管),可能会产生内涝问题,因此建议将雨水管出口改至闸坝下游。
综上所述,闸址上游无名桥两岸城区不会产生浸没。
(4)固体迳流闸坝两岸均为防洪堤,不存在库岸再造问题,其固体物质来源主要为上游冲沟内松散堆积层,但由于坡降较缓,其物质来源有限,因此对工程区淤积影响不大。
(5)诱发地震工程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川东南陷褶束带内,地处芙蓉山背斜北西翼,闸坝区内无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地震活动微弱,不具备产生中强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且闸坝雍水高度不大,闸坝不具备诱发地震条件,因此,闸坝拦水后不会诱发地震。
第四章闸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第一节基本地质条件征(1)地形地貌闸坝位于巡场河中心桥上游160m处的河床漫滩上,河床高程401.76~409.8m,河宽19~21m,河床坡降约16.1‰,河流顺直,流向为N 6°E。
闸坝两岸为城区堤防,防洪堤挡墙近于直立,结构为浆砌块石;堤后为城区沿河绿化带,宽度为8~9m;其后为沿河路及城区住宅区。
(2)地层岩性工程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人工堆积层(Q4S):主要为公路、绿化带及城区建筑物和城区堤防(浆砌块石),堤防厚度0.5~1.8m,结构松散,分布于巡场河两岸。
现代河流冲积层(Q4al):由冲积形成的块卵砾石土组成,厚度>15m。
灰色~灰褐色,块卵砾石成分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灰岩等组成。
块径一般为2~5cm,磨圆度差,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性中等,含量约占50~60%,结构松散~稍密;土为粉土或粘土,湿润,可塑状。
分布于河床及漫滩。
(3)地质构造工区位于芙蓉山背斜北西翼,区内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
岩层产状N20~35°E/NW∠20~25°。
(4)水文地质条件①地下水类型闸址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层中孔隙水,主要赋存于阶地、河床及漫滩等松散堆积层孔隙中,以河床、漫滩及Ⅰ级阶地块卵砾石层中含水较为丰富,其透水性强。
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山体地下水补给,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排泄于冲沟和河流中或补给下卧基岩裂隙中。
②环境水腐蚀性评价据水化学试验资料(见表3-4-1),工区河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对任何水泥拌制的砼均无腐蚀性。
水质分析成果表表3-4-1③土体透水性特征据本工程钻孔资料,河床块卵石土渗透系数K=(1.1~17)×10-5cm/s,属强~中等透水层;人工堆积块卵石土渗透系数K=6.7×10-4cm/s,属中等透水层。
(5)物理地质现象区内广泛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利物理地质现象,其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石风化。
根据地质测绘工程区岩石强风化厚度为1~5m,弱风化厚度5~9m。
第二节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工程区覆盖层主要为河流冲洪积的块卵砾石土(Q4al+pl), 本阶段主要通过取样进行室内试验获取其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采用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求取其承载力、变形模量等力学指标。
其试验成果见表3-4-2,原位测试成果见表3-4-3。
据表3-4-2可知:块石含量占17.61%,碎石含量占37.86%,砂粒含量占13.93%,粉粘粒含量占30.3%,天然含水量为4.8%,孔隙率为32.92%,天然密度为1.90/cm3,天然干密度为1.82cm3。
根据钻孔和N120动力触探资料,河流冲洪积块卵砾石土厚度>15m,上部为松散结构,厚度为2.0~3.0m, N120范围值为1~3击/10cm,平均击数N=1.86击/10cm,承载力标准值fk=239.5kPa,变形摸量E0=20.02 MPa,该层厚度2.0~3.0m。
其下为稍密结构, N120范围值为3.1~6.0击/10cm,平均击数N=3.78击/10cm,承载力标准值fk=383.5kPa,变形摸量E0=25.21 MPa,该层厚度>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