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概念和疾病分类

合集下载

临床分析中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临床分析中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临床分析中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日趋精准和高效。

本文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其特征。

一、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是临床分析的核心环节,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病史询问是诊断的首要步骤,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史、接触史以及既往病史等,以便进行初步判断。

体格检查则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查找是否存在感染性病灶。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测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定位。

影像学检查常用于感染性疾病的定性和定位,如X光、CT扫描等。

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及其特征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常见的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细菌感染的特征是病程较短,有发热、局部红肿、化脓等症状。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另一主要原因,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流感、感冒、肝炎等。

病毒感染的特征是病程较长,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

常见的检测方法有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

3.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感染性疾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常见的真菌感染有念珠菌感染、肺曲菌病等。

真菌感染的特征是病程较长,有皮肤瘙痒、白斑等症状。

诊断真菌感染通常需要采集患者的体液或组织样本进行真菌培养和镜检。

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是针对感染病原体进行的,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

在使用药物时,医生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

支持性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处理,如控制发热、补液、营养支持等。

四、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产生
以革兰氏阳性菌或少量革兰氏阴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
性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稳定性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毒性作用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1.概念:
2.来源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 阴性菌。
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
5.特性:(1)有菌种特异性。 (2)毒性强。(3)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4)良好的抗原性。(5) 不耐热。 (6)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 脱毒成类毒素。
6.组成 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结合单位,使毒素分子结合宿主细胞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重要概念:
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感染 发病:
2.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概念
1.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在宿主体 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2.毒力:病原菌致病力强弱程度。
二、毒力的测定
细菌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 最小感染量和半数感染量表示法。最为实用的是半数致 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法。
Em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3.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 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白喉棒状杆菌、肉 毒梭菌等的外毒素就是由转座噬菌体的有 关基因所编码的。另外,转座噬菌体从细 菌染色体分离脱落时,可能连带有细菌的 DNA片段,故它还可能在遗传物质转移过 程中起载体作用。

细菌感染(疾病)

细菌感染(疾病)

疾病病因
人体因素
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素
当皮肤粘膜有破损或发生化脓性炎症时,细菌则容易侵入体内;
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方面。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吞噬杀灭细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细菌量较少,致病力不强也能引起感 染;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医源性感染也逐渐增多。
细菌感染(疾病)
疾病
01 疾病病因
03 病原学
目录
02 发病基础 04 临床表现
05 检查
07 疾病治疗
目录
06 辅助检查 08 疾病预防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 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 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 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不多。
关节症状:可出现大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甚至并发关节腔积液、积脓,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 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的病程中。
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 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
主要与病原菌的毒力和数量有关。毒力强或数量多的致病菌进入机体,引起败血症的可能性较大。细菌侵入 人体后是否引起感染,与人的防御、免疫功能,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人体 的天然屏障,破损后细菌易于从此处侵入体内,挤压皮肤炎症部位或脓肿时细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严重烧伤时, 创面为细菌敞开门户,皮肤坏死、血浆渗出又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故极易发生感染。尿路、胆道、胃肠 道、呼吸道粘膜受破坏后,若同时有内容物积滞、压力增高,细菌更易进入血中,保留导尿管、静脉等血管内留 置导管、人工辅助呼吸时插管等,也使细菌易于侵入。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进入血中的细菌迅速被血中防御细 胞如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所清除,而患肝硬变、糖尿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等慢性病者,可因代谢紊乱、 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减低,易招致败血症发生;各种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放射治疗亦是导致败血症发病率 高的原因。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虽被抑制或杀灭,而一些耐药菌乘机繁殖,亦可酿成败血症。

细菌感染的名词解释

细菌感染的名词解释

细菌感染的名词解释细菌感染是指人体内细菌引起的疾病。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其形态各异,生活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等环境中。

尽管它们中大部分对人类是无害的,但某些细菌却能引发感染,并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细菌感染是疾病的一种常见形式。

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或水源传播等。

一旦细菌进入人体,并找到了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它们就会开始引发感染。

细菌感染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腹泻、脓液排出等。

不同类型的细菌可能引发不同的疾病,例如肺炎、腹泻、尿路感染等。

有些细菌还能产生毒素,进一步损害人体组织,导致中毒症状。

细菌感染需要及时治疗,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来确认感染的细菌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常常包括抗生素的使用,这些药物被设计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帮助身体恢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逐渐对常见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给细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当抗生素失效时,医生必须选择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或使用更为强效的抗生素。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避免耐药性产生的重要举措。

除了治疗,预防细菌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清洁环境、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等,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不滥用抗生素、避免接触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细菌感染的后果可能因人而异。

对于一些健康的人来说,感染可能只是一段时间的不适和痛苦,但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老年人、小孩、带有慢性疾病的人),感染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在现代医学的进步下,对细菌感染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也不断改进。

然而,对于一些新型细菌的认知仍然是一个持续研究的领域。

了解细菌感染的症状、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总结起来,细菌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泻等。

医院感染的分类与流行病学特点

医院感染的分类与流行病学特点

医院感染的分类与流行病学特点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感染了原本不存在的病原体或者已有的病原体引发的新发病情况。

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医院感染进行分类,并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

一、医院感染的分类根据感染部位:1.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喉炎等。

2. 血液感染:常见的有败血症、敗血症等。

3. 泌尿道感染:如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4. 伤口感染:手术后切口感染、烧伤后感染等。

5. 腹腔感染:如腹腔感染、腹腔脓肿等。

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1.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2. 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等。

3. 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4.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阴道滴虫感染等。

根据感染阶段:1. 初次感染:指患者未被感染的情况下在医院内感染了病原体。

2. 协同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接触到多个不同病原体,导致叠加感染。

3. 继发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感染,通常原因是治疗过程中破坏了正常的防御机制。

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1. 高发性:医院感染在医疗机构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和住院部等高风险区域。

2. 易传播性:医院感染的传播路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水传播和飞沫传播等多种途径。

3. 多因素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抵抗力、医务人员的操作质量、医疗设备的清洁与消毒等。

4. 高致病性:医院单位内感染所致的疾病往往比社区获得感染更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5. 长期潜伏期:某些病原体的潜伏期较长,患者可以在离开医疗机构后的几天、几个月甚至数年后发生感染。

6. 耐药性问题:由于医院内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部分病原体产生多重耐药性,使医院感染的治疗变得困难。

三、防控医院感染的策略1. 重视手卫生:医护人员应正确、频繁地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处理伤口、进行操作前后以及进食前。

什么是细菌感染?它在人类身体中如何引起疾病?

什么是细菌感染?它在人类身体中如何引起疾病?

意识模糊:无法正常回答问题 或理解指令
并发症
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并发症的发生与细菌的种类、感染部位、患者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危险等严重后果。 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环节。
4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局部感染,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或引流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 惯,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体 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细菌滋 生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 免接触细菌
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5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 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疼痛:感染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如 喉咙痛、耳痛等
红肿:感染部位可能出现红肿,如 皮肤红肿、关节红肿等
化脓:感染部位可能出现化脓,如 伤口化脓、耳道化脓等
皮疹:可能出现皮疹,如麻疹、水 痘等
腹泻:可能出现腹泻,如肠炎、痢 疾等
严重症状
高热:体温超过39℃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超过20次/ 分钟
心跳加快:心率超过100次/分 钟
20XX
细菌感染的概述
汇报人:XXX
目录
01
细菌感染的 定义
02
细菌感染的 过程
03
细菌感染的 症状
04
细菌感染的 诊断与治疗
05
细菌感染的 预防与控制
1
细菌感染的定义
细菌感染的概念
细菌感染:指细菌侵入人体, 引起疾病的过程
感染途径:可通过呼吸道、消 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感染与微生物学基础

感染与微生物学基础

病毒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
病毒致病性
病毒致病性是指病毒引起疾病的能力,与病毒种类、毒力、感染剂量和宿主免疫力等因 素有关。
影响因素
病毒致病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毒变异、宿主年龄、性别、遗传背景、营养状况、 环境因素等。例如,病毒变异可能导致病毒毒力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病毒的致病性。
常见病毒感染类型及预防措施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防御机制,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长期记忆和高 效清除能力。
免疫调节机制
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维持免疫应答的平 衡和稳定。
免疫预防策略在抗感染中应用
疫苗接种
01
通过注射含有病原体抗原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预防相应病原体感染。
被动免疫
02
通过输注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直接提供
01
免疫器官
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 脏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
和分布的场所。
02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 细胞等,负责识别、吞噬和清
除病原体。
03
免疫分子
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参与免疫应答和调节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及调节机制
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对多种病原体具有快速应答作用 。
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
主动免疫
03
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应答系统,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
免疫力和长期记忆。
THANKS
治疗方法
治疗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 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寄生 虫药物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严重 的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等。在治疗过程 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蛋白质 60-80 ℃,30min被破坏
较弱,各菌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 毒性作用 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刺 弱,不形成类毒素,产生中和抗 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体作用弱;
三、宿主免疫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进入机体生长繁殖

机体免疫机制
一.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 概念 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多种 微生物,通常对宿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2)性质:脂多糖(LPS)
3)特点:* 对理化因素稳定;
* 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
4) 生物学活性:
* 发热反应;
LPS 巨噬细胞 IL-1、 IL-6、TNF-(致热)
* 白细胞反应(先降后升) * 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鼻咽腔
外耳道
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抵抗力下降→支气管肺炎
中耳炎
眼结膜
胃 肠道 尿道 阴道
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胃酸→一般无菌 大肠中菌量最多,占大便干重 1/3,大多为厌氧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乳杆菌、大肠菌、 白念
结膜感染
胃炎
定居位置改变,尿路感染 产酸使阴道液呈酸性,抑制其它菌 生长。
内毒素(endotoxin)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培训手册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培训手册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培训手册第1章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基本知识 (4)1.1 感染的概念与分类 (4)1.1.1 细菌感染: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

(4)1.1.2 病毒感染:由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等。

(4)1.1.3 真菌感染:由真菌引起的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

(4)1.1.4 寄生虫感染:由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4)1.1.5 混合感染:由多种病原体共同引起的感染。

(4)1.2 医疗机构感染的特点与危害 (4)1.2.1 感染来源多样:包括内源性感染(患者自身病原体引发)和外源性感染(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等)。

(4)1.2.2 感染途径复杂:可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5)1.2.3 感染防控难度大:医疗机构内患者、医护人员密集,感染防控工作具有挑战性。

(5)1.2.3.1 延长住院时间:感染患者需接受抗感染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

(5)1.2.3.2 增加并发症:感染可能导致原有疾病加重,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5)1.2.3.3 增加死亡率:严重感染可导致患者死亡。

(5)1.3 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 (5)1.3.1 预防为主: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降低感染发生率。

(5)1.3.2 严格消毒:对医疗器械、环境、人员等进行严格消毒,消除感染隐患。

(5)1.3.3 严格隔离:对感染患者实行隔离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5)1.3.4 标准预防: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如手卫生、佩戴口罩等,降低感染风险。

(5)1.3.5 健全感染防控体系: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控管理制度,提高感染防控水平。

(5)1.3.6 加强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5)1.3.7 监测与反馈:开展感染监测,及时了解感染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整改。

疾病的病原体分类

疾病的病原体分类

疾病的病原体分类疾病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病原体是引起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病原体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传染性非细菌微生物五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类病原体的特性、病原机制和相关疾病。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通常以分裂繁殖,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

它们引起的疾病通常通过侵入生物体、产生毒素或干扰生理功能等方式导致。

1.1 病原机制细菌感染通常分为表面感染和内部感染两种类型。

表面感染通常导致局部炎症和溃疡,如脓疱、疖肿等。

内部感染则侵入机体组织和细胞,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如败血症、肺炎等。

1.2 相关疾病细菌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风湿热等。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有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二、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微生物,依托于寄主生物进行复制。

病毒粒子很小,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使寄主细胞受损或死亡。

病毒通常寄生在动植物、昆虫、细菌等寄主体内。

2.1 病原机制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通过利用细胞内的生物合成和复制机制,利用寄主细胞的资源产生大量新的病毒颗粒。

病毒复制最终导致寄主细胞破裂或凋亡,释放出更多病毒颗粒。

2.2 相关疾病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种类非常多,包括流感、感冒、艾滋病等。

常见的病毒病原体有流感病毒、腺病毒、乙肝病毒等。

三、真菌真菌是一类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微生物,可以分为真菌和酵母两类。

真菌多为多细胞生物,而酵母则为单细胞。

真菌通常寄生在植物、动物皮肤及黏膜上。

3.1 病原机制真菌感染通常借助特殊的酶,如角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破坏寄主组织,从而侵入并生存于寄主体内。

真菌还可以通过释放毒素引起寄主的过敏反应。

3.2 相关疾病真菌引发的疾病广泛存在,包括皮肤感染、肺部感染、阴道感染等。

常见的真菌病原体有白色念珠菌、癣菌、孢子菌等。

四、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生物,无法独立生存,在其他生物(寄主)内寄生和繁殖。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感染是指人体被各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感染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有效地诊断和治疗这些感染,了解微生物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类型之一,细菌可以引起肺炎、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首先,诊断细菌感染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可以在实验室中培养出细菌,并鉴定其种类,药敏试验则可以测试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基于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二、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病毒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类型,病毒可以引起感冒、流感、肝炎等疾病。

与细菌感染不同,病毒感染的诊断比较困难,通常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病毒基因片段。

治疗病毒感染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烧、止咳等。

对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三、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真菌感染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等疾病。

诊断真菌感染主要是根据病变部位取样进行真菌涂片检查和真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菌株以及菌株的敏感性。

治疗真菌感染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氟康唑等,可以口服或者局部使用。

对于一些顽固性真菌感染,也可以考虑使用静脉抗真菌药物。

四、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寄生虫感染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常见于热带地区。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一般是通过血液检查,如血涂片或者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感染。

治疗寄生虫感染常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氯喹、莫西沙星等。

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的预防。

五、医院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常与手术、留置导尿管等治疗操作相关。

感染性疾病类型

感染性疾病类型

感染性疾病类型引言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可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并影响人类健康。

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类型,包括病原体类型、传播途径、病症表现和治疗方法等。

1. 细菌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包括:1.1 肺炎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

病原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

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

1.2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等。

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

1.3 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2.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等。

治疗通常采用对症治疗和使用抗病毒药物。

2.2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包括高热、咳嗽、皮疹等。

目前主要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麻疹。

2.3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

目前主要通过水痘疫苗来预防水痘。

2.4 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感染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包括:3.1 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常见于口腔和阴道。

治疗通常采用抗真菌药物。

3.2 白色念珠菌综合征白色念珠菌综合征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全身感染。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心律失常等。

治疗通常采用抗真菌药物。

3.3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包括:4.1 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症状包括寒战、高热等。

治疗通常采用抗疟药物。

4.2 蛔虫病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等。

治疗通常采用驱虫药物。

结论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病原体类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不同的感染性疾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病症表现和治疗方法。

奇妙的细菌世界科普细菌的种类与感染防治

奇妙的细菌世界科普细菌的种类与感染防治

奇妙的细菌世界科普细菌的种类与感染防治奇妙的细菌世界—科普细菌的种类与感染防治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虽然细菌有些会导致疾病,但它们也起到了许多重要的生态和生理功能。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细菌的种类、常见的感染方式以及如何防治细菌感染。

第一部分:细菌的种类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形态各异,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种类。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细菌类别:1. 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使其在染色过程中呈现紫色。

这类细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并常见于导致呼吸道、皮肤和血液感染的疾病。

2. 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过程中呈现红色。

这类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人体的消化道等环境中。

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虽然大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对人体无害,但某些菌株会引起食物中毒和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3. 真细菌:真细菌是最常见的细菌类别,也是最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生物。

它们生存于各种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空气和动物体内。

真细菌包括常见的蓝藻菌、放线菌等。

有些真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还有些能够生产抗生素。

4. 厌氧细菌:厌氧细菌是一类在缺氧条件下生长并繁殖的细菌。

它们可以存在于土壤、淤泥、食品等环境中,有些也存在于人体内。

厌氧细菌中的某些菌株可以引起口腔和消化道感染。

第二部分:细菌感染的常见方式细菌感染是指细菌侵入人体并繁殖,导致疾病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方式:1. 空气传播:某些细菌可以通过空气悬浮的飞沫传播,当人们呼吸、咳嗽、打喷嚏时,会将细菌释放到空气中。

这种方式主要导致呼吸道感染,如流感和肺炎等。

2. 食物中毒:某些细菌可以通过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引发食物中毒。

例如,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受污染的食品,如生肉、蛋和奶制品,进入人体导致胃肠道疾病。

3. 接触传播: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其他人或物体,例如通过皮肤伤口或被蚊虫叮咬传播入人体。

这种方式导致的感染范围广泛,如破伤风和蜂窝织炎等。

临床医学中的感染疾病与治疗方法

临床医学中的感染疾病与治疗方法

临床医学中的感染疾病与治疗方法在临床医学领域,感染疾病是一类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可通过传染途径在人际之间传播,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

感染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感染疾病的常见类型以及治疗方法。

1. 细菌感染疾病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

其中包括众多疾病,如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

针对不同种类的细菌感染,医生会采用抗生素治疗,比如广谱抗生素用于常见的细菌感染,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对于耐药性较强的细菌感染,需要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来选择强效抗生素,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2. 病毒感染疾病病毒感染是导致许多常见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流感、感冒、艾滋病等。

由于病毒的特殊性质,目前还没有可以直接杀灭病毒的药物。

通常,在处理病毒感染时,医生会采取一些方法来减轻症状和促进恢复,比如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症状缓解、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

此外,针对不同病毒类型的疫苗也是预防性控制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3. 真菌感染疾病真菌感染疾病包括念珠菌病、霉菌感染等。

真菌感染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真菌药物,如咳特灵、氟康唑等。

对于身体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可能需要辅助治疗以加强免疫力。

此外,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潮湿环境可能有助于预防真菌感染。

4. 寄生虫感染疾病寄生虫感染疾病,如疟疾、包虫病等,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不同的寄生虫感染需要使用特定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此外,个人卫生习惯、防虫措施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总结起来,在临床医学中治疗感染疾病的方法与疾病类型密切相关。

对于细菌感染,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病毒感染需要通过抗病毒药物缓解症状;对于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和免疫增强措施是关键;寄生虫感染需通过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感染疾病的了解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有效地控制感染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往往伴随着病痛和不适。

如何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细菌感染的原因和症状细菌感染是由细菌侵入身体,繁殖生长引起的。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脑膜炎、猩红热、食物中毒等等。

细菌通常通过口腔、鼻腔、肺部、肠道和性器官等部位侵入身体。

细菌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疲劳、头痛、咳嗽、呕吐、腹泻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细菌感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危险情况。

二、预防细菌感染的方法预防细菌感染非常重要,以下是预防细菌感染的方法:1.勤洗手勤洗手是预防细菌感染最基本的方法。

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病菌,减少感染的机会,应该在进食前、接触食品、打喷嚏等情况下洗手。

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者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可有效地清洗手部。

2.保持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预防细菌感染也非常重要。

保持身体清洁,经常更换衣服,洗毛巾和洗脸巾等面部用品,预防生物污染。

3.避免接触患者避免与患者接触是预防细菌感染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果必须接触患者,可以佩戴口罩、手套以及穿戴一次性隔离衣来避免受感染。

4.保持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对预防细菌感染来说也非常重要。

食品在存储和烹饪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已经变质的食品不能食用。

尽量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水或生食食物。

三、治疗细菌感染的方法当感染产生后, 及时治疗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以下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方法:1.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可杀死侵入人体的病菌,阻止病菌的繁殖生长。

但医生必须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细菌类型和过敏反应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可以加强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从而抵御细菌的侵袭。

例如针对某些疾病,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但这种免疫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手术对某些细菌感染,如果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治疗。

例如脓肿、败血症等治疗手术会去除感染源或者部分受影响的组织,回复身体的正常机能。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IgG 抗体调理细菌促进吞噬 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 分泌型IgA(SIgA)阻挡致病菌定植 IgG 、IgM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补 体 经典途径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特点: 细胞内寄生 低细胞毒性 呈慢性过程 通过免疫病理损伤致病
医学上重要的胞内菌: 兼性胞内菌: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斯菌、伤寒沙门氏菌、噬肺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 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柯克斯体、衣原体
添加标题
有类似内毒素活性。
添加标题
内毒素的特性:
1
成分:脂多糖,耐热
2
毒性:弱
3
类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
4
毒性作用:无选择性,各菌作用大
5
致相同
6
内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现象与DIC 适量的内毒素由有增强机体非特 异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竞争营养
1 生物拮抗作用
改变PH
占位性保护作用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影响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细菌的酶35%可供人共用。大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K族可供人体吸收利用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从而限制了他们本身的危害。如双歧杆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反应,阻断他们对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还可激活固有层CD4+T细胞,产生IFNr,激活巨嗜细胞增加其吞噬作用杀伤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病毒 无菌小鸡回盲部淋巴结较普同小鸡小4/5,改为正常饲养,两周后恢复正常大肠杆菌产生的微量肠毒素可抵抗致病性肠毒素的攻击

病原生物学- 细菌感染

病原生物学- 细菌感染

按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
毒血症
显 性
菌血症
感 败血症
染 脓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① 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仅毒素进入血流, 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② 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从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 扩散至其他部位后繁殖致病。如伤寒病早期。
③ 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
途径
方式
疾病举例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经胎盘或产道 创伤性感染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 痰、 唾液或皮屑
粪-口方式 污染的水或食物
性交,血源或粘膜损伤 宫内、产道、哺乳
皮肤、粘膜创伤、破损
经血感染
媒介昆虫叮咬 接触传染 多途径感染
输血、注射、针刺、器官 移植
昆虫吸血 接触(直接或间接)
可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致病菌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感 染途径和入侵宿主的部位、途径不同,各自在 相对适应的不同系统和器官寄居、生长、繁殖 并引起疾病。
通常每种病原生物都有相对固定的主要感 染途径,这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侵入部位的 微环境有关。
了解病原生物感染途径,在病原鉴别诊断, 指导临床用药和进行预防方面有重要意义。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ous dose,ID50) 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 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测定的方法与测定LD50类似,只不过在统计结 果时以感染对象代替死亡者。
细菌的致病作用及过程包括:
①侵入机体并定居于一定的组织; ②适应宿主环境、进行繁殖和扩散; ③抵抗宿主的防御机能; ④产生并释放细菌毒素(toxins)引起损伤。

护考细菌知识点总结

护考细菌知识点总结

护考细菌知识点总结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十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细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生存于各种环境中,有些细菌能够在高温、酸性或高盐环境中生存,有些则能够在人体内生存并引起疾病。

因此,了解细菌的知识对于护考非常重要。

一、细菌的分类1. 形态分类:细菌大致可分为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等形态。

2. 革兰染色分类:细菌在革兰染色中根据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

3. 氧需氧分类: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程度,可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4. 营养分类: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需求的不同,可分为自营细菌和营养细菌。

5. 色素分类:细菌在培养基上产生的不同色素可分为色素菌和无色素菌。

6. 病原分类:根据细菌对人体的致病能力不同,可分为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二、细菌的生长条件1. 温度:细菌的生长与温度密切相关,不同的细菌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可分为低温菌、中温菌和高温菌。

2. pH值:细菌对pH值也有一定要求,有些细菌对酸碱度较为敏感,有些则能够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生长。

3. 湿度:细菌对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细菌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生长。

4. 氧气: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有些细菌需要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有些则需要完全无氧的生存环境。

5. 营养物质:细菌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如碳源、氮源、矿物质元素等。

三、细菌的致病机制1. 感染:细菌通过侵入人体细胞或组织,引起细胞或组织的病变,导致感染性疾病。

2. 毒素:一些细菌分泌毒素,通过中毒作用引起临床症状。

3. 免疫抑制:一些细菌能够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使机体失去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4. 细菌附着:细菌通过表面附着蛋白等结构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促进感染和侵袭。

四、细菌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粉尘等传播到另一个宿主。

2. 食物传播:细菌通过受污染的食物进入宿主体内,引起食物中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感染概念和疾病分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启发:必有细菌入血病原学病原体为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呈卵圆形或肾形,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

阴性球菌--特例分群分为 A、B、C、D、29E、W135、X、Y、Z等13个血清群,C群致病性最强,Y群最弱。

流脑流行多数由 A、B、C群引起,我国以A群为主,但B群感染有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流行的脑膜炎双球菌群以下列哪群为主A.A群B.B群C.C群D.D群E.E群『正确答案』A细菌特点对比---乙脑是人畜共患病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及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检出,专性需氧,对营养要求较高。

细菌裂解后可释放内毒素,具有强烈致病性,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该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易死亡,对寒冷、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娇气下列关于脑膜炎球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为脑膜炎奈瑟菌B.为革兰阳性双球菌C.体外能形成自溶酶D.为专性需氧菌E.可在带菌者鼻咽部及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发现『正确答案』B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人是唯一宿主,患者易于被发现和隔离,而带菌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

对比:乙脑传染源---猪流脑最重要的传染源是()A.家畜B.带菌者C.现症病人D.恢复期病人E.病程极期病人『正确答案』B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病原菌主要借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对于婴幼儿,也可通过怀抱、喂乳、接吻、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对比:乙脑传播途径---蚊叮咬流脑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日常生活接触B.蚊虫叮咬C.呼吸道D.粪-口E.体液『正确答案』C3.人群易感性儿童发病率最高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15岁以下少年儿童多见,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高发。

人群感染后60%~70%呈无症状带菌者,绝大多数不治而愈,发病者仅占1%。

感染后对同种菌群可获持久免疫力,非同种菌群间有一定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散发,但以冬春季高发。

本病有周期性流行特点,每隔10年左右可有一次较大流行。

对比:乙脑流行特征---夏秋高发流脑的流行季节是()A.全年散发,冬春季高发B.全年散发,夏秋季高发C.只有夏秋季节发生D.只有冬春季节发生E.全年散发,无高峰『正确答案』A发病机制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内毒素导致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

致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感染性休克。

严重败血症时,可引发DIC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霍乱弧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流脑球菌,菌痢,伤寒——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记忆:外面闯祸脑膜炎球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A.外毒素B.内毒素C.荚膜D.菌毛E.自溶酶『正确答案』B流脑暴发型休克型的发病机制是()A.高热,失水性休克B.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C.内毒素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D.内毒素所致的严重微循环障碍E.血管内皮损伤血浆外渗所致低血容量休克『正确答案』D病理败血症期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及血管周围出血。

脑膜炎期化脓改变以软脑膜为主。

早期主要以血管充血、少量浆液性渗出及局灶性小出血多见,进一步发展则见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外渗,脑脊液混浊,呈化脓性改变。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的病变主要在脑实质。

对比—乙脑脑实质损害临床表现潜伏期1~10日,平均2~3日。

临床类型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普通型约占全部病例的90%普通型分期流脑普通型分期正确的是A.上呼吸道感染期—脑膜炎期—败血症期—恢复期B.脑膜炎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恢复期C.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D.消化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E.消化道感染期—脑膜炎期—败血症期—恢复期『正确答案』C上呼吸道感染期:类似感冒多数无症状,部分有咽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脑膜炎球菌。

败血症期:一般症状:中毒症状起病急骤,突发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烦躁不安,偶有关节痛。

败血症期:最特征表现——瘀点瘀斑瘀点或瘀斑: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

少数先为淡红色斑丘疹,而后迅速转为瘀点或瘀斑。

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疤。

流脑败血症期特征性的表现是()A.高热B.休克C.病理征阳性D.皮肤黏膜瘀斑E.脑膜刺激征『正确答案』D约10%患者出现口唇疱疹。

化验检查:此期血培养多为阳性,脑脊液可能正常,瘀点涂片检查易找到病原菌。

脑膜炎期脑膜刺激征头痛加剧,频繁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

此期特征性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

知识扩展---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作屈颈动作,感觉颈部有无抵抗感。

阳性表现为被动屈颈时抵抗力增强。

屈颈--脖子硬Kernig征:抬高小腿—疼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伸直。

检查者先将其一侧髋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将小腿抬高伸膝。

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度以上。

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为阳性。

Brudzinski征:屈颈—腿蜷缩被检查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然后做屈颈动作,阳性表现为两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

小结:普通型流脑最核心表现1.脑膜刺激征2.瘀点瘀斑3.儿童常见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是()A.低热、头痛、瘀点B.高热、循环衰竭、大片瘀癍C.高热、瘀斑、昏迷、呼吸衰竭D.高热、头痛、瘀癍、脑膜刺激征E.间歇性发热、反复皮肤瘀点、血培养可阳性『正确答案』D恢复期: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症状逐渐消失,皮疹大部分被吸收。

一般1~3周痊愈。

暴发型暴发型更急更重!起病更急,病情变化迅速严重,病死率高,儿童多见。

分型1.休克型2.脑膜脑炎型3.混合型休克型:急骤起病,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常于短期(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片,伴中央坏死。

继尔出现面色苍灰,唇指发绀,皮肤花斑,肢端厥冷,呼吸急促,尿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急性循环衰竭的症状,易发生DIC。

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培养多为阳性。

休克型核心特点小结:三重二轻1.瘀斑重2.休克重(血压低;尿少;皮肤发花)3.DIC重4.多无脑膜刺激征5.多无脑脊液显著异常三重:全身中毒重二轻:脑部症状轻下列哪项不是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典型表现A.高热,中毒症状重B.血压低C.脑脊液“米汤样”,糖、氯减少D.迅速扩大的全身瘀点、瘀斑E.血培养脑膜炎双球菌阳性『正确答案』C6岁男孩,突然寒战,高热1天后全身出现多处紫斑,查体: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多处皮肤瘀斑,血压70/35 mmHg,P 120次/分,颈软,心肺无异常,克氏征(-),血WBC 28×109/L,中性粒细胞90%,血小板60×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A.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暴发型流脑(休克型)D.中毒型菌痢E.休克型肺炎『正确答案』C特别指出:暴发型流脑(休克型)易错点多无脑膜刺激征多无脑脊液显著异常脑膜脑炎型脑膜炎+脑实质受损除高热、瘀斑外,脑实质受损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迅速进入昏迷。

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快慢不一、深浅不均、呼吸暂停等节律的变化)或脑疝。

脑实质受损:昏迷;呼衰;脑疝其他类型流脑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多表现为低热、轻度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出血点少。

脑脊液一般无明显改变,咽拭子培养可发现有脑膜炎球菌生长。

慢性败血症型:发病率低,多见于成年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至数月。

表现为间断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后常成批出现皮疹或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培养可呈阳性。

小结:各型流脑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明显增加,一般在20×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比例为80%~90%。

脑脊液很多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呈化脓性改变,但在病程早期,脑脊液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后期呈混浊,细胞数增高>1000×106/L,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

对比: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查流脑典型脑脊液外观是()A.透明B.毛玻璃样C.绿色脓样D.混浊E.血水样『正确答案』D3岁小儿,发热3天,有头痛,呕吐。

查体:皮肤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压升高,外观混浊,细胞数2000×106/L,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脑脊液直接涂片检菌阳性,临床诊断A.结核性脑膜炎B.肺炎球菌性脑膜炎C.普通型流脑D.乙脑E.病毒性脑膜炎『正确答案』C细菌学检查1.涂片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量组织液,或脑脊液沉淀涂片,革兰染色后查找病原体,阳性率可达60%~80%,因此为早期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2.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1.特异性抗原检测检测血、脑脊液中的脑膜炎奈瑟菌抗原。

2.特异性抗体检测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

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脑膜炎奈瑟菌DNA,敏感性、特异性高。

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发病,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或与患者密切接触。

2.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尤其是细菌学培养阳性及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检测阳性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重要考点:流脑乙脑对比A.夏秋季B.冬春季C.蚊虫叮咬D.呼吸道传播E.病人,带菌者F.猪G.病毒H.细菌1.乙脑病原2.流脑病原3.乙脑传播途径4.流脑传播途径5.乙脑传染源6.流脑传染源7.流脑好发季节8.乙脑好发季节乙脑以毒攻毒病毒脑脊液:细胞少乙脑飞记忆乙脑:蚊子咬猪蚊子夏秋季传染源:猪乙脑以毒攻毒蚊子咬猪A.夏秋B.冬春C.蚊虫叮咬D.呼吸道传播E.病人,带菌者F.猪G.病毒H.细菌1.乙脑病原G2.流脑病原H3.乙脑传播途径 C4.流脑传播途径 D5.乙脑传染源 F6.流脑传染源 E7.流脑好发季节 B8.乙脑好发季节 A以毒攻毒蚊子咬猪普通型流脑的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保持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

2.病原治疗(1)青霉素: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成人20万U/(kg·d),每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儿童20万~40万U/(kg·d),分3次静脉滴注。

疗程5~7日。

流脑普通型病原治疗首选()A.氯霉素B.青霉素C.磺胺药D.头孢菌素E.氨苄青霉素『正确答案』B(2)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奈瑟菌抗菌活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