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
I yin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
多元民族文化Ξ
王 颖
内容提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
东北方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
东北方言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见证。
关键词 东北 方言
文化251Ξ本文参照了李如龙先生在《汉语方言学》一书中提出的“汉语方言与历史文化研究”理论,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李先生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351
451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区域历史与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551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尚永琪 651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区域历史与文化。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东北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而东北的民俗文化更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东北人民的习俗、传统和情感。
东北方言词汇是东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特有的语音和词汇,常常让人觉得幽默、风趣。
比如东北人常说的“番茄炒鸡蛋”,在普通话中是“西红柿炒鸡蛋”,这种使用方言词汇的习惯使得东北人的语言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更加有趣和有亲和力。
东北方言的词汇还经常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糊涂虫”指的是傻瓜,“呷饭”指的是吃饭,“辣子鸡”指的是麻辣鸡肉等等。
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的独特语言符号。
东北的民俗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独特的文化标志。
东北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东北人喜欢围炉夜话、喝大碗茶、吃锅包肉、踩高跷、扒高墙等等。
这些习俗都是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东北人民还有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例如东北人民热爱大连的海滨风光,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而东北的冬季也是东北人民最喜欢的季节,他们可以尽情玩雪、滑冰、堆雪人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表达了东北人民特有的情感和行为习惯,也是东北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方言词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
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北人民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还可以从中探索东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外的方言,也称为东北话,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东北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和语音体系,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东北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北方言在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习语,如“老爷子”(爷爷)、“磨叽”(墨迹)、“哑巴亏”(吃亏)、“抓刨子”(挠痒痒)等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词汇文化解读东北方言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东北方言中对于亲人的称呼十分丰富,不仅有“老爷子”、“老太太”这样的亲属称呼,还有像“媳妇儿”、“大姑子”这样的称呼方式。
这种称呼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东北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
3. 影响因素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曾是满族的故乡,因此在语言上受到了满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系统。
东北地区寒冷严寒,这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使得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冬季寒冷有关的词汇和习语。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民俗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因此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东北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重视亲情和友情。
在当地,许多节日和传统习俗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比如春节踩高跷、吃饺子,元宵节赏灯笼、吃汤圆等。
2. 民俗文化解析东北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有着“gou”(狗)的崇拜,认为狗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狗被赋予了许多神秘和祥瑞的象征意义。
东北的农耕文化也表现在民俗习俗中,如春耕秋收、丰收节等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3. 传承现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良好,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重视和传承。
探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民歌中的应用
艺术研究民族文化追索丨2020-2探祈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民歌中的应用沈阳音乐学院/李海燕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各地产生不同的文化特点,其语言中声母、韵母和声调彰显着独自的特点。
东北方言和其他地域的方言一样,相对单一和独立,本文将通过分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在东北民歌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挖掘蕴含在东北民歌中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东北方言声母韵母声调民歌文化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方言的形成由来已久,远在周代就有"殊方异语”之说。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各种分支,尤其我国语言的分支更多。
我国作为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语言的丰富使得各民族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交流,形成了区域语言的特色化标志之一。
方言作为划分民歌分布区的重要背景依据之一,往往地方方言越"纯",民歌的特点越鲜明。
东北方言作为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民歌的创作和演唱过程中被充分运用,十分鲜明和形象地表达了东北地区的民歌作品特征。
一、东北方言的特点关于汉族方言区的划分,我国语言学家想法不一,主要体现为章炳麟分成九个语言区域,黎锦熙分成十二个音系,王力分成五大音系。
但现代语言学家们多数比较倾向于将汉族方言分为七大区,即:北方话区、吴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客家话区、湘语区、赣语区。
其中北方话区中又分四个次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区、西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
其中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区。
东北方言的形成跟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东北方言又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自明代以来,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的汉人流入辽南;清代以来,山东、河北的人口移入关东;以至于现在的东北大多数人往上三代追本溯源,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的。
除此之外,又因黑龙江毗邻俄罗斯,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得东北方言也保存了俄语中的一部分词汇。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众多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两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东北地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风情。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方言地域特点东北方言指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区的方言,其中以吉林省的吉林话最为典型。
东北方言地域特点鲜明,发音粗犷、节奏明快,声调多变,给人一种豪放、奔放的感觉。
在语言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独特的词汇表达,这些词汇既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体现了地方人民的脑洞和幽默。
“瓦房店话”中的“嘟嘛”,意思是“怎么”,而在普通话中则是“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成为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一种乐趣。
2. 词汇特色东北方言词汇富有特色,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东北人常用的“搭理”一词,在普通话中是“理着”的意思,在方言中则是“对付、应付”的意思。
又如,“凶巴巴”在普通话中是形容人脸色不好看,而在东北方言中却是指“不耐烦、不爽快”的意思。
这些词汇的使用凸显了东北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坦率直接的交流方式。
3. 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东北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东北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婚俗、丧葬礼仪等方面,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十分普遍,人们在祝福新人时会说“鸳鸯戏水,白头偕老”,在吊唁死者时会说“安息、安息、天堂没有苦恼”,这些词汇无一不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体现。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饮食文化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独特丰富,有着地域特色和鲜明风格。
东北人喜欢吃大鱼大肉,尤其是猪肉和羊肉,因此东北菜以肉类为主,粗放豪爽。
在民俗节庆和家庭聚餐中,人们常常会端上一桌丰盛的酒席,酒肉朋友共享,象征着东北人的豪放豪爽和热情好客。
2. 舞蹈音乐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舞蹈音乐文化,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多样,有二人转、滚铁环等,音乐节奏明快热烈,给人以欢快、豪放的感觉。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
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
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
我们习惯把方言称之为“土话”,实际上“土话”也就是方言的别称,即某一类方言下面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的方言分支。
一、东北方言的分布情况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
说起东北方言,这几年随着东北话的小品、东北话的电视剧的迅速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东北话。
但是东北话不等于东北方言。
因为东北方言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
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北方言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内部还分为三个片区,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哈阜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松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尽管东北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方言,但东北方言和通常理解的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的东北话并不是一回事。
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当然,这也不妨碍东北方言俗称为东北话。
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与文化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语言范畴的地名、口语词汇、亲属称谓等是人类文化的反映。
满语作为珍贵的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满族历史语言资料,还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沉淀在东北方言及普通话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体现。
标签:满语东北方言文化接触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这些意思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最重要的标志,也为灿烂多姿的人类文明揭开了序幕。
如果我们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历史上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积极创造,那么语言应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语言的诞生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其他文化现象的诞生和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
一个特定的社会或社团即使解体了,但是只要文化特征或文化心理没有消亡,这种语言或它的某些成分依然可以存在。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比文化史的发展要缓慢一些,某些文化现象消失了,反映这种文化现象的词汇有可能随之消失,也有可能转而表示与旧词的词义有联系的新事物,因此追寻这些词的辞源有助于了解某些已经消失的文化现象和某些文化现象的演进过程。
在东北这片美丽而富饶的黑土地上,由于历史的溶铸和自然的陶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早在四千年前,这里就生存着一个古老的部族——满族的先民,其源出女真。
满族人入关后,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一统天下276年,开创了中国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这样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上却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民族,曾经连文字都没有。
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
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
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1 .粗犷豪放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
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
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
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
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
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
2 .乐观、自信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地域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东北方言作为地方特有的语言,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还彰显出东北人特有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东北方言属于汉语的方言之一,在历史上受到了满洲语言、蒙古语言、韩语等多种语言影响,因此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首先,东北方言的语音较为复杂,比如说“儿化音”、“尾音”等现象都是东北方言的特色。
其次,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不仅有独特的本土词汇,还融入了许多外来的词汇,反映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各种族群的交流互动。
最后,东北方言的语法也十分具有特点,比如说缺乏典型的定语后置,喜欢使用主谓宾的简单句子结构等。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东北方言中许多词汇都是与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物产、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的。
比如说,“锅包肉”、“独弦琴”、“秋葵子”等词汇都是东北地区物产和文化的代表。
其次,东北方言中也涵盖了许多传统民俗文化的词汇,如“惊蛰”、“小盘子”、“三下五除二”等,反映了东北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许多传统民俗习惯和文化传承。
最后,东北方言中的些许语言表达方式(口音、措辞等)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挺”、“吆喝”、“蛮顶”等。
三、结语东北方言与民俗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东北方言作为特有的语言形式,其内涵中蕴含着东北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和特征。
保护和传承东北方言,是推动东北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论文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摘要:随着东北小品、二人转在全国的火热播出,东北方言作为这种娱乐形式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每个族群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东北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探寻其中体现的东北地域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和传播文化特征。
关键词:东北方言;移民文化;乡土文化;传播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而方言更是承载着多元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俗语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缘起广州政协常委会逐步取消粤语节目提案的“普粤之争”,人民网专题报道指出,“腔调各异的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①因此,方言反映一个地域族群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族群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方言又与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方言必须了解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也必须了解方言。
一、东北方言概况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直白、幽默,极具表现力。
与普通话相比,语音上的特点表现为: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音声母(即z、c、s组和zh、ch、sh组)区分不清②。
很多发音调值也有差异(音高不同),体现在:阴平调在东北地区发音调值约为33或44③;发儿化音词较多。
在词汇上,东北方言有很多独特的词,这与长期而广泛的民族融合不无关系。
在语法上,东北方言常用许多拟声词做修饰语,如“关系钢钢的”(关系好或“铁”,“钢钢”是敲铁的声音)、“疼得嗷嗷的”(疼得直叫)、“冻得嘶哈的”(嘶哈是哈气的声音,表示很冷)、“嘎嘎乐”(笑的声音)等。
总体听觉效果上,东北方言发音重而强,略带拉长的语调也是它的特点。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1. 引言1.1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概述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是对东北地区特有语言现象和传统文化特征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东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而东北民俗文化则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传统饮食和民间传说等,是东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在于古老而独特,同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和用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东北方言词汇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而东北民俗文化的特点则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和创新并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同时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了生机和活力。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东北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并且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传承和传播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中的节日、习俗、饮食等方面也为东北方言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内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推动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入挖掘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意义和新作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正文2.1 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与演变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与演变是一个复杂且丰富多彩的话题。
东北方言在中国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词汇量丰富,表达方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东北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北方言词汇具有丰富的土地色彩和民族特色。
由于东北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历史背景的影响,东北方言词汇中融合了多种民族的语言特点,如蒙古语、满语等,使其词汇更加多样化。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作者:李晓红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一、东北方言的成因1.浓厚的乡土气息。
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有趣,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东北自然气候寒冷,地理条件差,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锻造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声说话,直来直去,在人们眼中,有些傻大黑粗。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2.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3.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和正字误读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5.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词语。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语言的特点、民俗传统、历史沿革等方面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
一、语言的特点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方言词汇更是独具特色。
东北地区的方言一般指的是东北话,它包括了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语言。
东北话最大的特点就是浑厚、粗犷。
在东北话中,“粗”更多地是指的真实、直接,东北人的性格也是如此。
这些特点也体现在了民俗语汇之中。
比如“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意味,就表现出了东北人豪爽、直爽的性格特点。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特点是真实、粗犷、直接,这和东北地区人们的性格特点十分契合。
二、民俗传统东北地区的民族传统丰富多彩,而民俗语汇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
比如在结婚仪式上,东北人会使用“红袍加身”来祝贺新人,寓意美好的未来。
在北方人的婚礼上,往往都少不了这一环节,这既是尊重传统、也是对新人的祝福。
在东北地区的祝寿文化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语汇。
比如“福寿双全”、“寿比南山”等,都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幸福的美好愿望。
这些民俗语汇贴近人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东北人的朴实、热情。
在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语汇。
比如“大年初一,小年十五”就是人们对春节时间的渲染。
在东北地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因此人们对春节时间的期盼也是格外强烈,这也与东北人的热情、豪爽的性格很相符。
在东北地区的民俗传统中,民俗语汇无疑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历史沿革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沉淀。
在古代,东北地区就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摘要:东北方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自秦汉以来亦有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辈们创造了这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白夸张、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艺术。
东北方言正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民族文化艺术别具一格,东北文化更是反映了东北地区的风俗,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东北方言;民族文化;文化认同引言东北以山海关为界,包括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即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辽阔地区。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悠久,形成了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的先辈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东北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东北人民精神风貌世代传承的历史演绎,是民族特色文化在特定时间、空间中文化创造力的体现。
东北方言更是民间艺术与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白夸张、感情色彩浓厚等语言艺术特色。
东北方言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民族文化艺术别具一格。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一)东北方言的三个时期东北方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东北方言的特殊性体现在了它的源头的特殊性。
东北方言主要分为三个发展时期,虽都以汉字为主体,但是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却不尽相同,在杨雄的《方言》中划分的十二大方言区中,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
“燕曰幽州”,周武王灭印上前燕便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
认识语言的载体,方言形成于人口流动,经过两千多年燕人逐渐与齐、赵人融合,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东北方言的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
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
”姜维公主编的《中国东北民族史》载:“张博泉根据东北地区发现的铜器考证,在商周之际进入东北地区的中原移民远不止箕子所率的一支,至少还有鱼氏、荷氏、舟氏、车氏、尹氏、鬲氏、史氏、姜氏、蔡氏等族群,这些族群多是由山东迁入今辽西地区。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风物词语1、房舍东北有句俗话“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
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
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
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
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
满族尚右(即以西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处。
“南北炕”则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
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
现在的民居对这种传统格局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
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两侧是“里屋”。
大多只有一面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难得一见了。
除正房(又称上屋)外,有的人家还建有东西厢房(又称“下屋”),房前屋后再用墙或“障子”(栅栏)围起来,称为“院套儿”。
“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
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人口而定。
坑顶用两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檩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后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厚土即成。
门窗一般设在阳面,早年以鱼皮糊窗。
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
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方言文化探析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方言文化探析作者:田海日来源:《国际公关》2024年第02期摘要:地域文化是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各个地方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包括语言、习俗、传统和价值观。
东北方言文化作为中国众多地域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的一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东北方言文化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地域文化;东北地区;方言文化东北方言文化是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东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对方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东北地区辽阔,气候严寒,曾经是满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的背景促成了东北方言的多样性,其中包括东北话、满洲话、蒙古话等,东北地区的农业、狩猎和渔业等生产活动,以及与俄罗斯和朝鲜等邻近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为方言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背景分析(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方言的形成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以平原为主,地理特点导致社会交往相对容易,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地理条件为各种方言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东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候特点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适应了恶劣气候条件的东北地区居民创造了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描述和适应不同季节的生活;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矿产、农田和水源,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也影响了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反映在语言中。
[1](二)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历史因素对方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东北地区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战乱,历史事件塑造了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东北地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方言的多样性;东北地区地距离中国的边界相对较近,曾经受到来自俄罗斯和朝鲜等邻近国家的文化影响,外部文化的渗透也对方言的演化產生了一定影响,如一些俄语和朝鲜语词汇的借用。
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东北方言特点探析
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东北方言特点探析作者:秦初阳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4期[摘要]东北方言语义直白、易于理解,诙谐幽默,越来越流行。
本文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东北方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在语言层面,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总结东北方言的特点。
此外,还深入挖掘东北文言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以及语义直白所隐藏的文化因缘。
[关键词]东北方言东北地域文化满语[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50-02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语义直白、易于理解、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特点。
近年来,东北喜剧小品的流行带动了东北方言的发展,东北方言的发展似乎摆脱了方言的地域属性,开始走向全国,越来越多其他地域的人接受、喜欢甚至使用东北方言。
由此可见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因此,有必要对东北方言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发掘东北方言的特点。
一、语言层面分析研究一门语言本身,一般意义上来说,要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大语言形式的构成要素来探讨,对方言本身的研究,也是遵循这个原则。
东北方言语音铿锵有力、语调多变、夸张、富有感染力;词汇生动、幽默、形象、接地气;在语义表达上,也更为准确、凝练、一针见血。
(一)东北方言语音很多人认为东北方言和普通话区分度不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两者的语音系统非常相近,差异较小。
事实上,学界也认为,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确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两者的语音系统区别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语调的差异。
普通话中很多韵母是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的,而在东北方言的某些次方言中,如黑龙江、辽宁某些地区,常常要在之前加上声母n,如:在普通话中“棉袄”读成mián’ǎo而在东北方言中则变成mián’nǎa,相似的例子还有“欧式”,普通话中的读音为ōushì,东北话中的发音则为nōush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
摘要: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东北方言;多元性;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别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 (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
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
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
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
在东北的一些农
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
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
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
子”。
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
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
“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
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
制的大酱。
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在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2.穿——服饰文化
“靰鞡”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
“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
“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
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
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
“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
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
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
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3.住——建筑文化
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4.行——用具文化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
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
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
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
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
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
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
拉雪橇的狗最多可达十几条,少则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
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了。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
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
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
节目”小品类一等奖。
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
这些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
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创作热情,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
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
”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 王尧.《中华文化通志》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4] 韩耀旗、林乾.《清代满族风情》[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 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