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时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

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

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1有幸听了我校张老师的一节课《小明的一天》,这节课是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钟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调动学生已有的认钟表的经验,在交流中认识整时和几时半。

联系生活实际(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中,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能用语言总结出几时.几时半的时针和分针指向,并适时的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

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全课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

张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直观材料,创设生动的情景,为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具体体现在: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内心情感,建构学习平台。

教学时,教师先不急于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钟表,钟表的作用大吗,然后诉说小明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与帮助别人的热情,建构起学习的平台,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本节课至始至终,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学习的机会,而且注意提供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人与人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张老师主要进行了三个步部分的教学。

1.认钟面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自己在钟面上都看到了什么,从而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张老师把4幅整时的图片抽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认识,然后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

3、认识几时半把2幅半时的图片抽出来让学生研究讨论,得出认识半时的方法。

对于有些老师来说,这样把整时和半时分开教学的方法也许不能在最后按照课本的顺序教学的时候少了一个分类的环节,但是可以在认识了整时和半时之后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再总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这样也是不错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含反思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含反思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活动设计背景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

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3: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

活动目标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认识整点、半点的方法活动准备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座大钟(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针上有一只小乌龟)。

2、为每个幼儿准备硬纸片做的钟一个。

3、课件活动过程第一版块:调动情绪,引入课题(B2)一、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1、孩子们老师带你们逛商店去,看看今天逛的是什么商店?(钟表店)二、出示挂钟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评价学生观察后,利用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第二版块:探索新知(A18)一、教师出示自制的大挂钟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优秀7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优秀7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优秀7篇)篇一:认识时间教学反思篇一一、学生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学会了认识几时几分,但是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知识储备仍然十分不充分。

首先,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并且之前并没有教学生去判断时间的先后顺序,因此有相当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判断几个时间的先后。

而掌握时间的先后是学习例3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教材没有专门安排这个内容教学的情况下,设计“时间轴”等环节进行新授的铺垫。

本节课虽然进行了这方面的铺垫,但是由于没有专门学习这个内容,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一情况仍然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

二、层层递进,化繁为简。

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在于题目中的数学信息且多且杂,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将这些数学信息整理出来并且推理出正确的答案,十分困难。

因此,我将这些困难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这些复杂度数学信息梳理成让人一目了然的图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图示中找到合适的时间段,从而判断哪个时间是合理的。

三、使用交互式白板教学手段对于本节课教学的作用。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

因为比起PPT,交互式白板具有“非线性”的特点。

在收集信息环节,可以让学生直接上台利用电子白板笔在主题图上将重要的数学信息标记出来,然后教师将已经缩小的数学信息进行放大。

将在梳理收集的数学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上台利用白板的拖曳功能,将几件事情进行排序。

如果学生排错了,还可以调换位置。

这样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排列事情的顺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四、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

《教师用书》中对于本节课内容介绍了好几种问题解决的方法,但是我斟酌再三,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两种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一种是将几件事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中找到问题对应的时间段,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答案,那么剩下的就是可能的答案。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

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动手的环节,并借助钟表、钟面模型等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本节课教学顺序:认识钟面——理解1分——时分关系——认识几时几分。

二、分层突出重点,分步突破难点(1)教学重点是这样安排的。

学生再认钟面,发现大格与小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学生阅读教材,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小格是1分,建立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之间的直接联系,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埋下伏笔;通过观察分针与时针的转动情况,发现“1 时=60分”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认识“分”的基础上,探究例2 三个钟面的认识,梳理认识时间的方法:“时针都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4时多少分。

”“如果时针走过数字5,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5时多少分,如果时针走过数字10,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10时多少分。

”进一步推理得出认识时间的一般方法:“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难点是这样突破的。

学生对于接近整时或刚过几时较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学生学会认识几时几分后,进一步认识10时55分,通过对10时55分与11时 55分和9时55分的对比,理解10时55分。

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分针走1小格是 1分,探究几时几分的认识和1时与60分的关系)、合作学习(重新认识钟面)等,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学生学得主动,锤炼了技能、发展了思维。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5篇用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5篇用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5篇用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教学反思下面是我分享的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5篇用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教学反思,供大家赏析。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1以前教一年级的时候,教过认识时间,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几时几分,特意做了两个钟面贴在黑板上,并且把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写在黑板上,每天一换,为的就是他们能熟练的认识几时几分。

最近在上认识时间,现在的教材把难度分割开了,在一年级学习了整时,剩下的二年级学,而且还是学习了乘法之后学习,难度减低了很多。

那个时候为了12到5有多少小格,是用加法算的,算出了12到各个数字有多少小格,写在旁边,让学生背出来,现在学生知道了1个大格有5个小格,那么到数字几就是几个大格,用数字乘5就可以得到小格数,其实几时几分的一个难点就是几分,那就是小格的数量。

有时候可以指到数字,学生也能很快的知道有多少小格,比如48分,学生可以5x9+3,也可以5x10-2,不过他们还是习惯5x9+3,但是至少他们可以很快的算出有多少小格。

几时看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几分就是分针从12到分针所在的地方有多少小格,就是几分。

对于半时,以前是有一个课时的,现在对于7时30分,学生可以认识出来,这个里只要介绍这个我们还可以叫做7时半,30分钟是60分钟的一半,从钟面上看其实是左右各一半的格子数量,我们把这样的时间称为半时,半时也就是分针会指向6,很自然的就给学生介绍半时。

以前我还有一个地方没讲好,就是钟面的时间是7时55分,但是很多孩子会认为是8时55分。

我在讲解这之前做个些铺垫,1时=60分的时候,我用电脑演示时针和分针的动画给他们看,我第一遍让他们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时针和分针都在动。

第二遍我引导他们看分针,他们发现分针转了一圈,也就是60小格,就是60分钟。

第三遍,我引导他们看时针,时针从12到1,走了1大格,也就是1时。

第四遍在让他们都看,他们可以得出1时=60分。

第5遍,我让他们再观察,分针在走的时候时针是走还是不走?第6遍,我让他们思考分针在走的时候时针是怎么走的?是慢慢的还是一下过去的?第7遍我让他们思考时针从12走到1要多长时间,60分钟,那就是慢慢得走的。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优秀3篇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优秀3篇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优秀3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一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课时,认识半时比认识整时难一些。

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运用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体验感悟半时指针位置的特点。

我把电子多媒体走进课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为线索展开,讲解“8时已过,分针再走半圈就是8时半”,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联想、推测得出9时半、10时半、12时半,由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体验到半时是由整时发展而来的。

吸引了学生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有效地使用了实物投影,学生亲手拔一拔、画一画、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读时间、写时间、画指针等内容,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力量。

本节课由于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认一认,拨一拨,认识了半时,并归纳出半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的位置特点。

学生通过对主题图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半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的位置特点。

本节课安排了多次让学生动手拨的'机会,每次的要求都不同。

第一次:师生一起拨,要求说说时针指着哪,分针指着哪,尤其是要说准时针的位置,即是指着几和几的正中间。

第二次,老师说时刻,学生拨时刻,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拨的。

第三次,看谁拨的快。

老师说时刻,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来拨,其余学生在下面拨,拨好后,代表还要说说是怎么拨的,最后评出优胜组。

三次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动口,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这节课力争体现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老师运用多媒体把“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农夫早上到田里劳动,发现兔子,等待兔子的连续情景。

几时 几时半教学反思

几时 几时半教学反思

几时几时半教学反思哎呀,说起几时几时半的教学,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我觉得吧,教小朋友们认识几时和几时半,这可真是个挑战!刚开始的时候,我满心欢喜,想着这有啥难的,不就是告诉他们时针指到几,分针指到几嘛。

可真教起来,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比如说,我给孩子们讲时针在 3 ,分针在 6 ,那就是 3 时 30 分,也就是 3 时半。

我讲得那叫一个认真,觉得他们肯定能懂。

结果呢,一提问,好多孩子一脸懵,我当时就傻了,心里想:“这咋回事儿啊?”也许是我讲得太枯燥了,光在那干巴巴地说,孩子们没兴趣听。

我可能应该多弄点好玩的例子,比如说用他们喜欢的动画片里的时间来举例。

像喜羊羊几点去救美羊羊啦,熊大几点去阻止光头强砍树啦。

还有啊,我发现有些孩子就是转不过弯来,我就着急呀,声音也变大了。

后来我一想,我这么凶,孩子们不是更害怕更学不会了嘛!我觉得自己得耐心点,再耐心点。

我给他们做练习题的时候,有的孩子做得可快了,一看就会。

可有的孩子呢,磨磨蹭蹭半天也写不出来,我就在那想:“难道是我没讲清楚?还是这孩子没认真听?”教了这一段时间,我发现其实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差别还挺大的。

有的孩子一点就通,有的孩子就得反复讲。

这时候我就问自己:“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后来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拨时钟,小组讨论啥的。

嘿,你还别说,效果好像好了一点。

不过,我还是不确定是不是所有孩子都真的明白了。

说不定过几天再问,又都忘光了呢?我觉得教学这事儿啊,就像走迷宫,有时候觉得走对路了,可突然又发现走进死胡同了。

但不管咋样,咱不能放弃,得继续找路不是?我就盼着孩子们能轻轻松松学会几时几时半,别再让我这么头疼啦!你们说,我能做到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7单元认识时间第1课时认识时间(1)【教学内容】课本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 1小格是1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

2.经历猜一猜、拨一拨、认一认、写一写等猜想、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

3.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时间的价值,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分。

难点: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课件、钟表学具。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师:上课之前呢,我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猜。

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

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打一日常用品二、旧知回顾。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认识钟表,今天就再来复习一下。

(课件出示。

)师:钟面上现在显示的是几时?预设:8时。

师:你是怎么认的?预设: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

师:你认识下面的时刻吗?(课件出示。

)预设:8时,3时,6时。

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1。

(课件出示钟面)1.引入新知。

师:观察钟面,现在是什么时间?预设:部分同学会认,部分同学不会认。

师:今天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钟面。

2.深入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仔细观察,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数字外,还有什么?预设1:还有长短不一的黑线。

预设2:还有很多格子。

师:钟面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形成1个大格,共12大格。

这些大格又被黑线分成了若干小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预设:5个。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用自己的方法数数看。

预设1:我一小格一小格地数,1,2,3,4……60,共60小格。

预设2:我一大格一大格地数5,10,15,20……60,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3:从12开始看,半圈是30个小格,一圈是60个小格。

6.2 认识几时半(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

6.2  认识几时半(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

6.2 认识几时半(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钟表,了解钟表的组成部分,学会看懂整点和半点。

2. 培养学生时间观念,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钟表的组成部分:时针、分针、秒针、表盘、数字等。

2. 整点和半点的认识:整点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半点时分针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

3. 时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4. 实践活动:通过观察钟表,记录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对钟表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钟表,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

2. 新课:教师讲解钟表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整点和半点的特点,学会看懂整点和半点。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钟表,记录时间,分享观察成果,交流讨论。

4.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钟表图片,学生快速说出时间;教师说出时间,学生动手操作钟表。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观念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钟表,记录一天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发言、认真听讲、主动探究。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观念,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还比较满意: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

2、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

3、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接着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

5、应用。

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

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213:42:40认识时间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一年级学生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

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

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

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

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

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时间》的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认识时间》的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执教初中数学课程时,有幸能够教授关于《认识时间》的内容。

这是一门重要、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主题,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使用和依赖的基本概念之一。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此次课堂的反思和探讨,以及我对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门主题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我必须承认,在教授这门课程之前,我认为时间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太复杂。

毕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与时间打交道。

我们学会了看表、看日历、计时,并学会了按照时间规划我们的活动和生活。

但当我开始准备这段课程时,我发现自己非常低估了这个话题的复杂性。

事实上,时间概念涉及到许多哲学、社会、文化和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

我所教授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面临着从简单的“几分钟前”到更复杂的“世纪”和“千年”这样的不同时间范围的逐渐转变。

因此,在教授这个课程时,我决定首先通过对话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和讨论。

我提出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时间是什么?”、“时间可以测量吗?”和“为什么时间会变得如此重要?”,并开始了一次对话。

在对话中,我鼓励学生们探讨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并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的本质和意义。

但是,我也明确告诉他们,这个话题是深奥而复杂的,需要我们长时间地探讨、学习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教给学生们一些最基本的时间单位,例如秒、分钟、小时和天。

我进一步介绍了如何测量时间的方法,例如钟表、日历和定时器。

在此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互相交流,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我们一起制作了不同的时间图表、时序图和日历,并比较它们在测量时间和表现时间方面的不同之处。

接下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大年、霉年和闰月等时间概念,以及时区和时间差的概念。

我还探讨了古代测量时间的方法,并与学生们分享了阿基米德、托勒密和牛顿等伟大科学家有关时间的思考和成就。

在课程的我针对学生们的不同程度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拓展和挑战性的内容,例如时间相对性、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时间的哲学思考等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说明《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

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看整时和半时。

而本节课则是教学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

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情况,从而构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时间、表示时间,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在认、读、写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蕴含的时间观念。

3、通过时间与生活联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宝贵,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教学重点:时、分的认识。

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认读。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学具――小钟。

教学预设:一、复习引入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婷婷的录像)师: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生:起床、吃早餐、上学、上课。

师:她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么认的?她什么时间吃早餐呢?怎么认的呢?(学生一一口答)师:婷婷上学和上课的时间你们都会认吗?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二、指导探究1、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1)(课件出示图片)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做操)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出示钟面9:15),你们还会认吗?(2)是几时几分呢?谁会认?(学生尝试认读,并指导写出9:15)(3)分针指着3,为什么不是3分,而是9时15分呢?(学生尝试说)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师归纳: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15篇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15篇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15篇《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11、时间观念的建立,还需想办法真正内化。

尽管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了1秒、1分。

但要真正理解、内化这些单位时间,从而建立时间观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迁移。

我想在感受1秒、1分时,还应让学生当场迁移、扩展,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最终建立时间观念,并会迁移、应用。

2、认读时刻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显得较薄弱,需加强。

尽管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在认识好钟面,认识单位时间1秒、1分、1小时后,能否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能力,还需细细考虑。

如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几大格是几小时,如果及时让学生发现时针走几大格多是几小时多,这样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针;几大格缺一点点,几时还不到,应是前一格的小时再多几分。

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对于钟面的认识不够形象、深入。

本课中,时针、分钟、秒针的认识是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回忆介绍展开的,不够形象直观,使另一部分学生印象不深刻,以至产生了不少的错误。

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征,如时针短而粗,分针比较长,秒针最长、最细,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在认识时刻时会更直观,减少一些不必要错误,当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在操作动手的时候,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步发展、提高。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但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收获。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明确任务,带着问题去动手、去操作、去发现,本课中,多次安排了学生操作动手,但真正能得到收获,获得成功体验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活动前的问题或要求更明确点,目的性更强些,效率肯定也会提高。

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更认真深入地反思与完善。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2《认识时分》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

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整时、半时的概念。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半点》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半点》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半点》含反思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半点》含反思「篇一」活动设计背景针对本班幼儿不认识钟表,对时间概念模糊,特设置了适合大班幼儿喜欢的儿歌、画画等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在游戏中认知时间。

活动目标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的运转规律。

3、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准确的说出整点、半点活动准备小钟表模型一人一份,图片几张,水彩笔,钟表一个活动过程(一)认识时钟1、师:启发幼儿自己说说对时钟的认识。

2、师:出示可拨动操作的大教具钟面。

请小朋友观察钟面,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说说它们的名称。

3、幼儿:进行观察;尝试描述钟面上的部件与名称;说说数字。

4、师:指导幼儿分组操作大的教具钟面,熟悉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

幼儿:小组人员分别指时针、分针等。

(二)认识整点1、教师提问:时针和分针指的地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请幼儿仔细观察钟面,尝试着读钟面上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时间的`好方法。

3、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某整点)。

4、游戏游戏一:我的火车几点开。

教师拨教具钟指向某整点,幼儿说出几时?游戏二:拨一拨。

教师报某整点,幼儿学习拨学具钟。

(三)学习认识半点1、师:出示大教具钟,指导幼儿学习认识半点,初步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

2、游戏:拨一拨。

教师报某半点,幼儿学习拨学具钟。

三、巩固新知识1、游戏一:“争分夺秒”——看谁认得快。

师:宣布游戏规则,全班幼儿参赛,辨认时针、分针;整点、半点。

2、游戏二:“小小修表匠”——教师报出某一整点、半点,但出示有残缺的钟面,让幼儿观察、辨认后,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添画出正确的时间。

3、在手腕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教学反思幼儿对整点的认识很明确,但是对半点,时针的位置无法正确拨出。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半点》含反思「篇二」活动目标:1、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篇《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认识时间”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等不容易弄清楚,尤其是对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而不是常用的十进制感到不习惯,所以我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课一开始利用作息时间表引入,让学生从表中找出学过的时间,从而复习看整时与半时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授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认识钟面(有可以拨动时针分针的钟面配合教学),并通过观察、研究、对口令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钟面上各个数表示几分,为学习时间几时几分的教学,扫除了碍障。

接着,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的过程,让学生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通过本节课的重点,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上课时间9:40的钟面,让学生读时间,并请读对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如何看几时几分的时间,学生更是兴致盎然,学习兴致更浓了。

此时,又出现2:05的钟面,让学生用刚才新学的的方法读时间,再用课件同时出现9:40和2:05的钟面,教孩子们用电子的表达方式,表示这个时间,重点讲解五分是不满十分,要用零在冒号后第一位占一个位置,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通过“芳芳的作息时间”读写时间,并设计“帮小动物找家”、计算一节课是四十分钟还要过几分钟是一小时等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注重还不够全面,互动的也不够,低年级的学生也应适当互动,在互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可以有效的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的堤高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给予交流的空间。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十五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十五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十五篇《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1这周学习了《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是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能5分5分的认读时间,知道1时=60分。

从之前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再根据主题图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引入课题。

让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紧接着探究怎么读、写时间。

重点强调8时05分写时要用0点位。

但知识点太过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意中学生又迷糊了,有些学生对旧知识忘得干净,分不清时针和分针;第二是上半节课想引导让学生自身去发现、去探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没有时间进行认读,只能到下一节课,等下一节课重新讲解时学生已经失去的激情。

从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看,当出现几时45分、几时50分、几时55分时,学生对于时针的确定容易出错。

因此还是需要加强理解和认知,观察体验指针转动的过程,重点在于分针转动,时针也在慢慢转动。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而不是通过语言去总结“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这样太抽象了。

学生不能精确地掌握这一点。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21.让自身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

随意刻画和灌输。

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

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明确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身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

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合集15篇)《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认识时间是在一班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时针和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会5分5分的数,知道1时=60分,培育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这节课虽然取得点滴收获,但也有不足。

1、本节课是在一班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地数也不会,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

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

2、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11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

还有的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3、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只有让少数学生上台拔钟,没有让学生利用学具生生互动。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2对大班幼儿来说认识时钟,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在幼儿即将毕业之际执教了《认识时钟》这个科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会拨整点和半点,培育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我以以闹钟的闹铃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爱好。

而后利用实物钟让幼儿简单认识钟面。

第二个环节,认识整点,并用儿歌的形式回答老师现在几点钟。

在这种环节中我出示了一座不走动的时钟,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数字,然后再将时针、分针都拨到12上,将分针拨一圈,让幼儿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格),引导幼儿说出时针指向“1”就是一点钟。

就这样反复地拨几次直至两针重合。

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几点钟,首先看时针。

接着利用儿歌的形式,教会幼儿与老师一问一答:老师拨出整点后问:小朋友,请看好,现在时钟几点了?幼儿答:老师,老师看好了,现在时钟几点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几时半的教学反思
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

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根据这些特点,我在一开始就引入小闹钟,创设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情境。

然后用实物钟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节课的内容不能太多,要多多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才能上好一堂课。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

如若不完整,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课堂上,虽然我已经有意识地想让学生多说,自己总结出规律,但是由于学生的表现没有我预想的好,我一急,代替了他们的地位。

2.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写时间,而且还要用两种方法来写,我应该在黑板上多写例子,告诉小朋友应该怎么写。

不然,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小朋友不知道写在哪里,有些小朋友对“:”已经写好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等,或者把这一内容放到下一节课更好。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和分析,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他们在这种动态的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促进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与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