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穴位
针灸学重点穴位笔记
第一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处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下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五输穴:少商(井)、鱼际(荥)、太渊(输)、经渠(经)、尺泽(合) 原穴络穴:太渊(原)、列缺(络)背俞穴募穴:肺俞(俞)、中府(募)郄穴:孔最(郄)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于任脉)、太渊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穴位特定穴定位主治操作中府募穴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解剖部位咳嗽、气喘、胸满等肺部病症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刺,以免伤及脏腑。
引起气胸循行所过肩背痛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解剖位置肘臂挛痛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脏腑络属咳嗽、气喘、咳血等肺实热证;急性吐泻等肠胃病循行所过咽喉肿痛特殊主治小儿惊风,中暑等急症孔最郄穴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解剖位置肘臂挛痛直刺0.5~1寸脏腑络属咳嗽、气喘、咳血等肺系病循行所过咽喉肿痛特殊主治痔疾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脏腑络属咳嗽、气喘、伤风等肺系病(外感病症)向上斜刺0.5~0.8寸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经渠经穴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解剖位置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脏腑络属咳嗽、气喘、胸痛等肺系病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太渊输穴原穴八脉交会穴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解剖位置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脏腑络属咳嗽,气喘等肺系病循行所过咽喉肿痛特殊主治无脉症鱼际荥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脏腑络属咳嗽,咳血等肺系热性病证直刺0.5~0.8寸。
治疗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失音特殊治疗小儿疳积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脏腑络属咳嗽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循行所过咽喉肿痛,鼻衄特殊治疗高热、昏迷、癫狂第二章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部行于上肢伸侧(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实验针灸学穴位功能
➢3.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
➢(1)神经反射性通路:传出神经冲动→脊 髓背外侧索下行至有关节段→对脊髓背角、 中间外侧角及前角神经元发生作用→冲动沿 相应的躯体运动神经或植物神经传至各自的 效应器→功能活动的改变。
➢(2)神经—体液通路:神经反射性通路引 起内分泌腺体功能的变化→激素等分泌改变 →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部→作用于相应的 脏器和组织。
➢ 该现象被认为是产生循经感传和经穴-脏腑 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三、穴位针感的形成和传导
➢(一)感受器电位及穴位针感
➢1.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的共同点是具有换能 作用,即把各种不同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 动作电位。能量转换先在感受器细胞内或者感 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感受器细胞 内的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发生 器电位。
➢13710333215 jordan664@
➢2.穴位局部小血管:小血管壁上的 交感传出纤维及其所支配的血管平滑肌 可能是穴位的效应装置。
➢(二)穴位效应的功能变化及产生机 理
➢ 穴位效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穴位肌电 和手下感、穴位电阻、电位、皮温等各 种特征变化。
➢ 1、手下感和穴位肌电:
➢(2)帮助选取治疗穴位:穴位的病理 反应可以作为针灸取穴的一种依据。
➢二、穴位的结构
➢(一)穴位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1.穴位与神经:解剖学研究证实十二 经穴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
➢2.穴位与血管:穴位与血管的关系密 切,仅次于周围神经。
➢3.穴位与肌肉、肌腱:有统计资料表明, 62.5%的穴位在肌肉分界处有神经干支进入的 部位,符合古人认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 的观点;还有37.5%的穴位则多位于肌肉、肌 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4.穴位的立体构筑:穴位不是由一种组织 构成,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包括神经、血 管、淋巴、肌肉、肌腱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的 立体结构,共同参与穴位的传导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 定穴。
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 (10 类)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 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特定穴共有 149 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 20 个, 共有 129 个,占整个经穴的 1/3 多。
(一)五输穴 60 个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 个 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脉气状况 经气所出, 脉气浅 端 经气流动, 脉气稍比喻水 初流 水 微流 之 小 之 大 腧穴位置 手 、 足 之 本节之前所出为井所溜为荥较大大水之经气通畅,脉气较腕踝关节所行为经畅流盛以上百川经气盛大,脉气充肘膝关节所入为合五输穴的特点: a 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 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 呈向心性分布。
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 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 ;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
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针灸学穴位及方剂趣味记忆歌
震颤,继之侧视困难;躯干性共济失调主要影响下肢,很少影响上肢;可以出现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以致逐步出现精神混浊紊乱症状。
急性期表现为言语增多,随后产生定向障碍、淡漠、迟钝或嗜睡,最后昏迷。
突然起病者,表现与脑卒中类似。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50%,积极治疗者病死率约17%。
对于疑似病例应立即给予维生素B1治疗,此外应给予多种维生素口服。
此2例病例均为初诊患者,均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入院初期考虑长期饮酒导致肝硬化、肝性脑病的可能,但经查体及肝功能检查未见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同时行颅脑影像学检查未见脑卒中表现,最终排除肝、脑疾病而确诊为Werniche-Korsakoff综合征。
故临床上,对于长期酗酒及反复呕吐、长期肠外营养者,出现上述类似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
(收稿日期:2013-09-04)针灸学穴位及方剂趣味记忆歌王建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70号水务局门口新市区社区卫生服务站,743000)·读者·编者·针灸学穴位及方剂,有好多规律易于掌握,归类自编歌诀,便于记忆,方法如下。
1 针灸学穴位1.1 数字归类法 如脊柱胸12椎、腰5椎、骶4椎,共21椎,除第8胸椎无俞穴外,余背正中线旁开1.5寸,1椎1个穴位,共有20个穴位记忆。
歌曰:12、5、4胸腰骶,21椎细分明;旁开正中1.5寸,膀胱线中俞20;1、2、3、4、5、6、7,大风肺厥心督膈;9、10、11、12,肝胆脾胃俞;1、2、3、4、5,焦肾海大关;1、2、3、4骶,小旁中膂白。
大杼胸1椎,风门胸2椎,肺俞胸3椎,厥阴俞胸4椎,心俞胸5椎,督俞胸6椎,膈俞胸7椎,肝俞胸9椎,胆俞胸10椎,脾俞胸11椎,胃俞胸12椎,三焦俞脊柱13椎腰第1椎,肾俞脊柱14椎腰第2椎,气海俞脊柱15椎腰第3椎,大肠俞脊柱16椎腰第4椎,关元俞脊柱17椎腰第5椎,小肠俞脊柱18椎骶1椎,膀胱俞脊柱19椎骶2椎,中膂俞脊柱20椎骶3椎,白环俞脊柱21椎骶4椎。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口味异常的中成药疗法)本文引用自一叶知秋《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共9穴)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穴位
腧穴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腧穴英文名称:point其他名称:穴位(acupoint)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针灸学(二级学科);针灸学总论(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目录概述分类定位作用命名发展功能和临床意义十二经腧穴分说(一)手太阴肺经(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概述分类定位作用命名发展功能和临床意义十二经腧穴分说(一)手太阴肺经(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展开编辑本段概述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
又称孔穴、穴位等。
腧(shu`,第四声)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代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研究,使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
“穴”是空隙的意思。
《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
针灸学重点穴位汇总
针灸学重点穴位汇总针灸学是中医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穴位及其作用。
1. 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距膝盖内侧约三个手指宽度处。
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女性内分泌,缓解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
同时,三阴交穴还具有养血、补肾、消肿等作用。
2. 后大椎穴后大椎穴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七颈椎下突的旁开一寸,穴位深度较浅,易于刺激。
刺激后大椎穴可以改善面部皮肤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肤的弹性,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面部皱纹、松弛、色斑等问题。
3. 神门穴神门穴位于头部后部,枕骨嵴和大后枕骨棱之间凹陷处。
刺激神门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头部疼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同时,神门穴还具有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等作用。
4. 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脚背部,第一、二跖骨骨间凹陷处。
刺激太冲穴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对预防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有益。
同时,太冲穴还具有补血、调经、通经等作用。
5.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肚脐下三横指处。
刺激关元穴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腹泻、便秘、腹痛等消化道疾病。
同时,关元穴还具有强壮腰肾、保健生殖系统、调节月经等作用。
6.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髌骨下方三寸之处。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疾病。
同时,足三里穴还具有降低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7.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下延至颈中部有凹陷处。
刺激风池穴可以缓解颈项肌肉紧张、改善头痛、眩晕等症状。
同时,风池穴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提高身体免疫力等作用。
8. 足三阳穴足三阳穴位于足背外侧,当小趾外侧与踝骨之间的凹陷处。
刺激足三阳穴可以调节肝、胆、三焦功能,治疗胆囊炎、肝炎、便秘等问题。
同时,足三阳穴还具有消肿、解毒、祛寒等作用。
以上是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穴位及其作用,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作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针灸学-特定穴
第五单元特定穴将三十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五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并于此讲解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由于每条经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1.分布特点与组成五输穴五行配属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还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阴井木、2.五输穴的临床运用(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理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穴: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补母泻子法: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建议:记忆五输穴歌诀结合其五行属性表学习此内容)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水)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3)按时选用①季节:“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最新针灸学-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解析
督脉1. 取穴要点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 寸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 1 寸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2. 主治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命门---虚证为主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 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水沟---急救要穴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任脉1. 重点穴位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神阙下脘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承浆(流口水手太阴肺经1. 经脉循行(见课件2. 重点穴位中府尺泽(与太渊比较孔最列缺太渊少商3. 特定穴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原穴:太渊络穴:列缺郄穴:孔最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八会穴:太渊(脉会募穴:中府(肺手阳明大肠经1. 经脉循行(见课件2. 重点穴位商阳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阳溪手三里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肩髃(两种取穴方法迎香3. 特定穴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原穴:合谷络穴:偏历郄穴:温溜足阳明胃经1. 经脉循行(见课件2. 重点穴位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与下关、合谷配合治疗牙痛下关(注意闭口取穴头维(阳明、少阳、阳维交会,治疗少阳、阳明头痛梁门天枢(与中脘配合,调畅胃肠气机归来(月经不调、闭经伏兔(下肢痿痹,关注主治及取穴梁丘足三里(肚腹三里留,与中脘配合、与天枢配合、与膻中配,分别治疗哪些疾病合巨虚下巨虚(阅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自己总结丰隆(与中脘配合,化痰解溪内庭历兑3. 特定穴五输穴: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原穴:冲阳络穴:丰隆郄穴:梁丘募穴:天枢(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大肠、下巨虚(小肠足太阴脾经1. 经脉循行2. 重点穴位隐白(梦魇,十三鬼穴之一太白(脾虚腹泻,体重节痛公孙(奔豚气三阴交(和合谷配伍催产、无痛分娩;和悬钟治阴虚,生殖泌尿疾病地机(痛经实证,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阴陵泉(化湿要穴血海(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横(平脐,阴维脉交会3. 特定穴五输穴: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商丘(经,阴陵泉(合原穴:太白络穴:公孙脾之大络:大包八脉交会:公孙(冲脉,与内关相配,治疗胃心胸疾病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大横(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郄穴:地机(可采用走罐、拔罐技法手少阴心经1. 经脉循行(见课件2. 重点穴位极泉(神经电刺激疗法少海(高尔夫球肘-前臂屈肌群紧张通里(舌本阴郄(汗为心之液神门(分别配合三阴交、膻中、大钟、百会、风池的治疗病症少府少冲(热病、热陷心包3. 特定穴五输穴: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原穴:神门络穴:通里郄穴:阴郄手太阳小肠经1. 经脉循行(见课件2. 重点穴位少泽(乳痈,别称后溪(配合大椎、养老所治疗的疾病腕骨(定位!养老(急性腰痛支正(头痛、目眩;为何能治疗癫狂小海(与少海区分肩贞(肩三针天宗(定位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交会穴;配合承泣、睛明所治疗疾病3. 特定穴五输穴: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原穴:腕骨络穴:支正郄穴:养老八脉交会穴:后溪(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1. 经脉循行(见课件2. 重点穴位睛明攒竹天柱(与风池配合治疗头痛眩晕风门(主要治疗外风肺俞(皮肤病的治疗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与足三里配合胃俞(与中脘配合肾俞(与太溪、命门配合大肠俞(治疗腰痛的配穴,治疗大肠病症的配穴膀胱俞次髎委中(放血膏肓(如何体现补益作用志室秩边承山(容易断针、弯针飞扬(相较于承山不容易出现昆仑(《大成》“妊妇刺之落胎”申脉京骨至阴(胎位不正3. 特定穴五输穴: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原穴:京骨络穴:飞扬郄穴:金门阳跷郄穴:跗阳八脉交会穴:申脉(阳跷)下合穴:委中(膀胱下合穴)、委阳(三焦下合穴)八会穴:膈俞(血会)大杼(骨会)足少阴肾经 1.经脉循行注意内行路线 2.重点穴涌泉(定位)(奔豚气)(阴虚阳亢者)然谷(阴虚,与涌泉配)太溪(肾虚病症,与三阴交相配合)大钟(痴呆)照海(肾阴虚之失眠,咽喉痛,常与列缺相配合)复溜(与合谷、复溜配穴)(盗汗,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阴谷(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大赫肓俞(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 寸) 3. 特定穴五输穴:涌泉(井),然谷(荥),太溪(输),复溜(经),阴谷(合)原穴:太溪络穴:大钟郄穴:水泉(郄穴)、交信(阴蹻郄穴)、筑宾(阴维郄穴)八脉交会穴:照海(通阴蹻)交会穴:肓俞、大赫(足少阴、冲脉交会穴)手厥阴心包经 1. 经脉循行 2. 重点穴天池(治瘰疬:臂臑;急性乳腺炎,局部)曲泽(热病,可刺络放血)郄门间使内关(止呕、催吐与膻中配合;呃逆与足三里相配合)大陵(手腕麻痛,十三鬼穴之一)劳宫(清热佳:口疮口臭)中冲3. 特定穴五输穴:中冲(井)、劳宫(荥)、大陵(输)、间使(经)、曲泽(合)郄穴:郄门络穴:内关八脉交会穴:内关(阴维脉)心包原穴:大陵手少阳三焦经(耳脉)1.经脉循行2.重点穴关冲中渚阳池(腕管综合征,腱鞘炎)外关(与风池,疏风解表)支沟(落枕,外感导致的便秘:配伍天枢,上巨虚)肩髎(肩三针)翳风(面瘫,呃逆)角孙(痄腮:灯火灸)耳门(与听宫、听会相鉴别)丝竹空(眉棱骨痛)3.特定穴五输穴: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支沟(经),天井(合)原穴:阳池络穴:外关八脉交会:外关(阳维脉)郄穴:会宗(与支沟相鉴别)足少阳胆经1.经脉循行2.重点穴瞳子髎(三叉神经痛—眼支)听会(取穴法)率谷(耳鸣,耳聋)完骨(疟疾)阳白头临泣风池(进针方向)肩井(切忌深刺,捣刺)日月(与期门相鉴别)带脉(与章门的距离)环跳(进针2-3 寸,具体的解剖位置)风市(下肢痿痹,脚气)阳陵泉(肩痛,脚气)光明(乳房胀痛,乳汁少)悬钟(别名:绝骨)丘墟(踝扭伤配伍申脉,解溪,昆仑)足临泣侠溪足阴窍 3. 特定穴:五输穴:足阴窍(井),侠溪荥),足临泣(输),阳辅(经),阳陵泉(合)原穴:丘墟络穴:光明髓会:悬钟筋会:阳陵泉八脉交会:足临泣(带脉)郄穴:外丘胆募穴:日月肾募穴:京门胆下合穴:阳陵泉交会穴手太阳,手足少阳交会:瞳子髎足少阳,阳维交会:阳白足少阳,太阳和阳维交会:头临泣足少阳,阳维交会:风池手足少阳,足阳明和阳维交会:肩井足少阳,阳跷交会:居髎足少阳,太阳交会:环跳足厥阴肝经1.经脉循行2.重点穴(取穴位置与脾经的区别)大敦行间(清肝火)太冲(疏肝理气)蠡沟曲泉(取穴方法)章门期门3.特定穴五输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中封(经)曲泉(合)原穴:太冲络穴:蠡沟郄穴:中都八会穴:章门(脏会)募穴:章门(脾募穴)、期门(肝募穴)交会穴:章门(足厥阴、足少阴交会)、期门(足厥阴、足太阴和阴维交会)。
中医执业医师 针灸学 第五单元 特定穴
第五单元特定穴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特定穴主治规律强,应用范围广,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常考点)。
这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1.分布特点与组成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还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以此类推。
十二经脉五输穴的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见下表。
阴井木,阳井金?阴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注意阴井木,阳井金)注:手少阴心经---少海穴。
手太阳小肠经----小海穴阳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注意阳井金)2.临床应用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16年考);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针灸学-穴位笔记
肘臂挛痛,瘰疬。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 配光明治目疾。 疾。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直刺或向下斜刺0.8- 手阳明经与 1.5寸。 阳跷脉交会 穴。 直刺,微斜向外下 方,进针0.5-1寸。 手阳明经与 阳跷脉交会 穴。
浅刺0.1寸,或点刺 出血。
手阳明经所 出为“井” 。 手阳明经所 溜为“荥” 。 手阳明经所 注为“输” 。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 配合谷治齿痛。 喉肿痛,热病。
直刺0.2-0.3寸。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 痛,肠泻,洞泄。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 三间。
直刺0.3-0.5寸。
①头痛 眩晕 面瘫 面肿 齿痛 牙关紧闭 目赤肿痛 鼻渊 鼻衄 咽喉肿痛 耳聋 耳鸣 ②热病 多汗 无汗 ③妇科病:闭经 滞产 ④上肢痿痹 手指挛痛 ⑤腹痛 便秘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 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 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 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 神经。 LI 7 屈肘,在前臂背面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 桡侧,当阳溪与曲 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 池连线上,腕横纹 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上5寸处。 LI 8 在前臂背面桡侧,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 当阳溪与曲池连线 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 上,肘横纹下4寸处 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 。 神经深支。 LI 9 在前臂背面桡侧,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 当阳溪与曲池连线 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 上,肘横纹下3寸 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处。 LI 10 在前臂背面桡侧, 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 当阳溪与曲池连线 动脉的分支。 上,肘横纹下2寸处 。 LI 11 在肘横纹外侧端,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 屈肘,当尺泽与肱 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 干。 。
《中医药高级丛书-针灸学》-腧穴功效-穴位功效
《中医药高级丛书:针灸学》腧穴功效第八单元手太阴肺经1.中府,肺之募穴:功效:宣肺理气,和胃利水。
2云门:功效:肃降肺气,止咳平喘。
3天府:功效:宣通肺气,清热散结。
4侠白:功效:宣调肺气,宽胸通络。
5.尺泽,合穴:功效:清肺润肺,肃理肺气。
6.孔最,郄穴:功效:清热利咽,润肺,止血。
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功效:宣肺通络,通调任脉。
8经渠:功效:宣肺平喘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功效:宣肺平喘止咳,通脉理血。
10.鱼际,荥穴:功效:清热润肺,利咽通络。
11.少商,井穴:功效:清热利咽,开窍醒神。
第九单元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井穴:功效:清热消肿,开窍醒神。
2.二间,荥穴:功效:清热祛风,消肿止痛。
3.三间,输穴:功效:泄热消肿,行气止泻。
4.合谷,原穴:功效:清热解表,明目聪耳,通络镇痛。
5.阳溪,经穴:功效:清热散风,明目利咽。
6.偏历,络穴:功效:清热宣肺,通调水道。
7.温溜,郄穴:功效:清热消肿,调理肠胃。
8.下廉:功效:理气通腑,通利关节。
9.上廉:功效:理气通腑,通利关节。
10.手三里:功效:清热明目,理气通腑。
11.曲池,合穴:功效:清热疏风,消肿止痒。
12.肘髎:功效:通经络,利关节。
13.手五里:化痰消肿,通经止痛。
14.臂臑:功效:舒筋活络,理气消痰。
15.肩髃:功效:清热祛风,通利关节。
16.巨骨:功效:散瘀止痛,理气消痰。
17.天鼎:功效:理气化痰,利咽消肿。
18.扶突:功效:理气化痰,清利咽喉。
19.口禾髎:功效:清肺祛风,利鼻开窍。
20.迎香:功效:散风清热,通利鼻窍。
第十单元足阳明胃经1.承泣:功效:散风清热,疏邪明目。
2.四白:功效:散风明目,舒筋活络。
3.巨髎:功效:熄风明目,舒筋活络。
4.地仓:功效: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5.大迎:功效:熄风止痛,消肿活络。
6.颊车:功效:散风清热,开关通络。
7.下关:功效:消肿止痛,聪耳通络。
8.头维:功效:熄风镇痉,止痛明目。
穴位针灸学教案教学设计
现场模拟操作及指导
教师示范
教师现场演示针灸治疗操作过程,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员模拟
学员在模拟人体模型上进行针灸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 纠正错误。
互动讨论
鼓励学员提问,针对操作中的难点和疑问进行互动讨论和解答。
学员自主练习与反馈
自主练习
学员在课余时间自行练习针灸操作,巩固课堂 所学知识。
小组交流
学员分组进行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相互促进 提高。
反馈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技能考核等方式收集学员反馈,评估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 方案。
05
安全防护与法律法规
针灸安全防护措施
严格消毒
针灸前必须对针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避免交 叉感染。
防止晕针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或精神紧张的患者,应采 取相应措施防止晕针现象的发生。
对针灸针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 了严格规定。
其他相关法规
包括中医药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也 对针灸临床操作提出了相应要求。
职业道德和素养培养
尊重患者
针灸医师应尊重患者的知情 权和隐私权,保护患者免受
伤害。
1
严谨治学
针灸医师应具备严谨的治学 态度,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
针灸技术和理论。
团结协作
针灸医师应与同行保持良好 的合作关系,共同提高针灸 诊疗水平。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方案
颈椎病
针对颈椎病的穴位选取、进针方法、刺激强 度及疗程设计等方面的详细讲解。
慢性胃炎
阐述针灸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包括穴 位选择、针刺手法、治疗周期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
介绍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取穴 依据、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痛经
针灸学 穴位总结
针灸学穴位总结B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
②烦热、目痛。
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
③脱肛、阴挺。
C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
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
④肘臂挛痛。
承泣(ST1)交会穴(阳跷、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
②口眼歪斜。
[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BL2)[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
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BL32)[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②遗精、疝气、遗尿。
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①痔疾、便秘。
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 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D地仓(ST4)交会穴(阳跷、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SP8)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①腹痛、泄泻。
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BL19)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大肠俞(BL25)背俞穴[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1、鱼际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2、手三里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3、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4、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5、承泣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6、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7、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一指)。
8、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领切迹之间凹陷中。
9、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0、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并2寸。
11、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2、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厉兑在足趾,第2趾未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14、大包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15、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16、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内际处。
17、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18、极泉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19、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肝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
20、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
21、睛明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2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23、大杼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4、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5、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6、承扶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27、委中在膝后区,胭横纹中点。
28、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29、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30、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31、劳宫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简便取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中医针灸学 面部穴位
迎香* Yíngxiāng(LI20) 手、足阳明交会穴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 ●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
● 胆道蛔虫症 【配伍】 透刺四白治疗胆道蛔虫症。
LI20 SI18
ST 3
LI19
DU26
ST 4
RN24
地仓* Dìcāng (ST 4) 【主治】 ● 口喎 ,流涎
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 消渴,食不下。 [配伍] 配金津、玉液、天突、少商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 舌缓流涎、暴喑。
颧髎* Quánliáo (SI 18) 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 ● 口喎,眼睑瞤动,齿痛,面痛,颊肿 【配伍】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
● 眼睑瞤动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现代报道】
周围性面瘫 针地仓透下关、四白透颊车,配双侧合谷和阳白透鱼
腰,针刺得气,行提插捻转手法,新病行泻法,久病行补法,留针
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单颊纯车性*流J涎iách地ē仓(透ST颊6车) 治疗小儿单纯性流涎(排除其他口腔疾病
所【致主的治流】涎)●。口喎,颊肿 ● 齿痛,口噤不语
缘从外下向内上方,针身成弧形沿眼球刺向视神经方向 0.5~1寸,刺入后不宜捻转,可轻度提插。
LI20 SI18
ST 3
LI19
DU26
ST 4
RN24
水沟 DU26
[定位]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
鼻塞,鼻衄,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
承泣* Chéngqì(ST 1) 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太阴肺经1、尺泽:①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绕侧缘凹陷中。
②功能:肃降肺气,滋阴润肺。
③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舌干,咽喉肿痛,心痛,胸满,呕吐,小儿惊风,小便频数。
2、孔最:①定位: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处。
②功能:肃降肺气,凉血止血。
(为郗穴,急症血症常用)④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等。
3、列缺:①定位: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②功能:列缺为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故可治肺、大肠、任脉三经的疾病,主以清头目、解表热、利咽喉。
列缺主外感咳嗽、吐痰、头痛4、少商:①定位: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②功用:清热散风,利咽止痛,开窍醒神③主治:咽喉肿痛,鼻衄,发热,癫狂,中风,昏迷。
(少商放血治疗咽喉肿痛)手阳明大肠经1、合谷:①定位。
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②功能:是全身镇静镇痛要穴,清热解表,镇惊止痛。
③主治:配伍:①合谷、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②合谷配太冲,名开四关穴,治疗气机不利引起的精神障碍;手连肩脊疼痛;鼻塞、鼻窒、鼻渊。
③“面口合谷收”,主头面疾病,如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牙痛(下牙,多取对侧)。
④合谷(补)配三阴交(泻)。
可导致流产。
2、曲池:①定位: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②功能:为全身退热要穴,功可清热止痒,调理肠胃。
③主治:配穴,退热曲池风疹曲池泄泻曲池大椎血海足三里(天枢)另外在脑血管病中亦常用到曲池,“治痿独取阳明”3、迎香:①定位:面部,鼻翼5中点旁,鼻唇沟中②功能:散风清热,通利鼻窍③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配上星,可同时取用内迎香,在鼻孔内上方与鼻翼软骨相对处的鼻粘膜上取穴,多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足阳明胃经1、四白:①定位:眶下孔,走行眶下神经,当承泣直下。
②功能:散风明目,舒筋活络。
③主治:目疾,口眼歪斜,同时也治三叉神经痛,针刺时,要求将针刺及眶下神经,方有酸麻重胀之感。
2、地仓、颊车:①定位:地仓,口角水平巨髎直下(瞳孔直下)。
颊车,当咬肌隆起凹陷处。
②功能:散风清热,通络止痛③主治:二穴常配合治面瘫,多用颊车透地仓,或地仓透颊车的方式。
3、天枢:①定位:脐旁二寸。
②功能:升降气机,斡旋上下。
③主治:各种胃肠道疾患,由于其为大肠之募穴,所以尤其擅长于调理胃肠道功能。
4、气冲:气街在少腹部气冲穴处,汇集股胫踝足之气血上返而达腹部。
5、梁丘:①定位:髌骨外上缘两寸。
②功能:和胃止痛③主治:为胃经之郗穴,对急性胃肠炎效果好,可快速止痛。
6、足三里:①定位:髌骨下三寸,胫骨缘旁开一寸。
②和胃健脾,化痰开浊,升降气机。
③主治:为胃肠疾患主穴,亦为全身强壮要穴。
主治包括一下六大方面:①和胃降逆,治胃脘胀痛,堵闷不舒,食滞中焦,消化不良,纳差等症。
(合治内腑)治疗胃痉挛可以配合梁丘。
“肚腹三里留”②高血压之头痛头晕(合主逆气而泻)可配合阳明大肠的曲池穴(同为合穴)。
③化痰通窍治咳嗽,癫狂善笑,去鼻热、通鼻窍,治鼻塞鼻干。
(健脾化痰、经起于鼻) ④补益气血治虚乏无力,心悸气短,产妇血晕,休克。
(阳明胃经。
可补益后天,增进气血生化之)⑤常灸可以健康长寿。
若要小儿安,三里不要干⑥通经活络可治膝关节炎,半身不遂,腰痛耳鸣。
(为局部治疗作用)7、丰隆:①定位:膝下八寸,条口外一横指②功能:化痰定喘,宁心安神。
③主治:①化有形之痰:如咳嗽痰多(脾为生痰之源)②化无形之痰:治疗癫狂痫症(无痰不作祟)8、条口:(又名肩凝穴)肩周炎的病人此穴多有压痛,针之可立刻缓解疼痛,临床上多用条口透承山。
足太阴脾经1、隐白:①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跟角侧后方0.1寸②功能:调经统血。
③主治:脾不统血诸症,崩漏衄血癫痫多梦惊风,腹泻等。
治疗崩漏用灸法更佳。
2、太白:①定位:第一跖趾关节后,赤白肉际处②功能:为本经原穴,输土穴补脾之力最大。
理气健脾③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泄泻等。
3、公孙:①定位:在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②功能:健脾和胃③主治:为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常配内关治疗胃心胸的病。
多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心悸胸闷气短等症。
4、三阴交:①定位: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②功能:健脾利湿兼调肝肾③主治:为治疗男女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
多于中极关元配穴。
同时于治疗由于肝、脾、肾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等症。
由于本穴下有起自腰丛的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腰骶丛的胫神经通过,故深刺激可影响子宫,可造成流产。
由于其一穴通三经,故主治范围很广。
5、阴陵泉:①定位: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②功能:健脾利湿③主治:功可通利小便,主治水肿,泄泻(利小便以实大便),黄疸等症。
手少阴心经1、阴郄:①定位:尺侧腕屈肌腱挠侧缘,横纹上0.5寸②功能:为郗穴,宁心凉血③主治:主治盗汗,惊恐,又治心痛吐衄。
2、神门:①定位:尺侧腕屈肌腱挠侧缘,横纹上上②功能:镇静安神③主治:失眠健忘,怔仲惊悸等神志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1、后溪:①定位: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②功能:疏肝止痛,通调督脉③主治:①对侧腰背痛,项痛。
(后溪通督脉),用于急性腰扭伤。
后溪透劳宫,主治面肌痉挛,落枕效果较好。
养老穴,为郗穴。
阳经郗穴主要治疗急症,养老配合后溪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很好。
②癫狂痫症(督脉入络脑,多配神门,鸠尾)③黄疸,盗汗(多用灸法)。
腕骨,也有退黄作用,2、天宗:①定位:两种取法(平第四胸椎)(肩胛冈中点,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处)②功用:治疗乳痈效果好(可针刺,局部治疗可用弹拨)③主治:肩胛背痛,气喘3、颧髎:①定位: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②治疗口眼歪斜眼睑瞬动4、听宫:①定位: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踝突之间的凹陷中②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张口直刺1-1.5寸足太阳膀胱经1、攒竹:①定位: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②功能:①头痛,外眼病(红眼病);②面瘫,面肌痉挛。
③主治:(1)指压治疗呃逆;(2)针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2、肺俞:①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宣肺平喘,补肺益气。
③主治:①胸肺病:咳喘[三伏灸(加大椎)隔姜灸加穴位敷药,冬病夏治(虚寒性)] ,肺痨;②拔罐治疗支气管哮喘。
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③配风门治咳嗽喘。
3、脾俞:①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健脾化湿。
③主治:消化系统病:腹胀、黄疸、泄泻、水肿;4、肾俞:①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益肾固精,利水③主治: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老年人夜尿增多,灸加关元)。
②腰肌酸痛(腰为肾之府);5、次髎:①定位: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的中点。
②功能: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③主治:①针刺配血海治疗痛经。
②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
6、委中:①定位:腘横纹中央。
②功能:疏经通络,清热凉血。
③主治:①腰背委中求(《四总穴歌》):急(点刺出血)慢性腰痛;②急性胃肠炎:腹痛、吐泻;中暑(合穴可泻热);(同样也可放血)③局部:下肢痿痹。
7、承山:①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顶端。
②主治:①痔疾(经别别入肛),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多配合长强使用。
②透承山多用来治疗肩周炎。
8、昆仑:①定位: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功能:舒筋活络,清头明目。
③主治:合悬钟治疗急性腰扭伤。
9、至阴:①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②功能:(1)胎产疾患:胎位不正(艾灸,1次/日,15-20分钟),胎盘不下,难产。
足少阴肾经1、涌泉:①定位:足心前1/3凹陷中②主治:(1)神志病:休克,中风昏迷,癔病,神经衰弱;(2)头面病:高血压(用吴茱萸敷贴或磁疗),三叉神经痛,咽喉痛(扁桃体炎)。
2、太溪:①定位: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功能:滋阴补肾。
肾经输穴、原穴。
③主治:1)肾阴虚引起各种疼痛,如头痛、咽喉痛、牙痛、腰脊痛等;(2)肾虚引起的耳鸣、耳聋;(3)泌尿、生殖系统病;(4)失眠(加三阴交、神门、印堂)3、照海:①定位:内踝尖下缘凹陷中。
②功能:滋阴补肾,通调二便。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③主治:(1)头面病:咽喉痛,目疾;慢性咽炎配列缺穴。
(2)神志病:失眠;(3)泌尿、生殖系统病。
(4)大便秘结配支沟手厥阴心包经1、内关:①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功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③主治:(1)心神血脉病(:心律失常、高/低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神志病:失眠;(2)脾胃病(,胸胁支满,胃脘疼痛,呕吐,呃逆。
胃炎,胃痉挛,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3)循经所过:肘臂挛痛,正中神经融或麻痹,偏瘫。
2、大陵:①定位:腕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功能:清心安神,宽胸和胃。
③主治:①心胸胃病;②神志病;③循经所过病。
临床上多用配穴:(1)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2)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7)针刺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以毫针深刺痉挛优势侧大陵穴,得气后反复快速提插、捻转,获取深部组织强针感可立即缓解其腕、指的痉挛状态。
手少阳三焦经1、中渚:①定位: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凹陷中,液门(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后1寸。
②功能:清热止痛,聪耳明目。
③主治:(1)外感:头痛,寒热;(4)急性腰扭伤(加后溪)。
(2)头痛、目赤,耳鸣、耳聋(链霉素或庆大引起的听神经损伤),中耳炎,神经性耳聋,结膜炎,腮腺炎;2、外关:①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尺两骨之间。
②功能:清热消肿,通络止痛。
③主治:(1)外感(“阳维为病苦寒热”):热病,痄腮;(2)头面病:头痛,耳聋,耳鸣(常用穴),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偏头痛,结膜炎;(1)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2)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3)配阳陵泉治胁痛;(4)针刺治疗术后呃逆。
3、支沟:①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尺两骨之间。
②功能:理气清热(经火穴),降逆通便。
③主治:(1)三焦经经穴。
(2)配天枢治大便秘结;(3)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4)针刺治疗便秘,1次愈;4、肩髎:①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②功能:祛湿通络。
③主治:(1)肩臂痛,肩重不能举;(2)肩周炎,滑囊炎,中风偏瘫。
5、耳门:①定位: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下缘凹陷中。
②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
足少阳胆经1、听会:①定位:耳屏间切迹前,听宫直下,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孔处。
②功能:清热开窍③主治:头面病:耳鸣、耳聋,中耳炎。
2、阳白:①定位:在前额,眉毛中点上1寸②主治:头面病:面瘫,前额痛,目痛,目眩,③刺法:平刺0.5-1寸或向下透鱼腰,或向左右透攒竹、丝竹空。
)。
“扇形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日1次,留针20-30分钟,同时艾条灸牵正、翳风,重症患者取针后加闪罐3、风池: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入发际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