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和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及人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人类发病率最高、传染性最强、危害最大、也最容易被轻视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传染病之一。

20世纪流行性感冒的三次世界性大流行

1918-1919年:由H1N1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5000万(西班牙流感)

1957-1958年:由H2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100万人(中国贵州,病毒可能是在1956年从苏联传来)

1968-1969年:由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死亡人数约75万(从香港开始)

目前流行性感冒仍呈周期性全球流行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50年代后的数次大小流行,多数都起源于我国,而且被怀疑与禽类病毒的变异、动物与人病毒的整合形成新的流感病毒株有关。

几次全球性爆发给人类留下了惨痛的教训;病毒的变异与整合使人类缺乏免疫力;与SARS 类似的呼吸道传播途径不容易控制;至今缺乏流感的特效药物和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甲型H1N1流感及禽流感

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流行性感冒

一、定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临床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状较轻为特征。

二、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呈球形,外有包膜,直径80-120nm。包膜上由血凝素(H)与神经氨酸酶(N)二种蛋白构成,H/N常常变异,根据H/N的亚型(H1-15,N1-9)进行分类,如H5N1,H1N1等。

(一)病毒包括:

1.人流感病毒:甲、乙、丙型。A型(甲型):最常见,可广泛流行及人畜共患,病毒因不定时的基因突变而衍生新品种。B型(乙型):也会流行,症状较A型轻,无再分亚型。C型(丙型):主要以散发病例出现;无再分亚型。

2.动物流感病毒:甲、丙型。

(二)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

染性最强。甲型流感可有动物传染源。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污染的日用品。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

常突然发生,传播快,流行期短。与人口密集程度有关。流行沿交通线散播,现代交通使流行地区呈跳跃式。冬春季多发。

甲型流感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并引起世界流行或大流行;乙型流感常造成局部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多侵犯婴幼儿。

三、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侵入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变形、坏死、脱落,产生过量干扰素,引起单纯型流感;如进一步引起全呼吸道粘膜病变及毛细血管损害,则导致肺炎型流感。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潜伏期1~3天,最短仅数小时。

2.单纯型流感:分普通型和轻型。轻型:类

似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型:全身症状重:头痛、肌痛、乏力;呼吸道症状轻:部分病人有鼻塞、流涕和干咳等。急起高热,于1~2天内达高峰,3~4天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

3.肺炎型流感:起病相似,但于发病1~2天内迅速加重,分轻型和重型。轻型:症状较轻,无明显体征,X线呈肺炎,1~2周后恢复。重型流感:全身衰竭、剧烈咳嗽咯血性痰、呼吸急促,抗菌治疗无效。双肺呼吸音低,满布湿罗音、哮鸣音。

4.中毒性流感: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特征。表现为高热不退,血压下降,瞻望、惊厥、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脑膜炎症状。

5.胃肠炎型流感:少见,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6.并发症:继发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肺外并发症。

五、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加,

2.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① IFA法检测鼻黏膜印片抗原;② RT-PCR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

RNA;③病毒分离:起病3天内标本接种于鸡胚。

3.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流行期根据典型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较易,散发病例不易与其它病毒感染。

1.诊断分类:(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2)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

2.鉴别诊断:普通感冒。

七、治疗

(一)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2.注意休息,高热时应卧床休息。3.鼓励患者多饮水。

(二)对症处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解热镇痛、止咳、补液等。

(三)抗病毒治疗:病毒唑等。

(四)抗菌药物:根据实际情况,勿滥用抗菌药物。

(五)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八、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患者呼吸道隔离一周,及时报告疫情。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换气;暂停集会。

3.保护易感人群:(1)药物预防: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板兰根、大青叶等中药。(2)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只用于15岁以上健康人;灭活疫苗可用于儿童。

九、护理

(一)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疼痛:与病毒感染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与病毒性肺炎有关。

(二)专科评估

1.体温: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尤其是高热不退者。

2.并发症:观察有无高热、剧咳、呼吸困难、发绀等。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隔离:呼吸道隔离至退热后2天。

(2)消毒:室内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或开窗通风;物品煮沸或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左右。患者分泌物随时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