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中考诗歌赏析之《钱塘湖春行》

合集下载

《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前言】《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中考诗歌赏析之《钱塘湖春行》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

中考诗歌赏析之《钱塘湖春行》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

1、本诗是写早春景色,是一首写景诗。

2、本诗的线索:游人的游踪。

3、本诗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1)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

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

(2)、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进行景物描写。

4、最能体现出早春景色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是一手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

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
景色,然后点明环境。

第3、4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
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
燕子还不多。

5、6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迷人眼”是说游人看到各色美丽的野花,为之着迷。

“渐”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

“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
的风俗。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

“行不足”是爱的体现,
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
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钱塘湖春行》-语文综合知识.doc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钱塘湖春行》-语文综合知识.doc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钱塘湖春行》|语文综合知识-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作者介绍】见《卖炭翁》。

【解题】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

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注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行不足:百游不厌。

《钱塘湖春行》诗词赏析

《钱塘湖春行》诗词赏析

《钱塘湖春行》诗词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歌。

通过对春天的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歌的详细赏析,主要从内容概括、创作背景、语言特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容概括《钱塘湖春行》主要描绘了春天西湖的美景,通过对湖光山色、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

诗人漫步在湖边,欣赏着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创作背景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出任杭州刺史,创作了《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

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三、语言特点1.简洁明了: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语言质朴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2.生动形象: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几处早莺争暖树”,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动物的活动。

3.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主题思想《钱塘湖春行》的主题思想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对春天西湖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这种主题思想贯穿于诗人的作品中,体现了白居易的人生观和自然观。

五、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和深刻。

2.细腻描绘: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对春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十分强烈。

3.对比手法: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春与晚春、动物与植物进行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力量。

六、诗人情感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通过对春天西湖美景的描绘,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古诗词赏读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古诗词赏读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写作特色】诗歌句解写作特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

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俯视所见的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822年(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钱塘湖即西湖。

风景中的感伤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通过描写早春西湖的美景,他表达了诗人快乐的思想和感情。

它不仅写出了强烈的春的感觉,也写出了强烈的自然之美的感受。

诗中寄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春色的愉悦轻松的情感和细腻清新的感受。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十分自然。

翻译/译文鼓山寺北至嘉亭西,春水初起,白云重叠,与湖面上的波浪打成一片。

几只早起的黄鹂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新来的燕子嘴里含着泥在筑巢。

无数的春花渐渐迷住了人们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好能遮住马蹄。

我最喜欢西湖东边的美景,但我总是看不够,尤其是绿阴下的白沙堤。

注释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与堤岸平齐,即泉水初涨。

初:古汉语中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表示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中考古诗《钱塘湖春行》鉴赏与默写专项复习指导与训练

中考古诗《钱塘湖春行》鉴赏与默写专项复习指导与训练
中间四句咏春。选择莺、燕、花、草四种最常见的春天景物,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西湖早春图。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春景的喜爱、欣赏之情。
【总体欣赏】
这是一首咏赏西湖风光的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全诗描绘出钱塘湖畔明媚的春光,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紧扣“春行”两字,处处着眼于明媚的春光。通过诗人“行”中观赏,把精选的钱塘湖春景摄入诗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色彩优美的画面,读来顿觉春风扑面,神清气爽。
那刚刚度过寒冬的黄莺,一大早就在向阳的树木间抢占高枝,竞相鸣叫。这个“争”字,既写出黄莺争享阳光,撒欢打逗的动态,又写出它们争相鸣叫,比试歌喉的声音。
“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正顾盼于暖树枝头,忽见几只新燕衔泥而过,忙于筑巢,这燕子的奔忙勤劳,与初春蕴藉的无限活力,是多么协调!“谁家”这一疑问,顿使气氛亲切,既流露出对勤劳新燕的喜爱,又含有对有幸留宿此燕子的人家的羡慕。
【重点句鉴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气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性,成为春的象征。诗人选择典型事物用笔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婉转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此句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刚刚没过蹄深的浅草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欣赏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但看花的时间长了,入目不暇的美,使人产生迷乱的感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钱塘湖春行》 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钱塘湖春行》 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钱塘湖春行》 易错知识点《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浮云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零乱的花儿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够上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百游不厌,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1.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2.云脚低:浮云很低。

3.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

暖:向阳的。

4.乱花:东一片、西一片的花。

不是花团锦簇,不是万紫千红,不是百花盛开,是早春,有的开了,有的还没开。

5.浅草:早春时节,草刚生长出来,稀而小,不是密而深!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6.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7.阴:同“荫”,指树荫。

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春天来临之际游西湖所写。

心情是喜悦的,表达了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易错知识点1.首联写了地点和季节,“初平”“浅草”暗示是初春,不是暮春!是季节,不是时间!2.尾联略写“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不是详写!3.从侧面写出了白沙堤的美,不是从正面!4.“最爱”,直接表达,不是间接表达!5.“浅草”,早春时节,草刚刚萌发,稀疏而短小,不是密深、春草深深,茂盛!6.乱花:早春时节,花儿有的开了,更多的还没开放,是东一片,西一片,零乱的开放,不是遍地花开,不是花团锦簇!不是万紫千红!百花盛开!7.首联是描写远景,不是近景!8.颔联、颈联是描写近景,不是远景!9.描写顺序是:由远及近,不是由近及远!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实写景象,不是虚写!是动态描写,不是静态描写!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实写景象,不是虚写!是静态描写。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1. 《钱塘湖春行》是谁写的呀?那当然是白居易啦!就像李白写了好多牛哄哄的诗一样,白居易这首也超棒呢!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哇,写得好生动啊!
2.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色呢?有湖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等,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哎呀,跟咱出去旅游看到的美景一样吸引人呢!
3. 那些动物在诗里多有趣呀!早莺争暖树,新燕忙筑巢,这不就像我们每天为了生活而努力吗?你说是不是呀!
4. 乱花和浅草的描写多细腻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嘿嘿,感觉像看到了春天里那些花儿小草在向我们招手呢!
5. 诗歌的意境多美啊!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走在那钱塘湖畔呢。

这可比看照片带劲多了吧!
6. 诗人的心情是咋样的呢?从诗里能感觉到他好开心呀,就像我们出去玩特别高兴的时候一样呢!
7. “最爱湖东行不足”,这说明啥?说明钱塘湖太有魅力啦,让诗人都舍不得走了呢!咱要是遇到那么美的地方是不是也不想走啦?
8. 这首诗为啥能流传千古呀?还不是因为写得太好了,让后人一读就喜欢上了,就像一首好听的歌大家都爱听一样!
9. 总之,《钱塘湖春行》真的太绝了,大家一定要好好欣赏呀!。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一:《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画了诗人早春闲逛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1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交代了诗人的行踪,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气。

黄莺和燕子差不多上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衔泥筑巢,又启发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写出初春燕子还少的特点,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因此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因此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看、观赏的感受和判定,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画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因此妙绝古今,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欢乐。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直截了当抒情,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13《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上《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及练习【诗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二、问题探究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早春。

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不能。

因为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

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首诗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两个动词:争、啄。

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表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沙堤。

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

《钱塘湖春行》全文与赏析

《钱塘湖春行》全文与赏析

《钱塘湖春行》全文与赏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早春美景的经典诗作。

全诗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游览地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

此时的西湖,春水初涨,水面刚刚与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这种开阔而又宁静的景象,为下文的春景描写奠定了基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莺歌燕舞的活泼场景。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取春泥。

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早莺们的活力与急切;一个“啄”字,则细腻地刻画了新燕劳作的姿态。

莺燕的活动,给西湖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动态之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随着诗人的前行,映入眼帘的是缤纷多彩的春花,它们渐渐地使人眼花缭乱。

而地上刚刚长出的浅浅绿草,才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这里的“乱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形容花朵的繁多和绚烂。

“浅草”则突出了春草的鲜嫩和短小。

诗人通过对花和草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和万物复苏的景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最喜爱的还是湖东的美景,怎么游赏都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

白沙堤在西湖的东岸,这里绿柳成荫,风景优美,让诗人流连忘返。

整首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诗人一路游赏,将所见之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早春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

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用“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典型的早春意象,展现了西湖独特的韵味。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全诗洋溢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译文及赏析《钱塘湖春行》是由白居易所创作的,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钱塘湖春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译文及注释译文: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编号: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词鉴赏《钱塘湖春行》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词鉴赏《钱塘湖春行》课件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易错字词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钱塘湖春行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知 识 导 航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易错字词 理解默写 重点字词 诗词大意 诗句赏析 随堂练习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文学常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 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 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 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 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 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 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河北省2024Leabharlann 考诗词鉴赏专项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19.《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两句写出莺燕报春,一派蓬勃景象。 20.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以飞禽的动态把大自然从沉睡 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2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绘莺和燕的动态将春的活力与生机体现了出来的两句是“几处早 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2.古人常在诗中借助鸟的意象来写景抒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美景的两句“几处早 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3.成语“莺歌燕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的活跃景象,这与诗歌《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 2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初春西湖水墨画,既写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又写“谁家新 燕啄春泥”;既写“乱花渐欲迷人眼”,又写浅浅的青草正好遮没马蹄,动植物意象的组合别具匠心 。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精选全文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提供的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翻译。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理解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篇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2.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没(mò):隐没。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艺术特点景中寄情是这首的主要特点。

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C.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整首诗歌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D.尾联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描写,内容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答案】D.尾联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பைடு நூலகம்热爱之情。
4.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诗人,晚年号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提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往来。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C.颈联写乱花初放,芳草才生。“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D.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A.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即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墨西湖图。选项中“西湖晚春”的说法表述错误;故选A。

钱塘湖春行文学常识

钱塘湖春行文学常识

钱塘湖春行文学常识钱塘湖春行是中国南宋时期文学家林则徐创作的一首名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钱塘江春天的景色和人民的生活,展现了江南地区的风情和人情。

在文学常识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首先,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典型的湖山诗。

湖山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以描绘湖光山色为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钱塘江畔的山水景色,如“辅车相如盖,行船弃如衣”,以及“前浦苍苍烟雨中,千帆一线矗孤城”等,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湖山诗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而林则徐在南宋时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钱塘湖春行正是湖山诗的杰作之一。

其次,钱塘湖春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性与情怀。

这首诗通过描绘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景,如“大野杂鱼生,无客到吾家”,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乡愁之情。

这种诗性与情怀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的常见特点。

中国文人以诗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而钱塘湖春行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的优秀作品之一。

第三,钱塘湖春行中融入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描述钱塘江的美景之余,诗人也不忘借此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诗中描绘了水手和贩夫走卒们的艰辛生活,如“手种白苹洲,口吟青梅曲”,以及“遗民泣血痕,致富其内贫”等。

这些描写显示了诗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最后,在诗歌的形式上,钱塘湖春行采用了七绝的格式,每句四个字,唱词般的韵脚。

这种形式简洁明快,十分流畅,给人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良好空间。

钱塘湖春行的韵律和韵脚非常和谐,使整首诗具有一种和声美,增强了读者对诗意的感受。

总而言之,钱塘湖春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湖山风景和人情风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性与情怀,以及对时代问题的关注。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中考诗歌赏析之《钱塘湖春
行》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1、本诗是写早春景色,是一首写景诗。

2、本诗的线索:游人的游踪。

3、本诗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1)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

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

(2)、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进行景物描写。

4、最能体现出早春景色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是一手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

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