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
(1)近代
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
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
1.饮食文化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1)婚俗
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
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概况
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速度快。
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②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
①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②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广播影视
①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③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①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