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选B考生从题中可知,张之洞、袁世凯作为官员推动了禁止缠足的运动,所以依据天足会发行的书目可以看出“借助了官方权威”,故B项正确。
A项“民国政府”与材料“1904年”不符;C、D两项材料未体现。
2.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选D“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3.(2018·宿迁质检)《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A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受西方影响”,B项错误。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含练习答案解析考点22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22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表现(1)城市①衣:“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剪辫易服”,象征五族共和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样式多样,西服、旗袍、学生装、粗布大衫等流行。
②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式住宅增多。
④行:随着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交通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⑤风俗习惯方面:逐渐西化。
维新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上采用握手、鞠躬等新式礼仪,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采用西方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农村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生活贫穷,传统的生活习俗坚若磐石。
但洋货开始向农村渗透,开始进入中等农民家庭。
2.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体现。
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根据建国以来的国情,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1.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
此时,农民分到了土地,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但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人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这一时期社会的风尚。
2.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内正处于“文革”时期。
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生活单一化倾向较重,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
当时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蓝、黑、灰、绿充斥中国街头,大力提倡艰苦朴素。
3.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南京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巧学妙用]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构图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1近代社会服饰的变迁【考题1】(2016·云南昆明检测)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答案 D『方法突破』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相符,故D项正确。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江苏专版):(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选B考生从题中可知,张之洞、袁世凯作为官员推动了禁止缠足的运动,所以依据天足会发行的书目可以看出“借助了官方权威”,故B项正确。
A项“民国政府”与材料“1904年”不符;C、D两项材料未体现。
2.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选D“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3.(2018·宿迁质检)《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A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受西方影响”,B项错误。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历史课件第二十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19世纪中期前后
(2)现代中国 人民日报 》《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
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光明日报 》《_______ 文汇报 》等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 ②《_________
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③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问题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
提示:有外来文化的传播,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人民的追
求等各因素。 (1)近代因素: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思 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众思想文化 水平的提高。 (2)现代因素: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 平有限;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③
2.影视事业的发展 定军山 》首映成功,开始起步 1905年,《_______ (1)电影事业 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958年电视业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 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 (1)历程 20世纪60年代末 。 ①诞生:互联网诞生于_______________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问题2: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
提示: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 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演进。 (1)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 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 独立化。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变化:(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1)鸦片战争以来,因为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3)中国*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发展:(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
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升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9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 分,共48分)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 .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 •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B [A 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不符,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 项错误;D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 项错误。
]2. (2017汉中高三质检)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 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 [根据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B、C 三项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排除;D 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D项正确。
]3.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 [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人教江苏)高考一轮(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主学习•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
9.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D ( )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10. 社会风尚打上时代烙印。以下社会风尚属于新中国成立 D .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B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01
自主复习• 对接高 考• 核心素养• 专家史论•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二 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
目录
CONTENTS
02
近代中国的交通成就;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03
社会史观:近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 究》
04
@《创新设计》
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自主学习•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
6.辛亥革命 后“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成为一种趋势;在大城 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7.[史料] “革命后,……①湖南女子开始冲 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
。1905年,李书同为母办丧事,概不收受财 物,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②鞠 女权 躬礼,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简洁节约 的提高,婚 [问]史料中①反映辛亥革命后 姻更加自由;②反映丧葬礼仪由铺张浪费到 。中国近现代文明婚礼等习俗风尚的变革产 提示 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 生了怎样的影响? 进步和妇女解放。 ✕ 8.到南京临时政府时才开始允许自由剪发、废
较快发展。 1920 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年,中 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 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8.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 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 D 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延缓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④成为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oc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考点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服革履②旗袍③《剪辫通令》④女权⑤《申报》⑥《定军山》⑦鞠躬⑧内地和农村地区考点二①1881年②京张铁路③航运业④水上飞机⑤1896⑥电报⑦2020⑧城市群⑨1994⑩价值观[巧学妙用]1.图示解史——中山装的寓义2.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3.图示解史——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六大特征4.构图解史——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5.图示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6.构图解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7.图示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8.深化理解——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政治制度的变革。
(3)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4)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的影响。
考法1近代中国婚姻观念的变化【考题1】(2017·山东日照调研)下表摘自吴至信的《最近十六年之北平离婚案》。
材料反映实质问题是( )年份男方提起女方提起年份男方提起女方提起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1917~1918 24 44.4 30 55.51925~192641 36.0 72 63.21919~1920 27 40.9 39 59.11927~192842 33.3 84 66.71921~1922 25 34.2 46 63.01929~193049 24.0 150 76.01923~1924 39 38.2 55 53.91931~193258 15.5 304 81.0A.民国时期家庭观念逐渐淡薄B.公民的法制观念显著提高C.男女平等平权意识逐渐增强D.妇女受虐待现象有所增加答案 C『方法突破』本题是典型的数据表格题。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 含答案
线索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考纲要求] 1.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第22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1)洋纱输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
洋布输入,造成“织”与“耕”的分离。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图示解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019年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19年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3.(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模拟)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
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答案】C【解析】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选项B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30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近几年高考中有关本部分内容的试题比较多,主要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等。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从能力要求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备考复习时:
(1)借用“变”字,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近现代各个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复习时应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四次重大变化的节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
考点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8年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
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要点解密】。
历史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系列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立体讲解)
历史高考历史百日冲刺系列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立体讲解)高频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命题趋向本讲内容在高考中常见考点主要有:“断发易服”,社会风俗的演变,近现代铁路事业及通讯事业的发展,报刊、影视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发展及作用,此处考查常与社会政治变革及经济发展综合。
加强政府职能,改善人民生活: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家财政要加大对民生领域、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要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
这说明国家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代同步,受到政权演变及政策的巨大影响,以服饰的演变即可考查这一历史性变化。
考点聚焦考点76: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地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从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例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
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考点77: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发展:(1)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2)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3)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A.②③BC.①③④D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答案 B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D.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答案 A3.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 B. C.“师 D.解析 本题为图片理解题。
第一识别标志是时间,1878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还处于“器物”阶段,故官方发行的邮票不会出现“兴民权”的思想,可直接选出D 项。
图上英文及阿拉伯数字对应B 项,邮政局对应C 项,大清与龙对应A 项,用排除法也可选出D 项。
答案 D4.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B.1901~1911C.1912~1927年D.1928~1937解析 本题为材料理解题。
从材料中多次出现的“新”、“旧”可定位到清末民初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把答案锁定在B 、C 两项之间。
再根据“新内阁成”联系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责任内阁制”这一重点概念,从而排除B 项。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突破(含解析)
专题 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展望:本专题还是高考的要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试题以图片、资料为依靠,创建新情形,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解读能力,要点考察重要历史事件对生物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
试题中会浸透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史观,从微观角度考察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原由。
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高考真题回首:1.( 2018 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7) 7.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人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以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述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情形。
该年画A.连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表现追求时髦的公民共鸣C.反应世界交通的最新成就D.表示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 D【分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 A 项错误;清末追求时髦还未成为公民共鸣,故 B 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无,故 C 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倾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应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黄包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应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 D 项正确。
2.(2018·海南高考· 8) 1903 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理发辫,江浙很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无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示当时江浙地域()A.道教的地位被否定B.打扫封建恶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改革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风俗【答案】 D【分析】据资料官府否定的发式不过“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定没关,故 A 项错误;资料只反应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其实不可以代表社会潮流,故 B 项错误;资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改革没关,故C项错误; 1903 年跟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给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 D 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①发展速度快。
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②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①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②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广播影视①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③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①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
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论证:答案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
1.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命题角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
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 发现问题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
命题角度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
考点二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影响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
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要求:根据下面材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
材料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
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
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主要信息:答案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
1.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发现问题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命题角度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2.晚清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晚清设立电报则纯从外国移植,一切器材设备全靠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