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举之历史文化溯源
部编人教版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题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人教版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题及答案(满分:100分 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 .静谧.(mì) 憎.恨(zēng ) 稽.首(jǐ) 花团锦簇.(cù) B .踯.躅(zhí) 变更.(gēng ) 气氛.(fèn ) 引吭.高歌(háng ) C .亵渎.(dú) 寥.廓(liáo ) 秕.谷(bǐ) 人气蹿.升(cuān ) D .摇曳.(yè) 瞋.目(chēng ) 悄.然(qiǎo ) 声势赫.奕(h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当我们身处下层或逆境时,我们往往会气馁沮丧;一旦身处高层或顺境,便又会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要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自恃甚高,需“内外通透”。
B .营销机构稍有越界,就可能与电信诈骗沆瀣一气。
有关部门应查清电信公司的数据来源,堵住公民信息泻露的源头,并积极处理违法买卖公民信息的机构。
C .秋天悄然而至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绵雨,淅沥的雨声触发了无数人的忧思;夏天轰轰烈烈到来的是宛若瓢泼的暴雨,它说来就来,让人促不及防。
D .当你打开那张录取通知书,嗅到那一缕缕墨香,看着那或遒劲、或清瘦、或端凝的手写毛笔字,感受到的是沉淀,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是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
一个经典的故事通常依靠说书人 ,一代代地完善而成。
说书人必须得有扎实的 ,说话时的吐纳收放以及说书过程中的表情神态等,都需要细细琢磨才能做好。
一个优秀的说书人在说书时,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如泣如诉,而听众也会 地沉浸在故事中。
A .薪火相传 工夫 情不自禁 B .口耳相传 功夫 情不自禁 C .薪火相传 功夫 身不由己 D .口耳相传 工夫 身不由己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任何一个时代,文化都会分出很多层次,比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复杂得多。
《文史》第1-64目录
《文史》(1—50辑)分类目录一、专题论文1、历史从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的帝王世系………………………………丁山遗著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上)………………………………………刘起舒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下)………………………………………刘起舒第29辑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杨国宜第3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上)………………………………………丁山遗著第47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下)………………………………………丁山遗著第48辑尧、舜、禹(上)………………………………………徐旭生遗著第39辑尧、舜、禹(下)………………………………………徐旭生遗著第40辑禹平水土本事考………………………………………丁山遗著第34辑腊日节溯源………………………………………陈久金第32辑关於“夏鼎”………………………………………唐兰第7辑《夏小正》五事质疑………………………………………于省吾第4辑卜辞所见先帝高祖六宗考………………………………………丁山遗著第43辑武丁早期卜辞考证………………………………………林小安第36辑殷契“王作三师”解………………………………………沈长云第44辑说《庚壶》的“大”字………………………………………张政烺第36辑释“郊”………………………………………李学勤第36辑评<殷虚卜辞综述》………………………………………裘锡圭第35辑关於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裘锡圭第17辑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裘锡圭第19辑殷周用鼎制度研究………………………………………李玉洁第44辑商周庙制新考………………………………………王贵民第45辑先周族舆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谭戒甫遗著第6辑月吉、初吉、既吉………………………………………李学勤第46辑<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国]夏含夷第38辑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顾颉刚遗著第18辑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美国]夏含夷第29辑周公摄政考………………………………………彭裕商第45辑“三监”人物及其疆地——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2辑周公执政称王——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3辑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顾颉刚遗著第26辑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7辑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9辑三监的结局——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三………………………………………顾颉刚遗著第30辑奄和蒲姑的南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四………………………………………顾颉刚遗著第31辑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顾颉刚遗著第32辑西周年代论(上)………………………………………谢元震第28辑西周年代论(下)………………………………………谢元震第29辑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第36辑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刘启益第13辑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盛冬铃第17辑论<硕人>铭神兽镜………………………………………李学勤第30辑西周耕作制度简论——兼评对“蕾、新、畲,,的各种解释……………………………………李根蟠第15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上) …………………顾颉刚遗著第14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下) …………………顾颉刚遗著第15辑《尧典》著作时代考………………………………………顾颉刚遗著第24辑《禹贡》兖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0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上)………………………………………刘起舒第44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下)………………………………………刘起舒第45辑《禹贡》青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7辑《酒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33辑《尚书•多士》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0辑《梓材》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2辑《尚书•无逸》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4辑《召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6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上)………………………………………顾颉刚遗著第49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下)………………………………………顾颉刚遗著第50辑释<尚书•甘誓》的“五行”与“三正”………………………………………刘起舒第7辑先秦文字中的“县”………………………………………李家浩第28辑“天子朱芾,诸侯赤芾”说辨谬………………………………………郭锦华第43辑《左传》成书年代论述………………………………………杨伯峻第6辑《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胡念贻第11辑论刘歆作《左传》——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商讨………………………………………徐仁甫第11辑《左传》无经之传考………………………………………赵伯雄第49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2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3辑《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考………………………………………孙涛第49辑晋祁奚字黄羊解………………………………………于省吾第5辑“士田十万”新解………………………………………张政烺第29辑春秋隐公射鱼于棠说驳议——兼论春秋搜狩、治兵与祭牲之制………………………………………杨希枚第26辑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的问题………………………………………李家浩第42辑秦国名考………………………………………雒江生第38辑从曾姬无恤壶铭文谈楚减曾的年代………………………………………李家浩第33辑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居民组织试析………………………………………李零第28辑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张传玺第16辑《禹贡》冀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25辑《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顾颉刚第2辑关於《古本竹书纪年》的亡佚年代………………………………………范祥雍第25辑“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顾颉刚第6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沈文倬第15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下)………………………………………沈文倬第16辑礼经十论………………………………………段熙仲第1辑《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闻人军第23辑《周礼正义》校勘述略………………………………………王世伟第33辑《大戴礼记》经文校正………………………………………谢贵安第39辑《仪礼》和《逸礼》的出现舆邵懿辰考辨的评价——《礼经通论》序………………………………………顾颉刚遗著第38辑读(周礼)札记………………………………………晁福林第46辑献俘礼研究(上)………………………………………高智群第35辑献俘礼研究(下)………………………………………高智群第36辑先秦讳礼析论………………………………………虞万里第49辑<仪礼>单疏版本说………………………………………乔秀岩第50辑说醻………………………………………—………………………………………段熙仲第3辑“开阡陌”辨证………………………………………李解民第11辑畿服说考略………………………………………王树民第44辑论孔子作《春秋》………………………………………赵生群第47辑墨子书目版本考评………………………………………朱宏建第41辑稷下学宫考述………………………………………孙以楷第23辑公孙卫事迹考………………………………………何清谷第13辑楚王酓璋戈与楚减越的年代………………………………………李家浩第24辑逢泽之会考………………………………………晁福林第50辑民和黔首——兼评秦始皇“更名民日黔首”………………………………………李解民第23辑莒县出土束周铜器铭文汇释………………………………………何琳仪第50辑云萝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第8辑秦律“葆子”释义………………………………………张政烺第9辑论秦汉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双层结构与“普遍依附农制”…………………………冷鹏飞第44辑秦漠郡守兼掌军事略说………………………………………施丁第13辑试论秦漠政权内部的逆向监察机制………………………………………刘丽双李福泉第45辑秦汉都市交通考论………………………………………王予今第42辑长沙马王堆汉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唐兰遗著第10辑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朱德熙裘锡圭第10辑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李零第35辑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高敏第20辑汉简零拾………………………………………裘锡圭第12辑居延汉简释丛………………………………………于豪亮第12辑居延汉简丛释………………………………………于豪亮遗著第17辑<流沙坠简>释文校正………………………………………李均明第12辑汉简邮驿资料释例………………………………………楼祖抬第3辑汉简所见一日十八时、一时十分记时制……………………………………李均明第22辑漠简所见出入符、传与出入名籍………………………………………李均明第19辑漠简<服传)考(上)………………………………………沈文倬第24辑汉简《服传)考(下)…………………………………………沈文倬第25辑礼汉简异文释(一)………………………………………沈文倬第33辑礼漠简异文释(二)………………………………………沈文倬第34辑礼汉简异文释(三)………………………………………沈文倬第35辑礼汉简异文释(四)………………………………………沈文倬第36辑西域木简所见(汉律)………………………………………速劭名第29辑木简出入取予券书制度考………………………………………胡平生第36辑一九八〇年楼兰出土文书考释………………………………………平明第36辑《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六年历谱散简年代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6辑居延汉简居延都尉与甲渠候官人物志………………………………李均明刘军第36辑居延新出汉简所见方术考释………………………………………刘昭瑞第43辑敦煌、居延汉简中与朔闰表不合诸简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9辑《银雀山汉墓竹简》原列《孙膑兵法•下编》十五篇校补…………赵逵矢第44辑《武威汉简》丙本<丧服》简的缀合………………………………………李解民第34辑漠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赵平安第48辑汉代的属国………………………………………王宗维第20辑夜郎首邑考………………………………………罗荣泉第19辑漠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上)………………………………………李均明第34辑汉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下)………………………………………李均明第35辑西汉给事中非加官考………………………………………秦学颀第31辑《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李零第20辑<屈原列传)新探………………………………………汤炳正第1辑论(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家注解………………程金造第7辑汲古阁单本(史记索隐)的一些问题………………………………………程金造第4辑日本《史记会注考证》增补《史记正义》的真伪问题……………………贺次君第14辑《史记》解诂(上)………………………………………吴国泰遗著第42辑《史记》解诂(下)………………………………………吴国泰遗著第43辑《汜胜之书》述略………………………………………吴树平第16辑读《汉书》、《后汉书》札记………………………………………黄侃遗著第1辑(汉书)材料来源考………………………………………王利器第21辑安息与乌弋山离——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一…………………孙毓棠第5辑条支——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二…………………………孙毓棠第6辑车师後部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孟凡人第16辑匈奴、Huns同族论质疑………………………………………余太山第33辑《风俗通义》杂考………………………………………吴树平第7辑《东观汉记》初探(上篇)………………………………………吴树平第28辑《东观漠记》初探(下篇)………………………………………吴树平第29辑《春秋左氏传》郑义辑述………………………………………徐孝定第8辑《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王锦光闻人军第31辑建武十年弩机铭文考释………………………………………宋僳第34辑论郑玄《三礼注》………………………………………杨天宇第21辑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石泉第6辑黄河古桥述略………………………………………李祖桓第20辑论所谓“江淮运河”及其引起的问题………………………………………黄盛璋第21辑图经述略………………………………………陆振岳第27辑墓志溯源………………………………………赵超第21辑“司南”六义之演变………………………………………闻人军第34辑汉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关系……………………周速宽张荣芳第9辑汉代的社………………………………………宁可第9辑论漠代文化的整合与分解………………………………………冷鹏飞第45辑漠魏中书………………………………………杨鸿年第2 辑两漠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张传玺第50辑两汉三国时期的印度洋航业………………………………………沈福伟第26辑试论漠唐间的水稻生产………………………………………张泽咸第18辑汉唐时期的茶叶………………………………………张泽咸第11辑漠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上)………………………………………张泽咸第46辑汉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下)………………………………………张泽咸第47辑汉唐间的荆州宗氏………………………………………牟发松第44辑新疆所出怯卢文书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马雍第7辑曹魏屯田的分布地区与经营年代考略………………………………………高敏第42辑“正始党争”探赜………………………………………柳春新第46辑《三国志》札记………………………………………周一良第9辑《三国志》斟议………………………………………吴金华第50辑《晋书》札记………………………………………周一良第10辑论<禹贡地域图》与《春秋盟会图》的性质与贡献……………………陈连开第16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上)……………………………余太山第47辑两漠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下)……………………………余太山第48辑义渠考………………………………………余太山第50辑《魏书•粟特国传》辨考………………………………………佘太山第21辑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萧之兴第15辑噘畦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28辑柔然、阿瓦尔同族论质疑——兼论阿瓦尔即悦般…………………………余太山第34辑曹魏、西晋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第43辑赀虏与费也头………………………………………周伟洲第23辑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38辑关於董琬、高明西使的若干问题………………………………………余太山第27辑“三语掾”语事考………………………………………方北辰第29辑论梁武帝佞佛………………………………………梁满仓第45辑法献佛牙隐现记………………………………………陈垣第1辑麴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侯灿第22辑高昌郡官府文书中所见十六国时期郡府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柳洪亮第43辑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兼论左丞与御史中丞的分工…………祝总斌第32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蔬菜………………………………………张泽咸第44辑由梁元帝著述书目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分类体系——兼论卷轴时代卷与帙的关系…………辛德勇第49辑乞伏氏出於高车补证………………………………………陈仲安第25辑鲜卑姓氏考(上)………………………………………王仲荦遗著第30辑鲜卑姓氏考(下)………………………………………王仲荦遗著第31辑“羯胡”、“柘羯”、“杂种胡”考辨………………………………………黄永年第8辑六镇臆说………………………………………陈仲安第14辑代北豪强酋帅崛起述论………………………………………朱大渭第3l辑《徙戎论》考析………………………………………黄烈第28辑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阎步克第48辑北魏明元帝以太子焘监国考………………………………………李凭第38辑近代郦学家和郦学研究…….………………………………………陈桥驿第41辑郦道元所引《魏土地记》及相关诸问题………………………………………姜纬堂第39辑西魏敦煌计账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唐耕耦第9辑东西魏北齐北周侨置六州考略………………………………………王仲荦第5辑说“潜埋虚葬”………………………………………曹永年第31辑补周书艺文志………………………………………郭霭春第26辑郭义恭《广志》成书年代考证………………………………………王利华第48辑北周趟贵、独孤信事件考论………………………………………周双林第40辑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牟发松第33辑麴氏高昌王国寺院研究………………………………………严耀中第34辑一九六〇年吐鲁番新发现的古突厥文………………………………………冯家升第3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上)………………………………………樊圃第32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下)………………………………………樊圃第33辑突厥方物志………………………………………蔡鸿生第46辑蜀史四题………………………………………田余庆第35辑五岭辨正………………………………………覃圣敏第32辑<隋书》康国传探微………………………………………蔡鸿生第26辑隋领军府考补………………………………………李燕捷第32辑隋唐五代户等制度研究………………………………………邢铁第40辑关於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胡如雷第11辑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武伯纶第3辑唐长安城坊建置丛考………………………………………辛德勇第37辑唐代的寄庄户………………………………………张泽咸第5辑关於唐代团结兵的探讨………………………………………方积六第25辑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杨志玖张国刚第28辑唐代天宝年间军费开支蠡测………………………………………胡宝华第33辑唐代中後期的和罗………………………………………卢向前第41辑唐代进奏院考略………………………………………张国刚第18辑唐集贤院考………………………………………郑伟章第19辑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黎虎第47辑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张泽咸第22辑唐代的门荫………………………………………张泽咸第27辑唐代的进士放榜与宴集………………………………………傅璇琮第23辑释唐代军职建忠帅和立义帅………………………………………孙继民第43辑唐代婚姻礼俗考略………………………………………赵守俨第3辑唐代四种官类工匠考实………………………………………李鸿宾第42辑唐折冲府增考………………………………………李方第36辑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制度………………………………………郭锋第40辑唐代财政东西分掌制的确立………………………………………李锦绣第46辑唐代教育史中的几个问题………………………………………李锦绣第44辑唐代西州均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卢向前第44辑试论唐代的税草制度………………………………………李锦绣第34辑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敦煌户籍勋职官受田之分析………卢向前第34辑唐代的翰林学士………………………………………袁刚第33辑唐代部曲、奴婢身份浅析………………………………………李伯重第32辑唐後期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及特点…………………………俞钢第39辑唐季“大奏穆护袄”考(上)………………………………………林悟殊第48辑唐季“大秦穆护袄”考(下)………………………………………林悟殊第49辑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韩茂莉第48辑一行、南宫说天文大地测量新考…………………………………闻人军李磊第32辑唐代九姓胡礼俗丛考………………………………………蔡鸿生第35辑唐代九姓胡贡品分析………………………………………蔡鸿生第31辑唐代的节日………………………………………张泽咸第37辑“甘露之变”前後郑注行踪考辨………………………………………卢向前第46辑郑亚事迹考述………………………………………周建国第3l辑《唐人行第录》正补………………………………………陶敏第31辑《唐人行第录》续正补………………………………………陶敏第34辑<大唐西域记>阙文考辨………………………………………范祥雍第13辑(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史实考原………………………………………张乘健第38辑《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杨廷福第5辑张惊和《朝野愈载》………………………………………赵守俨第8辑炖煌考释………………………………………谭世保第37辑阎立本《西域图》在宋元著作中的著录及其史料价值…………………汤开建第31辑《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王仲荦第9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3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4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上)……………………………………何丙郁何冠彪第25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下)……………………………………何丙郁何冠彪第26辑唐代籍帐中“常田”“部田”诸词试释………………………………………黄永年第19辑唐志校史………………………………………周绍良第29辑盖蕃一家墓志综考………………………………………赵超第29辑两《唐书》校勘拾遗………………………………………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第12辑唐代的条枝和条枝海考………………………………………苏北海第29辑唐代马湖江通吐蕃路线行程考——兼考蒙古入大理的中、西道………冯漠锈第30辑唐五代时剑南道的交通路线考………………………………………冯漠镝第14辑唐代洛阳至太原驿路再考………………………………………王文楚第49辑中日史籍中的日使来唐事异同考……………………………………戴禾张英莉第20辑王仙芝、黄巢起义始年考………………………………………臧嵘第16辑关於黄巢农民军的一些史料的考辨………………………………………王永兴第5辑黄巢渡江南下考………………………………………方积六第10辑对黄巢起义记事墨迹内容的质疑………………………………………诸葛计第12辑《唐临川公主墓志》记事考索………………………………………赵守俨第9辑伯三六〇二残卷作者考………………………………………许建平第40辑归义军改元考………………………………………荣新江第38辑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缝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王永兴第40辑吐鲁番所出武周时期吐谷浑归朝文书史实考证…………………………王素第29辑闽王王审知夫妇墓志………………………………………官桂铨官大梁第28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上)………………………………………曹汛第46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中)………………………………………曹汛第47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下)………………………………………曹汛第48辑五代时期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赵永柬第44辑通颊考………………………………………荣新江第33辑旧五代史辑本引书卷数多误例………………………………………陈垣第3辑宋代编敕初探………………………………………戴建国第42辑宋代便罗“三说法”考略………………………………………袁一堂第45辑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李昌宪第44辑论宋代浙西、江束水利田的异同及利弊……………………………………周生春第43辑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龚延明第41辑宋代武学武举制度考述………………………………………吴九龙王菡第36辑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汪圣铎第33辑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研究………………………………………戴建国第31辑宋代地方州军财政制度述略………………………………………包伟民第41辑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汪圣铎第27辑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汪圣铎第18辑宋朝的两税………………………………………王曾瑜第14辑宋朝的和耀粮草………………………………………朱家源王曾瑜第24辑税钞、粮草钞和盐钞………………………………………汪圣铎第15辑宋代广州的香料贸易………………………………………关履权第3辑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汪圣铎第25辑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王曾瑜第29辑《北宋经抚年表》补正………………………………………李之亮第39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上)……..………………………………………李昌宪第47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中)………………………………………李昌宪第48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下)………………………………………李昌宪第49辑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俞宗宪第21辑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王曾瑜第22辑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李昌宪第30辑南宋文官贴职制度研究………………………………………祖慧第44辑宋代幕职州县官的荐举制度………………………………………朱瑞熙第27辑北宋州县学官………………………………………郭宝林第32辑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初探………………………………………朱瑞熙第49辑宋代婚姻礼俗考述………………………………………方建新第24辑北宋南江地区羁縻州考………………………………………马力第34辑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王文楚第28辑宋代世家初探………………………………………王善军第4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上)——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辩(下)——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9辑南宋高宗时期东南六路海盐政策的变迁………………………………………郭正忠第40辑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邹逸麟第12辑宋代国内海道考………………………………………冯漠鳙第26辑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王文楚第12辑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张承志第20辑《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第22辑《资治通鉴》编修考………………………………………曹家琪第5辑北宋《神宗实录》四修考………………………………………彭久松第24辑《续资治通鉴长编》版本著录考略………………………………………裴汝诫第12辑《续资治通鉴长编》义例考略………………………………………裴汝诚第25辑李焘年表………………………………………徐规第2辑《李焘年表》补正………………………………………徐规第4辑《李焘年表》再补正………………………………………徐规第16辑李焘著述考辨………………………………………王承略杨锦先第50辑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胡道静第3辑今本《南方草木状》研究………………………………………陈速庆第18辑《郡斋读书志》衢袁二本的比较研究——兼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过程………………………………………孙猛第20辑《宋史•兵志》一段文字的考释……………………………………王曾瑜第19辑“杯酒释兵权”说献疑………………………………………方建新徐规第14辑《宋史•高昌传》笺证………………………………………程溯洛第32辑《宋史•李心传传》考补………………………………………来可泓第33辑《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辨正……………………………………李方王素第25辑《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邓广铭第8辑《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李心传史学地位的侧面观察………………梁太济第32辑《要录》自注的内容范围及其所揭示的修纂体例……………………………梁太济第50辑《系年要录》《朝野杂记》的歧异记述及其成因……………………………梁太济第41辑绍兴《神宗实录》两修说………………………………………蔡崇榜第37辑宋辽和战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王煦华金永高第9辑李锐的生平及其《观妙居日记》………………………………………冯锦荣第47辑关於方腊起义若干问题的再探索………………………………………杨渭生第8辑宋代军事家陈规事迹考………………………………………王锦光闻人军第22辑环绕宋高宗生母韦氏年龄的若干问题………………………………………何忠礼第39辑孙用和父子行迹考………………………………………赵璞珊第37辑赵鼎和李光………………………………………王曾瑜第42辑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王曾瑜第6辑“黄龙痛饮”考释………………………………………邓广铭第7辑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王曾瑜第11辑岳珂生平事迹考述………………………………………王瑞来第9辑《齐束野语》订误………………………………………徐规第46辑从《齐束野语》一书看周密的反理学倾向………………………………何忠礼第45辑崔与之事迹系年………………………………………何忠礼第41辑文天祥事迹四种………………………………………王曾瑜第46辑文天祥家书诗帖考释………………………………………魏连科第12辑《缃素杂记》鈎沉………………………………………吴企明第44辑《青箱杂记》订误………………………………………徐规第41辑宋代刻书述略………………………………………李致忠第14辑略论契丹建国初期营建的四楼………………………………………王树民第16辑辽代经济机构试探………………………………………向南杨若薇第17辑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街初探………………………………………王曾瑜第34辑头下与辽金“二税户”………………………………………李锡厚第38辑《辽史•地理志>校读记………………………………………嵇训杰第37辑跋北京出上辽张俭墓志铭………………………………………陈述第12辑关於金代蒲与路的考察………………………………………景爱第10辑金上京宫室考………………………………………景爱第36辑金代捺鉢研究(上)………………………………………刘浦江第49辑金代捺鉢研究(下)………………………………………刘浦江第50辑“蒲鲜万奴有异志”辩析——《金史•梁持胜传》纠误…………刘长海第49辑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徐苹芳陈公柔第13辑东北古地理古民族丛考………………………………………贾敬颜第12辑鞑靼杂考………………………………………周良霄第8辑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唐长孺李涵第11辑金元二代的衍圣公………………………………………陈高华第27辑中亚写本中的样磨与巴尔楚克………………………………………林梅村第36辑成吉思汗生年考………………………………………周清澍第1辑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部事辑之一………………………………周清澍第9辑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辑之二………………………………………周清澍第10辑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跻——汪古部事辑之三…………………………周清澍第11辑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关系——汪古部事辑四…………………周清澍第12辑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汪古部事辑之五………………………………………周清澍第14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上)……………………………周清澍第49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下)……………………………周清澍第50辑元代役法简论………………………………………陈高华第11辑元代税粮制度初探………………………………………陈高华第6辑元代的阿速、钦察、康里人………………………………………陆峻岭何高济第16辑“佛郎机”名号源流考略………………………………………于化民第27辑“阑遣”与“索兰奚,,考………………………………………周良霄第12辑元代奉使波斯碑初考………………………………………杨钦章第30辑《文献通考•职官考》订误………………………………………龚延明第28辑《大德南海志》所见西域南海诸国考实……………………………………陈连庆第27辑《元史>探源——兼评《元史》的史学价值………………………叶幼泉王慎荣第27辑元史考证两篇………………………………………方广锅第29辑《通鉴续编》蒙古史料考索………………………………………黄时监第33辑关於元代诸王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李治安第35辑元代札你别献物考………………………………………黄时监第35辑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黄时监第31辑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馏器………………………………………黄时监第4l辑罗天益和<卫生宝鉴)…………………-………………………………………陈高华第48辑马可波罗天德、宣德之行………………………………………杨志玖第48辑十四世纪来中国的日本僧人………………………………………陈高华第18辑元代著名学者郑玉考………………………………………韩志速第45辑彭莹玉事迹考略………………………………………邱树森第16辑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方志速第33辑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方志远第40辑明代文职要员部推制度考略………………………………………刘渝龙第45辑——兼与方志远先生商榷………………………………………田澍第49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魏速科第32辑明代食盐专卖制度的演变………………………………………吴慧第26辑关於明代皇庄的几个问题………………………………………邺克晟第10辑。
古代教育故事精选
古代教育故事精选故事法在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更加有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古代教育故事一项橐 12岁夭据史料记载,项橐(公元前494~482年)是春秋时莒国人。
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袁家庄,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这里离日照市大约80多里。
关于项橐的身世有不同说法:一是贵族子弟。
史料记载,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
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
二是农家子弟。
据说项橐的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是母亲在尔崮山砍柴时生下的,脐带还是用茅草割断的。
三是学童说。
这种说法多见于唐朝以后,以其为书院学校就读的学生。
四是老子学生说。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
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
遗憾的是,项橐12岁便夭折,其死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被孔子学生杀了,有的说他是被诸侯杀了。
古代教育故事二孔融得罪曹操孔融是三国前期的神童。
《》里记载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10岁的时候,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李膺。
李膺在官场上级别高,在文化界的名望高,家里的门槛自然也就高,一般人进不了门。
孔融登门,给拦住了。
孔融说:“我跟你家老爷是通家之好。
”一个小孩儿,这么大的口气,看门人自然要去禀报老爷。
李膺瞧了他半天,硬是没有看出站在面前的小孩是哪家相识的后生晚辈,便要孔融说明其中的缘故。
孔融不慌不忙地说:当年我家老祖宗孔夫子,曾经向你家老祖宗李聃学过礼,互为师友,所以我们算是世交了。
孔融后来进入官场,做到北海太守。
但他锋芒毕露,不甘居于人下,不懂得谦卑韬晦,经常发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论。
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经常用自己的才华捉弄曹操。
曹操禁酒,孔融就写了一篇《与曹操论禁酒书》,说什么尧帝爱喝酒才成为圣人。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之科举制度
明清时科举取士日趋衰落的表现
• 一是“八股文”死板的形式和内容,极大 一是“八股文”死板的形式和内容, 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 二是以文化专制为目的的文字狱愈演愈烈, 二是以文化专制为目的的文字狱愈演愈烈, 文士动辄得咎; 文士动辄得咎; • 三是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名次与学问不 三是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 称 。
第九讲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 分科取士,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 分科取士, 官制度 •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 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 于清末被废。 于清末被废。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 世卿世禄制 • 养士、军功、客卿 养士、军功、 • 征辟、任子、纳资、察举 征辟、任子、纳资、 •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等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3.对文化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1)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它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它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一,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 其一,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广泛而强 烈地激发了学子发奋求学的热情。 烈地激发了学子发奋求学的热情。 其二, 其二,历代科举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 当重要的作用。 其三,科举制度的实施, 其三,科举制度的实施,造就了数量庞大 的科举人口,极大地扩充了知识分子阶层。 的科举人口,极大地扩充了知识分子阶层。 (2)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也因为和科举的紧 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扬和传承。 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扬和传承。
• (四)特奏名制 • (五)类省试 • (六)扩大进士名额
萍乡市红色旅游现状评估
第一章萍乡市红色旅游现状评估1.1 萍乡市概况萍乡乃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明珠。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获萍实于此”,萍乡因此得名。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罗霄山脉北端,东靠宜春、吉安,西邻湖南,全境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状如火炬,土地总面积3826.99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错落分布。
境内主要山脉有武功山和杨歧山。
主要河流有萍水、栗水、袁水、草水、莲江等,南部莲江、东南部的袁水汇入赣江水系,中部的萍水、西部的草水和北部的栗水汇入湘江水系。
萍乡市现辖芦溪、上栗、莲花三县和安源、湘东二区,另设安源省级经济开发区。
全市总人口180.02万,市中心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萍乡交通便利,沪瑞高速、320国道、浙赣铁路横贯东西,319国道自南向北贯穿全境,萍乡火车站每天有23对以上客车通过和发出。
萍乡距省会南昌280公里,长沙机场105公里。
客运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青岛、昆明、重庆、长沙等大中城市。
萍乡市已成为沟通南昌、福州、上海、长沙、株洲、北京、昆明、重庆、广州等地的交通要地。
目前,赣西地方民航机场也在规划之中。
2005年10月,省政府授予萍乡市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萍乡环境优美,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傩舞之乡、花炮之乡、花果之乡。
萍乡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安源,另有省级森林公园2处——云碧峰省级森林公园和萍乡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玉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羊狮幕省级自然保护区,省、市级重点保护单位67处。
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有南方罕见的高山草甸数万亩和规模庞大的瀑布群,山中有大量的原始次森林和国家一二级珍稀动植物资源。
杨岐山佛教禅宗文化远播海外,在日本、韩国有大量信徒。
杨岐山现存唐柏、唐塔、唐碑、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观,并有大量的石钟乳溶洞,其中义龙洞已开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基于晚清服饰标本解析“婴戏图”形制及内涵
基于晚清服饰标本解析“婴戏图”形制及内涵作者:韩正文刘瑞璞来源:《丝绸》2021年第08期摘要:“婴戏图”作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出现的形式多样,但对其研究多集中于书画、瓷器、砖刻及漆器等艺术表现形式。
文章基于传世纺织品标本对晚清女装中普遍出现的“婴戏图”刺绣进行解读,采用标本与文献结合二重考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白地婴戏图刺绣女袄的图案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
发现晚清女装婴戏纹样的大量出现,不仅带有明显的宗族文化色彩,继承了宋代祈子的宗族理念,更是受到明清科举改制拓宽学子读书举仕途径的影响,成为宗族企盼后辈读书、科举及第的蒙学教科书。
晚清女装婴戏图将祈子、教子、祈禄的吉祥寓意联系在一起,隐寓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传统的民族大义,为人们了解中国充满世俗文化的儒家传统以深刻启示。
关键词:晚清女装;婴戏图;祈子;科举;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TS941.716.1;K892.23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8008005引用页码: 0812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8.014(篇序)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of "Playing Baby Painting" basedon the clothing specimens in late Qing dynastyHAN Zhengwen, LIU Ruipu(College of Fashion Art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Playing Baby Painting"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iverse forms. However,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paintings,porcelain, brick engraving, lacquerware and other forms of art express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embroidery that frequently seen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hereditary fabric specimen, collected the information and analyzes patterns in embroidered female jacket in "Playing Baby Painting on White Ground" by specimen-literature combined examin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Playing Baby" patterns appeared in great quantity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not only reflected significant clan culture but also inherited the clan concept of praying for many children in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 expanding students’ official career paths, it became the elementa ry textbook for clans to expect the later generations’success in the academic career. The "Playing Baby Painting"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nected the auspicious implications of praying for children, teaching children and praying for official career, imply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righteous cause of Confucian tradi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providing an in-depth enlightenmen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Confucian tradition full of China’s secular culture.Key words:women’s c loth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Playing Baby Painting"; praying for more children;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ultural connotation收稿日期: 20210123;修回日期: 20210713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9BG115);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0301990131/001)作者简介:韩正文(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纹样。
有关名人奋斗优秀事迹素材
有关名人奋斗优秀事迹素材能力是一个人的长度;勤奋是一个人的宽度;善于抓住机遇构成这个人的高度。
长度、宽度、高度的乘积,就能算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容量。
历的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名人奋斗优秀事迹素材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有关名人奋斗优秀事迹素材1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
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
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
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
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
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
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
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
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有关名人奋斗优秀事迹素材21968年3月,原苏联西南部索契市第一中学,海姆高举着手,示意老师提问自己,他刚刚动手试验了一项搞笑的发明:他想用磁力让一只青蛙悬浮于半空中。
索诺斯基老师让他站起来,海姆向周围的同学们做着鬼脸,展示着自己伟大的成就。
他站在课堂上,将一只青蛙放在课桌上,然后将一枚巨大的磁铁高高地举起来,青蛙神奇地被吸了起来,虽然只有短暂的几秒钟,但令现场的同学大跌眼镜。
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及作用
其始于隋605年、亡于清1905年的1300多年的古代科举制度[1],是我国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采取的一种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体制之一。
孙中山先生曾于欧美各国考察后说:中国考试制度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则认为,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皆有影响。
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演变中国古代较完备的选官体制有察兴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种。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举荐为核心,通过举荐、考试进行一些官职的竞任。
此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模式,是以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的萌芽。
1.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度创立期,始于隋朝。
598年,隋文帝诏令:诏京五品官以上,总管与刺史,以清平干济、志行修谨的二科分科科举制,取替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607年,隋炀帝又将科举扩大为十科分科科举制:文武执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者为十科举人。
609年,复诏令四科举人制。
尽管二科举人、十科举人、四科举人偶尔为之,尚未形成制度,然科举之名则由此而起。
606年,隋炀帝设置的明经、进士二科,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以文学、儒学为主,成为唐、宋、明、清科举的重点主考科目。
2.科举制度的完善。
科举制度完善于唐朝。
以常科、制科两种模式划分的唐代科举,每年举行的考试称作常科;皇帝临时举办的考试称作制科。
在唐代,朝廷与地方政府皆设办学校,朝廷设办国子监与弘文馆及崇文馆;地方设办州学与县学。
常科科目依序为: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等。
官学的生徒及来自私学的乡贡为常科考生生源。
689年,武则天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殿试。
在唐朝,当时殿试还没有形成制度,此时期的制科名目繁多,由皇帝特召名士举行的殿试。
3.科举制度的发展及中落期。
于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北宋。
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宋太祖赵匡胤以文官主管军务。
宋朝“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植生于农耕文化的地方戏曲研究
第 9 卷摇第 3 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9(3)VOL. 9,NO. 3 2009 年 9 月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Edition)Sep.,2009植生于农耕文化的地方戏曲研究———以南通童子戏为例周辉国(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摘摇要: 童子戏是流行于南通乡村地区的民间祭祀仪式戏曲, 据考据其历史能够推溯到先秦时期。
20世纪80年代此后 , 因为当地学者的研究和推进, 南通童子戏在国内外学术界惹起宽泛关注。
本研究对童子戏历史进行了追溯并指出了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经过童子戏的形式表现、演出场所的草根性表现以及内容的农耕情节反应, 印证了南通童子戏植生于农耕文化的结论。
重点词 : 南通童子戏 ; 农耕文化 ; 民间艺术 ; 地方戏曲中图分类号 : J825 摇摇文件表记码 : A摇摇文章编号 : 1671—7465( 2009) 03—0106—07一、引摇言南通童子戏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南通童子戏是指集表演、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魔术、杂技、巫术于一身 , 以祛邪、去病、免灾、祈福为目的 , 拥有娱神和娱人功能的综合祭祀仪式戏曲 , 狭义上的南通童子戏是指祭祀过程中以部分执事为内容拥有独立表演特点的地方民间戏曲。
不论是祭祀仪式戏曲仍是地方民间戏曲从特点看都与我国的农耕文化有着亲密联系。
对于南通童子戏的记述, 新中国建立前主要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南通地方志; 地方诗文集如《宝默斋诗抄》、东《皋诗存》、海《陵竹枝词》;民国地方报纸《通海新报》等文件中。
新中国建立后 , 童子戏的研究才真实发展起来 ,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月中期此后 , 南通童子戏的研究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和学者的重视。
1988 年10 月南通县文化局组织 , 由曹琳执导拍摄了专题电视片《南通童子戏》。
9、10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主题一、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 • • 1、禅让制和世袭制 2、明贤制 3、察举制 4、九品中正制及其他取士办法
一、原始社会民主选举与禅让
生产力水平低,须依靠共同劳动维持生存,共尽义 务、共享权利。无官无民,首领只是事务管理者,《史 记· 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纪》曰:“(尧之兄) 挚在位 9年,政微弱,而唐侯(尧)德盛,诸侯归之, 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致禅。”体现民主选举。 尧晚年寻继承人,四岳推舜,尧考验后禅让之。 舜征继承人,四岳举禹,禅之。舜被举,尧“乃以 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于是尧 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20年后才践帝位。 从禹开始,打破了“禅让”,实行了“传子”的世袭制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 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 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 ,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及 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 选”。 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 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不糊名,有察举之意。
一场,出榜分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只三人:状 元,榜眼,探花(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传胪 三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泛称进士。
明 代 状 元 试 卷
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 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 在程朱理学之中。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 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 的知识,概不留心。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科举制从此日益 僵化。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一)曹操提出:“唯才是举,以备录用”方针,不拘一格选 任人才。 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制,即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 廷派中正官到各地方主持品评,上等人士推荐到各级政府做官。 其初期注意到人才优劣,反映庶族士人向门阀民族争夺选举权 力的斗争,后期,豪门士族把持了所有高官显职,中正官由其 任命或担任,门第出身仍作为品评标准。
中国茶道文化四大要素
中国茶道文化四大要素中国茶道含有很多的内容,那中国茶道的要素是什么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道文化四大要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道的四大要素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
”(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
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
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_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文章编号:1006-4303(2007)03-0307-06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徐惠婷,陈一琳(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唐朝确立和完备的,其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并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运转有序的机制。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但是作为渊源的中国科举制度本身,却在19世纪末被废除。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两者的传承关系以及其所存在的本质差异,来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从中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官僚制中图分类号:D911.02 文献标识码:A正如5大英百科全书6所称的那样:/我们所知道的最早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5年)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02年)0。
¹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其采用考试这一人类自身评价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历史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长十倍以上,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0,º绵延时间长达1300余年,并被西方各国加以引进、借鉴。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0[1]。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却在封建王朝还没有被推翻的光绪年间,在自己的故乡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却在对中国这一制度进行了长达百年研究之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且至今仍能存在、发展。
本文试图对中国科举制度)))主要是唐朝科举制度)))作一综合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西方文官制度作一比较,从中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能起到启示作用。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创立_流变及时代意义
这种武举不定期举行, 不像科举那样 每 年 经 济 、军 事 、社 会 、文 化 和 教 育 等 各 方 面 都 定 化 使 其 成 为 文 化 专 制 主 义 的 工 具 , 尤 其
定期举行。现存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用 产生了 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这种选 拔 官 是 八 股 文 的 出 现 , 更 是 禁 锢 了 学 者 的 思 想
“ 顺 气 ”, 使 民“ 和 而 不 流 ”、“ 齐 而 不 乱 ”; 对 “君子”, 注重的不 是“乐心”而是“道志”, 是
修身养性。这进一步说明,“乐也者, 治人之 成 者 也 ”, 把 音 乐 的 功 用 仅 仅 归 结 为 “ 治 人”, 即对人的教化作用。
3.顺“ 天 理 ”灭“ 人 欲 ”。 这 里 的 天 理 即 指符合封建统治要求的理, 符合儒家审美 标准的理, 要灭的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其 他思想。运用音乐的教育功能, 以“乐”感化 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在潜移默化 中接受儒家的仁义礼道, 从而成为君子。作
…………
lis hiyiye lis hiyiye
历
流、 官员的选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禅让、
世官、察举、九品中正等制度后进入了科 举
有。这个时代实行的是选贤禅让 五年( 公元 595 年) ,“举秀 才 , 试 策 高 弟 。 ” 制, 被推选担任重任的人, 都是有 ( 《北史·杜铨传》) 到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
宋 朝
山
人东
绘理
制 的
工
科大
举学
考
试
图王 淑
霞
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 创 造 了
□
中 国 科 举 考
考》一文中就阐释此说。二是唐代 法制为原则, 君主根据血缘关系 的 亲 疏 远 说。何忠礼先生在《科举制起源辨 近, 分封诸侯、卿、大夫等职。这些诸侯、卿、 析》一文中断言此说。三是创立于 大夫等则或父死子继 , 或兄终弟及, 世 袭 其 汉代。徐连达、楼劲在《汉唐科举 职, 世受其禄。察举制是汉武帝使用的一种 异同论》中坚持此说。上述说法的 革新的用人制度。元光元年十一月, 汉武帝 谁 是 谁 非 , 只 能 以 现 存 文 献 的 记 “ 初 令 郡 国 举 孝 廉 各 一 人 ”( 《汉 书·武 帝 载 来 说 话 , 用 科 举 制 度 的 特 征 来 纪》) , 由此可见, 孝与廉分属两个科目。孝, 判断。为此, 十分有必要弄清科 主要是笃于礼义, 孝事父母; 而廉则主要是 举考试前的中国古代几种选官 品行清正。汉代除实行察举制外还同时采 制 度 的 情 况 。选 贤 禅 让 制 在 中 国 用征辟制。“征”是指皇帝下诏征聘,“辟”则
文化常识 选择题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
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参考答案:A、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参考答案:A、“未冠”不是“弱冠”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即公、伯、侯、子、男。
参考答案:D、应为“公、侯、伯、子、男”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
东汉后期察举制的弊端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 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审举》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卷45《刘毅传》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其二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
• 《通典·选举二》:“九品及中正,开皇中方罢。” • 《册府元龟》卷645《贡举部》:开皇十八年(598),
参考书目
[1]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2]刘海峰、李兵著《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4]王道成著《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 [5]许树安著《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田建荣著《中国考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王炎平著《槐花黄,举子忙——科举与士林风气》,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9]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贾志扬著《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12]黄明光著《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商衍鎏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版。
唐代乡贡
• 《新唐书·选举志上》:“举选不由馆、学 者,谓之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 自列于州、县。”
• 韩愈《赠张童子序》:“天下之以明经举 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始自县考试,定 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 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 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 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 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文化意象解读
Feb. 2021Vol. 33 No. 12021年2月 第33卷第1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文章编号:1009-4873(2021)01-0057-04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东罗马神人纹墓金银盘文化意象解读郭佳雯a,王朝辉&(河北师范大学a.文学院;b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石家庄 050024)摘要:丝绸之路连结亚欧大陆,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具有深远历史彩响。
对陆上丝绸古道上出土的东罗马神人纹銮金银盘的文化意象进行解读,并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探索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与 融合。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东罗马神人纹建金银盘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志码:A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国际通 道,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之分。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是古老 的海上航线,更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为中国古都长 安(今陕西西安),途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而到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 约六千多公里。
陆上丝绸之路连结亚欧大陆,为古 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也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 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 流和中西方文化的互鉴C1-3\本研究以陆上丝绸古道上出土的文物——东罗马神人纹鑒金银盘为主要 研究对象,解读其文化意象,探索丝绸之路上的中西 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东罗马神人纹銮金银盘概况东罗马神人纹遽金银盘见图1⑷,现藏于甘肃 省博物馆,是甘肃省博物馆除铜奔马之外的又一镇馆之宝。
1988年,银盘出土于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直径31厘米,原为鉴金,现大部分已脱落。
盘内 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
外圈纹饰为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装饰有蜜蜂、小鸟等小动物;中 间一圈浮雕为古希腊奥林匹司十二主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高佛雕的倚豹、手执权杖的酒神,是银盘的主题花纹⑷。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史料选辑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史料选辑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史料选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王沈传》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诗》607年丁卯,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通典》说)——沈起伟《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杨纂……大业中进士举。
——《旧唐·杨纂传》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
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此岁举之常选也。
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选举志》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学者克拉克他(隋文帝)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
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透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孙中山《五权宪法》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五权宪法》。
鹤壁民俗——精选推荐
鹤壁民俗六年级语文组鹤壁市位于中国河南省北部,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
辖两县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乡镇,人口143万(2006年)。
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
鹤壁老市区曾经为商代首都"中牟",战国七雄之赵国首都迁邯郸前曾定都于此约40年。
所辖淇县曾经是殷商首都“朝歌”,春秋时期最大诸侯国卫国首都“沫”。
境内淇河风景迤逦,被誉为“北方漓江”,《诗经》中有19篇专门描写鹤壁淇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药王孙思邈、一代文豪罗贯中曾隐居于此。
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大伾山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文物古迹荟萃,有“登大伾如临东岳”之美誉。
山上北魏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
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发源地,境内云梦山有“云梦仙境”之称,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曾在此授徒讲学,培育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军校”。
浚县民俗一、剪纸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二、浚县泥咕咕浚县泥咕咕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工艺品。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
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历史溯源: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
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
民间童子的说法
民间童子的说法民间童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神秘存在,通常被描述成外貌姣好、精灵灵的小男孩。
据传说,他们是天神或神仙化身,经常出现在人间,传递神明的旨意,或者渡化人间疾苦,为人们带来好运。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关于民间童子的说法。
首先,民间童子的寓意是金童玉女、幼稚天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童玉女是两位互相喜欢的年轻人,代表纯洁、美好、祥和的象征,而民间童子则更强调童真的品质。
童真指的是儿童时期所拥有的单纯、快乐、没有烦恼的状态,这正是民间童子所代表的积极品质。
因此,民间童子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民间童子在许多传说和故事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童子李白,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诗意,传递了人间对天的崇敬和向往;又比如《聊斋志异》中的郑旦,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人间化解疾苦和灾难。
因此,民间童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再次,民间童子在道德教育和树立形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民间童子代表的是积极、美好、童真的品质,因此,儿童时期就应该受到他的熏陶和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民间童子的形象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引领他们向善向上。
最后,民间童子也象征着一种生命力和希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童子通常被描述成拥有神奇的力量和充满生命力的小生灵。
这正是对人们追求美好、渴望善良、追求和平的一种象征和寄托。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民间童子的形象更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份希望和信心,从而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以上是关于民间童子的说法。
综合来看,民间童子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属性,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象征。
对于当下的孩子们来说,正是需要像民间童子那样,拥有纯洁、单纯、善良、勇敢的童心童意,彼此相互帮助、鼓舞和支持,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地 并 未 形 成 真 正 的选 拔 任 命 的 途径 与 体 系 , 表现 在 没 有 这 尉定 的选 拔 方 法与 任 命 官 职 。另外 , 由于 学 校教 育 尚未 真 正
Oc.01 t 2 0
童子举之 历 史文 化 溯源
刘钰琳
( 庆 师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重庆 40 4 ) 重 0 0 7
摘 要 :唐代科举常科 “ 童子举” ,专为挑选通晓经典 ,笃志孝行、书法突出的神童而置。清代徐松 登科记考》收录
的第一个应童子举者乃 “ 初唐四杰”之一 的杨炯。而关于童子举 的发展 源流,史书几无记载 ,学界 亦少涉足,文章将依据现
于 “ 学童”选拔 的规定 :太史 测试学童 ,能背诵九干字以上
岁之问 。 唐代对应 试者年龄作出详细规定 , 须是十岁以下 的 童子 , 实际情况变化 不一 。童子虽小 , 以政治优势 或技 但 却 能突 出或智力超群 或笃志孝行等原 因与成人官吏一起频频 见诸王室朝堂 , 跻身成人世界 的政 治舞 台, 不少后来加官进 爵封侯拜相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从而名 垂青史。
羊所授计算给事中亦是和甘罗所封上卿一般 , 皆非为童子专
设官 职 。从 先 秦至 西 汉 时 期 , 吏 的 选 拔任 命 采 取 世 袭 ,军 官
功 ,自荐 、征召、辟除 、察举 ,任子等方法 ,战童子拜官相
收 稿 日期 :2 1 -0 — 1 00 5 5 作者 简介 :刘 钰琳 (9 3 ) 18 一 ,男 ,重庆 师范 大 学 文 学 院 中 国 古典 文 献 学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为 店 宋 文 献 。
3卷 第 1 1 O期
湖 南科 技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 n nUn v ri f ce c n n ie r g o r a o Hu a i e st o in ea d E g n e n y S i
V_. . 0 o 3lNO 1 1
21 0 0年 1 0月
发 展和 古代 选 官 制 度和 教 育 制 度 密 切相 关 。 是古 代 王 朝 为德
献中童子从政所任最 早官职 , 是为后世童子从政之滥觞。 竖 “ 官 ( 内竖) ”一职至东晋末年 尚存 。至战 国晚期 ,秦国左丞
相 甘 茂 之 孙 十二岁 童 子 甘 罗 成 功 说赵 割 地 因 而受 封 上 卿 。 他 的脱 颖 而 出于 是 他 在 关 键 时 刻挺 身 而 出凭借 三寸 之 舌扭
才兼备 的神童所设,是举 自唐以降屡经兴废 , 宋金极盛 , 元
明 式微 。
童子 , 在古代 一般指三岁 以上成丁之前的男子 , 又有三 尺童子 ( 依周尺折合身高约 5 .3厘米 ) 9 7 ,四尺童子、五 尺 童子、孺子、冲人 、冲子、竖、竖子 、内竖、童竖等称谓 , 亦即未成年的少年儿童 。 童子举成型前对应试者的年龄虽
没 有 明确 和 严格 的规 定 , 有 记 载 的 应试 者说客擅长毛遂 自荐、纵横 捭阖的 风气是密不可分 的,但甘罗所封上卿之职并非专为童子所
设 ,而 是 因为 他 功 比将相 而受 封 。
及秦亡汉兴 ,高帝丞相萧 何草创 汉律 ,其中出现关
有 史料 做 一 探 究 。 关 键 词 :童 子 举 ; 源 流 ; 童 子 郎 中 图 分 类号 :K 0 2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2 9 (0 0 0 0 9 — 2 6 3 2 1 2 1 )1- 0 3 0
入统治阶级 。 左传 >记载了叔孙穆子封其与庚宗女之子牛 ) 自隋代确立科举制度以来 ,唐代 因隋I” 出现新的科 1——童子举 。 1 3 3 “ 取士之科”便 “ 多
童 科 诸称 谓 。 目前 虽 未 在 文 献 上 发现 关 于 童 子科 设 立 的确 切 记载 , 依据现有史料 , 子举萌芽于先秦 “ 官” 但 童 竖 ,成 型 于西汉 “ 童” 学 ,前 身 是 东 汉童 子 郎和 萧 梁 童 子 奉车 郎 ,而
真正作为一种选拔 制度纳入科举体系 , 是至唐代伴随科举制 度 的逐步完善才最终确立下来 。可以说 ,童子举 的产 生与
清代 段 玉 裁 也 指 出 周礼 ・ 竖 > 竖 ,未 冠 者 官名 。盖未 内 ) :“ 官 者 才能 自立 ,故名 之 日 竖 , 因以 为官 名 ,竖 之言 孺 也 。 ” 断定 “ 竖”乃 童 子 专任 官 职 ,所 以 “ 竖”可 能 是 已知传 世 文
童子举 ,历史上又有神 童,神童举 ,童 子科 ,经童 ,经
者为史 ,试六体课最优者任 尚书御史 。从 “ 学童”的考试
内 容和 目标 来 看 ,已 初步 具 备 了和后 世 “ 子举 ”相 类 似 的 童
特点 :一是考查书本知识 ,主要测试童子的记忆能力 。二是
考 查字 体 书 写 , 要 是测 试 童 子 的 动 笔能 力 。 主 由于史 载 甚 略 , “ 学童 ” 选 拔 具 体情 况 无 从 得 知 ,却 已初 具 后 世 “ 子 举” 童
为 竖 的 故事 ,竖 是与 “ 人 ”一样 服 务 于 王 室 内部 的宫 中小 寺
臣。 当时 的牛乃年仅五六岁的孩子 , 周礼集说) “ ) 注疏 ‘ , : 竖’ 未冠者之名 。 左传>‘ > 叔孙穆子幸庚宗之妇人而 生牛 ,以为
竖官’ ,则亦 童子为之耳。 ”说 明 “ 竖” 是 “ 未冠者”任职。
的规模 。至武帝执政 , 时洛阳商贾之子桑弘羊年十三岁便以
计 算 用事 侍 中 ,后 迁大 农 中丞 、御 史大 夫 ,显 赫 一 时 。桑 弘 周代 实行 世 卿 世 禄 制 “ 者 四 民世 事 , 之子 恒 为 士 ” 古 + 。 在冠 礼 完成 之 前 的 童子 因而 籍 由 世袭 而得 的位 置 很 早地 进