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3月30日考纲要求

合集下载

高考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为什么从两宋时,陆路贸易地位下降,而海路贸易地位却上升了呢?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其三,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其四,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
②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论述了有关农学理论,叙述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并介绍了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
宋应星在(开工开物)中,除介绍农业生产经验外,着重记述了纺织、制瓷、炼铁、火药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此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大量荒田的开垦
(二)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2.纺织业
年级
高三
学科
历史
版本
人教版
内容标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编稿老师
胡军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基本知识。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促进历史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农民从奴隶状态中摆脱出来,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驰,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物的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作用,以及以后各朝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水利的兴修,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都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各地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把本专题分为: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题复习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运用课标和考纲指导我们落实中国古代经济的每一个考点,在熟练掌握历史教材的相关知识基础上,准确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每一个考点,以及对每一个考点进行分析综合,联系比较。

中国古代的经济部分课标考点如下:【课标考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及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并通过这些史实来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考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和丝织三种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通过这些史实来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标考点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唐、宋、明、清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课标考点4】了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分析“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从以上中国古代经济的课标考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前面三个要求我们理解把握中国古代经济的三个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以及由此归纳其基本特点。

下面以课标考点1为例,谈如何理解把握相关知识点。

课标考点1要求落实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由此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分为耕作方式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化两个方面。

1、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

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重点热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重点热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点3 重农抑商政策 】
高考真题示例3(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 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 表明( ) D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 D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 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 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请回答:
(1) 根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说明 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简述小农经济发 展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 (2) 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 “微澜”的表现。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 着怎样的突破性? (3) 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 30 年农业体制上的根本 差异?如何理解“这些失误成为我国后来农业发展的 巨大财富”? (4) 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自隋唐以来我国经济发展 的基本特色。
【解题技巧指导】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 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 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 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解答此类题目关键 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教材知识回顾】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 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 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的原则,这 一政策长期得到继承。
第2讲
考纲要求 (1) 农 业 的主要耕 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 。 (2) 手 工业的发 展 。 (3) 商业的发 展 。 (4) 资本主义 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海 禁”政策

最新中国古代史经济二轮复习提纲[新人教]

最新中国古代史经济二轮复习提纲[新人教]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古代农业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战国时期推广,此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二)奴隶社会: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1.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制。

2.规定:土地属于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公田”。

3.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4.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②许多私田出现;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向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5.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井田制这一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分封制的,政治上的分封制是井田制得以实行的。

(三)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知识提纲: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知识提纲: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考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①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原始社会后期,“刀耕火种”或“火耕”,使用简陋的石器、木器、骨器,过着“居无定所”的迁徙生活。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知道治虫、除草、沤肥、排水;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可分为集体劳作和个体农耕。

2、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包括耕作技术的发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的变化(两汉一年一熟、宋以后有些地方一年两熟或三熟);生产工具的改进(耧车、曲辕犁);灌溉工具的发明(翻车、筒车)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白渠、龙首渠、漕渠、坎儿井)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③地位作用(评价认识):一方面,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另一方面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到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

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例1.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4、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井田制具有农村公社土地关系与领主土地关系的双重色彩。

高考历史总复习经济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总复习经济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

以家庭文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小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土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大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

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本专题作为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概貌表述,主要是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的,重点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正式、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经济是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考查的重点尤其集中在农业和商业。

本专题新增的内容应该作为备考重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特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查内容:对农业的考查侧重在“小农经济”等方面;对手工业、商业的考查集中在“发展的表现”和“重农抑商”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是近几年的热点之一,主要围绕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方面考查。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专题解析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一、古代农业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经济(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探究(部编版)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经济(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探究(部编版)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古代经济——新石器时代
二、原始农业
结合材料,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 初期,被人类驯化栽培的谷物有粱、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 菜、白菜或油菜,可能还有葫芦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 饲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 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䦆、犁, 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和杵臼。 1、特点 农作物的种植 ; 家畜饲养的—出—现摘;编聚自落《我、国磨原制始石农器业的研发究展》。
中国古代经济——旧石器时代
一、原始农耕生活
结合材料,概括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
早期人类 距今年代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活地区 生产、生活
云南省元谋县 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群居生活; 使用火,会保存火种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宋元
1、表现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复种技术和牛耕得到推广;灌溉工具和秧马等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占城稻传入中国;棉花从海南推 广至江淮和川蜀 手工业: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织业以海南为代表;宋代河北定窑、河南汝 窑瓷器闻名天下,江西景德镇发展为瓷都; 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东京郊外有世界现存最早的船坞 商业:大都市开封和杭州,“瓦子”兴盛,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村兴起草市; 北宋前期,四川使用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纸币;广州、泉州等大商港,设 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高考复习教案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高考复习教案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精耕细作、自然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制、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4.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5.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6.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总结规律和经验。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考点解析: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一、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小农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封闭性:个体生产者之间很少有经济上的交往与合作
稳定性: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脆弱性:极易收到自然灾害、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落后性:相对低下的生产力水平、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简单的性别分工、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1)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2)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与应用。

如铁犁牛耕的普及
(3)历代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消极因素:(1)小农经济自身的弱点。

如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2)封建剥削、土地兼并、灾害瘟疫
4.小农经济的影响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漫长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3月30日)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3月30日)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3月30日)一、考纲要求考点要求考点要求原始农耕 A 王安石变法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海上丝绸之路 A 青铜时代 A 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 A社会大变革 C 朝贡贸易的特点 B丝绸之路 A 从海禁到闭关 B二、知识梳理1、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基础知识梳理①农业(1)史前社会(原始弄耕A):距今1万年(新石器时代)开始农耕生活;意义;特点: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2)宋代(王安石变法A):理财-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保甲法、将兵法。

政治-科举新法等。

(3)清(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粮食作物: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番薯、玉米引入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经济作物: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②手工业(1)商朝(青铜时代A)-青铜器-礼器-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C)-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3)清初(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农村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大小城市和市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③商业(1)汉唐对外贸易(丝绸之路A):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丝绸之路臻于全盛;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2)宋代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A):南宋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

(3)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B、从海禁到闭关B)明-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朝贡贸易(厚往薄来)清-迁海令;康熙中期设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加以收缩;乾隆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

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考纲诠释:(1)考纲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本专题以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为主题,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点,复习本专题,要概括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主要的经济政策,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

(3)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商业也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成就,但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始终居于农耕经济的补充地位,深深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

(4)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以汲取历史的教训。

【专题复习建议】1.通过从生产力(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发展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铁器牛耕、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 对重农抑商的评价应该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其历史阶段性。

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发展社会经济和巩固新型地主阶级政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压制和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3.生产力的发展是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终极动力。

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繁衍,都是推动农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其发展的原因,概述其繁荣的表现时,都要从上述因素全面认识。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一)知识结构1.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历史: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政治: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工业发展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要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环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形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

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营管理者。

同时还要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系有关时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以及应如何加以解决。

2.历代经济政策历史: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高考历史专题三精复习资料2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高考历史专题三精复习资料2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高考历史专题三精复习资料2中国古代经济专题辅导不分版本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复习指要]1.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的原因,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和影响。

2.通过生产工具的演进过程,把握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依据生产力是决定因素的观点,分析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分析土地兼并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

4.正确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等概念,准确把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和以农立国等经济思想。

掌握历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及其相互关系。

5.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正确分析其演变规律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6.掌握古代经济重心的形成、变化及其影响。

[知识归纳分析]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等基本内容。

1.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发展(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生产工具的进步既表现于同质工具的改进和完善,更表现于旧质工具的淘汰和新质工具的诞生。

(2)石器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生产工具,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类。

旧石器的使用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下。

这就决定了人们原始群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石器是磨制的石器,决定了氏族公社时期的到来,新石器的广泛应用,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根本因素。

(3)夏商时期,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但这些器具价格昂贵,尚未更多地用于生产,因此,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仍以木石为主和金石并用。

(4)春秋后期,铁农具和中耕技术的使用,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了一次飞跃。

生产力的提高,使井田制逐渐瓦解,我国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5)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更多采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6)西汉时期,铁器和牛耕、马耕技术进一步推广,耧车、提花机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次繁荣时期。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三国时马钧发明了翻车,唐朝发明简车、曲辕犁,元朝时黄道婆对纺织工具的改造,都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课件+2025年海南省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课件+2025年海南省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朝代
表现
西汉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运往中亚、西亚、欧洲
海外贸易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 宋朝
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元朝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大量金银货币和中国特色货物,换回了许多珠宝、香料、 明朝
药材等
2.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如唐太宗时重视农业生产,减 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3)重视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民族交融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6)中外农业方面的交流:宋朝传入占城稻,明清时期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 广。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时期
概况
影响(性质)
党 社会主义建设探 “大跃进”和人民公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发
对 索时期
社化运动
生严重困难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
政 改革开放和社会
上,改变经营方式, 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策 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均有很大提高,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
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时代/朝代/时期
表现
新石器时代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等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 春秋、战国
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西汉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三国时期 魏国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题复习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题复习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4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题复习【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落实】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①原始社会:______________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②商周时期:______________阶段,用耒耜松土,使用石锄、石斧,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_____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技术时间成就耕作方式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推广汉朝西汉:赵过发明__________;东汉时耦犁方法传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______________耕作技术春秋战国__________西汉__________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耕作制度西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水利工程战国__________汉朝漕渠、白龙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 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②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__________,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③__________________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其中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皆为国家土地所有制。

(4)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____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产生②产生时间:春秋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③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3月30日)1、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基础知识梳理 ①农业(1)史前社会(原始弄耕A ):距今1万年(新石器时代)开始农耕生活;意义;特点: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2)宋代(王安石变法A ):理财-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保甲法、将兵法。

政治-科举新法等。

(3)清(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 )粮食作物: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番薯、玉米引入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 经济作物: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②手工业(1)商朝(青铜时代A )-青铜器-礼器-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C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3)清初(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 )-农村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大小城市和市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③商业(1)汉唐对外贸易(丝绸之路A ):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丝绸之路臻于全盛;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2)宋代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A ):南宋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

(3)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B 、从海禁到闭关B ) 明-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朝贡贸易(厚往薄来)清-迁海令;康熙中期设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加以收缩;乾隆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

(4)清初的商业(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 )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无锡“布码头”;北京是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有各地、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

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三、难点1、正确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关系。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不准国人出海进行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朝贡贸易”。

闭关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朝的“闭关锁国”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不同点背景目的原因内容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闭关锁国政策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实行防范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2015·上海单科·1)“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A.中华文明B.埃及文明C.印度文明D.希腊文明2.(2014·上海单科·3)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3.(2013·上海单科·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

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A.姜寨遗址B.炎黄传说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4.(2010·上海单科·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5.(2013·上海单科·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

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6.(2012·上海单科·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7.(2012·上海单科·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8.(2015·上海单科·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9.(2010·上海单科·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10.(2014·上海单科·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11.(2010·上海单科·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A.东晋B.隋朝C.北宋D.南宋12.(2015·上海单科·39)“丝绸之路”(14分)“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1)解决一(2)解决二(3)解决三(4)结论13.(2015·上海单科·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14.(2011·上海单科·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五、练习1.(徐汇2014二模/02)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①带木柄的石斧②铁锄③青铜斧D.③①②2.(2013年3月八校二联/0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水平D.劳力短缺3.(浦东2013二模/07)有学者认为: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这种现象始于A.新石器时代B.夏商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4.(普陀2010二模/01)最近考古学家在陕西、河南等处发现了“长角铜公牛”,该物品约五英尺长,四英尺高,形态极象在拉犁耕地。

据右图判断,这幅“长角铜公牛”最早可能是哪个时期的物品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5.【最优】(浦东2013三模/32)“千年田换八百主”、“古田千年八百主”曾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此现象说明A.民间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B.王朝周期更迭,社会治乱交替C.土地所有权得到各级政府认可D.皇田与民田可以自由交易流转6.(徐汇2010二模/02)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古代人们对神话传说特别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7.(闵行2011一模/14)《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水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自耕农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最优】(2013年3月七校联考/34)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人社会地位低下B.休养生息政策促使商业发展C.抑商政策与社会发展背离D.抑商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9.(徐汇金山2011二模/04)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是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0.(2011年3月松江检测/10)中国古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且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这一改变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是A.魏晋南北朝B.唐朝中期C.两宋D.明朝中后期11.(2011年2月六校联考/08)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A.西周B.西汉C.晋D.宋12.(松江2010二模/08)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13.【最优】(虹口2014二模/32)明朝科技著作记载:“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北。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这反映出明朝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B.纺织业呈现区域化趋势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城镇经济呈现繁荣景象14.(黄浦嘉定2012二模/32)据记载,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等三部农书,后两部书中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