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61c0497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9.png)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2.25•【字号】晋政发[2010]3号•【施行日期】2010.0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晋政发〔2010〕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精神和全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快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我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战略决策、实现经济社会“三个发展”的有效途径。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二、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任务2010-2012年解决6813万户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编制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一)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010-2012年基本完成我省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含林区、垦区、铁路)棚户区改造,解决3239万户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设承诺书范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承诺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c8a1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d.png)
保障性住房建设承诺书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和房价水平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各地政府积极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承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住房保障。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手段,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增强居民的安居乐业感,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程度;2.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3.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4.让更多人才留在本地发展,促进经济逐步走上发展轨道。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承诺为了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我们郑重承诺:1. 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积极主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住房供应的质量和数量。
2.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我们将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保障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尽快建成符合标准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积极解决好住房问题。
3. 把握市场情况我们将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加强市场分析,优化项目规划,引导房地产企业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市场需求。
4. 推进资金、用地等工作我们将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用地、建筑、财税等方面降低行政成本,切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5. 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将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宣传力度,宣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重点、进展、效益,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四、结语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当前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居住安全、健康和幸福的基本要求。
相信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取得更大的成效,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美好生活。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cbc07b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3.png)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住房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房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提高社会稳定性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
缺乏住房保障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无家可归的人们容易滋生犯罪行为,给社会治安带来潜在威胁。
而通过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可以为人们提供稳定的居所,减少社会不安因素的存在,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促进经济发展住房保障不仅仅关乎个人生活,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良好的住房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居住满意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
而一个稳定的住房市场将有助于带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此外,住房保障体系也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提供支持,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三、促进社会平等住房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也是人权的一部分。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住房不平等问题。
一些弱势群体,如贫困家庭、残疾人士和流动人口,更容易面临住房困境。
通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可以实现住房分配的公平与公正,减少住房不平等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谐。
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宜居的住房环境对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至关重要。
优质住房保障可以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高品质的住房还可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和交通等,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
五、保障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建立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不仅有益于当前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能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住房保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完善和调整住房保障政策,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住房需求,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总结起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于社会稳定性、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个人生活品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房建设的意义
![保障房建设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815131eefdc8d376ee32ad.png)
你认为保障房建设的意义何在?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的必然要求。
谈及加强保障房建设的意义,首先,我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直接意义便是帮助中低收入阶层改善居住条件,让他们“住有所居”,间接的、更重要的意义则是促进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并对宏观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做出贡献。
具体来看,我认为保障房建设有如下几个重大意义:1.保障房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尽管中央关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房地产价格并未降到一个普通城市家庭能够承受的水平上,房价依然明显偏高。
因此,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并非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的权宜之计,而是政府在我们特定国情下给予低收入群体以居住权的严肃社会责任。
2.保障房建设是扩大居民消费支出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对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可以减轻居民购房的负担,消费信心和能力增强,消费需求增大,这就间接扩大了一般性居民消费支出,可以产生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3.保障房建设是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是健全住房制度的重要内容。
房地产成交量长期的萎缩,必然将影响房地产业的成长与发展。
而保障房的建设可以有效分流商品房市场的巨大刚性需求,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和市场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挤压因市场非理性需求而产生的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4.保障房建设是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手段。
当前物价上涨飞快、通胀预期增强,国际上粮食、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西亚和北非的政局动荡,使能源价格持续攀升,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既可以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还可以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对市场起到“镇静剂”的作用,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维持经济的正常发展。
住房保障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安居乐业的基础
![住房保障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安居乐业的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d05bf4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d.png)
住房保障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安居乐业的基础住房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基础。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住房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住房保障对共同富裕的意义、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住房保障对共同富裕的意义住房保障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够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其次,住房保障能够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实施住房保障政策,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合适的住房条件,有效减少住房负担,从而推动社会共同富裕。
最后,住房保障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住房建设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将带动就业增长,促进经济繁荣。
2. 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性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力度。
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让更多的人受益,进一步缩小居民住房差距。
其次,政府应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和改进住房保障制度,加强监管机制,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效果评估。
最后,政府应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住房建设成本,从而减轻购房者的经济负担。
3. 如何加强住房保障为了加强住房保障,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
针对低收入群体,政府应给予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支持,确保他们能够有一个安居的家。
其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同时,加强对住房市场的监管,打击房地产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加强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加大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住房保障政策的认知度,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信任。
综上所述,住房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对于人们的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d91dac50c22590102029d9d.png)
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民生工程。
现在,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吃饱饭、穿上衣。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居住问题日显突出,尤其是对中低收入家庭更为迫切。
但是很显然,低收入家庭要自力更生解决住房问题还不现实,因为根本买不起。
安身才能立命,房子是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一个切切实实的民生问题。
所以,党和政府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改善民生,雪中送炭的工程。
其次,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民心工程。
目前我省城镇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大约还有30多万户;另外在城市棚户区、危旧房、筒子楼和地方垦区矿区等棚户区以及农村危旧房中居住的,大多也是低收入群众。
这些房屋不仅破旧、简陋,甚至不避风雨、不御寒暑。
由此引发不稳定、不文明、不和谐、不安全的隐患,也是在所难免。
所以,党和政府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得民心,促和谐的工程。
再次,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德政工程。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包括房屋资源配置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替代市场去包打天下、包揽一切。
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去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充分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有责任、有义务去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至于两极分化。
所以,这就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包括住房保障体系,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先进性。
向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帮他们走出困境,点燃他们生活的希望,这是我党的宗旨所在,是政府的责任所在,是群众的福音所在。
最后,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发展工程。
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把保障性住房作为扩大内需一揽子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既可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资金增加对住宅建设的投入,又可以拉动钢铁、有色、建材、机电、轻纺及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消费、改善民生,是应对危机、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结合部。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99b19b4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b.png)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住房保障工作的加强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在住房保障政策、住房供应、居民收入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有力的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本文将探讨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住房保障工作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一、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具备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加强住房保障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住房保障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之一。
只有通过给予居民适当的住房保障,才能满足他们对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
这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住房保障是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了低收入人群无法负担高昂的住房价格。
通过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政府可以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等住房资源,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最后,住房保障是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进程中,住房供应不足和房价上涨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控,确保住房供需平衡,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措施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加强住房保障工作。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措施:首先,加大住房保障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住房保障资金支持,为低收入人群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选择。
其次,增加住房供应量。
政府应当通过土地供应、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手段,提高住房供应的质量和数量。
建设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公共住房,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住房需求。
再次,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住房保障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提供住房资源上,还应当重视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什么是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什么是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f03e7acf84b9d529ea7a1f.png)
什么是保障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
保障性住房是多形式的,既有出租形式,也有出售形式的,从而起社会保障作用。
社会保障房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1、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显著提高,但是近年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级政府都格外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商品住房价格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人居已经成为一个性话题,虽然各国大都建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民生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住房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实施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
2 、住房需求据建设部测算,目前全国仍有人均建筑面积10 m2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5.5%。
随着《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实施,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纳入政府的保障视野。
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实际享受过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仅26.8万户,占400万户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6.7%,占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2.7%,占全国城市家庭的0.15%。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8d89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d.png)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住房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持续收紧,传统购房模式受到限制,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住房困难。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提供低租金、高性价比的租赁住房,可以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调整住房供需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社会中,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住房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将成为常态。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利于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对住房的需求日益增加。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口的住房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健康、快速发展。
1.1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定义和发展背景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或社会力量通过土地、财政等政策支持,以租赁方式提供给低收入家庭或特定群体的基本居住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不断增加,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保障性住房可行性研究报告
![保障性住房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447984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8.png)
保障性住房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报告旨在对保障性住房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意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对于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至关重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低收入家庭常常面临住房需求与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他们往往无法承担高昂的房租或房价,导致居住困难。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一个稳定、优质的居住环境,保障他们的基本居住权利。
保障性住房还可以促进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减少社会矛盾,提高城市的整体居住环境质量。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需求不断增长。
但与此同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也日益突出。
大城市中房价居高不下,房租水平过高,给低收入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一个可负担的住房选择,有利于促进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支持为了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政府通过设立住房保障基金、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支持和鼓励各地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
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PPP模式等形式带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路径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等。
政府在规划和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土地资源、资金投入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路径,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稳定推进。
五、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策略为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土地供应比例、降低建设成本、完善金融支持机制等方式,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于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
![关于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c1b350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4.png)
关于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一、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住房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
住房是群众反映X的突出、X的强烈、X 的关心和期待的重大民生问题。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X 提出的“住有所居”要求,把住房保障作为为民实事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保障,统筹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2000年至2000年,全市投入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93万套,建成拆迁安置房545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237万平方米。
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均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但总体来看,我市住房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特别是xx投资的公租房比例太小,部分保障性住房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xx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的住房困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当前,我市正处于“推动更大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坚持把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作为推动更大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紧迫任务,作为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重大举措,作为履行xx公共服务职能的职责,真正把这项工作抓好、取得成效,为建设和谐美好作出积极贡献。
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强化住房供给和政策支持,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xx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住房保障体系覆盖20%城镇家庭。
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镇无房低收入家庭以实物申请廉租住房、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xx就业和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公共租赁住房、被棚户区改造征收家庭购买安置房四个“保险覆盖”,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论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论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ded2f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a.png)
论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住房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住房保障政策则是国家为了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
在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探讨住房保障政策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稳定社会和促进消费。
住房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住房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通过实施住房保障政策,可以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可以让更多的人拥有安居乐业的家园,为社会稳定和谐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房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而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城市住房建设,促进城市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带动建筑业、钢铁业、建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还在于促进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
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可以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提高房地产投资的水平,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
在住房保障政策的指导下,大量的住房建设项目将会开工建设,从而直接提高了投资的水平,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
住房问题一直是农村和城市发展的瓶颈,而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
安得广厦千万间--保障性住房建设让群众“安居”又“安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保障性住房建设让群众“安居”又“安心”](https://img.taocdn.com/s3/m/1836532aa32d7375a4178031.png)
论道 丨 DISCUSSION 观察丨Observe
社会的两极分化不仅仅停留在 工资收入水平上,最明显的表现就 是住房两极分化。
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关系着全体国民安居乐业的稳定性,对推动我国国民经 济建设、民生改善、分配调节、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平稳发展、管理通货膨胀和 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及重大的意义。
78 -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 广西城镇建设
编辑_黄婉婵 丨 设计_邱勇哲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概况
(一)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所提供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目 前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廉租住房只租不售,由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赁给最低收入的家庭。低收入家庭对廉租住房没有产 权,是非产权的保障性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是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 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 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 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这类低 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预期的支付能力,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根据国务院日前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我国将在2020 年前完成资源枯竭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实现“居者有其屋”。 (二)我国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是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设置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是多层次住房 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包括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及廉租房制 度等。 目前,对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考虑,更多的是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 房、经济适用住房并轨。从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 赁住房。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d6d4f9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f.png)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住房问题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关键社会问题之一。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质量等角度探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紧迫性及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一个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
住房作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居住需求,更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稳定性。
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够获得合适的住房,他们就能够更加稳定地居住和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社会发展中。
其次,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
当人们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将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从而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
同时,住房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改善社会稳定和保障民生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于改善社会稳定和保障民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通过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首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可以缓解城市的社会矛盾。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住房问题逐渐凸显。
如果住房资源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住房差距越来越大,将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因此,建立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可以更好地调节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其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助于提升民生福利水平。
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对于人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只有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才能够确保人民的基本住房权益,保障人民的居住权和生活安全,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意义
![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9974ab8960590c69ec376c5.png)
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1.1 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显著提高,但是近年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级政府都格外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商品住房价格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人居”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虽然世界各国大都建ZT 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民生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住房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实施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1.2。
住房需求据建设部测算,目前全国仍有人均建筑面积10 m2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 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5.5%。
随着《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实施,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纳入政府的保障视野。
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实际享受过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仅26.8万户,占400万户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6.7%,占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2.7%,占全国城市家庭的0.15%。
这就说明还有成千上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期待着《镰租住房保障办法》等住房保障的新政策更快、更广泛、更切实地温暖百姓生活。
1.3 有利平稳商品房价格房地产市场所提供的商品住房的供应对象和政府所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覆盖的群体应该说是分得清的。
中国正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水平和群众的收入还不高,即便有大量商品住房供应,还是有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无法在商品房市场用节能产品来满足节约能源、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节能意识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使建筑节能获得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满足备阶段节能目标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现代化宜居城市。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难点与建议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难点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0a92f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4.png)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难点与建议1.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发展租赁住房、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的形势下,保障性租赁住房既具有租售并举、以租为先的性质优势,又与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保障人才和人力资源沉淀增长的重要措施。
同时,又有别于公租房仅面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兜底之策,具有解决流动人口和夹心层的灵活性,是不可或缺的住房品种。
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推出,新市民、青年人等作为城市发展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人口资源,在住房层面的需求得到有力支持,低租金、小户型的供给端住房结构得到改善,为中大型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当保障性租赁住房交用入住后,拿地建设成本已然固化,而这占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的大部分成本,此时完善租务运营,看似对成本影响不大,但租务直接面对供应对象,是成本变现的最终方式。
好的运营管理不仅意味着降低运营支出,加快租赁入住,提高入住率,还会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性支撑,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反过来提升项目融资、募资水平,最终综合降本增效,使保障性租赁住房步入良性循环。
而从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提出的初衷看,根本目的是解决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只有租得顺畅、住得安心,才能真正解决保障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问题,所以深入研究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模式,不断提升租赁服务水平,采取一系列优化服务措施意义重大。
2.保障性租赁住房界定及特征2.1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界定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以销售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渐形成,商品化住房获得迅速发展与壮大,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对保障性住房的种类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限价商品住房五大类,并与不同收入、不同类型的住房困难群体一一对应。
保障性住房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ec2e18a1711cc7930b716cd.png)
保障性住房的意义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安排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最高、发展最为需要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
2、产业带动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权威测算显示,2010年新增的75亿元廉租房建设投资及其所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可以拉动钢材消费量65万吨,水泥消费量50万吨。
同时,此次国家还安排了17亿元中央投资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可以拉动铸铁消费量两万吨,钢材消费量10万吨,水泥消费量30万吨。
3、刺激消费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还为今后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保障对象1、廉租房对象《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城镇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定:“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2、公租房对象《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规定: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
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范围和供应对象的收入线标准、住房困难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已享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家庭,不得承租公共租赁住房。
三、法律咨询问:请问什么是保障性住房?答: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
保障性住房工作总结
![保障性住房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4f88b0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a.png)
保障性住房工作总结前言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贯彻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解决城市住房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此总结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经验,推动城市住房保障工作不断进步。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背景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城市住房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住房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成为中国住房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提高城市居民住房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是解决城市住房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水平。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缓解城市人口集中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内容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中之重。
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机制。
住房保障对象认定住房保障对象是城市住房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对象的认定是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基础。
住房保障对象住房困难补贴发放住房保障对象住房困难补贴的发放是保障性住房工作的核心,要保证住房困难补贴及时、准确、公正地发放。
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是保障性住房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制度,防止保障性住房变成“摆设”。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前景当前,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城市住房保障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心将逐步转向租赁市场,建立完善的公共租赁房源体系,同时加强城市更新,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工作。
结语保障性住房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本文总结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背景、意义、工作内容和前景,希望有助于推动保障性住房工作的不断进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住有所居——中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住有所居——中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2eee6655312b3169a451a446.png)
平 稳 较 快 增 长 意 义 重 大 。 之 前 保 障 性 住 房 供 给 的严 重 不 足 , 是 造 成 商 品 房 价 格 接 连 攀 升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而 在 房 地 产 市
场 ,政 府 也 力 图 通过 增 加 土地 供 应 、调 整 中 小 户 型 比例 和 完 善 土 地 拍 卖 方 式 来 遏 制 部 分 地 区 过 高 的 房 价 。 因 此 ,调 整
垦 区 、 煤 矿 职 工 的 棚 户 区 ( 旧 房 )改造 、 游 牧 民 定 居 工 危
程 。 从今 年开 始 ,党 中 央 、 国务 院提 出 了要 扩 大 农 村 危房 改
造 的 试 点 工作 ,所 以我 们 把 解决 城 市 低 收 入 住 房 困 难 的廉 租 房 、 经济 适 用 住 房 ,解 决林 区 、垦 区 、煤 矿 棚 户 区 的 改造 问 题 、 游牧 民定 居 工 程 和 扩 大 农村 危 房 改造 试 点 工 作统 称 为保
者 有 其 所 ,保 障 性 住房 的建 设 必须 发 力 。
◎基础 篇
一
和 完 善 土 地 供 应 结 构 ,加 大保 障性 住 房 在房 地 产 市场 中 的 比
例 ,是 解 决 我 国 当前 房 地 产市 场 问题 的 关键 。面 对 此 前 高 涨 的房 价 ,人 们 最 大 的愿 望 也 许 就 是 能住 进 属 于 自己 的房 子 。
房 ,政府 提供相 当的优 惠 条件 ,使 得住 房者 拥 有一部 分 产权 。 3 廉 租 房 .
廉 租 房 只租 不 售 ,出租 给城 镇 居 民中最 低 收 入 者 。在 房 价 疯 涨 ,经济 适 用 房 走 入 困 境 ,百姓 居 住 难 的 背 景 下 ,廉 租 房 成 为 了 社会 关注 的焦 点 ,能成 为 了低 收 入 家 庭 的住 房 “ 救 命 草 ” 。 据 调 查 ,廉 租 房 户 型 设 定 是 以一 居 室 、两 居 室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1、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保障房投资力度加大,将有利于控制高房价,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房价调整的政策目标,减少来自刚性需求的恐慌性需求,有利于防止房价和销量的暴涨暴跌。
3、保障性住房投资本身便对经济有着可观的拉动作用,保障性住房的大量推出,将让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者以较低的成本便可“居者有其屋”,而不必为了买一套商品房而节衣缩食、苦苦积蓄,从而可“腾出”钱来改善生活,释放出更多的国民消费力,扩大内需。
4、大规模加速推进保障房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意味着住房保障制度的调整,不仅事关着楼市,还将影响到金融市场、经济机构,甚至于发展理念。
这些年,商品房垄断的住房市场,地方的土地财政积重难返,扭曲的发展观不仅由此引发暴力拆迁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还严重挤压实体经济和企业创新空间,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
政府主导的大规模保障房建设,以民生为导向,可以给畸形发展的房地产市场降温,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规模加速推进保障房建设,还有望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李克强:大规模实施保障安居工程完善住房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的必然要求。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几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施好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完善政策,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意义重大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两年多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是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加快了廉租住房建设,全面推动了城市和国有工矿等棚户区改造,突出了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初步形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
二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
2008年四季度至2010年末,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300万套,竣工800万套;其中2010年开工590万套,竣工370万套,是历年来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
三是政府投入大幅增加。
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总投资累计超过1.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和预算内投资1300多亿元,地方政府也大量投入。
国家还明确了税费优惠、土地供应等措施,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政策逐步完善。
四是经验逐步积累,认识不断提高。
各方面积极探索、开拓前进,形成了有效做法,达成了基本共识,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是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
上千万户住房困难家庭搬进了新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重大民心工程。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起步时间不长,住房保障的覆盖面不大,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困难群众基本住房的任务十分繁重。
必须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硬任务。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五年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其中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呈现稳健有力的增长势头,但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其中一个突出矛盾是价格上涨压力加大。
国际上粮食、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流动性规模较大。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较高。
针对这些情况,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过程中,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有的城市房屋租赁价格也明显上升,给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带来很大压力,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住房价格如果持续过快上涨,容易形成房地产“泡沫”,带来潜在的或现实的金融风险,扰乱乃至破坏经济正常循环。
在这个问题上,国际上有不少深刻教训,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美国发生“次贷”危机,都与房地产“泡沫”有关,应当引以为戒。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我国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既可以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还可以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对市场起到“镇静剂”的作用,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阶段,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
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
现在说,安居才能乐业。
住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生活就更有奔头,就业创业也就更有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群众住房条件总体上得到显著改善。
近几年,通过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又解决了一大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但也要看到,目前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仍然比较大。
特别是在城市、工矿等棚户区里,还有不少工业化初期形成的简易住宅,大多是危房,缺乏供水、排污、取暖等生活设施,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巷道狭窄,环境脏乱,不能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由于一些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不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条件很差,又出现了新的住房困难群体。
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
通过政府保障和政策支持,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在发达国家,住房保障覆盖面通常在25%—40%甚至更高。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更应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困难群众早一点实现安居。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必然要增加政府投入,这实质上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托底”。
这种做法顺民意、解民忧,有利于纾缓群众困难,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体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效益的内在要求。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对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发挥房地产业链条长的作用,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群众有了新居,要进行装修,购买家具、电器和其他生活用品,还会直接扩大消费需求。
解除居住的后顾之忧后,居民的消费信心和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增加其他商品的即期消费。
还要看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对全局发展有利,而且对地方发展有利。
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当地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
此外,一个城市如果人居环境差,还会影响市容市貌,影响投资与发展环境,影响城市长远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推进棚户区改造,既解决了贫困人口集中成片居住的问题,促进了社会结构优化,又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形象,吸引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有利于实现产业再造和经济转型,起到“建设改造一片、带动提升一方”的作用。
二、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是健全住房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住房属性和功能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住房制度的完善。
应当认识到,住房既具有商品属性和经济功能,更具有民生属性和社会功能。
现阶段在我国发展住房,必须平衡好住房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更加突出民生属性,把满足群众的基本居住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要通过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住房体系和住房制度。
(一)把政府保障和市场供应结合起来,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实现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是构建和完善住房制度的根本目的。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来,经过不断改革探索,我国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0平方米以上。
实践证明,城镇住房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投资建设住房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住房条件,主要依靠市场满足群众多层次的住房需求这一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
今后,应当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多数居民能够通过购买住房或市场租房满足住房需求。
同时应当看到,商品住房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群众的基本居住问题。
住房是价值量很大的消费品,低收入家庭甚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经济能力弱,不具备在市场上购房或租房的条件,需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这些家庭的基本住房条件。
对此,务必在思想上有清醒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待。
总之,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首先,在政府保障方面,要大幅度增加供给,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
近些年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商品住房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住房保障覆盖的人群逐步扩展,保障方式日益丰富。
但总的来看,住房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性住房所占比重还较低,目前尚不到城镇住房的7%,相当多的住房困难群众还没有得到保障。
“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
这既考虑了需要,又考虑了可能。
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的阶段,以缓解住房结构性短缺状况。
如英国在二战后的5—6年间,主要城市的政府建房数量接近同期建房总量的80%。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流动人口较多,住房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亟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
同时,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力物力明显增强,有条件也有能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
应当指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甚至在短期内保障性住房供应量超过商品住房供应量,是加快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现实要求,也是履行政府保基本职责的必要举措。
这既不是回到福利分房的老路,也不会改变以商品住房为主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商品房市场领域,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搞好政府调控,增加住房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