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概论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行政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育管理专业(专科)的必修课。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录音课1学时,IP课件4学时。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教育行政概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有关知识。能理解教育行政概论中所概括的对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能运用教育行政概论中所揭示的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考试按照认知能力,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下:

了解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能知道概念的定义、原理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理解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把握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掌握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单一的或多项教育行政理论原理分析教育行政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或案例,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案,也就是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的问题。

一、期末考试题型

本课程考试题型分为四种:填空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每一个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可以用不同的题型来考查,不要刻板地认定某一种题型,要灵活地掌握,这一点务必注意。各种题型所占分数比例为:填空题占20%,多项选择题占2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30%。

二、期末考试形式

教育行政概论课程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三、复习范围及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行政的含义

教育行政是政府的职能,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在中央集权国家,由中央政府对该国教育事业进行统筹、组织和管理。在地方分权制国家,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法规,中央政府只起协调和统筹的作用。

教育行政的目的在于保障全体公民的教育权利,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是两个目标: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行政具有以下三方面功能:

1.领导功能。教育行政人员要代表政府对教育事业实施领导,紧紧围绕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来制订教育目标和规划,使教育子系统与整个教育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使教育系统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

2.服务功能。行政工作就是服务。教育行政就是为教育事业为教育工作服务,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为学校工作服务。

3.监督功能。教育行政工作者还要及时进行检查指导,联系教育目标,对教师、学生和学校进行考核和监督。

二、教育行政的内容

教育行政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制度层面,包括教育行政的体制、机构、以及学校教育的制度;第二个是内容层面,它涉及课程行政、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设施管理;第三是方法层面,教育行政工作者要通过立法与执法、规划、督导、评估等手段,来推动教育事业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与前进。

三、教育行政的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教育行政研究起源于中、小学的校长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对教育行政实践的总结反思。

2.文献分析法:教育行政研究要注重收集教育生活中有价值的文献。

3.调查法:主要包括问卷法与访谈法,能为教育政策的形成背景、实施过程与效果提供大量的、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4.实验研究法:就是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改变这个情景中的一个变量,从而引起其它变量的相应变化,从中发现因果关系的研究。教育行政涉及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在教育行政的实验设计中,多采用准实验设计。

5.文化人类学研究法:要求研究人员不带任何假设进入人类生活场景,平静地观察、记载、描述人们的生活,以发现生活中一些不可见的规则与观念。教育行政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试图发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现实、工作愿望和基本处事规则等。

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最初是一些教育学者的旅行和出国观感。随着比较教育学的诞生,比较的方法也延伸到了教育行政领域。今天的教育行政比较包括国际之间的比较与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间的比较。

四、我国古代的教育行政:

在中国古代的氏族社会中,教育机构极为简单,以官师合一为特征。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机构才逐渐具有学校的特性。

西周时期,实施了天子视学制度与养老制度,这是我国早期教育行政的核心制度。

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政府设置教育行政长官管理学校,建立起了初步的教育行政体系。由掌管宗庙礼仪的最高官员--太常兼任全国教育事务的长官,地方教育由各级行政长官兼管。

隋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系。其中有两个方面对后世影响很大:一是设立了国子寺,这是当时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权构和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二是创立了科举制。科举制重考试成绩,与以往的选士制度相比,更加客观。

唐朝承世袭了隋朝教育行政的两大制度,并予以进一步完善。政府把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由兼管地方教育行政事务的官员(长史)负责统一领导州、县官学。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体制,又有两大改进:一是给学校提供比较固定的经费。二是对私学的支持。

元朝在承袭龚宋朝的教育行政体制外,还开设了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后者是为培养精通波斯文字的人才开设的。

明清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更趋集中:其一,国子监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为一体,并从礼部中独立出来,直接受中央的控制和管理;其二,明清地方教育的管理权也收归朝廷。

五、近代的教育行政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有三股主要的力量推动着教育及教育行政的变革。

1.洋务派洋务派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务实开明的官僚。他们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通过创办新型学校、派谴留学生出国学习。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维新派一部分带有维新思想的官吏和爱国知识分子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他们在教育上主张“废科举、兴学堂”。

为此,朝廷在北京设京师大学堂,负责管辖各省学堂。1901年特设“管学大臣”,既管理京师大学堂,又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的长官。1906年,设立学部,成为清政府的行政部门之一;设提学使司,作为省级教育行政机构;设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1909年,朝廷将全国划分为12个视学区,每区派学官2人,按年份到各区视察。这是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开端。

3.共和派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8月设立中华民国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作为全国教育文化行政最高长官,并且指挥监督各省市教育行政首长。19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