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复习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两章(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18《孟子》两章01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米粟.( ) 拂.士( ) 拂.乱(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 (5)兵革非不坚利也( )..3.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今义:古义:(2)城.非不高也今义:古义:(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古义:4.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意思的成语。
(1)兵.革之利(2)寡.助之至(3)池.非不深也(4)得道多助.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
(1)谈“天时”:(2)谈“地利”:(3)谈“人和”:8.品读先贤,传承中华文化。
学校开展“走近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以“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为开头写一段不超过100字的简短发言稿。
02课内精读(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后面的题目。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寡助之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1.请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习题 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采用了的结构模式。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4.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城非不深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BC D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7.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10.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解析:【分析】原文默写,注意里面“筋”“乏”等字的写法。
【点评】这是考查原文默写的题,需要注意平时背诵准确无误,不多字,不少字。
2.答案:总——分——总解析:【分析】常见的文章结构有:总——分;分——总,总——分——总。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结构的题,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来完成。
3.答案:法家拂士,敌国外患解析:【分析】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的题,需要认真读一读原文来作答。
4.答案:(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2)城非不深也(护城河)(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义)解析:【分析】题干所给的词语都是本课的重点实词,尤其要要注意通假字的解释。
(完整word)孟子二章综合试题及其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孟子二章》综合复习及其答案一、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完成练习(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 )于虑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同步练习2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同步练习2带答案一、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出汉字夫.环而攻之( ) 米sù( ) 传说.( ) 畎.面( ) 版筑.()法家拂.士( ) 城guō( ) 百里xī( ) héng于虑( ) 子yú( ) 二、加点字说明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舍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选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三、以下句子全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A·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而后作B因此动心忍性生于忧患C·望桓侯而还走环而攻之D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四、翻译句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委而去之译:舍弃这座城然后到城外去了。
(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那个人。
( ) 3·人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国恒亡。
译:进来没有大法家和辅佐君王的贤臣,出来没有外来的祸害,国家常常要衰亡。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取得少数人支持的君王到了极点,连亲戚也背叛他。
(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故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在横线上默写出原句。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人教
18《孟子》两章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辞汇明白得(1)七里之郭.( )(2)天下顺.之(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曾益..其所不能(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必先苦.其心志( )(10)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11)空乏..其身( )(12)行拂乱.其所为( )(13)因此动.心忍.性() (14)人恒过.( )(15)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16)亲戚畔.之( )(1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的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 (2)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代词,他(3)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介词,在生于.忧患(5)拂⎩⎪⎨⎪⎧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法家拂.士 (6)恒⎩⎪⎨⎪⎧ 国恒.亡副词,必然人恒.过 (7)以⎩⎪⎨⎪⎧ 以.天下之所顺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用来(8)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古今异义(1)城.非不高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城市。
(2)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水池。
(3)委而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篇一:《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人教版)《孟子两章》同步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班级姓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以下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 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答复)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二章练习题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
一、字词解释。
1. 三里之城.
2. 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 池.
非不深也 5. 兵革..非不坚利也 6. 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 7. 寡助之至. 8. 吾亲戚畔.
之 9. 舜发.于畎亩之中 10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11. 管夷吾举于士. 12.百里奚举于市.
13. 人恒.过 14.入.则无法家拂.
士 二、翻译。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环而攻之而不胜
3. 委而去之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9.行拂乱其所为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简答题
1作者举一个什么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2.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靠的均是什么?
3.“得道多助”的极致是“失道寡助”的极致是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都共同经历了哪些“忧患”?用原文语句回答。
5.“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
6.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到一些痛苦,你是怎样看待这些痛苦的?。
【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2 《孟子》两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必先苦其心志二.翻译下列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多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者: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B.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四、问答题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 《孟子》两章》练习题
17 《孟子》两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米粟.(sù) 拂.士(bì) 拂.乱(fú)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2)池.非不深也(护城河)(3)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4)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5)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6)寡助之至.(极点)(7)以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8)而后喻.(通晓)3.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委.而去之今义:____“曲折”等意思____古义:__放弃______(2)城.非不高也今义:____城市____古义:___城墙_____(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_____判断动词___古义:____这____4.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该加点词的成语。
(1)兵.革之利短兵相接(2)寡.助之至寡不敌众(3)池.非不深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4)得道多助.推波助澜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想明白。
7.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8 《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3
18《孟子》两章邱孔龙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pàn q uǎn yuè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4.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18《孟子》两章邱孔龙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非不坚利也。
⑴兵革..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孟子》二章 复习精选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复习精选题及答案1. 给加横线字注音1.体恤( )2.域( )民3.寡( )助4.忧患( )5.畎( )亩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E.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1)故(2)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8《孟子》两章我夯基我达标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亲戚畔.()之傅说.()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的人才观。
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作业
孟子两章阅读题(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 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一)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两章(练习1)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孟子》两章测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环而攻之而不胜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6.文中加点的两个字,“委”意思是,“畔”意思是。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8.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答:]10.文中加点的“池”“兵”“至”“畔”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池兵器到达叛徒B.护城河兵器极点背叛C.护城河士兵到达叛徒D.水池士兵极点背叛11.下列语句中的“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故”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B.桓侯故使人问之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oB.委而去之:弃城而逃离。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采用了的结构模式。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4.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城非不深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入则无法家拂士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7.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10.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解析:【分析】原文默写,注意里面“筋”“乏”等字的写法。
【点评】这是考查原文默写的题,需要注意平时背诵准确无误,不多字,不少字。
2.答案:总——分——总解析:【分析】常见的文章结构有:总——分;分——总,总——分——总。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结构的题,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来完成。
3.答案:法家拂士,敌国外患解析:【分析】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的题,需要认真读一读原文来作答。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18《孟子》两章邱孔龙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练习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18《孟子》两章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米粟.( ) 拂.士( ) 拂.乱(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兵革..非不坚利也( )3.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今义:古义:(2)城.非不高也今义:古义:(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古义:4.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意思的成语。
(1)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3)池.非不深也 (4)得道多助.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
(1)谈“天时”:(2)谈“地利”:(3)谈“人和”:8.品读先贤,传承中华文化。
学校开展“走近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以“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为开头写一段不超过100字的简短发言稿。
二、课内精读(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后面的题目。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寡助之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而.不胜∕委而.去之者.∕得道者.多助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之.至∕天下顺之.11.请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12.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13.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警示,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
取得的成就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文中的“亲戚”古义是
,今义是
。
5.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6.“得道”为什么重要 ?请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①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
曰:“弃之。”曰:“士师②不能治士③,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池非不深也 ( )
(2)委而去之 ( )
(3)以天下之所顺 ( )
2.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侑道者多助
B.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委而去之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 辍耕之垄上 攻亲戚之所畔 跳往助之
3.文中空缺处按照原文填写。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选文举什么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于市。
马明风整理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
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 ?”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
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霁 (jì):天放晴。③被:同“披” 。④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
;父母过早双亡,兄妹相依,她更是责怪当局长的哥
哥不设法把她送到省城更好一横线的中学读书。一天,友人倾听了她的哭诉,沉默了许久,才说:
“为什
么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呢 ?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习、 工作、生活中, 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让自己对自己负责啊。 ”
请以“对自己负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意自定,文体不限,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
译文:
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 ?从中可以反映出孟
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
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晏子至, 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 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作简要分析。
21.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习题。
马明风整理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 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
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
顾左右而言他。
注①馁:饥饿。②士师:法官。③治士:办案。
1.根据短文判断该文出自
;孟子主张“行仁政” ,我们学过的
两句话集中体现了
他这一思想。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马明风整理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
(1)比其反也 ( )
(2)则冻馁其妻子 ( )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 .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20.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回: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曰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晏予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
哉 !雨雪三曰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公笑。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
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
“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
(选自《贞观政要》 )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答案 1. 1. xù 2.yù 3. guǎ 4. huàn 5. quǎn 6. bì
41)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2)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
(4)所以君子不战则已 .战
就·定能胜利
5.以攻城和守城为例来论证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因为盂了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本文论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
卷 试 文 语 中 初
《孟子》两章复习试题
1. 给加横线字注音
1.体恤 ( ) 2.域 ( )民 3.寡( )助
4.忧患 ( ) 5.畎 ( )亩 6.拂( )士
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7.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民贵君轻
8. 1.(1)所以 (2)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
9. 1.孟子 战国 2D.A 、 D 4.内外亲属 专指族外亲属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略
10. 1.《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等到 凄于和孩子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是什么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马明风整理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
(1)故
(2)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E.行拂乱其所为 人则无法家拂士
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萧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萧
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鸣
马
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
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
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明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